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13:社团志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五篇 其他社团第一章 青岛市工商业联合会
第一节 组织机构
市级组织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9月28日,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召开青岛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决定成立青岛市工商业联合会。11月15日,在中山路1号中苏友好协会会议厅,召开青岛市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会上通过组织简则及工作纲领。推选正、副主任委员、常务委员、秘书长。成立接管、整理、财务、法规、调解、文教、技术等7个委员会。设置秘书、组织、辅导、调研、会计等5个科室,会址设中山路74号商会原址。主任委员刘文东,副主任委员郭士毅、迟谦若、柏坚、黄元吉,秘书长陈仰之。
1949年11月23日,开始接管商会、工业会及四沧办事处。商会工作人员42人,工业会19人,四沧办事处6人,全部留用。后又接收同业公会192人,新招收103人,至1951年共有工作人员342人,其中市工商联136人,同业公会206人。1955年工作人员增至380余人,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人员大部调出,保留100人,其中市工商联60人,区工商联40人。
会费标准初定为4等40级,后改为5等50级,市工商联统一填写会费收据,同业公会负责收取,汇交指定银行,公会经费由市工商联根据预算拨付。全行业公私合营后,1957年停止收取会费,经费开支纳入市财政预算。
1950年6月,刘文东调北京,另有15名委员工作变动,1951年1月,筹委会人员作了调整,原有的7个委员会改组为组织、宣教、财务、辅导等4个委员会,职能机构设秘书、组织、宣教、财务、辅导等5科,办公、调解、税务等3室。
筹委会调整后擎天柱:代主任委员黄元吉。副主任委员:刘涤生、葛慎修、迟谦若、张克俊。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一章 青岛市工商业联合会
第一节 组织机构
历届会员代表大会
青岛市工商业联合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 1952年6月2日在太平路29号市政协礼堂召开,代表515人,国营企业代表50人,私营企业代表450人,郊区代表6人,摊商代表4人,有关人士5人。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市各界人民代表会协商委员会主席薛尚实作报告,市财委副主任吴若岩、市Gov秘书长崔介讲话,黄元吉作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主任委员黄元吉,副主任委员张蕴珊、张克俊、徐文园、周棣轩,秘书长刘彬。监察委员会主任委员宋祖华,副主任委员邢刚明。
青岛市工商业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 1957年5月7~14日在市政协礼堂召开,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孙汉卿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传达报告,黄元吉作工作报告,通过《青岛市工商界生活互助金实行办法》,大会选举产生第二届执行委员会。主任委员黄元吉,副主任委员张克俊、董文礼、徐文园、周棣轩,秘书长刘宇光。
青岛市工商业联合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 1958年12月5~11日,在中山路74号礼堂与市民主建国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联合召开。中共青岛市委统战部长李克讲话,徐文园作工作报告,选举产生第三届执行委员会。主任委员徐文园,副主任委员刘彬、周棣轩、孙鸿正、周世英(女),秘书长刘宇光。
1959年12月,市民建会由江苏路2号迁中山路74号与市工商联合署办公。
青岛市工商业联合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 1963年4月20日至5月4日在中山路74号礼堂,与市民建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联合召开。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张敬焘作《关于国内形势和任务的报告》;徐文园作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第四届执行委员会。主任委员徐文园,副主任委员杨添锦、周棣轩、孙鸿正、周世英,秘书长刘宇光。
1963年8月,徐文园调省工商联、省民建会工作,市工商联常委会议决定,孙鸿正代理主任委员。1965年8月,市工商联执委会议决定,由迟谦若任主任委员,并增选马绪涛为副主任委员,于开三任秘书长。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市工商联停止工作。1966年12月至1970年4月,驻会委员到青岛车辆厂劳动,4~10月在龙山路4号学习,10月疏散回乡,3个月后返回。1971年3月至1978年6月,在龙江路34号学习。机关工作人员1968年11月到昌北“五七”干校,1969年11月返回,参加斗、批、改后,1970年10月分配基层工作。
1978年6月23日,市委统战部召集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常委开会,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刘维理讲话,统战部长王鹤坪宣布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均恢复活动,并公布各临时领导小组成员名单。负责人马绪涛,成员:杨添锦、孙鸿正、周世英、刘启堂。
青岛市工商业联合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 1980年11月19~22日,在市政协礼堂与市民建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联合召开。中共青岛市委第一书记李治文、市政协主席刘维理讲话,马绪涛作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第五届执行委员会。主任委员马绪涛,副主任委员张积金、刘世英、谭良、孙鸿正、周棣轩、周世英,秘书长刘启堂。
1983年11月,市工商联由太平路29号迁回中山路74号原址。
青岛市工商业联合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 1984年3月24~27日在中山路74号礼堂,与市民建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联合召开。中共青岛市委第一书记周振兴会见全体代表,书记王今吾讲话。马绪涛作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第六届执行委员会。主任委员马绪涛,副主任委员张积金、张序善、孙鸿正、周棣轩、刘启堂、周世英,秘书长刘启堂(兼)。
1985年2月,增补张鸿雁为副主任委员。
青岛市工商业联合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 1989年5月4~7日,在环海宾馆与市民建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联合召开。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孙炳岳致贺词,马绪涛作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第七届执行委员会。主任委员孙鸿正,副主任委员刘科、刘启堂、张鸿雁、贾森、张荣祥、于凤鸣、许金銮、许世英(女)、张瑞敏、郑亭照,秘书长王思建。
1989年5月7日,七届一次执行委员会议推举马绪涛为名誉主任委员。
1989年6月10日,中共青岛市委批准成立市工商联党组,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副主委刘科任书记,成员张鸿雁、郑亭照、王思建。8月20日,市工商联聘请王稔五、郭存忠、张瀛、罗寿仁、顾建华为特约顾问。
1989年7月1日,市工商联与市民建会分署办公。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一章 青岛市工商业联合会
第一节 组织机构
同业公会
1950年1月开始整顿旧同业公会,成立新同业公会,到1951年6月整理工作结束,共成立73个同业公会,会员11 681户,其中:工业同业公会31个,会员5 442户(国营17户,公营39户、公私合营18户、私营5 368户)。商业同业公会42个,会员6 221户(国营31户、公营13户、公私合营5户、私营6 172户)。
1952年9月,各区工商联筹备成立。为便于分工领导,小户及手工业户成立区属同业公会,归区工商联领导;与加工订货、物资交流及国计民生关系较大的业户,由市工商联领导。成立39个区属同业公会,会员4 463户。其中,工业同业公会24个,会员2 674户;商业同业公会15个,会员1 789户。 1953年,国家统计局颁布《私营企业统一分类办法草案》,依草案规定,撤销区属同业公会,按企业经营范围,划分为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金融业、农业、饮食业、服务业等8大类,组成57个同业公会。
1956年1月,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手工业加入合作社。原有的57个同业公会,归口调整为27个,会员5 987户。其中,工业同业公会10个,会员1 320户。商业同业公会17个,会员4 667户。
1958年12月,市工商联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以后,鉴于企业改造任务完成,生产经营有专业局、专业公司领导,公会作用消失,遂予以撤销,工商业者按区成立行业组。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一章 青岛市工商业联合会
第一节 组织机构
区工商联
1952年9月筹备,1953年8月成立。各区工商联主任为:市南区杨浩春,市北区杜均寰,台西区周棣轩,台东区迟序程,四方区晁益轩,沧口区陈子俊。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区工商联工作停顿。
1980年,市工商联恢复工作,1981年11月成立区办事处。各区办事处主任为:市南区杨浩春,市北区杜均寰,台东区倏光春,四方区于汇霖,沧口区陈子俊。1985年10月至1988年12月,各区(县)工商业联合会相继恢复成立,主任委员:市南区杨浩春,市北区杜均寰,台东区于文卿,四方区于汇霖,沧口区陈锡旭,崂山县唐培玉,胶州市袁长久,即墨县刘永顺。1989年,市内5区工商联换届。1990年,胶南县、莱西县恢复工商联,胶南县主任委员李建华,莱西县主任委员赵辉泉。同年,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工商联,主任委员张化鸽。
1985年全国工商联决定,可以从各种经济成分的工商企业及其负责人中发展会员。从此,市、县、区工商联相继发展了一部分新会员,至1990年12月,市工商联共有会员3 007名。其中企业会员967名(国营企业238名、集体企业408名、乡镇企业256名、私营企业23名、三资企业42名);团体会员14名;个人会员2 026名,其中新会员301名,老会员1 725名。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一章 青岛市工商业联合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推动会员参加政治运动
开展抗美援朝运动 1950年6月,美帝发动侵朝战争。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11月16日,市工商联发表声明,坚决拥护全国各民主党派的联合声明。11月30日,召开座谈会,控诉美帝侵华罪行。12月11日,在第三公园召开工商界抗美援朝大会,有两万多人参加。会上通过了工商界爱国公约,会后举行示威游行,会场上收到业户致志愿军慰问信2 447封,慰问袋4 325个,慰问金95 953万元(旧人民币)。
1951年4月15日,工商界抗美援朝支会成立,主任迟谦若。各行业发动工商界20 751人,在《拥护五大国缔结和平公约宣言》上签名;20 673人参加“反对美帝重新武装日本”投票;有24个行业提前缴纳税款;印染、进出口等6个行业捐献书刊代金2 500万元(旧人民币)。1951年7月、1953年1月两次修订工商界爱国公约。
1951年6月,抗美援朝总会号召全国捐献飞机大炮,优待烈军属。工商界捐款2 285 089万元(旧人民币),超额完成捐款飞机15架的任务。拥军优属捐款344 411万元(旧人民币),理发、澡塘业半价优待烈军属。百货、点心、食品等29个行业,逢节假日半价优待,电影业免费招待烈军属69 650人次,印染、纺织、针织、榨油、进出口等行业,录用烈军属600人为正式工人。
组织工商界参加政治学习 1951年开始组织工商界学习,1952年“五反”运动后,范围逐渐扩大,参加学习的有7 000余人。
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市工商联举办工商界讲习班。1957年,在讲习班基础上,成立工商界政治学校,校长徐文园,副校长周斌、刘启堂,分期分批组织工商联同业公会委员及合营企业私方负责人学习。1960年,工商界政治学校改为青岛市政治学校,由中共青岛市委直接领导。
“文化大革命”开始,工商界学习停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
开展“五反”运动 1952年1月,中央人民Gov决定开展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窃国家资财、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历时一年结束。参加“五反”运动的私营工商业15 397户。其中:守法户4 537户,占29.5%;基本守法户8 917户,占57.9%;半守法半违法户1 712户,占11.1%;严重违法户184户,占1.2%;完全违法户47户,占0.3%。违法所得15 547 654万元(旧人民币),退财补税9 252 568万元(旧人民币)。工商联成立退财补税委员会,以督促退补。
开展反右整风运动 1957年6月15日,工商界开始反右整风,7月8日,工商局长崔继英向工商界作《动员起来,向右派分子作坚决斗争》的报告。7月16日,市工商联、市民建会成立临时工作委员会,领导反右整风运动,主任委员陈孟元,副主任委员崔继英、徐文园,参加反右整风的工商业者5 034人。经历了鸣放、辩论、交心、制订自我改造规划等阶段,于1958年5月12日结束。
进行阶级斗争教育 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发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自1963年10月至1964年9月,市工商联分4批组织工商业者,进行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爱国主义、初级阶段、国际主义为中心的政治思想教育。
开展“四清”运动 1965年1月,开展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四清”运动,参加运动的工商业者3 353人,有91人受到行政及法律处分。驻会委员于1965年7~9月,到青岛车辆厂半天劳动,半天参加运动。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一章 青岛市工商业联合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贯彻对私营工商业利用、限制、改造政策
协助税收、推销公债 1950年3月,市工商联成立营业税评议委员会,6月改组为税务推进委员会,同业公会成立税务推进小组,推动业户忠实申报,认真评议,不偷不漏,积极纳税,并广泛宣传,加强工作,保证完成税收任务。
1949年12月,国家发行胜利折实公债,市工商联推动业户踊跃认购。工商界分配152万分折实,占全市总任务75%,认购1 434 918分,实际交款1 031 261分。1954~1957年,国家4次发行经济建设公债,工商界共认购16 388 453元,缴款15 789 371元。
统计生产销售情况 市工商联推动企业按期上报生产经营情况,月有月报,季有季报,年有年报。业户报公会,公会报工商联,工商联汇总报市有关部门。还按月编造物价指数,供Gov了解市场情况,为指导生产经营提供参考。
革除陋规恶习 1951年4月,市工商联配合工商局,成立市场管理检查组,教育推动工商业者革除掺杂使假、粗制滥造、少秤短尺、偷工减料、以次顶优、冒充名牌、漫天要价等种种陋规恶习,树立新的商业道德作风。
调整公私、劳资关系 1950年3月,市场疲软,商品积压。市工商联协助Gov,对私营企业实行“统筹兼顾,合理调整”的方针。5~12月,组织印染业加工白布40万匹,棉纱5万件,色布70万匹,面粉业加工面粉80万袋,榨油业加工生油2 600担,机器制造业加工螺丝铆钉500吨,另有军鞋、毛巾、袜子、绣花发网等加工品。同时,调整产销关系,加强计划生产,确定以销定产,对原料供应、销售办法、成本利润、批零差价等作了调整。税务部门减少了税收项目,简化税收手续,坚持依率计征。 1950年4月,市工商联配合劳动局、总工会,在50人以上企业建立劳资协商会议制度,签订劳资集体合同。自1949年6月至1952年12月,市工商联调处劳资纠纷600余起。1950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颁布,市工商联配合总工会成立私营企业工会法检查委员会,对63个行业、10 380户,按工会法要求进行检查。1950年9月,在华新、阳本、冀鲁、大陆、振业、明华等大型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废除旧管理制度,建立新管理制度。
重估财产,调整资本 1950年12月22日,中央人民Gov颁布《私营企业重估财产调整资本办法》,1951年1月6日,市工商联配合工商局、税务局成立私营企业重估财产调整资本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崇石,副主任委员黄元吉、范行克。全市73个行业,除豆腐、理发等10个较小行业缓估外,其余63个行业分3批进行,参加重估的企业4 533户,资产总值83 294 376万元(旧人民币)。
组织城乡物资交流 1951年4月6~8日,市工商联配合市财委等部门,召开青岛市第一届土产会议,出席代表204人,签订协议141项,价值800亿元(旧人民币)。会议决定成立青岛市城乡物资交流委员会,后改称城乡物资交流指导委员会。1951年10月15~24日青岛市第二届土产会议召开,省内11个专区345名代表参加,设12个展览馆,13个参观点,签订合同230件,协议108件,物资109种,价值268亿元(旧人民币)。1951年,组织9个代表团、4个参观团,参加南京、上海、苏州、徐州、济南等地物资交流会,签订协议546件,价值778亿元(旧人民币),年底完成协议总值61%。1952年,组织工商界参加省内外78个地区82次物资交流会,派出代表354人,交易员1 417人,合同总值512亿元(旧人民币),年底实现80.52%。1953年,组织1 511人次,参加87个地区128次物资交流会。
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1953年1月,市工商联协助Gov贯彻对私营企业“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改造”的方针。工业方面:任务不足的由国营企业让出任务,原料不足的厉行节约或研究代用品;没有生产任务者指导其转业,多余职工由Gov安排;不能继续存在者,淘汰企业,安排人员。商业方面:调整公私比重,让出销货额,调整批零差价,降低批发起点,适当搭配热销货等。
协调手工业内部关系 1953 年 5月,全市有手工业4 804户,其中劳资关系户529户,雇用关系户1 105户,师徒关系户240户,独立劳动者2 930户。由于政策界限不明,内部出现纠纷,影响生产。1953年7月,市工商联与手工业联合社配合,召开手工业生产代表会议,通过了《手工业师徒、雇用、劳资关系协议书》,对有关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引导私营企业走国家资本主义道路 1953年9月,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市工商联引导私营企业走国家资本主义道路。1953年底,加工订货及统购包销的产值,占私营工业总产值69.05%。私营粮店全部成为代销店,国家商业与私营商业建立批购关系或成立公私联营。
辅导私营批发商转业 解放初,青岛市19个商业行业中,有批发商464户,资金129万元,从业人员2 850人,其中:职工1 729人,资方代理人66人,资方1 055人。随着初级阶段经济的壮大,私营批发商逐渐失去作用。1954年9月1日,市工商联成立私营批发商转业辅导委员会。转业159户,其中转入公私合营企业28户,工业43户,畜牧园艺业23户,手工业7户,服务业14户,捕捞业1户,零售业41户,诊所2户。利用改造107户,其中公私联营84户,委托代理7户,公私联购联销12户,委托加工1户,代理批发3户。划归手工业局1户。批准歇业197户。
全行业公私合营 1956年1月19日,市工商联在永安大戏院召开工商界临时代表会议,出席代表443人,会议决议请求Gov批准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1月20日,Gov批准全市47个行业实行公私合营。1月23日,在汇泉人民广场举行庆祝大会,晚间举行提灯游行。1月24日,市Gov部署清产核资、定股定息、经济改组工作。核资中,出现估价偏低现象,平均低估20~30%,发现后予以纠正。
包括以前批准的火柴业、绸布业在内,全市公私合营共49个行业,4 872户。经过经济改组,调网并店,最后核定为944户(包括老合营户),私方人员6 155人(内资方代理人286人),职工38 353人,资本总额55 566 685元,其中私股38 510 416元。国家实行定息,年息5厘,自1956年1月1日计息,至1966年9月30日停发。
合营高潮时,工商界拿出账外资财,计现金102 284元,公债384 294元,黄金1 527两,美汇5 125元,物资折价153 720元,房屋4 910间。Gov酌情批准接受42.5万元,入股计息。根据“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原则,对私方人员予以合理安排。工业方面共安排2 850人,其中局内科长、总厂正副厂长9人,基层厂正副厂长、总厂科室主任305人,董事34人,顾问7人,技术员25人,工程师2人,基层厂车间主任209人,余者为一般管理及生产人员。商业方面安排2 620人,其中市级公司科股长15人,总店及中心店正副经理12人,股(组)长42人,区店正副经理69人,董事10人,余者为一般管理及生产人员。
1957年6月,公私合营企业实行工资改革。新合营企业工人职员及私方人员的现行工资标准,同当地同类性质的国营企业的工资标准比较,高的不减少,偏低的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分期逐步增加。现行工资高于新订工资标准部分,给予保留,保留的工资,今后随着提高工资标准和升级,逐步抵消。私方人员平均工资58元,工业平均72元,商业平均46元。工业方面,植物油业工资最高,平均82元。牧场养殖业工资最低,平均50元。商业方面,进出口业工资最高,平均123元。渔业工资最低,平均35元。全市个人工资最高240元,最低20元。改革后,工资偏低的,都有所提高。
贯彻对私方人员的政策 1959年12月16日,全国工商联召开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刘少奇主席阐述了Gov“包一头,包到底”,工商界“顾一头,一边倒”的政策,中共中央统战部李维汉部长宣布了有关工商界定息、高薪、病假工资、退休、退职等问题的规定。1960年3月12日至4月10日,工商联召开执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参加会议的有500余人。会议通过《青岛市工商界加强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决心书》,并向济南、烟台、潍坊、淄博等地工商界,提出开展加强自我改造竞赛倡议书。 1962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在精简工作中妥善安置资产阶级工商业者的若干规定》,工商业者及其家属(妻或夫)不下放农村,企业精简时一般不精简工商业者,工商业者调到其他单位高工资不变,不够退休条件的工商业者可采取编外请长假办法,发工资40%。8月24日,市工商联召开执委会议进行传达,后又向工商界普遍传达。
开展“双献”、“五比”活动 1958年8月23日,市工商联召开大会,发动工商界开展“双献”(献技、献计),“五比”(比接受党的领导,比接受职工监督、比参加体力劳动、比贡献技术才能、比政治理论学习)活动,订出计划,为初级阶段建设总路线服务。
支援钢铁生产 1958年5月13日,青岛召开支援钢铁生产广播大会,动员工商界拿出物资支援钢铁生产。到10月底,工商界共交各种钢铁706 291斤,金、银、首饰、外币折合人民币144 400元,根据Gov指示,生活用品发还,其余折价入股计息。
开展工商界家属工作 1961年5月18日,市工商联、市民建会委员联席会议决定,成立工商界家属工作委员会,登记工商界家属3 678人,划分166个小组,以街道为基地参加社会活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家属工作停顿。1981年恢复,1982年成立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周世英,1984年许世英任主任。妇女工作委员会成立以后,做了大量工作。拥军优属,勤俭持家,宣传计划生育,开展爱国卫生,关心少年儿童,支持托幼事业。1982~1990年,举办9期少年儿童暑假校外活动辅导班,有6 000余名学生参加。
市少年儿童福利基金会成立后,不少工商界妇女自愿捐助,原青岛市副市长、市民建会主任委员陈孟元夫人杨修青捐款3万元。原山东省副省长、省工商联主任委员苗海南夫人崔永和捐款1万元。市工商联副主任委员、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周世英捐款1万元。1983年12月,周世英病逝,临终遗愿将个人积蓄2.6万元,全部捐献市少年儿童福利基金会。
1982~1988年,工商界妇女评为“五好”家庭932户次,先进个人110人次,“三八”红旗手49人次,妇女工作委员会被评为全国、省、市先进集体,并获青岛市“三八”红旗集体标兵称号。
举办工商界生活互助金 1957年5月,市工商联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通过《青岛市工商界生活互助金实行办法》,自1957年第四季度实行,其目的是发扬团结互助精神,依靠工商界自身力量,帮助少数工商业者解决生活困难。互助金的来源是收取定息10%,工资1%,工商业者个人自愿捐助。互助金补助的对象是公私合营企业的私方人员及家属与不在职私股股东。补助的种类有定期补助与临时补助两种。另外,有正当急需者还可借款,到期归还。
全市工商界年定息总额1 727 921元,按10%计,可收定息互助金172 792元。年工资总额4 026 444元,按1%计,可收工资互助金40 264元。对数目过少者免收。自1957年10月至1966年6月(1966年第三季度定息于1979年后补发,未收取互助金),共收定息互助金1 255 579元,工资互助金288 835元,个人捐赠及利息 116 448元,总 计1 660 862元。至1965年12月,共支出定期补助425 070元,临时补助431 827元,借款累计332 934元,收回303 695元,尾欠29 239元(1981年,主委办公会议决定尾欠部分免收)。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互助金工作停顿。1980年恢复,并重新成立青岛市工商界生活互助金管理委员会。1980~1990年,定期补助6 903人次,176 898元,临时补助4 960人次,240 133元。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一章 青岛市工商业联合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为经济建设服务
为经济建设服务协助党和Gov落实政策 1979年2月16日,市工商联、市民建会召开常委联席扩大会议,临时领导小组负责人马绪涛传达全国工商联、民建中央武汉工作会议精神,中共青岛市委统战部负责人传达党和Gov对原工商业者的若干政策规定以及青岛市落实政策的基本情况。
1978年4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11号文件,工商界右派未摘帽子的全部摘掉,根据1978年9月17日中共中央55号文件关于改正错划右派的规定,工商界363名右派全部改正。到1982年底,在职的原工商业者全部加入工会。私房被占用的161户、519间、7 621平方米全部发还。待发、扣发工资的761人全部补发。遣返疏散517户及查抄物资789户得到妥善处理。曾经担任行政职务现仍在职的101人,重新安排71人。
经济咨询服务 1981年1月,全国工商联、民建中央在北京召开为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服务经验交流会,青岛毛巾厂张诚杰、印染厂殷敏生参加。会后,市工商联根据会议精神,鼓励成员为调整国民经济献计献策,共提建议153项,其中市南区成员所提《关于中山路一条街调整网点改进经营的建议》,市Gov极为重视,12条意见采纳9条。
1990年,市工商联组织专门班子,就工商业热点问题和突出问题进行调查,写出《青岛市地产品配套现状及应采取的对策》、《青岛市小商品产销情况》、《关于市内五区街工业情况的调查报告》、《青岛肉联厂处境艰难,亟应扶持》、《崂山区乡镇企业情况》等5份专题报告,受到市Gov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对《我市地产品配套现状及应采取的对策》的建议,市Gov予以采纳,组织专门机构,加强对地产品的管理。
1982年7月,全国工商联、民建中央在北京召开经济咨询服务工作经验交流会,市工商联、市民建会副主委张积金参加,会后于9月21日向市Gov作了汇报,改组并扩大了经济咨询工作委员会,加强与充实经济实体,成立东方实业公司(后改组为工商经济开发公司),董事长马绪涛,总经理孙鸿正。自办企业建联服装店、异型皮鞋厂等,收到较好的效益。
根据“扬长避短,拾遗补缺,稳步前进,讲求实效”的方针,开展经济技术咨询服务工作,先后推荐退休成员300多人次,协助200多家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改进生产技术。1983年和1984年,两次派成员参加山东省工商联、省民建会赴青海经济咨询服务组工作,支援边远区经济建设。1990年,市工商联与市经委及北京“3C”网络在青岛联合举办新科技成果信息发布洽谈会,组织200家企业和单位300余人参加,达成协议与意向90多项,为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提供服务。
发挥“民间商会”作用,代表会员合法权益,反映会员的意见和要求,利用网络优势,为会员提供信息,排忧解难,协助会员解决生产、销售、资金、原料、技术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
1989年,组织会员参加华东6省市工商联企业会员产品展销会、珠海五金制品国内外订货洽谈会、武汉经济协作区副食品订货会等。1990年,组织264家企业600余人参加福州、武汉、上海、太原、南京、济南、长春等地工商联举办的展销会、订货会,成交额1 700多万元。
1990年,组织部分大中型企业负责人赴上海宝山钢铁厂学习考察,通过牵线搭桥,帮助青岛电冰箱总厂等6家企业,解决了2 000吨急需钢材,并建立起长期业务关系。与市外商协会联合举办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展销会,72家“三资”企业及外向型企业参展,市委书记郭松年、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今吾、市政协主席牟周剪彩,市长俞正声题词。
广交朋友,联络友谊,宣传政策,争取人心 1982~1990年,接待来自日、美、加、印尼、港、澳、台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工商社团、组织、知名人士200余人。会员中有“三胞”关系的180余人,海外亲友500人。分布在19个国家和地区,大部分人已取得通信通汇联系,不少人回青探亲、旅游、洽谈贸易。
1985年马绪涛主委随全国工商联、1987年孙鸿正副主委随省工商联赴香港参观访问,加强了与当地工商界的联系。1987年7月,广州、大连、上海、天津、青岛等5市工商联、民建会联络工作会议在青岛召开。
青岛工商经济开发公司与18个国家和地区60多家客商有联系。
改革、开放以来,市工商联为有关部门引进资金、技术、设备穿针引线。1989年,参与美国“3L”公司、香港佳荣公司、加拿大加业环球贸易公司、香港比德洋行等15个项目的洽谈。山东省对外贸易洽谈会期间,协助12个单位找到贸易伙伴。同年,3次陪同美、日客商到济南、烟台进行投资考察。1990年,参与青岛汽车制造厂改装分厂与美商签订集装箱托盘加工合同、青岛自行车厂与美商签订自行车出口合同等项目的洽谈。在山东省小交会和海峡两岸联谊会期间,工商联发出邀请函电300余家,80名客商到会,协助6家企业签订合同。
1990年10月,成立海外联谊工作委员会,刘启堂任主任。
工商专业培训 从1981年开始,组织在职成员以“传、帮、带”方式,向青年职工传授商品知识、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经验。
1984年,创办民联业余学校,市内5区设分校,为集体、乡镇、街道、个体企业举办会计、统计、缝纫、食品卫生、建筑设计、模具加工、机械制图、外语、打字等专业培训。
1987年,开设北京经济函授大学青岛分校、北京自修大学青岛分校、南开大学青岛函授站、深圳大学青岛教学点、华东师范大学青岛函授站等大专班。至1988年底,技术、文化班结业学员35 621人,在校学员:专业班5 161人,大专班1 590人。1989年,在校学员:专业班36个,1 491人,大专班20个,966人。1990年,在校专业班61个,2 008人,大专班16个,778人。民联业校评为青岛市成人教育先进单位。
参政议政 1990年,会员推选为各级人大代表和安排为各级政协委员的159人。市工商联还参加市委、市Gov、人大、政协召开的“双月座谈会”、情况通报会以及各项视察活动。
宣传教育 1989年7月,创办《青岛工商》会刊,到1990年底,共出刊14期。在北京《中国工商》会刊上发表青岛专号,宣传青岛改革开放的成就和部分企业的实绩,俞正声市长、孙鸿正主委撰写了文章。与市展览办公室合作,举办《璀璨的岛城企业之声》图片展览,介绍19家知名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按时组织会员学习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全国工商联会议文件,学习党和国家擎天柱讲话。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政治风波期间,及时组织会员学习文件,认清形势,恪守“坚定不移跟党走,尽心竭力为四化”的行动纲领,坚决拥护中国Our Party的领导,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1990年,组织会员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Our Party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通知》和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提高对统一战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更好地发挥政治协商与民主监督作用。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一章 青岛市工商业联合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青岛市商会
1891年,青岛建置,商号渐多,商众立公所于天后宫,推举瑞茂酒馆胡增瑞为会首。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华洋商号纷纷设立,巨商富贾依地域成立会馆,主要有齐燕会馆、三江会馆、广东会馆,通称“三大会馆”。
1902年,德国总督府设立中华商务公局,有董事12人,主管华商事务。1910年,清Gov公布《商会简明章程》,中华商务公局撤销,成立青岛商务总会,会长傅炳昭。
1916年,北洋Gov公布《商务法规》,商务总会改称总商会,会长丁敬臣。1918年第二届改选,会长成兰圃。1920年第三届改选,成兰圃连任。1922年第四届改选,会长隋石卿。1924年第五届改选,隋石卿连任。1927年第六届改选,会长宋雨亭。1929年,南京国民Gov接管青岛,公布《商会改组大纲》,商会改为委员制,主席团委员为宋雨亭等3人。1931年,南京国民Gov公布《商会法》,总商会改称市商会,主席委员宋雨亭。1935年改选,宋雨亭连任。宋雨亭四届连任,主持商会工作12年之久。
1938年,日本二次侵占青岛,商会改称青岛特别市商会,日伪当局指派柳文廷为会长,柳未到职。1942年3月,邹道臣任会长,常务董事长乔智金,日本人上砂平次任顾问。1945年改选,会长时品三。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品三称病,李德卿代理会长。1946年,商会召开会员代表大会,李代芳当选主席。1948年改选,李代芳当选理事长。解放前夕,李代芳离青,1949年6月,商会常务理事会推张乐古暂负理事长职责。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一章 青岛市工商业联合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公会组织
1915年,北洋Gov公布《工商业同业公会组织法》。当时,青岛被日本侵占,未成立同业公会,少数行业成立组合。1922年收回青岛后同业公会开始成立。1928年有26个公会,会员1 103户。1937年有34个公会。1948年有80个公会,会员9 416户。1949年商会、工业会分立,商业公会有56个,会员5 762户。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一章 青岛市工商业联合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青岛市工业会
中华工业总联合会青岛分会 1930年,实业家刘鸿生倡议成立中华工业总联合会于上海。1932年,青岛华北火柴公司周子西发起成立青岛分会,并任会长,会址设于华北火柴厂内。1934年二届改选,华北烟草公司战警堂任主席。1936年三届改选,冀鲁针厂尹致中任主席委员,会址迁中山路89号。1935年,在市长沈鸿烈支持下,工业会组织考察团,战警堂任团长,赴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参观考察。1937年,工业会在太平路小学举办国货产品展览会。
中华全国工业协会青岛分会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成立中华全国工业协会。1946年1月,尹致中在青岛发起成立分会,会址设于泰山路60号,4月24日,在民言报社礼堂召开成立大会,尹致中当选为主席委员。1947年4月,召开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尹致中当选为理事长。1947年,改称为青岛市工业协会。
青岛市工业会 1947年10月,根据《工业会法》,工业协会改组为工业会。1948年6月,召开成立大会,尹致中当选理事长。1948年9月,国民党十一绥靖区以拒交戡乱费为名,欲逮捕尹致中,尹逃往上海。1949年4月,推举范澄川为理事长。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二章 青岛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第一节 组织机构
青岛市社会科学界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84年9月22日在黄海饭店召开。参加大会的有社会科学专家、学者、教授、社科工作者及13个学会的代表170余人。中共青岛市委书记王今吾、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玉成、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在因、市政协副主席陈波萍、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守璞、省社联副主席林江等出席开幕式。大会通过青岛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章程,选举产生由38人组成的市社联委员会。黄克昌当选为市社联主席,宿良箴当选为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宋修业、孙喜茂、刘琦、祝盛业、马延农、李平衡为兼职副主席,以上8人组成市社联常委会。
1984年11月10日,市委批转《关于青岛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正式成立报告》,明确市社联的办事机构为单列编制,单拨活动经费,同市社会科学研究所一个党组,一个机构,两个牌子,合署办公。 1984年12月8日市社联第一届常委会第一次会议通过朱信芳为市社联秘书长,增补其为常委,宿良箴不再兼任秘书长职务。
1985年8月23日,市Gov批准市社联《关于建立青岛市社会科学咨询服务中心的请示》,正式建立青岛市社会科学咨询服务中心,对外挂牌,开展社会科学咨询服务。
1987年8月6日,市社联第一届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补选朱信芳为市社联副主席。
1988年5月8日,市委《关于青岛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同青岛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分署办公有关事宜的通知》,确定市社联同市社科所分署办公,为市直局级单位,单独建立党组,单列编制,归口市委宣传部。市编委于1988年11月以青编字(1988)254号文《关于青岛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增加编制的批复》,批准由原编制7人增至12人。1989年9月1日,市编委以青编字(1989)173号文《关于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内部机构设置的批复》,同意市社联由原来一个办公室增设科普部、学会部。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二章 青岛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学会
青岛市哲学学会 1980年5月成立,会员50人,理事长赵晓,秘书长黄克昌。1986年1月产生第二届理事会,苏桂凤任理事长,隋文彬任秘书长,会员110人。1990年1月产生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会成员25人,常务理事7人,理事长兼秘书长隋文彬。办公地点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会员共209人。
青岛市经济学会 1980年5月成立,会长许善义,秘书长徐曰恕。1985年12月产生第二届理事会,会长高纪明,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子玉。1987年12月产生第三届理事会,会长、秘书长人选未变,会员250人,办公地点市委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
青岛市历史学会 1980年5月成立,会员人数156人。1980~1986年一届、二届理事长张云汉,秘书长张伯荧。1986年第三届会长王肇基,秘书长尹铁铮。办公地点青岛德平路5号山东师范大学夜大青岛分校。
青岛市财政学会 1981年5月成立,会员162人。学会设秘书处和《青岛财会》编辑部。学会理事会于1984年、1987年换届,第三届理事会会长王增益,秘书长纪家骝。办公地址青岛市金口一路2号财政局。
青岛市会计学会 1981年5月成立,有团体会员6个,个人会员913人,学会设秘书处。理事会于1984年、1987年换届,第三届理事会会长殷树明,秘书长牟善学。办公地址青岛市金口一路2号财政局。
青岛市教育学会 1981年12月成立,第一届理事会共有理事30人,设常务理事6人。会长唐瑞五,秘书长赵锦铭,会员85人。第二届理事会于1987年12月产生。理事35人,常务理事8人。会长管惠远,秘书长钱惠琪。个人会员 125 人。所属各学科教学研究会15个,团体会员1 675个。办公地址湖北路4号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青岛市金融学会 1982年4月成立,1985年4月、1988年4月两次换届。有会员692名。第一、二届会长王耀庭,秘书长邹恩宽(兼)。第三届会长王耀庭,秘书长安丰栋。办公地址青岛市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
青岛市商业经济学会 1984年3月成立,所属分会100余个,会员2 328人。青岛市商业经济学会设有秘书处、编辑处、咨询服务部。第一届会长吕建嘉,秘书长鲁野。1986年5月换届,会长吕建嘉,秘书长尚慎富。创办会刊《青岛商业研究》。办公地址华联商厦3楼。
青岛市卫生经济学会 1984年9月成立,原名“青岛市卫生经济研究会”,1988年4月21日第二届会员代表会改名。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程云峰,秘书长于峰亭。第二届理事会会长程云峰,秘书长李忠朴。秘书处为理事会办事机构,下设组织秘书组、学术组、宣传资料组。有会员301人,并辖胶州市、平度市卫生经济学会两个团体会员。办公地址青岛市卫生局。
青岛市供销合作经济学会 1984年12月成立,分别于1987年1月、1989年12月换届,第一届会长马跃华,秘书长马玉珍。第二届会长罗寿仁,秘书长兀祥生。第三届会长孙鸿德,秘书长刘增信。有会员1 372人。办刊物《合作经济研究》(季刊)。学会下设“青岛供销经济技术咨询服务部”,办公地址广西路42号市供销合作社。
青岛市粮食经济学会 1985年5月成立,是青岛市商业经济学会的团体会员。会长陈玉珩,秘书长侯慧林,有团体会员33个,个人会员299人。
青岛市逻辑学会 1985年3月成立,理事长宿良箴,秘书长鞠福臻,会员53人。办公地址青岛广播电视大学。
青岛市物资经济学会 1985年9月成立。有个人会员68人,团体会员单位17个,会员150人。会长王允晋,秘书长高国耀、李景耀。会刊《物资与经济》(季刊)。办公地址中山路33号。
青岛市科学初级阶段学会 1985年9月成立,1990年1月换届选举。共有会员84人,会长傅清沛,秘书长姜香龄。办公地址青岛市委党校科学初级阶段教研室。
青岛市税务学会 1985年10月成立。1988年5月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换届。设学会秘书处,负责学会日常事务,组织理论研究、编辑刊物、资料积累等工作。有会员321人,第一届、第二届会长刘守惠,秘书长孙启运。会刊《青岛税务》。办公地址瞿塘峡路7号。
青岛市统计学会 1985年12月成立。第一届会长李文韵,秘书长刘松。1989年换届,第二届会长、秘书长未变。1990年会长改为邹吉兴。有会员718人,下设秘书处,在市统计局内办公。会刊为《青岛统计》。
青岛市档案学会 1986年1月成立。1990年4月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学会理事长薛连科,秘书长李明,会员377人。办公地址湖南路39号青岛市档案局。会刊《档案之声》。
青岛市职工教育学会 1986年1月成立,挂靠青岛市职工教育办公室。1989年5月换届。会员人数约200名,团体会员20个。第一届会长严家琮,秘书长张家祥。第二届会长李继舜,秘书长张家祥。办公地址青岛市太平路37号。
青岛市中共党史学会 1986年3月成立。第一届理事会会长杨在茂,秘书长龚?藻,有会员171人。办事机构设在中共青岛市委党史编委会办公室。
青岛市审计学会 1986年11月成立。1990年4月召开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二届理事会。第一届与第二届会长隋家滋,第一届秘书长迟绍良,第二届秘书长李永泉。1990年有会员264人。办公地址青岛湛山大路60号青岛市审计局办公楼内。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二章 青岛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协会
青岛市计划生育协会 1985年4月成立,挂靠在青岛市计划生育委员会,会长李宝芳,秘书长高启成。1987年有会员61人。
青岛市工业经济管理者协会 1985年5月成立。个人会员75人,团体会员58个,机械分会1个。会长秦家浩,秘书长钱元芳。1989年3月换届,第二届会长、秘书长不变。办公地址青岛市松山路10号。
青岛市世界语协会 1986年5月成立,理事长丁先,秘书长高风。会员57人。1988年换届,理事长丁先,秘书长王胜安。会员95人。1989年换届,理事长李祖衡,秘书长王胜安。办公地址市委宣传部外宣处。
青岛市新闻战线老战士协会 1986年7月成立。协会设秘书处、编辑部、培训部、咨询服务部,会员86人。办公地址青岛市安徽路19号,会长姜迅,秘书长郝鸣。
青岛市消费者协会 1986年9月成立,常设机构是消费者协会办公室,设宣传指导部、监督检查部、处理投诉部。1988年底,青岛市所辖12个区、市普遍成立消费者协会。1990年底,全市共建立乡镇、街道消协分会169个。1990年1月,经市编委批准,青岛市消费者协会办公室列编12人,为处级单位,设主任、副主任各1人,隶属市工商局。会长毕兴华,秘书长黄树智。办公地址广西路34号。
青岛市翻译工作者协会 1986年12月成立,挂靠青岛市外经贸委。会长田如平,秘书长吴澄,有会员300人。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二章 青岛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研究会
青岛市幼儿教育研究会 1981年12月成立,1986年12月换届。第一届理事长周直,秘书长赵梅筠。第二届理事长周直,秘书长韩曙黎,共有会员167人。办公地址市教育局初教处。
青岛市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 1984年9月成立。研究会设在市委企业部调研处。1988年2月,市委企业部撤销后,改设在市委宣传部调研处。研究会成立时,聘请市委副书记孙炳岳为名誉会长,会长由市委企业部部长孙喜茂担任,副会长12人,市委企业部副部长王永生为副会长兼秘书长。1986年4月,市委副书记杨在茂为名誉会长,孙喜茂继续担任会长。市委企业部副部长温法尧任副会长兼秘书长。1988年5月,会长改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玉成担任。1989年5月市委宣传部调研处处长刘玉华任副会长兼秘书长。1990年8月,增聘市委副书记刘镇为名誉会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孔心田任会长。全市形成市、局、公司、厂级研究网络,有研究会600多个,会员1万余人。市研究会吸收110个市直单位和大中型企业研究会为团体会员。1984年10月,市研究会分别被全国和省研究会吸收为团体会员。会刊《思想政治工作探索》于1984年10月创刊(季刊)。
青岛市现代文学研究会 1984年12月成立。会员36人,第一届理事会(1984~1988年)理事长张挺,秘书长王照青。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张挺,秘书长高培文。办公地址青岛师专。
青岛市经济法研究会 1985年1月成立。研究会设秘书处,挂靠市Gov法制局,会员200余人。办有会刊《经济法研究》,经费来源主要是会费收入和举办培训班等业务收入。第一届理事会会长韩洪勋。现会长董焕章,秘书长刘学政。
1988年2月,召开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会长滕学朗,秘书长吴克训。
1990年5月8日召开第三届理事会换届选举,聘请赵明甫、王稔五、许云湘为名誉会长。会长刘伯圣,秘书长张德伟。团体会员34个,个人会员824人。办公地址青岛市粮食局。
青岛市统战理论研究会 1985年6月成立,1988年12月、1991年10月两次换届。会员200人,基层研究会(组)20个,研究会设秘书处。第一、第二届会长郭存忠,秘书长孙道生。第三届会长王玉成,秘书长黄建青。会刊《统战理论研究通讯》。办公地址太平路29号。
青岛市康有为研究会 1985年10月成立,会址在市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文史资料处。会长周振业,秘书长周荃。1987年有会员72人。
青岛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 1986年6月成立。每年进行一次换届选举,由高校党委书记、分管思想政治教育的副书记轮流担任正副理事长,每届理事会设会长1人,副会长2人。至1989年,有团体会员14个,其中包括普通高校7所(青岛海洋大学、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化工学院、青岛大学、青岛师专),成人高校5所(青岛教育学院、青岛广播电视大学、青岛远洋船员学院、青岛市职工业余大学、青岛冶金矿山大学)等。团体会员12个,含高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500余人。
办公地址设在会长单位宣传部,即各届秘书长工作单位,联系人是各届秘书长。日常挂靠单位:市委宣传部学校教育处。
青岛市现代文化研究会 1986年12月成立,会员60人,理事长金又新。刘以娴、郭彦、宣弘先后担任秘书长。会内设秘书处负责日常事务工作,另设理论部、创作部。办公地点设在市文联。
青岛市组织人事工作理论研究会 1986年9月成立,挂靠中共青岛市委组织部。理事长杨在茂,秘书长王永生。有会员64人。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二章 青岛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发展社会科学队伍,加强学会管理
1984年市社联刚成立时,全市社会科学学术团体仅有13个,会员人数3 000余人。到1990年,有学会、协会、研究会71个,会员人数达3.1万多人。学科门类包括政治、经济、哲学、法学、历史、文学、教育、科学初级阶段等。全市已形成以市社联为中心、学会为网络的学术研究和交流的活动体系,组成了一支学科齐全、门类众多、智力密集、人才荟萃的社会科学队伍。市社联始终把加强对学会的组织管理和指导协调作为一项基本任务来抓。1988年制定《青岛市社会科学市级学术团体管理暂行规定》,建立全市社会科学学术团体人才和成果档案,制定全市社会科学科研规划,指导和协调各学术团体的学术活动,举行一年一度学会工作经验交流会和先进学会、学会优秀工作者评选活动,建立定期的学会秘书长会议制度及各种学会管理制度,采取多种措施把握全市社会科学界活动的方向,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二章 青岛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开展学术研究和专题调研活动
1984~1990年市社联直接组织大型学术活动60多次,全市社会科学界组织的各类学术研讨会达4 500多次,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85年举行“青岛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研讨会”,对青岛市经济、技术、社会、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科学论证,市委、市Gov主要领导参加研讨会,收到高质量论文61篇,会后编印《认识与探索》论文集。为确定青岛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方向,起到重要的决策咨询作用。1989~1990年,市社联联合有关学会集体攻关,先后召开“青岛市信贷结构调整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和“青岛市启动市场、治理通货膨胀理论研讨会”。联系青岛实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研讨宏观决策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青岛经济走出低谷探索路子,受到来青视察工作的省人大、省政协领导的重视,为发挥社会科学界宏观理论优势,组织了一些大规模规划论证活动。1986年对青岛市“七五”规划进行理论论证,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受到自然科学界和分管市长的肯定和好评,中国社科院《学术交流》转载其主要观点和设想。1990年,市社联受市Gov委托,牵头组成论证委员会,对青岛市“八五”重点产品发展规划进行论证,指出了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完善规划的建议。1988年,为加快发展青岛外向型经济,设计了五方面的49个专题进行研讨和调研。完成了“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问题研究”、“青岛市外向型经济人才对策研究”等调研报告,得到许多部门领导的肯定,在多家理论刊物上转载。市社联还组织科技教育发展、胶州湾开发、城市基础建设、加速第三产业发展、人口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讨活动。市社联还应有关部门的要求,承担一批重点课题。1987年,组织几十位专家、学者历时一年编写的《青岛市综合国土规划》,客观地分析了青岛市域国土资源的特点和优势。提出国土综合开发整治的指导思想、方向目标和战略重点,为青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1988年承担了市二轻局“青岛市集体工业经济体制改革”课题,组织由专家、领导、实际工作者相结合的课题组,考察了全国21个地区,完成5万余字的研究报告。在《消费时报》、《轻工集体经济》等报刊上作了详细登载和介绍。青岛市农资公司在开展配方施肥的农资科技系列化服务方面积累了一整套成熟的经验,使全市农民增加收入达1.5亿多元。1989年,市社联及时组织农业经济方面的专家,通过考察,从理论上总结这一经验,将调查结果报市委、市Gov建议推广,受到分管书记的重视,由市委加编者按,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作为文件下发,并在市内外6家刊物发表。市社联注意组织社会科学界向企业靠拢,为企业治理整顿、深化改革、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围绕企业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与企业界联合举行深化企业改革理论研讨会、完善企业承包责任制理论研讨会、企业股份制理论研讨会等学术活动,为深化企业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还组织专家、学者先后到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自行车公司、国棉六厂、针织七厂等十几家企业,为他们实施股份制、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强企业管理、建立厂内银行等问题,进行咨询论证和经验总结。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二章 青岛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加强初级阶段基本理论的研究和宣传
自1985年先后召开全市性的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理论研讨会,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理论研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讨会,初级阶段理论专题研讨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理论研讨会等,发挥在理论学习中的指导作用。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二章 青岛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献计献策,提供理论服务
先后召开青岛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青岛市精神文明理论研讨会、青岛市党的建设理论研讨会等,强化了理论界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参与作用。
组织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进行国情、市情教育。如1989年召开“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理论研讨会”、1990年召开“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学术讨论会”等。
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服务。1989年召开全国性的“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有全市近百名企业领导与市内外专家,共同商讨企业文化发展方向和对策。在港务局等单位,与基层领导和政工宣传干部,就如何防止和平演变,搞好职工“双基”教育等问题,进行理论咨询和研讨,为稳定全市职工队伍,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理论服务。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二章 青岛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建立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制度,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刊物和舆论阵地的建设
1984~1990年全市社会科学界共撰写发表论文和调查报告4.8万余篇,论著近200部。其中许多优秀成果进入市党政部门决策圈,有些成果在国内外产生影响。为进一步调动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科研积极性,多出成果,市社联1985年组织第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市委、市Gov非常重视这一工作,以青办发(1989)28号文件下发《关于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办法》,规定青岛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全市社会科学的最高奖励形式,评奖活动每年举行一次,把社会科学成果评奖活动纳入正常轨道。市社科联按照市委、市Gov文件要求,相应制定评奖实施细则和方法,由专家、学者、领导组成评奖委员会,使整个评奖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到1990年已进行4次全市性评奖活动。申报成果6 000多项,评出一等奖8项,二等奖90项,三等奖235项,有近百人在省和国家组织的评奖活动中获奖。
1990年全市学术刊物25种,为全市社会科学界和社会各界的理论研究提供阵地,形成社会科学舆论传播网络。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二章 青岛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开展科学普及智力开发和咨询服务活动
1985年经市人民Gov批准成立的青岛市社会科学咨询服务中心和1986年经市教育局批准成立的青岛市社科联业余学校,为普及科学知识、进行智力开发、培训专门人才、开展咨询论证等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5年来,市社联抓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科普活动:举办全国性的讲习班。1985年配合价格体系改革,邀请全国著名经济学家谷书堂讲授价格理论。1988年举办“股份制及证券市场高级研修班”。举办全市性的学术讲座,如“德国侵占胶州湾90周年学术报告会”、“抗日战争爆发50周年专题学术报告会”等。举办群众性的科学普及活动,如1987年有近万人参加的读报知识大奖赛和青岛市十大优秀建筑评选活动等,其中十大优秀建筑评选活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同法、日、德、美等国的人文科学专家,就文学、历史、经济贸易、世界市场、哲学等学科进行学术交流,扩大了国际间的学术交往。截至1990年底,举办各类科普讲座、培训班达24 500次,有近百万人次参加社会科学普及活动。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三章 青岛市台湾同胞联谊会
第一节 组织机构
1986年,居住在青岛市的台湾省籍同胞有40户106人(含家属)。其中,高山族台胞8户9人,白族台胞1户3人。
青岛市台湾同胞联谊会于1982年9月28日成立,办公地址青岛市太平路29号。机构设置:会长1人,秘书长1人,文字秘书1人,行政秘书兼司机1人,人员编制共4人。
青岛市台湾同胞联谊会是在中国Our Party领导下的台湾各族同胞的爱国民众团体。其宗旨是:高举初级阶段和爱国主义旗帜,团结联络居住在大陆的台湾同胞,在爱国统一的旗帜下,广泛团结联络台湾岛内、港澳及海外的台湾同胞,增进乡亲情谊,同心同德,积极促进全民族的大团结,为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实现台湾与大陆的和平统一,为振兴中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初级阶段现代化国家,为增进台湾人民的福祉而贡献力量。
历次代表会议
青岛市第一次台湾同胞代表会议 1982年9月28日在太平路29号市政协礼堂召开。会议通过筹备小组关于成立青岛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的工作报告,通过成立青岛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的决定。选举产生青岛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会由7人组成,选举会长黄清银,副会长李明仁、吴声铭。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刘维理参加会议。出席会议的台胞、台属代表和特邀代表共50人。
青岛市第二次台湾同胞代表会议 1985年4月23日在市人民会堂召开。会议通过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青岛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会由9人组成,选举会长李明仁,副会长黄清银、吴声铭、陈繁虎。由市委统战部任命副秘书长孟扬。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刘镇参加会议。出席台胞代表会议的台胞、台属和特邀代表共52人。
青岛市第三次台湾同胞代表会议 1988年9月6日在市工商局招待所召开。会议通过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市台联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会由11人组成。选举会长黄清银,副会长陈繁虎、李惠卿,与前二届理事会有所不同的是此届理事会新增加3名第二代台胞青年。按照台联会章程,由会长提名,经理事会通过任命秘书长孟扬。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刘镇参加会议。出席会议的台胞台属代表和特邀代表共53人。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三章 青岛市台湾同胞联谊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联络接待国内外台湾同胞
至1990年底,共接待来青岛市的海外及岛内台湾同胞265批,857人次;国内台胞89批,1 109人次。向海外及岛内台湾同胞发宣传品及贺年片1 032份。1982年11月组织居住在青岛市的台胞青年赴厦门寻根访祖活动;1986年7月接待美国南加州台湾旅馆业同业公会访问团;1986年8月协助全国台联、山东省台联会承办第三届全国台胞青年夏令营山东营;1988年11月组织部分离退休老台胞赴山东曲阜、邹县参观;1989年8月协助全国台联承办全国首届台湾省籍大学生夏令营的接待服务工作;1989年9月接待台湾“双十八联谊会”赴青考察团;1990年4月接待美国台湾商人经济考察团。
参加1985~1990年山东省对外贸易洽谈会的台胞邀请联络接待服务工作。1990年4月与齐鲁画院联合举办由台湾著名画家参加的书画联谊笔会。
1990年8月配合青岛市Gov举办1990青岛市“海峡两岸经济贸易联谊会”的联络邀请接待服务工作。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三章 青岛市台湾同胞联谊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宣传党和Gov对台方针政策,反映台胞的意见和建议
自建会以来至1990年,在联络接待和宣传工作中,主要通过广交朋友、联络乡亲情谊,面对面交谈,举办座谈会,用画册、旅游指南、投资指南、录像带及其他宣传材料,组织参观考察等活动,介绍新中国建立40年来的成就以及祖国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取得的巨大变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更多的岛内台胞及海外台胞了解祖国大陆的情况,理解关于“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政策,增强对祖国统一的共识,成为推动祖国统一的重要力量。对台胞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市经贸委、市计委、市建委和市委统战部等部门反映,共反映上百条意见和建议,并妥善解决了在青台胞升学、就业、农转非和住房困难等20多件。其中,会同市对台办、市房产局等有关部门为台湾大学教授、中国统一联盟执委刘文超先生在青亲属解决了住房困难。为表示谢意,台胞刘文超先生赠青岛市台湾台胞联谊会《乡里情深》锦旗一面。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三章 青岛市台湾同胞联谊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台胞返乡探亲定居、落实政策和做好“三引进”工作
1982年以来,为使居住在青岛市的台湾省籍同胞能顺利返乡探亲定居,青岛市台联会做了大量工作。市台联负责人深入到台胞所在单位进行协商,宣传中共对台方针政策,落实有关台胞返乡探亲定居的待遇问题,详细地向他们介绍海峡两岸形势,讲明共同做好对台工作对促进两岸民众的交往和对祖国大陆发展的意义,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对台胞提出的合理要求,市台湾台胞联谊会竭诚与有关部门协商解决,为15名台籍同胞返台探亲定居补助路费1.6万元。热心解答问题,提供方便,帮助办理有关手续,对去台台胞进行行前政治思想和祖国统一形势的教育,鼓励他们回到台湾后,向亲朋好友积极宣传祖国的经济建设成就,为促进祖国早日统一多做有益的工作。
青岛市台湾台胞联谊会自成立以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981)38号文件,提高了居住在青岛市台胞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入党、入团、升学的人数增加,“一视同仁,并在各方面优先照顾”的党对台胞的基本政策得到落实。参政议政的人数增加,许多台胞被选为市、区级以上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全市台胞中,中共党员10人,致公党党员3人,全国人大代表1人,省政协委员2人,市人大代表2人。市政协委员2人(其中1人为市政协常委),区人大代表2人(均为人大常委副主任),区政协委员2人(1人为区政协副主席)。自1989年以来,青岛市台湾同胞联谊会每年春节期间对居住青岛市的台湾省籍同胞户给予一次性补助,金额达2.6万元,体现了党和Gov对居住在大陆台胞的关怀。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协调,妥善解决了15户台胞的入托、升学、就业和住房等问题。由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路线和中共中央(1981)38号文件的贯彻落实,提高了台胞的积极性,激发了台胞的爱国热情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发展青岛,建设青岛,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积极的贡献。有5名台胞被评为市级先进工作(生产)者,4名台胞被评为市级“三八”红旗手。2户台胞被评为市级“五好”家庭。有的台胞被晋升为教授、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职称。
青岛市台湾同胞联谊会结合实际情况,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展联谊工作,积极为青岛的改革开放,吸收外资服务。至1990年,为台胞牵线搭桥,提供咨询118次。为来青岛市的海外台胞投资、设厂办企业和开展经贸穿针引线,实现协议金额280万美元,实现贸易金额7.5万美元。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四章 青岛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第一节 组织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一些旅居海外的科学家、青年学生和爱国人士,冲破重重阻挠,纷纷回到祖国参加初级阶段建设。1952~1953年,因美国发动侵略朝鲜战争,大批朝鲜华侨回国。其中许多归国华侨被分配来青岛工作、学习和定居。为了更好地调动归侨和侨胞的爱国积极性,加强侨务工作,广泛团结归侨、侨眷,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于1953年底成立青岛市归国华侨联络组(即侨联小组),归市政协领导。归侨联络组的成员共19人,组长谢天瑞。
1957年5月,中共山东省委批转省侨委《关于在济南、青岛、烟台、昌邑、福山等地成立侨联的意见》,青岛市民政局侨务科与市政协商定,青岛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委员人选在归侨联络组原有成员的基础上经协商产生。经市政协常委会21次会议同意,1957年5月8日报请上级批准,青岛市侨联筹备委员会成立。
青岛市侨联筹备会议于1957年5月17日在市政协会议室召开,出席会议的归侨、侨眷和侨生代表20人。市政协、市民政局负责同志分别作国内外形势和侨联性质、任务的报告。会议通过成立青岛市侨联筹备委员会,产生筹备委员15名,方宗熙为主任委员,张德瑞、谢天瑞、王理民为副主任委员。“文化大革命”期间侨联中止活动。1979年7月侨联恢复工作。1989年全市有侨联小组277个,基层侨联9个。
1980年前,市侨联无编制、无驻会工作人员。1980年,市Gov批准市侨联编制5人。1980年至1984年11月,市侨联逐步配齐驻会工作人员5名,下设办公室,由专职干部分工负责日常事务。1988年,市编委批准市侨联编制增至8人。
历次代表大会
青岛市第一次归侨代表大会 1961年12月15日在新新公寓(现华侨饭店)召开,出席大会的各界归侨正式代表共65人,另有列席的港澳台胞代表9人。大会听取和通过中共青岛市委统战部、青岛市侨务处负责人作的题为《当前国内经济形势、任务和关于侨务、侨汇政策问题》的报告,市侨联筹委会作的几年来工作总结的报告。会上,青岛市归国华侨联合会正式成立,选出了以方宗熙为主席,张德瑞、王理民、李有箴、曾文选为副主席的第一届委员会,委员27人。大会号召广大归侨、侨眷和侨生,同全市人民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坚决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支援农业,克服暂时的经济困难,加强与国外亲友的联系,大力争取侨汇,支援祖国的经济建设,积极参加红旗竞赛运动,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初级阶段建设贡献力量。
青岛市第二次归侨代表大会 1979年6月27日至7月1日在市政协礼堂召开,参加大会的归侨、侨眷代表和侨务工作干部代表共317人。大会听取了市侨联副主席张德瑞作的《关于侨联工作报告》和市侨联副主席曾文选作的修改市侨联章程的说明,通过市侨联新的章程,选举以方宗熙为主席,张德瑞、李洪普、曾文选、任升荣为副主席的青岛市侨联第二届委员会,委员39人。大会还通过《动员起来,为实现祖国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积极贡献力量》的决议。
青岛市第三次归侨代表大会 1984年12月26日在人民会堂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221名,特邀代表5名,列席代表82名,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大常委会、青岛市人民Gov、青岛市政协、省侨联以及市有关部门、人民团体的负责人参加大会。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刘镇到会讲话,省侨联主席曾呈奎和各人民团体代表姜华山致祝词。大会审议通过方宗熙代表市侨联第二届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选举以方宗熙为主席,张德瑞、李洪普、曾文选、任升荣为副主席的第三届委员会,委员47人。工作报告提出在新历史时期青岛市侨联的主要任务。大会还提出,要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的民间渠道作用,广泛团结青岛市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同全市人民一道,同心同德,努力进取,为振兴青岛经济做出积极贡献。
青岛市第四次归侨代表大会 1989年12月26日在崂山宾馆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222人,列席代表86人,中共青岛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人民Gov、市政协、省侨联以及市有关部门、人民团体和致公党的负责人参加大会。代表们学习了市委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和全国、全省第四次侨代会精神,审议通过曾文选代表市侨联第三届委员会所做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以翁维权为主席,曾文选、李洪普、任升荣为副主席的第四届委员会,委员46人。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五章 青岛市红十字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社会救护训练
1982年6月17~24日,市红十字会受山东省红十字会委托,举办水上救护师资训练班。有济南、青岛和驻青部队等30个地、市、县的师资学员79人参加,学习水上救护的基本技术、溺水者救护和水上战伤救护知识和技术。
1982年10月13日,市红十字会举办触电急救科普讲座,讲授触电的条件、触电后的临床症状、触电后的急救和用电安全常识等,学员64人。为加强救护训练,市红十字会与青岛电视台、广播电台联合播映科教片《水上救护》。
1983年,市红十字会举办战地救护“四大技术”(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和水上救护训练班6期,226人参加,使受训者初步掌握了救护基础知识。同年,各基层红十字会还开展小型、多种形式的救护技术训练和讲座活动。胶南县、即墨县、市北区、四方区、青岛第四十七中学红十字会分别举办各种学习班、训练班、报告会等,共1 118人参加。
1983年5月至1984年5月,全市举办4期红十字干部学习班,1 677人参加;进行战地救护“四大技术”训练,2 572人参加学习。
1985年,市红十字会组织举行卫生知识、战地救护、急救技术“三防”(防原子、防化学、防生物)知识技术训练等,共37 138人次参加。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五章 青岛市红十字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组织公民义务献血
1965年,青岛市红十字会组建了青岛市献血管理站,有职工4人,统一管理全市的献血工作,改变了过去各医院分散管理的状况。1967年,市红十字会献血站移交市卫生局管理。1982年,市红十字会购进科教片《崇高的义务——献血》,配合义务献血宣传。1986年,编写了《献血是公民的光荣义务》一书,印发了10万册。发动基层红十字会员、民兵检验血型、建立血型档案,并资助血站3000元。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五章 青岛市红十字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敬老助残活动
1982~1983年,市红十字会于“六一”国际儿童节期间,组织市红十字医院、市红十字妇幼保健院的主任、副主任医师到市盲童学校、聋哑学校、社会福利院、红十字幼儿院为457名学生、儿童和部分教职工义务查体,并为学生建立健康卡片。
1983~1984年5月,全市有377个会员小组进行敬老助残“三定一包”(定时间、定对象、定内容,包干到组落实到人),共包了2 582人需要照顾的老弱病残群众。有?5 262?名会员捐款1 843元,救济了304名有困难的群众。共做好事27 370件。
1984年12月,市红十字会为筹集孤残老人、儿童福利基金,开展了体温表义卖活动,筹集5 000多元。
1985年,市红十字会为解决老年人和伤残人就医的交通工具,定制了轮椅10辆,分赠给各基层红十字会和红十字卫生站使用。同年春节前,市红十字会会长、副市长施稼声率领红十字会干部到社会福利院对孤、老、残人进行慰问,赠送年画和食品。1986年又赠送基层红十字会轮椅15辆。
1986年春节前夕,由市委副书记张惠来和副市长施稼声率领红十字会和民政局的负责同志,对青岛市社会福利院的161位孤、老、残人进行慰问,赠送食品1 250斤和热水袋250个。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五章 青岛市红十字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红十字青少年工作
1982年暑期在贵州路小学召开了红十字青少年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
1987年6月1日,中国红十字总会副秘书长曲折、山东省红十字会副会长孟德宏同市红十字会负责同志到市红十字幼儿园欢度“六一”儿童节,并赠送电视机一台。
夏令营活动
1982年7月22~23日,市红十字会委托市南区红十字会举办优秀红十字青少年夏令营,营员共88人。1983年暑期举办山东省暨青岛市红十字青少年夏令营,365人参加。同年,市北、台东、四方、沧口区红十字会也分别举办红十字青少年和卫生保健教师夏令营,456人参加。1986年暑期,市南、市北、台东、四方、沧口区红十字会分别举办红十字青少年夏令营,330人参加。
1983年8月11~18日,市红十字会为中国红十字总会在青岛筹办首届全国红十字卫生保健教师夏令营。卫生部长、中国红十字总会会长钱信忠、山东省红十字会会长、副省长丁方明到会讲话。卫生部副部长、中国红十字总会副会长杨纯、王敏也参加了营员活动。
慰问老山前线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烈军属
1985年春节前夕,各基层红十字会都组织会员对烈、军属,老山前线参战军属进行慰问。全市参加慰问活动的会员有?17 203?人,慰问7 676人。赠送年画、挂历、衣物及日用品共64 480件,赠送点心、水果、罐头等食品33 561斤,捐款2 754元,送医送药近300人次,为烈、军属买煤、买粮、送菜及其他物品计13 204斤。沧口区冷食厂厂长孙成仁(红十字会员)从自己承包所得中拿出8万元,购买该厂生产的精制圆火腿肠10多吨,慰问老山前线广大指战员以及驻区的烈、军属。
卫生知识教育
1982年5月28日,市红十字会与市卫生局、市保健委员会、市医学会联合举办老年人健康保健知识讲座,讲授冠心病的预防和自救、老年人的生理变化等,有700多人参加听讲。同年9月30日,市红十字医院为开展防病治病和卫生宣传教育活动,由外科、五官科、儿科等高、中级医师12人,在前海栈桥一带宣传防病治病常识,进行医疗咨询。
1983年,市红十字会为600余名老年人举办老年病预防知识讲座。还先后组织街头宣传,设咨询站44次,咨询看病4 848人次。1983~1984年,全市开展医疗咨询服务576次,参加此项活动的医务人员有13 173人次。
办老年人大学
从1984年11月至1986年,青岛市红十字会与中共青岛市委老干部局合办青岛市老年人大学,设卫生保健、老年体育、营养、园艺、书法、绘画、摄影7个专业。学制两年,主要招收市区离退休干部,每年招收500人左右。1986年后由市委老干部局负责。
国际友好往来
1982年5月22日,加拿大纽芬兰城学校红十字青少年赠送青岛市红十字青少年“友谊纪念册”。贵州路小学与朝城路小学代表全市红十字青少年回赠“青岛市红十字青少年纪念册”。 1984年,济宁路小学与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小学互赠纪念册。同年,市红十字会组织发动少年儿童参加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红十字会和红新月协会联合举办的“红十字会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儿童宣传画竞赛活动”。青岛九中13岁的女学生刘卉婷获亚太地区一等奖。
1985年,青岛市红十字医院接待外宾来院参观,共5批40人次,馈赠了红十字徽章,交换了纪念册等。
1985年5月11日至6月20日,全市开展援助非洲灾民募捐活动,共募集捐款87 913 794元,1 023 898人参加个人捐款(市区人数754 168人,占全区人口63%)。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六章 中苏友好协会青岛分会
第一节 组织机构
中苏友好协会青岛分会(以下简称友协)建于1949年10月2日,会址在中山路1号,是促进发展中国和苏联两国人民友好事业的民间性组织。友协成立后,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各界人民踊跃入会。至1953年10月,入会人数达42万人。并由友协颁发会员证和证章。市内各区及各工厂企业、机关团体、学校和驻青部队等单位,均设基层支会。同年11月,中苏友协总会决定停止吸收个人会员,转为办理团体会员后,至1960年底,全市有团体会员单位604个。
友协组建后,共召开过4届会员代表会议。历任会长为:向明、赖可可、王少庸、王卓青。副会长:薛尚实、华岗、王统照、范澄川、张公制、张宗胜、廖弼臣、陈仰之、孙朴风、葛慎修、辛广义、郭贻诚、张克俊、王少木、毛远新、王桂浑、汪勇为、张玺、鲁光、吕远明、邹升三、于光、刘泽民、靳余、陈云章,日常工作由秘书长负责。常设机关在编人员1958年最多,为27人;1963年最少,为3人。1966年春,该会并入青岛市人民委员会外事办公室后,工作结束。 第五篇 其他社团
第六章 中苏友好协会青岛分会
第二节 会务活动
宣传教育 一年一度的苏联十月革命节、列宁诞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日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或举行庆祝会、纪念会,或举办各种报告会、座谈会、文艺晚会以及图片展览、放映电影、幻灯等,宣传苏联建设成就,宣传中苏友好的意义,教育人民向苏联学习。至1955年末,全市共举办各种重大活动5 000余场次,吸收听众和观众达200余万人次。编印各种宣传材料和出版各种报刊达30余种,分发50余万份。50年代中期,组织出访苏联的人士作访苏报告300余场,听众达5万人次。中苏友好馆俄语学校举办俄语学习班15期,毕业学员289人。
宣传设施 中苏友好俱乐部1954年改称中苏友好馆,内设图书馆、友好厅和电影场。1952年和1955年在中山公园和中山路与广西路拐角处修建两处中苏友好画廊和橱窗。1953年2月将栈桥回澜阁更名为“中苏友好阁”,由郭沫若手书阁名。
友好往来 1950~1961年,苏方来访者有:苏联影片公司驻上海办事处经理罗雪夫,苏联列宁格勒纺织工业学院院长特鲁耶夫,参加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的苏联科学技术合作代表团部分成员,苏联纺织工业日用品工会代表团,罗苏友协中央理事会书记罗丹夫妇,苏联海参崴高等航海学院百余名教授、实习生等。1952~1961年,苏联货轮抵港199个航次,海员?8 740?人次。其间,苏联货轮和海员到港最多的是1952年和1957年,航次和海员分别是41、34个和1 740、1 487人次;最少的是1961年,为4个航次124人次。
1951~1960年,青岛市出访苏联的有:郝建秀(国棉六厂工人)、任允文(四方机车厂副总设计师)、聂希文(中苏友协青岛分会副秘书长)、赫崇本(山东海洋学院教务长)、辛广义(青岛市总工会主席)、孙绍先(团市委少年部干部)、沈为霞(山东大学团委干部)、张浔(青岛市文化局干部)、许桂花(国棉五厂工人)等。
1953年3月9日,青岛市各界人民12万人举行斯大林逝世追悼大会。会后,著名雕刻家杜宗甫为悼念斯大林,以象牙一方精雕斯大林像和马林科夫、毛泽东所致悼词全文,赠予苏联Gov。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