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s Archiver

青岛酒店预订

leon 发表于 2009-9-19 22:01

第四篇 青岛市妇女联合会  
第三章 工作纪略
第五节 其他活动

“三八”红旗手(集体)活动


  1960年,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50周年时青岛市有25名妇女、14个集体受到全国妇联的表彰。1979年2月全国妇联决定在国庆三十周年时,表彰万名妇女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分别授予“三八”红旗手和“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市妇联为贯彻全国妇联的指示,从1979年开始在全市全面开展了评选“三八”红旗手(集体)活动。同年11月,市妇联表彰了899名“三八”红旗手和105个“三八”红旗集体。1983年,全市评出“三八”红旗手852名,“三八”红旗集体148个。1986年市妇联表彰命名十大窗口行业11个先进集体为“三八”文明集体。同年春天拍摄了反映青岛铁路分局青沪女子“三八”文明包乘组文明服务的电视专题片《春满列车》,在全国、省、市电视台播放,在夏季旅游季节,市妇联又为青沪列车女子包乘组和公交公司6路车队牵线搭桥开展文明服务对口竞赛活动。
  市妇联从1985年开始,每年“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前后均召开总结表彰“三八”红旗手、“三八”红旗集体大会,对先进妇女个人和集体,分别授予“三八”红旗手、“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leon 发表于 2009-9-19 22:01

第四篇 青岛市妇女联合会  
第三章 工作纪略
第五节 其他活动

托幼事业


  1949年7月24日,成立青岛儿童保育委员会,承办机关托儿所,举办保育训练班,在接收原有托幼组织的基础上,改善和健全工厂托儿所。市民主妇联筹办的第一个机关托儿所于1950年初开始收托幼儿50名。与此同时,大力扶持全民大办托幼园所。1952年,全市有工厂托儿所26所,哺育室57处,教师托儿所3处,机关托儿所7处,其他职业托儿所8所,街道托儿站11处,共收儿童?8 600?多名。1954年3月,市民主妇联召开街道托儿站工作会议,同年5月,全国妇联转发青岛市大办街道托儿站的经验。1959年10月,为检阅青岛市建国10年来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市妇联等5个单位联合召开儿童福利工作会议,表彰先进,并决定在全市托幼事业中开展红旗竞赛,提高了保育工作的服务质量。同年全市托儿组织已发展到602处,比解放前增长25倍,收托儿童39 626名,比解放前增长13倍。    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全市托幼园所进行合并削减,园所数量减少,质量下降。1962年全市仅有托幼组织115处,收托儿童6 394名。“文化大革命”中,许多托幼园所房屋被占用,保教人员纷纷改行,整个托幼事业遭到严重冲击。
  1976年,决定成立青岛市幼教工作和托幼工作领导小组,由市财政局每年拨款18万元,新建、扩建街道园所,1978年全市各类园所已发展到1 384处,收托儿童58 147人,市区入托率达70%。     1982年,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市Gov拨款15万元补助街道民办园所,拨款20万元为学前班增添设备。1983年全市城乡共为园所投资216万元,扩大面积3.7万平方米,新建、扩建园所236处。1984年全市已有园所6 730处,收托儿童238 182名,占学龄前儿童40.4%。农村63%的村有常年园所3 702处,收托儿童163 880名,占33%。使多年来群众呼声很大的入托难问题逐步得到解决。1980年恢复市幼儿师范学校,成立市中心幼儿教研组,1979~1982年,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246期,培训了1万余人。1983年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纲要》、《托儿所教育大纲》,结合市里颁发的《保教工作人员守则》,在全市组织培训,制定青岛地区儿童智能测试标准。在幼儿园中开展“热爱孩子赛妈妈”,评选最佳保教人员等活动,使保教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1981年5月,在全省托幼工作代表会上,青岛市木器一厂等26个集体,朱青月等32人受到表彰。1983年5月,在全国少儿工作表彰大会上,宋君等9人被授予全国少儿先进工作者称号,青岛食品厂被授予全国少儿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987年,全市各类园所已发展到9 090处,收托儿童30 119名,三岁以下入托率达85.3%,比1985年提高11.6%,在基本缓和入托难的基础上,着重抓了巩固提高的工作。1985年底,分别制定城市园所三个等级标准。1986年5月,评定全市第一批市区23个、农村27个一类园所。1987年同市财政局、物价局联合发文,调整收费标准。1986年,由市妇联和教育局举办为期两个半月的半脱产园所长学习班,有200余名园所长参加学习。为全市园所统一印制了“日活动”、“周计划”、“常安排”等表格,加强了活动的计划性,普遍建立了工作计划、制度、资料等11类档案卷。1985年7月,在市北区托幼园所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试点,然后在全市各园所中层层发动,以“热爱孩子、了解孩子、尊重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为中心,进行考核,请家长评“我最信赖的教师”,开展“谁是幼儿园的主人”、“假如我是一个家长”的讨论,整个活动历时四个月,在此基础上颁发《青岛市保教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从1986年下半年开始,在保教工作中广泛开展了“应知应会”比武活动,全市有1.8万人参赛,有240人参加市级比武。

leon 发表于 2009-9-19 22:02

第四篇 青岛市妇女联合会  
第三章 工作纪略
第五节 其他活动

家庭教育


  1981年,成立青岛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各县、区也成立相应的组织,乡(镇)街一级成立领导小组,形成三级家庭教育网络。
  1985年,与家教会、青岛日报社、广播电视局等单位联合举办“科学育儿知识百题竞赛”活动,与教育、卫生、计生委共同组织“科学育儿展览会”,参加活动的家长达2.2万余人,《青岛日报》于1986年、1987年组织开展“怎样尽到父母的责任”、“杨慧婷的出走引起的思索”讨论,广播电台开办家庭教育专栏,组织“我心目中的爸爸妈妈”的讨论,青岛电视台录制电视小品《残酷的爱》,放映后使许多家长受到震动。1985年,抓了家长学校的建设。通过试点,在全市普遍办起家长学校,各级妇联和工会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家长学校骨干220余人。到1990年底,全市已办各类家长学校6 626处,有628 557名家长参加学习。为配合家长学校的兴办,市家教会组织会员编写《家长学校教材》,由青岛出版社出版。1987年制定了优秀家长学校的评比条件,全市通报表彰了100所优秀家长学校。

leon 发表于 2009-9-19 22:02

第四篇 青岛市妇女联合会  
第三章 工作纪略
第五节 其他活动

协调社会力量开展儿童少年工作


  青岛市于1981年在全国率先成立儿童少年工作领导小组。后又成立儿童少年文化艺术委员会和生活用品委员会、离退休老干部关心儿童少年健康成长协会,研究解决儿少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每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市妇联请市委、市Gov领导在节前发表电视讲话,组织参加庆祝活动,在社会上大造舆论和声势,树立全社会都关心儿少工作的风气。并将优生、优育、优教作为协调社会力量、开展儿少工作的重点。1990年由市妇联牵头与卫生局、计生委、文化局、团市委等14个单位联合组织“三优”知识展览和咨询服务。1988~1989年,通过层层评选,表彰儿少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400名。对关心、重视儿少工作的单位、老同志授予“热爱儿童”特别荣誉奖,对教育儿童、为促进儿童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志授予“热爱儿童”荣誉奖杯。
  1990年“六一”前夕,组织“学英雄、忆传统,踏着英雄足迹成长”的主题活动,3 000多名儿童少年与市党、政、军领导和各界儿少工作者欢聚一堂,唱雷锋、讲赖宁,21所学校合唱队表演历史歌曲大联唱。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全市第一个电子琴培训班,1987~1990年,两次申请市Gov拨款,为全市64处小学、幼儿园赠送教学用的电子琴。1989年又与市文化局等5个单位联合举办青岛“人保杯”儿童少年钢琴比赛。主动争取宋庆龄基金会的支持,在青岛成立全国宋庆龄基金会金钥匙电子琴青岛培训基地和金钥匙电子琴艺术团。在全国首届儿童电子琴表演中,青岛参赛的两名选手获二等奖。在全省少年工艺美术、书法、科技作品展览中,全市有73件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1988年9月,应宋庆龄基金会的要求,青岛市“小海燕”艺术团进京参加“九二○”国际和平文艺演出,受到各界的好评。1989年1月,在市委、市Gov和有关部门关怀支持下,成立青岛市新闻小记者学校,先后开设新闻写作、摄影、美术、钢琴、电子琴、小节目主持人、乐理知识、国际象棋等十几门学科,教学点分布在全市各区,在校学员由几百人发展到几千人。三年来培养新闻小记者近万人,学员在全国及省、市各种报刊发表作品200余篇,有近百名学员在国际和国内美术、摄影、朗诵比赛中获奖。有25名成为全国各地少年报的特邀记者,有的被《青岛健康生活报》社破格录用为正式记者。1990年6月,学校创办全国第一张《小记者报》,已出版24期,共发表小朋友来稿300余篇,美术作品64幅,《小记者报》年发行量达50万份。还为青岛电视台《小乐园》节目培训十几名优秀“摄影小记者”,设立了“咔嚓”小记者栏目,从不同角度拍摄了许多反映学习生活和社会问题的作品,在电视台播出。自栏目开办以来,已发表作品近千幅。

leon 发表于 2009-9-19 22:02

第四篇 青岛市妇女联合会  
第三章 工作纪略
第五节 其他活动

青岛市儿童少年福利基金会


  1982年3月,由市妇联、总工会、团市委、文联、科协、经委、侨联、工商联等群众团体,发起组织“青岛市儿童少年福利基金会”。会长宋兹心,副会长11人,理事21人,办公地点设在市妇联。基金会的宗旨是为动员社会力量,为儿童福利事业筹集资金。通过基金会的活动,进一步发扬全党、全社会都关心儿童少年健康成长的初级阶段道德风尚。
  儿童福利事业受到各级党委和Gov的关怀重视,得到社会各方面和个人的热情支持和赞助,到1990年,收到单位和个人捐款300余万元。全市各民主党派的妇女、侨眷、爱国人士积极带头捐款,原工商联副主任周世英一次就捐款1万元,原工商业者家属杨修清捐款3万元,原工商业者、山东省副省长苗海南的夫人、侨眷崔永和也捐款1万元。日本海蜇大王的夫人吕芝淑捐款1 500元。青岛市知名画家、书法家也向基金会捐献自己的作品,市话剧团和延安剧场、中央音乐学院部分师生先后为基金会义演。1984年冀鲁旅港同乡会9位同胞赠送给基金会一辆日产丰田小面包车。许多老工人、学生从生活费、零花钱中挤出点点滴滴捐给基金会。第三针织厂李致兰,已连续3年每月捐款20元。每年“六一”儿童节,民建、工商联都积极发动妇女捐款、赶制儿童衣服,购置玩具,赠送给幼儿园。  为尽快改善儿童少年的物质、精神生活条件,基金会采用无偿资助等形式促进儿童少年福利事业的发展。先后在市区建立沧口、海泊河、水清沟、贮水山儿童公园,市儿童少年活动中心筹建工作已经开始,儿童医院已投入使用。

leon 发表于 2009-9-19 22:03

第四篇 青岛市妇女联合会  
第三章 工作纪略
第五节 其他活动

外事活动


  接访情况 1957年9月,接待应邀来中国参加全国第三次妇代会的苏联等11个初级阶段国家的妇女代表团一行24人到青岛参观访问。
  1959年3月8日晚,市妇联与在青访问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累斯顿号”全体船员联欢,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在联欢会上双方互赠礼品。
  1980~1988年,接待应全国妇联和青岛市外办邀请参观访问的妇女代表团共19批、143人。她们分别来自哥伦比亚、美国、阿富汗、苏里南、喀麦隆、日本、索马里、法国、爱尔兰等国。
  1981年7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地区工作会议在青召开,历时15天。市妇联负责这次会议的接待工作。19个国家的33人,用三天半时间对青岛市城乡22个点进行了考察,并就婚姻、家庭、卫生、保健、妇女工作等问题与妇女干部、群众进行座谈。
  1990年7月,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京办事处和全国妇联承办,青岛市主办的“保护儿童权益、让世界充满爱”主题活动在青举行。
  出国情况 1952年5月,青岛国棉六厂纺织女工郝建秀随中国劳动人民代表团赴苏联参加“五一”庆祝活动。1983年3月,青岛纺织女工张虹等6人为赞比亚培训纺织工人。1983年11月,市妇联副主任岳淑卿参加全国妇联组织的赴澳大利亚、新西兰考察团。1988年6月,以市妇联副主任林志伟为团长的青岛市妇女代表团,对日本国进行为期10天的访问。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