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24:园林绿化志 第三篇 城市绿化
第三篇 城市绿化第一章 义务植树
1927年,青岛市各界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共同议定,将每年的清明节定为青岛市栽植“总理纪念林”节日。每年清明节社会各界共同出动人力,由农林事务所提供树苗,在市区及近郊广植树木,实行数年,使青岛绿化初见规模。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期间,大量砍伐树木用于侵华战争,绿化遭致破坏。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青岛地区燃料极缺,市区各山及郊区林地大面积被毁,至青岛解放时,各山树木所剩无几。
建国初期,中央人民Gov向全国发出“绿化荒山,美化祖国”的号召,青岛市民积极响应,每年都开展群众性义务植树活动。
自1950年到“文化大革命”前的15年中掀起了几次较大的群众性义务植树高潮,植树所需的树苗由园林部门无偿供应,工厂、企业用苗按成活率收费,有的免收,有的适当征收。1950年,青岛市植树30万株,1965年达144.5万株,增长了3.82倍。“文化大革命”时期,义务植树活动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1974~1976年,三年仅植树6.5万株。“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植树活动才逐渐恢复正常。1981年1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届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1982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根据《决议》和《办法》的要求,青岛市绿化委员会具体领导和组织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管理和监督。从此,青岛市的义务植树活动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
青岛市绿化植树情况表
表2 (1949~1990年) 单位:万株
[table=98%][tr][td=1,1,25%][font=宋体]年份[/font][/td][td=1,1,25%][font=宋体]植树数[/font][/td][td=1,1,25%][font=宋体]年份[/font][/td][td=1,1,25%][font=宋体]植树数[/font][/td][/tr][tr][td=1,1,25%][font=宋体]1949[/font][/td][td=1,1,25%][font=宋体]10.0[/font][/td][td=1,1,25%][font=宋体]1973[/font][/td][td=1,1,25%][font=宋体]10.5[/font][/td][/tr][tr][td=1,1,25%][font=宋体]1950[/font][/td][td=1,1,25%][font=宋体]30.0[/font][/td][td=1,1,25%][font=宋体]1974[/font][/td][td=1,1,25%][font=宋体]1.0[/font][/td][/tr][tr][td=1,1,25%][font=宋体]1951[/font][/td][td=1,1,25%][font=宋体]35.0[/font][/td][td=1,1,25%][font=宋体]1975[/font][/td][td=1,1,25%][font=宋体]3.0[/font][/td][/tr][tr][td=1,1,25%][font=宋体]1952[/font][/td][td=1,1,25%][font=宋体]35.0[/font][/td][td=1,1,25%][font=宋体]1976[/font][/td][td=1,1,25%][font=宋体]2.5[/font][/td][/tr][tr][td=1,1,25%][font=宋体]1953[/font][/td][td=1,1,25%][font=宋体]1.8[/font][/td][td=1,1,25%][font=宋体]1977[/font][/td][td=1,1,25%][font=宋体]15.0[/font][/td][/tr][tr][td=1,1,25%][font=宋体]1954[/font][/td][td=1,1,25%][font=宋体]5.7[/font][/td][td=1,1,25%][font=宋体]1978[/font][/td][td=1,1,25%][font=宋体]17.0[/font][/td][/tr][tr][td=1,1,25%][font=宋体]1955 [/font][/td][td=1,1,25%][font=宋体]27.9 [/font][/td][td=1,1,25%][font=宋体]1979[/font][/td][td=1,1,25%][font=宋体]25.0[/font][/td][/tr][tr][td=1,1,25%][font=宋体]1956 [/font][/td][td=1,1,25%][font=宋体]45.3[/font][/td][td=1,1,25%][font=宋体]1980[/font][/td][td=1,1,25%][font=宋体]25.0[/font][/td][/tr][tr][td=1,1,25%][font=宋体]19571 [/font][/td][td=1,1,25%][font=宋体]5.6 [/font][/td][td=1,1,25%][font=宋体]1981[/font][/td][td=1,1,25%][font=宋体]27.0[/font][/td][/tr][tr][td=1,1,25%][font=宋体]1958 [/font][/td][td=1,1,25%][font=宋体]112.0 [/font][/td][td=1,1,25%][font=宋体]1982[/font][/td][td=1,1,25%][font=宋体]38.5[/font][/td][/tr][tr][td=1,1,25%][font=宋体]1959 [/font][/td][td=1,1,25%][font=宋体]150.0 [/font][/td][td=1,1,25%][font=宋体]1983[/font][/td][td=1,1,25%][font=宋体]41.7[/font][/td][/tr][tr][td=1,1,25%][font=宋体]1960[/font][/td][td=1,1,25%][font=宋体]500.0[/font][/td][td=1,1,25%][font=宋体]1984[/font][/td][td=1,1,25%][font=宋体]47.0[/font][/td][/tr][tr][td=1,1,25%][font=宋体]1961[/font][/td][td=1,1,25%][font=宋体]34.0[/font][/td][td=1,1,25%][font=宋体]1985[/font][/td][td=1,1,25%][font=宋体]57.2[/font][/td][/tr][tr][td=1,1,25%][font=宋体]1962[/font][/td][td=1,1,25%][font=宋体]73.1[/font][/td][td=1,1,25%][font=宋体]1986[/font][/td][td=1,1,25%][font=宋体]50.2[/font][/td][/tr][tr][td=1,1,25%][font=宋体]1963[/font][/td][td=1,1,25%][font=宋体]19.7[/font][/td][td=1,1,25%][font=宋体]1987[/font][/td][td=1,1,25%][font=宋体]52.1[/font][/td][/tr][tr][td=1,1,25%][font=宋体]1964[/font][/td][td=1,1,25%][font=宋体]84.0[/font][/td][td=1,1,25%][font=宋体]1988[/font][/td][td=1,1,25%][font=宋体]52.1[/font][/td][/tr][tr][td=1,1,25%][font=宋体]1965[/font][/td][td=1,1,25%][font=宋体]144.5[/font][/td][td=1,1,25%][font=宋体]1989[/font][/td][td=1,1,25%][font=宋体]56.0[/font][/td][/tr][tr][td=1,1,25%][font=宋体]1972[/font][/td][td=1,1,25%][font=宋体]30.0[/font][/td][td=1,1,25%][font=宋体]1990[/font][/td][td=1,1,25%][font=宋体]48.0[/font][/td][/tr][/table] 第三篇 城市绿化
第二章 道路 街头 防护绿地
第一节 道 路
行道树
青岛市最早的行道树是章高元总兵衙门口行道两侧的一段,植有银杏、青杨、国槐三种树。今人民会堂一侧仍有当时栽植的树。
德国侵占后,建成的第一条道路是亨利亲王大街(今广西路),道路两侧栽植了从柏林运来的无刺槐;后又相继建成斐迭里街(今中山路)、阿拜尔特街(今湖南路)、梯利华兹街(今安徽路)、威廉大街(今太平路)、俾斯麦大街(今江苏路)、郝汉罗尔大街(今德县路)、第利斯街(今青岛路),分别植以悬铃木、刺槐、无刺槐和银杏。其后,凡每建一条道路,均同时栽植行道树。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主要区域的道路仍栽植刺槐和悬铃木等。
至1924年,青岛共有道路197条,栽植行道树的道路有62条。栽植无刺槐的有:广西路、兰山路;栽植刺槐的有:太平路、常州路、湖北路、上海路、吴淞路、德平路、热河路、招远路、聊城路、禹城路、堂邑路、馆陶路、陵县路、武城路、夏津路、高唐路、博平路、临清路、茌平路、清平路、市场一路、河南路、浙江路、观城路、济南路、泰安路、费县路、胶州路、武定路、长山路、商河路、绥远路(今包头路)、乐陵路、铁山路、东镇(今台东一路)、威海路;栽植银杏,杂有悬铃木的有:湖南路、江苏路、山东路(今中山路)、馆陶路(南段)、安徽路、曲阜路、沂水路;专栽银杏的有:日照路、莒县路;栽植梧桐的有:湖北路(东段)、恩县路;栽植部分樱花的有:江苏路、安徽路;栽植部分樯树的有:安徽路、蒙阴路;栽植白杨的有:辽宁路。共计有行道树6 958株。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初期,农林事务所重点对台西镇的经纬一、二、三、四、五路居民进行技术指导,在道路边栽植刺槐、山樱,并在云南路、郓城路栽植加拿大白杨;在天津路、城武路栽植无刺槐。
建国后,通过数次群众性义务植树活动,行道树也得到发展。行道树缺少的得到补植和插栽,没有行道树的道路也逐步按计划栽植。1986年底,青岛市区道路总数为453条,行道树总数为56 559株,其中常绿树2 947株,落叶树53 612株。共有35个树种。其中,对有害气体吸收能力较强的有23种,绝大多数树木耐寒力较强。1990年,青岛市区道路总数为470余条。行道树总数80 494株。
80年代以来,青岛市所辖的各县(市)城区建设发展比较快,道路绿化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栽植了不同品种的行道树,并根据地区特点突出了风格。
崂山区城区有道路34条,栽植各类行道树14 379株,主要树种有法桐、国槐、合欢、雪松、黑松、龙柏等。黄岛区是新组建的开发区,道路随建随修,行道树亦随之栽植,1990年底,全区岛内行道树为115 870株,开发区内行道树约11万株,数量较多的树种有法桐、雪松、黑松、龙爪槐、紫薇、樱花、龙柏等。莱西县城区有道路近10条,共有行道树5 177株,主要树种有法桐、国槐、合欢、刺槐、雪松、毛白杨、柳等。平度市城区有道路13条,共有行道树12 243株,主要树种有法桐、蜀桧、雪松、国槐、柳树、紫薇、木槿、龙柏等。即墨市城区属老城,旧城区道路较窄,1982年后陆续辟建新路,栽植行道树。至1990年底,城区内有行道树7 360株,主要树种有法桐、合欢、黑松、银杏、雪松、水杉、国槐等。胶州市老城区过去绿化基础较差,建国后虽年年植树,但成活率不高,1982年起,在改造旧城区的同时新修道路,栽植行道树。1990年底,有行道树14 756株,20余个树种。主要树种有法桐、柳树、刺槐、樱花、毛白杨、合欢、雪松、黑松、赤松、大叶女贞、红叶小蘖等。胶南县城区道路1968年初开始栽植行道树,1984年年底有行道树42个品种,17 078株;其后逐年在主要道路换植、补植、增植新的树种,形成常绿和落叶、观叶和观花相结合的行道树特色。主要树种有法桐、水杉、黑松、雪松、龙柏、柳树、国槐、合欢、木槿、樱花、紫荆、紫薇、大叶女贞等。 第三篇 城市绿化
第二章 道路 街头 防护绿地
第一节 道 路
花坛与绿带
80年代中期,开始了道路花坛、路边花池、绿带的建设,与行道树高低相接,改变了过去道路有树无花的单调形象,起到了调节环境、净化空气、增强观赏的效果。
青岛市区自1986年起,对主要道路进行花坛、绿带的建设,取得较明显的效果,市辖各县(市)、区也加大了建设步伐,提高了城市绿地覆盖率和绿化档次。
1986年,青岛市区花池、绿带总面积为85 011.7平方米。其中市南区(包括海滨风景区)为57 214.5平方米;市北区为2 630.4平方米;台东区为3 526.4平方米;四方区为12 295.1平方米;沧口区为9 345.3平方米。1990年底,市南区(包括海滨风景区)花池、绿带面积发展到?2 419 397.7?平方米;市北区发展到417 673.4平方米;台东区发展到313 073.2平方米;四方区发展到842 937平方米;沧口区达546 349.5平方米。市区总计为?4 539 430.8?平方米,是1986年总计数的53.4倍。
1986~1990年崂山区建成夏庄路、书院路两侧共4条绿化带,计5 200米长;黄岛区建成绿化带面积670 000平方米;莱西县城区建道路花坛两处,直径分别为25米、20米,花坛面积791平方米;平度市区建成的路边花池24处,面积为1 848.95平方米;即墨市区建成花池、花坛共146处,面积为7 300平方米;胶州市区建成道路中间花坛28处,路边花池、花坛共700余处,总面积近30 000平方米;胶南县城区建成的花坛、花池面积达58 979平方米。 第三篇 城市绿化
第二章 道路 街头 防护绿地
第二节 街头游园
青岛建置初期,在衙门桥(今人民会堂前海岸处)与天后宫之间曾建小花园一个,是青岛市最早人工建设的游园。据天后宫道士所记,此园中栽植大荔花(俗称“地瓜花”)、月季、绣球等,游园面积不足0.2亩。
德国侵占青岛后,1898年在天后宫后建立第一座教堂“爱道院”,该院东侧建一三角形绿地,即今广西路、常州路三角绿地。1901年,邮政大楼落成后不久,在阿拜尔特街(今湖南路)、梯利华兹街(今安徽路)交叉处建一小游园;1903年,海水浴场建成,在浴场北侧栽植一片林地,供入浴者蔽荫和游览;1906年秋至翌年春,建成督署前游园,亦称“督署公园”;1906年,在郝汉罗尔大街(今德县路)与梯利华兹街(今安徽路)交叉处建三角绿地1处;1911年春在江苏路教堂前建三角园1处。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先后在山东路(今中山路)南端、奉天路(今辽宁路)与绥远路(今包头路)交叉处建三角绿地;同期,在日侨集居的新町路(今聊城路)东北侧建“新町公园”;北洋Gov收回青岛时,除旭公园(第一公园)外,公共游园有:若鹤公园(今登州路处)、新町公园(今工人文化宫)、深山公园(今中山路中段)、千叶公园(今火车站前)、大村公园(今安徽路)、官邸公园(今迎宾馆)、舞鹤公园(今天后宫前)、曙滨公园(今鲁迅公园)、万年町园(今江苏路三角地)、治德町(今德县路三角地)、山东路(今中山路南端)、奉天路(今辽宁路)三角地等。
北洋Gov收回青岛后,胶澳商埠督办公署下设的农林事务所对各游园进行整理和维修,并新建云南路、中山路与德县路交叉处、陵县路等三角园、新建督办公署西侧游园;恢复常州路、安徽路、江苏路等旧园。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游园或被占用,或被破坏毁弃,至青岛解放时,公共游园只剩市府前园和西侧两处比较完整。
建国后,城市公共游园或兴或衰:1951~1955年,属于恢复阶段;1956~1964年,属于建设阶段;1966~1976年,属于破坏阶段;1978~1982年,属于以恢复为主,建设为辅的阶段;1984年以后,城市公共游园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
1951年,恢复青岛路南段、中段游园和花坛共3 155.1平方米,安徽路上、下段游园共9 324平方米,栈桥左右两侧游园共20 000平方米,总计32 479.1平方米。1952年,恢复兰山路礼堂前游园428平方米,海泊河南北两侧绿地89 010平方米。共计89 438平方米。1953年,重建天桥、费县路、文登路坡等游园绿地共2 089平方米;在八大关风景区内建起4处较大的公共绿地:亭子公园,504公园,飞机公园,504三角地。总计当年建成公共绿地26 220平方米。1955年,恢复天后宫绿地,总面积2 884平方米(其中路面1 277平方米);建成大港纬一路绿地,总面积5 891平方米。当年共建公共绿地面积8 775平方米。1956年,开始修建贮水山公园,修通主干路,路旁植雪松,砌建荷花池;建成工人文化宫游园3 600平方米,嘉禾路游园?2 788.45?平方米,嘉兴路游园4 133平方米,水清沟游园?18 566?平方米。当年共建成公共绿地面积29 087.45平方米。1957年,建成贵州路填海公园20 000平方米。1958年,先后建起一批三角游园,有:福山路、鱼山路、江苏路、沂水路、观城路、广州路、西藏路、武胜关路、嘉峪关路、宁武关路、紫荆关路、正阳关一支路、正阳关二支路、临淮关路、正阳关路、韶关路、居庸关路、贵州路、第一体育场网球场东侧、热河路、延安二路、明霞路、延安路、营子公安派出所门前等共30处64 695.5平方米。1959年,建成龙口路、韶关路、黄海路、南海路、荣城路、正阳关一支路、函谷关路等游园绿地8处21 012.8平方米。1960年,建成大学路、龙山路、武胜关路、太平角一路、第三海水浴场、韶关路、正阳关二支路、正阳关路、函谷关路、山海关路、杭州路等11处公共游园绿地面积41 516.05平方米。1962年,建成八大关芍药园2 911平方米。1963年,建成青岛市第24中学门前、第二海水浴场、湛山大路、湛山一路、益都路、四方机厂门前、晓翁村路口、国棉九厂门前、胜利桥车站两旁公共绿地11处面积27 992.6平方米。1964年,建成莘县路、佛涛路南端两处绿地共计面积?2 005.9?平方米。
70年代初,青岛市城市人民防空工程开始,大批绿地被占用。1978年开始,逐步恢复和新建公共游园绿地。
1979年,改造汇泉广场为绿地,面积共计108 186平方米。
1984~1986年,建成莱阳路北坡绿地1 659平方米;改造第一海水浴场的同时,建起7 500平方米的公共游园绿地;这期间先后建成文登路、普集路、登州路、宁夏路转盘、延安三路、丹阳路、瑞昌路、鞍山路、青岛港客运站、台柳路、李沧路、永平路、楼山饭店西侧、四流中路等处公共游园绿地10 599.36平方米。1987年,市南区新建游园9处5 685平方米;市北区新建游园4处569平方米;台东区新建游园10处827平方米;四方区新建游园14处?24 387.3?平方米;沧口区新建游园19处10 363平方米。市区全年共增加绿地面积41 831.3平方米。
1988年,市南区新建游园7处2 279.4平方米;市北区新建游园5处218.4平方米;台东区新建游园9处801.5平方米;四方区新建游园43处4 656.6平方米;沧口区新建游园11处1 610平方米;当年市区游园面积新增9 565.9平方米。1989年,市南区新建游园10处31 130.3平方米;市北区新建游园4处190.4平方米;台东区新建游园22处758.2平方米;四方区新建游园18处9 461.3平方米;沧口区新建游园21处41 452.8平方米。市区全年共建游园绿地面积82 993平方米。1990年,市北区新建游园11处463.6平方米;台东区新建游园5处381平方米;四方区新建游园28处5 807.4平方米;沧口区新建游园58处计21 709.4平方米,市区全年新建公共游园面积?29 206.2?平方米。
80年代,青岛市辖各县(市)、区在发展城区建设的同时也相继建成一批规模不一的公共游园,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休憩的场所:
崂山区,1980年起在京口路与桃园路夹角处建一小游园,面积605平方米;1983年分别建起区Gov前、西山二小区两处游园绿地,面积分别为1 032平方米、764平方米;1986年在李村河南及向阳路东侧建游园绿地4处,共计面积为1 217平方米;1987年先后建滨河路、京口路与夏庄路交汇处游园两处,面积分别为17 026平方米和1 732平方米;1988年在夏庄路与308国道交汇处建游园绿地1处,面积为1 436平方米;1989年在夏庄路南端建游园1处,面积为1 732平方米;1990年在向阳路桥西南侧建小游园1处,面积220平方米。
黄岛区,于1985年建起1处柳湖公园,占地16 650平方米,其中水面5 328平方米;在海滨建游园1处,面积?1 200?平方米;在区Gov西山建游园1处,面积3 000平方米。
莱西县于1984年建成新湖游园,面积为870平方米;1985年建游园4处:环湖公园面积960平方米;湖滨游园面积1 360平方米;月湖街游园面积1 508平方米;东方游园面积1 508平方米;1990年建河滨公园,规划总面积31.8万平方米,其中水面22.7万平方米;建荷塘游园1处,面积为4 000平方米。
平度市于1986年建成人民医院东侧游园,面积?1 478.44?平方米;1987年建成车站游园绿地,面积573.9平方米。
即墨市自1985年以来共建成游园16处,纪念性绿地1处,总面积59 712平方米,其中较大的有中共即墨市委前游园,面积4 950平方米,草坪面积3 450平方米。
胶州市的游园绿地建设较晚,第一处绿地是影剧院游园绿地,面积为1 000平方米。
胶南县于1968年建成第一处广场游园,面积3 093平方米;1982年建成文化路西端游园,面积1 825平方米;1983年建成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南侧游园,面积1 320平方米;1985年建成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北门西游园,面积422平方米;1989年建成人民路桥头游园,面积1 720平方米。 第三篇 城市绿化
第二章 道路 街头 防护绿地
第三节 防护绿地
20世纪初,德国殖民当局为长期霸占青岛,首先对德国人居住的“青岛区”进行建设。先后在游内山(现团岛部分)、会前湾、太平岬、棣利斯山(现信号山)、俾斯麦山(现青岛山)、会前山(现太平山)植树造林,以削弱海风侵袭;同时又在崂山各河中、上游地区造林以涵养水源,这是青岛最早的防护绿地。此后,防护绿地没有大的发展变化。
建国后,城区各处防护绿地不断被改造,城市高层建筑越来越多,防护绿地向城区外沿发展,除一部分风景林外,所剩防护绿地数量不多。
青岛市区风景林面积统计表
表3 (1986~1990年) 单位:万平方米
[table][tr][td=1,1,83][font=宋体]年份[/font][/td][td=1,1,84][font=宋体]青岛市[/font][/td][td=1,1,84][font=宋体]市南区[/font][/td][td=1,1,84][font=宋体]市北区[/font][/td][td=1,1,84][font=宋体]台东区[/font][/td][td=1,1,84][font=宋体]四方区[/font][/td][td=1,1,84][font=宋体]沧口区[/font][/td][/tr][tr][td=1,1,83][font=宋体]1986[/font][/td][td=1,1,84][font=宋体]419.78[/font][/td][td=1,1,84][font=宋体]171.30[/font][/td][td=1,1,84][font=宋体]—[/font][/td][td=1,1,84][font=宋体]6.96[/font][/td][td=1,1,84][font=宋体]4.78[/font][/td][td=1,1,84][font=宋体]236.74[/font][/td][/tr][tr][td=1,1,83][font=宋体]1987[/font][/td][td=1,1,84][font=宋体]357.25[/font][/td][td=1,1,84][font=宋体]108.77[/font][/td][td=1,1,84][font=宋体]—[/font][/td][td=1,1,84][font=宋体]6.96[/font][/td][td=1,1,84][font=宋体]4.78[/font][/td][td=1,1,84][font=宋体]236.74[/font][/td][/tr][tr][td=1,1,83][font=宋体]1988[/font][/td][td=1,1,84][font=宋体]357.25[/font][/td][td=1,1,84][font=宋体]108.77[/font][/td][td=1,1,84][font=宋体]—[/font][/td][td=1,1,84][font=宋体]6.96[/font][/td][td=1,1,84][font=宋体]4.78[/font][/td][td=1,1,84][font=宋体]236.74[/font][/td][/tr][tr][td=1,1,83][font=宋体]1989[/font][/td][td=1,1,84][font=宋体]357.25[/font][/td][td=1,1,84][font=宋体]108.77[/font][/td][td=1,1,84][font=宋体]—[/font][/td][td=1,1,84][font=宋体]6.96[/font][/td][td=1,1,84][font=宋体]4.78[/font][/td][td=1,1,84][font=宋体]236.74[/font][/td][/tr][tr][td=1,1,83][font=宋体]1990[/font][/td][td=1,1,84][font=宋体]352.88[/font][/td][td=1,1,84][font=宋体]106.62[/font][/td][td=1,1,84][font=宋体]—[/font][/td][td=1,1,84][font=宋体]6.96[/font][/td][td=1,1,84][font=宋体]2.56[/font][/td][td=1,1,84][font=宋体]236.74[/font][/td][/tr][/table] 第三篇 城市绿化
第三章 专用绿地
第一节 居民区绿地
青岛地区居民区绿化分为:明清中晚期私家庭院绿化、近代官贵别墅和现代新建城市居民区绿化三大类。
明、清中晚期私家庭院绿化
青岛地区建城较晚,但在即墨、胶州等地自明代中期至清代末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为数不多独成风格的私家庭院绿化,其中在明朝中、后期比较显赫的是即墨的蓝氏家族。蓝章是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进士,其子蓝田是明嘉靖癸未年(1523年)进士,父子均官达御史,曾获皇帝赐库银修建邸宅,成为当时著名的私家庭院,后世子孙均为清代官员,邸宅庭院屡屡建设,庭院中亭、台、阁、廊俱备,人工叠石成假山,挖池修桥开水面,引来河南牡丹、两广棕榈、福建茶树、浙江绿竹等植物,是当地最著名的私家园林之一。另有即墨黄氏家族,黄宗昌为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7年)进士,后世子孙数代官宦,其家族不仅大力修建了邸宅庭院,而且出资先后建起即墨的准提庵和崂山的华严禅院(今崂山华严寺)。蓝、黄氏私家庭院虽毁于家族没落和兵乱,但寺院仍在,仍可寻觅当时规模与风格。
明代以来胶州也相继出现一些富豪、官宦的私家庭院,作为会友、谈商之所。较有名的有匡铎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建起的匡氏“嘉树园”、王氏所建的“助息园”、高太傅别墅、连家园、杨家园等。据邑志载:“园中台、池、亭、阁咸集,奇石异卉俱备”,成为当地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 第三篇 城市绿化
第三章 专用绿地
第一节 居民区绿地
近代官贵别墅
德、日帝国主义的入侵及胶澳商埠的发展,不但引来许多外国冒险家,也云集了一批达官、富商,相继在青岛及郊区购地,建起自家的别墅。这些别墅的建设根据主人的国籍和喜爱不同而各具特色。
1906年,位于信号山南侧的总督官邸落成,院内绿化按照德国近代园林艺术风格——宫庭园艺类型加以配置,内建花坛、绿篱、草坪,修剪整齐考究,同时建有养鱼池(后因青岛冬季气候较冷,水池养鱼难以越冬而废弃,拆填后改为花坛和庭院道路),点缀栽植的乔木是经过选形的松、无刺槐、悬铃木等。这是青岛市区最早的官贵别墅。
1921年,胶济铁路局局长赵兰田在胶州南窑头兴建“赵家花园”,造园风格基本属于民族半古典式,是青岛近郊规模较大的别墅式花园。
进入30年代,各国纷纷在青岛设领事馆、商务代办处。商贾大亨们在海滨争建别墅。各别墅除在建筑风格上反映不同国家、地区的特点外,在庭院绿化配置艺术上也显示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风格。
从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末的十几年中,国内外大亨竞相在青岛的八大关建设别墅,开始大都在靠近海边的地方(即现在的山海关路),后来逐渐向外拓展,形成了集各国建筑风格于一处的豪华别墅群,其中较著名的有:
黄海路18号“花石楼”,由白俄罗斯人格拉西莫夫营建,是一座欧洲古堡式建筑,院内绿化配置属欧洲田园式风格,有鹅卵石铺小路,花坛、草坪、常绿树木自然结合。
山海关路1号是法国商人建的乡间别墅式建筑,配有较大的一片花园,庭院内配有多种攀藤植物,蔷薇爬满篱墙,紫藤垂至门下,显得幽雅而宁静。
山海关路5号,是一座日本现代式建筑,建于1933~1934年,院内灌木丛与藤类植物花架配黑铁围栏,风格柔和协调。
山海关路9号,是美国领事馆建的一处美式别墅,以其不等高、不对称的风格体现现代派建筑艺术,院内配有花园、中式亭。建国后,成为接待中央擎天柱和重要外宾的地方,被誉为“青岛的‘钓鱼台’”。
山海关路13号,是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于30年代初建的私人别墅,当时国民党二号人物汪精卫因与蒋介石不和,曾住此处,声称“与大海为邻,不问政治”,后在蒋再三派人邀请后才离去。
山海关路17号,建于30年代末40年代初,为日本式建筑,院内有花园,配有假山、水池,园内竹影婆娑,绿树成荫。建国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十大元帅中有五位先后在这里休养过,故被青岛人称为“元帅楼”。
太平角一路1号,是一座典型的西班牙式建筑。楼前有欧洲宫庭常见的石雕雄狮一对,院内草坪宽敞,树木以常绿为主。
居庸关路16号,是一座丹麦古典式建筑。1929年丹麦王子乘豪华客轮“菲欧尼亚”号来青岛,见这里风光优美,命令丹麦驻青领事赵亨生在这里购地建设一座别墅,欲送给丹麦公主。该楼参考安徒生童话中的意境设计造型,风格独特。丹麦公主虽未住过此别墅,青岛人仍称其为“公主楼”。
陨阳路孔祥熙别墅,是一座欧式建筑,建在太平山东南侧,周围视野开阔,院内花草繁茂,门上设有花架,紫藤攀缘,十分幽静。
湛山路宋子文别墅,选地考究,建筑工整,是中式建筑思想指导下的西式建筑,可谓中西合璧,庭院宽敞明亮,树花错落有致。建成后,宋母在此养病直至病逝,宋氏家族齐集此处,在青岛举行了盛大丧仪。
正阳关路36号,“义聚合”钱庄别墅,建于1945年,原为钱庄老板私人居住。后因钱庄涉嫌汉奸,房产充公。1946年宋子文来青岛,因旧别墅已卖,即住在此。1947年蒋介石来青岛,也住在这里。
与此同时,青岛当地的部分商人在信号山南侧购地建楼,在自己的宅院里堆叠假山石,栽植松、竹、梅,力图形成古典民族式庭院绿化。
此外,居住在台东、台西、市北等区的青岛市民,因庭院狭小,绿化则以盆栽花卉为主,稍有空地即栽以乔木和灌木,木本植物有无花果、安石榴、杏、梨等单株果类;草本有鸡冠花、大荔花(本地俗称“地瓜花”)、绣球、紫苏、凤仙花等。
日本曾先后两次侵占青岛,日侨大批涌入青岛,日本人在黄台路、登州路、贮水山路、莱芜一路、莱芜二路、齐东路一带建起别墅群,开始在庭院里栽植雪松、大叶黄杨等常绿乔木,是青岛市常绿树进入庭院之始。
此后,紫藤、地锦、蔷薇等爬藤类植物也逐步进入庭院,使庭院开始走向立体绿化。 第三篇 城市绿化
第三章 专用绿地
第一节 居民区绿地
现代新建居民区庭院
50~70年代,青岛城市人口增加,庭院中多插建小房,庭院绿化难以发展。
80年代,城市住宅建设步伐加快,宿舍楼群成片而起,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居民住宅区。新建居民小区的绿化配置按照城市建设规划的要求,预留出一定比例的绿地面积,除在楼群中建设公共游园外,在各楼座之间的空地上都进行有条理的绿化建设,逐步形成现代居民区的绿化配置体系。在新建居民区的绿化配置上实行乔木、灌木、草坪有机组合,观叶植物和观花植物合理调配,耐荫与喜阳植物科学栽植,常绿植物比例加大等多项措施,为新建居民区的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居住环境。 第三篇 城市绿化
第三章 专用绿地
第二节 机关 部队 院校绿地
青岛建置初期,分别在总兵衙门和兵营周围植以银杏、槐树、杨树等阔叶乔木。这是青岛市最初的专业绿地。德国侵占青岛后,于1898年颁布的《保护树木告示》曾记及绿地情况:“衙门及营盘围墙外树木,……长大茂盛以壮观瞻,且能遮荫避雨,其益实属无穷。”同时,德军也在军营周围栽植了部分树木。日本侵占青岛后,日军怕青岛人民袭击,砍伐兵营周围的树木以扩大视野,绿地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建国后,青岛市市级机关与部队接管的都是旧官僚邸宅或旧兵营,因有一定的绿化基础,没作较大的补植。在绿化运动中,机关、部队在建筑周围栽植树木,见空插绿,使绿地有所发展。
70年代末,青岛市开始把园林艺术融入机关或营房建设的绿化配置中,对建筑群周围进行有规划的绿化建设:建花坛、铺草坪、修水池、栽绿篱,栽植树木讲究观花、观叶效果和乔木、灌木结合形成的色彩和季相变化,使这类绿化配置的园艺水平提高很快。
青岛市学校绿化,最早为20世纪初建成的礼贤书院(今青岛市第九中学)。开始时,德国传教士尉礼贤专门交结后清的遗老、遗少,组织“尊孔文社”,受古典园林和西式园林两种风格的影响,在校院内配置绿化,既有西式风格的绿篱和花坛,又有江南古典园林的花灌木丛植,形成了中、西风格交融,人工加自然的庭院园林特点。
规模较大的校院园林,最早为青岛大学(1932年改为山东大学,今青岛海洋大学)的园林,大部分绿化形式仿效了公共绿地的建法。
建国后,市区建起大量的中学和高校,同时有计划地美化校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50年代,青岛新建的中学从15中、16中、17中开始就较大规模地在校院内搞绿化建设,其后建成的新学校都进行了绿化。 第三篇 城市绿化
第三章 专用绿地
第三节 疗养院 宾馆绿地
青岛市最早的专业疗养院是1901年德国人强征太平山以后,在湛山村西南方建成的。是当时德国教会山东教区神职人员的消夏所。
建国后在青岛建成的第一座疗养院,是位于湛山大路的中国纺织工人疗养院。从70年代初始,中央各部、委相继在青岛建疗养院,陆、海、空三军也在青岛建疗养院。
早期疗养院的庭院绿化形式大都是西方别墅式,70年代以来所建的疗养院因规模越来越大,园艺水平相对提高,疗养院中绿地功能也有了明显的区分:观赏区和安静休息区的界线比较清楚。如济南军区第二疗养院、海军401医院、邮电部疗养院、核工业部疗养院、能源部疗养院、空军疗养院等。院内园林艺术布局一般都有工整的轴线,植物栽培品种丰富,绿篱、草坪、树木、花卉、假山、水池、花廊及亭榭等建筑小品内容丰富,变化多端,疗养院的绿化观赏水平不断提高。
进入80年代,随着对外开放和旅游业的发展,青岛市的宾馆业飞速发展,原有的宾馆进行改造、装潢,新建的宾馆随着创星级的需要在绿化上也提高了园艺水平。这类绿化的突出特点是提高绿地植物的观赏性,选用优质草品种铺设草坪,树木的选用多以常绿观叶和大效果观花为主。不少宾馆还配以灯光、音乐喷泉,并逐步栽植攀藤植物以形成立体绿化效果。有的宾馆、疗养院自设温室,在主要接待房厅经常换摆各种应时花卉,提高了观赏效果。 第三篇 城市绿化
第三章 专用绿地
第四节 工厂企业绿地
50~60年代,青岛市是以轻纺工业为主体的城市,重工业企业不多。市区内工厂企业比较拥挤,绿化基础比较薄弱。70年代后期,环境保护纳入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把工厂企业绿化和文明生产列为文明单位评选及企业升级的主要条件之一,工厂企业才把绿化放到重要位置,绿化工作发展很快。从80年代初起,凡建新厂或老厂搬迁、改造都进行厂区绿化配置。为推动全市各行各业专用绿地建设的发展,青岛市绿化委员会、青岛市园林局还组织开展了花园式单位、绿化先进单位评选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工厂企业的厂区绿化,提高了工厂企业绿化园艺水平。
青岛市区专用绿地统计表
表4 (1986~1990年) 单位:万平方米
[table][tr][td=1,1,83][font=宋体]年度[/font][/td][td=1,1,84][font=宋体]青岛市[/font][/td][td=1,1,84][font=宋体]市南区[/font][/td][td=1,1,84][font=宋体]市北区[/font][/td][td=1,1,84][font=宋体]台东区[/font][/td][td=1,1,84][font=宋体]四方区[/font][/td][td=1,1,84][font=宋体]沧口区[/font][/td][/tr][tr][td=1,1,83][font=宋体]1986[/font][/td][td=1,1,84][font=宋体]750.01[/font][/td][td=1,1,84][font=宋体]214.33[/font][/td][td=1,1,84][font=宋体]22.57[/font][/td][td=1,1,84][font=宋体]25.47[/font][/td][td=1,1,84][font=宋体]68.73[/font][/td][td=1,1,84][font=宋体]418.94[/font][/td][/tr][tr][td=1,1,83][font=宋体]1987[/font][/td][td=1,1,84][font=宋体]840.29[/font][/td][td=1,1,84][font=宋体]227.58[/font][/td][td=1,1,84][font=宋体]26.18[/font][/td][td=1,1,84][font=宋体]29.09[/font][/td][td=1,1,84][font=宋体]101.40[/font][/td][td=1,1,84][font=宋体]456.04[/font][/td][/tr][tr][td=1,1,83][font=宋体]1988[/font][/td][td=1,1,84][font=宋体]894.87[/font][/td][td=1,1,84][font=宋体]231.83[/font][/td][td=1,1,84][font=宋体]29.79[/font][/td][td=1,1,84][font=宋体]32.70[/font][/td][td=1,1,84][font=宋体]118.40[/font][/td][td=1,1,84][font=宋体]482.15[/font][/td][/tr][tr][td=1,1,83][font=宋体]1989[/font][/td][td=1,1,84][font=宋体]957.65[/font][/td][td=1,1,84][font=宋体]239.08[/font][/td][td=1,1,84][font=宋体]33.40[/font][/td][td=1,1,84][font=宋体]36.30[/font][/td][td=1,1,84][font=宋体]136.57[/font][/td][td=1,1,84][font=宋体]512.30[/font][/td][/tr][tr][td=1,1,83][font=宋体]1990[/font][/td][td=1,1,84][font=宋体]993.87[/font][/td][td=1,1,84][font=宋体]244.96[/font][/td][td=1,1,84][font=宋体]34.77[/font][/td][td=1,1,84][font=宋体]36.47[/font][/td][td=1,1,84][font=宋体]156.71[/font][/td][td=1,1,84][font=宋体]520.96[/font][/td][/tr][/table] 第三篇 城市绿化
第四章 生产绿地
第一节 苗 圃
德国侵占青岛后,于1901年强征青岛山、太平山等山坡地带开始造林。1901年6月,强征小鲍岛、孟家沟、小泥洼、会前、海泊等5村,拆除住房,兴建苗圃。据为会前村所建的碑文称:“二十七年(1901年)收买是村附近各山地,开始造林。三十年(1904年)又征收全村房地悉令居民徙去……建屋栽花木,立苗圃。”殖民当局在原会前村北侧辟地不足20亩作为苗圃,命之为“林地育苗试验场”。开始种植的苗木有中国赤松、中国赤杨、银杏、漆树、桐、泽胡桃、桧、栎、樗等,后又引进刺槐、无刺槐、悬铃木、日本黑松、日本扁柏、加拿大白杨、西欧各国的苹果、梨、桃及中东的各种葡萄等200余种植物进行驯化繁育。经过几年的实验,适应性较强的速生苗木逐渐出圃用于市区行道树和山地造林。
随着城市建设的需求量加大,又开辟3处面积较大的新苗圃,同时确定了苗圃苗木的供应方向:东镇苗圃,主要供给市区官林及行道树用苗;李村苗圃和崂山苗圃主要供给各水源涵养林和风沙防护林的用苗;为鼓励农民造林,廉价发放用于民有林的苗木,由当地持有村长证明的农民到李村苗圃和崂山苗圃领取。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殖民当局把大批官林廉价售给日本侨民经营。为扩大水源涵养林地,还把海泊河下游地段的涵养林地辟为苗圃。这一时期,苗木品种比较单纯,主要有刺槐、黑松、赤松、加拿大白杨等速生成材树种。
1922年12月北洋Gov收回青岛时,接收苗圃地约300亩,各种苗木21个品种130余万株;另辟夏庄、薛家岛、阴岛3处苗圃地。经营7年后,共有苗圃地7处,各类苗木58个品种4 447 698株。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苗圃遭到严重破坏。据1947年青岛市农林事务所的报告记载:“本府农林事务所森林苗圃在敌伪时期多已废置,仅留三台、海泊河两苗圃,亦荒芜不堪。” 1947年,农林事务所恢复崂山、李村、阴岛3处苗圃,播种黑松、赤松种子373市斤,但未及成苗即遭破坏。
建国后,青岛市人民Gov多次发动全民义务植树、绿化荒山,苗木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苗圃的生产任务急剧加大,开设新苗圃和发展苗木生产成为城市园林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50年代中期,市区恢复了海泊河苗圃和三台苗圃;新开辟吴家村苗圃、浮东苗圃、浮西苗圃、湛山大路苗圃和京山苗圃,使市区的苗圃地增至350亩。所经营的苗木品种仍以乡土树种和速生树种为主。常绿树种只有黑松、赤松、扁柏。落叶乔木则较普遍,多选速生成材的树种,以刺槐、悬铃木、白杨、赤松、银杏、榉、栎为最常见。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改苗圃种粮种菜,苗圃地减少189亩。
60年代开始,青岛市园林部门在全国率先取得雪松人工授粉试验成功,雪松生产由扦插的无性繁育手段向播种的有性繁育手段发展,大大提高了雪松繁育成活率。雪松的采种和育种技术给青岛市各苗木生产单位增添了活力,使青岛市雪松苗木生产居中国北方各地区前列。雪松由原来限制出市发展到向外地推销。
国民经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后,城市园林进入正常发展,苗木生产在恢复原有苗圃地的基础上又新辟了河西苗圃、广场苗圃、湖岛苗圃等,苗圃地面积达到500余亩,苗木的种类也扩展到雪松、龙柏、桧等常绿针叶树种。60年代末70年代初,青岛市成立了中草药办公室,为发展药用植物,扩大青岛市植物品种范围,引种了一批名贵树种和经济树种,有厚朴、杜仲、水杉、天女木兰、赤松、蚊母树、西洋山楂、火棘、黄柏、喜树、核桃、山楂、柿、落羽松、金银花、毛竹等,苗木生产中驯化繁育的成份增加,使青岛地区的树木又增添了许多品种。不仅为城市绿化,而且为药材生产、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树源。
“文化大革命”初期,市区苗圃地有的被移作他用,有的遭到破坏,引种试验工作被迫中止,引种的外地树种有些没完成驯化。
70年代初,由于园林配置的需要,各苗圃积极发展花灌木的生产,数量较多的品种有:木槿、榆叶梅、玫瑰、紫荆、绣线菊、棣棠、火棘、石榴、雪柳、连翘、迎春、荆条、锦带、木绣球、崖椒、枸杞、月季等。这类苗木的生产周期短,易繁育,观赏效果好,受人们的青睐。同期,为贯彻中央提出的“园林结合生产”方针,苗木生产的重点开始向经济树种发展,其内容分为三类:一是实用成材较快的速生树、有水杉、落羽松、毛竹等;二是药用价值较高的树种,有杜仲、厚朴、喜树、黄柏、金银花、山茱萸、石腊等;三是果类树种,有核桃、梨、山楂、柿、桃等。 1977年,在浮东苗圃进行的龙柏扦插繁育试验取得成功;在浮西苗圃大量嫁接繁殖海棠、碧桃,各育了数千株苗木。此时雪松播种生产的苗木数量已达150万株。
1979年,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收回被生产队占用的河西苗圃。1981年,将崂山园艺总场划归青岛市园林局管理,将果园改作苗圃生产绿地。至此,市属国营生产绿地的面积发展到2 500亩。 80年代,城市建设发展很快,国营苗圃生产的苗木除保证全民绿化所需和城市规划改造所需苗木外,已不能满足社会各界对苗木的需求。近郊的乡镇集体和个人经营的苗木生产业应运而生,且相互竞争,促进了各苗圃在生产品种、质量、价格、服务等多方面向市场化发展。特别是城市绿化的标准向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发展。各苗圃的苗木生产加大了常绿树种的比例。在大树底下扦插冬青的繁育试验取得成功,迅速发展到40余万株。由于城市建设对冬青的需要量很大,一时间乡镇集体、个人经营的苗圃都学习扦插繁育,到80年代末,冬青苗木的生产从供不应求发展到市场激烈竞争的局面。
80年代初,市园林部门在科研所、植物园的苗圃内积极繁育耐冬苗木。开始引入国外草坪优良品种,进行驯化繁殖。其中取得较好成果的有:马尼拉草、肯德基草、本特儿草。不仅在青岛使用,还推广到内地的城乡。打破了使用中华结缕草单一品种的局面。地被植物中,除原有的地锦(爬山虎)、枸杞、野蔷薇、葛藤外,各苗圃纷纷发展地被植物生产,其中数量较多的品种有:鹿角桧、铺地柏、常青藤、小叶锦鸡儿、紫藤、木通、扶方藤等,为正在起步的城市立体绿化准备了地被植物原料。
80年代中期,从南方引来广玉兰、海藤等常绿阔叶花木,经驯化后出圃移栽,使室外长绿阔叶花木增加了新品种。同期,各苗圃发展了一批观叶效果比较好的苗木,如枫树、银杏、红叶李等。随着城市建设的开发和城市绿化水平的提高,各公共绿地、专业绿地已十分重视地被植物在绿地中的作用。苗圃生产随即增加了地被植物的生产。
建国以来青岛市区苗圃地面积历年统计表
表5 (1949~1990年) 单位:万平方米
[table][tr][td=1,1,70][font=宋体]年度[/font][/td][td=1,1,72][font=宋体]数量[/font][/td][td=1,1,72][font=宋体]年度[/font][/td][td=1,1,72][font=宋体]数量[/font][/td][td=1,1,72][font=宋体]年度[/font][/td][td=1,1,72][font=宋体]数量[/font][/td][td=1,1,72][font=宋体]年度[/font][/td][td=1,1,72][font=宋体]数量[/font][/td][/tr][tr][td=1,1,70][font=宋体]1949[/font][/td][td=1,1,72][font=宋体]4.00[/font][/td][td=1,1,72][font=宋体]1961[/font][/td][td=1,1,72][font=宋体]47.60[/font][/td][td=1,1,72][font=宋体]1973[/font][/td][td=1,1,72][font=宋体]40.00[/font][/td][td=1,1,72][font=宋体]1985[/font][/td][td=1,1,72][font=宋体]111.60[/font][/td][/tr][tr][td=1,1,70][font=宋体]1950[/font][/td][td=1,1,72][font=宋体]4.00[/font][/td][td=1,1,72][font=宋体]1962[/font][/td][td=1,1,72][font=宋体]35.00[/font][/td][td=1,1,72][font=宋体]1974[/font][/td][td=1,1,72][font=宋体]36.00[/font][/td][td=1,1,72][font=宋体]1986[/font][/td][td=1,1,72][font=宋体]139.40[/font][/td][/tr][tr][td=1,1,70][font=宋体]1951[/font][/td][td=1,1,72][font=宋体]4.00[/font][/td][td=1,1,72][font=宋体]1963[/font][/td][td=1,1,72][font=宋体]35.00[/font][/td][td=1,1,72][font=宋体]1975[/font][/td][td=1,1,72][font=宋体]36.00[/font][/td][td=1,1,72][font=宋体]1987[/font][/td][td=1,1,72][font=宋体]134.40[/font][/td][/tr][tr][td=1,1,70][font=宋体]1952[/font][/td][td=1,1,72][font=宋体]15.00[/font][/td][td=1,1,72][font=宋体]1964[/font][/td][td=1,1,72][font=宋体]58.20[/font][/td][td=1,1,72][font=宋体]1976[/font][/td][td=1,1,72][font=宋体]36.00[/font][/td][td=1,1,72][font=宋体]1988[/font][/td][td=1,1,72][font=宋体]128.70[/font][/td][/tr][tr][td=1,1,70][font=宋体]1953[/font][/td][td=1,1,72][font=宋体]15.00[/font][/td][td=1,1,72][font=宋体]1965[/font][/td][td=1,1,72][font=宋体]58.20[/font][/td][td=1,1,72][font=宋体]1977[/font][/td][td=1,1,72][font=宋体]33.00[/font][/td][td=1,1,72][font=宋体]1989[/font][/td][td=1,1,72][font=宋体]132.80[/font][/td][/tr][tr][td=1,1,70][font=宋体]1954[/font][/td][td=1,1,72][font=宋体]15.00[/font][/td][td=1,1,72][font=宋体]1966[/font][/td][td=1,1,72][font=宋体]58.20[/font][/td][td=1,1,72][font=宋体]1978[/font][/td][td=1,1,72][font=宋体]39.90[/font][/td][td=1,1,72][font=宋体]1990[/font][/td][td=1,1,72][font=宋体]112.46[/font][/td][/tr][tr][td=1,1,70][font=宋体]1955[/font][/td][td=1,1,72][font=宋体]16.00[/font][/td][td=1,1,72][font=宋体]1967[/font][/td][td=1,1,72][font=宋体]58.20[/font][/td][td=1,1,72][font=宋体]1979[/font][/td][td=1,1,72][font=宋体]52.50[/font][/td][td=1,1,72][img=1,1]http://qdsq.qingdao.gov.cn/icons/ecblank.gif[/img][/td][td=1,1,72][img=1,1]http://qdsq.qingdao.gov.cn/icons/ecblank.gif[/img][/td][/tr][tr][td=1,1,70][font=宋体]1956[/font][/td][td=1,1,72][font=宋体]16.00[/font][/td][td=1,1,72][font=宋体]1968[/font][/td][td=1,1,72][font=宋体]58.20[/font][/td][td=1,1,72][font=宋体]1980[/font][/td][td=1,1,72][font=宋体]59.10[/font][/td][td=1,1,72][img=1,1]http://qdsq.qingdao.gov.cn/icons/ecblank.gif[/img][/td][td=1,1,72][img=1,1]http://qdsq.qingdao.gov.cn/icons/ecblank.gif[/img][/td][/tr][tr][td=1,1,70][font=宋体]1957[/font][/td][td=1,1,72][font=宋体]26.00[/font][/td][td=1,1,72][font=宋体]1969[/font][/td][td=1,1,72][font=宋体]58.20[/font][/td][td=1,1,72][font=宋体]1981[/font][/td][td=1,1,72][font=宋体]59.10[/font][/td][td=1,1,72][img=1,1]http://qdsq.qingdao.gov.cn/icons/ecblank.gif[/img][/td][td=1,1,72][img=1,1]http://qdsq.qingdao.gov.cn/icons/ecblank.gif[/img][/td][/tr][tr][td=1,1,70][font=宋体]1958[/font][/td][td=1,1,72][font=宋体]47.60[/font][/td][td=1,1,72][font=宋体]1970[/font][/td][td=1,1,72][font=宋体]58.20[/font][/td][td=1,1,72][font=宋体]1982[/font][/td][td=1,1,72][font=宋体]57.50[/font][/td][td=1,1,72][img=1,1]http://qdsq.qingdao.gov.cn/icons/ecblank.gif[/img][/td][td=1,1,72][img=1,1]http://qdsq.qingdao.gov.cn/icons/ecblank.gif[/img][/td][/tr][tr][td=1,1,70][font=宋体]1959[/font][/td][td=1,1,72][font=宋体]47.60[/font][/td][td=1,1,72][font=宋体]1971[/font][/td][td=1,1,72][font=宋体]58.20[/font][/td][td=1,1,72][font=宋体]1983[/font][/td][td=1,1,72][font=宋体]64.00[/font][/td][td=1,1,72][img=1,1]http://qdsq.qingdao.gov.cn/icons/ecblank.gif[/img][/td][td=1,1,72][img=1,1]http://qdsq.qingdao.gov.cn/icons/ecblank.gif[/img][/td][/tr][tr][td=1,1,70][font=宋体]1960[/font][/td][td=1,1,72][font=宋体]47.20[/font][/td][td=1,1,72][font=宋体]1972[/font][/td][td=1,1,72][font=宋体]58.20[/font][/td][td=1,1,72][font=宋体]1984[/font][/td][td=1,1,72][font=宋体]123.00[/font][/td][td=1,1,72][img=1,1]http://qdsq.qingdao.gov.cn/icons/ecblank.gif[/img][/td][/tr][/table] 第三篇 城市绿化
第四章 生产绿地
第二节 温 室
德国侵占青岛期间和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期间,从事的植物栽培试验主要在野外露天进行,因而引种的许多珍贵植物品种因无法越冬而死亡。
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青岛时期,农林事务所于1931年在中山公园建起两座温室:一座建筑面积为340.92平方米的观赏温室;一座建筑面积为983.25平方米的培养温室。青岛市的花卉温室从此产生。建国前后,青岛地区从事温室花卉生产业较集中的地方是崂山区中韩镇的东韩、西韩、枯桃等村。
20世纪70年代以前,青岛地区的温室仅限于公园和专门从事花卉经营的单位使用。公园的温室为保证花卉越冬或为游人提供早春花卉观赏而设;从事花卉经营的单位则在温室中嫁接、培养较名贵的花卉品种,培养成活后作为商品出售。
80年代开始,青岛的各大疗养院、经济效益好的大企业和宾馆纷纷建起自己的温室。以便为自己单位提供质量较好的应时花卉。同时,这类温室通过协助无温室单位用花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80年代中期,在市区和郊区也兴起了从事花卉经营的温室生产集体企业和个体户,温室花卉由城市传播到农村,温室花卉的生产和经营繁荣起来,成为民间花卉的重要来源。
随着城市住房条件改善,小阳台几乎都成了一个小小的温室暖房,为城市环境、家庭绿化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