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s Archiver

青岛酒店预订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0:51

青岛市志22:公用事业志 第二篇 供水

第二篇 供水  
第一章 水源

第一节 淡水资源


  青岛市地处沿海,淡水资源严重贫乏,人均淡水占有量不足全国人均数的1/5。特别是旱年,淡水供应量仅为城市生产和人民生活需求量的1/3。淡水资源贫乏,已成为青岛城市经济发展的羁绊。
  青岛地区的地质以花岗岩、变质岩结构为主,风化裂隙不发育,储水性能差,水资源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青岛的地面水与地下水多年平均淡水资源总量为20.58亿立方米(1978年以前)。其中,地表水资源14.92亿立方米,集中于32条主要河流及22座大、中型水库。地下水资源为5.66亿立方米,集中在河流的中下游河床及两岸的平原地带。可供开采的多系浅层水,仅分布在冲积平原、河谷洼地和沿河两岸。
  青岛城市供水的地面水为白沙河、大沽河的泾流水,以及崂山水库、棘洪滩水库和尹府、产芝两个农业水库的原水。白沙河及大沽河的水质,在供水初期均良好。80年代后,两条河的水质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污染程度最严重的是城镇以下河段,主要污染源来自邻近城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而城镇以上河段和水库则受到农药、化肥、人畜粪便及生活污水的面状污染。流经城镇区的海泊河、云溪河、李村河、张村河、大沽河莱西区段,其下游基本已成污水河。大沽河辇子头至江家村河段,麻湾镇以下河段,莱西洙河至辇子头河段;北胶莱河及其支流泽河、现河、东现河、墨水河即墨城区以下河段;风河胶南城区以下河段,均为严重污染的河流和河段。大沽河麻湾桥断面水质有6项指标——PH值、总硬度、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氯化物超标。其中,氯化物和氨氮超标最严重,最大超标分别为25.5倍和19.5倍,总硬度和高锰酸盐指数最大超标为5倍以上。
  大沽河至后沙梁河段,桃源河、南胶莱河、白沙河流亭镇以下河段,张村河中韩镇以下河段,均属污染严重的河流段,水质为地面水水质标准的四类、五类。大沽河沙埠至南岗和龙湾头至麻湾河闸段、洙河、白沙河、李村河、张村河上游、五龙河、流浩河为水质较好的河流或河段,符合地面水水质三类标准。大沽河马连庄以下河段、洋河、漕汶河、风河中上游、横河、白马河、吉利河、甜水河的水质达地面水水质二类标准。
  水库一般位于河流中上游,水质普遍较好,除堤湾水库外,其水质均符合地面水三类标准。青岛城市供水水源崂山水库、产芝水库、尹府水库水质良好稳定,所有指标均达到地面水二类水质标准,多数项目达到水质一类标准。引黄济青工程配套的棘洪滩蓄水水库,水质良好,大多数水质指标达到地面水二类标准。
  青岛地区的地下水主要分布在海泊河、李村河、张村河、白沙河、大沽河等诸河沿岸及河床下。早期供水的海泊河、李村河、张村河河床地下潜流水,通过沙层自然过滤,清澈、无杂质异味,简单消毒后即可饮用。至80年代,绝大多数遭污染相继报废和报停,只有白沙河中段地下井群(黄埠、流亭地下井群)送水,该井群水属陆洋溶滤潜水,水质良好。
  地下水自成一个闭合流域,无稳定客水汇入,储水量丰欠变化完全受大气降水影响。青岛多年年平均降水量为687.3毫米,降水总量76.9亿立方米,且具年际、季节变化大的特征。最大(1911年)降水1 272.7毫米,最小(1981年)降水308.3毫米。年内降水70%集中在汛期的7、8、9三个月内,区域内差别较大,降水不均,而地下含水沙层浅隙少,储量少。青岛区域内的河流,皆属源短流浅、单独入海的季节性河流。汛期雨后河水暴涨,不数日即断流,难以调储。区域内虽有中型水库19座、大型水库3座,1990年以前用于城市供水的仅有中型的崂山水库,尹府、产芝两座水库则以农业灌溉为主、城市供水为辅。分布在各河流中下游的河床沿岸浅薄的含沙层中储量有限的地下水,因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入及对沙源的乱采滥挖,已受到严重破坏。
  水质标准Ⅰ、Ⅱ级水约占地下水总面积的70%以上。80年代末,除丘陵山区外,大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分布在山区及其周围丘陵的基岩裂隙水和河谷上游第四系孔隙水,基本未受到污染或污染程度较轻。环胶州湾诸河下游近海地带,一方面地下水受工农业排废的污染,另一方面由于地下淡水资源及河床沙层超量开采,造成海水倒灌,水质较差。大沽河、白沙河、墨水河、王哥庄河的中游主要富水区的地下水,虽受污染,但程度较轻,其主体部分水质仍然良好。其下游富水区,污染严重,水质很差,已不能作为饮用水。 
  青岛地区的地下水质以污染程度为标准分为四区:Ⅰ级优等地下水质区,分布在崂山及即墨市东部,大沽河沙梁镇以北至小沽河姜格庄河段。Ⅱ级良好地下水质区,分布在大沽河河谷平原,即墨市西北部剥蚀平原和平度市西北部,崂山区西北部和胶州市西南部山前地带。Ⅲ级较差地下水质区分布在胶莱河平原,莱西县姜山大洼。Ⅳ级劣等地下水质区,主要分布在环胶州湾地带及河流入海口附近。
  地下水含水介质化学成分基本稳定,可溶性差,渗透性能好,地下泾流畅通。全区地下水,除被污染地段外,均为低矿化的淡水,其矿化度大部分低于0.5克/升,基本化学类型为HCO3型和HCO3-CL型。
  在泾流条件好的河谷地带,大理岩岩溶裂隙水、玄武岩孔洞裂隙水分布区,往往形成HCO3型水。由于人为的污染,地下水中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含量增高,水化学类型趋向复杂。污染主要发生在第四系孔隙潜流水中,污染区均分布在流经城镇的河流下游地段,污染项目以总硬度、PH值、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等常规项目为主。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0:51

第二篇 供水  
第一章 水源

第二节 水源及水源地开发利用


  青岛的城市供水水源,最早取于海泊河地下潜流水,后相继取于李村河、张村河、白沙河、南海路水源地、太平角山谷、浮山河的潜流水。1965年崂山水库净水厂建成投产,打破了长达60多年之久的单一井群供水方式,第一次实现地面水生产。此后,开辟了大沽河水源地,修筑了棘洪滩水库等。1990年,主要供水水源来自崂山水库、大沽河、棘洪滩水库等3个水系。其中,大沽河水源由尹府、产芝两个农业水库、大沽河两岸井群及河床泾流水组成。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0:52

第二篇 供水  
第一章 水源
第二节 水源及水源地开发利用

海泊河水源及水源地


  海泊河发源于浮山北麓,沿台东区与四方区的交界处入胶州湾,全长6公里。海泊河系季节性河流,河身不宽,暴雨之后河水立涨,雨后不久即断流。在海泊河公园两侧形成冲洪积平原,有含水沙层和砾沙层,旱季或河床断流时,海泊河公园平原的地下潜流水较丰富,水质良好。德国侵占时期,青岛城市供水的第一个水源地就选在该处。1899~1901年,在沿河断面打了50眼沉井,取其地下潜流水,用虹吸管连接各井,并将水集中于集合井,加漂白粉消毒后,用柴油机带动水泵,通过内径350毫米、长4?2公里的水管,将水送至观象山山顶的贮配水池,尔后配水至用户。供水管道沿途还专设公共水栓,免费向附近的居民供水,日供水400立方米。后因沉井较浅,用水量增多而水量不足,相继在海泊河公园内打大口砖井和铁管井,使供水量不断提高。
  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泊河,海泊河水源受到严重污染,1948年被迫停止供水,1950年报废。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0:52

第二篇 供水  
第一章 水源
第二节 水源及水源地开发利用

李村河水源及水源地


  李村河发源于崂山西麓,属季节性河流。自东向西经李村镇、沧口区注入胶州湾,全长167公里,流域面积40平方公里。上游河床窄而坡度大,水流湍急,河床切割较厚,李村以下河床变宽而坡度小,于阎家山村北与张村河汇流,以下河床宽达100米以上。汛期河水由上游夹杂大批泥沙沉积下游,形成河床两岸带状冲积平原,河床含水沙层厚达4~8米,地下潜流水靠大气降水及河床泾流下渗补给。
  李村河水源地,又称阎家山水源地。1905年,在李村河与张村河的交汇处,阎家山村村东,打井建设李村河水源地,这是青岛城市的第二个水源地。1908年12月,李村河水源地建成投产,当时水源颇丰,水质良好,日供水高达6 000立方米,是海泊河水源地供水量的15倍。李村河水源地初建时,在河床上打了深10米的涌水井5眼,集合井1眼,并装有125立方米/小时的抽水机3台,水源地至贮水山贮水池,铺筑了内径400毫米、长11公里的输水管。1913年新建管井18眼,日供水2 000立方米。1917年又在南村新建钢管井13眼,铁管井4眼。1919年在李村河下游新建3处扬水站,共有水井16眼。该水源地几经扩建后,最大日供水量达1万立方米。 
  1930年,新建砖井3眼。至1932年,除报停者外,共有水井52眼,集合井1眼,清水池1座,日供水为?7 300?立方米。1936年,在李村河北岸建西水厂(1938年拆除),筑砖井4眼、铁管井2眼。1937年,李村河水源地沿张村河以上两公里处的河床上新建砖井3眼、铁管井4眼、集合井1眼、机室1栋,建成一个小型水源地,送水至李村河水源地,称为上流机室,日供水3 500立方米。1946~1947年,在李村河水源地的沿河下流1公里处,新打砖井4眼、集合井1眼,建机室1栋,建成一个小型水源地,称下流机室,日供水3 000立方米。
  1950年,李村河水源地及上、下流机室年供水总量为3 198 467立方米。1951~1952年,在水源地东新建砖混凝土井6眼。1960年李村河水源地及上、下流机室年送水总量为3 340 334立方米。1965年,在水源地东新建砖井8眼。至此,除报废、报停的以外,李村河水源地共有各种水井77眼、集合井3眼。
  1979年10月,由于李村河下流河床污染严重,下流机室停止供水。1988年10月,鉴于李村河水源污染更为严重,加之河沙大量被挖,供水管道裸露,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水源地被迫停止供水。1990年,李村河上流机室亦停止供水,只作为工业用水开采利用。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0:53

第二篇 供水  
第一章 水源
第二节 水源及水源地开发利用

张村河水源及水源地


  张村河发源于崂山西麓,属季节性河流,由东向西经中韩镇于阎家山村与李村河汇合后注入胶州湾。阎家山村以上河段长18公里,流域面积近100平方公里。上游河床窄、坡度大,中下游河身宽、坡度小,河床及两岸形成以沙、砾为主的冲积层或冲洪积层,厚达8~10米。其中,透水性能良好的含水层厚达4~8米。在中下游形成良好富水区,其地下水完全靠大气降水和泾流下渗补给,汛期河水上涨、潜流最丰,旱季断流。
  张村河水源地,曾名第四送水厂,后称中韩水厂,位于张村河中游韩哥庄附近。1958年开建,1959年建成投产,系井群水源地。初建时在河床建砖砌深水井14眼,集合井1眼,机室1栋,变电所1座。1959年,在上游新建砖砌涌水井4眼,集合井1眼,机室1栋,成为小型送水厂。1990年送水量为897 023立方米。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0:53

第二篇 供水  
第一章 水源
第二节 水源及水源地开发利用

白沙河水源及水源地


  白沙河发源于崂山主峰,由东向西穿过九水村、北宅镇,经夏庄、流亭镇、赵村注入胶州湾。全长28公里,流域面积215平方公里。河上游流经花岗岩山区,河道狭窄,水流湍急,自夏庄镇以下为中游,河身变宽达400米。其中游有婴儿河、源头河汇入,多年平均降雨量8 855毫米。水源地兴建前,河床基本不断流,河床含沙层较厚,自然过滤层良好,两岸冲积平原形成富水区,水质良好,水量充足,汇水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其中,下游河床冲积沙层和砾沙层及两岸冲洪积层平原较宽阔,厚达10~20米,含水沙层厚8~16米。其下游的女姑口铁路桥下地段沙层变薄,自夏庄至女姑口大桥为该河富水区,在富水区内先后建立白沙河水源地、流亭水源地、黄埠水源地,皆为井群水源地,取其地下潜流水。
  白沙河正常年际全年有9个月不断流,潜流水相当丰富,最大出水量为9 600立方米/日,最低出水量也有6 000立方米/日。崂山水库在其上游的建立,使白沙河成为季节性河,夏季雨后河水立涨,数日即断流。由于该河河床沙被乱挖滥采,河道遭污染,水源水质遭致破坏。
  白沙河水源地 即白沙河水厂北厂(分东厂和西厂)。初建时称白沙河水源地,曾名第二送水厂,位于白沙河下游仙家寨村西。
  该水源地于1919年兴建,1920年竣工投产,初为井群水源地。在河底打水井27眼,日供水4 000立方米,由内径400毫米、长11.2公里的输水管送水至李村河水源地。1922年在河底打水井12眼,1926年增筑钢管井4眼、砖井1眼,1928年新建砖井5眼。此为白沙河水源地东厂,拥有各类井49眼。
  1928年,在东厂以西新建钢筋混凝土井5眼,砖井5眼,集合井1眼,新建机室1栋。1930年竣工送水,由1条内径350毫米铸铁水管连接东厂输水管,送水至李村河水源地,日供水达3 500立方米,为白沙河水源地西厂。
  1950年,白沙河水源地年送水量为1 631 573立方米。1952~1954年水源严重涸竭,供水指标大幅度下降。尽管新建砖井9眼,但1960年送水总量仅达433 515立方米。1977年,在河北岸女姑口火车站一带新建大口水井8眼。1978年,在河底建大口水井20眼,1979年,年送水量为886 950立方米。1985年9月“9号台风”对河底水井破坏严重,1987年6月河底井群停止供水。
  1968~1972年,由大沽河岔河管理所开挖明渠引大沽河泾流水至白沙河水厂北厂。当时,大沽河原水管输水能力达2?5立方米/秒,而水源地的净水能力仅2立方米/秒。为适应大沽河泾流水的生产,青岛市自来水公司投资470万元,对白沙河水源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改建。新建直径7.5米集合井1眼;建筑面积247.4平方米、设计能力1立方米/秒投剂室1栋;设计能力1立方米/秒反应池1座;建长86米、宽41米、有效水深3米、设计能力0?5立方米/秒沉淀池1座;由12个滤池组成,设计能力1立方米/秒虹吸滤池1座;建容量为1 710立方米清水池1座;新扩建一、二级泵房和化验室;新建容量为3 600千伏安变电所1座。1973年又新建斜管滤池,设计能力为0.5立方米/秒,实际生产能力为0.3立方米/秒。
  1977年,随着大沽河供水工程需要,白沙河水厂北厂又改建扩建一、二级泵房;增容电机水泵;新建面积为435.12平方米的加药间,圆形加速澄清池4座;新建面积164.67平方米虹吸滤池1座;容量为2 000立方米的清水池2座;73平方米氯库1座;125?5平方米锅炉房1座;砖砌防洪堤170.3米,增设水厂至楼山水池内径800毫米和1 000毫米高压铸铁输水干管6.8公里。整个工程于1980年竣工,设计生产水能力为2.5~3立方米/秒。
  1987年5月经青岛市计划委员会、城乡建设委员会批准,动工实施2?5流量配套工程。主要项目是:新建流量0.5立方米/秒、容量为2 438.4立方米反应沉淀池1座;流量0.21立方米/秒、容积为6 998.7立方米虹吸滤池1座;容量为2 000立方米的清水池2座;建筑面积为357立方米、流量1.5立方米/秒二级泵房1座;面积为1 310.4平方米配电间1座;建容量26.3立方米管道集合井1眼,敷设厂内工艺水管698.3米。1988年6月流量配套工程竣工后,净送水能力大为提高,使原水、净化、出厂水的配套供水能力由17.3万立方米/日增至21.63万立方米/日。
  从1968年大沽河引水工程开始,白沙河水厂北厂就成为潜、泾流混合水综合型净水厂。1989年河床井群停止供水后,其原水主要来自大沽河水系的潜、泾流混合水及崂山水库的水。1990年净、送水总量为99 661 252立方米,平均日净、送水达到27.3万立方米。
  黄埠水源地 曾称第三送水厂,隶属崂山水库管理处。该水源地位于白沙河中游,中黄埠村北,是取白沙河中游河床的地下潜流水的井群水源地。1936年动工兴建,“七·七”事变后停建,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复工续建,1942年告竣。主要工程是在河床新建砖砌涌水井24眼;集合井1眼;机室、变电所各1栋;装有175马力电机水泵3台,日送水1.2万立方米。1954年新建砖砌涌水井8眼。1956年在水源上游月子口庙一带辟建月子口送水机室,建涌水井9眼,送水至黄埠水源地。同年,在水源地院内,建钢筋混凝土结构、容量500立方米清水池1座。1958年修建崂山水库时,拆除月子口送水机室,在河底新建砖砌涌水井1眼。1971年在河底新建大口砖井11眼。1979年建大口砖井13眼。80年代,由于水源贫乏,井群送水量急骤减少。1989年是枯水年,年送水量为1 905 169立方米。1990年,河底井群年总送水量仅有40 350立方米。
  流亭水源地 初建时称源头河水源地,曾称第五送水厂,隶属崂山水库管理处。流亭水源地位于白沙河与源头河交汇处,1958年动工兴建,1960年投产送水,是取河底地下潜流水的井群水源地,位于白沙河下游,投产初期日送水量为1.5万立方米。
  初建时,在河床建木管井19眼、铁管井2眼;厂内建直径5米、深15?5米集合井1眼;圆形卧式升水机室1座;面积为135.4平方米的泵房,装有190千瓦水泵3台;变电所1栋,平均日送水1 500立方米。1966年建成容量500立方米的清水池1座。1975年,铺设连接崂山水库的内径900毫米自流管道,转送崂山水库净水厂来水。1980年送水总量为1 428 086立方米,1990年送水总量为2 920 960立方米。
  流亭水源地的河床水源,历史上较为丰富。进入70年代后,大量河底采沙,使河床严重下陷,供水设施遭破坏,河底建的大口井至1990年报废11眼,修复3眼,只有少数井在供水。该水源地主要送黄埠水源地的来水和流亭水源地集合井氯处理的净化水。1960年初建时年送水总量为530万立方米,1990年的年送水总量只有初建时的1/2。
  崂山水库 是白沙河水系水源地之一,距青岛市区35公里。位于崂山区夏庄镇以东、白沙河上游月子口庙一带,借白沙河主河道出山边缘带两侧对峙的山势拦河筑坝,截汇白沙河上游来水而成,汇水面积100多平方公里,是为青岛市供水的中型水库。修建崂山水库是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总投资2 000万元。
  崂山水库于1958年9月1日动工兴建,1960年4月30日放水,初建库容总量5 601万立方米,兴利库容4 798万立方米,汇水面积99.6平方公里。主库工程主要有大坝、溢洪坝、副坝、溢洪渠道。取水工程有取水塔、渗水渠、输水管、引水沟、水电站、消力池,并建容量为1 532立方米清水池1座。水库建成以来,除1985年“9号台风”时水库暴满泄洪外,其他年份均未能蓄满水。
  崂山水库建成后,在取水塔埋设2条宽1.5米、高1.3米、长400多米的暗渠。实践证明,渗水渠效果不好,浊度达7℃~8℃。60年代下半年,水下潜水员到渗水渠检查时,发现因冬季突击施工,渗渠局部塌陷,渗水渠没达到设计要求,当时要采取水下修复措施,但未成功。后建成围堰,使原水通过渗渠到围堰进行再沉淀,并在围堰内投放白矾,勉强达到国家标准。此状况因当时国家财政困难,所以维持到1963年上半年不再使用。
  崂山净水厂于1963年8月3日动工兴建,1965年10月31日建成投产。其净水工艺为机械搅拌、水平回流反应、平流沉淀和双层快滤池过滤,经消毒后送入管网,日送水7.5万立方米。主要工程有:建筑面积66.82平方米机室1栋,501.83平方米投剂室1栋;建直径3.2米、深2.24米混合槽2座;建长200米、宽0.8米、高1.2米,有效水深1.12米、浆砌块石壁、混凝土结构底板的反应渠道1条;新建长22.2米、宽25.6米、有效水深1.13米12格的格式反应池2座;建长88米、有效水深3米沉淀池2座;新建混合结构总面积为1 270.56平方米双层滤池8个;新建容量300立方米高位水池1座;将原1 500立方米的高位水池又加高1米,使容量增至9 000立方米。净水厂建成后的1966年,平均日送水53 060立方米。
  崂山水库自1960年投入使用后,一直是全市工业、国防及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同时利用水轮机消能每年还发电43万度,供水库自用。提供农田灌溉用水约200万立方米,充分发挥了工程效益。
  1973年,针对崂山水库工程防洪标准偏低的情况,市城建局于7月委托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对原溢洪坝进行改建设计,初步设计于同年10月完成。改建的主要工程项目有:(一)溢洪闸部分。溢洪闸,位于溢洪坝中段,成为开敞式,闸底高程49米,面层为150号钢筋混凝土浇注。闸孔共5孔,每孔净宽10米,平面钢闸门5扇,固定卷扬式启闭机2×25吨5台,检修闸门设备1套。桥头堡,闸西侧边墩位置各设1座,分三层,右岸桥头堡一层放置变压器,二层信息室,三层布置配电盘,桥面主堡顶板底高度为11.47米。闸西侧是引桥,桥宽5米,桥面高程56.5米;工作桥5孔,每孔净宽10米;机架桥5孔,桥宽4.5米,桥面高程64米;工作桥、机架桥均是钢筋混凝土浇注。(二)溢洪道部分。陡坡段两侧边墙顶部加高,浆砌块石。消力池后尾水渠段,两岸护坡加高,两岸大堤加高并垫土培厚。该工程于1974年10月17日开工,1975年7月30日竣工。工程分两期:第一期工程是引桥、工作桥、机架桥的各种梁板构件的预制,现场施工由下游往上铺盖,下游的顺坡及引桥墩的砌石,于11月30日结束。第二期工程于1975年4月12日开始,从底板开始进行立体工程施工,7月5日结束。7月30日启闭机全部安装完成,可用手摇机构开闸放水。
  崂山水库改建后,其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校核的要求,可削减洪峰30~40%,兴利水位由52.7米抬高到54米,兴利库容增加418万立方米,按保证率97%供水,年平均供原水量提高到2 960万立方米。经过改、扩建和完善净、送水设备设施,1990年崂山水库年送水总量达8 002 784立方米,平均日净送水21 926立方米,最高日(1990年8月24日)净送水41 984立方米。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0:53

第二篇 供水  
第一章 水源
第二节 水源及水源地开发利用

大沽河水源及水源地


  大沽河发源于烟台市招远北部阜山,由北向南,流经招远、莱阳、莱西、即墨、平度、胶州等县(市),于胶州市营房镇码头村南注入胶州湾。流程179.9公里,为青岛境内最大的河流,也是唯一由外域流经青岛市入海的河流。其中下游支流较多,较大的有洙河、五沽河、流浩河、小沽河、城子河、南胶河。其上游各支流建水库140多座,中游建尹府、产芝大型水库2座。由于水库将水拦蓄,大沽河泾流也出现断流现象。尤其70年代以来,青岛降雨量减少,大沽河几乎每到旱季即断流。从1951~1957年平均年来水量9.58亿立方米,最丰年为1965年,年来水量达34.07亿立方米,1977年为最枯年,年来水量仅1.02亿立方米,来水80%集中在汛期。
  大沽河河床宽400~500米,最宽处达800米。地层结构为第四系冲积及冲洪积层,厚达3~14米,含水沙层平均厚达10米,地表为粘质沙土,粉沙层平均厚达10米,以粉细沙和中细沙为主,沿河床及两岸带状分布。其次为转薄的白垩系王氏细坡残积层,地下水区埋藏浅,易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实为浅层孔隙潜流水。同时,地下含水层隔水边界条件好,有利于地下水贮存,故富水性相对较强。大沽河水源分泾流水和潜流水两大部分,其潜流水皆取之河床及两岸大口井、排井、管井和农井。
  大沽河作为青岛供水水源,是从1968年应急引水工程开始的。当时作为应急供水措施,开挖明渠从岔河闸拦截泾流。1969年后青岛日供水量增加到19万立方米,供水水源告急。1977年又遇干旱,大沽河断流,崂山水库也只有350万立方米水可供,供水形势十分危急,故又进行了第二次应急供水工程。青岛市革命委员会组成大沽河引水应急工程指挥部,同时在即墨县西北边沿方向距城区90多公里的大沽河畔设大沽河水源管理筹建处。在大沽河沿岸打井80眼,采取明、潜合取的办法,将原有输水明渠改为暗渠,以减少渗漏损失,增大供水量。暗渠全长56.45公里,设计输水能力3.0立方米/秒。1981年,青岛市全年降水308.3毫米,是80多年来降水最少的一年,全市又面临断水的危机,故又进行了第三次供水应急工程。在大沽河沿岸约100平方公里河谷地带打井255眼。1982年、1983年连续干旱,大沽河取水区内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又进行了第四次供水应急工程,将取水区又向外扩展了60平方公里打井取水,修建了77公里暗渠。新建李哥庄水源管理处。设泵房1座,铺设内径1 000毫米的压力管道9公里,涌水井61眼,集合井2眼。新建南沙梁水源地,凿大口井66眼,设单井泵房25座,新建干沟湾水源,凿大口井7眼,设泵房1座。改造三湾庄、马军寨管井13眼。扩充袁家庄、小吕戈庄水源,新建渗井取水工程2处。新建马龙疃水源,建立农灌井供水系统,采用支渠和干渠输水。1984年修建了大沽河至莱西县产芝水库暗渠和大沽河至平度县尹府水库内径1 000毫米的管道。四次供水应急工程共耗资1.8亿元人民币,形成大沽河地段潜、泾流和水库水混合型原水水源基地,日供水量15万立方米左右,但仍未扭转缺水的严重局面,勉强维持全市人民的生活和生产的最低需要。大沽河水源管理处也于1978年在引水应急工程中正式成立。
  大沽河水源地是青岛重要的城市供水水源基地,供水能力为13万立方米/日。其水源可分潜流(地下水)、泾流(汛期)和水库水三部分。其中,地下潜流水有大口井86眼,虹吸井28眼,管井79眼,渗井28眼,排井119眼,明流井3眼,集合井9眼,共计352眼。利用农井303眼,分布于莱西、即墨、平度、胶州等县(市)沿大沽河两岸长50公里、宽30公里的平原地带。泾流水主要取自大沽河汛期来临的河中泾流。主要取水点有袁家庄进水口,岔河放水闸及沿河明流井。水库水主要取自产芝、尹府水库的原水,通过输水管道将两水库水引入大沽河输水暗渠。
  1981~1989年,大沽河水源地共向青岛市区供地下水4?02亿立方米。1989年年供水量高达0.67亿立方米,1990年全年供水0.73亿立方米。
  大沽河水源地点多面广,管理站点分散,供水沿线横跨即墨、平度、莱西、胶州、崂山5县(市、区),供水区域约240平方公里,辖属五厂一站。
  小吕水厂 位于即墨市刘家庄镇小吕戈村北,西依大沽河,距移风店乡约4公里,有职工52人。下设小吕机室、袁家庄组、大口井组、农井组和维修组等5个生产组。主要设施有大口井8眼,担负着小吕至平度、小吕至莱西两个过河计量口的计量管理和即墨市部分农井(16处计量点)的提水计量任务,汛期还担负着提送泾流水的任务,是大沽河水源管理处的重要供水单位。
  马军寨水厂 位于即墨市移风店乡堤前村北的河滩上,距移风店约2公里,有职工64人。下设三湾庄机室、堤前机室、马军寨管井组、堤前管井组、农井组、维修组等6个生产组。主要设施有大口井24眼。担负着自管井群供水及移风店乡部分农井的供水和计量管理工作。
  官庄水厂 位于移风店南约3公里的官庄附近,有职工72人。下设1号、2号、4号、5号值班室,干沟湾值班室,西马值班室,农井组,维修组等8个生产班组。主要设施有大口井54眼,担负自管井的送水管理和移风店乡7处农井的计量和管理工作。
  岔河水厂 位于即墨市七级镇岔河村西,距移风店约14公里,有职工52人。下设中张院值班室、北张院值班室、王疃值班室、大闸组、农井组、维修组等6个生产组室。主要设施有自管井32眼,农井口17个,担负岔河大闸泾流水的提送任务。
  李哥庄水厂 位于胶州市李哥庄镇东,距移风店30公里,有职工102人。下设2号机室、3号值班室、4号值班室、6号值班室、高配值班室、农井组、维修组等7个生产组。主要设备有155千瓦机泵2台,135千瓦机泵3台,担负着自管井及胶州市农井水的计量和管理工作。
  渠首管理站 该站是引黄济青配套工程之一,有职工40人。下设计量大闸维修组、加氯组、洪江河值班室等3个生产组,主要任务是对棘洪滩水库输水的计量管理和加氯。
  尹府水库 位于平度市云山乡北王戈庄村西北,坐落在大沽河支流猪洞河中段。1958年兴建,1960年建成,属农业灌溉大型水库,总库容1.61亿立方米,兴利库容0.74亿立方米。70年代起,青岛地区每遇枯水年,均从尹府水库放水经大沽河主河道,在岔河闸截流从暗渠引入白沙河北厂(现仙家寨水厂)。1980年大沽河引水工程结束后,将尹府水库作为补充水源。1990年引黄济青工程结束,从尹府水库至小吕戈庄安装了直径1米和直径300毫米预应水泥输水管(小吕水厂至大沽河水源管理处输水管道)各一条,长34公里,成为青岛城市供水的应急补充水源。
  产芝水库 位于莱西县北10公里处,1959年建成,属农业灌溉大型水库,总库容4.02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76亿立方米。70年代起,每逢青岛枯水年份,由该水库放水经大沽河到岔河拦水坝截入大沽河输水渠道。1990年引黄济青工程结束,由该水库至即墨市三湾庄安装直径1.2米和内径500毫米混凝土干管各1条,长57公里,通入大沽河水源管理处输水管道,作为青岛城市供水的应急补充水源。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0:54

第二篇 供水  
第一章 水源
第二节 水源及水源地开发利用

南海路地下水源及送水机室


  南海路地下水源位于市南区中山公园以南的汇泉广场,汇水面积为36万平方米,含水层分布不广,地质透水性不强。该水源属山涧冲洪积而成,基岩面四周高、中间低,广场东西部皆为褐黄色亚粘土或轻亚粘土组成,中南部上层为两米厚砂或砾石,中间层为灰色亚粘土,底层为黄色粗砂。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下渗补充,静储量52 500立方米,可开采量39 300立方米。最大出水量为240立方米/日,最低出水量为120立方米/日。
  南海路送水机室也位于汇泉广场,系小型井群水源地。1933年7月在南海路168号房修置而成,1934年竣工送水。初建时有土井5眼,在用水较多的夏季开机送水,以补充附近居民的用水。1945年10月建机房1栋,混凝土井1眼,200立方米清水池1座。1948年将文登路以北的3眼土井并管送水,日产水600立方米。建国后,1968年新打混凝土管井4眼,集合井1眼。1978~1987年兴建王朝大酒店等时,占用管井、混凝土井、土井等7眼。1990年南海路送水机室仅有涌水井7眼。其中,土砖井3眼,水泥管井4眼。集合井1眼。迁建前最高送水量是1983年,为55 583立方米。1987年1月迁建后未送水。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0:54

第二篇 供水  
第一章 水源
第二节 水源及水源地开发利用

太平角、浮山河水源地


  太平角水源地于1934年8月兴建。建有土井2眼,机室1栋,日供水240立方米,主要补充太平角一带用水。青岛解放前因其水量不充足,停止供水。1950年遇大旱恢复供水,后因水源不充足及水质污染而停止供水。
  浮山所机室是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借浮山河中游兴建的小型水源地(位于青岛市第二十五中学院内)。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青岛供水尚未辐射到浮山所一带,为解决野战医院(即今海军401医院)用水问题,在建医院的同时另行辟建浮山所水源地,建成石砌大口井4眼和集合井1眼,机室1栋,取浮山河地下渗水,通过内径200毫米管道送水至建在野战医院后山岭上的蓄水池,原水加漂白粉沉淀后配水至野战医院。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该水源地纳入了城市供水系统,但时供时停。
  青岛解放后,1950年大旱,为挖掘水源,浮山所、太平角水源地同时修复使用。因出水量太少,后逐渐停止供水。1957年与鱼山路加压站、水池同时移作他用。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0:54

第二篇 供水  
第一章 水源
第二节 水源及水源地开发利用

社会自备水源、社会水井及干道水


  社会自备水源太平井是青岛市最早的饮用水源。德国侵占青岛后,在兴建供水工程之前,曾掘水井160处,吸取饮用,社会太平井作为一种自备水源一直被沿袭使用。1914年日本和德国争夺青岛的战争中,李村水源地机室被德国人炸毁。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规定海泊河水源地的水仅供官衙及军用,市民全部限用市内井水,持续近三年。青岛淡水资源缺乏,时遇干旱,太平井就不断被修复使用。到1947年,社会太平井仍有637眼。
  青岛解放后,人民Gov不断扩充新水源,社会太平井基本没有利用。1977年大旱无雨,供水紧张。1978年市革命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打井会议,打新井67眼,改造、修复旧井29眼,铺设管道13.6公里,加上原有的旧井和厂矿企业的备用井,共开发利用太平井900多眼,建成各式水塔200多个,每天利用井水5万立方米。由于太平井水源受污染或在使用中损坏,1981年只剩357眼,日出水量9 000多立方米。1982年,青岛市节水办公室拨出专款为169眼太平井安装了手压泵,还在街头修建了水柜和水池,免费向市民提供井水。1983年全市有78个单位打井131眼,每天可出水13 600立方米,加上旧井共利用井水862万立方米/年。1989年青岛市节水办公室又拨款9.2万元,修复旧井89眼,全年利用井水883万立方米。
  70年代,青岛市就开发利用干道水。全市有水的干道口有244处,日产水量约7 000立方米,汛期可达1万多立方米。到80年代初,利用干道水的单位已达400多个,每年利用干道水约150万立方米左右。1990年全市人防干道水口有98处,分布在全市16个系统、90个单位,日用水量为3 380立方米。
  市区自备水源、社会井及干道水口,除青岛汽水厂有一眼自备水井水质良好可作饮用水外,其他皆因水质不良或污染而不能饮用,一般仅用于基建施工、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工厂设备降温、防尘及冲洗。1990年,全市有自备水源的单位191个,平均日用水量达3.5万立方米。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0:55

第二篇 供水  
第一章 水源
第二节 水源及水源地开发利用

黄河水源


  引黄河水源是以解决青岛市供水不足为主的一项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也是兼顾沿途地市农田灌溉和人畜用水的一项多效能工程,是实现富民兴鲁宏伟目标的一项战略性措施。
  引黄济青工程于1986年4月15日正式开工,分水源工程和供水工程两大部分。自博兴县打渔张闸开始,途经博兴、广饶、寿光、寒亭、昌邑、高密、平度、胶州、即墨、崂山等10个县(市),全长290多公里。沿途开挖、衬砌253.2公里长的输水河和38公里的输水暗渠。兴建泵站、渡槽、铁路桥、公路桥、生产桥等建筑物450多座;装配了输变电通讯自控设施、设备;渠道使用打渔张引黄闸来水,采取自流与扬水相结合的方式沉沙,在博兴县开挖了9条沉沙渠,总面积36平方公里,可使用40年左右;在崂山、即墨、胶州交界处建棘洪滩水库和一座现代化净水厂。引黄济青工程共挖土石5 000万立方米,砌石60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75万立方米,永久性占地6.3万亩,共用工日7 500万个。该工程于1989年11月25日建成并顺利通水,总投资9.6亿元。
  棘洪滩水库 棘洪滩水库位于青岛市崂山区棘洪滩以西,是引黄济青主要工程之一,是青岛供水的主要原水基地。水库围坝长14公里,库深14米,总库容量1.46亿立方米,总面积14.4平方公里。1990年送水总量为?27 476 748?立方米。
  净水厂 白沙河水厂南厂是引黄济青工程的配套枢纽工程,1987年12月动工兴建,1989年12月10日建成通水。该厂位于崂山区仙家寨村西,小白干路南侧。主要建筑物有:9万立方米/日反应沉淀池4座;18万立方米/日滤站2座;7 500立方米清水池2座;36万立方米/日二级泵房1座;加矾间、加氯间各1座;冲洗泵房1座;排污回收泵房1座;35千伏安总降压站1座;以及中心调度室、中心化验室和综合办公楼等辅助设施。
  1990年,白沙河水厂南厂全年供水量为8 513.5万立方米(含北厂送水量),占全市年送水总量的85.4%,水质综合合格率为99.65%。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0:55

第二篇 供水  
第二章 制水
第一节 取水

地下水取水


  德国侵占时期,取地下水以供城市生产和生活。供水初期只有水源井(砖井、土井、铁筋水泥井)、管井(铜管井、铁管井)和集合井。
  北洋Gov统治时期,1924年《自来水汇纂》记载,当时的取水设施有砖井、铁筋水泥井、铁管井、铜管井等。砖井:内径8尺半,无底,地下水由下向上涌,其中设6寸吸水管。钢筋水泥井:下端内径与砖井相同,向上缩小内径为7尺,其中亦有6寸吸水管。吸水管将水吸送集合井内。铁管井:井管为铁制,内径约16寸,深约33尺,下端6尺处周围钻有圆孔,其中有粗石子包围,厚10寸,井中插6寸内径吸水管,上端与总吸水管连接。铜管井:内径包以锡皮自底向上20寸为铜管,自此向上10尺带长方孔之铜管,称为滤管,地下水即由此浸渍而入,再上为严密铜管,其顶安装铸铁井顶,井深约40尺,井顶有6寸管口横出与吸水干管连接,井水上升经此干管而入集合井,送至供水管网。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0:56

第二篇 供水  
第二章 制水
第一节 取水

地面水取水


  地面水取水始自1960年崂山水库的投产放水。在水库建取水塔1座,取水塔下埋设暗渠渗水渠2条,水库原水由取水塔通过渗水渠进入管网。当时的渗水渠主要作用是将原水浊度净化,但因渗水渠的施工质量没达到设计要求,又建了净水厂,渗水渠只起取原水的作用。取水原理是利用水库的自然压力,通过取水塔、渗水渠自行流入净水厂。尹府、产芝水库的原水通过2条暗渠利用水库自然压力,流入大沽河输水暗渠。棘洪滩水库则是通过水闸自行放水至渠首站,通过渠首站至白沙河净水厂的增压泵站、暗渠而流入白沙河水厂净化。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0:56

第二篇 供水  
第二章 制水
第一节 取水

地下水、地面水、泾渭水混合取水


  混合取水始于60年代,大沽河水源管理处是取地下水、地面水、泾流水的综合取水管理单位。取水水源分潜流、泾流及水库水三部分。其中,地下潜流水取自大沽河沿岸地下河床,有水源井342眼,利用农井303眼,分布大沽河沿岸长50多公里、宽30公里的平原地带。泾流水在汛期取自大沽河泾流,主要取水点有袁家庄进水口、岔河水口、小吕戈庄、堤前、马军寨、三湾庄、管庄等取水口,取水方式为明流井和地下水。地面水取自尹府、产芝两个农业水库原水。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0:56

第二篇 供水  
第二章 制水
第二节 净水

崂山水库净水


  该厂于1965年建成。主要设施、设备有:面积502平方米投剂室1栋;直径32米、深2.24米混合槽2座;长200米、宽0.8米、高1.2米反应渠道1条;长22.2米、宽25.6米格式反应池2座;长88米、宽25.6米、有效水深3米平流沉淀池2座;混合结构、总面积为1 270?56平方米双层滤池8个;容量300立方米清水池1座。后又增建加矾设备计量泵1台;上海产ZJ型加氯机4台;排泥大车2台,冲洗提升泵2台。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0:57

第二篇 供水  
第二章 制水
第二节 净水

白沙河北厂


  该厂于1965年建成。主要设施、设备有:面积502平方米投剂室1栋;直径32米、深2.24米混合槽2座;长200米、宽0.8米、高1.2米反应渠道1条;长22.2米、宽25.6米格式反应池2座;长88米、宽25.6米、有效水深3米平流沉淀池2座;混合结构、总面积为1 270?56平方米双层滤池8个;容量300立方米清水池1座。后又增建加矾设备计量泵1台;上海产ZJ型加氯机4台;排泥大车2台,冲洗提升泵2台。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0:57

第二篇 供水  
第二章 制水
第二节 净水

白沙河南厂


  白沙河南厂主要净水设施有机械反应池4座,平流沉淀池4座,气水反冲洗池24组,加注泵3台,美国产一次流量比例加氯机1台,卧式机械搅拌机16台,18米虹吸排泥大车4台,冲洗水泵2台,罗茨风机3台,回收泵2台,投剂室1栋,消毒室1栋。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0:58

第二篇 供水  
第二章 制水
第二节 净水

青岛市取水设备综合统计表
[attach]28023[/attach]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0:59

第二篇 供水  
第二章 制水

第三节 综合制水能力


  1901~1949年,青岛主要供水水源有海泊河水源地、李村水源地、白沙河水源地、黄埠水源地、南海路水源地、太平角水源地和浮山所水源地等7处井群取水水源地。综合供水能力为3.3万立方米/日。受大气降水的影响,1949年实际供水量为1.9万立方米/日。
  青岛解放后,随着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水量的激增,供需矛盾加剧。1957年和1960年分别在张村河、白沙河新建第四、五井群水厂,使供水能力分别提高了0.8万立方米/日和1.5万立方米/日。
  崂山水库建成后,1968年青岛的城市供水已增加到19万立方米/日。以后连续4次开发的大沽河引水工程,以及尹府、产芝水库通往青岛的应急输水管道的建成,使供水生产能力大有提高,1980年日平均供水量已达到22?5万立方米。
  1989年引黄济青工程投产供水,供水生产能力新增加17.82万立方米/日,使青岛的原水取水已达到45.74万立方米/日。其中,市区井群2.62万立方米/日,崂山水库6.22万立方米/日,棘洪滩水库30万立方米/日,大沽河水源6.9万立方米/日。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1:02

第二篇 供水  
第二章 制水
第三节 综合制水能力

净水能力


  供水初期,1901年净水能力为400立方米/日左右,1910年达到6 000立方米/日,到1920年净水能力为1万立方米/日。随着水源地的不断扩建,青岛解放初期净水能力已达4万立方米/日。60年代,净水能力增至7.5万立方米/日。80年代前后,已达到38.2万立方米/日。1990年净水能力达65.1万立方米/日。其中,崂山水库净水厂设计净水能力为7.5万立方米/日;仙家寨净水厂设计净水能力21.6万立方米/日;白沙河净水厂设计净水能力为36万立方米/日。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1:02

第二篇 供水  
第二章 制水
第三节 综合制水能力

输水能力


  青岛水源主要分布在北端。1949年只有内径400毫米的输水管道3条,输水能力为4.7万立方米/日。60年代,输水能力增至6万立方米/日。70~80年代已达到37.4万立方米/日。1990年有内径600毫米以上的输水主管道8条,贯穿全市3个供水区。一供水区(海泊河以南地区)用水由崂山水库的一条内径700毫米输水管道和十梅庵的一条内径800毫米输水管道保证,输水量为20万立方米/日。二供水区(海泊河至李村河间)用水由十梅庵向西的一条与小白干路内径600毫米和内径1 000毫米的两条输水管道连接输水,还有一条内径1 000毫米的白沙河水厂输水管来保证,输水能力为15万立方米/日;三供水区(李村河以北地区)用水由白沙河水厂到楼山的内径1 000毫米输水干管及凉亭子的一条内径800毫米输水管输水。市区输水管道总长度为135公里。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1:02

第二篇 供水  
第二章 制水
第三节 综合制水能力

贮、配水能力


  青岛供水管线长且线路走向坡度大,所以供水系统须采用分区、分压供水,调配贮水成为供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侵占时期,贮水量为2 800?立方米/日。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1941年贮水量达到4万立方米/日。青岛解放前夕,全市共有贮水池5座,贮水量为4.14万立方米/日。60~70年代供水事业发展迅速,贮水量已达到8.5万立方米/日。80年代达到11万立方米/日。到1990年贮水池发展到12座:京山建有贮水池1座,贮水2.4万立方米;太平山建有贮水池1座,贮水1.5万立方米;佛涛山建有贮水池1座,贮水1万立方米;贮水山有贮水池2座,合计贮水能力6 000立方米;观象山有贮水池1座,贮水400立方米;四方山有贮水池1座,贮水3万立方米;孤山有贮水池1座,贮水1万立方米;牛毛山有贮水池1座,贮水1.5万立方米;楼山有贮水池1座,贮水2万立方米。青岛市供水系统总贮水能力为14.04万立方米/日。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1:07

第二篇 供水  
第三章 输配水

第一节 输配水区域


  青岛城市供水历经几代经营,缺乏统一规划,所以管网走向不合理,经常出现管道卡脖子送不出水的现象。60年代初,学习了上海对管网进行测压、测流的经验,结合青岛市情况,在高位水池下安装了加压泵,调整了部分闸门,实现了分区分压供水,大大降低了电耗,也减少了水的消耗。每区有泵站和管网,各区之间互有联系,以保证安全供水和灵活调度。
  供水区域划分为三个:海泊河以南(市南区、市北区、台东区)为第一供水区;海泊河至李村之间的四方区、沧口区水清沟一带为第二供水区;李村河以北为第三供水区。另外,根据输、配水压力的需要还分高压供水区和低压供水区,高压区为50米高程,低压区为30米高程,供水压力不低于0.15兆帕。
  高压供水区共分5个:楼山高压区,四方山高压区、太平山高压区、贮水山高压区、青岛大学高压区。
  楼山高压区的供水范围为永平路两侧及李沧路、振华路两侧。四方山高压区供水范围为杭州路北段两侧、人民路东侧、瑞昌路北侧、小白干路两侧、都昌路两侧和清口路两侧。太平山高压区供水范围为延安三路以南两侧,江西路、镇江路、南京路两侧,观海路两侧以及大学路、广西路以南地区,鱼山路、龙口路、齐东路、伏龙山路一带,江苏路、平原路两侧。贮水山高压区供水范围为黄台路、包头路以南至团岛的整个地区及延安路两侧。青岛大学高压区供水范围为整个高教区。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1:07

第二篇 供水  
第三章 输配水
第二节 输配水设施

输水管道


  输水管包括原水输水管(渠)和供水输水管(高压输水干管)。原水输水管(渠)多系无压自流管,只将原水送到净水厂。供水输水管是将水从水厂送至输贮、配水池的供水干管。德国侵占时期,1900年铺设了从海泊河水源地至观象山水池内径350毫米的4.2公里铸铁输水管,1908年兴建李村水源地时输水管道增加了7.2公里,1909年又铺设了11.5公里的输水管道,使输水管道总长达22.9公里。德国和日本争夺青岛的战争,使供水设施遭到严重破坏,日本第一次侵占初的1914年末,输水管道减至16.13公里。1919年白沙河北厂、东厂建成后,新铺设10.7公里输水管道,自白沙河北厂南行至李村水源地,复西至四流路折南,循该路经四方区,又铺设11.4公里水管至贮水山东池,全线长22.1公里。
  北洋Gov和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1928~1930年兴建白沙河水厂北厂(西厂部分)时增设了西厂至东厂内径300毫米的铸铁输水管0.7公里,与内径400毫米的出厂管连接。1937年输水管道增至39.1公里,1949年达60.33公里。
  建国后,1960年输水管长111.7公里,1980年长128.1公里,1990年增至135.3公里。1950年的年输水能力为2.75万立方米/日,1980年日输水能力增至21万立方米,1990年达到50.12万立方米/日。1990年比1950年增长了17.23倍。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1:08

第二篇 供水  
第三章 输配水
第二节 输配水设施

配水管道


  德国侵占时期,1901年海泊河水源地供水后,尚未设配水管道,只是沿街设临时水栓免费供水。1904年才铺设了3公里配水管道。1906年,用水户增多,配水管道新铺设了22.1公里,1909 年又增铺4.2公里,达到29.3公里。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1914年修复了德军炸毁的李村水源地机室,增设了配水管11.3公里,配水管总长40.6公里。至1937年,经过20多年的增修,配水管已长达128.8公里。1949年则达到170.3公里。
  建国后,青岛供水事业有很大发展,城市供水配水系统采用环状网络,配水管质有水泥、铸铁、钢制等。1950年配水管有170.7公里,1960年增至225.1公里,1980年增至265.2公里,1990年发展到359.1公里。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1:08

第二篇 供水  
第三章 输配水
第二节 输配水设施

专用水管


  是将水从输、配水管中引入用户表池的专用水管,水管管质有白铁(镀锌)、铸铁两种。
  德国侵占时期,供水最初没有发展专用水户。1904年供水收费后,铺设了12?5公里专用水管,1906年只增加了5.1公里的专用水管。之后水源缺乏,一直没有发展专用水户,直到李村新水源地供水,才又铺设了30.9公里专用水管。南京国民Gov统治时期,1937年专用水管为58.6公里。1949年增至77.5公里。
  建国后,专用水管逐年增加。1960年已达144.2公里,1970年增至162.8公里,1980年增至194.6公里,1990年专用水管更增至284.3公里。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1:08

第二篇 供水  
第三章 输配水
第二节 输配水设施

加水泵站


  青岛供水史上最早的加压站是1901年兴建的观象山加压站。其次是1907年兴建的阎家山机室,该机室具有双重功能:其一可直接将李村河水源地水送出厂;其二可接转白沙河水源地来水,通过加压提送至贮水山水池。随着供水范围的扩大,1933年兴建内蒙古路加压站,1938年兴建四流路加压站,1946~1947年兴建了鱼山路加压站。
  青岛解放后,随着供水事业的飞速发展,加压站不断增建。1960~1968年先后建设了楼山加压站、保儿加压站、十梅庵加压站、四方山加压站、青岛山加压站。70年代兴建了凉亭子加压站、阎家山加压站和水清沟加压站。80年代增建河西加压站和芝泉山加压站。1990年引黄济青工程的配套工程河西加压站和阎家山加压站得到全面的改建和扩建,分别于8月25日、10月20日正式并网运行,使输、配水能力大为提高。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1:09

第二篇 供水  
第三章 输配水
第二节 输配水设施

贮、配水池


  青岛供水管网长,用户建筑物高低差悬殊大,同一压力下无法满足用户用水。青岛供水部门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高地,建造贮、配水池,将输水管道的水加压送入位于高位地的(基本在山头上)贮、配水池,然后通过配水管利用水池高地的自然压力将水送至各处用户,有效地确保用户用水。建造高位贮、配水池,是由青岛的地形所使然,亦是青岛城市供水的特点。
  青岛供水的第一个贮水池,是德国侵占初期1901年建造的观象山水池。水池占地1.88亩,位于观象山顶,水池为长方形,容量为400立方米。而后随着用水量不断增加,1913年在贮水山顶建了东贮水池,容量为2 000立方米。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1922年开辟新水源,相应地建了贮水山西池,容量为4 000立方米。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为适应白沙河水源地送水的需要,1941年建成了四方山水池,容量为3万立方米,主要为四方区及台东部分地区用户供水。到1949年,青岛有观象山水池,贮水山东池、西池,鱼山路水池以及四方山水池共5座,总容量为4.14万立方米。
  建国后,60年代兴建了楼山水池,容量为2万立方米;在青岛山兴建了容量为2.4万立方米的2座水池。80年代兴建了佛涛山水池,容量为1万立方米;在芝泉山兴建了容量为1?5万立方米水池2座。1990年又为引黄济青工程配套,在孤山建水池1座,容量为1万立方米。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1:10

第二篇 供水  
第四章 用水
第一节 用水管理服务

管理服务机构


  德国侵占时期,1901年9月13日开始供水。当时没有用水管理机构。1904年4月1日开始征收水费,水费由各镇的镇长查收。1906年6月工部局设专人收费、送单,用水服务管理工作由此开始。
  随着用水范围的扩大和业务量增加,用水服务管理部门名称不断更改变化,但业务范围基本没变。1923年称营业科,其职责共8项:用水收入、缔结工程、用水管理、量水表检查、用水调查、水质分析、统计编审、预决算经费收支。1933年改称业务股,工作人员增至79人 ,职责为:收款、帐目、检查水表、船舶给水、看守公用水栓。1935年仍称业务股,人员减至46人,职责为:给水、收款、核算。
  建国后,1955年称营业科,下设业务股、核算股和查表换表两个组。1979年改称营业处,下设办公室,市南、市北、台东、四方、沧口等5个营业所,以及业务组、收费组、查表组、后勤组和勘查设计组。业务范围扩大到市区的管道维修、修漏、管网设施的养护,以及用水立户的设计、勘查。1983年5个区营业所分离出去,营业处改称营业科,下设办公室、查表、换表、收费、用户服务5个组。1988年撤科成立营业处。
  1990年,营业处开始运用计算机管理业务工作,扩大了为用户服务的业务范围,负责全市1.8万用户水费的走收、汇总和全市用户故障表、周期表的抽查更换等。

leon 发表于 2009-9-20 21:10

第二篇 供水  
第四章 用水
第一节 用水管理服务

申请用水


  德国和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只有外国侨民才有资格申请用水,中国人安装自来水必须交一定的保证金,同时,需出具房屋地形图,没有图的,出资请供水部门代为画图,才可安装通水。
  北洋Gov和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要求按住房面积及人口数量交纳保证金,请居住地负责保安的人作保人,由供水部门来勘查画图后,挖沟设管通水。日本第二次侵占和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时期,继续沿袭其主要规定。
  青岛解放初期,人民Gov首先取消了保证金和保人的手续,由用户申请,供水部门进行设计安装。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用户猛增,用水管理也逐步走上正轨。
  1990年,申请用水包括用户申请、勘查、设计、施工、装表、验收通水6项工作。用户的申请用水由研究给水的联席会议统一审批。联席会议以方便用户、节省资金和管材、力求科学合理为原则,决定管线走向及接管地点的最佳方案。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