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s Archiver

青岛酒店预订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3:06

青岛市志23:城市建设规划志 第二篇 建筑

第二篇 建  筑
第一章 公共建筑



  1892年,清朝胶澳总镇章高元在青岛建总兵衙门(今人民会堂址),为近代公共建筑之始。由于历史的原因,青岛的近代建筑深受西方建筑的影响。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进行了有计划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早期的公共建筑大都集中在青岛区内,如俾斯麦兵营、海关大楼、山东铁道公司办公楼、胶澳总督府、胶州帝国法院,德华银行青岛分行、胶澳巡捕局办公楼、胶澳邮政局、基督教堂、总督野战医院及酒店、商店、府邸等公共建筑大多数都由德国建筑师设计,德国的建筑公司施工,其建筑风格主要受当时西方流行的建筑风格影响,建筑形态各异,绝少雷同,奠定了青岛近代建筑公共建筑的主格调。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公共建筑量不大,有青岛病院门诊楼、普济医院、青岛邮便局及部分学校等。北洋Gov统治和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青岛建筑呈现进一步发展的势头,其公共建筑主要集中在中山路、馆陶路一带,如中山路银行建筑群,影剧院和国货公司及东海饭店等建筑。同时,多样的宗教建筑也相继出现,如位于浙江路的圣弥厄尔教堂、路德教堂、世界红田字会中国总会青岛分会建筑体和佛家寺院湛山寺等。这一时期的公共建筑多由从西洋留学归来的中国建筑师设计,也有侨居青岛的德、日、俄等建筑师所设计,出现了多种建筑风格互相融合,中西合壁或中国传统建筑复兴的建筑,如鲁迅公园木牌坊、水族馆、栈桥回澜阁等。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公共建筑只有少数用于军事目的的,如日本海军司令部、日本海军军官俱乐部和日本驻军俱乐部;另外,还有少数文教建筑等,这一时期的公共建筑多出自日本建筑师之手,建筑风格式样已趋向现代主义,钢筋混凝土已成为主要的结构形式,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无较典型的公共建筑。
  青岛近代公共建筑大体是:德国侵占时期的德意志民族式古典复兴、浪漫主义和折衷主义建筑,反映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建筑的复古思潮和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有仿德、仿英式,仿欧洲古典式,并开始出现和洋折衷式建筑。二三十年代的青岛建筑开始出现清新简洁的现代建筑式样,从而形成各区位的不同景观标志,丰富了青岛城市轮廓线。
  青岛解放后,直至70年代末,新建的公共建筑不多,较多采用解放前德、日遗留的公共建筑或私人公寓、别墅做办公之用,而把主要财力集中用于初级阶段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这一时期的公共建筑主要有建于50年代初期的青岛纺织工人医院,青岛纺织工人疗养院等和50年代和60年代的青岛市人民会堂、青岛汇泉礼堂(又称八大关小礼堂)和区Gov办公楼等公共建筑,80年代,公共建筑发展迅速,先后出现汇泉宾馆、黄海饭店、东方饭店、海天大酒店、市场三路邮电大厦、山东路邮电长话通讯枢纽大厦、青岛长途站东站、青岛体育馆等公共建筑。由于新建筑材料的推广和建筑施工技术的进步,使这些公共建筑逐步向体量大、层数高发展,加之玻璃幕墙等建筑材料的应用,使得这些建筑高耸、挺拔、色彩富于变化,呈现现代建筑的风彩。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3:07

第二篇 建  筑  
第一章 公共建筑

第一节 办公建筑


  总兵衙门 位于市南区。建于1892年,为清廷总兵章高元设防青岛的办公场所。位于上青岛村(现青岛人民会堂址),为中国传统式风格的平房建筑群,砖木结构,青砖墙体,清水面,一层飞檐,上覆灰色筒瓦,正门高盈丈余。前为辕门,座北面南,门前设一照壁,门外置木制旗杆,上悬清廷大龙旗,辕门内正院分前后三进,东西还有若干跨院。1959年,建青岛人民会堂时拆除。
  山东矿务公司总部 又名山东路矿公司,位于市南区太平路。约建于1902年,占地面积约594平方米,高约14米,为砖石木结构。红瓦尖顶三层。该楼的山墙上原砌有一石板,上饰矿工的行业标志——两把交叉的铁锤。建筑立面是封檐、抱角,券拱则为清水墙粉面,花岗石砌体。几处高墙上饰以木桁架建筑式样。东立面上突起一座花岗岩石挑楼,使相对封闭的立面富有主体感。朝海的南立面上一层设有拱廊,二层设双柱敞廊。门窗呈半圆形,室内设旋转木楼梯,地面为朱黄瓷瓦和木地板。整个建筑为中世纪德国处理手法。后又在原建筑两端接建,使建筑整体趋于平衡。现为宿舍楼。
  青岛巡捕局 又名警察公署、德巡捕衙门。位于市南区湖北路29号,是蒙阴路的对景建筑。胶澳巡捕局旧址(细部)建于1904年,1905年竣工,胶澳建设管理局设计,投资7.5万金马克。主体建筑二层,带阁楼大坡红瓦顶。设地下室,呈“L”型平面。主入口耸起六层,高达30米高塔楼,上覆高大陡直的尖顶,仿半木构的墙面划分和墙角隅石抱角装饰,花岗石与红砖纵横相间,高陡的红瓦顶,配以粗石勒脚,建筑色彩由米黄色墙面和浮雕红砖饰组成,显得十分轻巧、明快,尤其位于蒙阴路尽端中轴线上,又处于地形最高位,形成这一带的主要高耸城市轮廓线。建筑大楼内除警察署外还设有地方法庭、监狱等,与主体建筑构成一体。是一幢德国文艺复兴式复古风格的建筑。现为青岛市公安局。
  胶澳总督府 位于市南区沂水路11号,1904年5月开工,1906年4月竣工。由德国设计师拉查鲁维茨设计,建筑师为德国人马尔克,由德国汉堡阿尔托纳区F·H·施密特公司施工。建筑造价85万德国马克,建筑面积7 500平方米。平面为凹型中轴对称,东西长80米,南北长约40米。四层设半地下室。位于二层的扁圆大圆券门廊为主入口,由宽大的39级石阶和两边的行车坡道直通,建筑的2~3层为主办公楼,由中部大楼梯联通,层高4米。半地下室、四层及阁楼层是独立辅助办公楼层,仅能由两侧次段楼梯与各层联系。整个建筑以古典主义立面划分,底层作为基座,用粗大的蘑菇石砌筑,敦实厚重,以上为高达两层的花岗石矩形壁柱和变形的爱奥尼克柱头,柱间做石砌拱檐,拱上部为石砌墙面,墙上开小窄窗。南主立面的三层柱间作拱形明柱廊。总督府内的门窗等木作皆用柚木做成,耐变形。外墙转角处为向外斜出的石砌勒脚,以加强稳定感。屋盖配以高耸的蒙莎式层顶,挂红筒瓦。整个建筑气势宏大,庄严而生动。该建筑位于楼前广场的中轴线上,广场前方通过叠落后的青岛路及中心花坛直对海面,更加突出行政建筑的庄重格局。解放前该楼为历届Gov办公楼。解放后为青岛市人民Gov办公楼。
[attach]28036[/attach]  [attach]28037[/attach]
                    
  测候所 又名观象台、气象台,位于市南区观象山之巅,1905年自馆陶路一号迁于此。建有德式楼房2幢、中式平房14栋、圆顶天文观测室2座,主楼建于1910年6月至1912年1月,德国人保尔·弗里德里希特·里希设计。楼主体7层,高21.6米,全部为花岗石砌筑,上出雉堞,是一座具有欧洲石砌古城堡式样的建筑。时德国海军部的备忘录记载:“所完成的预设计包括一座主办公楼,内设办公室、宽敞的实验室、图书馆、公共阅览室、存放时钟的恒温地下室、装有双取暖设备的仪器温度系数测定室、金工车间及其他附属房间。除此之外,地磁观察室也在规划之内”,测候所后改称观象台。1931年10月又在该楼西的西山巅建成中国自己建造的第一座大型天文观测室,整体建筑是花岗岩圆体,直径8米,高14米,顶部的球形是钢木结构,可转动,转动一周为9分钟,观测窗宽1.2米。当时楼内就装有德国泼林工厂制造口径为32厘米物镜,焦距3.58米的大型天文望远镜等;并设有国家黄海水准基点及地磁房。现为青岛观象台。
  胶海关 位于市北区新疆路16号。建于1913年8月至1914年4月,德国人施特拉赛尔设计,德国汉堡阿尔托纳区F.H·施密特公司施工,建筑造价约为18万马克。占地12亩,四层,建筑面积2 824平方米,砖木结构。为当时青岛最高的办公大楼,设计上利用高的斜屋顶,横向两处山墙为德国青年派风格,主入口开在纵侧面,由造型简单的圆壁柱承重,窗台板利用条石,黄粉墙,红瓦顶,整个建筑处理简洁大方。1950年改为青岛海关。
  胶州帝国法院 位于市南区德县路。建于1912年春至1914年4月,德国人汉斯·费特考尔设计,德国汉堡阿尔托纳区F·H·施密特公司施工。该建筑为胶澳总督府前广场右侧建筑。两层砖石木结构,建筑面积3 126.53平方米,大小房间31处,并有地下室和阁楼。红瓦蒙莎屋顶,黄色拉毛墙面附浅壁柱,蘑菇石勒脚,主入口朝向广场,并在庞大的厅堂建筑体与相对见小的侧翼办公楼的交汇点上。立面的窗体深入墙体50厘米左右,巨大的三联长窗,以粗花岗石贴脸,曲线山花和粗条石檐口呈纵向,间或横向分隔,构成良好的遮阳设施,并赋于整个立面以立体感和生动感,使整个建筑具有德国建筑厚重粗犷的特点,今为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
  青岛汇泉礼堂 又称八大关小礼堂,位于市南区山海关路19号。由建筑工程部北京第一工业建筑设计院设计,1960年3月动工兴建,1961年建成。该建筑由礼堂、舞厅及其附属用房组成,部分单层,部分两层。平面布局为:礼堂与舞厅两部分平行排开,中间插以前部门厅、过厅及附属用房,后部用尺度较大的直线形柱廓,将两部分联起,形成三边为建筑物,一边为通透柱廊的半开敞的四合院布局形式。建筑布局严谨规整,比例协调,舞厅为圆形平面,置圆形折板顶,增加建筑的空间变化。
  沧口区Gov办公楼 位于沧口区永平路北段。建于1989年,建筑面积5 000余平方米,五层,大门入口处局部六层,砖混结构。入口一层处外附透空门楼,整个立面除入口处的大开间利用虚实对比手法,部分墙面作实墙,其余墙面作竖向格片加窗口,强调整体建筑的重心。其余墙面全部以窗上窗下的挑板作水平分隔处理。外墙装修,各竖向、水平向的挑沿、格片一律白色水泥粉面,其他墙面全部以粉棕色石子刷石,简洁、明快。楼内门厅直通三跑楼梯。各层皆为中间走廊贯通式,大会议室都在门厅的上部各层位置,各层分设集中洗漱间及卫生间。楼内平面布局简明,交通流线组织明确合理。楼外和楼内的布局及建筑处理手法属七八十年代通用的中小型办公楼的设计手法。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3:07

第二篇 建  筑  
第一章 公共建筑

第二节 商业金融建筑


  亨利王子饭店 位于市南区太平路29~33号,始建于1899年,是青岛最早竣工的大型高级饭店建筑(解放后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青岛市委员会办公大楼)。饭店建筑为砖石木结构,二层,正面双层外廊,正门分两层三拱券,立面纵向三段式处理,两段为“山”字型屋脊。东山墙上刻有一个中文“寿”字作为山花。整个建筑处理为当时欧洲流行的饭店建筑形式。该部分为亨利王子饭店东馆。1905年在饭店后侧新建亨利王子饭店音乐厅(解放后为市政协礼堂)。德国建筑师库尔特·罗克格设计,德国汉堡阿尔托纳区F·H·施密特公司施工。立面以“拜占庭”格调的连续檐口为特色,同时带有中国传统的装饰线脚,除勒脚外,墙面嵌少量石装饰。整座建筑居于饭店的中轴线上,具有德国青年派风格。一层,砖混结构。大厅可容纳400~500余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改称青岛大饭店东馆,1938年成为日本桐部队司令部,抗战胜利后为国民党青岛市执行委员会办公楼。1911年,又在饭店西侧增建一旅馆部,称为亨利王子饭店中馆。石基粉墙外廊式三层楼房,除地下室外,一至三层各有8套单间。中轴对称,建筑为红瓦顶,窗台、勒角嵌花岗条石,底部以粗石花岗作拱形窗基底,中央突起曲线山花,山面有花草纹雕饰。由德国建筑师里希特设计。现为栈桥宾馆。1911年,在中馆以西新建西馆,形成当时青岛最大的西餐馆,建筑面积2 053平方米。设地下室,内设餐厅、浴场、茶室等,建筑三层,石、砖、木结构。顶部为红瓦蒙莎顶,立面三段式处理,具有德国建筑风貌。现为青岛日报社。
  德华银行青岛分行 俗称黑楼。位于市南区太平路。约建于1899~1901年,德国人锡乐巴和魏尔勒设计,建筑造价约8.1万马克。连地下室为三层,平面为方形,建筑面积近700平方米。层高约4.5米,两面的入口呈不对称状,大坡度的蒙莎顶在青岛的德国建筑中独树一帜。屋顶边栏杆的短分格更加突出了自由布局,大楼的支柱、拱券、墙基、屋檐、装饰线及顶部的细方石皆用花岗石砌成,中央是一间大厅。建筑以浅褐色花岗石作隅石和勒角,灰色墙面,临街立面设双层拱券凹廊,屋顶为黑色铅板。整个建筑雄劲、粗犷,具有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特性。1922年起,日本领事馆设于此,现为住宅。
  水师饭店 又名德军海军俱乐部。位于市南区湖北路172号。1898年设计并奠基,1902年建成。这座建筑具有德国中古时期新文艺复兴风格的典型形式。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带阁楼)。一层为石基砖墙粉面,二层以上为木制外廓和“半木构”式样,红瓦顶,角部突起尖顶塔楼。中央入口突起山墙,以强调构图中心,后部附有一平面为14×20米砖木结构礼堂,巴西利卡平面,木廊楼座,木结构拱形屋顶,塔楼之下和外廊扶栏处的交错桁架用作装饰体。礼堂座位为700个。青岛解放前,日本侵占时期为日本俱乐部,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为美国海军俱乐部,解放后曾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青岛市委办公楼、青岛市人民防空办公室。
  亨宝商业大楼 位于市南区中山路。建于1904年,欧洲三段式处理手法,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亨宝商业大楼的山墙上分别伸出三座挑楼,砖木钢混合结构,其棱边用天然细方石砌成,具有德国文艺复兴式复古风格。建筑一、二、三楼的南墙建遮阳券式敞廊,大楼中部拐角上的挑楼位于主入口的侧上方,呈不对称状。是一幢非常典型的德国建筑,青岛解放后为青岛食品商店。
  医药商店 又名橡树饭店。位于市南区广西路33号。建于1905年,德国人库尔特·罗克格设计,砖石钢木混合结构。共4层,檐高18米,红瓦蒙莎顶。该建筑立面为红色墙体,间以清水粉墙和彩色方形墙砖,上部两个楼层及两座烟囱所采用的拱形与曲线具有青年风格派的典型特征。建筑上以花岗岩装饰檐口、滴水嘴和底部粗短的承重柱,几块暗红色曲墙砖上压入橡树叶的图案,巨大的老虎窗上方的纹章上凿有一根蛇体缠绕的圆杖(医生的标志),靠巨大的老虎窗和屋顶的一排竖窗采光的高起蒙莎顶,为这幢楼房另外开辟了第四层空间和造型,整个建筑属欧洲青年派风格。曾为一轻局办公楼,现为红房子餐厅。
  瑞蚨祥布店 位于市北区胶州路。建于1905年10月,是全国联号的专门出售绸缎、皮货的民族资本布店。占地2000平方米,东至济宁路、西到芝罘路、南起胶州路、北达即墨路,共600余间。这是一片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多层建筑群体,砖木结构,清水墙,大部分为两层。其最有特点的是全部房屋为青红双色砖砌成,其山墙为大圆弧形,借用江南明代民居山墙的线型。青岛解放后仍为商店、住宅。
  亨利王子大酒店 又名海滨旅馆、新大陆旅馆。位于南海路23号汇泉湾畔,建于1907年,建筑面积5694.29平方米。地上三层地下一层,砖木钢结构,红瓦坡顶,三层带外廊,平面呈条形,布局严谨,中轴线左右对称,大门居中,整个建筑以红砖清水墙白灰勾缝,两端局部山墙为混水墙,比例适当,简洁明快,具有德国中世纪民居建筑的装饰手法。青岛解放后为部队用房,后为汇泉酒家。
  谦祥益绸布店 曾名青岛东风绸布店。位于市南区北京路。始建于1911年,为山东省章丘县军镇孟兴泰创办的全国联号。由王海澜设计,建筑分三层,建筑具有中国古典建筑和19世纪欧洲建筑风格。二楼有巨型浮雕藻井极具特色,饰有蝙蝠、荷花图案。中堂高悬“云霞万色”匾额,两侧悬“万华云锦文章富,百福瑶图组织新”楹联。
  吉利百货公司大楼 位于市南区广西路26号。建于1911~1912年4月,德国人李希特设计。该建筑采取欧洲大城市百货商店的外部建筑形式,建筑为三层,售货区分占几个楼层,是19世纪末期的建筑类型。青岛解放后为住宅、商店。
  劝业场 位于市北区市场三路41号。建于1918年11月,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地上二层,地下一层,楼高约15米,建筑面积1700余平方米。平面周边式布局,围合成天井院,四周正中都设有过街楼出入口并与市场底层相通。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勒脚粗石砌筑,墙体采用大块花岗岩的蘑菇石垒成,棱角分明,坚实壮观。正中南向设一钟楼,距地面35米,钢筋水泥顶,上铺铜板,内置大钟。整体建筑为文艺复兴式商业建筑。青岛解放后曾为人民市场。
  正金银行青岛支店 位于市北区馆陶路。约建于1919年,建筑占地7.17亩,建筑面积1787.35平方米,文艺复兴古典式建筑,砖石木结构,二层并有阁楼和地下室。屋顶系红牛舌瓦面,正面屋前有8根方形花岗岩壁柱。山花为凸檐金字塔造型,上部大厅高5.5米,宽敞壮观,厅内有方型藻井。青岛解放后曾为市房产局办公楼。
  青岛取引所大楼 位于市北区馆陶路中部。建于1925年,日本建筑师三井幸次郎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由门厅、中央大厅和经纪人办公室转成田字形平面,形成4个交易大厅,天花为4个天井,上覆以采光天窗屋顶。立面结构中轴对称,主体部为三层高的科林新廊柱,山花上部分列2个小塔楼,塔楼中间偏后为一小弯顶。两翼的一、二层为矩形壁柱,第三层为双柱式壁柱,室内采用西方古典手法装饰,建筑具有文艺复兴建筑风格。青岛解放后为海军俱乐部。
  交通银行青岛分行 位于市南区中山路93号。建于1930年,由中国第一位留美归国的建筑师庄俊设计。是一座典型的“柱式”罗马建筑,建筑占地1371平方米,为砖石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层楼。总建筑面积3814.76平方米,门前有4根高约11米的钢筋混凝土科林新廓柱。主入口位于柱廊的中轴线上,墙身均用花岗石贴面,底层营业大厅近150平方米,其地面、护壁楼梯、方柱等均用琢磨精巧的大理石镶铺,是一座具有古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曾为联合准备银行青岛分行、中央银行青岛分行,青岛解放后为中国建设银行青岛分行。
  中国银行青岛分行 位于市南区中山路62号。1932年10月开工,1934年1月竣工,中国建筑师罗邦杰设计。建筑为砖石结构,外贴砌花岗岩,平面接近方形,中部为顶面采光的天井,建筑为地上三层,地下一层,主入口位于中轴线上,入口经小过厅即进入二层大营业厅,顶部采光。大厅四周为办公室,用围廊与大厅分隔。营业厅内为三面白大理石柜台,中央设休息坐凳。一层地面砌铺汉白玉,立面花岗岩贴面大块分割,干净简洁,比例得当。现为中国工商银行青岛分行。
  中国国货股份有限公司 位于市南区中山路149号。约建于1933年,由青岛联益建业华行设计师许守忠设计,是青岛当时规模最大的商业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上三层,地下一层,主入口设在中山路与胶州路口的拐角处。北及西向沿街各设一入口。转角处高起为四层形成塔楼,建筑以塔楼形成构图中心,是30年代较新的建筑处理手法。一层室内东西向随坡设计二个标高,一、二、三层作营业厅。该楼一直为青岛较大的百货商场之一。
  中国实业银行青岛分行 位于市南区河南路13号。设计于1932年2月,1933年5月12日奠基,1934年1月15日竣工。设计单位为青岛联益建业华行,设计师为许守忠,申泰营造厂施工。砖石结构平顶,地上三层,地下一层,1987年上部又接一层作办公用房,建筑面积3843.51平方米。一层中部为12×18平方米的营业厅,周边为储蓄所及办公辅助用房,二、三层为宿舍、办公用房。其正门为罗马式券顶,铜质雕花图案。主立面全部为花岗岩贴面,作竖向两段分割,一层系半圆形券窗,其他各层为矩形窗,拱门与拱窗两边各附花岗岩大小柱,整个建筑为古罗马建筑风格。青岛解放后为中国人民银行青岛支行。
  朝鲜银行青岛支店 位于市北区馆陶路12号。建成于1932年。日本建筑师三井幸次郎设计。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矩形平面,地上两层,地下一层,东南两面临街,室内大厅650余平方米,高约8米,天花板顶部均用图案花饰,过厅地面彩色石面,以侧窗及顶部采光,宽敞明亮。外墙勒脚为花岗岩,立面为深赭色面砖墙面,檐部欧洲古典线型,檐下花牙条石,淡色浮雕,通体朴素大方,与入口附近的巨大的花岗石圆券窗及优美的铁窗花格形成对比,两主入口的雨棚及门柱上繁密的纹饰更突出入口。构图手法上受美国路易·沙利文的影响,整个建筑体现日本建筑风格。青岛解放后为工商银行青岛分行市北支行。
  大陆银行青岛分行 位于市南区中山路70号。1933年设计,1934年9月13日建成。罗邦杰设计,新慎记营造厂施工建造,建筑面积1528.72平方米。地上四层,地下一层,砖石结构。该建筑为30年代流行的西式新型建筑,山花突起,并饰以装饰性图案,花岗石贴面。主入口在角部,凹廊为黑色磨光花岗石贴面,构图中心的女儿墙加高以微凸浮的几何线条处理。楼内为木地板地,房间敞亮。其地下室内的金库(当时称“银柜”),设施为德国西门子公司制造,设有大型反射镜、半自动机械门等。现为山东省食品进出口青岛分公司办公楼。
  菜市楼 位于市南区莘县路15号。建于1934年,是后海沿一带唯一的大型近代商场,由青岛商会及商民集资而建。建筑面积8900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一、二楼为室内商场,三楼办公,出售干鲜海货、百货,顶层系露天市场。菜市楼楼内布局呈双回字框架结构,每层由270根水泥柱间隔成135间自然店,宽敞明亮,风格独特。建筑外型为对称式设计,立面采取竖向分割,花岗岩砌基,整体造形大方稳重。50年代初即成为民宅。
  金城银行青岛分行 位于肥城路与河南路交叉处,建成于1935年9月17日,陆谦受设计。主入口在转角处,整个建筑占地1.2亩,建筑面积2190.9平方米。建筑华贵凝重,地上三层,底层作基座处理,花岗石贴面,主入口上部的二、三层五根爱奥尼克柱式承托三角形山花,其上是一仿十九世纪设计钟楼,两翼作竖向划分,欧洲古典式檐口,以欧洲古典“三段式”处理手法。青岛解放后为市南区第一医院门诊楼。 
  新新公寓 又名新新饭店、观光饭店。位于市南区广西路,建于1935年,为近代建筑,原为四层,并有地下室,后增为五层,平面呈回字形。钢筋混凝土结构,楼顶正中有玻璃穹顶,采光极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有酒吧、舞厅等。外墙水平分隔,线型流畅,凹阳台处理。1966年6月更名为华侨饭店。
  东海大饭店 又名东海饭店。位于市南区汇泉路5号。建于1936年,为金融家张3伯和美国亚德姆斯资美洋行合资建设,上海新瑞和洋行(英)打样间设计,上海锦生记营造厂施工,总建筑面积约12000平方米,六层,局部七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呈扇形。设有餐厅、舞厅、咖啡厅和88套客房及电梯设施。是当时青岛市最大的饭店,也是外国人在青岛设计最早的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的大型公共建筑。建筑采用分层逐间后退的手法,再加淡蓝色外墙粉刷,显得体态轻盈活泼,与所处的山海环境融为一体,构成沿海一著名景点。
  五起楼 又名洪泰商场,位于北京路与河北路交叉口,系30年代栖霞人李莲溪独资建造。建筑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约7000平方米,当时底层为商店,2~5层为个体商业摊点,楼顶为露天游乐场,室内设电梯。整个建筑立面竖向分割,窗户排列整齐,外墙由花岗碎石贴面,简洁明快。解放前为市区主要商场之一,解放后改为民居。
  汇泉宾馆 位于市南区南海路9号。始建于1976年,竣工于1978年。青岛市建筑设计室设计,市房产局直属队施工。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总投资405万元。建筑主体为11层,局部为14层,设有380个床位。主楼一、二层为公用部分,包括门厅、休息厅、商业厅、接待厅、服务厅、汇泉宾馆大中小餐厅、游艺厅等,3~11层为客房,12层为台球室及上人屋顶。标准层每层设有标准间客房18套、双套间客房2套、小会议室1间,客房开间3.8米,进深4.7米,净面积15.93平方米。建筑形体为一字形板式建筑。主立面3~11层均设阳台,横向栏板与竖向分间隔板既是遮阳构件,又起到了装饰作用。立面通体为白色马赛克贴面,阳台内壁涂果绿色乳胶漆,外观简洁、明朗,无繁琐装饰。80年代为汇泉王朝大酒店。
  黄海饭店 位于市南区延安一路75号,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市第二建筑公司施工,1979年10月开工,1982年12月竣工。建筑面积25300平方米,主楼建筑面积15985.31平方米。主楼工程为21层旅馆建筑,长48.92米,宽20.80米,底层层高4米,标准层层高2.9米,建筑平面呈条形。一楼大厅为二层高度,北、西两面设回廊。一层通过一跑大楼梯直达二层。一、二层通过大厅联通西边两层餐厅。二层东侧联大会议厅,各层电梯间对过各设大型会议厅一个。楼东南设大型多功能厅一处。主楼结构型式为钢筋混凝土箱形基础,外墙除山墙、后墙部分是大模板现浇陶粒混凝土外,其余为加气混凝土、陶粒混凝土复合板,内墙为240~160毫米厚现浇混凝土承重墙,内隔墙为120毫米厚砖墙。屋面为上人屋面,设有混凝土伞控,楼中间设电梯四部;南端及中间设有楼梯。外墙面贴马赛克,山墙、窗间墙及线条贴面砖,门厅贴大理石,地面为加色水泥地面及水磨石地面。整个建筑主面处理以水平线条为主,间以局部立夹板,简洁大方。
  中国工商银行青岛市分行 位于市南区山东路25号。该行于1987年动工兴建,1989年竣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工委设计院设计,由办公楼、营业厅、电脑楼、餐厅等组成,总占地30.18亩,总建筑面积为3.2万平方米。主建筑为22层。整个建筑处理采用水平线条,简洁明快,组合错落有序,门前图案类古币的石拱浑厚典雅,4根石柱雄伟壮观。
  海天大酒店 位于市南区湛山大路39号。占地面积39360平方米,由东、西客房楼(一期)和联接体群房组成。一期工程为西客房楼,于1988年10月建成。楼15层(含地下2层),总高57米,该楼除结构部分由青岛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其余部分由香港巴马丹拿建筑师设计事务所设计,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第三工程局第四工程公司施工。西客房楼为矩形平面,东西宽19米,南北长75米,山墙端切角成梭形,朝向广场及城市干道,整个楼中的房间都可望见大海。建筑物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外填充墙采用陶粒混凝土,内墙采用普通粘土空心砖。主楼标准层高3.3米,底层层高4.5米。四季厅屋盖采用钢架结构,铝合金框、中空钢化玻璃顶罩。主楼以水平交替出现的深棕色、白色釉面砖饰面,形成富有韵律的带状条纹。建筑物外观简洁。联结主楼的群房竖向尺度较低,横向具有较为宽松的伸展空间,建筑物虽处于两条道路的挟持地段,但由于布局得当,避免了庞大的建筑体量对道路的压抑。内设多层餐厅、多功能厅、商店等。现为青岛最大的涉外宾馆之一。
  龙山宾馆 位于市南区龙山路。属地下坑道建筑。坑道式人防工程改建,青岛市人防设计科研室设计,青岛市人防办公室组织施工。总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宾馆共有客房110套,总投资为262万元,1980年4月开始设计,同年动工,1983年10月全部竣工。该建筑根据工程心理学的特点,着力解决地下产生的压抑、孤寂心理状态及生理反应,通过处理好光照、声响、色彩、空气、温湿度及室内空间等环境要素,创造一种舒适、安全、宁静和轻快的感觉,同时造成一种地下洞天的情趣。平面由四个分区组成,利用Y形主轴线大通道将四个分区的房间群有机的联系成一体。宾客出入口设在龙山路,副食、煤炭、杂物等运输均通过龙江路口,互不干扰。总服务台设在靠近正门的第一分区之大门厅内。公共活动部分的大餐厅、会议厅设在中部,有单独大门从公用大通道进出。宾馆内设有甲、乙、丙三级客房。甲级客房34套,净高3.0米,其中有双套间4套。乙级客房5套,净高3.3米。丙级客房71套,净高3.3米。地面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架空地板。Y形大通道是一条地下商店街,地下商店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
  北海宾馆 位于湛流干路7号。1983年1月开工,1985年7月1日竣工,占地面积2527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2065.64平方米。其中,一期工程(主楼)建筑面积16967.83平方米,工程总造价1313万元。主楼为Y字形塔形建筑,采用剪力墙、框支剪力墙、壁式框架相结合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80%以上的客房能见到阳光,客房15层,檐高49.20米,局部18层,檐高60.20米。东面与主楼相连通,设有八角形大餐厅、大会议室,厨房设在主楼北面,西餐厅为六角形,设在楼西面。锅炉房、变电所、洗衣房、50吨冷库设在主楼的西北,使主副食、燃料、垃圾杂物等由西大门后勤供应口出入。主楼出入口设在东南面,从湛山大道直入,有绿地和停车场。在西南面二期工程,建小楼三栋,一栋为俱乐部游艺场,两栋为别墅式客房。主楼十六层为休息廊,设酒吧间和茶座。屋顶上建三个亭子,作屋顶花园。全楼以淡绿色马赛克作饰面,阳台内刷果绿色涂料。
  东方饭店 位于市南区大学路4号,大学路与龙口路道路转角处。始建于1984年,1989年竣工并投入使用。占地3200平方米,建筑物总面积15765.2平方米,层数16层。由青岛市建筑设计院设计,青岛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施工,框架结构。该建筑一层计1200平方米,由大堂、酒吧、商场、美容美发组成,二层和三层各有两个1500平方米的大餐厅和部分单间餐厅对外营业,其余面积为厨房等。第4~17层每层约600平方米均为标准客房及部分办公、游乐用房,地下室为仓库。楼内设有一部主要楼梯及一部疏散楼梯,大厅内设有两部电梯,一部直至16层顶部作客用电梯,一部可达三层,作为餐厅用电梯。内部平面使用合理,不同功能交通流线明确,互不干扰。整个建筑平面由于坐落在道路交叉口,设计将大门入口设于建筑转角处,利用坡道将人流、车流直接引入大挑罩下,经门厅直入大厅。而餐厅、商场、大堂等主要对外公用建筑部分,沿两道路建设,作三层设计,与后边的16层客房主楼部分通过大厅互相接合、沟通,使建筑物既使用合理又高低错落富有变化。建筑造型及立面处理,无琐碎手法及装饰,简洁大方。低层利用水平横带作到统一,高层建筑部分利用建筑墙面的阶形错位形成垂直线条,加上建筑墙面基本上全为白瓷砖面,色调统一,形成完整的建筑处理格调。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3:08

第二篇 建  筑  
第一章 公共建筑

第三节 交通邮电建筑


  第一邮政代理处 位于市南区常州路9号。建于1898年,两层楼,建筑面积424.99平方米,砖石结构。20年代末,将第一邮政代理处改建成清真寺,将其正面山墙花饰改成3个清真寺圆顶形,并嵌有“1898”字样。在门前阶石上还雕刻有“寿”字及中国古典的云纹图案,楼内有礼拜堂、会客室等。现为清真寺礼拜堂。
  大港火车站站舍 位于市北区商河路2号,始建于1899年,是胶济铁路最先开通的青岛起始点,是青岛最早的火车站。是座德式建筑,砖石木结构,地上三层,包括阁楼,另有地下室,建筑面积978平方米,最初设站长室、行车室、售票房、候车室、行包房等。楼内有木制旋转楼梯,红漆地板,门窗为拱形。两主门以块石砌筑,富于变化,主门上山花呈阶形,上开圆拱窗,强调建筑主体。在楼的北面屋檐下,还设有德制铸花式双面候车钟表。
  团岛灯塔 曾称游内山灯塔,位于市南区。建于1900年,塔高15米,八角形石砌结构,内有螺旋形楼梯直通塔顶。灯塔上还装有一种特殊的导航设备——气雾号。灯塔装有一电闪灯为光源,后改为白炽灯透镜,射程15海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灯塔及各种设施遭到破坏。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修复了各种设施,并保留了灯塔和机房等德式建筑。1960年,气雾号改装为电雾号。原为德人建造的气雾号,俗称雾笛或海牛,每逢雾雨天,号角声声,为进出胶州湾的船只导航。
  青岛火车站站舍 位于市南区泰安路。始建于1900年1月,竣工于1901年秋。德国人魏尔勒和格德尔茨设计,由山东铁道公司施工。主要由钟楼和候车大厅二大部分组成,北联一层办公用房。砖木钢混合结构,建筑具有德国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候车大厅以高大的装饰山墙和三个大型券门突出了面向市区的主入口,楼南角耸起一造型优美的尖钟塔,正居于广西路和兰山路的轴线上,成为兰山路对景。建筑双坡陡峭屋顶,钟塔的基座、窗边、门边及山墙和塔顶的装饰都用花岗石砌成,是仿半木构式样的公共建筑。屋顶为四坡顶,面覆中国杂色琉璃瓦。该站为继大港火车站线路南边成为胶济铁路的终点站。并形成青岛的景观建筑之一。
  胶澳邮政局 位于市南区安徽路南端(广西路和安徽路拐角处)。由汉堡阿尔托纳区F·H·施密特公司施工。1901年5月16日建成,建筑面积为1491.6平方米。建筑为三层砖木结构的德式建筑,立面原为红砖粉墙,角部高处塔楼,突出了面向街口的转角。两处山墙强调了建筑的侧面。临街的屋顶覆以红瓦,北面的平屋顶则用铁皮铺成。联拱券廊,高陡屋顶上的弧形老虎窗以及主立面的山花增加了建筑物的变化。是青岛市现存最早的邮电营业楼,青岛解放后为青岛市邮电局办公营业大楼。80年代,该楼仍是青岛市邮电通信业的主要建筑之一。
  青岛邮便局 位于市北区市场三路和堂邑路转角处。1917年建成,主要体量在转角处,经凹进的门廊进入营业厅。立面构图在主体部分竖向分隔,以示强调。并在门廊和女儿墙上作属于20世纪初折衷主义风格的几何图形、卷叶浅浮雕和青铜钵状装饰,两翼的高窄三联窗和粗石条窗贴脸则是德国建筑处理手法。80年代拆除。
  辽宁路邮局 位于市北区德平路1号。建于1922年3月,为青岛邮便局的分支机构。二层楼房,一层营业,二层办公,建筑面积为184.8平方米。造价16382元。系砖石结构,建筑为花岗岩勒脚,米黄巴拉石白粉墙,红瓦顶,女儿墙上镶有花岗石雕刻的花饰,门前立有石墩,属日本建筑风格。由于这座造型独特的建筑独立于街道三角地,构成当时小鲍岛一带的主要街景。
  青岛流亭机场工程 位于崂山区流亭镇。1985年开工,1988年底竣工。该工程由青岛市建筑设计院、上海工业建筑设计院、海军工程设计研究局等设计,海军北航建筑工程处、青岛市第二建筑公司等单位施工。共建成长2600米、宽60米的主跑道和长2600米、宽18米的滑行道各1条,联络道5条,停机坪30014平方米,候机楼10510平方米,其他建筑19902平方米,安装盲降、夜航等先进设备52套(台)。青岛流亭机场开通了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沈阳、南京、合肥、济南、郑州、长沙、香港等19条航线,客货流高峰期间每日起降20架次。候机楼为该工程的主要建筑,始建于1985年5月,1987年12月建成,由青岛市设计院设计,青岛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施工。建筑长113米,宽47米,为二层局部三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设无障碍设计,使残疾人可从一层候机楼中候机、安全检查乘电梯至二层登机桥登机。调度室的塔台高耸于候机楼的近南端与候机楼主体建筑融为一体,长113米的立面,采用外倾17度的大型玻璃幕墙,打破了方盒子的呆板,整体效果优美独特。该建筑获山东省优秀设计二等奖、山东省城建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优秀设计表扬奖。
  青岛至黄岛轮渡码头 山东省重点建筑项目。青岛市人民Gov1986年确立重点办好的12项重点工程之一。1985年4月开工,1986年12月试航,1987年12月竣工。工程由山东航运工程公司设计室、青岛市建筑设计院等设计,山东省筑港工程公司等施工。青岛站位于市南区四川路,黄岛站位于黄岛刘公岛路,总占地面积5.994万平方米,总投资2500万元。主要建成青岛、黄岛2座80×8米轮渡突堤码头,长220米防波堤1座、营业楼各两栋,共7126平方米,停车场2处,共14400平方米和其他配套设施。该轮渡码头建成后,形成沟通青岛至黄岛主要大型交通设施。
  流亭立交桥 青岛流亭立交桥位于崂山区流亭镇西北,毗邻青岛民航机场,是青岛市陆路交通咽喉,是济青、烟青公路的交汇点。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设计,青岛市公路建设指挥部组织,铁道部十四局承建,于1989年4月28日开工,1991年6月22日通车。流亭立交桥占地173160平方米,桥面建筑总面积44500平方米。桥的造型为全苜蓿叶三层互通式立交桥,主桥及匝道为架空桥,最高点距地面13.5米,顶层为烟青线,中层为济青线,桥面净宽31.5米,底层为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设计荷载为汽—120,挂—120,设计车速每小时100公里,日通车能力3万辆次,为国内最大的公路立交桥。
  邮政枢纽楼 位于市北区市场三路和堂邑路转角处,原青岛邮便局旧址。建于1988年,由邮电部郑州邮电设计院设计,青岛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施工。总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该建筑为“L”型平面,转角处14层,两边各为九层及四层。一楼为营业厅,其他层为设施用房及办公、会议用房等。建筑平面使用合理,建筑外观,转角部分以横向处理,两边以竖向分格,都以窗口的遮阳板作横向挑出,形成明快、流畅的建筑风格。该建筑为青岛市最大的邮政大楼。
  青岛港客运站 位于新疆路,1975年4月开工,1976年12月竣工,建筑面积近8000平方米。可容纳2000人候船。由青岛城建局设计,临沂建筑公司施工。框架结构,候船大厅为二层、楼内北边二开间为三层,作办公等用。由二层候船厅通过栈桥直达航船。该楼整体设计造型简明大方,正立面一层顶利用水平向大挑檐和屋顶水平向大挑檐,形成水平处理带。二层做竖向柱,分割整片大玻璃窗,韵律性极强。建筑正中高起形似钟楼,突出交通建筑特点,为青岛市通往上海、大连、广州及韩国、日本等国的客运大楼。
  长途通讯枢纽楼 位于山东路,建于1990年,由邮电部郑州邮电设计院设计,青岛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施工,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十二层。建筑沿山东路山墙主要入口面的入口处作大型门楼,整个墙面作局部立墙实面衬托横向处理的虚窗面,顶端处作三层高塔楼,强调出建筑物的重心。整个南北立面则采用水平带作立向夹板,顶部作透柱廊,形成明快、大方的建筑风格。一楼作营业大厅,宽敞明亮,楼内其他房间作设备、办公、会议等使用。是与全国、国际接轨的现代化通讯枢纽。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3:08

第二篇 建  筑  
第一章 公共建筑

第四节 医疗建筑


  总督府野战医院 位于市南区江苏路18号,约建于1899~1905年。有5所大病房,1所小病房,其中包括妇科病房和儿童病房。除此之外,还有隔离病房、后勤事务房、药房,配有狂犬病病房的细菌实验室,配有解剖室的停尸房、冰窖、看门房和几幢副楼。外科、妇科和儿科各有1间手术室,还有1间X光室及250张病床。建筑面积5148.87平方米,高12米,地上两层,并设有地下室。1937年增建为三层。1946年为山东大学附属医院一病房,青岛解放后属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
  胶澳督署医院 位于市南区江苏路19号。建于1902年,两层,有地下室。立面简朴。分散布置于阶梯形坡地上,林木掩映,错落有致。建筑面积719平方米,屋顶为蒙莎式,两个翼角为拜占庭式圆尖顶。1903年为胶澳署医院门诊楼。1990年此楼改建,成为青岛医学院临床部教学大楼。
  福柏医院 位于市南区安徽路21号。1905年,德、英、美等国家的侨民与同善会集资5万银元,1906年始建,1907年竣工开业。为纪念在青岛去世的德国著名医生福柏,取名福柏医院。该建筑占地8432平方米,建筑面积1363平方米。最初为地上两层。并有阁楼和地下室。1946年冬阁楼因失火焚毁,1947年用4万美元将阁楼改为平顶式三层楼。该楼为砖木石结构,拼花水磨石地面,双层门双层窗,在西门入口处墙壁间镶嵌有1907年建成时的钢制模型,是青岛市唯一的一幢镶嵌本楼模型的建筑。1951年起为青岛市人民医院。
  普济医院 位于市北区胶州路1号。建于1919年,四层楼房,T形平面,中轴线上屋脊处突起的四方形塔楼,攒尖曲面四坡顶,砖木结构,建筑面积563.7平方米,耗资约62万日元。建筑中部入口上的弧线山花多加修饰,两侧在花草纹样雕刻的底座上置青铜钵状饰物,墙面简洁干净,具有日本和中国双重建筑风格。粗石贴脸的双联窗是对德国建筑的模仿。该院初期不分科,楼下为门诊楼,楼上为病房。1931年更名为青岛市市立医院。1984年建放射楼,1986年新建病房大楼,13层,建筑面积22400平方米。该医院屋顶设有上人平台和直升飞机平台,供急救病号之用,是青岛最大的综合性医院之一。
  青岛病院 又名山医院。位于市南区江苏路16号,建成于1920年。该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三层,地下一层,高24米。该楼后面又建有一排二层病房,建筑面积共4044.81平方米。平面及立面都作阶梯形设计,立面以米黄色涂面。东西两面各有5根巨大圆石柱。其建筑风格系采用折衷主义手法。1956年定为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80年代后又新增大型病房楼及高干病房楼,成为青岛市最大和最有医疗权威的医院。
  信义会医院 位于市北区城阳路5号,系1931年1月由美国基督教信义会创办。原为美国差会监督办事处。该建筑初建于1906年前,面积1985平方米,平面为“凹”字形,清水墙面,砖木结构,三段式分割,地上两层,坡顶,并有地下室和阁楼,整个建筑为双进式,前后都有两座楼梯,南面有凹阳台,木地板地、拱型门窗,建筑立面上以青砖拼砌的菱形图案装饰,建筑风格以折衷主义手法为主。1962年后改为青岛中医医院。
  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 位于沧口区升平路34号,该院由前身为1931年美国基督教信义会所办的信义会医院于1958年迁址所建。迁址后改名为青岛市沧口医院,1979年改用现名。全院占地16352平方米,建筑面积12655平方米,床位300余张,是所综合性医院。全院建筑分三组,几年来陆续建设,第一组为门诊大楼及病房,属正对医院大门主楼,呈工字型,前门诊、后病房,门诊楼中部为四层,两翼为三层。砖混结构,全长60余米,中轴线居中。大门外附二层半圆形大厅,既满足室内交通枢纽需要,又丰富强调了建筑造型和主入口。外墙贴瓷砖,檐口作小坡贴红瓦。第二组与第三组都为病房大楼,分别为五层和六层。建筑处理上,外檐一作竖向分割,一作水平处理。尤其是后者利用白色横带,间以红色空间墙,更使建筑体现医疗建筑的个性。
  山东省青岛疗养院 位于市南区正阳关路16号。建于1950年,总占地114295平方米,建筑总面积52631平方米。编制床位450张,夏季最高开放床位数为496张。该院原为中共青岛市委统战部招待委员会,1953年改为青岛休养区管理委员会及青岛疗养院,隶属国家卫生部。1958年划归青岛市,1979年划归山东省卫生厅更名为山东省青岛疗养院。该院坐落于青岛著名风景区“八大关”内。东西长1.5公里,南北长1公里。全院内共有85幢造型各异的别墅式低层楼房,其中最大的理疗大楼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楼内设有海水游泳室、大型体疗室、大型水疗室和各种物理治疗室,是50年代全国最大的理疗建筑。院内所有建筑,多为砖混结构,粉墙红瓦顶。除别墅式建筑依使用要求在设计上极富于变化,其余建筑多为内走道外加凹廊式,外形空透明快,极有疗养建筑特色。加之大环境上倚山傍海,林木葱郁,院内又地形高低错落、绿树苍翠、花丛铺地,形成著名的治疗、康复园地。
  青岛纺织医院 位于沧口区四流南路。1952年由华东工业部华东建筑工程公司设计,青岛建筑工程公司施工,工程总投资577万元,总占地面积92651平方米。工程包括门诊室、病房、医疗办公室、职工宿舍、车库、食堂、浴室、动物室、锅炉房、变电所、太平间、危险品库等。病床400床位,计有三层楼房1幢、两层楼房7幢、平房9幢、焚烧炉2座、烟囱1座。其主体建筑为医疗大楼,建筑面积5245平方米,平面为中间走廊“一”字形,长120米,结合地形高差,东半部为三层,西半部为二层,主楼梯与手术室分设,“一”字形的两侧,用短廊与主体建筑连接。框架结构,室内为水磨石地面,花岗岩石材装饰勒脚,砖墙外粉刷水泥石灰沙浆拉毛面,檐口及窗口上下线脚水刷石面层。1954年及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又陆续扩建,为青岛市大型综合医院之一。
  中国纺织工人休养院 位于市南区湛山大路中段。建成于1953年,青岛建筑公司设计并施工。1952年开工建设的有疗养大楼两幢、行政办公楼、礼堂兼影剧院、俱乐部等工程,总建筑面积4733平方米。时值国家正处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疗养院建筑以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需求出发,所用材料均为普通建筑材料,未作任何装饰。两幢疗养大楼为三层,砖混结构,平面为中间走廊“一”字形,勒脚为花岗石,外墙红砖以水泥石灰沙浆饰面,木屋架坡屋顶,红瓦屋面,设老虎窗与周边建筑的大环境相协调。共建有行政办公楼、疗养楼14幢,礼堂兼影剧院、俱乐部、食堂及职工住宅等。建筑物体量不大,掩映在大片绿化树木中,是一组环境优美实用经济的建筑群。1981年,改称中国纺织工人疗养院。
  航空工业部青岛疗养院 位于市南区岳阳路9号。建于1965年,总占地4063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0251平方米,初为第三机械工业部青岛浮山所疗养所,1967年迁址于此。1972年命名为第三机械工业部青岛疗养院,1982年易名,是隶属航空工业部的综合性疗养院。该疗养院地处市南太平山南麓的疗养区内,整个疗养院内分三个疗区,共约240余床位。建筑物依坡就势散落布局,多为2~4层低层建筑,共十余幢。建筑为砖混结构,多采用内廊式,个别设标准间套房。外墙作米黄色粉面,红瓦坡顶。院内绿化及道路、甬道完整,环境幽静,绿树成荫,景致优雅,是一个较高级的疗养场所。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3:08

第二篇 建  筑  
第一章 公共建筑

第五节 文教体育建筑


  魏玛传教会会堂 位于市北区上海路。建于1899~1902年。由德国圣方济各沙勿修会毛利公司承建住宅部分,整座建筑由传教士住宅楼、华之安华人病院及德华书院(寄宿)组成,青砖红瓦。学校部分于1902年竣工。书院和病院是中国传统式四合院式建筑群落,学校的房屋各自封闭,形成单独院落,可容纳60名初、高中学生入读。中间为正方形院子,四边为教室。高、低年级学生宿舍都形成各自独立的四合院。1903年书院增设商务技术、科学技术等课。当时学生来自30个不同省份。1911年在此又建礼贤书院,设藏书楼和修研馆。礼贤书院的建筑为砖砌建筑,校院入口采用中国古典型处理手法,两坡筒瓦、楣川、雀替、额枋,飞檐上飞人走兽俱全。而其他四合院建筑虽然作了许多中国式样处理,但属民间居住建筑的特点,也稍带有西方建筑的符号。解放前名为礼贤中学,青岛解放后改为青岛第九中学。
  总督府童子学堂 位于市南区江苏路9号。建于1900年12月至1901年8月,德国建筑师贝尔纳茨设计,皮科罗公司施工。建筑造型对称,大门设在中央,内凹的中段建筑体高于两侧配楼,为二层。主楼南墙呈开放式,底层以数根直立石柱构成拱门,顶层配有中式雕饰的木制阳台,建筑立面均由粗灰浮涂饰外面,东西两侧为较封闭的型体,拥有4间教室和教师用房。青岛解放后为江苏路小学。 
  蒙养学堂 位于台东区台东六路。约建于1902年,1905年2月定名为蒙养学堂。教学楼为一层建筑,建筑面积720平方米,呈“E”型。建筑立面三段式布局,中门居中,拱形正门由花岗岩砌筑,装饰山花并排着9个钢盔式浮雕图案。门两侧嵌有雕花钢制壁灯,建筑的两端山花突起,与中部呼应统一。楼内共有教室9间,办公室3间,“一”字长廊,并有木制栏板、柱子及飞檐,留有中西合壁的折衷主义手法。青岛解放后为台东六路小学。
  青岛俱乐部 位于市南区中山路1号。约建于1910~1911年,由德国建筑师罗克格设计,工程指导和内部设计由德国建筑师拉查鲁维茨承担,由德国保尔·弗里德里希·里希特公司施工。整座建筑严格按照德国青年派风格设计,建筑物窗台和檐口用粗朴的花岗石垒砌,主入口砌筑花岗岩石柱,粗花岗石勒脚,屋顶开老虎窗,带阁楼,底层有半地下室,三段式造型,浑厚美观。1922年该建筑物为国际俱乐部。青岛解放后为中苏友好协会青岛分会办公场所,现为市科技馆。
  德华高等学堂 位于市南区朝城路2号。德国胶澳建筑管理局规划设计,建筑造价64万金马克,1912年建成。学校校址地处火车站西南,校园一直延展至海边。学校建有教学楼、图书馆、礼堂和办公、实验楼等。教学楼高二层,长约80米。楼顶为四坡顶,中部楼体盖有复折式屋顶。大礼堂和图书馆在教学楼后侧,与东翼相连,礼堂前的圆顶山墙与有青年艺术派风格的青岛福音堂近似。外墙扶壁的花岗岩护脚增强了楼体的塑性感,整个建筑为德式建筑。砖石混凝土结构,高约17米,设医院、政法、农村、机械4个系。校园北区建有两幢学生宿舍,可分别容纳125名学生,学生宿舍为二层建筑,各有一院落。此外,校园里还有服务楼和住宅楼各1幢,供3名德籍教师使用。青岛解放后为青岛铁路分局办公楼。
  青岛日本中学校 位于市南区鱼山路5号。建成于1921年,日本人三上贞设计,公和兴营造厂建造。砖木、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立面对称,中部入口作门廊,三大开间高起,呈山墙形,山墙面高起二壁柱,中开三圆拱券窗,两边各开小窗形成虚实对比,由凸面乱石镶嵌和花草纹雕饰;其后屋顶竖立高耸方塔楼,上覆四坡瓦顶,强调了中轴线,雄伟庄重,是一座富有特色的建筑。现为青岛海洋大学入口主楼。
  圣功女子中学 位于市南区德县路。建于1930年10月,青岛教区的德国主教和美国天主教圣方济各会共同创办,主教学楼为美国建筑师比路克设计。该楼三层,有地下室,建筑面积2496.03平方米。一楼用于办公,二楼为教室,三楼是学生宿舍。地下室设锅炉房、厨房、面包房和缝纫室等。为“三段式”建筑,楼门居中,三面女儿墙居中部分稍砌高,强调轴线。该建筑素雅大方吸收了欧美教会学校的建筑风格,是当时全市唯一有暖气的中学,解放后为青岛第七中学。
  青岛市物品证券交易所大楼 位于市南区大沽路西端。始建于1931年9月,由建筑师刘铨法设计,建筑面积1100余平方米,建筑整体4层,局部5~6层,建筑以山墙面对道路并形成主要入口,以4条壁柱式立柱直通顶部。造型庄重挺拔,4层又以柱间立条分隔窗口,给人一种高耸庄重的感受。室内中间为交易大厅,周边为经纪人办公用房,是一幢证券交易专用建筑。青岛解放后曾为青岛市工业展览馆。
  山东大戏院 位于市南区中山路97号。始建于1930年,前楼分四层,下两层为剧场,上两层为宿舍,建筑面积1810.66平方米。剧场内坐席地面为斜坡式,并有2层挑台坐席和小舞台。建筑立面竖向线条分隔,有雕花图案,门窗拱形,风格独特。60年代为新中国电影院,1985年始为中国电影院。
  青岛水族馆 位于市南区莱阳路。1930年由蔡元培、杨杏佛、李石曾等筹建,由青岛观象台海洋科设计,青岛鸿记义合工场营造。1932年建成并对外开放。砖木结构。平面呈四方形,东西长31米,南北长15.6米,建筑为三层,展出面积300余平方米。建筑周边均为花岗岩石墙垣,雉堞式女儿墙,上有城楼,共有两层,城楼墙体为红灰砖,三合土砌筑,屋顶为歇山双重挑檐顶,覆绿色琉璃瓦面。似中国传统古城堡式建筑。用红色花岗岩砌成。1955年与山东产业馆合并,改称青岛海产博物馆。经几次内部改造,新增回游水槽和大型混养池,共展出海洋中的鱼、虾、蟹、贝、海龟及珊瑚礁达60余种。该建筑造型优雅,统一自然,构成青岛一景。
  胶济铁路青岛中学 位于四方区杭州路。1931年8月建成,建筑面积1188平方米,两层,拥有标准教室15间,并建有大礼堂、图书馆两座辅助建筑及400米跑道操场。建筑“一”字平面,单面廊大门居中左右对称,中上部山花突起,强调中轴线。花岗石勒脚,墙面以米黄色浆粉面,为中国30年代中小学校建筑格式。青岛解放后为青岛铁路中学。
  市立贵州路半日学校 位于市南区贵州路。1933年冬建校,主教学楼建于1936年。这座临街的两层教学楼,为日本式学校建筑,建筑面积1365平方米,砖石木结构,分12个教室。二楼设雨篷式木制内走廊,正门为扇形立面。青岛解放后为青岛市贵州路小学。
  青岛学院商业职业学校 位于市南区。始建于1933年,该建筑为规模较大的日式公共建筑,建筑面积4948.25平方米,砖木结构。“三段式”建筑手法,主体为两层,两翼突起形成阁楼,有地下室和礼堂,室内为红漆木地板。1950年起为青岛第一中学。
  青岛体育场 位于市南区文登路。1932年冬始建,1933年7月建成,青岛工务局体育场建筑委员会设计组根据山东大学体育教授宋君复提供美国洛杉矶体育场图缩比例后参考设计,青岛华丰恒营造厂完成大门工程,青岛天泰兴营造厂完成自来水管和下水道工程,上海馥记营造厂完成运动场主体工程(看台与跑道)。田径赛场内部安排长105米,宽70米的足球场,各项田赛场地均配置其中,标准400米跑道为兰曲式(德国地姆博士所创),与美国洛杉矶世界运动场相同。跑道外为草地及看台。看台外圈长590米,内圈长为540米,配置东西向对称观众坐席15级,每级高0.42米、深0.75米,可容纳观众1.5万人以上。看台为砖墙承重的混合结构,看台下供运动员休息之用,计有运动员休息室32间、浴室4间,男女厕所共8间。看台东西两面分设司令台和贵宾席,贵宾席可容纳近百人。体育场设观众入场门11个,运动员入场门2个,看台内圈中设运动员出入口4个,做到了观众与运动员的分流。体育场大门为三层,第一层为大门通道;第二层为会议室;第三层为办公室。入场门为2个拱形门,门楣用崂山花岗石,墙面饰以水刷石。场内引自来水浇灌草地,用明沟和雨水管解决场内的雨水排放。全部工程造价预算为146582.02元,后经几次追加,工程决算为192618.10元。体育场的设施设备、施工质量为30年代中国一流。青岛解放后为青岛第一体育场。
  青岛市礼堂 位于市南区兰山路1号。始建于1934年,次年建成。建筑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为凸字形,正前面是两层楼房,中间主体部分三层,轴线居中对称。整个前两层为办公用房,与中部凸出部分同宽的后边为大礼堂。建筑面积共672平方米。正门是个木制并由铜皮包面的大门,门两侧是凸出的壁柱,柱顶用花纹刻石。礼堂外墙壁用3遍剁斧石面,正前上方装设大钟1座。大厅内地面为黑白相间的磨光人造石,厅顶雕有图案。礼堂是解放前青岛最大的公用礼堂,一些重要集会均在此举行。青岛解放后曾为青岛市群众艺术馆。
  中国海洋研究所 位于市南区莱阳路。1936年建成,1938年改称山东产业馆。主体为仿古建筑,二层,歇山式屋顶,黄琉璃瓦,为折衷传统中国建筑形式。1955年与青岛水族馆合并,改称青岛海产博物馆。展览面积1000平方米,展出海洋动、植物标本约2000件,馆藏2万余件。
  青岛映画剧场 位于市北区李村路。日本海军退役武官三浦投资兴建,初建于1929年,1930年5月建成并开业。该建筑仿照日本20世纪初的现代剧场式建筑,占地13亩,建筑面积2410平方米,主体四层,门前设小广场,建筑外型模仿了轮船的塔楼,有圆形“舷窗”。观众厅内有木制舞台,除有4个灯光室和8个包厢外,东面两层均有休息厅。整个建筑,柱石为水磨石,外墙均用蓝红白三色马赛克拼贴,水形图案,给人以航行的感觉。现为青岛剧院。
  青岛市工人文化宫 位于市北区上海路。建于1953年,该建筑由工人剧场和俱乐部两部分组成。其中,工人剧场建筑面积350.04平方米,砖砌主体,木结构房顶,油毡屋面;俱乐部建筑面积1354.09平方米,钢筋混凝土两层平顶楼房,以石灰沙浆筑砌大块石做基础,外墙以白灰水泥沙浆做游板面,刷银灰色浆。
  青岛纺织工人俱乐部 位于沧口区四流南路。1953年6月由青岛市纺织管理局设计室设计,青岛市建筑公司施工。建筑由工人剧场和俱乐部组成,共占地7920平方米,建筑面积2204.9平方米。其中,工人剧场850平方米,俱乐部1354.9平方米。俱乐部东西向沿四流南路,剧场南北向沿开平路布置。俱乐部为两层平顶,层高3.83米。设游艺室、讲座室、儿童游艺室、进厅及办公室等。外墙勒脚腰线,为挂花岗石饰面,其余为清水墙面。剧场为单层,钢木屋架,砖木结构,进口位于西南拐角处,包括进厅、观众厅等,观众厅跨度为17.5米,夹层设放映室、整片室、变电室和库房。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教学楼 位于四方区抚顺路。1954年落成,采用中国四五十年代的一种设计模式,并吸收了苏联的某些设计思潮。为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四层建筑,立面采用对称三段式构图手法,高台基,女儿墙形成厚厚的檐部;中间体部凸出,下辟3个半圆券门,檐口高起,冠以山花,强调了主入口。细部设计采用中国古典建筑构件纹样装饰,通体红砖砌筑。使整个建筑色彩明快、简洁、体现公共建筑的性格特征。80年代已改为该院的图书馆和办公楼。
  山东国际贸易展览中心 又名对外贸易中心。位于市南区南海路11号。1976年始建,1981年竣工,青岛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展览中心楼四层平屋顶,共有四层展厅,每层面积1400平方米,可容纳400余个标准摊位。设计形式类似广州广交会大楼,“一”字形,大玻璃幕,建筑功能以展览为主。
  青岛大学图书馆 位于青岛大学门后中心位置。江苏省建筑设计院设计,铁道部第三局施工,始建于1987年12月。图书馆高五层,建筑面积18900平方米,呈双菱形框架结构。该建筑中心部分为书库,四周边为阅览室及办公用房。建筑特点为:各层同荷载、同层高、同柱网,采用塑料膜隔建筑新工艺,建筑造型畅快、大方、富于时代感。
  青岛市图书馆 位于市南区山东路99号,青岛建筑设计院设计,铁道部建厂局二处施工,1989年建成。主楼约9300平方米,四层,采用框架式结构,中部是采用大跨度的借阅厅,屋顶采光,建筑主体采用塑料模壳工艺。
  青岛体育馆 位于市南区武昌路,南临汇泉湾,北依汇泉山。青岛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青岛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施工。1985年11月动工,1989年底建成,是一座兼手球、篮球、排球、羽毛球、大型体操、文艺演出、电影放映、群众集会等多种用途的现代化多功能体育馆。总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比赛馆为体育馆的主要功能空间,建筑面积达1.4万平方米。平面呈卵圆形,南北长轴87米,东西短轴72米。馆内固定看台588座,活动看台766座。比赛场地32×44米,体育馆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均设有出入口,与一层门厅、休息厅相通;看台下方的二层平面布置办公室、辅助用房,地下层为设备用房及器械库。馆内具备先进的电声、照明和空调控制系统。建筑物周围设5部疏散扶梯并配有宽大的室外平台,平台不仅起到缓冲人流的作用,而且可作为露天休息茶座或内庭绿化休憩空间,结合室外大面积绿化,广场有喷泉、雕塑等小品,形成了灵活可变的多元、多向优美环境空间。比赛馆屋盖采用钢筋混凝土交叉拱和两个非对称双曲面悬索网大跨空间结构。拱跨109米,拱顶距地26米。索网周边以钢筋混凝土矩形环梁拉结(梁截面1×2米)。基础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建筑设计巧妙利用交叉拱形成的菱形开口,作为比赛馆的天然采光带。采光带之外的屋顶为6厘米厚复合板,表面刷湖绿色防腐涂料。建筑造型与结构形成统一,建筑物整体河蟹、稳重,雕塑感强,表现了体育竞技的力量和速度。该项工程荣获山东省优秀工程一等奖。
  青岛第十七中学 位于四方区杭州路。建于1954年,学校占地4万余平方米,属解放初期为解决工人子女就学所建,拥有初中、高中共36个教学班的山东省重点中学。教学主楼为三层,建筑面积4300余平方米。整个建筑长90余米,钢筋砼砖混结构,教学楼为解放初期青岛中学通用教学楼设计,大门居楼中,正对校门,左右对称,砖墙米黄色粉面,四坡顶红瓦屋面,整个建筑显得明快、大方。学校大操场位于楼后,形成有400米跑道的体育活动场地。学校中教学、实验设施等较齐全,为一所解放后新建的较标准、较完整的中学学校。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3:09

第二篇 建  筑  
第一章 公共建筑

第六节 宗教建筑


  太清宫 位于崂山太清宫景区老君峰下。三面环山,前濒大海,是崂山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著名道观。属全真派。始建于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明万历二十三年(1585年)改为海印寺,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毁寺复宫,并扩建,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宫分3院,东南为三官殿,中为三清殿,西为三皇殿。每个院落都有独立围墙,单开山门,另建有忠义祠、翰林院,共240余间。砖石结构,一层平房,山檐硬山式。宫后有康有为题诗摩崖。1983年被国务院定为汉族地区道教重点道观。
  法海寺 位于崂山夏庄镇源头村东。佛教庙宇,始建于北魏,宋、元、清及民国多次重修。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分前后两院,前院建大雄宝殿,殿前有碑亭两座。殿内中祀释加牟尼,侧祀阿弥陀佛、药师佛。大殿系砖木结构,青砖灰瓦平房,高6米,重梁起架,朱漆4柱,雀替撑额,柱座为鼓形花岗岩石,单檐无斗拱,歇山式建筑。后殿5间,中祀如来,侧祀菩萨、地藏王。墙上绘有释加牟尼生平的壁画。后院有僧窠20间。山门外南院墙东,建殿堂3间,祀龙王,西边建殿堂3间,祀关帝,并建有僧侣墓地。“文化大革命”时期遭严重破坏,仅存大殿、山门及院墙。
  上清宫 位于崂山上清宫景区的龙潭瀑东北,昆仑山之阳,宝珠山之阴的山坳中。崂山著名道观之一,被称为“三清”仙境。属全真龙门派。建于宋初,系宋太祖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敕建的道场。元大德元年(1297年)重修。清光绪年间曾被洪水冲毁,后修复。占地1500平方米,平房,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为青砖灰瓦砖石结构,硬山式建筑,依坡就势分前后两院。布局严谨,中轴线明确,前殿祀天清,后殿祀玉皇,左右偏殿祀三官和七真。
  华楼宫 位于崂山华楼景区华楼山上。元泰定二年(1325年)建。由全真教华山派道士云岩子刘志坚创建。占地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8平方米。殿宇坐北朝南,自东向西依山排列,有道房、关公殿、老君殿、玉皇殿等。砖石结构。宫前有夕阳涧,宫后有碧落岩。院内古木参天。碧落岩下有清澈甘洌的金液泉、丘长春题诗及“金液”手迹。宫内外刻石多为元明清时之作。华楼刻石之多居崂山风景区之首。宫附近有玉皇洞、南天门、梳洗楼等景点。“文化大革命”时期,神像、石碑均遭破坏。
  天后宫 又名天后庙、妈祖庙、中国大庙。位于市南区太平路。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明崇祯末年、清雍正年间、清同治四年(1865年)多次重修,并扩建大殿和戏楼。1936年重建了戏楼。天后宫占地约3415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多平方米,砖木结构。整个建筑坐北朝南,依次为戏楼(下为大门)、二进门、天后殿、龙王府、督财府、二配殿等。除戏楼为二层建筑外,其余为平房。戏楼雕梁画栋,黄绿琉璃瓦,歇山顶,其余建筑为青砖灰瓦。
  海云庵 位于四方区海云街。始建于明朝。原为佛寺。1924~1926年翻修后,始由道士掌管。属道教华山派,占地733平方米,建筑面积331平方米,全为青砖灰瓦,砖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建筑。有正殿、东西殿、钟楼鼓楼等。布局对称、严谨,轴线分明。庵内供奉观世音菩萨、老子、鲁班、后稷、关羽等。
  蔚竹庵 位于崂山北九水景区凤凰山下,为道教宫观,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建。院内奇花吐翠,院外蔚竹环绕,故名。占地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余平方米。二进式院落,正殿3间,客堂3间,道舍3间及其他用房共20间。全为青砖灰瓦的平房,砖石结构。尚存三块碑刻。院外东约百米处有残塔底座。在崂山著名的12景中负“蔚竹鸣泉”盛名。
  华严寺 位于崂山太平宫景区,原名华严庵,亦称华严禅院,为佛教寺院。明崇祯间黄宗昌出资筹建。清顺治九年(1652年)黄宗昌之子黄坦出资重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增建前楼。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20世纪60年代,华严寺有正殿3间,后殿3间,前后东西配殿共16间,僧舍16间,客堂5间。山门外右旁有塔院,前有斋堂3间,放生池1个,塔院内有1座七级砖塔和2座经幢。“文化大革命”时期部分毁坏,80年代修复。华严寺建筑宏伟典雅,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原为那罗宝殿)高7米余,斗拱飞檐,殿堂内四楹挺立,雕云刻龙,极为壮观。
  青岛基督教堂 又名德国礼拜堂、福音堂、总督教堂。位于市南区江苏路15号,沂水路东端高8米的山丘上。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由德国建筑师罗克格设计方案,汉堡阿尔托纳区F·H·施密特公司施工。由柏林德意志福音教会投资,于1908年4月19日奠基,1910年10月23日落成,初时为德国信徒专用礼拜堂。
  教堂建筑与地形成功结合,平面呈巴西利卡式,长轴南北向布置,建筑主体由礼拜堂和钟楼两部分组成。礼拜堂面积429平方米,分两层。两侧有较低的边廊,礼拜堂净高11米,檐高9.36米。钟楼平面呈方形,总高36.47米,上部装两面时钟,内部有一大两小三口德制宏钟。礼拜堂内部顶棚为钢丝网水泥拱形吊顶,厅内前方正中设祭台,内廊柱为粗短的红花岗岩柱身,青花岗岩斗形柱头。教堂大厅设3个出入口,主出入口对南面小广场,西门由江苏路拾阶而上,从钟楼处入边廊,东门由礼拜堂北端入东边廊。建筑外墙为淡黄色带有浪线划痕的粗灰泥抹面,粗条石檐口,粗犷的磨菇石勒角,转角处用粗石包脚。大厅屋面为红瓦坡顶,钟楼顶部为钢架承重,铜皮覆面,涂以深绿色。整个建筑平面布局合理,建筑形体高低错落、层次分明、格调统一、富于变化。建筑风格属青年艺术派和新罗马风格的结合。室内装修的某些样式可见拜占廷时期的痕迹。1983年进行过大修。
  圣弥厄尔教堂 又名天主教堂。位于市南区浙江路北端。德国建筑师阿·毕娄哈和阿·弗莱波尔设计,1932年开工,1934年竣工。建筑面积2623.57平方米。教堂沿用了巴西利卡拉丁十字形型制,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一层(局部七层),南北长65.88米,东西宽37.6米。南向山墙为主立面,正门朝南,门西侧起双塔,体型和立面具有新罗曼式风格。主出入口位于中部,两侧分别设次出入口。建筑主立面和平面的中轴线明显。教堂的北向尽端,半圆形墙龛与半圆形的西式古典柱廊,强调圣坛、祭坛为中心,十字形两翼,为次祭坛和辅助出入口。中厅是教堂的主要空间,宽12米,净高18米,带有唱诗班楼座。主厅作井字假梁,西廊做十字拱吊顶,运用文艺复兴时期手法。中厅顶部是带井口的天花平顶,厅两旁的侧廊较低矮窄小,装饰型假拱顶,拱顶高7米。侧廊与中厅的分间方柱用装饰型半圆拱相连。主立面边部,原设计为55.4米,带有钟形弯顶的塔楼,后将弯顶改为钢筋混凝土八棱锥形的尖角帐篷顶。塔楼总高56米(包括十字架4米),是中国北方教堂最高的塔楼。整个主立面,形成较为完整的三段式划分,构图严谨。中部有圆形玫瑰窗。主次入口采用拱柱结合的洞口形式,周边采用层叠式线脚,主入口的拱券周边镶有花饰。低层以及建筑物上部转角部位外墙贴砌毛面天然花岗岩。其余墙面抹土黄色灰泥,块面划分,逐层变小。墙表面用小比例密集重复排列的浮雕式半圆券,作为装饰腰线,其形与窗洞口形成呼应。窗洞以及内部顶棚形式反映了哥特式教堂一些传统表现手法。该建筑体型和立面是仿罗马式和哥特式的折衷。现为天主教堂。
  湛山寺 位于市南区芝泉路太平山南麓。湛山寺主要由中国建筑师卢森树、赵深设计,建筑于1934年动工兴建,历时11年分五期工程,于1945年全部竣工。是一座东中西三院五进布局的中国传统风格建筑群。占地共22244平方米,建筑面积3741平方米,房间144间。建筑群依次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藏经楼及东西跨院、配房以及院外的药师塔、放生池组成。山门为青砖石结构,入口为一大二小三个山门,中门为单砖歇山顶,上覆青筒瓦。门洞为石拱券门,上架石额枋、雀替,两侧小山门为青瓦硬山顶。各殿均为单层、砖木结构红柱,雕梁画栋,歇山青筒瓦顶,具有明代建筑特点。药师塔塔基为八边形花岗岩基座,塔身为八边形,七级重檐砖塔,每层各边都砌青石质拱门,内有汉白玉浮雕佛像。门楣花岗岩上刻有“药师琉璃光如来33”字样。1984年对其进行全面修缮,构成青岛“湛山清梵”一景。
  圣保罗教堂 位于市南区观象二路。俄国建筑师尤力甫设计,1938年鲁东信义会兴建,1940年落成。占地2252平方米,建筑面积1482平方米,地上二层,地下一层,平面是“L”形,大厅和钟塔楼通过边廊柱插入体相联,大厅建筑面积200平方米,高10余米。钟塔临街耸立,呈方形,部分二层重檐式,每层以三联拱,陶立克柱式小分隔柱,底部至钟楼为60级石阶,塔内有电控大钟。整个建筑为红清水砖墙、红瓦,花岗岩勒脚,券窗联拱以及墙面上砖砌装饰受“仿罗马风”的影响。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3:09

第二篇 建  筑  
第一章 公共建筑

第七节 园林建筑及其他建筑


  览潮阁 位于小鱼山公园山顶,为山顶主建筑,八角形平面的飞檐高阁,共三层,高18米。建于1985年。环廊以汉白玉雕栏围合,屋面多为绿色琉璃瓦顶。阁内有三幅壁饰,磨漆画“古代船只”、丝织挂毯“青岛建筑集锦”、铝腐蚀画“海底世界”。览潮阁额枋打破了人工彩绘的传统手法,改用彩色瓷板额枋,以抗海雾、风雨侵蚀。该阁建于60米高山顶,居高俯视,浩海绿丛尽收眼底,并与周围景色形成一体。
  拥翠亭 碧波亭 拥翠亭位于小鱼山公园览潮阁以东,结合地形,顺山势而建飘台式三层楼宇。建于1985年。平面呈方形,屋面覆盖绿色琉璃瓦,逐层楼台的外面以彩云回绕的绿色釉面砖装饰,红缸砖铺地,室外楼梯镶嵌银白色铝合金栏杆。顶层飘台和二层飘台均设茶座。建筑细部设计中国古典建筑“龙”、“凤”传统图案、符号,以海为主题,突出了“鱼”的造型。碧波亭位于小鱼山公园览潮阁以西,利用山坡而建悬挑式六角亭。建于1985年。
  览潮阁与拥翠亭以曲廊相接,廊分东、北两翼,东廊壁上镶嵌大型釉瓷板,上彩壁画“八仙过海”,画幅长9米,高2.67米,山顶中心位置处是银白大理石壁画“鱼”,线条拙朴,典雅,是小鱼山的山标。建筑细部装饰中壁画、额枋、雕栏皆承袁运甫教授等名家指导,中央工艺美院特艺系师生设计,上海、扬州、唐山、醴陵、掖县等地制作,琉璃瓦、瓷板等来于曲阜。
  栈桥回澜阁 位于市南区中山路南端,青岛湾北侧,隔海与小青岛相望。1892年胶澳总镇章高元主持建造青岛栈桥。初建时为伸向海面200米的石基灰面码头。1931~1933年扩建时,在栈桥南端建了一座中国古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双层重檐飞檐八角亭,定名回澜阁。该阁占地151平方米,建筑面积340平方米。阁身由24根朱红亭柱支撑,外柱成廊内柱间墙,黄色的琉璃瓦顶。阁中有螺旋楼梯,扶梯而上可至顶层。顶层是一圆形大厅,四周全是宽敞的窗户。放眼眺望,澄碧空明,海天一色。栈桥与回澜阁构成壮丽妩媚动人的景色,为青岛重要的标志建筑。
  鲁迅公园牌坊 位于市南区汇泉湾西北侧鲁迅公园入口处,1930年建。由中国著名园艺家葛敬应设计,是中国古典式中间高两边低的三开间飞檐牌坊。牌坊原为木结构,40年代初木柱腐烂,改为花岗岩细石柱。上部有额枋斗拱,彩檩画椽,顶面为绿琉璃瓦,琉璃石吻走兽。1950年将海滨公园改为鲁迅公园,牌坊的正面“若愚公园”匾额改为“鲁迅公园”四个金字。背面嵌有“蓬壶揽胜”(中国著名碑贴书法家郑世芬1932年手笔)。
  观海台 位于市南区观海山的观海公园内,与海岸最近距离为600米。1923年在海拔66米的山顶修建,为两层砖混结构方形无顶观海平台。凭栏远眺,万顷碧波,一览无遗,尽收眼底。1984年,续建有长廊大型壁画“海底世界”和2座形似水母、扇贝、海星的凉亭,以及以民间神话哪吒闹海为内容的雕塑。
  俾斯麦兵营 又名万年兵营,位于市南区红岛路5号。德国侵占青岛初期,自1899年10月先后建造了三座兵营,其中以俾斯麦兵营最为典型。兵营共有营房四座,是在炮兵营旧址——“嵩武兵营”建筑的。第一、二营房建于1903~1905年,第三、四营房建于1906~1909年。营房建筑古典构图,作横三段纵五段划分,中央与两端突出阶梯形山花作重点装饰,明显带有19世纪末期欧洲建筑的手法,门窗为四分阶段圆券,是当时青岛德国建筑的常用手法;而密排工字钢梁,中间填以三合土的楼层构造则是当时青岛德国建筑习见的构造技术。这四座营房的平面分别是“H”型,围成一练兵场。营房的阶梯式山墙山花及新哥特式的装饰为当时德国兵营建筑的通例。先期完工的两座兵营的山墙、山花、墙基和外廊护栏均用花岗粗石砌成,后来日本建造的另外两座楼房兵营的外形、结构则较简单。营房的南面筑敞廊,营房均建有同宿舍和厕所分开的盥洗室。现为青岛海洋大学教学楼。
  世界田中国总会青岛分会建筑群 又称万国道德总会、青岛道院,位于市南区鱼山路37号,建于1932~1937年,由刘铨法建筑师设计,公和兴营造厂施工。整个建筑群分前、中、后三大部分。前部为办公楼,三层,建筑对称,大门处设三大开间柱廊门楼,四根仿欧柱式石圆柱,加上柱顶上部的额枋局部加高处理,形成庄重、大方之感,柱头饰以小天使石雕,增加基督教气氛,大厅屋顶为穹隆顶,整个建筑仿罗马建筑。中部是一组中国古建筑的道院建筑,由山门、礼亭、中殿、正殿等组成。正殿高30米,长42米、宽20米,建筑面积333平方米。屋顶为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檐下圆柱林立形成柱廊,3椽整齐,斗拱额楣完整,是一座仿曲阜孔庙大成殿的建筑。所有构件都为钢筋砼结构,建筑宏大、壮观华丽,为青岛市仅存最大的中国古建筑式建筑。后部为一幢二层局部三层的宗教建筑,建成于1941年。正面三开间,两边各一间为三层,中间三开间为二层,窗间以偏倚柱直通檐顶,中间开间中部退缩后又立起有二层高的塔楼,整个建筑对称、庄重。中部一、二层各四根偏倚柱和檐部属仿西洋古典爱奥尼克柱式,属折衷主义类建筑。现为青岛市图书馆、青岛市博物馆。
  青岛市人民会堂 位于市南区太平路。1959年5月施工,1960年5月30日竣工,青岛市城建局设计室设计,市房产局负责施工建设。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建筑共四层,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可容纳4000余人聚会和活动,有两处中型会议厅可容纳600余人,和多处小型会议室。其外墙为白色水刷石饰面、南向正面有8根巨大的花岗岩方立柱,上下各有花饰,中间为7扇双开木制大门。是青岛市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
  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 位于太平山东南麓、市南区芝泉路20号。建于1977年,1981年竣工。总占地2.6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烈士纪念堂、烈士事迹陈列馆、业务资料楼和“山河魂”革命烈士群雕。
  纪念馆总图设计是利用山坡地形,自北向南通过二级平台形成三个空间,整个场地中轴线自北向南,由高向低与前部的湛山寺中轴线贯通。纪念馆大门设于南边中轴线处,依此通过台阶、群雕,直对最高平台的烈士纪念堂。中间台阶的中轴线处坐落高9.7米、宽6.8米、厚5米的花岗岩“山河魂”烈士群雕,平台左右端部各建有形式相同、对称布局的烈士事迹纪念馆。下边平台除西侧建有业务资料楼外,其余皆为广场。全馆总体布局对称、严谨、庄重,空间逐次升高。极有纪念性场所的个性。建筑物都采用大体量整体处理,外墙以米黄色石质砌体,檐口用大、宽的女儿墙,外贴黄琉璃瓦,庄重、华丽。其中,烈士纪念堂长55米,宽23米,檐高14米,中间部分开间严谨,四周窗及窗间墙排列规律,中间部分四周外围形成围护柱廊,檐高低于中间檐高半层,形成重檐效果,又类似中国古典大殿建筑传统处理手法。烈士陈列馆为二层建筑,外装修材料及色彩都同于烈士纪念堂,使整个纪念馆的建筑浑然一体,加上全馆绿化布局整齐、松柏花草繁茂,更增加“英名不朽、万古长存”之意。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3:09

第二篇 建  筑
第二章 工业建筑



  德国侵占青岛后,出现了近代工业建筑。最早的有胶澳总督府屠宰场、沧口缫丝厂、青岛造船所、青岛啤酒厂(糖化车间)、四方机车车辆工厂机车修理车间等。其中,单层厂房全钢结构的四方机车车辆工厂机修车间,工字型钢架连续10跨,跨距15米,上承工字钢梁,由工字钢柱支承,为国内工业建筑最早的实例;多层厂房以德国建造的啤酒厂糖化车间为最早的实例,砖木钢混合结构、四分圆券门窗洞,墙面仍留有中世纪装饰方法。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在四方和沧口填海地一带建起了日商内外棉、大康、钟渊、隆兴、富士、上海、丰田、同兴等纱厂,1920年华商建起了华新纱厂,这些棉纺厂厂房大多为轻型钢屋架,石棉瓦屋面,单层锯齿厂房,其钢柱下为独立基础,柱网尺寸一般为6.7×7.16米。车间地面为硬木地板,屋顶装有旋转通风设备,采光多采用高窗采光兼有通风作用。
  青岛解放后,市人民Gov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先后发展了轻工、重工、纺织、冶金等工业,如青岛第六橡胶厂、青岛碱厂、北海船厂、青岛电冰箱厂、青岛电视机厂、青岛手表厂等,扩大了青岛工业建筑的数量,增加了工业建筑的类型。
  四方机车车辆工厂 位于四方区杭州路16号,始建于1900年10月,投资概算为320万马克,为中国较早的大型工厂之一。1945年日本投降后,又接收东昌铁厂增设四方机车车辆工厂沧口分厂(沧口区四流中路5号),1986年起在崂山区棘洪滩建客车分厂。总厂初建时占地12.5万平方米。至1949年增至约58.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其中,生产厂房7.9万平方米。1971年以后扩建的主要生产车间有:新建柴油机北厂房5 077平方米,部件车间辅跨10 000平方米。客车车间扩建1 184平方米,铸铁车间及“65”清砂新厂房1 790平方米,木配件车间扩建?2100平方米,修机车间扩建10555平方米。1986年棘洪滩客车分厂工程启动,客车总装车间建筑面积14107平方米,采用18米柱距网架结构,屋盖为网架超静空构件组成,由铁道部建厂局设计院设计,铁道部建厂局第三工程处承建。1988年9月竣工。钢结构车间厂房建筑面积24120平方米,投资1305万元,采用排架柱、砖混结构,由青岛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承建。
  至1990年,工厂占地面积达219万平方米,其中生产厂房建筑面积30.3万平方米。
  青岛造船所 位于市北区大港5号码头。建于1901~1906年,耗资500万马克。青岛造船所设备齐全、先进,为当时国内较好的造船工业场所,拥有16000吨浮船坞,船坞长125米,外宽39米,内宽30米,深13米。可容长145米船,船坞分5段,设电动水龙10座,保水险屋8间。由船坞至工厂间有大铁桥1座,“首枕浮桥,尾连陆地,非常坚固”。5号码头设有150吨电动吊车,其他设施有变电站3所,有锅炉制造车间、铁工车间、冷作车间、暖气车间、木工车间、漆皮车间、缝纫车间、电镀车间、造船车间、钳工车间。20年代拆除。
  青岛啤酒厂 位于台东区登州路。建于1903年,由德国克姆尼茨市机械厂设计,汉堡阿尔托纳区F·H·施密特公司施工。由英、德商人合资开办,称“日尔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德国机械厂除设计厂房外,还提供了全套机械设备,如熬汁机、气压机、冷凝机,汽锅、水泵及管道等。糖化车间为多层厂房、砖木钢混结构,四分圆券门洞,墙面装饰一般为中世纪欧洲手法。1916年被日本麦酒株式会社收买经营,1945年由南京国民Gov接收经营。至1949年产量为1193吨,1986年啤酒产量突破10万吨。啤酒厂厂区占地面积9万余平方米。
  青岛肠衣厂 又名打牛房,位于市南区观城路65号,原名总督府屠宰场和生物化学制药厂。德籍埃格布雷希特设计,德国建筑师斯蒂塞尔监造,建于1903~1906年,建筑造价75万马克。厂房为全钢结构的单层厂房,屠宰场内建有1座管理楼,1座大型实验室及宿舍,3间屠宰大厅与中间大院并设有冷库、水塔、机房设施的楼房。屠宰厅包括大畜、小畜及肉猪宰杀几个部分。楼后建有马厩及供屠夫停放畜力车的车库。解放后为肠衣厂。
  青岛第二棉纺织厂 原名内外棉株式会社,位于四方区海岸路22号,始建于1916年,总占地面积207593平方米。1937年“七·七”事变后被炸毁,1938年日本人再次按5万纱锭规模建厂,厂房系轻型钢屋架,石棉瓦屋面,单层锯齿厂房,其钢柱下为独立基础,柱网尺寸为6.7×7.16米,建筑面积为38885平方米。1990年8月投资新建4000吨锦纶帘子布生产线,其厂房建筑为框架式结构。占地63423平方米,建筑面积40037平方米,工程造价5892万元。纺织工业部设计院设计,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第四冶金建设公司施工。
  青岛第二毛纺织厂 原名富士纱厂,位于沧口区兴华路35号。1919年10月,日本富士瓦斯纺绩株式会社派员筹建,1923年3月竣工。占地44.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2万平方米。主厂房全为锯齿形单层厂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被炸毁。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同年6月重建,1939年8月竣工。房屋基本上是日式木结构建筑,为锯齿状平房,木屋架,瓦屋顶,硬木地板。青岛解放后改为第七棉纺织厂。1977年10月,开始棉纺改毛纺,除延用部分厂房外,先后投资3546万元对部分厂房和危房进行改造和翻建。青岛纺织工业管理局设计院设计,青岛第一建筑公司施工。新厂房为砖墙、框架柱,锯齿型单排多跨钢筋混凝土结构。
  青岛纺织机械厂 位于沧口区四流南路22号。初建于1920年,占地面积388517.78平方米,建筑面积?285046平方米。厂区内主要生产厂房均70年代后改建,改建后主要生产厂房及设施有:铸造车间,1939年建成,1979年开始改造,1985年完工,建筑面积19472平方米,厂房为端部三层的单层八连跨钢混结构。其中33米、24米各一跨,钢屋架、钢筋混凝土柱、槽形屋面板,21米三跨钢筋混凝土梯形屋架及柱,其他为18米、12米跨等单层厂房,厂房最高为10.5米。工程总造价为1949336.00元。机械车间1959年建成,1982年开始改造,1986年完工,建筑面积为?10980平方米,厂房多层多跨,多层为三层,单层为二幢二连跨钢筋混凝土结构,厂房最大跨度为21米,高度为11米,工程总造价为1236717.00元。冷作车间:1969年建成,1986年开始改造,多层多跨(多层为四层,单层为六连跨),厂房最大跨度为21米,混合结构砖墙围护高度为10.3米,建筑面积18905平方米,工程总造价?2885110元。以上建筑由青岛纺织机械厂设计室设计,纺织机械厂基建处施工。该厂解放后一直为全国大型纺机厂之一。
  青岛卷烟厂 原名大英烟草股份公司青岛英美烟厂,位于市北区华阳路。1923年购地130亩开始兴建,厂房面积23348平方米,钢混结构,共有13幢46室,由5个院落组成,同时,配合厂房建仓栈14幢23室,面积12951平方米,容积66495立方米。解放后,1957年于四号院内建筑1458平方米砖木结构发酵室1座、在沾化路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发酵室1座,面积为1437平方米。1965年又在沾化路建发酵室1座,钢混结构,面积1297平方米。1976年在四号院内建成滤嘴烟生产车间,建筑面积1140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年在青岛近郊南渠征地40亩,建立南渠货场。“七五”期间,青岛卷烟厂开始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主要土建工程一是于1990年10月竣工的面积为25909平方米的钢混结构新厂房,总投资为?7519.41万元。二是建成建筑面积为1843平方米的膨胀烟丝线,厂房钢混结构,投资总额4280万元。上海轻工设计院设计,青岛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承建。
  青岛第二橡胶厂 位于沧口区沧台路,始建于1933年。1947年厂区占地21.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9万平方米,是当时国内大型橡胶工业厂家。解放后,通过不断地填海造地和改造、扩建,到1990年,厂区占地扩展为38.8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增加到20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外胎硫化车间,建筑面积5402平方米,框架结构,砖墙围护,跨度15米,两层,预制薄腹梁,预制屋面板,1960年12月竣工,工程造价72.8万元。由轻工部橡胶设计院设计,该厂施工。102车间,建筑面积6164平方米,框架结构,跨度24米,单层,球形网架,1982年12月竣工,工程造价119万元,由北京橡胶设计院设计,青建一公司施工。三分厂、七分厂厂房,建筑面积6639.3米,框架结构,四连跨中间两跨为18米,两侧两跨为16米,单层,预应力多腹杆拱形桁架,预应力屋面板,1978年竣工。由该厂设计,青岛建筑公司施工,工程造价87.8万元。机修车间,建筑面积1591平方米,框架结构,跨度15.2米,单层,预制薄腹梁,1958年竣工,工程造价26.1万元。六分厂厂房,建筑面积4192平方米,框架结构,砖墙围护,跨度6米,两层,矩形现浇梁,预制槽形板,由该厂设计,青岛建筑公司施工,1964年竣工,工程造价42.4万元。密炼厂房,建筑面积7719平方米,框架结构,中间二跨跨度为9米,两侧各为7.5米,四层,预制密肋板屋面,工程造价133.2万元,北京化工设计院设计,青岛建筑一公司施工,1978年竣工。
  青岛第五棉纺织厂 原名上海纱厂,位于沧口区四流南路。1934年3月,以70万元承包给日商福昌公司建设。10月11日,日商上海纺织株式会社驻青岛代表纳富桓三太郎与中国“信义堂”代表李鸣皋正式签署《领租公地凭照》及《公有地租权移转证明契约》,以每亩大洋2.8元的租费,以30年租期租下土地共32200平方米。1935年5月1日正式建成投产。建成后的上海纱厂地基约50000坪(每坪约合3.3亩),另有工人房地基约10000坪。建筑面积为137999坪。其中工场面积为2616坪,钢筋砖混结构锯齿平房。仓库面积为1474坪,砖木结构平房。附属建筑面积为608坪,钢木砖混结构。1937年1月增设第二工场。芦沟桥事变后上海纱厂第一工场全部被炸毁,正在施工的第二工场也被部分炸毁。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重建上海纱厂,1938年10月竣工投产。全厂建筑面积?61026.71平方米,屋顶采用锯齿形,钢筋或木结构,上盖波形石棉瓦。建国后在旧厂房的基础上,进行了翻建和扩建。60年代,先后建织布车间冷风室、油库、制轴车间、清花滤尘室、皮辊室、梳棉附房、总配电室、溴化锂制冷机房等计16597.18平方米。1979年进行纺二车间扩建工程,由青岛市纺织局设计室设计,青岛第三建筑公司施工,1980年8月竣工。土建投资约500万元,建筑面积为17182平方米,设有主厂房及辅房、变电室、冷冻站等附属设施。主厂房柱网为6.8米×9米的预制装配式二层锯齿厂房,基础部分采用了预浇结合柱。柱、梁、板采用预制装配式结构(部分采用预应力结构),南北侧设有两个8.8米的边跨。
  青岛第八棉纺织厂 原名同兴纱厂,位于沧口区沔阳路1号。该厂于1935年7月18日开工,1936年10月竣工投产。1937年末炸毁,1938年重建。生产厂房为钢木结构锯齿厂房,建筑面积为27650平方米,仓库为钢木结构木屋架,红瓦屋面,建筑面积为7500平方米,办公楼为砖混结构,建筑面积1263平方米。1978年,新建办公楼1座,砖混三层,建筑面积2402平方米,工程造价21.51万元。更新两台10吨锅炉及锅炉房1座,1988年竣工,砖混结构二层,建筑面积1460平方米,工程造价113.2万元。青岛市纺织管理局设计院设计,由胶州市建筑公司承建。厂区占地面积164721.78平方米,建筑面积77086平方米。生产规模5万纱锭,536台布机,年产纱6000吨,生产布2000万米。
  青岛碱厂 原青岛化肥厂,位于沧口区四流北路80号。1958年筹建,设计年生产纯碱8万吨,占地477428.9平方米,建筑面积136059.38平方米,投资总额约1.7亿元。由建筑工程部北京第一工业建筑设计院设计,青岛建筑工程公司二工区施工。1984年进行30万吨纯碱扩建工程,1989年进行了50万吨纯碱扩建工程,规模不断扩大。
  重碱厂房位于碱厂中心,建筑面积9550平方米,框架结构,东西长25米,南北宽90米,总高为47.16米,为10层厂房。1960年开工,1964年竣工,工程总造价422万元,建筑面积为7500平方米。1985年扩建投资47.6万元,扩建后增加建筑面积2050平方米,框架结构。碱厂设计室设计,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第一建筑公司第三工程处施工。1989年对该厂房进行扩建投资20万元,增加建筑面积为310平方米,框架结构。
  干法加灰厂房,建筑面积1765平方米,框架结构。东西长8米,南北宽40米,北20米为用砖作填充墙的14层厂房,南20米为露天框架,总高54.30米;1990年12月竣工,工程总造价190.63万元。
  石灰厂房,建筑面积3638平方米,工程总造价228万元,框架结构,东西长60米,南北宽50米,厂房与办公室联为一体,为高低不同的混合建筑体。1964年竣工。1985年3~8月进行扩建;框架结构,增加建筑面积2007平方米,工程造价65万元。
  煅烧厂房,厂房建筑面积4195平方米,总投资242万元。框架结构,东西长50米,南北宽60米。1960年开工,1964年竣工。1985年3~12月进行扩建,扩建面积为1771平方米,总投资119万元。
  青岛北海船厂 位于市南区燕儿岛路1号。1970年经国务院批准,总投资1.2亿元在燕儿岛路建设新厂。全厂陆域面积56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693平方米。其中,生产厂房51550平方米,辅助用房49143平方米。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分别为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局二处、青岛第二建筑工程公司。1980年工厂正式投产。至1990年主要生产设施有:2.5万吨级干船坞(196米×28米×10.8米)和1.5万吨级干船坞(176米×26米×9.8米)各1座,修船码头780米,防波堤610米。主要厂房有:修船的轮机、修船、埠修、铜工、船电等车间,造船的船体车间及游艇分厂的玻璃钢救生艇生产线车间。其中,轮机车间厂房最大,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13069平方米,长132米,高13米,最大跨度24米。船体车间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5703.23平方米,长132米,高17米,跨度24米。
  青岛衬衫厂 位于市南区延安三路109号。占地面积15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848.55平方米。多层生产厂房一幢,建筑面积10300平方米。现浇预制框架砖混结构。总高度为24.1米,层高4.5米。结构为2连跨形式,每跨7.3米。主楼地上四层半地下一层。东西长为81.79米,南北宽为15.32米。附房为四层,南北长为37.78米,东西宽为15.37米。主楼和附房均设电梯,屋面均为上人屋面。主附楼采用6米长、1.5米宽和2米长、1.5米高之钢窗。外墙为灰色水刷石间黄色砖饰,白色横向双遮阳板与竖向遮阳板垂直相交造型。
  该厂房1989年12月29日开工,1981年5月5日竣工,工程总造价250万元。青岛建筑设计院设计,青岛市第一住宅建筑公司第四施工队施工。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3:09

第二篇 建  筑
第三章 居住建筑



  建置前的青岛民居,多以中国传统的三、四合院为主,以自然村落为单位,散布在南部沿海一带。平房,青砖、黑瓦、或草屋顶,院落以土墙围之。木梁、木檩条、木门窗,起脊坡屋顶。德国侵占青岛后,随着1900年城市规划的制定,带动了整个城市建筑活动的开展。按照规划在沂水路、江苏路、德县路一带布置庭院式住宅区,莱阳路、栖霞路一带则辟为别墅区。上述区域的建筑规定屋高18米为限,楼房限三层以下,建筑占地面积应占宅地面积三分之二以下,邻舍之间距离不少于3米。德占期间的庭院式住宅构成青岛区居住建筑的主体,建筑的设计大部分出自德国建筑师之手。建筑体量不大,体型自由活泼,以德意志传统形式为主调,并拥有较大的院落以作绿化之用。如总督官邸、Gelpcke别墅、阿里文住宅等。华人居住区即鲍岛区、台东区、台西区的居住建筑多为沿道路所修建的周边式住宅,内天井、单面木走廊,楼梯设于拐角处或者天井院当中,底层为商店或作坊,二楼以上为住宅,墙身在窗台以下为花岗石,以上为混水砖墙,砖檐口。同时在宁阳路、湖北路一带还有原满清遗老遗少所盖的居住建筑,有西式庭院住宅,也有中式四合院布局的套院楼房等。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将上海路,馆陶路,胶州路及市场一、二、三路,聊城路,热河路等辟为住宅区。之后又将辽宁路与广州路,台西镇间的高地辟为住宅及商业区。将莱阳路、南海路辟为别墅区。在此时期,居住建筑多为日本住宅,庭院式住宅如热河路日本住宅,平面简单、体型变化少、砖木结构,在外装修上保持青岛常见的花岗岩石勒脚、黄粒毛墙面,红瓦屋顶,一般二至三层;周边式密集建筑多见于辽宁路、聊城路上的日本住宅:二层,临街铺面为商业小店,后部或楼上住人,多属于日本下层平民。而新辟建的台西镇云南路、东平路一带多建有中国式的内天井大院,院院相连,平房行列式,由房产主建好后出租给中下层中国市民。这一时期,日本在四方—沧口一带的纺织厂附近建造了大量简陋的劳工宿舍,居住拥挤,建筑空间小,日照、通风不良,几乎无公共设施,如“南日钢”等。北洋Gov统治及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青岛的居住建筑类型有别墅、小住宅、公寓、大杂院、棚户等。20年代末建成的太平角别墅区(以日本人为主),30年代初先在与南海路之间开发“荣成路东特别规定建筑地”,即后称之八大关别墅区为滨海小区,建筑形式及院墙均须按“特别区域建筑”的规定进行设计,加以别墅主人的国籍、种族、爱好,形成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建筑群落。当时在青岛的各国建筑师如德国的毕娄哈、李希德、白纳德,俄国的尤力甫、拉甫林切夫等都以设计别墅和小住宅为主要建筑活动,随着城市的发展,在台西镇海滩上出现了大量的棚户,多以炉渣、碎砖搭垒,铁皮覆顶,高仅2米,间距米余,卫生条件极差。30年代中期市政当局开始筹建平民院,统一规划、统一修建,由当局出资建成后出租给市民,先后建成10处居民院,行列式平房,设院门,砖木结构,开间3米,进深3.5米,层高3~3.5米,每户有阁楼,房屋间距3~3.4米,建筑密度60%,公用供水,公厕。日本第二次侵占及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居住建筑主要有公寓住宅和小住宅,公寓住宅多集中于合江路一带,单面走廊式布局,平顶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以2~3层为主。小住宅多集中于热河路、黄台路、莱阳路等处,以砖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木架居多,也有平顶,砖、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国民Gov市政当局还在四方、沧口、台西等地陆续建起一些为中下层市民集中居住住宅。
  青岛解放后,人民Gov致力于发展居住建筑,逐步改善人民的居住环境,在三年经济恢复期间,即投资1286万元新建了延安路小区等共24万平方米的住宅。其中,延安路小区占地25公顷,居住区用地465800平方米,总居住面积74646平方米。内有小学、百货商店、诊疗所等公共设施。住宅为多层花岗岩基础砖混结构,大部分采用单元式的标准设计。“一五”计划时期青岛市又投资4176万元建住宅,竣工面积85.1万平方米。相继建成了延安二路、小阳路等住宅小区。“二五”计划时期建成住宅约32万平方米,比“一五”计划期间减少53.2万平方米,三年调整时期建成住宅21.2万平方米。按照城市规划,这些住宅建筑大都安排在台东、四方、沧口区一带。对市南、市北区进行控制,有重点地改造,可以适当加层,不再增建新的住宅。“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市共建成住宅面积68万平方米,约相当于前两个五年计划的一半。1949~1978年,青岛市用于住宅建设的投资为1.9亿元,占同期全部基建投资的10.2%,年平均竣工面积为10.4万平方米,1978年,全市人均居住面积为3.88平方米。
  1978年青岛市开始编制城市总体规划,1984年1月国务院批复施行,规划住宅近期(1985年)达到人均居住面积5.2平方米,远期(2000年)达到人均居住面积7平方米以上。居住建筑重点安排在海泊河至李村河之间地区、李村河以北至楼山后地区,四方、沧口以老区为中心发展,并在山东路东侧适当发展新居住区。1978年开始,先后对市南区西江路棚户区、台东区新华里棚户区、沧口“南日钢”棚户区等进行重点改造,至1985年7月,旧棚户区改造成新建住宅近200万平方米。棚户区由建国初期占全市总面积的10%左右下降到不足1%。1987年住宅竣工面积为120万平方米,1989年为13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增至6.28平方米。80年代末期,居住建筑由过去的简易楼公厕、公水的模式,逐步向单元式分室分户,独用厨、厕过渡。随着城市住宅建设实行综合开发,新建了大批住宅小区,设计标准向多样化、多功能发展,新建住宅一般为5~7层,一改过去“千楼一面”的状况,重视住房单体与环境艺术多样化,出现了一批曲尺型、台阶式、庭院式等丰富多彩的新式住宅,多数房间有过厅、壁柜,卫生间有坐便器、淋浴或澡盆等,厨房一般4~5平方米,并有排烟设备,部分安装了供热、煤制气设施。小区的绿化、公共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逐步实现了配套设计,把居住、工作、学习、商业、服务、游憩和交通加以综合组织,涌现了如浮山所、辛家庄、洛阳路、四方小区等市政设施和公用建筑齐全,环境安静优美的居住小区。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3:10

第二篇 建  筑  
第三章 居住建筑

第一节 城市住宅建筑


  青岛的城市住宅,分为一般民居(主要是平房、棚户和平民大院)、庭院式住宅(别墅)和解放后的居民小区,此外还有数量不多的公寓等。
  一般民居 青岛建置初期,按自然村落分布的居民有数百户,以平房为主,石、土、木结构,草苫屋顶,间有少数青瓦坡屋顶,独院独户,院墙以“干打垒”泥质加秫杆为主,木门窗,木檩条。之后市镇逐渐发展,出现了住宅与店铺合一的住宅类型,即临街为店铺、商号、作坊,后部为住宅。德国侵占后,市区南部沿海一带居民被西移北迁,在台西、台东镇一带重建同类民居。而大鲍岛一带的民居,建筑多为二层,周边式布局,砖木结构。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在四方、沧口的纺织厂附近修建了大量的劳工房,建筑为一体行列式密集平房,低矮简陋,砖石结构,木门窗、瓦屋面,每间只有7~8平方米,外设公用厕所、自来水。沧口“南日钢”劳工房每户不足10平方米,其中还有贫民自建的由破碎砖瓦和废纸板拼筑而成的简陋房屋。北洋Gov和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台西镇海滩上出现了大量棚户,棚户多以炉渣、碎砖瓦搭垒,铁皮覆顶,高不足2米,间距米余,卫生条件极差,无任何公共服务设施。如台西西广场、挪庄等。30年代中期,青岛市政当局采取民建公助的方式把部分棚户区改建成平民大院。台西民众大院为行列式平房,间距3米。建筑基底面积11867平方米,建筑密度60%。设院门,砖木结构,每户有阁楼、公用供水和公厕。40年代末,青岛市政当局在四方区嘉兴路、蒙化路一带新建民房120余户,占地面积12.65亩,投资53亿元(金元券)与原有的住宅形成一片,计716户,名为建国新躿。此类平房布局简单,功能混杂,无厨房。各户毗邻而居。少则4户,多则6户组成一栋,栋与栋平行排列。日照间距5米左右,室外设公厕,每户建筑面积10余平方米。乱石基础,墙体转角处和较长墙体的中间采用花岗石,窗洞口包普通粘土砖,其余墙体为0.25米厚的粘土墙。屋盖为人字木架,木柃、草顶。
  庭院式住宅(别墅) 青岛庭院式住宅建筑,始于德国侵占时期,按照规划在沂水路、江苏路、德县路等处建设。随着城市的发展,在市南区东部又形成了莱阳路、栖霞路、南海路、荣成路的东部八大关别墅群。由于受当时欧洲流行的工艺美术运动和建筑美学思潮的影响,在规划设计上流行庭院式住宅,采用文艺复兴和哥特等多种建筑风格。
  Gelpcke亲王别墅 位于市南区沂水路7号,约建于1901年,是一幢欧式砖木结构二层建筑,局部设三层高塔楼,塔楼呈多边形,塔顶为绿色油漆铁皮。建筑平面略呈方形,北及东面各设一门,楼梯间位于北门门厅处。整个建筑为红砖清水墙,墙面作仿木构架处理。屋顶构成多坡形式,红瓦顶带阁楼。室内有敞厅、餐厅、客厅,装修细致,构思具有特色。在楼梯望梁柱上左边立着木雕狮子,右边绕着木制彩龙,室内木柱木梁上盘木雕金龙。门券的石柱上作龙凤浅浮雕,形成中西结合的装修格调。
  总督官邸 位于信号山南麓龙山路26号。1905年10月开工,1907年10月竣工。建筑师为德国人施特拉塞尔,草图设计为总督府建筑师马尔克,建筑面积4083平方米,工程耗资逾45万马克,砖石木结构。整座建筑2~4层,总高度30余米,气势雄伟。楼内设地下室,附属建筑有池塘、阅兵室、动物房和五六处地堡,一处马厩。部分墙面饰以一块块巨大花岗石,石面加工粗朴。淡绿色和淡灰色的花岗石在正门的山墙上组成光芒四射的太阳纹饰。山墙角以石料凿成的帆结作装饰,山墙顶部由花岗岩组成放射状山花,在波浪形饰的檐口上饰有一个诺曼龙龙头。南立面东西两部分以券柱廊为主,柱帽、檐头、墙角基部等均由粗犷的岩石迭砌。屋顶为木结构,形式多样,表面覆盖鱼鳞瓦、牛舌瓦、筒瓦,彩色交错,有蓝色、米红色等,为威廉时代风格和青年风格的结合。建筑内部平面、空间组合灵活,交通流线的组织局部高低错落,富有立体感。进门后楼内正中是一间双层高的大厅,通向办公室和餐厅。二楼是私房,三楼为客房及佣人用房。内装修豪华,部分内墙表面裱糊绫子、粘贴马赛克、雕刻木墙裙。型钢龙骨,木地板、木楼梯。1934年改称为迎宾馆。
  花石楼 又称“滑石楼”,曾误称“歇脚楼”、“海滨提督别墅”、“小提督楼”等,位于市南区黄海路。建于1930年,刘耀宸负责设计,王云飞负责施工。混合结构,四层,局部五层,建筑面积777.15平方米。建筑物居高临下,面向大海背靠市区,为欧洲古城堡式风格,是一幢占地0.33公顷、环境优雅的独院式别墅。花石楼由一圆型和一多角型的石质小楼组合而成,圆型小楼共五层,第五层为观海台;多角型小楼为四层,第四层外有小楼与观海台相通。建筑物的东、西、南向分别设有出入口,主要入口朝南,一层为半地下室,入口直通二层,入口前方的层层阶梯为建筑物造成了鲜明的台基气势。建筑物组合平面呈不对称方形。内部由规则的矩形、圆形、多角形构成。西南角布置圆筒形楼梯间,直通顶部观海台。门窗洞口有尖券、圆券、平券等多种形式,窗上部多嵌有彩色玻璃。外墙由修凿成型的花岗岩砌筑,内墙为普通粘土砖砌筑,表面抹灰喷白浆。木墙裙以上饰黑白花纹松花板,俗称“滑石板”(现仅二楼客厅保留此种装饰)。“花石楼”的名称多半与这些贴面石板有关。屋盖、楼盖采用钢筋混凝土板或木结构基层表面覆盖陶土筒瓦;局部尖顶为木构架成型,外表覆盖金属皮。地面铺地砖、马赛克或拼花木地板。建筑外观以基本体块组合成非对称形体。高低错落,轮廓线明朗、清晰、关系紧密。建筑造型并不严格遵循传统构图章法。它以城垛式的檐头、拱券、尖顶、门柱等作一种强调特征。外墙以不规则的凸凹花岗岩、不同的组砌韵律与岸边的石礁融为一体。建筑形式反映了受古典折衷主义创作思想的影响,有古罗马哥特建筑的遗风,室内有巴洛克、洛克克的痕迹。现为别墅。
  公主楼 位于市南区居庸关路10号。建于30年代,庭院式居住建筑。相传1932年丹麦王子乘游船“菲尼欧亚号”访问青岛时,看到八大关一带风景优美,是建筑避暑别墅的好地方,即与时任丹麦驻青岛总领事赵亨生(译音)商定,在此处为丹麦公主建造一座别墅,故名“公主楼”。该建筑地上三层,地下一层,整个建筑属仿欧洲哥特式风格。砖木结构,建筑面积721.98平方米。花岗岩石基,建筑平面为不规则矩形,四面不对称。建筑物利用地势落差,将底层下卧,主立面为哥特式尖顶塔楼,西侧内墙略有内收,形成阁楼空间与建筑体块对比,加之外墙镶嵌白绿相间的马赛克,整个建筑掩映于绿树丛中,显得富丽别致,饶有情趣。室内房间小巧,有壁橱、木地板、木楼梯。1989年曾失火,现已修葺一新。
  嘉峪关路4号别墅 独院式居住建筑,位于八大关别墅区。建于30年代,砖木结构,半地下一层、地上二层,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建筑平面、立面均强调以中轴线为对称。主入口居中,次入口分居两侧。一层为主要起居空间,二层为卧室。顶层有供储藏的阁楼。半地下层的外墙,台阶、花池、正门洞口、窗台等部位,大量运用了花岗岩。花岗岩分块设计、加工精细,富有十分强烈的韵律感,其余墙面为混水墙。四坡顶陶瓦屋面。建筑物内部构造以及装修,与同期建造的其他别墅相同。
  嘉峪关路6号别墅 位于八大关别墅区,建成于1940年。独院式居住建筑,由俄国建筑师尤里甫设计。砖木结构,地上二层,建筑面积302平方米。建筑立面为非对称形,南向为主入口,具有浪漫色彩的两坡水屋面覆盖在门斗上方,门斗与烟囱为红粘土砖砌就,清水墙。运用墙面隔段出挑的方式,形成墙面的条纹装饰,其余墙面作抹灰饰面,局部外露花岗岩墙面,以方整石和零散的蘑菇石装饰。底层房间与进口过厅布置紧凑,靠近入口的单跑木楼梯沿西山墙与二层过廊相连,二层房间围绕过廊布置。整个建筑坐落于绿树之中,具有浓厚的欧洲当时流行的乡间别墅风格。
  居住小区 居住小区,出现于青岛解放后的50年代。1952年,青岛市人民Gov投资建成延安路居住小区,住宅建筑用地25万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用地8.12万平方米,绿地及运动场所用地4.18万平方米,道路用地8.52万平方米,居住面积为74646平方米,总人口16588人,建筑密度21%,人口密度为651人/万平方米,小区住宅大部分采取单元式设计,层数从平房到2~4层楼房,花岗岩基础,砖混结构,清水砖墙,室外勾缝,楼房为外廊式,公厕公水。小区内设有小学、百货商店、诊所等公共设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后期,由于建房数量减少,没再集中建设小区。60年代,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开始集中建造职工住宅区。1966年四方机车车辆工厂自建职工住宅,建筑面积4650平方米,三幢四层楼房,砖混横墙承重结构,外廊式,坡屋顶瓦屋面,硬山架檩,层高2.8米,毛石条形基础,局部采用砖柱基,楼板为预制空心板,每幢56户,均为一室户,每户约18平方米,公厕、公水。70年代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城市仍没进行较大住宅小区建设,各单位建以6层为主的多层住宅。1975年市南区工业局在嘉祥路建职工住宅,6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4089平方米,建筑内部布局为穿越厨房,楼内设公厕公水,外楼梯,主要房间尺寸为3.3米开间,进深4.5米,砖混结构,层高2.8米,平屋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市住宅进入快速发展期,建筑了一批环境优美,造型活泼多样,套型设计合理、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小区,有浮山所、辛家庄、洛阳路、四方小区等。其中,四方小区总用地15万平方米,居住用地8.93万平方米,公建用地2.91万平方米,绿化用地1.68万平方米,总居住户数2856户,总居住人口近1万人,总建筑面积17.92万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15.8万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平均住宅层数6.3层,平均每户建筑面积55.35平方米。建筑层数多为5~7层,中心区有3幢18层高层住宅。住宅为组团式布局,住宅建筑单元套型多样,以大起居户型为主,点式住宅利用退台,使各部均有南向阳台。建筑造型体型多变,轮廓线丰富、色彩明快,利用真假瓦屋面坡屋顶的处理手法丰富屋顶轮廓,使各组团建筑立面各具特色。总体绿化设计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体系,绿化覆盖率达到53%,为小区创造了优美的环境。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3:10

第二篇 建  筑  
第三章 居住建筑

第二节 农村住宅建筑


  青岛建置初期,上、下青岛村已形成三、四百户的小村镇,此外有会前村、鲍岛村、盂家沟、扫帚滩、小泥洼、仲家洼、四方村、海泊村、杨家村等大小规模不等,零落布局的10个村落。德国侵占后,殖民当局强买租借地内土地,内界村庄陆续被夷平。外界村庄住宅布局仍呈自然状态,每家各户随坡靠路、大小不一。院落本身呈四合院型式。完整的布局为:院北边布置正房(北屋),坐北朝南,为一明二暗或一明三暗、一明四暗的三开间、四开间或五开间房。院落的南边,一般在西头留有一开敞间作厕所兼养猪圈。东头一间前后不砌墙,形成进院落的大门及通道,称“大门洞”。其余房屋形成一间或一明一暗、一明二暗的南房,俗称南倒屋。院的东侧布置一间或一、二间东房,俗称东厢屋。东房的南山墙正对大门洞,俗称“照壁”,上镶嵌“福”字或图案等。院西侧的西厢房有一间或二间的,西厢屋一般作为牲畜饲养、石磨放置或作杂物用房。正屋和东厢屋、西厢屋之间一般留有1米左右的采光通道,俗称“窗过道”。东、西、南、北房形成内部院落,成为完整的“四合院”。但是,根据住户的经济条件的优劣,首先保证北屋(即正房)外,其他房屋盖建多少、建筑材料标准的好坏、房间开间进深的大小各有不同。在农村住宅的材料使用上,近山的山村墙体多为片石砌体,部分为片石干插。平原地带基础部分或窗台以下多为片石砌体,以上则为土坯墙,尤其是硬山3檩的内墙更多为土坯或干打垒,砖在山村民居上极少用,平原地民居在山墙封檐部位和硬山3檩处的外墙面、窗台等部位都与其他建筑材料交插使用,使外观平整、美观、耐用。屋顶,一般贫困农民多做两坡草顶,沿海、近海村多在硬山3檩上铺以加工后的高粱秸,上铺苦力泥,再在其上自屋沿向屋脊铺卧厚海草,屋层相压接。平原地的民居则层层铺卧厚麦杆草,形成泄雨、保温屋面。经济条件稍好的也有在靠近檐口处铺部分红、青瓦或作水泥青灰捶实压光。在苦力泥上直接铺以瓦做全瓦屋面的极少。室内装修,明间不吊顶,其他间多为高粱秸吊顶、面糊纸。内墙面抹麦草泥,土地面。窗户为木窗楞糊纸或局部糊透明纸和镶玻璃。
  青岛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促使农业生产发展较快,农村住宅也相应得到发展,农民开始翻盖、翻修旧住房,同时也盖了部分新住房。虽然农村建设长期在指导思想上偏面强调“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但农村还是新建和翻修了一些农舍,尤其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一些海草、麦秸草屋顶,室内土地面,木楞糊纸窗,都陆续被陶瓦屋面,水泥地面和玻璃扇木门窗所替代。农民的居住条件逐步得到改善,经历了“50年代住草房,60年代建瓦房,70年代加外廊,80年代盖楼房”的演变过程。80年代,随着农村“城市化”进度加快,大批较高档的低层别墅式住宅和单元式多层农民住宅开始兴建。这一时期,农村住宅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突破四合院的常规布局,不再是东西南北屋形成的院落,而多是以北屋作居室为主,南北向加大建筑进深,较大限度地满足居室、起居室内的使用面积及空间,改变了厕、圈合一的使用方式,牲畜不再院养,厕所面积缩小,东、西和南屋不再全建,或不建和少建,使用上也变居室为储藏用房;二是平房逐渐被楼房替代,楼房多以两层别墅式住房为主,也有少数三层,逐渐形成以单夫妻为主的新户型。多层单元式楼房,更强调节约耕地和公共福利设施的配套建设而开始兴建;三是居住标准和装修标准向高层次发展,农民人均建筑面积从4~5平方米扩展到20余平方米,房子内、外装修材料也多被瓷砖、马赛克、大理石、木质材料及高级卫生洁具所替代;四是开始改变独家建盖的方式,形成有组织有计划的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分配的开发建设形式。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