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24:园林绿化志 第一篇 公园
概 述青岛地处植物南北过渡地带,为亚热带之终,温带之始。东南西三面临海,北无高山相阻,空气湿润,气候温暖,霜冻期短,为园林植物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生长环境。
青岛市的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师法自然”和西方园林“几何式园林”两种风格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人工加自然”的独特风格。
崂山《太清宫志》记载,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江西道人张廉夫到崂山草建道教庙殿“三官殿”和“三清殿”,定名为“太清宫”,同时在庙殿周围栽植桧柏、国槐等乔木树种和部分花卉,开创了青岛地区栽植树木、花卉营造园林的先河,现存崂山太清宫风景游览区内的两株桧柏,树龄2 100多年,是人工栽植留下的活化石。崂山太清宫的庙宇绿化,为青岛地区古典园林之始。西汉武帝两次“幸不其,建明堂,祀神人于交门宫”,在明堂周围栽植花卉树木,是青岛地区最早的宫殿建筑绿化配置。唐代昭宗天?元年(904年),河南人李哲玄来到崂山太清宫,在扩建“三皇殿”的同时,广植树木、花卉,整修宫内甬道及宫外道路,使太清宫的园林艺术达到较高的水平,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一大分支——寺庙园林的艺术风格在青岛地区最早形成的较完整体系。宋、元以后,由于崂山道士相继多次得到皇帝的敕封,庙宇建筑及其园林艺术得以相应发展。随着崂山逐步发展为中华道教的一大丛林,中国北方寺庙园林艺术以师法自然为主,人工设计为辅的典型风格也逐步形成。这种园林艺术风格影响了附近州县邸宅园林的风格。明、清两代,附近各县亦有少量私家园林出现,比较突出的有即墨县的蓝氏邸宅花园、黄氏邸宅庭院;胶州的匡氏嘉树园、连家园、高氏别墅、杨家园、助息园、赵家花园;平度的官氏、彭氏等富绅私家庄园等,园内都有台、池、亭、阁和奇石异卉,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邸宅园林。这些私家园林终因其家族的没落和时代变迁毁而无存,故在青岛地区得以保存的古典园林只有崂山各道教庙宇内北方艺术风格的寺庙园林。建自明朝成化三年(1467年)的天后宫前海边的小花园成为青岛市最早的一处公共绿地。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青岛设总兵衙门(现人民会堂处),在衙门口和各兵营周围大量栽植国槐、杨树、银杏等乔木树种,这是近代青岛地区在建筑群周围进行绿化配置的开端,与此同时,将天后宫门前的小花园扩展到总兵衙门附近。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为了长期实行殖民统治,在建码头、修道路的同时,营造青岛口及各山林;1900年6月14日胶澳总督府《治理青岛包岛东西镇章程总则》公布后,“仅容西人……居住”的第一条道路“亨利亲王大街”(现广西路)建成,道路两侧栽植了从柏林运来的刺槐树变种——无刺槐。此后,凡新辟一条道路,必同时在两侧栽植树木,奠定了青岛城市绿化与城市道路同步发展的基础。1901年春,在“亨利亲王大街”东部、“菲德利大街”(现中山路)南部、“郝汉罗尔大街”(现德县路)中部相继建起街头三角绿地。同年6月,胶澳总督府强征会前村(现中山公园)附近各山土地,开始造林。1904年强征会前村,赶走居民,拆除房屋,“栽花木,立苗圃”,辟建植物试验场。胶澳总督府林务局引入世界各地植物品种在这里进行驯化繁殖试验。在引入的树种中,刺槐(俗称“洋槐”)和悬铃木(俗称“法国梧桐”)得青岛地利之优势,繁衍最快,青岛成为中国引入刺槐最早的城市。当时引入的苹果有73个品种,梨有78个品种,葡萄、山楂、无花果等品种亦为数不少。1903年,挂旗山(现信号山)南侧总督官邸建成,按照西方园林艺术的规范在院内修花坛,植草坪,建鱼池,是青岛市区最早的庭院绿化。1906年1月,胶澳总督府(现沂水路11号)落成,同年夏,在总督府前建成小型公共游园,这是青岛市最早的公园。此后相继在贮水山东侧德军兵营操练场上坡建一处专供德军游览的公园,市民称其为“兵营公园”(现贮水山公园)和梯利华兹大街(现安徽路)街心公园。这期间营造的山林有:太平山、青岛山、海岸岬角地带营造的防风沙林;在崂山及李村河、张村河、海泊河、白沙河两岸大片营造水源涵养林,这些林地以黑松、赤松、刺槐为主。
德国侵占末期,青岛地区共有林务局经营的官林39000亩;民有林100000亩;海岸防风沙林1300亩;水源涵养林30000余亩。计有行道树的道路20条;街头公共绿地7处;较有规模的公园3处、绿化庭院3处。
1914年爆发了德日青岛争夺战,共毁掉林地5880亩,其中市区4000亩;郊区林地中被毁的有:海泊河1000亩,荒草庵400亩,卧狼齿山400亩,丈儿山80亩。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除补植被战争损毁的2958亩林地外,先后增建水源涵养林101306亩;经营的官林除补植2086亩外,新增加7394亩;新增防风沙林997亩。日本殖民当局强征李村以南大片土地,供日本侨民辟为果园、植物试验场。在会前村植物试验场北部山坡建“忠魂碑”一座,路两侧栽植日本樱花,定名为“旭公园”,又名“森林公园”(现中山公园)。同期,扩建了包岛、大窑沟等城区,新辟道路亦仿照德国人栽植行道树;在上海路与聊城路之间建“新町公园”,在中山路与河南路之间建“深山公园”,在火车站前建“千叶公园”;恢复的街头绿地有:江苏路口的“万年町园”、位于德县路口的“治德町”、位于天后宫门前的“舞鹤公园”、位于安徽路口的“大村公园”。在绥远路(现包头路)与奉天路(现辽宁路)口新建三角绿地一处。
1922年12月10日,北洋Gov收回青岛,日方提出要求赔偿林木损失费银元360.706.97元。中方接收委员实地调查后据理力争,核定赔偿费为151339元。接收委员会提出以日方在青岛8年所获盐利相抵,互不赔偿。交接期间,日本浪人乘机毁坏林木,《农林特刊》记载“抓获日本浪人打猎砍树放火者,日必数起”。1923年2月,胶澳商埠督办公署下设林务局,编练林警40名负责巡查保护林地。这期间在台东、李村、崂山开设3处苗圃;造林2100亩,修复林地道路13134平方米;完成林地测量绘图、在林地内修堤坝、蓄水池、排水沟和造桥梁等工作。整理市区原有公园,改“旭公园”为“第一公园”;在栈桥两侧、汇泉湾北侧、太平角等地建造公园;新建云南路口的三角绿地。
1929年4月,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青岛。5月22日,改第一公园为“中山公园”。当年还对中山公园进行有计划的规划和建设。小青岛进行绿化建设后允许游客乘船登岛游览。1930年在汇泉湾西北侧建起“若愚公园”(现鲁迅公园),1931年改为“海滨公园”。在农林事务所的倡议下,建立起每年清明节栽植“总理纪念林”的制度,成为青岛市义务植树的开始。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期间,侵华日军在青岛大量砍伐山林中的成材树用于战争。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青岛期间,从1947年秋开始,因胶济铁路中断运输,市区燃料紧缺,国民党军队和市民砍树为炊屡禁不止,市区山林被砍伐一空。至1949年,郊区山林残存不足2000亩,市区行道树所剩仅7000余株;公共绿地仅剩中山公园、海滨公园、市Gov前游园3处,城市绿地总面积仅剩642亩。
建国后,城市园林绿化事业随着城市建设逐步发展起来。1950~1951年连续两次大规模的群众义务植树,在崂山营造风景林和共青团林;在市区内的太平山、伏龙山、信号山、观象山、贮水山和团岛等山头植树绿化。同时大量栽植、补植行道树,鼓励城市居民栽植庭院树木和花卉。这时期栽植的树种以乡土、速生树种为主,多为黑松、赤松、刺槐、悬铃木、杨、银杏等。1950年改海滨公园为“鲁迅公园”。建国初期恢复的公共绿地有:安徽路街心花园;火车站前游园;栈桥两侧、兰山路、青岛路南端、常州路、天后宫前、云南路、辽宁路、江苏路等绿地;改造了大港纬一路明沟,建成街心花园,新建了天桥游园,将海泊河林地初步改建为公园。
1954年起,在八大关疗养区内新辟3处较大的游园绿地,总面积为21989平方米。1956年,开始建设贮水山公园,山上栽植了黑松、刺槐、杨树;山下整修了荷花池,池边植垂柳等树。修成了公园的主干道,并在道两侧栽植雪松。同年,在沧口区划地6.1万平方米辟建沧口公园。1957年,在原阳本公园的基础上建成海泊河公园。50年代后期,新辟建一批街头公共绿地,使市区公共游园面积增加70832平方米。60年代初,园林所属的11.7万平方米苗圃用于生产救灾,占当时苗圃地总数的28%。1963年,贯彻“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城市园林绿化也相应发展,先后在河西、汇泉广场、湖岛等地建苗圃33.33万平方米。1964年,在中山公园北侧进行外地树种引种试验,引种树木30余种。
“文化大革命”期间,城市园林受到冲击。稀有、珍贵的花卉品种被毁,试验引种的外地树木相继死亡;公共绿地被占用和破坏的有10.3万平方米,专用绿地和生产绿地被占用430万平方米。中山公园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
“文化大革命”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市城市园林建设逐步进入恢复和蓬勃发展阶段。各公园普遍整修园容、维修设施;逐步恢复了被占用的公共绿地。1977年,中山公园的动物园部分独立,建成有13种珍贵动物,51种一般动物的专类公园。青岛植物园自1978年开始规划建设,至80年代末,有各类树木600余种,草本植物400余种。
1982年《国务院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颁布后,每年3月12日植树节期间,青岛市的党、政、军主要领导带领全市人民踊跃参加义务植树活动。1983年开始对小鱼山公园进行改建,1985年3月建成并对外开放,成为青岛市建国以来第一座古典园林艺术风格的公园,为青岛海滨风景区增添了一处新景点。
1984年3月12日,青岛市人民Gov发出《关于封山植树建园的通告》,决定对市区内观海山、观象山、信号山、青岛山、太平山、贮水山、嘉定山、北岭山、楼山、烟墩山等10处山头进行封山三年植树建园。6月4日,市Gov发出《关于建设十处山头公园的通知》,成立了“青岛市市政建设重点工程指挥部公园建设工程指挥分部”,负责组织实施10个山头公园的建设。国家投资1382.5万元,其中各单位和群众集资772.6万元,占总投资数的56%;经过三年的努力,建成公园总面积约197.76万平方米。共植树36.6万株(其中乔木为16.7万株,灌木为19.9万株,栽植绿篱5914.9米,播花、草种251公斤,植草坪2.7万平方米,绿化景区28处,总投资296.9万元)。共建工程200项,其中园林工程114项,补充工程86项;亭、台、阁25处,长廊、花架12处,景墙、壁画14处,雕塑、纪念碑及小景40处,人工湖、喷泉、小桥8处,各类游艺室9处,动物笼舍4处和部分石墙、台阶、石桌、石凳。使市区公园由原来的6处增加至16处,绿化面积由1983年底的216万平方米增加至426.7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由1.84平方米增至3.6平方米。与此同时,各专业公园增建新设施、修建园中园、扩建温室、扩大园内儿童活动区,增设一大批档次较高的儿童游乐设施,使专业公园的功能更加完善,布局更趋合理。
1986年以后,市内各区城市绿化中的公共绿地、游园、街心花坛、道路绿化带的建设发展较快。至1990年,公共游园绿地由1986年的143处增至459处,增长了2.21倍;公共绿地面积由1986年的356.48万平方米增至450.84万平方米,增长了26.5%。城市街道绿化中的行道树由过去的单一树种、单一形式、单行栽植发展为乔木、灌木结合,多树种、多行列结合的形式。行道树树种的选用,改以速生成材的乡土树木为主,以选植观赏效果较好的树种为主;行道树由单一的落叶乔木,发展为落叶和常绿树结合,乔木、灌木和路边花坛组成立体绿墙式;树种由纯观叶树种向观花树种发展;并由单季节观花向多季节观花效果发展。80年代末,各区绿化处又在主要干路两侧增设花坛、花池,使城市绿化美化的水平有了新的提高。至1990年底,全市道路绿化面积19.3万平方米。市内5区绿地总面积189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24.44%。公共绿地面积为450.84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为3.7平方米,拥有各种树木402.7万株(其中乔木262.8万株),行道树8.48万株,绿篱120.4万米,草坪187.4万平方米。 为推动庭院绿化工作,青岛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每年定期对各单位所属绿地进行绿化评选活动,对达到绿化标准的单位,分别授予“花园式单位”或“绿化先进单位”光荣称号。逐年增加的花园式单位和绿化先进单位,构成了城市庭院绿化的主体,提高了城市园林绿化的水平,增强了市民的绿化意识。
在园林事业发展的同时,园林职工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职工队伍的专业技术素质不断提高。建国初期,农林事务所共有职工70人,其中技术员3人、助理技术员2人。至1990年底,市园林局直属单位共有职工1977人,其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7人,中级工程技术人员24人,初级工程技术人员202人。由于“花园式单位”和“绿化先进单位”评选活动的促进,不少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培养了自己的绿化专业队伍。青岛市园林科研工作也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先后取得多项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省、市级科技奖。 第一篇 公园
20世纪初,随着青岛市区的规划建设,青岛的公园也逐步发展起来,这些公园都具有欧洲自然式园林风格。
1904年,在会前村旧址建立了植物试验场。1906年,胶澳总督府前小游*园完工,被称为“督署前园”。1908年,“督署楼”庭院完成,被称为“督办官邸花园”,又称*为“官邸公园”,这是青岛最早具有公园性质的园林绿地。1908年,植物试验场局部开放,有人*开始称其为“森林公园”。
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将“森林公园”定名为“旭公园”,将贮水山东南侧德军*操练场坡地称“若鹤公园”,继而又建起“新町公园”、“深山公园”、“千叶公园”,将前*时期建的“梯利华兹街心公园”改称“大村公园”,将天后宫前绿地称为“舞鹤公园”。
1922年北洋Gov收回青岛后,依次将“旭公园”、“若鹤公园”、“新町公园”、“深山公园”、“千叶公园”、“大村公园”改称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公园,将“舞鹤公园”改称“天后公园”。1930年在汇泉湾西北侧建“若愚公园”,1931年改称“海滨公园”。同期在栈桥入口两侧建“栈桥前园”。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期间,城市公园近于荒废。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青岛期间,公园亦受到破坏。
建国后,市区公园建设得到相应的恢复和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市区公园建设发展较快,1990年末,市区公园总数为22处,公园总面积达到378.3万平方米。 第一篇 公园
第一章 综合性公园
第一节 公园建设
青岛中山公园位于青岛市市南区,东北依太平山,西北靠青岛山,西南临汇泉湾,面积73.3万平方米,年游客量200万人次,是青岛市唯一的综合性公园。
公园西南侧地势平缓,明朝即有渔户聚居,清朝初期已形成小村落,清朝中期归斩山村(现湛山村),位于台东镇清溪庵以南,清溪庵每年正月的庙会称“萝卜会”。因该村落在庙会会址前,故定名为“会前村”。章高元率兵设防胶澳后,会前村归胶澳总兵衙门管辖。1901年,德国胶澳总督府收买太平山、青岛山进行造林,1904年又强行收买会前村,将360户渔民迁走,辟建为植物试验场。
1914年11月,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1915年,在植物试验场东北侧建“忠魂碑”,并修筑通往“忠魂碑”的游览路,在路两侧栽植百余株日本樱花,定名为“旭公园”。青岛人称其为“樱花公园”。同期,又在林地西南侧建起动物笼舍,养有熊、鹤、鸭等动物。
北洋Gov统治青岛时期,公园由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接收。1923年3月,该公园定名为“第一公园”。同年,对第一公园开始进行规划建设,春季在公园西部造人工湖,建木曲桥和湖心亭,称“小西湖”。又在公园内修道路,辟花圃,铺草坪,建花坛,并建造小型喷水池1座。夏、秋,在公园内建起两幢简易观赏温室,合计面积为340.92平方米。1929年4月15日,南京国民Gov接收胶澳商埠,为纪念孙中山先生,5月22日接收专员公署下令将第一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
到1949年,在中山公园内新辟花圃多处,整修了原有的熊笼、禽笼,新添猴笼2处,鹿棚圈、豹笼舍各1处。
1953年,在公园内建成芍药园、玉兰园、月季园等专类植物园。1954年,公园又增添了熊、狼、猴等动物。1956年在公园樱花路东侧建占地1 380平方米的桂花园,栽植金桂、银桂、刺桂共66株。同年又在北部建成具有民族建筑风格的牡丹亭,建筑面积为354平方米。并在儿童乐园建设具有欧洲建筑风格的圆顶柱亭1座。1957年,对原月季园进行改造,扩建后的月季园占地?2 960?平方米。1965年,市人民委员会发动全市各部门义务劳动,在公园东北部太平山脚下建成面积为10 400平方米的人工湖。同时还在临近公园果园处建成面积为3 300平方米的小水库1处。1970年将公园西南门废弃,在小西湖南侧修建新西门。1972年改建公园南大门。同年,在公园南部辟地3 400平方米,从南方引进毛竹、刚竹、紫竹,建起竹园。1974年,在公园南大门内建成雕塑喷泉。1977年在樱花路东侧建起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的茶食厅1座,面积为500平方米。同年还在儿童乐园建起儿童游乐设施电动转盘1座。
1986年,在公园南部建大型观赏温室,面积为1 500平方米,用以举办室内花卉和艺术品展览。1987年,对儿童乐园地面全部进行硬质铺装,并增添了碰碰车、小火车、多样滑梯等儿童游乐设施。1988~1990年,陆续将公园的二级路进行花岗岩石板铺装,共铺路面6 500平方米,拆除动物笼舍,铺草造园,初步形成了花卉展区。同时扩建了儿童乐园,增加了滑行龙、双人飞天、碰碰船、摩天车等大型游乐设施。 第一篇 公园
第一章 综合性公园
第二节 游园活动
青岛市区的游园活动,有旺季和淡季之分。通常情况下,每年4月中旬至10月中旬是青岛游园的旺季;10月下旬至第二年4月上旬为淡季。
中山公园的游园活动主要是春季樱花会、夏季灯会和秋季菊展,由此形成了每年一度的三大游园盛会。
[b]青岛之夏艺术灯会[/b]
青岛的夏季气候凉爽,自20世纪30年代起就成为避暑胜地。
70年代后期,夏季游客与日剧增,为丰富夏夜文化娱乐活动,自1987年起,市Gov决定在中山公园内举办青岛之夏艺术灯会活动。青岛之夏艺术灯会举办以来参观的游客,1987年为45万人次,1988年为60万人次,1989年为30万人次,1990年为20万人次。
[b]秋季菊展[/b]
青岛地区的菊花多达数百个品种,每到秋季,不同品种、不同花色的菊花竞相开放,菊展便成为青岛秋季赏花的传统项目。
中山公园自50年代起每年秋季都举办小规模的菊展。60年代初又在中山路南端的中苏友好协会大院和园林处花卉门市部举办菊展,展出品种最多时达700余种。
80年代初,青岛城市园林部门相继提出了“四季长春,三季有花”和“四季常青,四季有花”的绿化目标。各所属单位研究培植适应不同气候条件的花卉,菊便作为深秋季节耐寒花卉被列为青岛地区的主要展览花卉品种。1987年,中山公园在园区南部布置菊展,当时规模仍比较小,品种也较少。从1988年始,青岛市绿化委员会号召培养菊花的单位和个人参加秋季菊花展览,并根据其参展菊花的品种、造型、规模等进行评比和奖励。此后,市属各大系统、各单位及培养菊花经验丰富的个人都以自己培育的菊花精品参展和交流,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80年代末,菊展的规模越来越大,参展的单位越来越多,经过几年的经验交流,新品种、名贵品种不断增多。1989年参加菊展的有市内五区和38个行业、部门的上百个单位,共展出各种菊花200多个品种,其中新、名贵品种40余个。不少单位还利用菊花编制出各种造型,创出了以菊为原材料的造型艺术,而且每年都有新的造型出现。菊展期间,邀请青岛市著名书画名人题字作画,使菊展成为一种观赏品位较高的游园活动。
除每年一度必办的游园活动形式外,中山公园还不定期举办杜鹃花展览、书画展览、根雕艺术展览、绿石艺术展览等活动。
[b]春季樱花会[/b]
中山公园自20世纪初从日本引进栽植樱花后,每年4月中、下旬单瓣樱花和重瓣樱花相继开放,形成了小规模的春季赏花活动,但当时仅限于日本侨民,一般市民并无赏花习俗。
进入20年代中期,第一公园的游园活动开始普及,首批引进的樱花也进入盛花期。春季,上百株樱花竞相怒放,前来观花的不仅有市区的市民,李村、沧口、崂山等近郊农民也蜂拥而至,一年一度的春季樱花会由此沿习而生。
30年代末,春季樱花会被称为“东园花海”,成为当时驰名海内外的青岛十大胜景之一。50~60年代,中山公园春季樱花会活动长盛不衰,成为青岛市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樱花会期间,公园内同时举办各种展览、宣传、娱乐活动,当地和外地的许多杂技团、艺术团在公园内演出,增添了新的游园内容。
从50年代起,公园为了丰富花会的花色品种,相继栽植玉兰、贴梗海棠、碧桃、海棠、连翘、榆叶梅等大量同期开花的乔、灌木,使春季观花的品种不断增加,花色也越来越丰富,中山公园樱花会的规模和声名远播山东省内外。
80年代,前来观花游园的客人既有来自即墨、胶州、平度、莱西、胶南、高密、掖县等近郊市、县的农民,也有来自烟台、潍坊、淄博、济南、临沂、德州、泰安等地的旅游团体。
青岛市人民Gov对春季游园活动十分重视,作为开展旅游的主要项目。花会前,对公园的准备工作进行检查和布置;春季游园会期间,“五一”国际劳动节是游园高峰,每天游园的人数多达20余万,每年春季游园人数都超过100万。 第一篇 公园
第一章 综合性公园
第三节 管理
中山公园的管理分为:园林绿地的养护管理,园内卫生保洁管理,游园治安安全管理,游乐设施的经营管理,机械动力设施的使用管理,经营服务项目的服务管理及内部人员管理等。
园林绿地养护管理 主要是根据不同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和游园活动的安排及时进行土壤改良、施肥、浇水、整形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园艺措施。
园内卫生保洁管理 是公园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大量游客入园游览,食品、饮料的外包装使公园每天有大量的垃圾产生。公园除制作一批文明游园宣传牌外,还抽调一大批员工及时清除垃圾,以保证为游客提供清洁环境。每到秋末冬初,清除落叶、朽枝和杂草保持园容整洁,消除了火灾隐患。
游园治安安全管理 中山公园每年接待各界游客数百万人次,游园高峰期日接待游客多达20~30万人次,几个主要游览区人流拥挤。为保证游客安全建立了必要的治安安全保证体系。公园的治安安全由园林局属的中山公园派出所具体负责;游园高峰期间由公园主要负责人与市公安部门专派的干警组成临时领导小组,负责游园治安安全的指挥工作。各主要通路、主要游园区都有分工明确的干警和公园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同时,公园通过广播等宣传工具向游客作安全宣传,公园还配备医护人员、药品及车辆,以保证游客出现紧急情况时能及时得到救治。
游乐设施经营管理 中山公园内大型游乐设施逐年增加,为保证游乐项目安全可靠,凡属具有强刺激作用的游乐设施均有劝告性说明,对某些不宜参与活动的病人作出劝阻。对操纵这类设施的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考核上岗。定期对设施进行检修,将安全要求与经营指标紧密结合。每项游乐活动都明码标价,保证了游乐设施经营的文明、安全。
经营服务项目的服务管理 60年代后期,中山公园经营服务项目有餐饮、照像、小卖等。在管理上注重“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的原则。在游园高峰期,公园自管的经营项目满足不了游园需要,则加设一批由市区的饭店、食品店或商店派出的临时定位服务摊点。这些摊点的审批、检查和管理,由中山公园、工商行政管理、公安、税务、物价、卫生、防疫站等部门联合组成的游园管理小组实行,并组织人员每日巡查或样品抽查,保证了食品卫生和物价合理。 第一篇 公园
第二章 专类公园
青岛市的专类公园有两种:一种是从综合性公园中分离出来的,如青岛动物园,基本与中山公园同步产生;一种是为适应城市规划建设需要建设的,如青岛植物园、儿童公园。另有正在向专类方向发展的,如文化公园。
第一节 青岛动物园
1915年,日本殖民当局在植物试验场西南侧划地30亩,建熊笼1座、水禽笼1座,是为“旭公园”的动物展出部分,这也是青岛动物园的雏型。
北洋Gov收回青岛后,胶澳商埠农林事务所于1923年对原来的熊笼、禽笼进行了维修;1931年农林事务所又对上述动物笼进行维修,同期增设猴笼2座、鹿棚栅1处;1933年增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豹笼1座。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于1939年建马厩1座,养有菊花青马1匹。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中山公园破坏严重,动物展出部分几乎全部破坏。
建国后,中山公园内的动物展出部分得以发展。1953年建狼笼1座;1954年建虎笼1座;1955年建孔雀笼1座、猴笼1座、鸟类综合笼舍1座;1957年建狮笼1座,为木质结构,1961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62年建鸸鹋房舍1座;1963年建小动物笼舍1座。至1966年,中山公园共有各种动物达80余种,其中珍贵动物如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狮、虎、棕熊、鸸鹋、丹顶鹤、红面鹤、鹈鹕、葵花鹦鹉、鹩哥、四川鹦鹉、海南鹦鹉等20余种。
“文化大革命”初期,公园管理混乱,动物园的发展规划受到较大阻力,正常的动物管理无法实施,致使动物的品种降到60余种。一大批珍贵动物如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鸸鹋、鹩哥、葵花鹦鹉、海南鹦鹉相继死亡。70年代有所恢复。1973年,重修了狼舍;同年,香港爱国人士李作基先生向中山公园赠送白掌长臂猿、黑猩猩、狒狒、山魈、黑天鹅等珍贵动物;1974年,重修鹿苑及骆驼园;1975年起又陆续从广西等地引进黑叶猴、平顶猴、熊猴、斑犀鸟等珍贵动物,遂规划在中山公园北部山坡建设动物园新区。
1977年1月,中山公园动物养护组正式从中山公园分离出来,在中山公园北部建造动物笼舍并陆续进行动物搬迁,建成了占地面积为27.9万平方米的青岛动物园。
1979年建成鸣禽馆和百鸟笼之后,鸟类首批进入新园;同年建成猿猴馆,猿类、猴类搬迁新居;1980年建成新动物笼舍3座,相继迁移一批动物;1981年建成孔雀楼1座、走禽馆1座;新动物园西大门于同年竣工;1982年建成雉鸡笼3座和一部分中型动物笼舍;1985年建成猴山;1988年建成狮虎山。至此完成了所有动物迁居新园的全部工作。青岛动物园以全新的面貌对社会开放。
自80年代起先后引进的动物有:自北京引来的食火鸡、猞狸;自东北引进的白鹳、驯鹿、驼鹿;购入非洲狮1对;由济南转引东北虎1只;由西安、成都、桂林分别引入各类雉鸡共60余只。 第一篇 公园
第二章 专类公园
第二节 青岛植物园
1976年,青岛市园林处在太平山南麓成立植物园小组,在太平山南麓植树、整地、建苗圃和花圃,进行土壤、水源、水质等方面的普查,为筹建植物园作前期准备。
1979年青岛园林科研所成立,植物园小组归属科研所。在继续筹建植物园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植物科学研究与试验工作,先后取得了耐冬的种子繁殖、雪松人工授粉育种、马尼拉草的引种繁殖试验等项目的成功。
植物园的建设主要以植物为内容,已具有植物分布区的雏形。1990年底,植物园占地面积为64.7万平方米,共有植物1 000余种。其中,木本植物600余种,草本植物400余种。 第一篇 公园
第二章 专类公园
第三节 贮水山儿童公园
贮水山,原名为马鞍子山,海拔90米,位于小鲍岛村东南。德国侵占青岛后,在山顶建成两个贮水池,同时在山上修建炮台,派军队驻守。在山东南一侧建有1处小公园专供守军操练后休息所用。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期间,将小公园更名为“若鹤公园”,同期在山西北侧建起1座“日本神社”,俗称“日本大庙”。山亦因此称“大庙山”。
北洋Gov收回青岛后,将此山定名为贮水山;改若鹤公园为第二公园。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在山东侧、南侧辟建日本侨民居住区,第二公园被毁。
建国后,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全民义务植树运动,贮水山上的植被得到恢复。1956年起,整修山下的荷花池,修整上山主道干路,在路两旁栽植雪松。1957年修建大门垛。1972年,青岛电视台在此山建起电视发射塔。1982年,市Gov、市妇联发动社会广泛集资,兴建贮水山儿童公园,在公园内增设了一批儿童游乐设施和12生肖雕塑群。
1984年3月12日和6月4日,青岛市人民Gov相继发出《关于封山植树建园的通告》和《关于建设十处山头公园的通知》,发动社会大规模集资建公园,贮水山公园为十处山头公园之一。
1984年春到1986年12月,贮水山建设总投资约人民币234.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0.9万元,社会集资约为203.9万元。参加集资、承建工程和义务植树活动的单位有青岛港务局、青岛铁路分局、青岛海运局、青岛市水产局、青岛海关、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青岛商检局、青岛电视台、市北区人民Gov、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警备区等。
儿童公园的规划建设以少年儿童活动为主,同时兼顾到青年、中老年人活动的需要。全公园划分为儿童游艺、文化娱乐、登高眺望、安静休息四大功能区域。
儿童游艺区以儿童乐园为基础,添设了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电动小火车、单轨游览车等大型游乐玩具。
文化娱乐区从西大门到电视发射塔,内设音乐控制喷泉、“园丁”雕塑、花廊,配有石桌、石凳、围树凳。
登高眺望区设在山顶,建有亭廊连接为一体的“观港亭”1处,带亭的园廊1处。
安静休息区设在山北坡,建有儿童阅览室1处、温室1处、12生肖雕塑群1组、长廊1处及大象、袋鼠、猩猩等动物雕塑。
公园绿化,北、西两侧以黑松为基调;南侧以樱花、碧桃为主体,在游艺室周围及道路两侧栽植月季、玉兰、牡丹、紫薇,在黑松林中配以红叶李、枫树、合欢等观叶观花植物。 第一篇 公园
第二章 专类公园
附 录 纪念性园林
青岛市的纪念性园林分为烈士纪念馆(堂)和烈士陵园两类。
青岛革命烈士纪念馆
位于市区太平山东侧湛山寺以北,占地面积为2.62万平方米,由青岛市民政局投资140万元于1977年4月动工兴建,1981年6月落成,是青岛市区唯一一处纪念性园林。
该纪念馆除园林绿地外,主要建筑有烈士纪念堂(建筑面积1 709平方米)、烈士事迹陈列馆(建筑面积?1 452?平方米)和烈士群雕。园林布局呈三级平台式,平台斜坡铺植草坪,平台处设花坛,顶部平台以常绿灌木为篱,四周栽植雪松、黑松等常绿树木,设计工整而对称,配合建筑主体,形成了当代特有的纪念园林风格。
平度县革命烈士陵园
位于平度城区西北侧的丘埠之上,占地面积约3.5万平方米。始建于1958年。
陵园布局设计属工整对称型,主要建筑为“工”字型的纪念堂、烈士纪念塔和烈士骨灰堂。陵园植物以松、柏等常绿乔木为主体,辅以草皮和花卉。
莱西县烈士陵园
位于莱西县望城镇,占地面积约7.1万平方米,建于1955年7月。整个陵园由烈士纪念堂、烈士墓地和纪念广场三部分组成。陵园布局随山坡地势呈不规则对称,纪念广场位于中央,两侧分列15个方形墓区,东侧6个,西侧9个。陵园栽植以松、柏为主要树种的常青树木,辅以灌木和山花类,形成了人工和自然融合的陵园风格。
即墨县革命烈士陵园
位于即墨城区北侧,占地面积为3.59万平方米,初建于1955年4月。1986年投资130万元新建了纪念馆、纪念碑、集贤亭及围墙。纪念馆是一座双层挑檐仿古建筑,集贤亭为单层挑檐仿古建筑。园中绿化以侧柏为主要树种,配以部分灌木和草坪。
胶县烈士陵园
位于胶州市郑州东路53号,占地面积约3.1万平方米,建于1955年10月。园内建筑有纪念堂、方柱形纪念碑及纪念亭,呈不规则对称。园内绿化以松、柏、桧类乔木为主体,辅以常绿及落叶灌木、草丛。
胶南县烈士陵园
位于胶南县胶南镇曹戈庄村东北,占地面积约8 000平方米,建于1958年,园内建筑为一纪念堂,绿化树种以松、柏为主,配以部分常绿灌木、草丛及花卉。
崂山县烈士陵园
位于崂山区李村南侧的枣儿山西麓,占地面积为3 200平方米,1970年初建,1988年增建。主要建筑有纪念堂、纪念碑,园内绿化树种以松、柏为主,辅以草丛及少量灌木。 第一篇 公园
第三章 区域性公园
第一节 市南区公园
青岛市市南区绿化基础较好。有区域性公园4处,以山头功能为依据而建。
信号山公园
信号山,位于市南区中部,海拔98米。德国侵占青岛后,为指挥进出胶州湾的船只,在山顶部建信号发布台1处,每天悬挂各类信号标志及气象、风力标志,命名为“华兹马克山”,市民称“挂旗山”或“旗台山”;1923年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在整理青岛区划及地名时更正为“信号山”。
1984年6月,青岛市人民Gov发出《关于建设十处山头公园的通知》,决定将信号山改建成山头公园。以其与海滨风景区遥相呼应的地理特征和在青岛历史上起过通讯中枢作用为规划主题,在山的顶部建观景转楼及传递、控制信号的微波通讯站,逐步建成能向青少年传播航海知识及信号传递知识为内容,集观景、科普教育为一体,近观和远眺相结合的山头公园。
三年建园的总投资为119.53万元,其中社会集资89.49万元,国家投资30.04万元。公园占地面积5.9万平方米,建成花廊1座、亭子2座、观景台1处、小桥1座、露天茶座1处、公园大门3座、厕所4座;修通主干路648米、游览路2 297米;维修围墙900平方米、新建围墙300平方米、花墙110平方米、钢制花墙290平方米;设置石桌凳12套、石条凳44件。
园林绿化方面,力图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在山上原有树木的基础上,增植了黑松、龙柏、冬青等常绿植物,栽植樱花、海棠、迎春、连翘、红叶李、火炬、枫树、月季、石榴、紫薇、大花金鸡菊、千首兰等观叶、观花植物。新栽各类乔木、灌木17 853株;建绿篱124.6米;绿化工程部分的总投资额为16.5万元。山顶转楼工程总投资为140万元,由青岛市园林工程公司负责施工,于1989年竣工交付使用,对外开放。
在信号山公园建设中,参加义务工程和义务植树的单位有:青岛市外贸局、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青岛公司、青岛市粮食局、青岛市园林局、中国银行青岛分行、农业银行青岛分行、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分行、建设银行青岛分行、山东省外贸局、青岛市乡镇企业局、龙山宾馆、青岛市公安局、武警部队等。 第一篇 公园
第三章 区域性公园
第一节 市南区公园
观海山公园
位于市南区南部,距海岸线600余米,海拔66米,公园占地面积5 300平方米,是青岛十处山头公园之一,建成于1985年。
观海山,青岛建置前后,称为“小北岭山”,后一直沿用此名。20年代初,建方亭1座,以供游人登亭观海景,市民遂称此山为观海山。《胶澳志》载:“当市内之中央,遍山植松,山巅有观海台,登山遥望海西胶州湾之曲折,了如指掌。”
1984年6月青岛市人民Gov发出《关于建设十处山头公园的通知》,观海山属建园范围。规划设计是根据此山可凭栏观海这一特点进行的,突出表现海的主题形象:主门内长廊的墙壁上建有大型壁画“海底世界”1幅;山南坡分别建成形似“水母”、“扇贝”、“海星”的凉亭各1座;“哪吒”故事雕塑1组。用海中的鹅卵石铺成公园主干道;方形观海亭亦维修翻新。建园总投资18.23万元,其中社会集资12.68万元,国家投资5.55万元。另外建大门1座、挡土墙110平方米、围墙162.5平方米、铁围栏80平方米、园内游览路633米、石桌石凳2组、厕所1座、售票房1处。在园林绿化建设方面,增植常绿乔木和灌木1 562株;植草坪1 176平方米;栽植绿篱60米。绿化工程总投资为3.16万元。
建设观海山公园时参加义务承建工程和义务植树的单位有: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大常委会、青岛市人民Gov、青岛市政协、中共青岛市纪委等机关的干部和工作人员,青岛市医药公司、青岛市建材公司、青岛海滨风景区管理处等单位。 第一篇 公园
第三章 区域性公园
第一节 市南区公园
伏龙山公园
位于市南区伏龙路南,面积2.15万平方米,周围是居民宿舍建筑群。伏龙山在群众性植树活动中形成一定的绿化基础,但树种单调,只有黑松和刺槐。1990年初,Gov投资21.9万元进行建设,建成围墙660米,游览路700米,管理间1处,公厕1处,示意门1处,栽植各种乔木、花灌木共180株。配备了石桌、石凳。公园于当年年底简易开放。 第一篇 公园
第三章 区域性公园
第一节 市南区公园
观象山公园
位于市南区和市北区交界处,海拔78.9米,占地面积为6.25万平方米,是青岛市十处山头公园之一,建成于1985年。
观象山旧称“大鲍岛东山”,德国侵占青岛后在山上建贮水池,又名“水道山”。1898年在此山建观测气象设施。1911年后,改称“观象山”。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期间,更名为“测候山”。1923年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整理地名时将此山定名为观象山。1932年,青岛市在此山建“观象山公园”,建国前夕,公园遭到破坏。1958年,公园进行修复,1966年后,因失修荒芜。
1984年建园时规划设计的主题是依观象山在气象、天文方面的突出作用为根据,确定全园分为科普教育区、儿童活动区、花卉观赏区、文化休息区4个不同特点的活动游乐区域。在山上建80平方米天文气象科普室1处、450平方米老年人活动室1处、40平方米休息亭1处、45平方米六角亭1处、45平方米圆亭1座、72平方米葡萄廊1座、公园大门3处,重建了子午桩,重修了水准原点的围栏68平方米,建成“宇宙”雕塑1组;修通园内游览道路?2 717.16?米;建厕所2座;安设石桌凳16套,石条凳56条。
建园总投资为87.15万元,其中社会集资53.8万元,国家投资33.35万元。
在园林绿化建设方面,栽植各种乔木、灌木23 665株;铺设草坪384.5平方米;栽植绿篱220米。绿化工程总投资为12.5万元。建园时参加承建和义务植树的单位有:青岛市商业局、山东省海洋药物研究所、青岛市财政局、青岛市供销社、青岛市劳动局、青岛市审计局、青岛市税务局、市南区人民Gov机关、青岛市卫生局、青岛市工商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青岛市教育局、青岛远洋船员学院等。 第一篇 公园
第三章 区域性公园
第二节 市北区公园
青岛山公园
位于市南区、市北区、台东区的交界处,海拔128米,公园面积20.86万平方*米,是青岛市十处山头公园之一,建成于1985年。
青岛山地处台东镇的清溪庵以南,青岛建置前后,称为“凤台岭”,也称“丰台岭”。20世纪初德军在此山建起炮台,称为“俾士麦山”。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改称为“万年山”。1923年,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整理青岛地名时,定名为青岛山。1984年6月,青岛市Gov决定将青岛山建设成公园。
建园规划设计时,利用青岛山的特点分设春、夏、秋、冬四个观景区和山顶登高眺望区。在山的东南侧建成“怡然得”观赏亭1座;在山的四周分别建成“知春”、“翠波”、“揽趣”、“梅友”4组景墙;山的北侧建有“雪山”1座并配以儿童游乐设施。景墙内按四季变化分别栽植树木花卉,形成各具特色的季相观赏景点。
建园绿化工程总投资38.57万元,栽植各种乔木、灌木共51 587株。
参加义务承建工程和义务植树的单位有:青岛市第一轻工业局、青岛市第二轻工业局、青岛市机械工业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航空兵部队等。 第一篇 公园
第三章 区域性公园
第三节 台东区公园
榉林公园
位于海拔148米的太平山北部,西面与中山公园、动物园接壤,南临植物园,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是十处山头公园之一,建成于1985年。
建国后,太平山经过多次造林绿化,形成了较为密集的山林,山北坡榉树较多,故建公园时以榉林命名。
建园规划设计时以其特殊的地形地貌、石体、植物分布突出山海特色,组成游憩、眺望的空间环境。建园时规划了登高远眺、安静休息、儿童活动三个不同功能区,以适应老年、成年、少年等不同年龄层次游客的活动需要。园内建成“望海阁”1座,“万景亭”1座,“母子象”雕塑1组,建成人工湖水面1处,供游人休息的蘑菇亭、石桌、石凳,各种儿童游乐设施9件,儿童游艺室1处,建起公园围墙,建大门1处,厕所2处,园林小景3处。建园总投资182.7万元,其中社会集资74.86万元,国家投资107.84万元。
在园林植物配置方面,因林地色彩单调,在人工湖水面旁栽植垂柳,增植碧桃、樱花、海棠之类的观花乔木和灌木丛,使游人可以看到“万绿丛中点点红”的景象,建园时共增植各类乔、灌木13 849株,栽植绿篱21米,铺栽草坪3 000余平方米,绿化总投资为69.74万元。
建园时参加义务承建工程和义务植树的单位有:山东省建筑安装总公司、青岛市烟草公司、青岛市饮料公司、青岛市自行车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4808工厂、青岛市渔业公司、青岛市房产局、台东区人民Gov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等。 第一篇 公园
第三章 区域性公园
第四节 四方区公园
海泊河公园
位于四方区与台东区的接合部,占地面积16.65万平方米。建成并定名于1957年。
德国侵占青岛时期,为净化海泊河水源地水质,在河中、上游两侧栽植水源涵养林2 000余亩。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又补植、新辟林地1 400亩。北洋Gov收回青岛后,胶澳商埠农林事物所在海泊河建东镇苗圃。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至解放前,海泊河林地遭致极大破坏。
建国后,海泊河林地得以恢复。1952年,以海泊河畔的阳本染织厂为主捐资将海泊河林地改建为公园,称为阳本公园,又名文化公园,兴建时的公园总面积为24万平方米。
1957年,青岛市对公园进行建设,在康宁路建大门垛,定名为“海泊河公园”,由青岛的清末举人赵泮馨题写园名并刻石。主要建设项目有面积为100平方米的长廊1处、260余平方米的温室1处,园内添设了石桌、石凳。60年代建动物笼舍1座,展有猴和孔雀。70年代建成溜冰场、办公楼及职工更衣室、伙房等附属设施,以及建起园林小品“收租院”。80年代修复长廊、增建更衣室、洗澡间、托儿所、仓库等附属设施,装配多种大型儿童玩具、建成露天剧场的化妆室、演员宿舍等。 第一篇 公园
第三章 区域性公园
第四节 四方区公园
北岭山公园
位于四方区的北部,海拔116米,公园占地面积为43.31万平方米,是十处山头公园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处。建成于1985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曾在北岭山建一级提水站,当地居民遂称此山为“水源地”。建国后,整理地名时定名为北岭山。
1984年建园时,根据四方、沧口两区工厂集中,宿舍密集的特点,以给附近的职工和儿童提供活动场所为宗旨,设计规划了儿童活动区、动物展览区、植物观赏区、安静休息区四大功能区。
儿童活动区建有水上娱乐区——水榭、曲桥、亭、环湖路及滑梯、攀登架等游乐设施;动物展览区建有猴笼1座,雉鸡馆1座,鼠宫猫舍1座,孔雀笼1座;植物观赏区建有长廊1座,月季园1处,犀牛雕塑1座;安静体息区建有“待霜亭”1座,“待月亭”1座及石桌、石凳。园内修通主干路4 240米,游览路6 150米,公园大门4处,厕所3座。建园时栽植各类乔木、灌木共31 454株,绿化总投资15.24万元。
建园总投资120.52万元,其中社会集资93.86万元,国家投资为26.66万元。参加义务承建工程和义务植树的单位有:青岛纺织机械厂、青岛远洋运输公司、青岛市橡胶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7811工厂、前哨机械厂、青岛化工学院等。 第一篇 公园
第三章 区域性公园
第四节 四方区公园
嘉定山公园
位于四方区中部,海拔110.4米,公园占地面积16.88万平方米,属十处山头公园之一,建成于1985年。
20世纪初期,四方机车车辆工厂建立。工人多数住在嘉定山西侧的棚户中,俗称其为“机厂东山”。1956年起,沿小阳路(今人民路)以东辟建工人宿舍区,将嘉定路延伸至山下,此山遂因路得名。1984年建园时,依照青岛市总体规划以将此公园与北岭山公园连成一体建成综合性公园为原则,只建儿童活动区、安静休息区、登高眺望区3个功能区。
在山上建40平方米六角亭1座,41平方米四角亭1座,三角亭1座。334平方米棋艺活动室1处;423平方米儿童游艺室1处;255平方米花廊1处;雕塑1组;园林小景6处;修主干路5 645米,游览路3 540米;设花岗石台阶1 400级;停车场1处;安设石桌、石凳40套;长条石凳20条;建公园大门2座;厕所2座;简易围墙2 000?米。
?
为养护绿地环境,共栽植各种乔木有黑松、龙柏、雪松、火炬树、枫、红叶李、樱花、碧桃等,灌木有丝兰、迎春、连翘、冬青、石竹等28 369株(丛),栽植绿篱150米,铺草坪256平方米。绿化总投资15.3万元。
三年建园总投资90.28万元,其中社会集资61.57万元,国家投资28.71万元。参加义务承建工程和义务植树的单位有: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工厂、中国人民解放军4406工厂、青岛市化工局、青岛市环保局、青岛市交通局、交通部北海船厂、青岛市水产局、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青岛市民政局、青岛日报社、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化工学院等。 第一篇 公园
第三章 区域性公园
第四节 四方区公园
小村庄南山公园
位于四方区中部,海拔23米,占地面积2.22万平方米。建园以前,山上树木稀少,乱石遍布,山体水土流失严重。1990年,对该山投资建设,建成围墙350米,车行道300米,四角亭1座,主门2处,便门1处,管理间50平方米,大型花坛1处。在园内配植常绿乔木和花灌木,安设石桌、石凳,总投资21万元,于当年底开放。 第一篇 公园
第三章 区域性公园
第五节 沧口区公园
沧口公园
位于沧口区东北部,占地面积8.8万平方米,始建于1957年。
1956年,经青岛市人民Gov与中央人民Gov纺织工业部协商,从国棉七厂厂区内划出闲置土地98亩并从沧口区营子村征用34亩地用以建设沧口公园。
1957~1959年,整地、填沟、修路、植树,每日参加义务劳动的人数平均达300多。其中贡献较大的有中共沧口区委、区人民委员会的机关工作人员,橡胶工业学校和青岛第三中学的师生等。
1958年在公园内建成木结构亭1座(面积16平方米);同期建成东向、南向两处公园门垛;1965年建成凉亭2座、温室5间(面积80平方米)、小鸟笼1处(面积44.5平方米)、孔雀笼2间(面积47平方米)、小型兽舍1处(面积35.7平方米)、猴笼2间(面积18平方米)、鹿苑1处(房舍面积27平方米,活动场地面积280平方米)。1972年,建成冷室1座,面积120平方米;1983年,青岛市园林局会同青岛市妇女联合会发动沧口区各工厂企业集资兴建了一处设有电动转盘等10余种大型儿童游乐玩具的儿童游乐园。
公园内自1957年起年年植树绿化,不断增加绿地面积,提高园艺水平和绿化效果。公园现有各种植物品种计百余种,各类乔木近4 000株;灌木近3 500株;绿篱1 000余米;草坪约6 000平方米。乔木中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比例为1∶1.2;灌木中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比例为?1∶0.75?。公园内常绿乔木中数量居多的树种有雪松、龙柏、铅笔柏、黑松、侧柏、圆柱柏、万峰桧、圆柏、垂花柏等;落叶乔木数量居多的有:双樱、欧椴、红叶李、垂柳、法桐、毛白杨、加拿大杨、青朴、五角枫、刺槐、臭椿、合欢、紫薇、国槐、榆、碧桃、龙爪柳、白腊、流苏、鸡爪槭等。还有栽植数量不多的珍贵、稀有树木品种。公园内不断增加揽水面积,至1990年底已达2 800平方米。展出的动物有猴、孔雀、灰鹤、梅花鹿等。80年代始公园温室引进、培植了一批名贵花卉,发展杜鹃、一品冠、茶花等冬季观赏花品种,提高了观赏效果和经济效益。 第一篇 公园
第三章 区域性公园
第五节 沧口区公园
水清沟公园
位于四流南路东侧,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始建于1962年。1962年青岛市人民委员会决定在四流南路东侧辟建路边绿地公园。植树栽花,安设石桌、石凳,逐年建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该公园补植各种乔木,增植各类花、灌木;建长廊1处,雕塑1处,整理水面300平方米,游览路铺装水泥块,建围墙和园门,使绿化面积达到1.95万平方米,覆盖率达到91%。1983年,青岛市园林局和青岛市妇女联合会共同发动社会集资为儿童建设游乐项目,附近的工厂协助在园内装设转盘、秋千等儿童玩具。1990年,该公园树木品种已达51种。 第一篇 公园
第三章 区域性公园
第五节 沧口区公园
楼山公园
位于沧口区西北部,海拔98?2米,公园规划总面积为41.72万平方米,一期工*程的园区面积为21.7万平方米,建成于1985年。
按照青岛市“八五”总体规划,拟将东、西楼山、小枣园、坊子街山4个山峰连起来建大型综合性公园,取名楼山公园,园内分登山远眺区和南门小型安静休息区。
在眺望区建成三角亭、四角亭、六角亭各1座,在山南侧建长廊1处,修通主干路2 856米,游览路50 786米(包括花岗石台阶768级),安设石桌、石凳32套,建成公园大门3处,管理间1处,厕所2座,简易围墙2 480米。
在公园绿化建设方面,增加了对改造环境污染有较强作用和色彩变化丰富的树种:臭椿、刺槐、雪松、樱花、碧桃、火炬树、红叶李、五角枫等乔木28 654株,灌木33 381丛,栽植绿篱962米,铺设草坪733.6平方米。绿化总投资为21.91万元。
三年建园总投资为80.5万元,其中社会集资为44.08万元,国家投资为36.42万元。建园时参加义务承建工程和义务植树的单位有:青岛钢铁总厂、青岛耐火材料厂、青岛钢丝绳厂等。 第一篇 公园
第三章 区域性公园
第五节 沧口区公园
烟墩山公园
烟墩山,位于沧口区西北部,西临胶州湾,东靠胶济铁路,海拔62.9米,公园占地面积9.6万平方米。建成于1985年。
此山曾设烽火台,俗称“狼烟台”,后改称烟墩山。公园内分安静休息区、儿童活动区、花卉观赏区、登高眺望区4部分。
建园总投资97.946 5万元,其中社会集资66.884 7万元,国家投资31.061 8万元。园内建成长廊1座,花廊1座,温室1处,月季园1处,喷水池1处,半山景门1座,雕塑小品13件,儿童游乐设施1组,游艺室1处,管理房1处,厕所2处,石桌、石凳15套,石条凳5条。修通园内主干路、游览路共4 050米,建起简易围墙1 120米。
建园时遵循全山植物以黑松为主的基调,配以樱花、碧桃、石榴、锦带、溲疏、天目琼、红端木及藤本植物。共栽植各种乔木、灌木19 263株,铺设草坪2 500平方米,栽植绿篱457米。绿化工程总投资为26.53万元。
建园时,集资承建工程和参加义务植树的单位有:青岛市纺织工业总公司及其下属的各纺、织、染及配套厂。建园工作得到中共沧口区委、沧口区人民Gov的支持。 第一篇 公园
第三章 区域性公园
第六节 崂山区公园
李村公园
位于李村镇夏庄路西侧,占地面积15.3万平方米。
1982年,青岛市人民Gov决定建设李村公园。1983~1990年,先后建起东大门1处,围墙180米,园内建亭子2座,长廊2处,喷泉1处,雕塑1组。建起占地0.93万平方米的儿童乐园1处,内设登月火箭、滑梯、秋千、小转盘等游乐设施十多种。另建公厕1处。1987年,建温室2处300平方米,展厅1处80平方米。19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驻青部队赠送退役飞机1架供展出用。1989年开挖人工湖水面约1.87万平方米,修筑大坝80米。
公园内除道路、设施以外已全部完成绿化,成为崂山区第一处较有规模的公园。 第一篇 公园
第三章 区域性公园
第七节 黄岛区公园
北海公园
位于黄岛区西北部,占地16.13万平方米,始建于1990年。园内已建成的项目有:北大门和3个工作门,仿古式围墙,“观涛阁”1座,“泛翠亭”1座,“珍鱼馆”1处。基本完成了儿童游乐园、军事展览区、老年人静逸区的建设。
柳湖公园
位于黄岛区Gov南侧,占地面积为1.59万平方米,始建于1985年。该公园一期工程投资80余万元,建成曲廊1处,湖心岛1处,六角仿古亭1座,“奔月桥”1座,蘑菇亭1座。修建了园内游览路,栽植各种花木28个品种7 431株。公园于1987年建成并对外开放。 第一篇 公园
第三章 区域性公园
第八节 各市(县)公园
月湖公园
位于莱西县城中心,占地面积43.75万平方米,始建于1984年,总投资2 600万元。月湖公园包括治理猪河时留下的旧河道,因河道形如新月,故取名月湖,公园亦因湖得名。园内建成西、南、北三个大门,西大门为四柱三层仿古牌坊式建筑,“月湖公园”四字由原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高启云题写。南大门是明清风格的彩绘木结构建筑,匾额由当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吴作人题写。北大门是现代普通园门。
月湖中有三个人工岛,分别命名为“蟾宫”、“玉兔”、“涌翠”。“蟾宫”岛位于湖西侧,面积最大,一座雕栏玉砌的“奔月桥”将其与陆地联接,岛上主建筑“揽月楼”高30米,三层八角,登临其上可眺望全市风貌。与之相衬的“桂花楼”,碧瓦粉墙,延伸于水上,为水上餐厅。在25万平方米的陆地面积中有10.6万平方米果园,基本上保持着自然田园式风貌。园内有大型壁画“嫦娥奔月”、汉白玉雕的嫦娥像等。有儿童乐园、溜冰场、猴馆、水榭、花圃等30余处游览场所,每年接待中外游客50万人次。
胶州公园
位于胶州市区东部,占地面积18.75万平方米,始建于1986年。公园内有儿童乐园、动物园、文化娱乐区、国防教育区等7个功能区,由胶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筹建。
1987年完成的造园工程项目有:围墙270米,建北大门和西门,营造土山3座,修飞机坪1处,挖人工湖1处,建苗圃2.5万平方米,培育各种苗木近万株,栽植各种树木1 000余株。1988年完成与人工湖相关的曲桥、汀步、水榭、游船码头及双亭等工程,1989年10月11日对外开放。1990年,增设了双人飞天娱乐设施。
现河公园
位于平度市城区东侧的现河西畔,占地面积8.12万平方米。1990年9月,平度市Gov成立了现河综合治理指挥部,在治理现河的同时建公园。项目有:人工湖,即水揽面积1.87万平方米的“郁秩湖”,湖东南侧建牌楼式建筑“林渊坊”,占地250平方米的菱形建筑“倚玉轩”,假山4座,240平方米的游船码头,600平方米的建筑群“郁秩山庄”,1座三层建筑“凭柱阁”等。
双珠公园
位于胶南县城区南侧,占地面积18.4万平方米(其中水面3.4万平方米),始建于1988年5月,1989年10月1日对外开放。
园内分成人游览、青少年及儿童活动、观猴、观鱼、鸟语花香、文化活动、园中园、百花园、钓鱼、生产、管理等功能区。公园北门系4柱7顶仿古牌坊式建筑,园内设廊房水池及音乐喷泉,人工开挖的“龙山湖”,湖中设有“大珠岛”、“小珠岛”,岛上建有“浣月亭”、“洗珠亭”及三孔“函碧桥”。湖边建有“观鱼廊”、“胶南之窗”、“水榭茶室”、游船码头、曲桥等建筑和服务设施。公园建设以中国古典造园山水为骨架,融入现代园林的格局与设施,体现“古国新城”主题,具有时代气息。
墨河公园
位于即墨市旧城区和新城区接合部墨水河的转弯处,陆地面积7.91万平方米,水体面积为13万平方米。始建于1984年,1985年对外开放。园内分百花园、儿童乐园、两宜园、健美园、自然山水园、划船区、动物展览区、公园管理区等功能区。公园设东门、南门。园内人工叠山11座,水池5个(其中喷泉4组),小桥4座,三角亭、蘑菇亭等共6座,花廊2组,雕塑4组。河心岛1处504平方米,有58米长的曲桥与园路相通。在公园的西南部、西北部各设1个大型电动自控飞机和摩天轮,摩天轮高度为23.5米,可览即墨城区全景。
公园绿化以雪松、黑松、垂柳为主要树种,配以樱花、碧桃、红叶李、紫丁香、连翘、月季、火炬树、合欢、毛竹等。形成了丰富的季相色彩变化。绿地草坪植以天鹅绒草、马尼拉草,绿化普及率达到100%。栽植常绿树3 740株,落叶树5 490株,绿篱1 700米,草坪1.2万平方米。公园建筑设施总面积4 200平方米,园内硬化道路面积?12 600?平方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