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s Archiver

青岛酒店预订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3:11

青岛市志23:城市建设规划志 第三篇 施工

第三篇 施  工  
第一章 施工队伍

第一节 私营施工队伍


  青岛建置初期,房屋建造多为旧式双坡平房,建筑活动限于小农经济型。乡里邻间建房,采取帮工形式,出工互助。
  德国侵占时期,为达到其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政治统治的目的而对城市周密计划,竭力经营。1898年开始修道路、建房屋、辟港口、筑铁路。1900年德国胶澳总督府,制定了青岛市区规划,大量的建筑工程开工。
  德国殖民当局强行收买村民的土地和房屋,失去土地和房屋的居民成为建筑活动、城市建设的廉价劳动力来源。仅在1904年建造总督府从事石材加工的工匠就达240人。此时期建筑队伍初步形成,但组织不固定,工人实行“招募制”,时聚时散。
  官署建房多为德人营造厂(公司)施工,也有华人营造厂施工。德国建筑厂家施工的工程,有德国汉堡阿尔托纳区F·H·施密特公司施工的总督府、胶州帝国法院、胶海关、啤酒厂、俾斯麦兵营、亨利王子饭店音乐厅、胶澳邮政局、青岛福音堂等。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营造厂发展到60家,其中13家由日商经营。北洋Gov统治和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营造厂家不断增加。1933年《工务纪要统计》记载:“全市以营造厂、建筑公司水木作名义呈工务局批准登记者,凡160家”。1934年又有增加。是年《工务纪要统计》记载:“全市当年以营造厂、建筑公司水木作名义呈工务局核准登记者26家”。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城市建设萎缩。1939年建设房屋之营造厂仍有60余家。其中,资本较大及用工最多者,有“公和兴”、“协顺兴”。日商10余家,以“福昌公司”资本较大。全市建筑工程业木瓦匠2426人。1940年11月,还成立了日本东亚西企业株式会社,经营建筑包工。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青岛市工务局施政报告记载:1945~1946年,以营造厂、建筑公司水木作名义,呈请工务局登记,经审查合格者88家;1947年建筑业60家,216人。
  青岛解放后,青岛市人民Gov即着手对私营建筑队伍进行整顿。1950年6月,经工商联审查统计,属于私营营造业者共计46家。其中,资本金不符合市建设局规定者约有二十七、八家。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对私营建筑企业进行了初级阶段改造。1956年私营营造厂、建筑公司、独资合资经营者和闲散的泥、木、瓦工匠组织起来,从分散向集中过渡,有的成立公私合营建筑公司,有的合并到国营建筑施工企业。

[attach]28038[/attach]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3:12

第三篇 施  工  
第一章 施工队伍

第二节 全民所有制施工队伍


  青岛解放后,城市建设处于百废待兴的局面,全民所有制施工队伍迅速组建。1949年8月,即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房产部修建科工程队,承担青岛市公房修缮任务,工人45人。同年12月,又成立了山东建筑工程公司青岛分公司,管理人员160人,无固定工人。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基本建设任务增加,全民所有制施工队伍逐步发展壮大,成为青岛市主要的施工队伍。1950年6月以军管会房产部修建科为基础,组建了青岛建筑公司,下设营业、工务、会计、总务科和人事室,共计270人。其中,工务科辖3个工程队,每个工程队有木、瓦、小工120余人。1951年先后成立5个建筑公司。1月成立的公营大建公司,属空军流亭机场司令部的施工企业,管理人员60人。4月成立的利华建筑公司,管理人员50人。同月,红星土木建筑公司由胶州专署投资,与私营“裕德”、“谱记”两营造厂合营组建,管理人员30余人,无固定工人。8月成立的公营生建公司青岛分公司,管理人员120人,无固定工人。9月成立的工人建筑公司,隶属青岛市总工会,由青岛市政工会、纺织工会集资与原私营“工人建筑公司”合营,管理人员27人。为了加强管理,实行统一领导,1952年6月24日全市全部7个公营建筑公司合并,组建了青岛建筑工程公司,属全民所有制单位。年底,该公司有管理人员1480人,工人12501人。其中,固定工人3699人。公司设10个处,即秘书处、人事处、设计处、计划处、财务处、劳保福利处、材料处、业务处、厂务处、工务处。处下设科。
  此期间,建筑业用工坚持临时工为主,固定工为辅,以忙时多用,闲时少用为原则招收、遣散工人。技术工人(木、瓦、油工)、小工(壮工)来源有三,一是市劳动局劳动力调配所输送,二是工人自己上门求职,三是由公司在市内和农村招工。除劳动局调配输送者外,一般均属合同工或合同预约工。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青岛市巩固、发展全民所有制施工队伍,同时对私营建筑施工单位进行初级阶段改造。青岛建筑工程公司内部机构多次变动,1953年初设办公室、计划科、工务科、财务科、劳动科、人事科、材料科、运输科,辖一、二工程处,工程处下设施工所,具体按工地分为甲、乙、丙三等,甲等施工所10个,乙等施工所12个,丙等施工所8个。至6月,由于组织施工忙闲不均,运转不灵,即进行调整,减少层次,加强对施工工地的领导,取消了施工所,成立7个工程处,直接领导工程队。年末,全公司共有职工4455人。其中,固定工人2042人,临时工人815人。1954年9月,大众联合营造厂合并到青岛建筑工程公司,增至7076人。其中,管理人员1856人,工人5220人(固定工3752人,临时工1468人)。1955年由于施工任务比1954年减少70%,有1075名工人遣散农村,600余名干部分别支援了胶县、莱阳、昌潍、文登、泰安、惠民、临沂、菏泽、德州等地。1956年1月,20个私营营造厂(独资、合资各10家)实行初级阶段改造,组成公私合营青岛建筑公司。次年,公私合营青岛建筑公司、济南军区第二施工所等并入青岛建筑工程公司。
  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由于“大跃进”,基本建设项目增多,建筑施工压力大,各种形式的施工单位应运而生,职工人数急剧增加。1958年12月,还成立了青岛建筑安装公司。是时,建筑公司和建筑施工队伍共有15个,从业人员近万人。通过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国民经济调整,建筑投资逐年回升,建筑施工队伍稳步发展。1965年,青岛建筑工程公司二工区504人,还携带施工机械,前往四川支援渡口建设。
  “文化大革命”时期,无章可循、有章不循现象严重,体制变化多端。1966年,青岛建筑工程公司(隶属山东省基建局)由公司、工区、工段三级改为公司、施工队两级;1971年,公司改为青岛市建筑工程公司(隶属青岛市),由两级管理改为公司、营(4个)、施工队(12个)三级管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建筑施工单位不断增加。1978年1月,成立青岛市建筑工程局,青岛市建筑工程公司撤消,成立青岛市第一、第二建筑工程公司。1979年,全民建筑施工单位有:青岛市第一、二建筑工程公司和青岛市安装工程公司、青岛市房屋修建公司、青岛市建工局机械化施工站。1983年11月,青岛市建筑工程局改为青岛市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三级管理(总公司、公司、施工队),对所属4个县级建筑安装公司和所属单位实行统一领导管理,有职工12542人。1986年,青岛市全民所有制施工单位(包括入市单位)发展到11个,12000人。至1991年发展到82个,38658人。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3:12

第三篇 施  工  
第一章 施工队伍

第三节 集体所有制施工队伍


  60年代初,产生了集体所有制施工企业。1961年,市房产局成立了青岛市房屋修缮服务队,房产局精减下属单位672人转为集体所有制职工,成立修缮合作社。1965年,成立青岛市房产局第二修缮工程处,1968年改为青岛市房产局建筑工程处,1976年定名为青岛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俗称老二建,系市直属单位,隶属房产局,有职工6470人。1978年初,青岛市进行行业归口管理,成立青岛市建筑工程局。同年,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注销,分成青岛市第三、四建筑工程公司,隶属青岛市建工局。两个公司下设施工队和附属配套单位。1979年青岛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整体划归青岛市房产局领导,定名为青岛市第一住宅建筑公司;同年,将原房产局房屋修缮第四、五工程队组建成立青岛市第二住宅建筑公司。1986年,青岛市集体所有制施工企业(包括入市施工单位)12个,16000人。至1991年发展到290个,84740人。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3:13

第三篇 施  工  
第一章 施工队伍

第四节 主要建筑安装施工企业


  青岛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 位于四方区杭州路173号,前身为建于1952年的青岛建筑工程公司,1978年1月公司分为第一、二建筑工程公司,青岛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系全民所有制中型、建筑一级施工企业,隶属青岛市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原青岛市建工局),是青岛和山东地区的骨干建筑企业。辖有土建、装潢、安装、滑模、运输、商贸、房地产开发、机具租赁等25个基层单位。主要承包各类大中型工业及民用建筑安装工程,以施工技术为依托,延伸经营,形成了门类多样,各具特色的多元化生产经营格局。
  公司自组建以来,承建了大批邮电、机械、化工、纺织、重工、冶炼、轻工、电子、仪表、热电等工业建筑及写字楼、公寓、宾馆、住宅、医院的建筑安装工程。完成了大批大型、高难的国家、省、市重点工程项目,创出了省样板、市“十佳”、省优和市优工程。其中,四方机车车辆工厂分厂钢结构联合厂房工程被列入《中国大建筑录》。1991年竣工的青岛火车站16层综合楼,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面积14300平方米,市优良工程。先后承担过攀枝花钢铁基地和沂蒙山等三线建设工程,参与北京十大建筑和毛主席纪念堂的施工;并先后选派136名人员(其中,技术管理人员36名)参与科威特、博茨瓦纳、莱索托等国家的建筑工程施工。
  1991年有职工400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67人。年施工产值达亿元。拥有施工机械536台,总功率8036千瓦,动力装备率3千瓦/人,技术装备率4048元/人,1978~1991年,累计竣工面积1604287平方米。其中,工业建筑竣工面积936866平方米。
  青岛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 位于台东区延安路99号,前身为青岛建筑工程公司,于1978年1月分为青岛市第一、二建筑工程公司。青岛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系全民所有制中型、建筑一级施工企业,隶属青岛市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原青岛市建工局),下设6个施工处、1个机械化施工处、1个金属结构制安厂及商品房开发公司等单位。主要承包各类大中型工业及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工程的施工。
  1983年创全优工程成优率达50.7%(按面积),1984年达到了73.3%,被山东省评为全优公司;1987年被青岛市评为工程质量先进单位;1988年山东省工程质量检查为达标企业。公司自组建以来,先后承担过大批工程、高层建筑和国家、山东省、青岛市重点工程施工,参与科威特等国家建筑工程施工。其中,有1984年12月竣工的青岛啤酒厂大麦贮仓工程(建筑面积4189平方米,由9个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圆仓组成群仓,同步滑模),获青岛市科技进步成果三等奖;1985年7月竣工的北海宾馆工程一期工程(建筑面积16967平方米,主楼为剪力墙、框支剪力墙、壁式框架相结合的钢筋混凝土结构);1987年竣工的青岛流亭机场候机楼工程(建筑面积19510平方米,框架结构);1989年11月交付使用的青岛邮政通信枢纽工程(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面积13900平方米);1990年9月竣工的青岛体育馆工程,(框架,屋盖为双交拱悬索结构),评为市优良工程;1991年1月竣工的青岛啤酒厂湖岛成品库工程(建筑面积20500平方米,无梁楼盖升板工艺),评为市优良工程等。1991年有职工4500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76人。其中,高级职称的21人。拥有施工机械382台,总功率5690千瓦,动力装备率1.6千瓦/人,技术装备率1832元/人。1978~1991年累计竣工面积1428355平方米。其中,工业建筑646851平方米,年平均施工能力35万平方米。
  青岛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 位于四方区抚顺路29号,前身是青岛第二建筑公司的一部分,于1978年1月成立,为集体所有制建筑一级施工企业,隶属青岛市建筑安装工程总公司(原青岛建工局)。公司下设6个施工队、综合加工厂、装饰装潢公司、商品房开发公司、劳动服务公司、招待所、服装厂等基层单位,形成了以承担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高级装潢、施工为主,多种经营的企业。
  自1983年以来,公司努力开拓国际建筑市场,先后派员参与赴科威特、莱索托、博茨瓦纳等国家承包工程施工,赴巴布亚新几内亚执行援外任务。
  1988年在全省率先学习推广“2381”先进砌砖法,被建设部列为全国“2381”培训中心之一,曾为全国23个地区的施工企业培训砌砖工163名。先后承建施工的主要工程,有1984年6月竣工的第一海水浴场改造部分工程,评为市优良工程;1985年8月竣工的青岛港8号码头802库工程,建筑面积8175平方米,屋盖为预制钢筋混凝土双曲拱薄壳板结构,跨度40米,由五块拱板拼装而成,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年1月竣工的山东省国际贸易中心2号展厅(建筑面积10320平方米),仅用1/4的国家定额工期完成任务,被评为市优良工程。
  1991年有职工2600人,各类专业技术职称人员509人。其中,高级职称的14人,中级职称的90人。施工机械179台,总功率4230千瓦,动力装备率6千瓦/人,技术装备率5000元/人;年平均施工能力30万平方米。1978~1991年底,累计竣工面积1379846平方米。其中,工业建筑318096平方米,住宅建筑835298平方米。
  青岛市第一住宅建筑公司 位于台东区延安一路15号,成立于1979年4月,前身为青岛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为集体所有制建筑一级施工企业,隶属青岛市房产局。其施工的主要工程,有1985~1986年相继承建的青岛大学教学楼(五层框架,建筑面积12864平方米)、青岛大学实验楼(六层框架,建筑面积10500平方米);1986年承建市场三路B区改造和建筑面积55000平方米F区综合楼工程;1986年承建青岛市第一粮库现浇四层无梁楼板整体结构,为建设大型粮仓工程开了先例;1987年承建的青岛港务局俱乐部工程,被交通部评为优良工程;1989年施工的沂水路2号楼工程,被市评为1990年“十佳工程”并被建设部、国家技术监督局评为年度优良工程。
  1991年,公司相继建立了房地产开发公司、装饰配套公司、机械站、建筑机械制修厂、劳动服务公司和下属5个施工队,形成了以建筑安装为主兼营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性建筑安装施工企业。有职工2228人,其中管理人员561人。有机械554台,总功率6952千瓦,动力装备率3.12千瓦/人,技术装备率1274元/人。至1991年末累计竣工面积1460040平方米,其中工业建筑123639平方米,住宅建筑912729平方米。
  青岛市第二住宅建筑公司 位于台东区延安一路15号,1979年4月组建为集体所有制建筑二级施工企业,隶属青岛市房产局。公司下设施工队、机械动力站、预制构件厂、木材加工厂、设备租赁处、建筑装潢公司等基层单位。
  竣工的主要工程,有1980年9月竣工的山东海洋学院红岛路住宅1号楼,获山东省全优工程奖;1980年承建的西江路钟表厂宿舍楼,评为市优良工程。
  1991年,有职工1700人,各类技术职称的人员170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30人。有机械157台,原值363.8万元,净值261.2万元,总功率4149千瓦,动力装备率3.81千瓦/人,技术装备率2389元/人,至1991年累计竣工面积768002平方米。其中,工业建筑15253平方米,住宅建筑659219平方米。
  青岛市房屋修建公司 位于市南区明水路1号,1979年1月成立,为事业单位,1982年转为全民所有制建筑二级施工企业,隶属青岛市房产局。
  主要承担工业与民用建筑,高级装饰和古建筑的翻建与修缮。
  1984年跨入山东省建筑业先进行列。1985年荣获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经济效益先进单位,1986年名列山东地方国营施工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综合考核的第一名。1987年定为山东省先进企业,多次被评为青岛市最佳企业。
  曾先后承建华钟制药有限公司厂房(框架,9648平方米,市优)、前哨机械厂厂房(框架,5000平方米,市优)、港务局综合大楼(框架,16547平方米,省优)、八大关宾馆(框架,11026平方米,省优)、市人民Gov办公楼后楼(框架,12540平方米,部鲁班奖)、鞍山路住宅小区(混合结构,27100平方米,市优)工程的施工。
  1991年有职工2238人,专业技术人员217人。其中,高级职称的8人。有机械设备504台,总功率4827千瓦,动力装备率2.55千瓦/人,技术装备率1266元/人。公司下设3个施工处及设计室、住宅开发等23个分公司、独立经济实体。
  青岛市安装工程公司 位于沧口区开封路26号,前身是1966年5月由山东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一工区和山东省冶金安装公司第四工程处组建的山东省第二安装工程公司。1971年5月更名为青岛市安装工程公司。1978年隶属青岛市建工局,系全民小型设备安装一级企业,下设5个工程处、1个制安厂。1991年有机械366台,总功率4925千瓦,动力装备率4千瓦/人,技术装备率2698元/人。有职工152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26人。
  公司主要从事各类设备、管道、电器、仪表、电梯安装;啤酒设备、压力容器、金属结构制作、安装;各类窑炉砌筑、工业与民用建筑安装和软地基加固处理等。
  公司专业机械齐备、技术水平较高,是青岛市主要安装工程施工队伍。先后承建市重点工程、工业厂房、设备安装等工程和外省、市、地区的安装工程。主要有青州卷烟厂的技改公用工程及装置安装工程、生产车间、锅炉动力、变配电站、给排水以及相关的生产辅助配套建设,获省优良工程。承建青岛流亭机场油库扩建工程的三座1万立方米内浮顶油罐、卸油栈桥及鹤位50个、油泵房消防站及消防水池等10项工程以及输油设备、管道、给排水、电、仪表等配套工程的安装,获山东省泰山杯奖。承担青岛自行车工业公司城阳带钢厂剪板机、八大关宾馆空调机房设备、青岛煤制气气源厂蒸苯工段设备安装(省优)工程施工。
  青岛市机械化施工公司 位于四方区兴隆路129号。前身是青岛市建筑工程公司机械化施工站,1985年改为青岛市机械化施工公司,隶属青岛市建安总公司,为全民中型、机械施工二级施工企业,是市唯一的机械化施工企业。1991年下设安装工程处、基础工程处、土石方工程处和维修厂。有职工19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1人。有机械53台,总功率3886千瓦,动力装备率18千瓦/人,技术装备率5514元/人,主要施工机械有:50吨、40吨、30吨、20吨、16吨、8吨、5吨各种型号的液压汽车式起重机;各类型号、吨位的载重汽车;1.8吨打桩机和4吨、3.6吨、3.5吨、2.5吨桩锤;工程钻机及升板和配套施工机械。主要承包各类建筑结构、设备吊拉安装和各类桩基础工程施工;建筑结构提升施工;土石方和运输等机械施工。先后承建施工省、市多处重点工程的吊装、桩基础、升板及土石方施工任务。主要有山东省国际贸易中心2号展厅的桩基础和吊装工程;青岛啤酒厂厂房升板工程;青岛体育馆的桩基础工程;杭州路立交桥、石油化工厂的吊装工程等。参加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济南、烟台、潍坊等地工程机械化施工。1982~1991年,仅在青岛就完成199个项目的桩基础工程,产值达2154万元。
  研创“盆式提升法”、“塑料模壳”科研项目,获建设部、山东省、青岛市科技进步奖。
  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局第二工程公司 始建于1952年,1953年调驻青岛(原交通部航务工程局第二工程处,简称航务二处),系从事海洋港口工程和其他水工工程建设的全民所有制专业化施工企业。在海湾开发、港口海岸工程、大型桥涵工程、沿海和陆域其他工程、基础处理工程、建筑安装工程诸方面具有雄厚的施工技术能力和丰富的施工经验。1989年公司有固定职工4000余人。其中各类工程技术和管理干部1000余人。拥有各类大中型施工机械、车辆1000余台,国内外先进的工程船舶70艘;拥有最大陆上150吨吊机、最大海上500吨浮吊、国内唯一举力3300吨海上工程专用浮吊坞。公司年施工能力1.5亿元以上。
  1973~1975年,先后建成黄岛原油输出码头1座(含2个5万吨级泊位、2个2.5万吨级泊位)和黄岛临时原油输出码头1座(1个万吨级泊位),施工中首创“水上漂浮法”水下输油管线安装技术。建成青岛北海船厂两座大坞及其他配套建设工程(含2.5万吨和1.5万吨干船坞各1座、万吨级修船码头泊位4个和挡浪墙、防波堤等工程项目)和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码头工程。
  1979~1989年,先后建成国家重点工程青岛港八号码头(7个万吨级泊位)和黄岛二期原油码头(1个20万吨级泊位)与八号码头配套的集装箱堆场等工程。其中,黄岛二期原油码头巨型沉箱预制工程、青岛市前海团岛护岸工程获交通部优质奖;引黄济青工程中白沙河地下2000米钢筋混凝土封闭箱涵工程和青岛前海栈桥大修工程获青岛市优质工程证书。
  青岛勘察测绘研究院基础工程队 位于四方区人民路2号,隶属青岛勘察测绘研究院。系全民所有制,甲级资质的桩基础专业施工企业。1991年有高级职称技术人员1人,中级4人,初级9人。有SPJ-300型钻机4台,SD-30型潜水钻2台,泥浆泵4台及其他配套机械。能承担大中型桩基础工程和深基的基坑边坡防护及排水工程施工。
  公司施工的桩基础工程和其他工程有百余项,遍及青岛市工业、公共建筑、住宅建筑和桥梁建筑等工程。其中,有1985年1月竣工的杭州路立交桥灌注桩基础,直径为1.0米,计22支桩,最深达16.6米;1987年7月竣工的人民路立交桥的灌注桩基础,直径为0.7~1.1米,计26支,最深桩为13.95米;1989年1月竣工的南海路王朝大酒店二期工程的灌注桩计253支,直径0.5~1.2米,最深桩为20.25米。所施工的灌注桩均达到设计和规程的要求。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3:13

第三篇 施  工  
第一章 施工队伍
第四节 主要建筑安装施工企业

青岛市全民所有制建筑安装施工企业情况表
[attach]28039[/attach]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3:14

第三篇 施  工  
第一章 施工队伍
第四节 主要建筑安装施工企业

青岛市集体所有制建筑施工企业情况表
[attach]28040[/attach]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3:15

第三篇 施  工  
第二章 施工技术

第一节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地基加固施工技术 青岛建置初期,平房居多,采用以素土夯实或以外露的天然岩石作为地基。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在沿海一带建厂房,对淤泥层、回填土层夯实作为地基。
  解放后,随着经济建设规模的扩大,利用填海造地建房增多,地基多用强夯加固,其已运用到工业厂房、民用建筑、仓库、货场、铁路路基等诸范围。1984~1989年,港务局八号码头强夯处理地基30万平方米,建办公楼、仓库、锅炉房、铁路、货场等。该场区是在原海滩上建成的,上部为人工填土层,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及砂砾等,厚度为0.5~5米;下部为海相沉积层,为黑色淤泥质粉砂层,厚度为1~3米;再下部为亚粘土至基岩。根据不同地质情况采用多种地基加固施工方法,有原土夯实、碎石垫层夯实。夯锤6.5吨、10吨,落距从6~12米不等,夯三遍以上。夯实后所有地基承载能力都超过了每平方米25吨的设计要求。1991年6月18日至12月7日,青岛第二棉纺织厂在胶州湾东岸潮间带建造帘子布项目的配套工程管架和污水处理站,围海造地形成的地基土为新近人工填土,尚未达到固结和稳定,地基加固采用强夯方法。使用履带式吊车和圆型铸钢锤、自动脱勾装置加固,锤重12.5吨,直径2.25米,锤落距10米,总加固面积3200平方米。强夯处理后的地基其承载力、压缩模数、压缩系数三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值。
  基础施工技术 青岛建置初期居民建房,单位荷载小,基础以灰土、灰砂、毛石、块石居多。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民用建筑或工业建筑多利用水泥砂浆或混合砂浆砌筑条形石基础,少数工程采用毛石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杯型基础、桩基础等。较典型的有1909年建筑的德华特别高等专业学校教学楼即为毛石基础。1932年建筑的国立青岛大学科学馆,采用木桩基础,材料用福州圆桐木,涂柏油。
  青岛解放后,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开始大量在基础工程应用。
  60年代起,地基基础的设计和施工方法、施工技术均迅速发展,主要采用钢筋混凝特种基础类型,有小型沉箱基础、钢筋混凝土杯型基础、钢筋混凝土箱型基础、钢筋混凝土筏型基础、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基础、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基础、钢筋混凝土沉井基础等。
  小型沉箱基础 应用很少。60年代初期开始应用,当时青岛建筑工程公司施工的青岛化工厂水泵房和青岛第三钢铁厂8吨电炉工程均采用此基础。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基础 1982年开始应用较多。主要有1989年7月竣工的青岛油脂储炼厂工程,打钢筋混凝土预制桩436支,断面尺寸360×360毫米,最深4米。1991年竣工的山东国贸中心2号展厅工程,打钢筋混凝土预制桩405支,断面尺寸为400×400毫米,最深13.6米。
  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基础 1979年开始应用。主要有1988年7月竣工的山东外贸粮油二厂仓库工程,打灌注桩220支,断面直径0.8米,最深22米。1988年11月竣工的青岛四方旅行社工程,295支灌注桩,断面直径0.6~1.0米,最深13.7米。1989年1月竣工的南海路王朝大酒店二期工程,253支灌注桩,断面直径0.5~1.2米,最深20.25米。1989年7月竣工的晶山宾馆工程,115支灌注桩,断面直径0.6~0.8米,最深17.2米。
  预制桩和灌注桩相结合桩基础 1984年6月竣工的青岛第六橡胶厂工程(沧口海滩),1312支预制桩和灌注桩相结合的桩基础,断面尺寸320×320毫米,最深11米。此种桩基础在青岛应用较多。
  桩基础检测 主要采用“净荷载压桩法”和“机械阻抗法”,如1984年4月青岛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对青岛第六橡胶厂工程1312支桩基础用“净荷载压桩法”检测。1986~1988年,创研“机械阻抗法”测桩,通过省级鉴定。1988~1991年,用此法对142个桩基础工程887支桩进行测试,确保了工程质量。
[attach]28041[/attach]
  沉井基础 应用较少。1964年开始在延安一路水产公司宿舍采用。之后,1982年10月竣工的山东省外运公司延安路工程,采用直径3.8×2.8米椭圆形沉井基础21个,最深7米;1988年12月竣工的宝华宾馆工程,土质为回填土,采用直径1.8米沉井基础31个,最深8米。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3:16

第三篇 施  工  
第二章 施工技术

第二节 墙体工程施工技术


  墙体砌筑 青岛建置初期,除总兵衙门外,大部分建筑是民居,墙体结构简单、承载力低。建房,多用土坯、板夹泥(俗称干打垒)作墙体,或墙体用石质砌到一定高度后,再砌土坯或板夹泥;也有砖砌筑墙体。1897年春青岛有71家商店、作坊,均用此墙体。
  德国侵占伊始,即大兴土木,利用青岛特有的花岗岩,就地开石场,取石筑墙,花岗岩外表不加修饰或稍加修饰,以不同的凿毛、不同的砌筑方法,形成了外墙表面不同的艺术形式,突出了青岛建筑物外墙的一大特点。1906年建成的胶澳总督府,砖石结构外墙,主要用花岗岩细方石砌成。1907年建成的总督官邸,砖木石钢结构,墙身用大量的石材作装饰,石砌墙角、檐口;1910年10月建成的青岛福音堂,砖石墙体,外墙部分选用红色大块花岗岩,用蘑菇石砌筑,建筑底部和檐口部、转折部均为粗大的花岗岩砌筑;1912年1月建成的观象台是通体粗面花岗石块砌筑。同时期,在大鲍岛以北(今大窑沟),台西一带修筑砖瓦窑,沙岭庄、孤山建立机制砖厂,从德国运进的水泥、钢材和建筑机械,为砖砌体的大量涌现应用创造了条件。工业建筑单层厂房多为钢结构,外墙用砖砌筑,如总督府屠宰场、四方机车车辆工厂机车修理车间等。
  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建筑结构以砖木和钢筋混凝土为主。墙体多为砖砌筑,也开始有框架结构。在装饰上采用不加修饰的天然石材料、卵石砌于山墙檐部主要入口、窗间墙上。墙面多用面砖和马赛克贴面。青岛出现最早的框架结构的建筑物是1918年建的劝业场(在市场三路),建筑面积为1700平方米。在合江路一带框架结构形式还用于单面走廊式公寓住宅,填充墙多为砖墙体。
  三四十年代,部分住宅的土坯墙有了改进,采用墙体转角部位和纵横交叉部位及墙的底部砌料石或乱石,其余部位砌筑土坯。公共建筑墙体多以砖石材料为主。较典型的有青岛水族馆,底层外墙为灰色花岗岩砌筑,上面为石灰砂浆砌筑青砖墙。
  青岛解放后,为适应建筑层数结构形式的发展要求,不断使用新的墙体结构、技术。其中,包括钢筋混凝土框架、框架空心填充墙、大型砌块墙体、钢筋混凝土框架挂板、壁式框架、工业条板等。1958年后,工业建筑比重逐步增大,大型工业厂房增多,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在墙体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种类由普通混凝土发展到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和多种轻质、高强度特种混凝土(加气混凝土、陶粒混凝土、干硬性混凝土、防水混凝土等)。如60年代初青岛化肥厂厂房工程、1966年8月竣工的青岛外贸冷库工程均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70年代进行墙体改革,住宅建筑应用了粉煤灰制成的大型砌块作为墙体的材料,第一个应用的工程是1973年竣工的明霞路统建三幢宿舍,建筑面积3045平方米。1982年12月建的黄海饭店,是青岛市第一个高层建筑,主楼地上21层,建筑面积15985.31平方米,为钢筋混凝土现浇内墙承重结构,其外墙除山墙、后墙是大模板现浇陶粒混凝土外,其余为加气混凝土、陶粒复合板。
  1985年7月建成18层北海宾馆,主楼采用剪力墙、框支剪力墙、壁式框架相结合的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剪力墙的厚度为200毫米。1985~1986年,青岛市第二住宅建筑公司施工的青岛大学5层教学楼和6层实验楼也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988年10月建成的海天大酒店西客房楼,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外填充墙采用陶粒混凝土,内墙为普通空心砖。
  墙体施工新工艺 一是采用“滑升模板法”。青岛采用“滑升模板法”施工始于70年代。最早滑模工程是1977年青岛建筑工程公司施工的人民路二幢住宅楼,建筑面积4584平方米。1979年9月,青岛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在人民路继续第三、四幢住宅楼滑模施工,第三幢楼面积2300平方米,仅用28天完成了主体施工。“滑模法”施工技术进步,应用范围扩大,由住宅建筑发展到工业建筑,由低层发展到高层。1984年12月,青岛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施工的青岛啤酒厂大麦贮仓工程,由9个内径7米、壁厚22厘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组成的群仓,分圆相切,筒仓高48米,8.61米以上为圆型筒仓,以下为0.9×1.8米钢筋混凝土柱群,独立柱基坐落于基岩上。筒仓采用滑模法工艺同步滑升施工,外壁随滑随刷偏氯乙烯装修。该工程评为市优良工程,被市建委和市科委评为科技成果二等奖及三等奖。1985年10月,青岛第三粮库群仓工程(四排计18个筒仓,外圆相切,净高30米,外径6.44米,内径6.28米)和青岛玻璃厂、青岛石油化工厂等工程中都应用滑模法施工。二是采用定型组合钢模板。1979年10月,青岛市第一建筑公司与青岛建筑机械厂,引进设计试制“定型组合钢模板”可组装成各种不同规格的梁、柱、墙。模板适应范围广泛,节约木材、浇注的混凝土质成形好,得以推广。1983年获国家建工局重大科研成果三等奖。
  墙体装饰 德国侵占时期至解放前夕,建筑物外墙多以混合砂浆饰面,外粉饰黄浆,有的作干粘石或贴面砖、马赛克。青岛解放后,外墙主要是混合砂浆抹面、外刷色浆。1953年建的青岛纺织工人文化宫,外墙面为1∶1∶6白灰水泥砂浆,作游板面,刷银灰色浆。80年代,外墙多以水刷石、干粘石为主,其次为镶贴马赛克、面砖和外喷等。如长话通信枢纽工程,外墙面全部镶贴白色玻璃马赛克。青岛大学教学楼外墙面为混合砂浆抹面,宝迪磁涂料间以古桐色玻璃马赛克、红色磨光花岗岩装饰。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3:16

第三篇 施  工  
第二章 施工技术

第三节 屋盖、楼盖施工技术


  屋盖施工 青岛早期建筑屋盖工程,长期就地取材。村民建房以硬山3檩、秫秸芭、海草、麦杆草覆盖。较好的房屋是用木屋架、粘土瓦覆盖的坡屋。如明代所建海云庵单檐歇山式建筑屋盖面。
  德国侵占时期,建筑物多为木屋架、木巴板、红瓦坡屋,间有折线屋面。1906年建的胶澳总督府为木结构屋盖,折线、坡顶红瓦面。基督教堂屋盖采用钢木结构三角形屋架,折线坡屋面,中央大厅上方拱形钢丝网水泥壳体吊顶,即挂在大厅屋架下弦上。
  日本侵占青岛时期,低层建筑特别是一些小住宅,仍沿用木屋架坡顶、粘土红瓦面的模式。个别住宅和大多数公寓、公共建筑,钢筋混凝土复合梁板成为屋盖和楼盖的主要结构形式。1918年建成的劝业场,钢屋架,坡顶瓦屋面。1931年建成的交通银行青岛分行钢筋混凝土平屋面,炉渣混凝土铺填,三油二毡防水。1932年建的百货大楼,钢屋架,方檩、木巴板、坡顶瓦屋面。
  1932年建成的国立青岛大学教学楼,钢筋混凝土平屋,六层油毡防水。1933年建的明华大楼(国货大楼),钢筋混凝土平屋顶,上敷炉渣三合土,水泥抹面,三油二毡防水。1939年建的青岛剧院,主副房为坡顶,木屋架、木檩、石棉板葺面。
  1948年建的建国新村贫民住宅,100幢联排式低层建筑,屋盖结构为木屋架,圆杉木檩,茅草顶坡屋面。
  青岛解放后,50年代沿用了木屋架、坡顶、瓦面。1951年9月,青岛市兴建延安路大批工人宿舍,首批2 000间,除几幢三层楼房为砖拱房盖外,其余均为此类屋盖结构。50年代后期,屋盖由钢筋混凝土平板、预制钢筋混凝土空心板、钢筋混凝土屋架、钢筋混凝土梁板复合结构所代替,少数工业厂房沿用木屋架、钢木屋架、轻屋面结构。住宅建筑也开始大量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空心板。1959年始建市人民会堂,正厅采用6榀钢屋架,跨度3 234厘米,高505厘米,坡顶钢檩木椽,木巴板,后台为预制钢筋混凝土屋架,跨度1 800厘米,高375厘米。1959年5月竣工的青岛纺织机械厂冷作车间(面积4 130平方米)、1965年竣工的青岛印染厂厂房(面积19 202平方米)、1970年12月竣工的四方机车车辆工厂转向架车间(面积4 130平方米)的屋盖,均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
  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屋盖、楼盖施工采用过18米钢丝网水泥薄壳、褶板薄壳结构。
  70年代,屋盖和楼盖结构技术开始出现转折,出现了大跨度钢筋混凝土褶板、双曲拱壳、无梁楼板、钢悬索轻型屋盖,钢筋混凝土薄腹梁、大型屋面板、钢网架结构等,部分厂房出现了钢和钢筋混凝土结合的混合结构屋盖。1970年、1978年两期竣工的青岛第二橡胶厂三分厂、七分厂厂房,框架结构,预应力多腹杆拱形桁架,预应力屋面板屋面。
  80年代,使用新型屋盖结构。1982年12月建成的青岛第二橡胶厂子午线103、104车间(建筑面积6 164平方米,单层框架结构),采用钢网架屋盖预制板屋面。1985年8月建成的青岛港8号码头802库,屋盖结构为预制钢筋混凝土双曲拱薄壳板,跨度40米,由5块拱板组成。
  1990年9月建成的青岛体育馆(建筑面积17200平方米),为框架双交拱悬索结构,框架部分由34根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按几何组排成长轴、短轴呈鸭蛋圆平面,沿柱顶周围为空间三维结构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实心矩形环梁,环梁和主拱穿悬索构成屋盖支撑系统,屋盖为相互正交曲率相反的索网组成,短轴主索47根,附索17根;长轴主索47根,附索22根,计主附索133根。
  楼盖施工 青岛解放前,建造楼房多为木地龙骨架木地板,间有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
  青岛解放后,自50年代末期开始,多层建筑楼盖多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和预制钢筋混凝土空心板,60年代出现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空心板。70年代后,预应力空心板普遍应用。使用的预应力空心板类型有预应力小孔板、低碳冷拔丝预应力大孔板、预应力粗钢筋大孔板。随着施工技术的发展、进步,楼盖施工出现升板法、升梁法新工艺。
  升板法 是多层无梁钢筋混凝土楼板结构施工的新工艺。70年代开始研制推广应用。1976年第六橡胶厂试验楼(建筑面积1 350平方米,三层),是全市首例无梁楼板升板法施工的工程。1979年,建工局研制用塑料模盒代替水泥模盒在青岛床单厂主厂房的升板工程试点,效果良好。结构自重减轻,节约水泥、钢材,模盒可多次使用。1988年7月,沧口虎山青岛外贸纺织品库工程(三层4 383平方米)、1991年青岛啤酒厂湖岛成品库工程(柱距6.0×6.0米,4层,层高5米),楼板、楼盖均为升板法施工的工程。
  升梁法 为满足工艺要求在跨度较大的工业厂房施工中采用升梁法。青岛石棉厂、外贸彩印厂、针织三厂、工具一厂等厂房施工均采用此法。仅1979年升梁工程施工就达1.5万平方米。
  屋盖保温处理 青岛建置初期,建房屋盖以秫秸芭、土泥、海草、茅草覆盖保温。德国侵占时期,建筑物多为木结构屋盖、坡面,采用在木屋架下面间隔铺钉木椽,将灰板条离缝钉在木椽上,抹麻刀灰,然后用细砂灰浆抹光,称为天棚保温。屋架上面采用木巴板保温。日本侵占时期和北洋Gov、南京国民Gov统治时期,木结构坡屋面的建筑沿用了德国侵占时期的保温处理方法;钢筋混凝土结构平屋盖建筑,用炉渣三合土、炉渣混凝土作保温层,上面用水泥砂浆抹平,交通银行青岛分行大楼、明华大楼(国货公司)屋盖均为炉渣混凝土保温。青岛解放后至70年代,坡屋面的建筑沿用了过去的保温施工方法,平屋面的建筑用炉渣混凝土、水泥膨胀珍珠岩铺设不同厚度作保温层,如市人民会堂屋盖为炉渣混凝土保温、山东海洋学院逸夫科技馆、北海宾馆的屋盖为水泥膨胀珍珠岩保温。80年代坡屋面的建筑,一般在屋面内或天花吊顶上加挂各类轻质保温板等材料。
  屋面防水处理 青岛建置前后,村民建房多以坡屋面,以秫秸芭铺设木檩条上,后铺泥、茅草防水。店铺建筑也有用青瓦面防水排水。德国侵占时期,坡屋面的建筑,在木巴板上压茬铺置油毛毡1~2层防水,瓦面排水。日本侵占时期和北洋Gov、南京国民Gov统治时期,坡屋面的建筑采用了德国侵占时期的防水施工方法,而平屋面的建筑采用卷材防水,即在保温层上用水泥砂浆作找平层,满涂热沥青,再压茬铺油毡,一般为三油二毡,称热作法。这个时期卷材防水施工技术比较落后,施工时采用地面热化沥青,再装入桶内,用绳索提升到屋面后进行粘铺油毡,撒绿豆砂。对屋面与女儿墙、烟囱联接处,采用直角处理法。青岛解放后,坡屋面、平屋面的建筑均沿用了过去的屋面防水方法。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新的铺毡成品油粘料屋面防水涂料出现,将粘料直接涂在屋面找平层上,再粘铺油粘;屋面防水涂料直接涂在找平层上防水,不铺油粘。这两种施工方法称为冷作法,施工方法有了改进。卷材屋面防水施工技术成为青岛地区屋面防水的主要手段。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3:17

第三篇 施  工  
第二章 施工技术

第四节 机械化施工


  青岛解放前,建筑施工长期处于手工操作状态。木工用的工具是锛、凿、斧、锯、刨;瓦工用的工具是泥板、刨锛;壮工用的扁担、锨、镐。垂直、水平运输肩挑人抬。解放初,建筑工人的劳动条件得到改善,但施工作业方法仍改进不大。混凝土搅拌、砂浆搅拌、混凝土捣固、钢筋弯曲切断仍为人工操作。
  随着经济建设规模的扩大,手工操作施工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建筑队伍开始装备施工机械。1958年施工现场开始使用小推车。1963年继续贯彻“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改良手工工具相结合,逐步提高机械化”的方针,水平运输采用各种推车和杠杆车。七八十年代,通过技改、更新和引进,机械设备增加,建筑施工机械化程度逐渐提高。至1985年,建筑安装施工企业拥有施工机械设备5 430台,总功率50 905千瓦,动力装备率每人6.89千瓦。重要工种机械化程度:土石方工程3.97%,桩基工程100%,垂直运输98.1%,水平运输3.73%,混凝土搅拌98.3%,抹灰工程7.9%。
  吊装垂直运输 青岛解放后,建筑施工构配件吊装、物料垂直运输,长期靠人挑、抬、扛,或简单方法吊拉,逐年被新的方法和机具所替代。1953年12月,第二橡胶厂礼堂工程,大跨度木屋架,用木抱杆人工推铰磨吊装就位。1958年青岛建筑工程公司研制了钢井架,横段面1.8×1.8米,用卷扬机提升物料,改变了垂直运输靠人工沿着用脚手架木杆搭成的楼梯形盘道上下运送状态。之后又在钢井架上部安装游杆,吊装预制构件等物料。1963年垂直运输采用各种卷扬方法,主要以井架、游杆、升降平台、缆索、吊斗等垂直运输物料。吊装从使用缆索、抱杆、门式架,到应用大型机械。1964年,在市内有代表性的青岛建筑工程公司机械化程度为:构件吊装91.08%,垂直运输98.33%,综合机械化程度为44.31%,综合机械化程度比1963年的32.6%提高11.71个百分点。1966年,研制了井架塔吊,最大起重力矩为17吨米,附钢索风缆绳固定,经改进为最大起重力矩21吨米,最高25米,最大吊重2吨,最大工作幅度20米的塔吊。60年代后期,青岛建筑工程公司增置“红旗吊”,沿铺于地面的轨道运行。
  随着建设规模的扩大,工业建筑增加,为满足厂房的预制钢筋混凝土柱、大型屋面板、槽板、预制梁的吊装要求,70年代初,青建公司制作了15吨轮胎吊车,用以吊装大型构件。青岛市建筑工程公司机械化施工站自1977年开始,先后增置了16吨、20吨、30吨、40吨、50吨液压汽车式起重机和配套的8吨、10吨等汽车吊,基本适应了青岛市工业厂房建筑、设备安装的需要。
  70年代末期,建筑开始向高层发展。为解决垂直运输问题,建筑施工企业采取制造和引进新的施工机械。1979年10月开工的青岛第一座高层建筑黄海饭店(21层,高64.45米),采用青岛建筑机械厂自行设计制造的内爬式自升塔吊,机身安装在建筑物的电梯间,随建筑物的高度爬升,解决了当时该建筑施工的垂直运输、吊装。1980年,青岛建筑机械厂研制QTD25型塔机,4车变幅,以后青岛地区60%的建筑工地使用该型塔机。1987年该厂又研制了QTD25型自升塔机和QTD60型塔机。
  1986年12月,青岛建安总公司所属第一、二、三建筑工程公司,引进了意大利利门蒂公司TK5023-4/8塔式回转起重机5台,最大起重力矩135吨米,最大起重量8吨,最大工作幅度50米,自由高度45.1米,附墙高度189米;引进TK6024-4/8塔式回转起重机2台,改进了垂直水平施工运输。
  现浇、预制混凝土工程 青岛解放前,施工现场的混凝土搅拌,是靠人工在铺设的铁板或砖铺设的平面上用锨拌合,浇灌和捣固全是手工操作,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解放后,50年代初仍沿用手工操作方法。60年代初,青岛建筑工程公司添置了400公升滚筒式混凝土搅拌机,由机具站管理,工地租赁使用,仍未解决所有混凝土搅拌问题。1964年混凝土搅拌机械化程度仅为68.07%。1969年4月开始,青岛建筑机械厂批量生产了JA141/250型250公升滚筒式混凝土搅拌机,配备武装了施工企业,提高了混凝土搅拌机械化程度。1985年,混凝土搅拌机械化程度达到98.3%。但与现浇混凝土搅拌设备配合的运送砂、石各工序仍是半机械化和人工,混凝土工程机械化程度仍然不高。
  预制混凝土构件多在构件厂生产。早期生产用人工操作。后逐步通过进行技术改造、添置机械,形成机械化生产。1978年,青岛建筑构件厂始建混凝土搅拌站,从上料、电子计量、搅拌、出料、运输全部达到机械化。
  桩基础工程 1978年前,桩基础施工主要是苏联产YKc-2型冲击钻打灌注桩。青岛第二粮库储仓、青岛医学院江苏路住宅楼等工程的灌注桩即用此种机械施工。80年代,采用不同的桩基础的建筑工程增多,青岛电镀表厂、青岛自行车零件五厂、青岛第四印染厂等工程都用机械打预制桩。施工单位桩基施工机械发展到柴油打桩机、履带式打桩机,仅青岛市机械化施工公司主要打桩机械就有P-1800打桩机4台,履带式60P-45A打桩机1台,4吨、3.5吨、3.2吨、2.5吨桩锤各1台,GPS-15工程钻机1台等。青岛勘察测绘院基础工程队有SPJ-300钻机4台,SD-30型浅水钻2台。桩基础工程全部用机械打桩,机械化程度达100%。
  抹灰工程 50年代,砂浆搅拌仍在施工现场铺设的铁板上人工拌合、人工抹灰。60年代初,用木板做成圆桶、以齿轮传动变速的砂浆搅拌机,代替了人工搅拌,后作了改进,用2毫米厚的铁板做成直径90毫米、高80毫米、齿轮传动变速的立式砂浆搅拌机。60年代中期又增置了卧式砂浆搅拌机,这两种机械均在全市施工现场普遍应用。
  70年代后期,建筑机械厂试制砂浆喷吐泵。一是短距离水平输送砂浆;二是利用喷枪将砂浆直接喷在墙面上。再用人工压实抹平。但是砂浆搅拌的后台上料、抹灰仍人工操作,1985年抹灰机械化程度仅达到7.9%,以后推广使用甚微。
  木工工程 50年代,制材、木作构件多在木厂加工,用带锯机、人工推动进料。60年代,圆木制材用卷扬机跑车进料,施工现场增设圆锯机。70年代,细木工作业有了改进,逐步增加了机械。70年代后期,截料、槽榫、裁口、打眼机械和木工铣床、木工平刨等加工机械逐步配套,并在平刨安装了“护指键”确保了操作安全。80年代,按工序机械配套,形成制材、下料、净料、打眼、开榫槽等工序的一条龙机械操作。
  钢筋工程 50年代,施工现场钢筋调直用铰磨拉,粗钢筋用铁锤调直,切断用克子。60年代初期,施工现场开始用钢筋切断机、钢筋调直机、钢筋弯曲机。70年代,建筑构件厂的钢筋对焊、冷拔机械逐渐配齐,机械化作业逐步代替手工作业。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