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s Archiver

青岛酒店预订

leon 发表于 2009-9-20 11:24

青岛市志14:军事志 第三篇 军事设施

第三篇 军事设施
第一章 兵 营



  1891年,章高元率兵4营移驻青岛。设总兵衙门于青岛村(今市人民会堂址)。置广武前营于小泥洼村北侧(今第五人民医院址);广武中营于信号山南侧(今青岛海洋大学体育场址);嵩武前营于青岛村西北侧(今市公安局址);嵩武中营于八关山西北侧(今青岛海洋大学五校门址)。
  1897年,德军侵占青岛之初,暂时占用清军兵营原址。自1898年起,先后在清军兵营原址和台东镇、沙子口、李村、沧口等地,建兵营10余处。德军新建兵营后,除保留原总兵衙门外,清军的4座兵营均被拆除。在德军新建兵营中,比较大的有4座,即:“毛尔梯克兵营”(今登州路7号址);“比士马克兵营”(原清军广武中营址);“伊尔地斯兵营”(原清军嵩武中营址);“小泥洼兵营”(原清军广武前营址)。原清军嵩武前营址经修建后,为德军宪兵队占用。
  1914年,日军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占用原德军兵营,将“比士马克兵营”与“伊尔地斯兵营”合并,改为“万年兵营“;“毛尔梯克兵营”改为“若鹤兵营“,并新建1座“旭兵营”(今中山公园东侧)。原德军宪兵营房,由日军宪兵续用。日军侵占青岛期间,为达到向内地侵略扩张的目的,还在胶济铁路沿线(东起女姑口,西至济南火车站)设立据点79余处,分别驻扎宪兵和陆军。
  1922年,北洋Gov接收青岛。胶防司令部和保安队,分别驻原清军总兵衙门和江苏路17号,渤海舰队司令部驻莱阳路8号。1929年,南京国民Gov接管青岛,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部驻莱阳路8号,2个陆战队驻原日军“若鹤兵营”。
  1938年日军第二次侵占青岛后,仍占据老兵营和部分公房。为了长期霸占山东,除在济南、青岛、烟台等地屯聚重兵外,侵青日军独立混成第五旅团还在全省16个县设立据点182个。其中,胶县48个、平度9个、即墨48个。
  1945年,国民党军队在美军支援下进驻青岛后,置主力部队于青岛市郊和即墨县一带,并在设防地域内修建部分营房。
  1949年,青岛解放后,大批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军部队先后进驻青岛地区。各部队除利用部分老兵营和公房外,从50年代起相继在青岛郊区和崂山、即墨县、胶县、胶南等地修建了部分营房。至1990年,青岛驻军共建营房数百座。仅1955年,驻青陆军某部就兴建营房12座,1266栋,建筑面积达36万平方米。1970~1986年,青岛警备区共有营房234座,占地255.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9.7万余平方米。

leon 发表于 2009-9-20 11:24

第三篇 军事设施
第二章 工 事



  章高元驻兵青岛后,在建衙门、兵营的同时,于团岛和青岛山等地筑炮台,并附有土垒,以加强固守力量。
  德军侵占青岛后,先后在太平山、青岛山、汇泉角、团岛、台东镇等10余处要地构筑大量炮台。其中,永久性炮台11个,配置80~280毫米火炮39门;临时性炮台22个,配置37~210毫米火炮86门;并在大港设有移动炮台。德军所筑炮台,均系掘开式永备型(炮台上盖一钢制锅形顶盖,顶盖的周围镶有暗光镜,可以旋转四望)。火炮多为旋转的曲射炮,既可封锁海面,又可攻击陆上目标。德军在修建炮台的同时,还在太平山、青岛山、小湛山、大港、台东镇和柳树台等地,筑有堡垒(碉堡)20余个,每堡可容士兵1个连。堡与堡之间挖有堑壕。壕前修有掩体和胸墙,并进行伪装。壕后筑有了望哨。堑壕外架铁丝网。构成严密的工程障碍配系。
  日军侵占青岛后,除修复被德军炸毁的炮台外,还在太平山、青岛山、台东镇、团岛、台西镇和仲家洼等要地增建永久性炮台8个,配置37~280毫米火炮29门;临时性炮台12个,配置50~150毫米火炮59门;在海泊河入海口南岸挡浪坝上配有移动火炮和机关炮。此外,在德军遗留堡垒(碉堡)及附近,配置机关炮39门、机关枪47挺。
  北洋Gov军进驻青岛后,主要是利用德、日军留下的部分炮台和堡垒(碉堡)。
  日军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将“防御”重点和设施移向外围,除利用旧堡垒(碉堡)外,在板桥坊、石沟、老虎山、文昌阁、李村、双山、山东头等地,构筑数十个堡垒(碉堡)。日军所筑大型堡垒(碉堡)均为八角形,共有3层,高约12米,有32个射孔,可环行射击。各堡垒(碉堡)周围均设置铁丝网。此外,在登瀛、黄山、柳树台、汉河、王哥庄、张村、沙子口等地,设立日、伪军据点。
  国民党军队进驻青岛后,除沿用日军留下的堡垒(碉堡)外,先后在团岛、浮山、海泊河公园、双山、李村、王哥庄、文昌阁、老虎山、白沙河和黄埠村水源地等50余处,构筑堡垒(碉堡)100余个。仅白沙河水源地周围即构筑堡垒(碉堡)8个,由3米高土围联为一体,外有5米深水沟一道,3300伏电网和铁丝网各一道。企图利用既设工事,长期固守。
  青岛解放后,根据中央军委和济南军区的指示,自1955—1978年,先后从6个军级单位抽调兵力120余个团次,构筑了大量的坑道和火炮工事、轻(重)机枪工事、掩蔽部、观察所等,加强了青岛地区的防御能力。

leon 发表于 2009-9-20 11:25

第三篇 军事设施  
第三章 通信设施

第一节 有线电报


  章高元驻兵青岛后,于1893年在杨家村(今台东邮电局一带)设立有线电报房1处。电报线路由胶州架至青岛,全长70.5公里。与济南—烟台电报线连接,专供军队使用。
  德军侵占青岛后,即设“战地邮站”。将有线电报房列为二等电报局,对外独立营业。1898年,“战地邮站”改为“邮政代办处”。
  日军第一次侵占青岛后,接管德国邮政机构,并自设“野战邮便局”。该局初归日本守备军军政部领导,后改为普通邮局。日军还将青岛与日本佐世保之间敷设的海底电缆(全长536海里),转为军用。

leon 发表于 2009-9-20 11:25

第三篇 军事设施  
第三章 通信设施

第二节 无线电台


  德军侵占青岛后,在信号山(德称比士马克山)建立无线电台,与雅浦岛(系太平洋加罗林群岛的一个小岛,当时为德军占领)电台进行联络。
  1914年,日、德交战时,信号山电台遭到破坏。日军遂于1921年又在团岛强行设立长波无线电台,与本国保持联络。
  1922年,北洋Gov接收团岛长波无线电台,设立长波无线电报局,专供气象和沿海船只通电之用。

leon 发表于 2009-9-20 11:25

第三篇 军事设施  
第三章 通信设施

第三节 有线电话


  德军侵占青岛后,于1898年在市内设立军用电话站。
  日军第一次侵占青岛后,由于电话线路遭到破坏,有线通信全部中断。至1915年始恢复通话。恢复之初,共有电话203部,其中军用电话60部。1920年,日军又在济南至青岛间强行架设一条长途电话线,专供军用。1923年,北洋Gov接收,改为民用。
  青岛解放后,人民解放军驻青陆、海、空军领导机关和部(分)队,为保障部队建设和作战指挥的需要,陆续装备了有线电报机、电传机、传真机、电话机和微处理机等,并修建了若干发信台和收信台。

leon 发表于 2009-9-20 11:26

第三篇 军事设施
第四章 训练场地



  章高元驻兵青岛后,在总兵衙门的西南侧(今自来水公司址)辟有广武练兵场,专供操练部队使用。
  德军侵占青岛后,除对原清军广武练兵场进行扩建外,又于青岛山东南侧(今汇泉广场址)修建一处跑马场。
  日军第一次侵占青岛后,于台西镇、汇泉角、四方、湛山和水清沟等地,修建了射击场。同时,还修建了若鹤兵营和万年兵营练兵场等。
  北洋Gov军和国民革命军进驻青岛后,在崂山下清宫设有海军教导队,作为陆上训练基地。
  日军第二次侵占青岛和国民党军队进驻青岛期间,除利用原有射击场、练兵场外,还在营房附近修建一部分小型练兵场。
  青岛解放后,人民解放军驻青陆、海、空军各部队,为了加强战备训练,相继在青岛市郊区、崂山、即墨、胶州和胶南等地,修建了大量训练场地。设施完善,器材配套,保证了部队战备训练的需要。此外,为了加强民兵轮训工作,在四方区错埠岭修建了青岛市民兵训练中心,在胶南、胶州、即墨、平度、莱西、崂山和黄岛等县(市、区),修建了民兵训练基地,分别设有训练室、电教室、武器室、靶场和仓库等。总投资1000余万元,共占地300余亩,建筑面积7.7万余平方米。

leon 发表于 2009-9-20 11:26

第三篇 军事设施
第五章 码 头



  章高元驻兵青岛后,为停靠北洋水师舰船和运输军需物资,于1892年在青岛湾修建两座栈桥(码头),即前海栈桥(亦称青岛栈桥、南海栈桥)和衙门桥(又称蜗牛桥)。
  德军侵占青岛后,为长期霸占青岛,并作为远东的政治、军事中心和经济掠夺基地,在1898~1908年期间,先后建成小港(1901年)、大港一号码头北岸壁(1904年)、二号码头(1906年)、五号码头(1906年)和四号码头(1908年)。1906年,在五号码头建成1.6万吨浮船坞1座。德占期间,青岛港有7座码头,其中军用码头4座,占57%;有23个泊位,其中军用泊位17个,占74%。
  日军第一次侵占青岛后,为达到其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的目的,把发展小港放在重于大港的位置。1916~1918年,对小港进行扩建(增建1座浮码头)。同时,全力打捞在日德战争中击沉或自沉的舰船。将在大港打捞出的3艘商船和1座浮船坞,不经中国Gov允许,偷运到日本佐世保。
  北洋Gov和南京国民Gov接管青岛后,在重点建设大港的同时,还着眼于小港和海西小码头的建设。1929年后,南京国民Gov除修建大港三号码头(1932~1936年)外,还修建青岛船坞、小港码头、薛家岛码头等。在此期间,青岛港名为中国Gov管辖,实为日本所控制。日本海军舰船任意在青岛港靠泊。1936年10月至1937年4月,在半年时间里,进港日舰达100余艘,进出港约200余次。日本陆、海军还多次在青岛港强行登陆,镇压和屠杀中国人民。
  日军第二次侵占青岛后,为实现其侵华政策的需要,于1939~1943年,修建了大港六号码头。并于1940~1943年,修建大港一号码头南岸壁。日占期间,大港一号至五号码头,除三、五号码头部分泊位允许一般商船停靠外,其余均被日本陆、海军占用。在31个泊位中,军用泊位占25%以上。
  日军投降后,美军在青岛登陆。美、蒋相互勾结,把青岛港变为扩大内战的重要基地。军事运输压倒一切,滥占航道、港地、泊位、仓库和堆栈。1945年10月至1946年4月,在大港共系靠舰船5693艘次,美舰则达5459艘次,商船只有234艘次,军舰为商船的23倍。1945年10-12月,用于军事物资装卸的工人数合计为17万人次。此外,在港内还驻有国民党陆、海军及宪兵、警察,控制青岛港。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军部队相继进驻青岛。由于青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具有良好的海湾及航行、泊船条件,自50年代起,驻青海军和陆军即在胶州湾等海湾,始建军用码头和基地。

leon 发表于 2009-9-20 11:26

第三篇 军事设施
第六章 机 场



  汇泉野战机场 1897年,德军侵占青岛后,曾在汇泉广场附近(北自今中山公园小西湖,南至今南海路汇泉路口)开辟野战机场1处,跑道全长约1000余米,并筑有飞机库,可停飞机2~3 架。1914年,日军进攻青岛时,该机场遭到严重破坏被废弃。
  沧口机场 建于1933年。1945年,日军投降后,为美军和国民党军队使用。1949年青岛解放后,由人民解放军接管。1950年,交于海军航空兵使用。1951年,为了适应战斗机与教练机兼用的需要,进行了部分扩建。1975年,又增建和扩建了主跑道、滑行道、起飞线、工作坪、加油坪、冲洗坪和营区特种建筑(以下简称营特建)等。
  团岛水上机场 建于1939年。1945年日军投降后,被美军占用。1949年青岛解放后,由人民解放军接管。1955年交于海军航空兵使用。1955~1983年期间,先后对停机坪、机库、下滑道和营特建等,进行了扩建和整修。
  流亭机场 建于1939年。日军投降后,为美军和国民党军队使用。1949年青岛解放后,由人民解放军接管。1950年由海军扩建为战斗机场。1951年机场改建工程竣工后交空军使用。1956年转交海军航空兵。1956~1966年,先后对主跑道、停机坪和滑行道等,进行了扩建和整修。1982年后,为适应青岛市对外开放的需要,转为军民合用并进行扩建,可起降大型客机。
  胶县机场  建于1952年。1953年建成后由海军航空兵使用。之1955年起,多次对滑行道、停机坪、地靶场和营特建等,进行了扩建。

leon 发表于 2009-9-20 11:26

第三篇 军事设施
第七章 仓 库



  章高元驻兵青岛后,在小鲍岛附近修建炸药库1座,供军队使用。
  德军侵占青岛后,除在凤台岭(今红岛路东侧)修建1处火药库外,重点是在港口内及其附近修建仓库(堆栈),计有22座。其中,码头仓库7座,后方仓库15座。这些仓库,虽非专为军队所建,但根据需要,可随时转用。
  日军第一次侵占青岛至北洋Gov和南京国民Gov统治青岛期间,除建有小型军械库和火药库外,主要是利用德军修建的仓库。
  日军第二次侵占青岛后,除利用原有的仓库外,又在港口内及其附近各修建仓库1座,使仓库总数达到24座(码头仓库8座,后方仓库16座)。其中,8座码头仓库日军占用2座,16座后方仓库日军占用11座。
  美军盘踞青岛时,除占用港口仓库外,在大港附近还先后修建了海军陆战队汽车总库、美军汽车总库、海军弹药总库、海军粮食总库、海军陆战队总库、美军坦克总库、美军汽油总库和美军弹药总库等。
  青岛解放后,人民解放军驻青陆、海、空军各部队,为了保障战备、训练、施工、生产、营建和装备、器材维修等需要,先后修建了大量军用仓库,专供部队使用。

leon 发表于 2009-9-20 11:27

第三篇 军事设施
第八章 兵工厂



  德军侵占青岛后,于1898年在小港修建1座水雷修理厂,并建有码头和仓库等。日军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将水雷修理厂改为洋灰方块制造厂。
  北洋Gov接收青岛后,于1927年又将洋灰方块制造厂改为兵工厂,用于修理枪炮。1928年,兵工厂被渤海舰队司令部接收,改为青岛海军工厂。1934~1935年,南京国民Gov在海军工厂增建船坞和船台各1座。
  日军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将海军工厂与日本造船工厂(浦贺船渠株式会社)合并,改为青岛工厂。该厂除修理舰艇外,还制造小型船舶和蒸汽机。日军投降后,南京国民Gov将青岛工厂改为海军青岛造船所,后又改为海军总司令部造船所。
  青岛解放后,造船所改为海军青岛造船厂(先后隶属山东省工业部、海军青岛基地、海军后勤部领导)。1955年改为海军第三零一工厂(先后隶属海军后勤部、北海舰队领导)。1965年又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八零八工厂。另外,从50年代起,随着军队建设的需要,又先后修建和改建兵工厂10余处。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