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13:社团志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第一章 组织机构
第一节 市总工会机关
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中共胶东区委抽调干部,组成山东省职工联合总会驻青办事处。于6月2日随军入城,作为市级工会的领导机关开展工作。6月8日,以山东省职工联合总会驻青办事处的名义,召开了青岛市第一次职工代表座谈会,讨论通过了成立青岛市职工联合总会筹备委员会的事项,并推选出筹备委员会委员75人(入城干部35人、工人37人、职员3人),常委19人。6月16日,筹委会举行首次会议,选举产生常委会,由中共青岛市委书记薛尚实任主任,滕景禄任副主任,徐伯玉任秘书长。设1处6部:秘书处、组织部、文教部、劳保部、生产工资部、女工部、青工部。除青工部外,其他处、部均设科。机关编制为81人。办公地址在广西路24号。8月上旬全市公营企业普遍开展了建立工会组织和发展会员的工作。10月,青岛市职工联合总会筹备委员会改称为青岛市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到1950年1月,在全市12万职工中已发展会员?86 000多人?,占职工总数的70%强。1950年2月27日至3月2日,青岛市召开首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正式成立青岛市总工会。市总工会设主席、副主席、秘书长。机构设置有办公室、组织部、文教部、生产工资部、劳保部、女工部、青工部和秘书处。除青工部外,各部、处、室均设科。1951年5月市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后,市总工会机关部门设置作了部分调整,保留办公室、组织、文教、生产工资、劳保、女工等1室5部,撤销秘书处和青工部,设立财务处。
自1953年10月,青岛市总工会改称为青岛市工会联合会。保留原办公室、财务处、组织、劳保、生产、女工等1室1处4部,改文教部为宣传部,增设私营企业部。1954年财务处改为财务部。同年秋,设立中华全国总工会青岛劳动保险事业管理处(归全总领导,1960年人员配备列入市总工会编制)。机关编制定员为126人。1955年6月,经市委批准,劳保部划分为劳动保护和劳动保险两个部。私营企业部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初级阶段改造完成后,即行撤销。
1958年5月,市工会第五届代表大会后,机关撤销秘书长编制。部门设置为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教育部、生产部、劳保部、女工部、文教部、财务部、财贸部等1室9部。1959年,市工会机关部门进行了较大的调整,由原1室9部调整为1室4部,即办公室、生产部、组织部,撤销女工、文教、财贸3部,宣传和教育两部合并为宣教部,改劳保部为生活女工部,财务部并于办公室改为财务科。1960年4月青岛市工会联合会复称为青岛市总工会,其内部机构设置未变。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1967年1月26日,由22个群众“造反”组织联合在汇泉广场召开大会,成立“青岛市革命职工造反工会委员会”,宣布夺取总工会权力。至此,青岛市总工会停止活动。同年4月19日,经“青岛市革命委员会”同意,在“青岛市革命职工造反工会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青岛市革命职工总司令部”。1969年11月13日,市革委宣布撤销“工总司”,建立了由26人组成的青岛市工代会筹备委员会。1970年5月召开青岛市首届革命工人代表大会,成立青岛市革命工人代表大会委员会(工代会)。工代会设办公室、组织组、宣传组、教育组、生产组和生活女工组。1973年工会组织得到恢复和整顿。同年4月青岛市革命工人代表大会委员会改为青岛市总工会。改称后的青岛市总工会内部机构设置由原1室5组改设为1室5部,撤销教育组,设立劳保部。即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生产部、劳保部和生活女工部。1979年1月增设教育部,6月,设青岛市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办公室,列为事业编制,11月,恢复疗养事业管理处,1982年11月增设工运史办公室。
1985年2月,市工会第八次代表大会后,机关设办公室、政工处、宣传部、教育部、文体部、生产保护部、组织民主管理部、生活女工部、财务部、技协办公室、工运史办公室和疗养事业管理处。1986年底增设信访处。1987年3月增设纪检组、老干部处和行政处。同年8月,技协办公室改为单列处级事业单位,行使行政管理职能。1989年6月,宣传部与教育部合并为宣教部,同时设立调研室。编制定员为80人。
解放以来,市总工会还先后投资兴建了青岛市职工业余大学(1989年1月列市直单位),青岛市工人文化宫,青岛湛山疗养院,青岛国际海员俱乐部。另外还有市总工会干部学校,市总工会第二工人文化宫,市总工会第一、二、三职工学校,市南、台东、四方、沧口4个地区俱乐部。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一章 组织机构
第二节 所属工会组织
产业工会
建国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章程所规定的按产业建立工会的原则,在建立市总工会的同时,建立了一些市级产业工会,至1952年全市产业工会已发展到16个。1958年以后,产业工会陆续撤销或合并,在市总工会内设产业工作委员会,负责领导几个产业工会工作。1962年,全市产业工会组织调整为重工、轻工、纺织、市政建设、海员、财贸、教育、卫生、文化等9个市级产业工会和交通、手工业两个工会工作委员会,编制定员为53人,比1957年减少70%。这种机构设置一直延续到1967年1月。1975年,一些产业工会陆续恢复。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一章 组织机构
第二节 所属工会组织
青岛市纺织业工会
1949年10月成立。1950年10月,根据纺织工会全国委员会关于统一各级委员会名称的要求,改称为中国纺织工会青岛市委员会,其间共召开过6届会员代表大会。
青岛海员工会
前身为“山东省职工联合总会驻青办事处”领导的海员工作组。青岛解放时随军入城,1949年10月正式成立。该组织为市级产业工会。1950年8月,改称为中国海员工会山东区委员会(属省级产业工会,由市总工会代管)。1959年6月撤销中国海员工会山东区委员会,成立海员工作委员会,列入市工会编制序列,对外名义为中国海员工会青岛市委员会。1967年1月被迫停止活动。1980年8月,恢复为省级产业工会,名称为中国海员工会山东省委员会,直属省总工会领导。该会共召开过4届会员代表大会。
青岛市市政工会
1949年12月成立。1957年9月撤销后并于建筑工会。召开过两届会员代表大会。
青岛市建筑工会
1952年成立。该会原为青岛市市政工会青岛建筑公司委员会。1955年8月,改称为中国建筑工会青岛市委员会。1959年后停止活动。召开过3届会员代表大会。
青岛市财政金融工会委员会
1953年4月成立,1956年12月撤销,成立青岛市金融工会工作委员会。共召开过两届会员代表大会。1957年撤销金融工会工作委员会,建立金融工会。
青岛市五金工会
1949年12月成立。1951年10月改为中国机器制造业工会青岛市委员会。1953年划分为中国第一机械工会青岛市委员会和中国第二机械工会青岛市工作委员会。
青岛市文化教育工作者工会
1949年11月成立。1950年11月后,文教工会所属大学、中学、小学、社教、医务、文艺等6个分会划分为3个产业工会。(一)中国教育工会青岛市委员会,至1957年该会共召开过4届会员代表大会。(二)青岛市医务工作者工会委员会,1954年改称为中国医务工会青岛市委员会。1957年全国医务工会撤销后,随之改称为青岛市医务工会委员会。该会共召开过4届会员代表大会。(三)青岛市文化艺术工作者工会委员会。1958年后,成立文教医务工作委员会,在市总工会内合署办公,对外仍保留3个产业工会名称。
青岛市店员工会联合会
1950年3月成立。1951年3月改称为中国店员工会青岛市委员会。1956年4月又改为中国商业工会青岛市委员会。后以该会为主与其他相关产业工会合并演变为青岛市财贸工会。至1958年共召开过6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
青岛市食品工会
1950年9月成立。1951年4月改为中国食品工会青岛市委员会。1952年9月并入轻工业工会,其间共召开过2届会员代表大会。
青岛市轻工业工会委员会
1949年12月成立。1957年7月改称为中国轻工工会青岛市委员会。其间共召开过4届会员代表大会。1958年后撤销,在市总工会内设轻化工工作委员会。
青岛市搬运工会联合会
1950年1月成立。1951年1月改称为中国搬运工会青岛市委员会。1953年并入山东省公路运输工会青岛市委员会。共召开过3届会员代表大会。
山东省公路运输工会青岛市委员会
1950年2月成立。1956年12月改称为中国公路运输工会青岛市委员会,其间共召开过3届会员代表大会。1962年后,市总工会增设交通工作委员会,负责领导交通、港务、海运、铁路、邮电等局的工会工作。
中国铁路工会济南铁路区工会青岛铁路分区委员会
1950年5月成立。1973年恢复工会组织时称为青岛铁路分局工会委员会。1979年改称济南铁路局工会青岛铁路分局委员会。1983年又改为中国铁路工会青岛铁路分区委员会。1987年更名为中国铁路工会青岛铁路分局委员会。共召开过7次会员代表大会。接受济南铁路局工会和市总工会双重领导,以济南铁路局工会领导为主。
其它产业工会
除以上产业工会外,在50~60年代,全市先后还曾建立过电信工会、邮政工会、出版印刷业工会、机关工作者工会,手工业工会联合会、供销合作社工会、冶金工会、盐业工会、重工业工会、财贸工会等市级产业工会。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一章 组织机构
第二节 所属工会组织
县(市)总工会
平度县总工会(1989年7月改为平度市总工会) 平北县、平东县、平南县、平西县,1950年5月以前同是平度县前身。1950年5月,平北县改称平度县,1952年6月,平南县改称蓼兰县。1953年9月,平西县并入蓼兰县,平东县并入平度县。1956年3月,蓼兰县并入平度县。1983年10月,该县由昌潍地区划归青岛市。1950~1989年,该县工会共召开过7届会员代表大会。时间分别为1950年12月、1957年12月、1963年10月、1973年4月、1979年11月、1984年11月、1989年11月。1990年所辖基层工会397个。职工59 202人,会员46 706人,专职工会干部184人。
胶县总工会(1987年4月改为胶州市总工会) 1949年12月成立,至1986年,共召开过8届会员代表大会。时间分别为:1949年12月、1952年6月、1955年1月、1956年8月、1973年1月、1980年3月、1986年7月(其中第五届为误计,未开)。1979年该县由昌潍地区划归青岛市。1990年该会所辖基层工会233个,职工46 544人,会员?32 889人?,工会专职干部168人。
即墨县总工会(1989年10月改为即墨市总工会) 即东县工会建于1949年10月,即墨县工会建于1950年8月。1956年即墨、即东两县合并为即墨县。1979年1月,该县由烟台地区划归青岛市。至1988年共召开过8届会员代表大会。时间分别为:1951年6月、1957年6月、1963年10月、1968年10月、1972年12月、1980年4月、1984年12月、1988年1月。1990年该会辖基层工会348个,职工72 050人,会员56 949人,工会专职干部214人。
胶南县总工会(1991年2月改为胶南市总工会) 藏马县工会1949年10月成立,胶南县工会1949年12月成立。1956年藏马县工会联合会并入胶南县工会联合会。1979年1月该县由昌潍地区划归青岛市。至1987年共召开过6届会员代表大会。时间分别为:1956年9月、1963年8月、1968年8月、1972年12月、1980年3月、1985年3月。1990年该会辖基层工会292个,职工54 421人,会员46 443人,工会专职干部240人。
莱西县总工会(1991年2月改为莱西市总工会) 1951年4月成立。1983年10月,由烟台地区划归青岛市。至1989年共召开过9届会员代表大会。时间分别为:1951年4月、1952年12月、1957年3月、1963年10月、1969年9月、1973年4月、1980年5月、1986年9月、1989年12月。1990年该会辖基层工会227个,职工46 500人,会员35 633人,工会专职干部60人。
崂山区总工会 1950年2月中共崂山区工委设工会书记,主管职工工作。1952年5月,成立青岛市总工会崂山区办事处,1961年改为崂山县总工会。1989年1月撤县,改为崂山区总工会,共开过4次代表大会。时间分别为1964年4月、1970年6月、1980年4月、1990年10月。1990年该会辖基层工会196个,职工57 213人,会员?48 606?人,工会专职干部139人。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一章 组织机构
第二节 所属工会组织
区工会办事处
青岛解放后,在筹备建立各产业工会的同时,市总筹委会委派一部分干部在市内各区的私营企业中开展工会工作,并建立了李村、台东、浮山、四沧、台西、市南、市北区办事处。1949年8月,市总筹委会建立私营企业委员会,负责私营企业工会工作,各区办事处撤销。1952年6月又先后在台东、台西、市南、市北、四方、沧口6区和崂山郊区设立了区办事处,全称为青岛市总工会××区办事处,作为市总工会的派出机构,列入市总工会编制序列,其人、财、物等归市总工会直接管理。各区办事处的干部配备8~10人不等。1956年7月根据上级关于加强产业工会的指示精神,市总工会所属各区工会办事处撤销。1957年8月恢复区工会办事处建制。1961年3月撤销崂山郊区,设立崂山县,原崂山郊区办事处相应撤销。1963年3月撤销台西区,该区办事处也随之撤销,基层工会隶属关系移交市南和市北两区办事处。1970年春,各区陆续成立了区革命工人代表大会委员会。1973年在恢复市总工会名称的同时,各区工代会均改称为区工会委员会,并召开了各区的工人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区工会委员会。1979年6月,根据全国总工会“九大”章程规定,市总工会决定将各区工会委员会仍改为青岛市总工会××区办事处。重设的市总工会各区办事处,仍属市总工会的派出机构。编制列在各区序列内,由区委负责干部配备和管理,其经费开支由市总工会划拨。1990年,设市南、市北、台东、四方、沧口、黄岛六个区办事处,辖基层工会372个,职工58 180人,会员52 631人。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一章 组织机构
第二节 所属工会组织
局(公司)、市直基层工会
局(公司)工会大部分是从产业工会沿革而来的。1958年以后,根据中央关于工会工作以地方党委领导为主的指示精神,产业工会陆续撤销或合并,一些原由产业工会领导的局级工会组织,改为由所属党委和市总工会双重领导。1970年市工代会成立后,各局党组织也指派专人负责工会工作。1973年各局重建工会组织,列入所属局党委编制序列,在同级党委和市总工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一些驻青的中央和省属企业及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则列为市总工会直属基层。
[attach]27868[/attach]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一章 组织机构
第二节 所属工会组织
青岛市首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
1950年2月27日至3月2日在武定路礼堂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446人,代表全市16个产业的12万职工和86 000多名工会会员。大会听取和通过了市总工会筹委会副主任孙刚作的《青岛市八个月来的工运总结及今后任务》的报告,通过了青岛市总工会章程。选举产生青岛市总工会首届执行委员会委员54人,候补执委11人,并选出由19人组成的常务委员会,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薛尚实任主席,孙刚、孟宪荣为副主席,王海亭任秘书长。大会还选举了由10名监委、3名候补监委组成的监察委员会。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一章 组织机构
第二节 所属工会组织
青岛市第二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
1951年5月26~30日在市政协礼堂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21人,列席代表141人。代表全市13万职工和93 000多名会员。通过市总工会副主席孙刚作的《一年来工会工作总结和关于今后工作任务》的报告。审查和通过市总工会秘书长辛广义作的《一年来财务工作的报告》和刘鸿善作的经费审查报告。张公庭就大会收到的167件提案作了提案整理和审查报告。大会选举产生由41名执委和13名候补执委组成的市总工会第二届委员会。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薛尚实任主席,副主席孙刚、柳运光,秘书长辛广义。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一章 组织机构
第二节 所属工会组织
青岛市第三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
1953年3月10~14日在市政协礼堂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300人,列席代表50人,代表全市160 167名职工,131 375名会员。中共青岛市委第三副书记孙汉卿到会作《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报告。市总工会副主席辛广义作《青岛市21个月来工会工作总结与今后的任务》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的委员会由49名执委和9名候补执委组成。主席孙刚,副主席祝林、辛广义(兼秘书长),经费审查委员会由7名委员、3名候补委员组成。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一章 组织机构
第二节 所属工会组织
青岛市工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
1955年2月15~19日在青岛工人疗养院召开。正式代表126人,列席代表36人。代表全市171 555名职工和146 540名会员。中共青岛市委第一副书记孙汉卿和副市长李慕分别代表市委和市Gov讲话。市工会联合会主席孙刚作《青岛市一年零九个月的工作报告》和《青岛市四届工代大会关于今后工作任务的报告(草案)》,辛广义向大会作财务工作报告和第三届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戚贻先作经费审查报告。大会选举产生市工会联合会第四届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45人,候补执委8人,并由15人组成常务委员会。主席孙刚,副主席辛广义(兼秘书长)、胡觉民、桑芳国、丁菊畦。选举由7人组成的经费审查委员会。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一章 组织机构
第二节 所属工会组织
青岛市工会第五届代表大会
1958年5月22~25日在兰山路礼堂召开。正式代表213人,列席代表66人,代表全市职工198 041人,工会会员168 067人。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处书记王卓青作《为坚决贯彻初级阶段建设总路线而奋斗》的报告。孙刚副市长代表市Gov讲话。市工会联合会代主席辛广义向大会作《动员全市职工,为贯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初级阶段的总路线而奋斗》的工作报告。大会还听取财务工作报告和经费审查报告。选举产生市工会联合会第五届执行委员会,执委45人,候补执委9人,常务委员11人。主席辛广义,副主席韩洪勋、盛晓岑。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一章 组织机构
第二节 所属工会组织
青岛市首届革命工人代表大会
1970年5月5~12日在市人民会堂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1 538名。青岛警备区政委、中共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成员史世屏到会祝贺并讲话。中共青岛市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成员段毅作《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建设一支非常无产阶级化、革命化、战斗化的工人阶级队伍》的报告。大会通过了《青岛市革命工人代表大会试行章程》。选举产生青岛市革命工人代表大会委员会。委员76人,常务委员26人。主任郝建秀,副主任孙发成、李万太、孙启书、张取善。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一章 组织机构
第二节 所属工会组织
青岛市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
1975年12月13~16日,同共青团青岛市第八届、青岛市妇女联合会第五届代表大会同时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760名,列席和特邀代表41名。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刘众前到会讲话,市总工会主任潘学林作《团结全市工人阶级,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青岛市总工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85人,常务委员19人。主任潘学林,副主任王明非、刘显、孙发成、吴桂云。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一章 组织机构
第二节 所属工会组织
青岛市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
1975年12月13~16日,同共青团青岛市第八届、青岛市妇女联合会第五届代表大会同时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760名,列席和特邀代表41名。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刘众前到会讲话,市总工会主任潘学林作《团结全市工人阶级,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青岛市总工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85人,常务委员19人。主任潘学林,副主任王明非、刘显、孙发成、吴桂云。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一章 组织机构
第二节 所属工会组织
青岛市工会第八次代表大会
1985年2月2~6日在市人民会堂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849名,特邀代表57名,列席代表21名。代表全市85万职工和66万多名会员。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孙炳岳代表市委到会讲话,副市长宋玉珉作《经济形势报告》。市总工会主席张作桐作《团结全市职工,站在改革前列,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扬主人翁精神》的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青岛市总工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81人,常务委员10人。主席张作桐,副主席姜华山、潘学林、张钧显、刘福英。并选举产生由11人组成的经费审查委员会。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一章 组织机构
第二节 所属工会组织
青岛市工会第九次代表大会
1990年5月29日至6月1日在市人民会堂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95名,列席代表109名,特邀代表41名,代表全市百万职工和86万多名会员。
中共青岛市委书记郭松年到会讲话。总工会副主席王文岚作《全市职工团结起来,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为我市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稳定发展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审议批准市总工会副主席刘福英和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李秀兰所作的《财务工作报告》及《经费审查委员会工作报告》。大会选举产生青岛市总工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67人,常务委员11人,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炳岳兼主席,副主席王文岚、刘福英、孙公美、史忠健。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一节 组织建设
建立组织发展会员
青岛解放后,市总筹委会派出大批干部,到各工厂企业,采取座谈会、上大课、举办轮训班等方式,进行建立工会组织的思想发动和发展工会会员工作。到1952年,全市建立16个市级产业工会,204个分会,359个支会,发展会员86 807人,占职工总数的75.4%。“文化大革命”前夕,全市基层工会组织已发展到629个,会员总数达到208 735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级工会组织被迫停止活动。1973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恢复整顿工会组织的指示,全市把1970年5月以后产生的各级“工代会”组织,恢复为“文化大革命”前的工会建置。1978年,中国工会“九大”后,各级工会认真抓工会的组织建设,到1981年,全市1 783个单位,建立工会组织?1 716个,占?应建单位的96.2%,发展会员499 450人,占职工总数86%。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迅速兴起,市总工会从1986年开始,在部分乡镇企业进行建立工会组织的试点。到1990年底,在全市406个具备建立工会条件的乡镇企业中,有315个建立工会组织,发展会员?56 097人,占?应建单位总数的77.59%。另有19个“三资”企业建立工会组织,发展会员3 864人,占“三资”企业职工总数的90.1%。1990年,全市共有46个区、局(公司)工会,5个县级市总工会,50个直属基层工会,?2 947个?基层工会。有会员863 861人,占职工总数的90%。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一节 组织建设
干部队伍建设
建国初期,工会干部是按照《工会法》的规定进行配备和管理的。1950年全市市级产业以上专职工会干部共475人,基层工会专兼职干部4 485人。1961年12月,中共中央批转全总党组《关于调整、充实基层工会干部问题的请示》指出:“大、中企业基层工会的专职主席,由相当于企业党委副书记或副厂长的干部来担任比较合适,凡是不符合这一条件的,请企业党委逐步予以调整。”全市67个较大企业中,有22个按要求配备了专职工会主席。
1981年,中共中央24号文件再次强调企业工会主席要按同级党政副职干部配备。为把中共中央要求落到实处,市总工会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于1985年和1986年分别下发文件,明确工会协助党委管理干部的范围是:各级工会原则上向下协管一级工会领导干部。协管的任务是:(一)协助党委调整配备好所属单位工会的领导班子;(二)管理党委管理以外的工会机关干部和事业单位的干部;(三)调查研究工会干部队伍建设中的政策性问题,及时向党委和上级工会反映;(四)干部培训;(五)制定有关协管干部的制度和办法。并强调工会干部要按照干部四化标准配备。到1990年,全市1 172名基层工会主席中,按同级党政副职配备的1 089名,占92.9%,是同级党委成员的929名,占79.3%。全市有专职工会干部4 006名,基层工会干部的年龄和文化结构得到改善,399名县级单位正副工会主席的平均年龄,由1983年的47.5岁下降到44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由1983年的48.7%提高到72%。
1988年开始,在胶南县和市二轻局、市自行车公司所属的6个基层单位进行直接民主选举工会主席试点。市总工会与市委组织部于1988年5月12日联合下发《关于直接民主选举基层工会主席的意见》,1989年市总工会又制订了《基层工会民主选举试行规则》,对民主选举工会主席的程序作了具体规定和要求。1989年底,全市到期换届的有690个基层单位民主选出工会主席。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一节 组织建设
建设职工之家
1984年下半年至1987年9月,市总工会在全市开展“整顿工会基层组织、建设职工之家”活动。1984年7月,市总工会下发《关于整顿工会基层组织,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活动的意见》,制订出“职工之家”的标准和条件,到1986年底,全市共建成合格“职工之家”1 954个,占应建总数的97%。市总工会于1986年12月13日召开全市“整顿工会基层组织、建设职工之家”表彰大会。56个基层工会被评为“模范职工之家”,202个车间、科室、工会工作委员会和工会小组被评为“工会先进集体”,175名党政工干部被评为“模范职工之友”,456名职工被评为“优秀工会积极分子”。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二节 民主管理
建国初期,首先在企业里取消封建把头,废除搜身制度,确立职工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在国(公)营工厂企业建立工厂(企业)管理委员会和职工代表会议,组织职工参加民主管理。工厂管理委员会由驻厂军代表、厂长、工会主席、总工程师为常务委员,由职工代表会选出代表参加,一般由13~17人组成。1951年,全市有中纺公司13个厂、齐鲁公司7个厂、胶东实业公司3个厂以及青岛造船厂、青岛啤酒厂、四方铁路工厂等26个单位成立工厂管理委员会,青岛电业局、电信局、邮政局、山东烟草公司4个单位成立企业管委会。生产和管理中的各项重大问题,如生产计划、经济核算、生产定额、劳动组织、劳动纪律、人事调动、工作制度、劳保福利、安全卫生等,都在管委会上讨论决定后才实行。有的会前还用意见书、提案纸等方式,征求职工群众的意见。这种形式在组织职工参加工厂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7年开始在全市推行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会制度,作为职工参加企业民主管理的主要形式。到1961年,全市工业、交通、基建系统有131个单位建立职代会制度,45个直属基层单位中有42个建立职代会制度。1958年后,职代会多为誓师大会或干部大会所代替,职代会一度存在形式主义。1961年通过贯彻中共中央《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党委加强领导,民主管理才不同程度地有了改进。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职代会制度中断。 1978年,全国工会“九大”以后,开始恢复职代会制度,当年在全市770个单位中的26个单位恢复和建立职代会。
1980年9月,市总工会与市经委联合召开民主管理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推行党委领导下的职代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的经验。市纺织工业局、汽轮机厂、国棉四厂工会介绍推行职代会制度,发挥职代会作用的经验。青岛手表厂党委介绍民主选举班组长、车间主任的经验。1981年,国务院颁发《国营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市总工会于同年9月与市经委、建委、财委、市委组织部联合召开全市企业民主管理工作会议。纺织局、汽轮机厂、啤酒厂、自来水公司、第一住宅建筑公司、化工采购供应站等6个单位交流了党委、行政领导支持执行职代会制度的经验,并对全市民主管理工作提出要求。1984年全市建立职代会制度的单位发展到1 426个,占应建单位的63.43%。
1985年2月,市总工会成立组织民主管理部。同年4月,组织全市企业民主管理工作大检查。各单位采取自查、互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法,自下而上地对职代会制度的建立、职权的行使、三级民主管理体制的健全和职代会作用的发挥等问题进行检查。在各单位检查的基础上,市总工会对17个单位进行抽查。9月,市总工会与市委企业政治工作部、市经委联合召开全市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四方机厂、橡胶九厂、麻纺织厂、红星电器厂、青岛碱厂、国棉八厂等单位从党委、行政、工会的不同角度,介绍加强民主管理的经验。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孙炳岳到会讲话。年底全市建立职代会制度的单位达1 557个,占应建单位的68.11%。
1986年1月,中共青岛市委办公室批转市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发挥我市工会组织参政议政作用的几点意见》,对各级工会组织参政议政的渠道做了明确规定。同年4月,又批转市总工会党组《关于加强企事业单位职工民主管理工作几点意见的报告》,《报告》就进一步建立健全职代会制度、落实职代会职权、加强对干部的民主监督以及加强基层工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1986年5月,市总工会对全市文教、卫生、科研等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工作进行检查。11月,召开全市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教育局党委、即墨县人民医院党总支、四方车辆研究所和青岛三十六中学工会介绍经验。这次会议推动了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工作。到1990年,全市文教、卫生、科研系统建立职(教)代会制度的已达102个单位。占基层总数的86%。为更好地发挥工会组织在深化企业改革中的作用,1987年6月市总工会先后举办两期工会干部学习班,667名各级工会的主要负责人参加。各系统、各单位的工会组织也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工会干部和职工群众学习中共中央颁发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3个条例。据机械、纺织、二轻、建材等系统统计,共举办学习班96期,5 000多人参加。
1987年,为指导帮助基层健全职代会制度,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切实落实职代会的职权,市总工会研究制订《青岛市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工作实施规范(试行)》。规范对职代会的筹备和召开,职工代表的产生和培训,职代会的组织机构和职权的落实,车间、班组民主管理和职代会与厂长、党委、工会的关系以及工作程序、工作内容等方面,一一列出具体实施步骤,提出具体要求,为加强职代会工作,落实职代会职权,提供了一个规范化的章程。1988年12月,市总工会与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组织企业中的18名市人大代表,对国棉九厂、第二毛纺厂、青岛造船厂、铸造机械厂、晶华玻璃厂、缝纫机厂、青岛化工厂、海洋化工厂等8个单位贯彻实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加强民主管理的情况,进行视察。1989年6~7月,为纪念《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公布实施一周年,由市人大常委会统一部署,市人大常委会、市委组织部、市经委、市总工会、市城乡委、市财办组成联合视察组,对全市贯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情况进行视察和检查。据对纺织、机械、一轻、二轻、化工、橡胶、电子仪表、建材、公路运输、商业等10个系统332个企业的检查分析,通过贯彻《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职代会职权比较落实,发挥作用好的单位有127个,占38.2%,发挥作用较差的单位36个,占10.84%。
在落实职代会职权中,普遍地注意建立健全民主评议监督干部制度,成立民主评议干部领导小组,认真行使评议监督权。全市自1981年贯彻实施《国营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后,民主评议监督干部工作逐步深入。1982年,在全市1 700个基层单位中,有113个单位进行民主评议干部,占6.6%。1986年达到989个,占42%。在被评议的5 467人中,326人受到奖励,46人被免职。1988年,开展评议的单位达1 142个,占45%。被评议的16 761人中,受奖励的754人,被免职者303人。
市二轻局党委还专门作出关于推行民主选举厂长和实行厂长任期负责制的决定,规定在集体企业内普遍实行民主选举厂长。凡民主选举厂长的单位,每年由职代会对厂长评议一次,信任票在50%以下者,则自动辞职。
1990年初,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的有关规定,对1987年制订的《青岛市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工作实施规范》(试行)进行修订,正式下发。同年,根据中共青岛市委加强一部(党支部)、三会(村委会、居委会、职代会)建设的要求和部署,市总工会抽调人员与市委研究室一起,就职代会工作情况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并向市委提交了调查报告,对加强职代会工作提出建议。经市委常委会讨论研究后,市委、市Gov于1990年12月以“青发(1990)58号”文发出《关于加强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工作的意见》。《意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通知》精神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就充分认识职代会在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对职代会工作的领导,切实保障职代会职权的落实、拓宽民主管理渠道等6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意见》还特别为建立职代会宏观保障机制,优化职代会外部环境,做了具体规定。要求各级党政把民主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在检查、考核企业工作的同时,检查考核企业民主管理。凡需经职代会通过并报上级审批的方案,Gov主管部门在受理审批前,须有企业工会签署的职代会意见。要保障职代会参与选择企业经营者的权利,无论是职代会选举,还是由Gov主管部门委任、招聘的厂长,凡得不到多数职工信任的,主管部门要根据情况进行批评帮助或调整撤换。要把坚持职代会制度,保障职代会依法行使职权,作为企业管理上等级和企业厂级领导评先进的一个重要条件。凡是一年内无故不召开职代会,或职代会5项职权不落实,不认真执行职代会依法做出的决定的单位,企业不能评为文明单位及各级各类先进,企业党政工主要领导干部也不能评为先进、模范人物。
1990年全市有1 627个单位建立三级民主管理网络,占已建职代会单位55%。市总工会被山东省总工会授予“职工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三节 群众生产
劳动竞赛
1950年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中,市总工会向全市职工发出开展爱国主义生产竞赛的号召,得到广大职工的积极响应。仅中纺、铁路、邮电、齐鲁、市政等产业就有58个单位,近4万职工参加竞赛。通过竞赛,中纺各厂的纱产量由每个纱锭原平均每10小时0.507磅,提高到0.528磅。棉布由42.7码提高到44.24码。四方机厂在创造新纪录运动中,有1 447名职工创造生产新纪录,平均提高产量39%。
随着形势的发展,劳动竞赛的各种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竞赛的形式和内容也不断丰富多样,并成为各级工会的一项经常性工作。1956年在初级阶段革命和初级阶段建设高潮中,广大职工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增加生产,厉行节约”的号召,开展以增产节约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全市有12万多人参加厂际、同工种同业务对口赛等不同形式的竞赛活动,占纺织、轻工、机械、铁路等11个产业职工总数的96.8%。
1959年,为迎接建国10周年,市工会联合会在组织全市工业、交通、基本建设等系统开展厂际竞赛的基础上,又开展同工种对口赛和挂钩协作赛,在参加厂际竞赛的单位中,有2 388个车间、工种、科室开展同工种、同业务对口赛,有220个单位开展挂钩协作竞赛,有的还开展“一条龙”竞赛。通过竞赛,涌现出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1959~1961年,全市先后涌现出19 802个先进集体,236 391个先进个人,15 591个五好小组。1960年6月,经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工业系统的108名技术工人被晋升为工程师。1962年学习推广上海先进经验1 000多项。
1980~1982年,市总工会动员全市职工广泛开展“为四化立功”的劳动竞赛。竞赛活动以增产节约为中心,以优质、高产、低消耗、多品种为重点,以小指标百分赛为基础,以落实经济责任制为目标,把为“四化” 立功活动与劳动竞赛统一起来,开展竞赛立功活动。全市4县、5区、20个局和5个直属基层的1 104个单位,开展小指标百分竞赛的有793个单位,开展立功活动的有523个单位。全市同工种竞赛中有932台锅炉(占73%),78个车队(占83%),46个铸造车间(占86%)参赛。1980年全市共节煤18万吨,节油5 300吨,节电1亿多度。
1987年,在全市300多个出口创汇企业中,开展“出口创汇超标争先”厂际竞赛活动。至1989年9月,创汇4.2亿美元。有20个企业和41人分别获得“青岛市出口创汇先进企业”、“青岛市出口创汇先进工作者”称号。
1989年全市工交基财系统的广大职工,响应市总工会的号召,开展以“做主人,多贡献,每人节约一百元”为主要内容的双增双节劳动竞赛,全市节约2.44亿元,人均250元。有20个单位获“青岛市职工双增双节先进单位”称号。10人获“青岛市职工最佳节约能手”称号。
1990年,针对资金短缺,原材料涨价,市场疲软的经济形势,为动员全市广大职工克服困难,促进全市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在全市开展以“双增双节”为主要内容的“金马奖”初级阶段劳动竞赛。竞赛设“丰收杯”、“技术进步杯”、“管理进步杯”、“节俭杯”、“优质创新杯”、“优质服务杯”、“奋发杯”等7个单项奖,简称“七赛、七比、创七杯”活动。青岛市成立了以副市长秦家浩为主任、各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竞赛委员会,各市直单位和基层也成立竞赛领导机构,形成党政工齐抓共管的新格局。通过竞赛,全市重点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92.7%,优质产品率达到34.8%,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达到5.9%,有15种产品创国家金、银奖。全市有40个单位获得竞赛综合“金马奖”,200个单位分获“七杯”单项竞赛奖,150人获“节约能手”和“优秀合理化建议”荣誉证书。
建国以来,在围绕党和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建设中心任务所开展的劳动竞赛活动中,涌现出大批技术革新能手和革新成果。其中,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产生过积极影响的主要有:
郝建秀工作法 1950年青岛国棉六厂细纱车间青年挡车工郝建秀,创出300纱锭每班只出6两白花的成绩(比一般工人少出一半多),引起纺织行业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市纺织工会把郝建秀的经验总结为“三勤三快”工作法。全国纺织工会主席陈少敏得悉后,于1951年5月,派人到青,与市党政工团的有关干部、技术人员、劳动模范等17人,组成“郝建秀工作法研究会”,分成5个小组,深入到车间跟班测定,并对郝建秀的实际操作过程进行细致的观察分析,经过反复研讨论证,作出较完整科学的总结,并将其经验命名为“郝建秀细纱工作法”。1951年6月,市纺织工会和纺织局抽调部分技术人员和优秀细纱工人,组成“郝建秀工作法推广组”,在市内各棉纺厂巡回示范表演,收到良好效果。随后,“郝建秀工作法”很快便在全国纺织行业推广。1952年“五一”节前夕,郝建秀小组又向全国细纱工人发出劳动竞赛挑战书,得到全国细纱工人的响应,形成一个全国性学习推广“郝建秀工作法”的热潮。
电工木板对缝机 木板对缝是木器制作行业中一种工作量大、质量要求高的工艺过程。过去一直用手工操作,操作者必须具备技术五级以上的水平。这个技术难点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木器行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一技术关键,青岛木材综合加工厂革新能手徐呈龙,从1950年开始进行用机器代替手工对缝的革新。1954年研制成功手推木板对缝机,比手工操作提高工效2.5倍,但仍未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他又在手推木板对缝机的基础上,进行电动木板对缝机的研制。运用龙门刨床的工作原理,解决了跑盘误差等问题,经过20多次失败,于1957年8月研制成功电动木板对缝机。这一机器能在一次刨出木板双面的同时,左右两面各凸凹一丝,使木板对缝丝毫不差。比手工操作提高工效20倍,不仅解决了木工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有二级技术水平的工人即可操作,质量合格率达100%。1959年徐呈龙在参加全国“群英会”期间,介绍木板对缝机的性能,得到同行的赞许,使这一新技术很快在全国木器制作行业推广。
多头车刀 1958年,四方机厂工具车间金属旋工马学顺与其他同志一起,在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开始研制多头车刀,并获得成功。后又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多刀多刃刀具及强力切削车刀。这几种新型刀具的特点是,多刀同时车削,节约转动刀架的辅助工时和换刀时间;刀具结构和强度结合工件形状和材料而定,能“吃”大刀,充分发挥设备潜力;采用更加科学的几何角度,抗热、抗冲击,加大走刀量;一刀多用,节约刀体,为国家节省钢材。经过推广使用,工效一般可提高1~3倍,最高达7倍,精密度也大大提高。这几种刀具参加了全国刀具交流展览会,被定为全国推广刀具。1959~1966年,马学顺曾先后4次参加全国机械工业冷加工先进经验观摩团和全国先进刀具观摩推广队,到全国各地表演交流推广。
八字节油法 由青岛市公路客运公司第一汽车队客车驾驶员刘呈初于1979~1981年期间总结。主要经验概括为“脚轻、手快、多滑、少带”8个字。3年中,刘呈初驾驶的JT—661客车,全年平均百车公里耗油15.85升,比定额降低36.45%,共节油16 568升,约合10 470元。刘呈初的节油经验,得到上级的肯定,1982年7月以后,青岛公路客运公司全面推广这一经验,并安排刘为脱产专职节油辅导员。同年,由省经委、省总工会、省节能办和省交通厅共同组成“刘呈初安全节油驾驶技术推广队”,在全省进行技术交流。到1984年,共表演81次,3000多人观摩。有近400个车队,应用这项技术后,收到明显效果。从1985年到1986年底,他在“市汽车驾驶安全节油技术推广站”工作期间,向全市6 900余名司机传授“八字”操作技术。还应邀到四川等省传授经验。
张作良式煎火炉 1950年由青岛冀鲁针厂淬火工张作良发明。在此之前,手缝针淬火炉一直沿用落后的桶式炉,产量低,淬火不均匀,且淬火、回火、清洗需用3次炉。张作良总结生产实践经验,将固体反射炉改成明火反射炉,扩大炉膛容量,由原来容纳坩锅96个,增到122个。并利用余热再将回火槽、清洗槽联成一片,进行流水作业,使一炉三用,每月可节煤13吨,焦炭1吨,使手缝针热处理工艺跨进一大步。这一革新成果,被命名为“张作良式煎火炉”,在全国同行业推广。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三节 群众生产
合理化建议与“三技”活动
建国以来,各级工会组织发动职工广泛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并把合理化建议与劳动竞赛结合起来,全市职工每年提合理化建议都在万件以上,合理化建议的质量也逐步提高。1986年6月,国务院重新修订发布《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励条例》。同年7月,市总工会会同市委企业政治工作部、市经委、市财办、市科协和团市委等有关部门下发《关于深入开展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活动的联合通知》,对合理化建议活动的组织领导、受理与实施以及奖励表彰等作出具体要求,使合理化建议活动更加规范化。1986~1990年,全市职工提合理化建议478 762件,其中被采纳204 381件,实施139 201件,创造经济效益约6.2亿元。
1988年7月,市总工会与市经委、市建委、市劳动局和市职教委联合发出《关于在全市职工中开展技术学习、技术练兵、技术比武活动的意见》,决定从1989年8月至次年9月,在全市职工中开展技术学习、技术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并成立了由市总工会牵头,市经委、市建委、市劳动局、市职教委参加的“三技”活动选拔赛委员会,全市有72万多名职工参加。经过层层考试和选拔,有441人参加了省级比武,在159个团体和个人项目比赛中,全市186人获前六名,青岛市获团体亚军,市纺织总公司等21个单位被授予“青岛市职工‘三技’活动优胜单位”称号。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三节 群众生产
技术协作
青岛市职工技术协作活动,是1964年在市“五好职工”代表大会上,由部分“五好职工”挂钩串联逐步发展起来的。1965年,全市组建热处理、铸造、钳工、焊接、木工、机械等7个专业研究组,帮助企业研究解决生产技术关键问题85个。同年5月15日,市总工会召开技协工作会议,提出《关于进一步开展群众技术协作的意见》,要求各级工会组织把群众技协活动纳入工会工作议事日程,同有关方面密切配合,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
1975年,群众技协活动再度兴起。市总工会与有关部门协作,采取举办学习班、讲座、现场会等形式,交流并推广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仅市总工会举办的科技学习班就先后开设电子技术、机械制图、热处理等13个专业,70多个班次,有6 700多名职工参加学习,这些学员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工作实现300多项革新,其中有40项属于重大革新成果。
1979年6月,青岛市群众技术协作委员会成立(1984年8月更名为青岛市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技术交流站,负责技协活动的日常工作,隶属市总工会领导。全市按专业划分建立热处理、焊接、电子、自控等10个市级技术协作队,发展队员493名。同时在化工、轻工、交通等14个系统和单位建立群众技术协作委员会,各系统技协组建技术协作队40个,队员381人,初步形成职工技术协作网络。1980年全市实现技术协作、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82项,创经济效益达449 992元。市自动控制协作队与温泉工人疗养院协作研制成功的HQ—1型脊柱牵引机,获市优秀科技成果奖,受到省总工会的表彰奖励。1984年市技协选拔出111项技协优秀项目,参加国家经委和全国总工会在京举办的“全国部分城市职工技术革新技术协作成果展览会”,其中有11项技术革新成果具有国际水平,27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空白的有31项。1985年,职工技术协作改为有偿服务。1989年统计,自职工技协成立以来,全市各级技协组织为全市和20多个省市的1 000多个企事业单位,攻克生产技术难关两万多项,创经济效益3.7亿多元。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管理培训、讲座、研讨会等6 600多期,参加人数达23万人次;组织技术表演35 000多场,参加表演和观摩的达24万多人次;研制开发新项目1 800多项。全市在机械、化工、电子、轻工、粮食等30个系统的企事业单位中建立职工技协组织405个,有偿技术服务机构300多个,各种专业技术协作队254个,发展技协会员3万多人,基本上形成上下贯通、门类齐全的职工技协组织网络。青岛市总工会技协办公室、市技协金切协作队、自控协作队和电子协作队分别被评为全国职工技协先进集体。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三节 群众生产
集体(共保)合同
建国初期,在私营企业较普遍的实行订立集体合同制度。订立集体合同的程序是,首先由厂工会发动工人以小组为单位,就工资、福利、工作时间等涉及工人切身利益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条件要求,由工会统一归纳为劳方草案。资方则在劳动局协助监督下,由同业公会选出代表,针对劳方提出的条件并结合本身生产经营的能力,拟定资方草案。然后由劳资双方在各自草案的基础上,本着“劳资互利、发展生产”的原则,经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双方代表签订集体合同,由劳动局批准公布。1952年底,全市有1 108个私营厂店,同21 432名职工签订合同或行业劳资协议书。
1986年9月,国务院颁发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中规定,在企业内部可以随着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负责制的确立,由厂长代表行政,工会主席代表职工签订集体(共保)合同。1987年,青岛国棉五厂首先试行签订共保合同,取得良好的效果。1988年4月,市总工会在国棉五厂召开现场会,向全市推广该厂签订和实施共保合同的经验。11月,市总工会又与市计委、市体改委、市城乡委联合下发《关于在我市实行承包经营企业中推广共保合同的意见(试行)》,进一步明确签订共保合同的程序和内容,推动了这项工作的开展。到1990年底,全市共有196个单位签订共保合同。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三节 群众生产
劳动保护
建国初期,市总工会便设立劳保部,在各工矿企业普遍建立劳动保护组织,开展对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1955年全市168个百人以上的基层单位建立劳保委员会72个,百人以上车间建立73个,在6 190个生产小组中设立劳动保护检查员2 664名。1956年市总工会转发全总关于《工会组织实施工人职员伤亡事故调查、登记、统计、报告规程的规定》,对填报伤亡事故概况、报送季度伤亡事故分析报告、死亡事故调查报告书等都作出明确规定,使各级劳保组织进一步重视职工伤亡事故的调查分析,对预防职工伤亡事故的发生起到一定作用。
1973年,市总工会恢复劳保部,着手恢复各级工会劳保组织。1978年,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做好劳动保护工作的通知》,市总工会重点抓了各级工会劳保组织的建立健全和劳保队伍的培训。到1980年,31个区、县、局工会都配备了专兼职劳保干部。重工、轻工、化工、纺织、建工局所属173个单位中,建立劳动保护委员会的有145个,有劳保委员1 603人;426个200人以上车间,建立劳保委员会的368个,设委员1 718人;465个200人以下的车间设劳保委员835人;14 662个小组配备安全检查员11 511人。在抓劳保队伍建设的同时,全市各级工会采取办学习班等形式,培训劳保委员,提高劳保队伍素质。1978~1981年共举办学习班179期,培训小组安全检查员以上的骨干1 445人。全市共组织检查组1 407个,参加检查人员6 297名,查出不安全隐患12 935处,整改7 306处。 1985年,全国总工会颁发有关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的3个条例,市总工会在全市工会系统组织学习和贯彻落实。先后举办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学习班4期,500多人参加。市总工会按照条例要求,对其中297名经考试合格者,分批任命为青岛市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颁发证书和证章。各区、县、局(公司)工会和基层工会也抓了3个条例的贯彻,共举办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培训班22期,培训近?5 000人?。随着3个条例的贯彻实施,全市劳动保护组织不断健全完善。到1990年底,全市612个基层建立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委员会,占应建数的84.9%;设委员2 763人,占应设数的95.1%;设立劳动保护检查员27 094名。根据条例要求,从1989年开始,市总工会与卫生局联合对全市粉尘作业点进行普查,普查结果,全市共有66 176人不同程度的接触作业点。市总工会会同卫生部门对其中26 590人进行体检,列出重点复查对象964人,查出89人患尘肺病,对这些职工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从1989年开始,根据全总《关于生产性建设工程项目职业安全卫生设施实行工会监督的暂行办法》的规定,市总工会参加了全市75项新建、扩建、改建、续建、引进及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论证和项目初步设计审查、竣工验收工作,提出建议90条,全部被采纳。加强了工会在劳动保护方面的监督作用。
1990年,在全市开展建立重大事故隐患档案,进行跟踪监督检查工作。共建立380项重大事故隐患档案,由市总工会负责跟踪监督检查的有81项。其中青岛蓄电池厂有1 091平方米危房,多年来未得到解决。市总工会向市长写出要求改建危房的报告,市长指示后引起经委、建委等有关部门的重视,联合现场办公,使问题迅速得到解决。1990年市总工会被评为省劳动保护工作先进单位。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三节 群众生产
先进集体、劳动模范的选树与管理
建国后,全市各级工会组织与党政紧密配合,在制订先进集体、先模人物的评比条件,总结模范事迹,推广先进经验,进行表彰奖励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推动全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到1990年,全市共有89个单位出席全国职工劳动模范、先进集体、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123人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或先进生产(工作)者;1 435人次被评为省劳动模范或先进生产(工作)者(不含部级劳模);9 831人次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或先进生产(工作)者;37人获全国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243人获山东省总工会颁发的“富民兴鲁”劳动奖章。
为充分调动和保护先模人物的生产、工作积极性,各级工会组织不断加强对先模人物的培养和管理,积极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工作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1963年,中共青岛市委批转市总工会党组《关于加强先进生产者、先进班组的管理和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意见》,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同先模人物交朋友,市委、市人委和各区、局的主要负责同志与先进生产者建立固定联系的制度。从市委书记、市长到市总工会各部门负责人每年至少主动与其所联系的先模人物联系两到三次,听取他们的意见。1983年,市总工会会同有关部门联合转发上级关于《保护劳动模范身体健康的几项规定》,要求各级工会对所管理的劳模、先进人物的身体状况、住房情况、参加社会活动情况进行普遍调查,同时给他们分别建立档案。市总工会还先后组织先模人物400多人次,分批到外地休养。为提高劳动模范的素质,市总工会于1983~1990年,先后在职工业余大学举办7期劳模高考文化补习班,帮助199名劳动模范考入了各种大专院校。
1987年,市委下发《关于市职工劳动模范评选、管理的暂行规定》,对市级劳模的评选标准和条件,审批和命名程序,奖励和待遇以及对劳模的管理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三节 群众生产
青岛市出席全国职工劳动模范、先进集体、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先进集体
1956年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先进集体:青岛染料厂硫化碱车间、四方机厂汽缸铸造小组、青岛交通公司售票组、青岛印染厂硫化蓝小组、四方机厂压铆车间、青岛市汽车修理厂底盘修理小组、青岛电业局线路管理所第六变电站、青岛市立医院、胶县供销社油脂加工厂、国营东风盐场张松林小组。
1959年出席全国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贸方面初级阶段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的先进集体:公私合营青岛自行车厂第一车间零点五吨转炉班组、国营青岛第六棉纺织厂炼钢车间、青岛第三钢铁厂一号十二立方米高炉班组、青岛第三钢铁厂第八车间轧钢二工段、青岛第五钢铁厂二车间、青岛铸造机械厂三车间车工五组、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厂配件车间电镀室、国营青岛纺织机械厂冷作车间链条小组、青岛电业局供电所变电工区、国营青岛第六棉纺织厂细纱车间郝建秀小组、国营青岛第四棉纺织厂纺纱车间、公私合营青岛华新纺织印染厂印染车间、国营青岛实业棉织厂基层工会、国营青岛第三棉纺织厂文艺宣传队、青岛市交通局第五汽车队、青岛市交通局四方汽车修配厂徐樟小组、青岛建筑公司第一工地王吉芳瓦工小组、青岛建筑工程公司第六工地、青岛建筑工程公司第四工地杨珠贤铁工青年突击队、山东省青岛纺织品批发站、青岛市台东区财政局。
1960年出席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初级阶段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先进单位:山东海洋学院海洋化学系、青岛冶金工业专科学校冶金科青年突击队、青岛纺织专科学校生产劳动科、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山东海洋学院业余大学、青岛第十七中学、青岛市市南区教育局、青岛第二中学、胶县城关农业中学、青岛市单县路街道幼儿园、即墨县阴岛人民公社宁家生产队业余学校、即墨县城阳人民公社小寨子生产队红专学校、平度县古岘公社古岘小学、青岛市蔬菜果品公司业余学校、青岛市建筑工程局红专学校、国营青岛印染厂红专学校、济南铁路局青岛分局车辆段埠头列车检修所红专分校、济南铁路局青岛分局列车段青京第三包乘组、青岛市图书馆、青岛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青岛工人疗养院、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青岛市立医院三病房、平度县卫生局、青岛市纺织机械厂体育协会、青岛师范学校体育协会、青岛日报社编辑部。
1977年出席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的先进集体(大庆式企业):交通部青岛港务管理局第一装卸作业区、青岛第五棉纺织厂、青岛肥皂厂、即墨县第一农具厂、胶县锻压机械厂、胶南县化肥厂。
先进企业:青岛钢厂、青岛石棉制品厂。
先进集体:青岛第六棉纺织厂郝建秀小组、青岛建筑工程公司第四工程处第十施工队第一抹灰小组。
1978年出席全国财贸学大庆学大寨会议的先进集体(大庆大寨式企业):青岛市第二面粉厂、胶南县供销社、青岛市人民市场蔬菜副食品商店、青岛市绸布呢绒商店、崂山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中国人民银行胶南县宝山营业所信用社。
先进企业(单位):胶南县、胶南县财政局、青岛交电采购供应站、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四方区办事处、青岛市台东财政分局。
1978年出席全国科学大会的先进集体:青岛市医药科学研究所、山东海洋学院动力海洋实验室、青岛“四一八”协作组、青岛染料厂科研所。
1979年12月国务院决定表彰的农业财贸教育卫生科研战线全国先进单位:青岛市第二面粉厂。 青岛市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单位:1987年有青岛染料厂、青岛国棉六厂郝建秀小组、青岛港务局第二装卸作业区三队七班。1988年有青岛汽轮机厂。1990年有青岛电冰箱总厂。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三节 群众生产
青岛市获全国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名单
1950年出席全国工农兵劳模代表会议工业劳动模范:陈淑德(女)、张作良。
1956年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先进生产者:刘京传、牛锡梅、王惠民、阎昌居、耿秉英(女)、吴炳旭、孙宝山、杨祝成、沈铮、李淑萍(女)、刘桂美(女)、刘淑惠(女)、吴桂云(女)、杨坡兰(女)、赵玉珍(女)、宋桂花(女)、侯秀美(女)、孙志梅(女)、辛秀美(女)、谭秀香(女)、由桂珍(女)、阎恒存、胡维选、李凤英(女)、言国权、徐玉兰(女)、鲁好臻、黄恩深、张德香(女)、苟希福、宁兆清、刘锡成、韩英芳(女)、杨文福、李玉香(女)、杨振威、王希山、马腾海、刘瑞庆、刘熙寄、李德乐、郭玉贵、焦升旭、郭振瑞、高祀田、郭千里、王吉芳、宫班、吴玉山、于芳洲、李万太、苗仁华、刘福元、李华(女)、张成法、任瑞卿、盖洪友。
1959年出席全国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贸方面初级阶段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的先进生产者:房吉全、马学顺、苏振平、李敦惠、曲春君、刘熙寄、徐洪太、薛振德、郑明章、许桂花(女)、杨坡兰(女)、王秀芳(女)、申德安、刘子居、徐呈龙、戚其庄、王世亮、王光孝、李吉美(女)、杨志圣、徐培洲、顾岳荣、郭祚显、杜希贤、辛兆峰、张玉桂(女)、薛方增、齐筱荣(女)。
1960年出席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初级阶段建设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先进工作者:张雷声、何光临、刘金民、于建容(女)、任瑞卿、马秀珍(女)、于建梁、宋慧如(女)、李玉香(女)、姚玉卿、王命夫、滕学亮、杨树山。
1977年出席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的先进生产者:徐孟田。
1978年出席全国科学大会的先进科技工作者:方宗熙、曾呈奎、索如瑛、方国洪。
1979年出席国务院表彰工业、交通、基本建设战线全国劳动模范大会的劳动模范:郭金城、江爱珍(女)。
1979年国务院表彰农业、财贸、教育、卫生、科研战线全国劳动模范:郑守仪(女)。
1989年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李安乐、孙中来、苏国渊、汪海、张瑞敏、纪玉君、黄元臻、王顺寿、贺再奎、张玉琴(女)、郭爱珍(女)、赖双玲(女)、李德珍(女);先进工作者,蔡重民、李桂美(女)。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三节 群众生产
青岛市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名单
1985年,任钦祖、张菊萍(女)、陈佩芬(女)、刘世光、安文山、刘呈初、谢立信、徐铭义;1986年,曹俊松、李桂美(女)、宋懋良、赵贤达、仇美春(女)、郭爱珍、李安乐;1987年,汪海、曲魁遵、乔聚林、韩庆萍(女)、唐吉杰、管恩德(女);1988年,王泽华、李德珍(女)、陈茂田、孙中来、唐宗明、刘惠贤(女)、王彩文(女);1990年,于国萍(女)、汪希华、孙爱国(女)、车公进、宋君(女)、李为旭、张德顺、曹玉英(女)、严力宾。 第二篇 青岛市总工会
第三章 市工会工作纪略
第三节 群众生产
青岛市获山东省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人数
1951年,出席山东省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的劳动模范43人;1956年,出席山东省第一届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先进生产者246人;1958年,出席山东省第二次工、交、基、财方面初级阶段建设代表会议的先进生产者181人;1959年,出席山东省初级阶段建设工业、基建、交通积极分子代表会议的先进生产者190人;1960年,出席山东省工、交、基、财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的先进生产者101人;1960年,出席山东省文教群英会的先进工作者74人;1963年,出席山东省工、交、基、财、文、卫初级阶段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会的先进生产(工作)者84人;1966年,出席山东省工、交、基、财方面五好职工代表会议的先进生产者163人;1975年,出席山东省第一次财贸战线“双学”大会的先进生产者4人;1977年,出席山东省第二次财贸战线“双学”大会的先进生产者4人;1978年,出席山东省科学大会的先进科技工作者31人;1982年,出席山东省职工劳模代表大会的劳动模范134人;1984年,出席山东省劳模大会的劳动模范14人;1985年,山东省人民Gov命名的劳动模范1人;1986年,山东省人民Gov命名的劳动模范1人;1986年,山东省人民Gov命名的职工劳动模范76人;1987年,山东省人民Gov命名的劳动模范1人;1988年,山东省人民Gov命名的劳动模范8人;1989年,山东省人民Gov命名的职工劳动模范78人;1990年,山东省人民Gov追认的劳动模范1人。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