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25:环保志 第三篇 环境监测和科研
第三篇 环境监测和科研第一章 环境监测
第一节 大 气
1972年1月25~29日和8月30日至9月5日,市防疫站在市内5区设48个监测点,对冬、夏季大气中二氧化硫含量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冬、夏季日均浓度均以沧口区最低,台东区冬季最高,市南区夏季最高。
1977年,市环保所开始在市南疗养区和沧口楼山后工业区进行大气污染监测,项目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每年四季各一次,每次5天,每天于7时、11时、15时、19时4次采样。1979年,开始在城区设17个监测点,每天7时、13时、19时3次采样。1981年,市环境监测站将监测点筛选为13个;即西镇、市环保局、四○一医院、李村路、市北区医院、曹县路、内燃机厂、平安路、抚顺路、开平路、沧口机场、兴城路和楼山后消防队,设置距城区中心约10公里的王家麦岛为对照点,每天采样4次,并增加总悬浮微粒监测项目,1985年又增测一氧化碳。
1985年底,市环境监测站建成大气地面自动监测系统,经一年试运行,从1987年起,用这套装置代替手工操作。该系统在不同功能区设5个子站,即:济南军区一疗(疗养区),延安二路北航建工处(居民区),胶州路土产公司(商业区),四方旅社(交通枢纽区),楼山后红星化工厂(工业区),设对照点于崂山县沙子口镇南窑村。该自动监测系统,每年运行12个月,每月运行不少于12天。
1981~1990年,监测统计结果:二氧化硫有逐渐加重趋势,“六五”期间,年均值为0.227毫克/立方米,而“七五”期间则达0.262毫克/立方米,年超标率均在60%以上。氮氧化物高峰值历年出现顺冬季。年超标在10%左右。“六五”期间,年均值(0.055毫克/立方米)与“七五”期间(0.05毫克/立方米)基本持平。一氧化碳,1985年列入例行监测项目,1985~1990年,各年日均值分别为:1.2、1.7、1.7、2.3、2.2和2.7毫克/立方米,污染物含量呈上升趋势,但均未超过国家二级标准(4.00毫克/立方米)。年超标率,1987年前低于10%,1988年后有较明显上升,1990年达18.1%。总悬浮微粒“六五”期间,年均值为0.704毫克/立方米,“七五”期间,年均值为0.449毫克/立方米,污染呈下降趋势,但各年日均值均超过国家二级标准(0.30毫克/立方米)。1987年开始,大气自动化监测总悬浮微粒项目改为飘尘,1987~1990年,年日均值分别为:0.237、0.261、0.198和0.216毫克/立方米。
1972年1月至1973年1月,市防疫站对城区灰尘自然沉降(简称降尘量),组织一次测定,结果每平方公里月平均量:沧口区51.7吨,四方区24.5吨,市南区2.2吨。1977~1978年,市环保所对市南疗养区和沧口工业区布点进行降尘测定,市南疗养区为9.8吨/平方公里·月和11吨/平方公里·月;沧口工业区为30.5吨/平方公里·月和40.5吨/平方公里·月。1979年后,在城区设17个测点,1981年筛选为13个,以后不断优化调整,1988年确定为11个测点:高雄路(居民区),服装八厂(居民区),市环保局(文化区),五十三中(居民区),辽宁路(商业区),平安路(交通稠密区),曹县路(工业居民混合区),内燃机厂(工业居民混合区),第二毛纺厂(工业区),钢丝绳厂(工业区),保温材料厂(工业区),以崂山水库为清洁对照点。监测方法为连续监测,每月取样分析测定一次。1981~1990年,城区大气中降尘监测结果:年均值在34.1吨/平方公里·月(1982年)和19.56吨/平方公里·月(1990年)之间,超过青岛地区暂定标准(9吨/平方公里·月)的1.17倍~2.79倍。“六五”期间年平均值为27.8吨/平方公里·月,“七五”期间为21.9吨/平方公里·月,呈下降趋势。
青岛市区于1988年开始监测硫氧化物即硫酸盐化速率项目。监测点同降尘站位,增加青岛碱厂(工业区),4406厂(工业区),港务局机修厂(工业居民混合区)3个点。每月监测一次。1988~1990年,监测结果分别为:3.17、2.74和2.53毫克/100平方厘米碱片·日。各功能区各年年均值全部超过国家环保局推荐标准(0.5和0.25毫克/100平方厘米碱片·日分别为月、年评价标准),年均值范围为0.43~4.39毫克/平方厘米碱片·日,超标倍数在0.7~16.6之间。各功能区中,1988年、1990年,均以交通稠密区(平安路测点)浓度最高,年日均值分别达4.39和3.76毫克/100平方厘米碱片·日,年均浓度排二、三位的都是工业居民混合区和文教区。1979~1983年,不定期采集到25个降水样品中的pH值在3.80~6.40之间,其中,19个样品属酸雨,频率为76%。
1983年5月底,降水列入正式例行监测项目,测点为市区气象局、沧口机场、刘家村,对照点为王家麦岛。以后测点有几次调整,1989年,测点定为市气象局,流停机场,对照点为崂山水库。监测频次为逢降水必测。监测项目:pH值、电导率、钾、钠、钙、镁、铵、氯、硫酸根、硝酸根等离子及降水量。1983~1990年,降水监测统计,采雨样总数1052个,其中,酸雨样品数609个,酸雨频率在33.3%~71.6%之间,前3年为64%,“七五”期间为50.6%,年际pH平均值在4.42~4.98之间,年际pH最小值在3.35(出现在1986年)~3.83之间。
市气象局(代表市区)测点,“七五”期间频率远高于其他测点,范围为63.3%~80.5%。酸雨pH年均值和总降水pH年均值则低于其他测点,其范围分别为3.98~4.46和3.98~4.59,均低于酸雨限值。酸度重于1982年、1983年重庆(酸雨较重城市)城区酸雨pH平均值4.12~4.72。
青岛市所属县(市)及黄岛区于1988年开始监测降水酸度。1988~1990年,即墨市无酸雨发生,总降水pH均值范围为6.12~6.38。平度市1988年仅采2个降水样品,其中1个为酸雨样品,1990年酸雨频率为9.5%。胶南县酸雨频率低于5%,酸雨pH年均值为4.71~4.89。莱西县酸雨频率在11.5%~18.1%之间,酸雨pH年均值范围为4.87~5.14。黄岛区酸雨频率为5.9%~22.2%,总降水pH平均值均低于5.6。胶州市1988年尚未发现酸雨,1989年酸雨频率达65.2%,翌年降至37.3%。酸雨pH年均值分别为4.57和4.64。酸雨发生频率和降水酸度均属青岛所辖县(市)中较重区域。 第三篇 环境监测和科研
第一章 环境监测
第二节 水 质
饮用水 青岛市饮用水源水质监测,主要是对崂山水库、产芝水库、二水厂和棘洪滩水库的水质监测。1962年始,市防疫站对崂山水库水厂出水口每两个月进行1次水质理化检验。从1981年起,市环境监测站按国家统一标准方法进行例行监测。在水库设5个采样点,每年在3月、8月、10月(枯、丰、平3个水期)各监测1次。1988年,按《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要求,改设入口、中心上、中心下、出口上、出口中、出口下、中心左、中左右8个测点,3月、5月、8月、10月,每月采样3次。监测项目开始必测的有:pH、溶解氧、总硬度、矿化度、硫酸根、氯离子、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挥发酚、氰化物、氟化物、铅、镉、总汞、砷化物、重碳酸根、六价铬、石油类19项,后又陆续增加铁、锰、锌、铜、总磷等10多项选测项目。
10年监测结果表明:崂山水库水质为较软水,呈弱酸性。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评价,铁、锰“七五”期间总超标率分别为22.42%和17.44%,其中,铁超标率呈下降趋势,而锰则呈上升趋势。水质中其他感观性状,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细菌指标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且年度、水期变化不大,为清洁级水质。1988年起,对崂山水库进行底质监测的砷、汞、铬、铅、镉、铜、锌7种重金属,虽在底质中含量变幅很大,但远远低于《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84)。
产芝水库位于莱西县境内,为青岛市城区重要补充饮用水源地。“七五”期间监测pH偏高,最大值为9.05,总超标率为32.31%。生化需氧量和氟化物在个别年份或站位偶有超标现象,其余各监测项目均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或地面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且年度和水期变化不大,水质基本符合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的要求。
经二水厂处理的水,主要来源于大沽河沿岸诸井和地表水。“七五”期间监测,水厂处理前的水质细菌学指标基本不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水质中氨、氮、亚硝酸氮和氟化物最大值,也偶有超过国家环保局关于《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技术规定》的推荐标准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现象,但年均值基本符合标准。其他诸项指标均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水质较好。
棘洪滩水库是青岛市新增重要饮用水源地。1990年3月始,于水库出水口进行水质监测,共5次,30个项目。结果表明:水库中总氮含量很高,浓度为0.96~4.59毫克/升,5次平均值为2.11毫克/升,均超过水库水质营养化控制指标。总磷最大值为0.06毫克/升,略超过《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湖、库Ⅲ类水质标准。其余28个项目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或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符合集中或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要求。
地下水 1901年,侵占胶澳的德国当局设立化学检验站,开始对青岛的地下水质进行检验测定。1930年始,南京国民Gov青岛市社会局下属设检验室化学组,每月对李村河、白沙河和海泊河水源地水质测验多次,查井100多眼,抽验水栓,进行细菌、物理和化学检验。1940年后,日伪青岛市卫生局及同仁会防疫处都曾作过井水水质的检验。
建国后,1950年下半年做了219眼水井调查,确定29眼不能饮用;清毒水井531次(眼)。至1956年共消毒水井达73000多次(眼),是年12月,市卫生防疫站会同自来水公司对黄埠、白沙河和李村河等7个水源地进行了监测。
1981年始,市环境监测站对一水厂(李村河中游)及其上游(小白干路),二水厂(仙家寨)水井,每年4月、9月进行两次监测。1982~1986年,监测结果表明:一水厂及其上游和二水厂水质中的pH、矿化度、总硬度、氯化物、硫酸根、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氟化物等项指标,均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1988年,青岛市全面贯彻《环境监测技术规范》,选取了市区有代表性的12眼民用水井和企业自备井为例行监测水井,4月、9月中旬各测一次。监测结果表明:市区地下水多为硬质水,总硬度超标率在66.7%以上;细菌学指标普遍达不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要求,大肠菌群超标率为100%;地下水二氮污染较普遍,水井氨氮含量超过国家环保局推荐标准的占16.76~25%,硝酸盐氮超标率在25%以上;石油类和挥发酚也时有超标;但水井中毒理学指标无超标现象。
1987年,青岛市对所辖县(市)、区城区和部分乡(镇)所在地的民用水井进行调查,在248眼水井中,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为86眼,占总数的34.68%;符合农灌水质标准的158眼,占63.71%;不能饮用和不宜农田灌溉的4眼,占1.61%。即墨市地下水质较好,监测70眼水井中,可饮用的43眼,占61.43%。其次是莱西县和胶南县,可饮用井数分别占监测井数的51.11%和32.08%。各县(市)地下水主要是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氮污染,特别是无机氮污染较为普遍且严重。
河流 列入河流监测的主要有大沽河,青岛市区河流和各县(市)的城区河流。
(一)大沽河。大沽河主河道自入青岛境内至胶州湾,全程自上而下布设了马连庄、产芝水库出口、沙埠、后沙湾、麻湾桥、斜拉桥6个监测断面。1983年开始监测,遇有天气干旱,河道时有断流,总的监测次数偏少。8年监测结果表明:大沽河主河道水质明显分为2个区段,马连庄至沙埠河段,虽然pH偏高,石油类、悬浮物和高锰酸盐指数偶有超标,但各年枯、丰、平3个水期的平均值基本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Ⅳ类水质标准,水质较好。沙埠以下至斜拉桥段因莱西县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在沙埠以下的辇子头汇入大沽河,加之沿河两岸乡镇企业污染物的排入(或渗入),河道水质明显变坏,水质中悬浮物、高锰酸盐、氨氮、氟化物、总硬度等项指标,最大值超标数明显提高,超标率增加。斜拉桥断面是大沽河入海口断面,入海前胶州市城区污水经云溪河汇入,加之海水顶托影响,水质极度恶化,悬浮物、总硬度和氨氮超标率都在78%以上,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超标率均在44%以上,其总硬度最大值为72.98毫克/升,超标15.22倍。1988年始,在大沽河主要河道的马连庄、麻湾桥、斜拉桥3个水质监测断面进行河道底质监测,3年监测结果,3个站位底质中7种重金属含量,虽年度间站位间变化较大,但均符合《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在中性和酸性土壤中的控制标准。
(二)海泊河。海泊河是青岛市市区污水排放量最多的河流,布点昌乐河桥、海泊河石桥、入海口3个断面,在20个监测项目中,超标项目为12项。主要污染物是悬浮物、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和总硬度。“七五”期间总超标率均为100%。其中,石油类最大值超标452.12倍;氨氮和化学需氧量最大值依次超标163和119.74倍;挥发酚总超标率为80%,最大值超标24.92倍;另外,铅、汞、镉、氰化物等毒理学指标也时有超标;水质中溶解氧年均最高值为2.63毫克/升,水质变黑发臭。
(三)李村河。李村河监测断面设水厂上游、过水桥、沧口水道、造纸厂和水清沟5个站位,监测项目18个。“七五”期间监测,水质中有7项污染物超标,主要是悬浮物、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溶解氧、挥发酚、氨氮和石油类,5年总超标率在80%以上。其中,化学需氧量最大值超标25.89倍;石油类1986年最大值超标5127.94倍,1987~1990年水质中石油类含量明显降低。
(四)板桥坊河。板桥坊河监测项目18个,水质中主要污染物是悬浮物、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石油类、氨氮。水质呈碱性,pH值最大值为9.81。“七五”期间总超标率为53.33%;氟化物超标率为50%,最大值为9.76毫克/升;超标5.51倍。亚硝酸盐氮和挥发酚也时有超标。污染物中,氨氮污染有逐年减轻趋势,挥发酚自1987年后浓度逐年降低,石油类也明显减轻。
(五)楼山河。楼山河监测项目19项,水质中污染物有11项超标,水质多数呈碱性,但有时过酸,pH值最大值和最小值都有超标现象。“七五”期间,监测水质中,悬浮物、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石油类等7项均超标100%。其中,化学需氧量最大值超标697.88倍,总铬污染是该河水质污染突出特点,最大值超标99.33倍。主要为红星化工厂和制革厂排放的废水所致。另外,楼山河氨氮、挥发酚、硫化物、氟化物污染也十分严重。
(六)湾头河。湾头河监测项目18项,有8项超标,主要污染物是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悬浮物、氨氮、氟化物、石油类和挥发酚。“七五”期间,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超标率均为100%;悬浮物、石油类、氟化物、氨氮超标率也在73.33%~88.89%之间。其中,除石油类最大值超标549.2倍外,其它各项指标污染较轻。
(七)浮山河。浮山河是青岛市南区浮山居民生活污水和附近工厂排放废水的河道,1988年正式列入例行监测,监测项目19个,水质中污染物有10项超标,主要是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和石油类。其中,石油类最大值超标291.4倍,氨氮最大值超标109倍,挥发酚、镉和pH值也时有超标。浮山河排放污染物量不大,但超标项目较多。
各县(市)城区河流分别于1986年和1988年开始例行监测。
云溪河(胶州境)砷化物、石油类最大值均超过《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85)中的Ⅱ类水质标准,化学需氧量、氨氮、悬浮物、溶解氧、挥发酚的年均值或最大值超过地面水Ⅴ类水质标准。其中,氨氮最大值超标110.02倍,化学需氧量超标55.32倍。
洙河(莱西)氨氮超标率100%,最大值超标83.17倍,化学需氧量超标率61.54%,砷化物超标率58.22%,氟化物最大值为5.36毫克/升,超过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墨水河(即墨)化学需氧量和氨氮,超标率依次为91.67%和88.88%,氨氮最大值超标94倍,铅超过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超标率为11.11%,最大值超标29.78倍。
近岸海域 胶州湾近市区海域水质。“六五”期间,胶州湾水质监测由国家海洋局黄海监测中心站承担,1981年始为8个站位,1984年监测6个站位,监测项目10个。监测结果:胶州湾大面积海域的水质,除石油类、氨氮、亚硝酸盐氮等有明显超标外,绝大部分污染物质不超过一类海水水质标准(GB3097—82)。石油类历年平均浓度均在0.05毫克/升以上,超标率为25%~85%,氨氮历年检出浓度均有超标,亚硝酸盐氮时有超标。1989年起,市环境监测站开始对胶州湾近市区河流入海口海域水质进行监测,设海泊河1#、2#,李村河1#、2#和楼山河1#、2#等6个站位,6月、9月、11月各测一次,监测:水温、水色、水深、透明度、pH值、化学需氧量、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总磷、总汞、总铬、挥发酚、砷、铜、锌、镉、铅、硫化物、石油类等20多个项目。监测结果: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6个站位中5个站位有超标现象,最大值为0.676毫克/升,超标1.25倍。其次是挥发酚,海泊河1#站位连续两年超标。大肠菌群超标主要出现在海泊河口和李村河口站位。海泊河1#站位超标项目多,超标倍数高,水质最差,其次是李村河1#、2#站位。
(一)风景旅游区近岸海域水质。1988年始,市环境监测站开展风景旅游区近岸海域水质监测。范围有第一、二、三、六海水浴场,栈桥,燕儿岛,小麦岛,石老人和沙子口等9个站位(1989年减去小麦岛点),每年6月、9月各测一次,监测项目20个。监测结果:风景旅游区近岸海水主要污染物是石油类,8个监测点中,6个点出现超标。其中,石老人测点最大值为0.556毫克/升,超标4.56倍。其次是无机氮,有3个测点超标,最大值出现在沙子口,超标1.32倍。其他项目均符合Ⅱ类海水水质标准。各测点中,第二海水浴场所有监测项目均符合Ⅱ类海水标准,其次是第一、第三海水浴场,超标项目较多的是第六海水浴场和沙子口测点。
(二)胶州湾潮间带水质。80年代初,市环境监测站对胶州湾潮间带进行过调查性监测,东岸潮间带水质污染严重,西岸较轻,以中潮带和低潮带生物为例,西岸有61种,东岸仅存19种。1987年胶州湾潮间带水质列入例行监测,每年监测一次,监测项目4个,1988年扩大到13个。1990年,每年5月、10月监测两次,监测项目15个,设海泊河口、李村河南、李村河北、石油化工厂、青岛碱厂、双埠、西大洋、大沽河西、张戈庄、黄岛码头、薛家岛码头11个测点。监测结果:低潮水主要污染物是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和挥发酚。个别站位铜、镉、铅、汞等重金属时有超标现象,胶州湾东岸(海泊河口至双埠)水质污染明显重于其他各站位。其中,化学需氧量以李村河口低潮水污染最重;但最大值出现在碱厂站位,超标24.9倍;挥发酚最大值也出现在碱厂站位,超标17.2倍。薛家岛、黄岛、张戈庄、大沽河西和西大洋等站位地处胶州湾西岸和北岸,水质好于东岸,但按Ⅰ类水质要求,各站位均有超标项目。潮间带间隙水主要污染物是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和挥发酚,个别站位重金属污染较重,区域仍在东岸李村河、海泊河和碱厂站位。潮间带底质监测站位同上,年测一次,监测项目有铜、镉、铅、锌、汞和总铬。按《全国海岸带调查》规定标准进行评价:所有监测项目中,各站位底质中镉均未超标;大沽河口西站位所监测的重金属均符合标准。其他站位底质不同程度地受到铜、铅、锌、汞等重金属污染。其中,以汞超标普遍,其次是铜、锌和铅。在各超标站位中,铜的最大值为291.8毫克/公斤,超标7.83倍,1989出现在海泊河口站位。铅的最大值160毫克/公斤,超标5.4倍,出现在张戈庄站位。汞的最大值为1.05毫克/公斤,超标4.25倍,1988年出现在薛家岛站位。锌的最大值出现在李村河北站位,为208.8毫克/公斤,超标1.61倍。 第三篇 环境监测和科研
第一章 环境监测
第三节 噪 声
青岛市噪声监测始于1979年,对某些工厂和区域进行调查性监测,在山东省属于最早开展噪声监测城市。噪声监测分为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和道路交通噪声监测。
区域环境噪声监测1980年正式开展,测点10个,每年3月、6月、9月、12月各监测一次,随市区发展,测点不断调整优化,1984年增至12个。1988年,重新布设的功能区噪声监测点有遵义路、国棉六厂、人民路1#、人民路2#、雒口路、昌邑路、章邱路、儿童医院、云南路、中山路、荣城路、延安二路、山东路1#、山东2#、南京路等15个,并定期进行24小时昼夜监测。按《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82)进行评价:“六五”期间,历年各功能区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其中,特殊住宅区4年测得等效声级范围为52.4~59分贝(A),超标9.3~14分贝(A);居民文教区等效声级范围为57.8~70.2分贝(A),超标7.8~20.2分贝(A);一类混合区等效声级范围为63.8~67.8分贝(A),超标9.5~12.8分贝(A);二类混合区为70.2~71.8分贝(A),超标10.2~11.8分贝(A);工业集中区为68.5~75分贝(A),超标35~10分贝(A);交通干线道路两侧为76~78分贝(A),超标6~8分贝(A)。“七五”期间,1986年、1987年为定时(2次/昼夜)监测,1988年起为昼夜24小时连续监测。1986~1990年,功能区噪声全市平均值分别为:64.4,65.5,62.1,65.2和60.6分贝(A),比“六五”期间的69.1,66,68.6,67和66.4分贝(A)有所下降。5年均值下降3.8分贝(A)。但除1988~1990年交通干线两侧区外,其他各功能区等效声级年均值几乎100%超标,特别是特殊住宅区和居民文教区,其昼间等效声级分别超标5.4~18.2分贝(A)和6.6~14.9分贝(A)。
交通噪声自1981年开始监测。1982年,正式对市区14条主要交通干线的交通噪声进行定点、定期(每季一次)监测。4条干线为:中山路、辽宁路、威海路、四流南路,1986年又增大沙支路。1988年增至41条交通干线,1990年增至59条干线的84个测点,监测路长度由10.75公里延长到118.69公里。监测结果:1982~1985年城区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年平均值分别为:73.7,74.1,73.3和73.3分贝(A)。4条道路中,除中山路平均值未超过70分贝(A)外,其余3条主要交通干线历年监测均在70分贝(A)以上。威海路和四流南路分别为76.02~78.80分贝(A)和76.1~76.2分贝(A)。据统计,污染程度与车流量有一定关系,如1982~1985年,中山路车流量为364~518车/时,而威海路则为1108~1132辆/时。“七五”期间,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年平均值分别为:72.4,73.5,74.1,74.2和73.9分贝(A),5年均值为73.6分贝(A),与前4年均值持平。 第三篇 环境监测和科研
第一章 环境监测
第四节 污染源
污染源监测主要是对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进行监测,1981~1990年监测317~721个单位;工业废气年排放量在2023700~6330917万标立方米之间,排放量逐年增加。“七五”期间,比“六五”期间增长98.5%;工业废水年排放量在7705~9538万吨之间。“七五”期间比“六五”期间增加15.5%;工业固体废弃物年排放量为90.05~247.89万吨。“七五”期间排放量较稳定,但比“六五”增加53.62%。
青岛市区废气重点污染源行业,前3名为化工、电力、纺织印染。废水重点污染源行业前6名为化工、造纸、制革、机械(电镀)、食品、纺织印染。按区域排列为沧口、四方、台东区。固体废弃物排放重点单位有青岛碱厂、青岛钢铁总厂、青岛发电厂、青岛化工厂、红星化工厂、青岛啤酒厂等15个单位。根据工厂“三废”排放数量和污染程度,排出当年的重点污染源单位,1981~1990年范围在30~60个。1988年起,对重点工业污染源实行省、市两级控制。如工业废水排放,山东省控制的有青岛染料厂、青岛化工厂、青岛油漆厂、青岛碱厂、青岛造纸厂等15个单位,1990年减为11个;青岛市控制的有青岛味精厂、青岛肠衣厂、青岛农药厂、青岛制革厂、青岛印染二厂等27个单位,1990年至31个。青岛市控制烟尘排放的有青岛印染厂、青岛电厂、青岛啤酒厂、黄岛发电厂等23个单位;工业废气排放的有青岛房产水泥厂、青岛水泥厂、青岛钢铁总厂、青岛电站阀门厂、青岛铸造机械厂;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有南墅石墨矿、莱西石墨矿、青岛碱厂、青岛化工厂、青岛钢铁总厂、黄岛发电厂、青岛发电厂。监测频率,省控废水每季一次,市控废水6月、11月各一次,废气11月、固体废弃物12月各测一次。 第三篇 环境监测和科研
第一章 环境监测
第五节 放射性
青岛市自1989年开始对环境γ辐射剂量率、大气沉降灰总β含量进行监测,对各类水体,部分生物介质中总β及U238、K40、137、Sr90等核素进行采样分析监测,站位18个。1989年9月至1990年5月,在设施限制区内固定站位,对γ辐射剂量连续自动监测,其总日均值为95~142.33×10Gy·h,总月均值为111.09±6.13×10Gy·h。用FT—320环境照射率仪对青岛市环境γ辐射剂量率进行定点监测结果:设施5公里以内(测点16个)γ剂量率均值为11.25~17.76×10Gy·h,γ剂量范围为12.81y±1.92×10Gy·h;5~30公里以内(测点31个),γ剂量率范围为9.86~19.80×10Gy·h;75公里处(测点6个)为7.3~8.02×10Gy·h。在设施外环境进行大气降尘总β含量累积取样,每月监测分析一次。监测结果:青岛市大气降尘β含量年月均值,市区高于县城和郊区,且春夏高,秋季低,但大气降尘总β含量以高设施近处为高,一年四季中以夏季为最高。
水体放射性核素量监测结果:各类水体中放射性核素K—40、Sr—90、Cs—137、U—238等浓度值均在天然放射性本底水平。生物介质总β含量监测,在生物介质成熟期,在离市中心不同距离的生物介质分别采样,进行总β含量监测,表明海产品总β含量,其他生物介质总β含量无明显差别。 第三篇 环境监测和科研
第一章 环境监测
第六节 水生生物
淡水生物 青岛市淡水生物监测始于1988年,监测的水域有崂山水库、产芝水库和大沽河主河道。水库监测的主要项目有叶绿素A、浮游植物及底栖动物。大沽河只监测底栖动物。监测频次为每年5月、8月两次。崂山水库和产芝水库各设5个站位。大沽河共设8个监测断面,自上而下依次是马连庄、沙埠、江家庄、后沙湾、黄戈庄水闸、青平公路桥、麻湾桥、斜拉桥。
(一)叶绿素A监测。崂山水库水质中叶绿素A平均含量,5月份为3.52~6.49毫克/立方米,8月份为10.20~13.97毫克/立方米,各站位年际间无明显变化。产芝水库水中叶绿素A明显高于崂山水库,而且年际间和站位间变辐大,主要由于天旱库容减少,水层浅,营养盐富集,在阳光照射下,使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所致。棘洪滩水库出口水质中叶绿素A含量不高,入水口高达35.89毫克/立方米,由于雨季输入大沽河水,将农田地表径流水及多年干涸河道富集的营养盐带入水库,致使局部区域浮游植物大量繁殖。
(二)底栖动物监测。1988年对崂山水库、产芝水库和大沽河进行底栖动物监测中未采到活本,1980年后取消对其底栖动物的监测。
胶州湾潮间带生物80年代初作过潮间带生物调查监测,1987年起列入例行监测。监测内容:潮间带生物群落调查和生物体残毒分析,监测站位同潮间带水质监测,监测频次1988年前为每年两次,以后为每年一次。
(一)生物群落。1987~1990年调查结果:胶州湾潮间带生物种类数分别为:64、72、71和79种,且种类组成较稳定。软体动物约占50%左右,甲壳动物占20%左右,多毛类占15%左右,其他占15%,较80年代初调查的胶州湾西岸潮间带生物61种(软体动物30种,甲壳16种,多毛5种,其他10种),增加50%~29.9%,种类比例大体相同。1988~1990年胶州湾潮间带生物定量调查,薛家岛、黄岛、张戈庄、大沽河、西大洋、双埠、石油化工厂、青岛碱厂、李村河南、海泊河10个站位。生物密度最高,生物量最大的是黄岛站位,其3年生物密度分别为874、592、664个/平方米,生物量为1107.2、707.6、1313.5克湿重/平方米。其次是石油化工厂和张戈庄站位,其生物密度为(缺1988年数)887、176个/平方米和284、116、24个/平方米,生物量为(缺1988年数)1918.8、188.8克湿重/平方米和861.2、96.8、3.2克湿重/平方米;生物密度最小的是西大洋站位,其生物量为16、12.12个/平方米。
(二)生物残毒。调查样品选有代表性的菲律宾蛤仔。分析项目有铜、锌、铬、铅、镉和汞。1989~1990年同上9个站位(缺青岛碱厂站位)采样分析结果表明:除铬无标准外,其余各种重金属在生物体内含量都远远低于标准值。说明胶州湾潮间带大部分区域,生物结构基本稳定。就胶州湾潮间带整体来看,生物密度和生物量保持正常水平。 第三篇 环境监测和科研
第二章 环保科研
第一节 综合调查
1985年3月至1987年5月,市环保局组织各工业主管部门和各县(市)、区,对县属以上的834个工业“三废”排放状况进行了系统调查(称工业污染源调查),被调查的单位年啼值占青岛市工业年总产值的87.9%。通过调查,搞清了企业、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及企业对能源、水源、原辅材料消耗的情况,建立了“青岛市工业污染源微机数据库”和“青岛市工业污染源调查档案库”,系统并全面地掌握了青岛市工业污染源排放规律,为制订环境规划、环境标准,加强环境管理、科研等提供了依据。1985年,市环保局承担组织编制的《青岛市国土规划环境保护专题规划》,按照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提出近期和远期的污染防治和保护生态的发展规划。1988年,市环保局和乡镇企业局联合组织调查写出《青岛市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与评价》。调查的范围为青岛市乡镇工业污染村办以上9285个工业企业(1987年数)。查清了乡镇工业污染排放状况,建立了重点污染源档案库。 第三篇 环境监测和科研
第二章 环保科研
第二节 水环境
胶州湾状况及其自净能力的研究 1981年市环保局组织驻青高等院校和有关单位,共同对胶州湾水域污染进行了调查,承担了《胶州湾污染状况及其自净能力的研究》课题。监测分析了入湾河口化学需氧量和重金属的污染变化规律,以及湾内水质状况,1982年完成课题任务。为胶州湾的开发管理和保护,提供了基础科学资源。
“引黄济青”水质及管理规划研究 1986年,“引黄济青”工程确定后,山东省环保局下达了《“引黄济青”水质及管理规划研究》课题,市环保所会同潍坊、惠民环保所承提这项任务。通过对“引黄济青”工程沿线污染源调查,建立棘洪滩水质管理规划,为工程建设、水质管理和水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七五”期间围绕防治水污染,进行了多项水环境科研。如围绕胶州湾的综合开发,起草胶州湾管理规章,进行《胶州湾综合规划研究》。为污水排海方案做了深层次研究,进行了“七五”攻关项目《青岛污水排海方案水质管理规划研究》。为海泊河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1989年,市环保局开展了《海泊河流域工业污染源治理经济技术分析及优化方案》的研究。另外,在青岛市科委组织下,进行了《大沽河污染对河口区域养虾的影响及防治研究》。其次,还组织了《青岛市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划分研究》和“七五”国家攻关项目《青岛市水环境污染调查评价》及《青岛市水质污染评价》。 第三篇 环境监测和科研
第二章 环保科研
第三节 大气环境
80年代以来,市环保所对市区大气污染状况和成因进行过诸多探讨研究。1981年,依据1977~1981年调查与监测取得的大气环境有关数据、材料,较系统地分析评价了青岛燃料消耗,地域特点,气象因素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微粒、降尘等污染物含量,季节变化,区域差异,并初步提出防治对策。1982年,又对市区的酸雨及几例成因进行了分析。1983年,就青岛地域特点,写出了《沿岸城市大气污染的气象及扩散特征》、《海雾和沿岸雾与大气污染》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硫在传输中的迁移、转化及有关气象问题》。
“七五”期间,为处理大气污染事故的需要,市环保所设立《楼山后地区大气(氟)污染对植物的影响》的科研课题,查明大气(氟)污染对不同作物影响程度。为实施楼山后地区总悬浮微粒总量控制,市环保所进行了楼山后地区悬浮微粒总量控制优化方案研究。为防治城区大气污染,还进行了青岛城区大气(二氧化硫)污染浓度预报方法的研究和青岛城区降尘组分及来源的研究。 第三篇 环境监测和科研
第二章 环保科研
第四节 环境噪声
港区环境噪声评价和控制的研究 1984年,国家环保局下达《港区环境噪声评价和控制》的研究课题。该课题由福建省环保所和青岛市环保所承担,并于1986年6月完成任务。研究成果对港区改造和新港区规划建设中环境噪声污染预测和控制,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划分研究 1986年,按照环境噪声管理工作的需要,市环保所开展了青岛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划分研究。在中科院声学所北海工作站的协作下,1986年11月完成课题调查研究任务。研究成果为全面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贯彻国家噪声控制法令和实施《青岛市环境噪声管理暂行规定》作好基础性工作。“七五”期间又对青岛市主要道路交通噪声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 第三篇 环境监测和科研
第二章 环保科研
第五节 监测手段
监测仪器研制 1979年,山东省环境保护局下达了《DK—12电子控制大气采样器》的研制任务。崂山电子仪器实验所与市环保所合作,于1980年完成试制任务并通过技术鉴定。该采样器为国家环保局指定使用仪器。到1990年已销售2000多台套,覆盖28个省、市所属环境测部门。1983年,市环保所研制的《RK—1溶出分析自控仪》,1984年完成并通过技术鉴定。该仪器将极谱仪、记录仪、电磁阀和搅拌器全部置于程序控制之下,达到了集富、静置、扫描、清洗自动化,操作简便,及重演性好的目的,提高了监测效率。1988年,市环境监测站研制的《大气自动监测校准系统及动态校准控制器》,使大气自动监测校正工作完全实现自动化,保证了监测项目数据质量。该控制全用国产元器件,代替了美国进口的ML—8530型控制器。1988年,市环保所和崂山电子仪器实验所依据“β衰变比值法”设计研制的《放射性气溶胶自动监测仪》,可直接从天然放射性氡子气体溶胶中监测人工放射性含量浓度,自动定时采样,定时测定β计数率和自动进行数据处理。该仪器填补了国内核设施环境β放射性气溶胶就地自动监测的空白,实时探测限(两小时探测限)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监测方法试验 1979~1985年,市环保所与山东海洋学院、市园林研究所等单位,以植物作指示生物,开展了对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监测技术的试验研究。1979~1982年,用唐菖蒲监测过青岛磷肥厂大气氟污染,以及工厂绿化对氟污染的净化效应。1981年,用唐菖蒲和紫花苜蓿监测过楼山后地区大气中硫、氟、氯综合污染对农业的影响。是年,用紫露草微核法与化学分析法监测海泊河、李村河、楼山河、板桥坊河、湾头河污水的对比试验。1983年,选用紫露草植物细胞染色体畸变监测铅污染效能。1984年用水葫芦净化染料废水的探讨取得效果,证明水葫芦净化染料废水中的酚最理想,对悬浮物、化学需氧量也有一定净化效果。 第三篇 环境监测和科研
第二章 环保科研
第六节 污染防治技术
水污染防治技术 1979年6月,山东省环保局下达了《超滤法处理船舶机舱污水的试验研究》课题。市环保所为课题主持单位,与交通部一航工程局、青岛铁路环保设备厂等单位协作,1981年10月,完成试验研究工作,并制作了0.2吨/时的超滤油水分离器装船应用,12月通过技术鉴定。1982年,青岛肉类联合加工厂开展了《射流曝气处理屠宰废水》的试验研究。经过高筒曝气再沉淀处理,出水基本达到排放标准要求。该项目1984年完成试验,为该厂1500吨/日的屠宰污水治理作了技术准备。
1983年,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下达了《青岛市城市污水用于工业的技术研究》(中间试验)课题。青岛市政总公司污水排泄处主持,邀请武汉城建学院协作,在延安三路一级污水处理厂进行500吨/日规模的试验,1984年通过鉴定。试验表示:城市污水(主要是生活污水)经二级处理后的出水再作简易处理(混凝加沙滤),即可作工业海藻胶生产的前冲洗水,也可作建筑施工用水、园林绿化用水及道路冲洗水。1983~1984年,市环保局有关科技人员,经全面调查,配合有关单位,在楼山后设立一个含铬电镀废水接收和处理站,将市区内分散镀铬生产排放的废水,收集运送到处理站,使用离子交换法集中处理,既节省处理设施投资,又消除了分散点源的污染。集中处理后,可回收硫酸铬,用于制革生产的柔革剂。该课题为《社会化电镀废水治理》,为防治污染,提供了经济、科学的技术手段。1989年市环保所还组织进行了宾馆洗衣废水治理及回用方法的研究。
烟尘防治技术 1983年,青岛蓄电池厂与北京有色冶金研究设计院合作,对蓄电池厂铅烟污染,在比较各种治理技术方案后,选定高压静电除尘方法。1985年,研制了炼铅炉含铅烟气静电吸尘装置。应用后,排放的铅烟达标。“七五”期间,不少科研和企业单位,研制多种型号、多种功能型煤采暖炉具,有力地配合了型煤推广。
固体废物利用试验 市区工业生产排放的固体废物主要有红星化工厂的铬渣、青岛钢厂的钢渣、青岛电厂的粉煤灰和青岛碱厂的碱蒸馏残渣——“白泥”。各排放厂家和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在处理、处置铬渣中,试验过用铬渣制砖,烧喷生产矿棉丝作保温材料以及制铬铁等。70年代末,晶华玻璃厂与红星化工厂合作,将铬渣磨成粉作为着色剂掺入生产啤酒瓶试验成功。80年代以来,年可处理铬渣5000~8000吨,并代替铬铁矿石进口,降低了成本,节省了外汇,且变废为宝、化害为利。青岛钢厂曾做过从钢渣中制取氧化铁红和提钒的试验,“七五”期间,采用磁选加工流水作业方法试验成功,年处理钢渣达7万吨。青岛电厂的粉煤灰,用于制作大型砌块砖、掺土制砖和加气混凝土砖来筑路,基本可当年处置。对青岛碱厂“白泥”,作过种植花生、小麦、水果等充当复合肥料的试验,作过提取轻质碳酸钙作橡、塑填料试验等,有初步成果,但未有大量使用与推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