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s Archiver

青岛酒店预订

leon 发表于 2009-9-24 11:38

青岛市志36:机械冶金工业志 第七篇 农业机械

第七篇 农业机械   青岛解放前,农机制造业基本处于空白状态。郊区农民耕种,仍沿用锄、镰、锨、镢、犁、耙等小农具。20世纪40年代,青岛市仅有三四家民营小铁工厂,试制出的抽水机、面粉机、榨油机等简易农机具工艺落后,产量很低。1947年,青岛市民营企业月产抽水机16台、面粉机22台、弹花机29台、榨油机26台、制米机27台,以应社会需求。  建国后,青岛市人民Gov十分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农机具制造按照自力更生的原则,逐步建起专业生产厂和农机科研机构,从生产改良型农具、半机械化农具逐步发展到机械化农具的设计、制造和修理的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1990年末,青岛市以生产农业机械、拖内配件、小农具及农机修配为主业的农机行业企业计有54个,分布于市区及市辖各区、市(县)、乡镇。其中青岛机械工业系统18个,年末职工总数12581人,工程技术人员823人;工业总产值16920万元,利润总额-2547万元(8个企业出现亏损,亏损额超过100万元的5个);拥有金属切削机床2041台,锻压设备366台,固定资产原值11681万元。主要生产拖拉机、内燃机、排灌机械、耕种机械、收获及场上作业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农业运输机械、畜牧机械、农机配件等150多种农机产品。全行业有21种产品获山东省以上优质产品称号,其中部优产品14种,获国家银质奖产品1种。拖拉机、饲料粉碎机等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

leon 发表于 2009-9-24 11:38

第七篇 农业机械  
第一章 拖拉机与农业运输车

第一节 拖拉机


  青岛市拖拉机制造业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的,主要生产中、小型轮式拖拉机。
  1957年9月,青岛农具机械制造厂(今青岛拖拉机厂)试制成功工农-8型手扶拖拉机,开创了山东省拖拉机制造工业的历史。1958年,青岛农具机械制造厂、崂山新式农具汽车修配厂(今青岛崂山拖拉机厂)分别研制成功27马力轮式及4.5马力手扶式两种拖拉机,小批量投产,1959~1961年共生产521台。1958年,即墨农业机械厂(今青岛大华机器厂)也研制成功35马力拖拉机,但未投产。1962年2月,青岛铸造机械厂被调整到农机系统,改成手扶拖拉机厂,当年制出样机两台,尚未批量投产,又恢复生产铸造机械。
  1967~1968年,青岛农业机械厂(青岛农具机械制造厂易名)先后试制成功工农-10型手扶拖拉机及东方红-12型小四轮拖拉机;崂山新式农具汽车修配厂研制成功东方红-10型和东风-12型两种轮式拖拉机。
  1969年,山东省农机研究所、青岛农业机械厂、莱阳拖拉机修配厂、山东拖拉机厂联合设计的山东红旗-24型拖拉机在青岛农业机械厂制出样机,并开始性能和耐久试验。该机型即现在的泰山-25型轮式拖拉机,配套动力24马力,无架式后轮驱动,额定牵引力为550~600公斤,电起动最小转弯半径为2米,适用于平原丘陵旱田犁、耕、耙、播、收、施肥、植、保等多种田间作业,带有气刹车装置,亦可进行运输及用作发电、排灌、脱粒等,为当时全国质量较好的机型之一。
  1971年,崂山拖拉机厂以泰山-12A型小横轴拖拉机为基础,将发动机由驾驶座的后面移到前面,研制出新型的泰山-12型小四轮拖拉机,被山东省机械工业厅选为统一型号,并被定为主要生产厂。1983年,在该厂进行了泰山-12型拖拉机全国统图。该机型成为国内拖拉机的第二代产品,1988年获部优质产品称号。该机结构型式为双轴轮式,配套动力为195T型水冷单缸卧式四冲程12马力柴油机、额定牵引力300公斤,最小转弯半径1.8米。该机外型美观、结构紧凑、操作方便、维护简单,能经济有效地完成耕地、起垄、播种、镇压、收割等多种田间作业,并设有动力输出轴,可以从事抽水、粉碎、脱粒等固定作业,同时亦可用于田间或公路运输;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60年代的技术水平。
  1974年,青岛农业机械厂改名为青岛拖拉机厂,成为机械工业部的定点企业,专业生产中小型轮式拖拉机。
  1976年,该厂泰山-25型拖拉机年产量突破1000台。1976年,即墨农业机械厂试制出大型四轮驱动拖拉机,至1976年共生产13台。1977年通过鉴定,定名为泰山-100S型拖拉机,投入小批量生产,1978~1979年共生产75台,并成为该厂的主要产品。1979年该厂改名为即墨拖拉机厂,专业生产拖拉机。此后该厂和山东农机研究所联合试制泰山-75型拖拉机,并制出样机。1982年,由于产品结构调整,该厂停止拖拉机生产,产品转给青岛拖拉机厂继续生产。
  1982年,青岛拖拉机厂承接泰山-120S型拖拉机的试生产,经过两轮设计改进,共生产12台。该型拖拉机是在洛阳拖拉机研究所协助下,在泰山-100S型基础上研制出来的。
  1983年,随着全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小四轮拖拉机成为热销产品。为了适应这一变化的情况,在青岛市Gov和主管局的协助下,青岛拖拉机厂和崂山拖拉机厂实行紧密联营,组建成青岛拖拉机总厂。1983年,该厂生产泰山-12型拖拉机7440台、泰山-25型拖拉机500台。小型拖拉机产量占当年全国产量的5%,生产能力在全国四家同机型生产企业中居第二位。
  1988年末,青岛市的拖拉机制造业已形成了以12马力小四轮拖拉机为主导产品,包括产品设计、主机制造和配件生产,并具有一定规模的较完整的专业生产体系。青岛拖拉机厂和崂山拖拉机厂两个专业生产厂,年末共有职工238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25人;占地面积17.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3万平方米,拥有金属切削机床374台,锻压设备44台,固定资产(原值)2081万元;工业总产值11952万元,利润总额568万元,年产泰山-12型拖拉机27714台、泰山-25型拖拉机131台,小四轮拖拉机的年综合生产能力已达到6.5万台。泰山-12型拖拉机1985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泰山-25型拖拉机被山东省机械工业厅列为出口产品。1957~1982年,曾先后试制、研制成功16种型号的大中小型号手扶式、轮式拖拉机,其中大部分只制出样机而未投产。生产企业除青岛拖拉机厂和青岛崂山拖拉机厂及已转产牧机的青岛大华机器厂三个专业主机厂外,青岛第一农机厂、青岛汽车修配厂、青岛内燃机厂、青岛铸造机械厂、青岛模具厂、青岛汽车改装厂以及胶南县农机修造厂、即墨县农机修造厂、崂山县农机修造厂、莱西县拖拉机配件厂等一批企业亦曾研制和少量生产过拖拉机。崂山拖拉机厂生产的泰山-12型、青岛农业机械厂生产的泰山-25型轮式拖拉机为山东省定型产品,纳入全国拖拉机型谱,产品行销全国。
  1989年后,由于农村对拖拉机需求骤减,青岛市的拖拉机制造业出现萧条的局面,产品滞销,库存积压逐年增加,生产企业全面亏损。至1990年末,青岛拖拉机厂、崂山拖拉机厂、崂山通用机械厂、青岛内燃机厂等四家主机及配套动力厂已累计亏损2276万元。1990年末,青岛拖拉机厂和崂山拖拉机厂工业总产值共5093万元,亏损总额1899万元,职工总数219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46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325万元;年生产大、中型拖拉机5台,小型拖拉机13447台。另外453台小型拖拉机为非专业厂生产。

leon 发表于 2009-9-24 11:39

第七篇 农业机械  
第一章 拖拉机与农业运输车

第二节 农业运输车


  青岛解放前,没有专门生产农业运输工具的工厂。大量的农村运输基本上靠人力和畜力,少量使用的木制独轮人力车和简易马车,都是农村铁匠、木匠和城市手工业者分散生产的。
  建国后,青岛市人民Gov十分重视发展农村运输,农业运输机具的制造得到迅速发展。1956年开始的中国农村初级阶段建设高潮,带来了改革运输工具的高潮。1956年,青岛车辆制造厂研制成功人力胶轮车。至80年代末,手推胶轮车、畜力胶轮车、农用挂车等半机械化、机械化运输工具,均建起了专业生产的定点工厂,生产已初具规模;农用小型机动三轮车也已研制成功并投产。青岛楼山农机厂成为山东省最大的农用挂车专业定点厂。
  1949年,青岛市内少数私营的自行车企业开始改制手推胶轮车。
  1956年,青岛市42家私营工商业户合并组建成公私合营青岛车辆制造厂,研制成功700型和350型两种人力胶轮车,当年生产了1.98万轮,成为山东省第一家专业生产农业运输机具的企业。
  1958年,山东省人委号召农业运输战线实现车子化、胶轮化,青岛市又组建起第二、第三车辆厂,进一步扩大人力胶轮车的生产。1961年,莱阳水集修配厂(今青岛第二挂车厂)开始生产农用挂车,当年生产105辆,成为青岛市最早生产农用挂车的企业,但未形成生产能力和组织专业化生产。1963年,青岛车辆制造厂在第八机械工业部的支持与协助下,研制成功JL650型(双轮)、JL325型(单轮)两种型号人力胶轮车,被定为全国标准力车型号,并在1964年8月全国工业新产品展览会上获得了奖状和奖金。同年,成立了全国手推胶轮车行业组,共有29个成员厂,该厂被八机部定为组长单位。至1965年,该厂人力胶轮车的年产量已由1956年的2万轮跃上了年产超过50万轮,为市郊农村运输实现车子化、胶轮化奠定了基础。
  1966年,在全国掀起支援“三线”建设的热潮中,青岛车辆厂(原青岛车辆制造厂)在聊城建立分厂。1970年,青岛红旗车辆厂分建临沂车辆厂,专业生产手推胶轮车。 
  1969年,青岛楼山农机修配厂成立,1970年开始研制生产农用挂车,生产发展迅速,品种和产量逐年提高。至1979年末,年产量已达到3073辆,比1971年增长了17.8倍,产品品种发展到6个,成为山东省机械工业厅挂车定点厂。在此期间,该厂还试制成功7JX800、7JX600两种型号的畜力胶轮车,大批量投产。
  1970年,莱西农机修造厂(莱阳水集修配厂更名)为适应轮式拖拉机迅速增长的需求,重新生产与拖拉机配套的农用挂车,并逐步发展为山东省定点的挂车专业生产厂,改名为莱西拖车厂。该厂与中国农机院山东省农机所联合试制的7C-2、7CC-2、7CBH-2三种型号挂车畅销山东省各地。
  1973年,平度县农机修造厂(今青岛第一挂车厂)开始生产农用挂车,品种不断增加,7C-5型5吨挂车为主导产品,最高年生产能力达到2500辆。1977年,该厂研制成功7CC-9型9吨自卸挂车,系国内最大的农用自卸挂车,1982年获农机部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至1979年末,青岛市专业生产农业运输机具的企业已增至5家,青岛车辆厂、青岛韧铁厂专业生产人力胶轮车,年产60万轮;青岛楼山农机厂、平度拖车厂(今青岛第一挂车厂)、莱西拖车厂(今青岛第二挂车厂)专业生产农用挂车,年产量超过6000辆,挂车品种增加到8个,分别与泰山-12、?泰山-25、?泰山-50和泰山-100四种型号的轮式拖拉机配套。
  1980年,青岛车辆厂生产的JL650型人力胶轮车获山东省、部优质产品称号。1982年,该产品被列为山东省“六五”计划期间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累计投资203万元,改建金工车间2186平方米,新建磷化车间和变电室467平方米,新添设备74台(套),年生产能力由100万轮提高到130万轮。1982年该厂人力车产量达到110万轮,创历史最高水平,占全国26个力车行业成员厂年总产量的10%。至1985年,该厂已累计生产人力车1700万轮,人力车配件4亿件,产品在国内29个省、市畅销不衰,并出口尼泊尔、越南、老挝、南也门、坦桑尼亚、赞比亚等国家。
  青岛第二农业机械厂是生产畜力胶轮车的专业厂,平度县属集体企业,1984年划归青岛市领导。1984~1989年累计生产畜力胶轮车3992辆,1984年为最高产年(2016辆)。1985年以后,产量逐年下降,1989年只生产了30辆,同年因产业结构调整,并入青岛第二齿轮厂,并停止生产畜力胶轮车。
  1984年,莱西钢圈厂(今青岛第一钢圈厂)开始生产机动三轮车,当年生产113辆,产量逐年增加,1988年达到1028辆。1990年后,产量出现下滑,产品滞销。1984~1990年,累计生产小型机动三轮车3610辆。
  1986年,青岛第二挂车厂开始生产机动三轮车,当年生产480辆。1989年,青岛大华机器厂投产机动三轮车,当年生产了79辆。1990年,青岛车辆厂亦投产机动三轮车,当年生产50辆,从而使青岛市生产机动三轮车的企业增加到4个。
  1989年,青岛脱粒机厂兼产小型农用挂车。1990年,青岛汽车配件一厂亦兼产小型挂车,使农用挂车生产企业增加到5个。至1990年,青岛市农村运输机具已形成人力胶轮车、畜力胶轮车、农用挂车、机动三轮车等多品种结构的生产规模。年生产能力为:手推胶轮车130万轮、畜力胶轮车2000辆、农用挂车1.3万辆、小型机动三轮车?1200?辆。至1990年末,青岛市农村运输机具制造企业共有10家,其中机械工业系统5家(专业制造厂),职工3272人,固定资产2637万元,工业总产值6488万元,亏损总额176万元。青岛车辆厂生产的梅花牌JL650型手推胶轮车、青岛第一挂车厂生产的雪峰牌7C-5型5吨农用挂车、青岛楼山农机厂生产的楼山牌7C-1.5型1.5吨农用挂车分别荣获山东省、部优质产品称号;青岛楼山农机厂生产的楼山牌7CH-1.5型农用挂车1988年获部优产品称号,并成为全国农用挂车重点企业。

leon 发表于 2009-9-24 11:39

第七篇 农业机械
第二章 耕种与田间管理机械



  20世纪初,青岛市郊的农民从事农田耕作多靠手工和一些由手工业和铁木业社制造的简易农具,没有专业生产农机具的作坊或工厂。40年代末,青岛有少数铁工厂,如兴源、和记、天成、玉德车行等开始兼产独轮力车、水车、抽水机等简单农机具,但制品工艺落后,产量很低,农民极少使用。
  建国后,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青岛市从50年代起开始建立农具制造厂,大量生产旧式农具和改良农具,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改良农具和半机械化农具。农具制造厂家纷纷开始研制双轮双铧犁、解放式水车等半机械化农具。60年代初,随着各县、区拖拉机站的建立,对配套农具的需求日益迫切,青岛市农具机械厂开始引进生产机引农机具、农用水泵等机械化农具。山东省、青岛市农机研究所成立后,与制造企业合作,联合设计试制了多种机械化农具,使青岛市的耕种与排灌机械的制造由半机械化农具进入以机械化农具为主的新的发展阶段,基本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要。

leon 发表于 2009-9-24 11:39

第七篇 农业机械  
第二章 耕种与田间管理机械

第一节 耕种机械


  青岛市生产耕种机具最早的企业是青岛农具机械厂(今青岛拖拉机厂)。1954年,该厂即开始生产双轮双铧犁,1958年又开发41片圆盘耙,至60年代初,逐步发展成为机引农具专业生产厂。1954~1972年,曾先后生产过双轮双铧犁、20步犁、山地犁、播种机、圆盘耙、灭草机、小麦收割机等10余种畜力和机引耕种机具。至1972年,该厂已累计生产步犁151848部、圆盘耙6854台。
  1956~1969年,青岛崂山郊区新式农具汽车修配厂曾先后生产过铡草机、播种机等耕种机具。1960~1966年,即墨农业机械厂(今青岛大华机器厂)试制生产65式插秧机。
  进入70年代后,生产能力较强的青岛农业机械厂和崂山县机械厂(崂山郊区新式农具汽车修配厂易名)扩建为专业拖拉机制造厂,一批县、区农机修配厂又发展成为生产耕种机具的定点厂。即墨县农机修造厂(今青岛第一农业机械厂)1970年开始生产机引犁。至1978年,年产量达到10870台,占山东省11家机引犁生产企业当年总产量的38.52%。1979年,经过调整,该厂仍然是山东省内保留的三家机引犁专业生产厂之一。
  1974年,青岛崂山夏庄农修厂开始生产小型机引悬挂谷物联合播种机。至1978年,年产量达到100台,规格型号有2BL-8、2BL-9、2BL-11A三种。
  1974年,崂山农机修造厂(今青岛崂山通用机械厂)开始生产机引耙。至1978年,产量增至800台,规格型号为IBQX-1.1十二片悬挂轻耙、IBQX-1.5十六片悬挂轻耙,与泰山-12、泰山-25拖拉机配套。1978~1981年,该厂累计生产悬挂轻耙1454台。
  1978年,胶县拖拉机修配厂开始生产悬挂通用机架,当年生产550台。此外,青岛城阳机械厂、胶县农机修造厂也曾分别生产过悬挂通用机架和机引播种机。至70年代末,生产耕种机具的企业增加到6家,生产机引犁、悬挂通用机架、悬挂轻耙、悬挂谷物联合播种机等4大系列18个品种的机械化耕种机具。1980年,年产量达到5474台。
  80年代开始,即墨农机修造厂(1984年改为青岛第一农业机械厂)根据农机市场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了产品结构,积极开发适应专业户、个体户需要的小型或畜力机具。该厂生产的悬挂犁、铧式犁共有11个品种,可与12~80马力拖拉机配套。1GQN-180S旋耕机可与50、55、75马力拖拉机配套,一次旋耕碎土效果良好,还可直接播种。IPHQ系列圆盘合墒器与机引犁配套复式作业,一次可完成耕地耙地合墒项目,并能起到碎土保墒作用。“六五”、“七五”计划时期,产品产量逐年上升。至1990年末,该厂年产机引犁2109台、合墒器112台、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3310台,年产值610万元,职工71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7人,固定资产原值684万元,已成为青岛市唯一耕种机具专业生产厂。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种植专业户的出现,拖拉机拥有量日益增多,与中小型拖拉机配套的犁、耙、播种机的需求亦随之上升,部分原有的耕种机具生产厂家,亦根据市场的需求,间或小批量生产小型机引犁和通用机架,品种产量完全由市场确定。至“七五”计划末,青岛市耕种机具的生产仍保持一定的实力。

leon 发表于 2009-9-24 11:40

第七篇 农业机械  
第二章 耕种与田间管理机械

第二节 排灌机械


  解放初期,山东省人民Gov按照重工业部和农业部组成的水车委员会的部署,由胶县滨北益农铁工厂引进生产解放式水车,试制2部,1950年投产,当年产208部,1952年产量达到2175部。1956年,年产量超过2万部。1949~1958年,该厂累计生产三种型号四种规格的水车41421部,有力地支援了郊区农业生产。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机械工厂也响应Gov号召,试制水车支援农业生产。解放初期,青岛新华消火器材厂(今青岛内燃机厂)开始生产人力水车。1951年,即墨大华铁工厂(今青岛大华机器厂)研制并投产51型解放式水车,1952年产量达到1000部。
  1953~1957年,国家开始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掀起了制造推广改良水车的高潮。1956年,青岛建筑五金厂(今青岛汽轮机厂)生产水车6537部,10马力锅驼机400台;胶县铁工厂(胶县滨北益农铁工厂易名)生产水车?20610?部;青岛农业机械厂生产水车68817部。这一年,上述三厂的水车产量占山东全省年总产量的23.07%。两家配件生产厂也全力以赴。青岛建国铆钉厂(今青岛标准件厂)生产水车螺母300万件;国营青岛实业消火器材厂生产水车用管件和铜套,为山东省内30万部水车配套。青岛市5年累计生产水车10万部。
  1958年,全国农村掀起了一个群众性的农具改革运动。青岛内燃机厂当年研制成功Q581型3.5马力汽油机,之后又相继开发出1140型12马力和4110型40马力柴油机,并引进试制出6K12、10Д19型水泵与之配套,首批制成机动抽水机,从而使该厂成为山东省第一家动力与水泵配套成批生产排灌机械的企业。1958~1963年,该厂累计生产K型和Д型水泵3736台。1964年后,水泵转给协作厂生产,专业生产农用内燃机。1958~1982年,累计生产Q581型、176F型两种型号的汽油抽水机114577台。1958年,青岛联成修船厂(今青岛造船厂)自行设计试制成功8K-1.8型水泵;青岛内燃机厂试制成功内燃机水泵,但未推广。1960年,即墨机械一厂(即墨机械制造厂易名)也试制成功农用水泵,并投入批量生产。
  1966年建厂的四方电机厂,于1971年开始研制生产潜水电泵,年产100余台,并成为该厂的主导产品。该厂经数次技术改造后,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逐年增加。至1979年,年产量达到1321台。
  1979~1990年,青岛四方电机厂生产的潜水电泵产品,在国内一直保持畅销不衰。1984年,年产量超过2万台,QY-25型潜水电泵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71~1990年,累计生产117989台。1988年以后,产品出现滞销,产量逐年下降,企业经营开始出现亏损。
  1990年,青岛市排灌机具行业只保留了青岛四方电机厂和城阳机械厂两家,专业生产QY型系列潜水电泵和B型系列离心水泵,年产6726台。

leon 发表于 2009-9-24 11:40

第七篇 农业机械
第三章 收获机械



  青岛市50年代开始研制收获机械,至60年代初即大批量生产。产品包括收割机、割晒机、脱粒机等,其中以生产机动小麦脱粒机为主导产品,年生产能力为3000台。

leon 发表于 2009-9-24 11:40

第七篇 农业机械  
第三章 收获机械

第一节 收割机械


  青岛市从60年代初才开始研制收割机。至80年代,少数农机企业曾批量生产过稻麦收割机,但始终未能形成专业化生产能力。
  1960年,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大批量生产太谷号马拉收割机,从山西引进图样,山东省各市、地都组织生产。青岛市以“会战”形式组织生产,声势颇大,麦收前市农业机械办公室派工作组进驻青岛中型农具厂具体领导、指挥,组织全市工厂、学校、部队近百个单位万余人参加“会战”,麦收前两个月突击安装了14269台。至年底,累计安装了20793台,占山东省总产量的65.82%。由于原设计本身不完善,加上粗制滥造、畜力不配套等原因,绝大多数没有利用,后来全部报废,不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延误了收割机的研制与开发。 
  70年代初,山东省及部分地、市农机研究所与农机企业合作,重新研制与拖拉机配套的麦稻割晒机。至1972年,先后研制出8种机型。1973年,山东省机械工业局、农林局在潍坊联合召开现场选型会,确定了4种机型。会后,山东省农机研究所组织全省统图。1974年开始安排生产,1977年,生产达到了高潮,青岛市有两家农机企业开始研制生产,崂山农机修造厂生产4SXT—1.7型全悬挂卧式双向放铺割晒机;崂山脱谷机厂生产G—1.4型全悬挂卧式割晒机。
  1979年,山东省农机研究所通过改进设计,又研制成功新型4GL—140、4GL—170型立式割台麦稻收割机。崂山农机修造厂作为全省挑选的6个定点生产企业之一,开始组织批量生产。1980~1981年,共生产4GL—140型收割机1315台。该机与泰山—12型拖拉机配套,作业性能稳定,故障少,生产效率为4~6亩/小时。该厂亦是“六五”计划期间青岛市唯一生产收割机械的企业。

leon 发表于 2009-9-24 11:41

第七篇 农业机械  
第三章 收获机械

第二节 场上作业机械


  青岛市最早生产场上作业机具的企业是即墨大华铁工厂(今青岛大华机器厂)和胶县铁工厂(今青岛锻压机械厂)。1950年,即墨大华铁工厂最先研制成功手摇甘薯切片机。该机具备效率高、成本低、操作安全等优点,深受农民欢迎,产品推广到山东省内许多地区。1952年,胶县铁工厂也引进生产手摇甘薯切片机和手摇玉米脱粒机,当年各生产195台和506台。玉米脱粒机自1952年投产一直?到1959年,累?计生产了1008台。但产品均未形成生产能力。
  1959年,青岛中型农具厂(今青岛拖拉机厂)试制成功谷物脱粒机。1964年,青岛农机所、青岛农业机械厂(青岛中型农具厂易名)联合研制成功TJ—1500型脱粒机,并成批生产,因产品简单、可靠、操作维修方便而受到欢迎。1965年,又联合研制成功TJ—540型脱粒机。同年,青岛农业机械厂研制成功YC—7型扬场机并通过鉴定投产。1966年,第八机械工业部在山东曲阜召开的全国小麦脱粒机选型会上,青岛农业机械厂参加全国联合设计的TJ—1100型小麦脱粒机被选为优良机型向全国推荐。青岛农业机械厂成为山东省两个专业生产小麦脱粒机定点厂之一。1964~1970年,该厂累计生产小麦脱粒机12440台。1971年后该厂转产拖拉机,脱粒机遂停止生产。
  1970~1990年,脱粒机械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迅速。1970年,崂山脱谷机厂(今青岛脱粒机厂)开始试制脱粒机,并逐步走上专业化生产的道路。1984年,发展成为山东省生产小麦脱粒机的定点厂,年生产能力达3000台。1976年,该厂研制的TF—550型脱粒机,通过市级鉴定,批量投产;1983年,由中国农机研究院组织联合设计,该厂试制的5T—50型脱粒机通过国家鉴定,批量投产;1984年,该厂与山东省农机所共同研制的5TJ—50、5TJ—50B、5TJ—70三种型号脱粒机通过省级鉴定并投产。1970~1990年,该厂累计生产7种型号的小麦脱粒机42718台。1985~1989年,产量有所下降,年产保持1000台左右,1990年开始回升。1990年末,该厂有职工29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5人),工业总产值302万元,利润总额16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92万元。全年生产脱粒机2310台。

leon 发表于 2009-9-24 11:41

第七篇 农业机械
第四章 畜牧机械



  青岛市的畜牧机械制造始于50年代末。主要生产单一的饲料加工机械。1958年产量达到5784台,其中青岛民兴机器制造厂生产了3335台,居首位。青岛中型农具厂的产量亦在2000台以上。此外,胶县铁工厂也试制成功饲料粉碎机和铡草机,但未投产。
  1963年,即墨农业机械厂(今青岛大华机器厂)研制成功FS型爪式饲料粉碎机,当年生产300台,成为该厂的主导产品。1964年,在FS型的基础上改进设计,试制成功结构简单、生产效率高,既能粉碎精、粗饲料,又能加工杂粮的FFC—45型粉碎机。同年8月,在保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农村制粉机具选型会上,被选为向全国推荐的优秀机型。1965年,经过多次试验改进,将FFC—45型改进为FFC—45A型。1966年,又开发出FFC—37型粉碎机,当年生产2600台。由于FFC系列粉碎机产品质量好、效率高、应用范围广,便于综合利用,使用维修方便,产品畅销全国,1966年开始打入国际市场,出口量逐年增长,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已扩大到30多个。1980年,又研制投产FFC—23、FFC—15两种新型粉碎机,使FFC系列产品更趋完善。1982年,双环牌FFC—45A型粉碎机被评为山东省和机械部优质产品。1983年,该产品又获得国家银质奖。1981年,粉碎机年产量超万台。1984年,出口近4000台。1985年,年产量达到12748台,占山东省总产量的41%,工业总产值1107万元,成为山东省最大的牧机生产企业、机械工业部饲料粉碎机的定点厂。
  1984年,山东省农机研究所与即墨农业机械厂联合研制成功9SJ—2000配合饲料加工成套设备,通过省级鉴定,投入小批量生产。同年,又研制出9SJ—300、9SJ—1000两种型号的配合饲料加工成套设备,9SJ—1000型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由于9SJ系列饲料成套设备和FFC系列粉碎机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因此使该厂跻身于机械工业部重点企业行列。1985年8月,即墨农业机械厂更名为青岛大华机器厂。
  1990年末,青岛大华机器厂有职工142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92人),拥有主要生产设备312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220台,锻压设备37台,固定资产(原值)1570万元,工业总产值1021万元,其中出口产品产值38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051元,亏损总额187万元,全年生产饲料粉碎机17778台,小型成套设备292套。

leon 发表于 2009-9-24 11:41

第七篇 农业机械
第五章 农副产品加工机械



  青岛市农副产品加工机具制造业历史悠久。20年代初,一些民营小铁工厂相继试制出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的轧花机、榨油机、磨粉机。至30年代末,粮、棉、油加工机械,已成为民营铁工业中机器制造行业的重要产品。
  1929年,青岛复记铁工厂在山东省内首家试制成功成套面粉加工机械。该磨粉机为对辊式,包括清沙、静麦、打毛、漂白等数道工序。产品除销售青岛市小型面粉厂外,还外销黄县、潍县、高密、淄川、博山、徐州、北京。1930年,该厂又试制出螺旋加力的铁制人力榨油机,与古老的楔式木榨相比较,结构紧凑,操作简便,出油率高。同年,利生铁工厂也开始生产榨油机、弹花机、磨粉机等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继而,又有陆丰铁工厂投产切面机,天永和、光美、长顺等铁工厂投产弹花机。当时这些企业纯属民营小厂,设备简陋,只能少量生产。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青岛的民营机器铁工业开始败落,工厂相继停业,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业受到严重打击。至青岛解放前夕,这类机器早已停止生产。
  青岛解放后,胶县益农铁工厂就开始生产简易的轧花机、弹花机。因产品结构简单、价格低廉,很受农民欢迎。1949~1955年,累计生产16#、24#、32#三种规格的轧花机952台。
  1958年,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以后,国家开始有计划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行业。1957~1958年,青岛通用机械厂研制成功榨油设备,共生产3台。1958~1961年,青岛中型农具厂开始试制人力榨油机和磨粉机,年产榨油机400余台,磨粉机只生产了两台,未投产。1959年,胶南县泊里机械厂(今青岛客车厂)开始生产小钢磨和农副产品加工工具。至1969年,已累计生产小钢磨145台、农副产品加工工具4886件。1969年该厂又试制成功MF—66型“磨筛一体”的磨粉机组,并投入批量生产,年产400台左右,至1978年已累计生产磨粉机2192台。1968年,胶南县农具一厂试制成功90吨立式手动液压榨油机。该机压力大,出油率高,投产后代替了传统的小型人力榨油机,产品很快推广到山东全省。
  进入70年代,青岛市粮、棉、油加工机械的生产开始逐步走向专业化。
  1970年,青岛弹花机制造厂开始生产刺滚弹花机,当年生产384台,并逐步发展成为棉花加工机械的定点厂。1984年,该厂在山东省农机研究所的协助下研制成功6MT—80型弹花机。1985年,该厂已成为山东省两个主要的棉花加工机械生产厂家之一。主导产品有QT—580、QT—780、6MST—1000型三种规格,生产效率15~50公斤/小时,780型除弹絮棉外,还可弹布角、线头、破籽棉、羊毛、麻刀等,适于城镇和农村弹棉加工。
  1971年,崂山中韩机械厂(今青岛面粉机械厂)试制成功MF66型磨粉机,当年生产了55台。产品销往农村,很受农民欢迎,因此产量不断增长。至1981年,磨粉机产量年产达到了1314台。1983年,达到2264台,成为青岛市粮食加工机械行业中最大的定点企业。1985年,该厂与农机科研单位联合,研制成功小型面粉加工成套设备。该设备日产面粉3万公斤,适于乡、镇或联合体的小型面粉加工厂,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双福牌MFJ3型面粉加工成套设备1985~1986年荣获省、部优质产品称号。青岛面粉机械厂厂长、农民出身的工程师王义锡研制成“小型等级面粉加工成套设备”,使企业效益倍增,成为“青岛市贡献突出科技人才”。面粉加工机械的发展,又带动起了一批配套生产厂。崂山通用机械厂1984年开始转产筛选机和洗麦机。至1990年,共生产筛选机990台、洗麦机770台。
  1980年,胶南农机修造厂为适应农村榨油专业户之需要,加快了技术改造,使企业迅速成为油料加工机械的专业定点厂,产量稳定增长,主导产品有6YS—90和6YS—100两种型号,日产量为800~1500公斤/24小时。
  1990年末,青岛市共有8个生产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的企业。其中青岛面粉机械厂、青岛弹花机制造厂、胶南农机修造厂、青岛第三农业机械厂为专业定点厂,4厂年产各种农副产品加工机械1608台(套)。其中:面粉加工成套设备356套,粮食剥皮机242台,弹花机123台,榨油机887台。职工总数1238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261万元,工业总产值2776万元,利润总额195万元。

leon 发表于 2009-9-24 11:42

第七篇 农业机械
第六章 农机配件



  50年代初,青岛农机具的生产重点是组织大批量生产水车,水车配件生产也纳入了国家计划。1956年,青岛建国铆钉厂(今青岛标准件厂)安排生产水车螺栓、螺母300万件;国营青岛实业消火器材厂生产水车管件和铜套,为山东省30万部水车配套。
  从60年代开始,青岛市拖拉机、内燃机配件(以下简称拖、内配件)生产逐步走向专业化。1962年,青岛维新电机厂(今青岛电机厂)、青岛标准件厂被确定为农机配件生产厂,专业生产为内燃机配套的发电机和磁电机、农机专用标准紧固件。
  70年代后,山东省各地、市组织“拖拉机会战”,不少县农机修造厂承担了为主机生产配件的任务,普遍建起了配件生产车间。至1980年,一些已建成配件生产线的农机修造厂相继改造为农机配件专业生产厂。
  1990年,青岛市生产农机配件的企业共有33家。其中机械工业系统24家,生产拖、内配件的企业有青岛拖拉机厂、青岛电机厂、青岛粉末冶金厂、青岛水箱厂、青岛机床厂、青岛弹簧厂、青岛第一农业机械厂、青岛第三电机厂、青岛第一齿轮厂、青岛第二齿轮厂、青岛精锻齿轮厂、青岛第三农业机械厂、青岛崂山拖拉机厂、胶南农机修造厂、胶州噪声控制设备厂、青岛面粉机械厂等16个厂,年生产拖、内配件3754万元(1980年不变价),其中主导产品有:圆柱齿轮56.86万只、伞齿轮1.66万只、花链轴2.3万根、曲轴0.59万根、连杆5万根、气缸套0.6万只。生产农机具配件的企业有青岛车辆厂、青岛标准件二厂、青岛车辆配件二分厂、青岛第一农业机械厂、青岛大华机器厂、青岛第二农业机械厂、青岛第一钢卷厂、青岛市南汽门芯厂等8个,年生产力车配件588万件、机引犁配件?4800?件、粉碎机配件107万件、钢卷6100件、畜力车配件258万件。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