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s Archiver

青岛酒店预订

leon 发表于 2009-9-19 20:26

青岛市志13:社团志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概 述



  青岛早期的社会团体,是随着商务活动发展起来的。1891年,清Gov在胶澳设防,青岛口商民增多。1896年,各种商铺达61家。众商人在天后宫成立公所,为青岛最早的社会团体。 
<br>  1897年德国侵占胶澳,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德日当局为了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的需要,先后建港筑路、设厂办电,商贸日盛,人口激增。1906年,广东商人首先自立广东会馆。1907年,苏浙皖赣、山东直隶商人分别成立三江会馆与齐燕会馆等。三大会馆,成为青岛早期最有影响的第一批地域性团体。1910年,青岛商务总会按照全国统一的组织章程建立,自此青岛有了新式社会团体。
  德国侵占之初,德国传教士开始来青岛传教,设立礼拜堂。1908年成立青岛基督教青年会,为青岛最早的宗教性团体。1914年,中国红十字会青岛分会成立,为青岛最早的救护救济性团体。日本侵占青岛后,对中国人的结社活动限制很严,社团活动甚少开展。
  1922年12月北洋Gov收回青岛。民族经济复苏,数年间社会团体增至百余。随着青岛工人阶级队伍的发展,无产者开始结社,维护本身利益,继而在中国Our Party领导下,进行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但有产者社团仍居多数。三大会馆衍生为即墨、平度、黄县、莱阳、宁波、两湖等省内外18个旅青同乡会。青岛总商会(原青岛商务总会,1916年改名)衍生为出口业、行栈、房业、煤炭业等13个同业公会。其他如教育会、记者联欢会、气象学会、万国体育会、中华武术会、国际俱乐部、市民公会、国民会议促成会、国货促进会等职业性、学术性、慈善性、游乐性团体也纷纷成立。
  1923年初,四方工厂工人自发成立圣诞会等工人团体。Our Party人相继来青岛开展工作。圣诞会在Our Party人帮助下,修改章程,开门办会,开始从旧式工人组织向现代工会转变,多次发动罢工斗争。同年12月,青岛职业学校学生自治会与青岛新学生社成立,为青岛最早的学生团体。1925年1月,青岛电话局妇女进德会成立,为青岛最早的妇女团体。同年2月,四方工厂工会宣布公开成立,这是在中国Our Party领导下成立的青岛市第一个工人社会团体。
  1929年,南京国民Gov接管青岛后,科技社会团体有所发展,较有影响的中国工程师学会青岛分会、中国自然科学社青岛分社分别在1931年、1936年成立。工、青、妇团体受压制。市政当局执行国民党反共清党政策,Our Party组织赤色工会连遭当局与官办工会破坏。官办工会先由国民党改组派控制,后被国民党CC派取代。共青团领导的青岛反帝大同盟、青岛大学学生自治会、青岛大学反日救国会、青岛学生联合会等,发动过1931年12月的青大学生“赴京请愿”和“反开除,驱逐校长杨振声”的斗争。1936年成立的青岛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开展抗日宣传,抗战爆发后,到崂山建立了人民游击队。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日伪当局除改组、利用商会等几个社团外,还成立了新民会以及青少年团、妇人会、工业联盟、劳工协会、宗教联盟、文艺协会、体育协进社、华侨协会、兴晔社等团体。中国Our Party领导的大众解放抗日先锋纵队、抗战先锋队等青年团体,在市内秘密进行抗日活动。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青岛集会结社出现活跃局面。其中同乡会、同业公会、产业工会、同学会数量最多。此外,自由职业、文化学术、宗教慈善等各种团体也相继成立,背景十分复杂。市政当局继续执行国民党反共反人民政策,使Our Party领导的社团在市内不能公开活动。    
  1945年12月,在解放区即墨县团埠庄召开青岛市职工代表大会,成立青岛市职工联合总会。同月,在中共地下组织领导下,青岛市教员学生联谊会成立。1947年3月,山东大学学生自治会成立。1949年5月,青岛解放前夕,山东省职工联合总会、山东省民主青年联合会、山东省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解放区分别成立驻青办事处,准备随人民解放军入城。市内社团急剧变化,大多数社团因其负责人南逃而瓦解或停止活动,少数社团在中共党员带领下,为保护国家财产和维持社会秩序做了一些工作。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全市社会团体从此发生根本变化,各界人士迅速组建新社团,成为中国Our Party和人民Gov联系各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山东省工、青、妇驻青办事处均随人民解放军入城办公。6月5日,华东学联驻青办事处成立。6月8日,市职工总会筹备委员会成立。市民主妇联筹备委员会、市学生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市工作筹备委员会也相继成立。9月、12月,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青岛市委员会、青岛市学生联合会分别成立。1950年2月、5月,青岛市总工会、青岛市民主妇女联合会相继成立。1953年5月,市民主青年联合会成立。全市工人、青年、妇女三大群众组织迅速发展壮大。
  1949年10月,中苏友好协会青岛分会成立。分支机构遍于党、政、军、工、农、学、商及街道,是当时全市会员最多的社会团体。
  1951年1月,相继成立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青岛分会和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青岛分会。50年代,还先后成立青岛市科学技术普及协会、青岛市自然科学者专门学会联合会、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各运动协会以及天主教、基督教革新爱国运动委员会等社会团体。
  1952年6月,成立青岛市工商业联合会。
  各人民团体在中共青岛市委领导下,对所属成员进行组织、教育,维护其合法权益,带领各界群众参加各项政治活动,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恢复国民经济和参加初级阶段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社团受到严重干扰和冲击,活动停止。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界组团结社的热情空前高涨。除市总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青年联合会、学生联合会、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科学技术协会、社会科学联合会和工商业联合会等社会团体外,到1990年,全市依法登记的社会团体222个,其中80年代新成立的151个,学术性、技术性团体最多,有138个。各社团在新形势下组织其成员认真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参与和推进青岛市的改革、开放,独立自主地开展各自的业务工作,成为党和Gov联系各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leon 发表于 2009-9-19 20:27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一章 工人运动



   青岛工人阶级的来源,首先是青岛当地被剥夺生计的渔民和农民,其次是青岛口失业的民夫、苦力、商铺工徒,再次为附近州县及胶济铁路沿线与黄河两岸来青岛谋生的泥瓦匠、手艺人和大量的穷人灾民,还有少数来自上海、宁波、烟台、天津等码头、工厂的技术工人。随着生产与经济的发展,青岛工人队伍逐渐成长壮大。1914年,人数达到15 000人左右(产业工人约三分之一)。1922年,增至40 000人(内产业工人20 000人)。30年代增至70 000人,40年代增至80 000人,产业工人均超过半数。1949年解放前夕,全市在业与失业工人总计近200 000人。
  青岛工人阶级从诞生之日起,就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深重压迫,处于奴隶般的地位,没有丝毫政治权利,工资低,工时长,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为了自身的生存并争取民族与阶级的解放,他们与外国侵略者、统治者和剥削者进行了英勇的斗争——自觉的与不自觉的、集体的与分散的、政治的与经济的。到新中国诞生,战斗历程长达半个世纪。

leon 发表于 2009-9-19 20:27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一章 工人运动

第一节 工人团体与工会组织


   “五四”运动前后,青岛工人为争取本身生存和发展,自发结成小团体,如按地域组成胶州、即墨、莱阳、日照、掖县等各帮。其后又相继产生以职业为特点的行会组织,如木工鲁班会、铁匠老君会、漆工葛仙翁会、青工艺徒养成所同学会以及后来以铁路工人为主组成的圣诞会等,这些群体各拉一帮,结成一伙,相互共济,维护同帮同行利益。
  1923年,中共党员王荷波、邓恩铭、王尽美、王振翼等先后到青建立党团组织,开展工人运动。1924年夏,中国Our Party青岛组创建后,对工人中的帮会组织进行教育和改造,邓恩铭还亲自担任四方机厂圣诞会秘书,使工人帮会组织迅速向新式工会转变。1924年9月圣诞会被封闭后又秘密组建四方机厂工会。1925年1月,青岛电话局妇女进德会(工会)成立。同年2月,四方机厂工会、胶济铁路总工会正式成立。随后,青岛日商各大纱厂工会、青岛工界援助各地惨案联合会、水道局工人俱乐部、四方工人联合会、青岛印刷工人联合会、青岛理发业工会、四方纱厂工会女子执行委员会等相继成立。
  1930年12月,以青岛为中心区域先后成立青岛市工人联合会、青岛7大纱厂联合会、胶济铁路工会。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青岛市委成立青岛市职工联合总会。这些工会组织,虽成立年代不一,有的时间短暂,但在中国Our Party的领导下,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leon 发表于 2009-9-19 20:30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一章 工人运动
第一节 工人团体与工会组织

圣诞会


   1923年1月,胶济铁路四方工厂工人中原有的行会小组织鲁班会、老君会、葛仙翁会联合成立“圣诞会”,会员数百人,皆为技术工人,推举第四场钳工郭恒祥为会长,张吉祥为副会长,郭学濂、耿华山为评议长,制定会章,以“崇敬祖师、互敬互助、提高工人人格、辅助路务进行”为宗旨,为争取会员自身利益进行斗争,威信日益增长。由于该会不准青年工人和徒工入会,1923年夏,青年徒工李可文、丁子明等另行组织“艺徒养成所同学会”,会员120余人,一厂两会,各行其是。1923年3月,中共领导下的“五路联合会”负责人王荷波来青岛,团结、争取圣诞会,郭恒祥参加了五路联合会。同年冬,中共党员邓恩铭担任圣诞会秘书,圣诞会新订章程,以“互结、互助、互爱、互学”为宗旨,取消对青年工人入会的限制,两会合并,会员增到500余人,在海港码头和胶济铁路沿线车站成立圣诞分会。郭恒祥等加入中国Our Party,圣诞会遂由一个行会组织基本上转变为新式工人组织。
  1924年3月,胶济路局寻找借口,将郭恒祥等4人无理开除,但郭等继续在厂外秘密活动。
  同年9月直系军阀吴佩孚指使胶济路局饬令四方工厂将圣诞会封闭。



四方机厂工会


  圣诞会被取消后,中共青岛地方党团组织负责人邓恩铭等,依靠原圣诞会骨干,总结圣诞会斗争经验和教训,秘密进行新建工会工作。1924年底,加入新工会的已达800余人,占全厂工人的60%。
  1925年2月8日,胶济铁路全线爆发停运事件,四方机厂随之举行全厂大罢工,并取得胜利。2月18日召开全厂工人庆祝胜利大会,在会上宣布正式成立四方机厂工会,丁子明为委员长。



胶济铁路总工会


  1925年四方机厂“二八”罢工胜利后,中共青岛党团组织为扩大胜利成果,在原圣诞会各分会的基础上,以四方机厂工会为核心,2月底成立胶济铁路总工会,下设青岛、高密、坊子、张店、济南、四方机厂6个分会,推选丁子明为委员长,李俊泽为副委员长,傅书堂为秘书,孙义昌、纪子瑞、于伟功、万锡全、于德光、刘沂治、尹振邦、马相楷、傅友松、伦克忠、韩文玉等为执委。
  “胶总”成立后,对1925年4~7月青岛日商各纱厂举行3次联合大罢工给予大力支援,在“青岛惨案”和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胶总”首先成立沪青惨案后援会。1925年7月26日山东督办张宗昌到青命令军警封闭并捣毁胶济铁路总工会,委员长丁子明等被捕。


青岛工界援助各地惨案联合会


  1925年7月6日中共四方支部以胶济铁路总工会、港政局、水道局及各纱厂工会为基础,联合青岛印刷厂工人联合会、青岛理发业工会、电话局工会、四方纱厂工会女子执行委员会以及啤酒厂、祥泰木厂、铃木丝厂等工会,成立“青岛工界援助各地惨案联合会”。孙义昌为委员长,伦克忠、丁子明、傅书堂等为委员,发表成立宣言,成为青岛第一个全市性工人联合组织。
  “青岛惨案”发生后,中共四方支部转入秘密活动,青岛工界援助各地惨案联合会实际成为青岛工人运动的组织领导者。1925年7月26日张宗昌下令将该会与胶济铁路总工会等同时封闭。


胶澳商埠水道局工人俱乐部


  1925年6月25日水道局李村水源地工人、中共党员李德根、张洪礼经过秘密串联李村、白沙河水源地及水道局本部工人,在阎家山村公开成立“胶澳商埠水道局工人俱乐部”,俱乐部章程以“联络感情、实行互助、改良生活、增高地位、增进知识、唤起觉悟、谋全体工人利益”为宗旨。总部设在阎家山,在白沙河水源地和李村水源地设两个分部。俱乐部成立后,实际起着工会组织的作用。1925年12月俱乐部被胶澳商埠局下令封闭。
  1925年底,中共党员鲁伯峻到阎家山以举办工人子弟学校作掩护,开办工人夜校,发展党员,开展工人运动,并成立中共阎家山支部,工人俱乐部又秘密恢复活动。1926年底,阎家山党支部被破坏,工人夜校被封,工人俱乐部也停止活动。


青岛工人联合会


  1930年末,中共青岛市委重建后,致力于群众组织的重建工作。12月31日,与山东工人联合会联合召开青岛市工人代表会议,有15个工厂的30名代表参加,决定成立青岛工人联合会。会上选出7名执行委员,设专职委员长、秘书长各一人,其余均由在业工人分别担任秘书、组织、宣传、青工、妇女、失业、纠察等7个部的会务工作。该会主要任务是指导推进赤色工会工作,与国民党“工整会”开展斗争。
  1931年1月上旬,青岛工人联合会召开工人代表会议,会上选出两名代表参加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因故未能成行。2月18日,与山东工人联合会举办职工运动训练班,学习结束后,分派到附近各县从事工运工作。3~4月间,青岛工人联合会先后编印《为宝来纱厂事件告工人书》、《告市政工友书》、《告青岛纱厂工友书》以及《为纪念“四·一二”告青岛工人书》等传单,向工人散发。揭露厂主和国民党“工整会”勾结、压迫剥削工人的事实,号召工人为争生存而斗争。1931年4月下旬,由于中共山东省及青岛市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青岛工人联合会也停止活动。



青岛市职工联合总会


  1945年8月南京国民Gov接管青岛后,青岛工商业凋零,工人大批失业,纷纷离市回乡。中共青岛市委和胶东职工联合总会在解放区分别给予救济,并在五龙县、崂山傅家埠、即墨县等地举行失业工人座谈会,前后共有700余人参加,经过学习,有的被派回市内工作。
  中共青岛市委根据当时形势,决定筹建青岛市职工联合总会。1945年12月10~13日在即墨县团埠庄召开青岛市职工代表大会,来自市内铁路、码头、钢铁、烟草、橡胶、面粉、印刷、机械、化工、土木建筑、家具木器等各业代表59人,正在参加座谈学习的140名失业工人也参加了开幕式和闭幕式。大会通过《青岛工人阶级斗争纲领》与《青岛市职工联合总会组织暂行章程》,选出15名执行委员,王健功,韩英三、余松岩、耿桥、李茂江、艾力、刘翔鸥7人为常委,王健功为主任委员,下设组织、宣传、福利3部,机关驻在解放区。
  市职总成立后,团结全市工人,开展反内战、反失业、反迫害、反物价上涨的斗争。
  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面内战,向胶东解放区大举进攻,中共青岛市委决定精简转移,工会工作并入市委民运组,职工联合总会会务结束。

leon 发表于 2009-9-19 20:30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一章 工人运动
第一节 工人团体与工会组织

附录 中国国民党工会组织


1929年4月南京国民Gov接管青岛后,为控制工人团体,着手成立
青岛特别市工会整理委员会。在此之前,1928年8月中国国民党改组派已成立“青岛市工会筹
委会”,1929年3月又接过南京中国国民党中央“整理民众团体”旗号,抢先成立“青岛市工会
整理委员会”,突击发展会员4 000余人。
1929年5月2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委任吴思豫、李翼中、杨兴勤、李郁延、丘元武5人,成立“
青岛特别市党务指导委员会”,开始党内“清派”活动,宣布解散改组派的市党部。6月25日成
立新的“青岛特别市工会整理委员会”,以李丹亭、郭家范、殷学渊、杨会鹏、葛子明、王福
勋、甄洪亮等7人为委员,王、李、甄3人为常委。该会设总务、调查、指导、登记4个科,下属
25个工会单位,会员(除码头工人)13 344人。该会成立后有两次改组,先后由张士达、朱继明
任常委。
1930年9月7日,国民党党务指委会决定取消“工整会”,另组“民众训练委员会”,在“民训会
”监督下,各“工会”改头换面重组官办工会,由原49个缩减成16个工会,不设市级工会,“工
整会”宣告结束。

leon 发表于 2009-9-19 20:31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一章 工人运动
第一节 工人团体与工会组织

青岛特别市工会整理委员会


  1929年4月南京国民Gov接管青岛后,为控制工人团体,着手成立青岛特别市工会整理委员会。在此之前,1928年8月中国国民党改组派已成立“青岛市工会筹委会”,1929年3月又接过南京中国国民党中央“整理民众团体”旗号,抢先成立“青岛市工会整理委员会”,突击发展会员4 000余人。
  1929年5月2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委任吴思豫、李翼中、杨兴勤、李郁延、丘元武5人,成立“青岛特别市党务指导委员会”,开始党内“清派”活动,宣布解散改组派的市党部。6月25成立新的“青岛特别市工会整理委员会”,以李丹亭、郭家范、殷学渊、杨会鹏、葛子明、王福勋、甄洪亮等7人为委员,王、李、甄3人为常委。该会设总务、调查、指导、登记4个科,下属25个工会单位,会员(除码头工人)13 344人。该会成立后有两次改组,先后由张士达、朱继明任常委。
  1930年9月7日,国民党党务指委会决定取消“工整会”,另组“民众训练委员会”,在“民训会”监督下,各“工会”改头换面重组官办工会,由原49个缩减成16个工会,不设市级工会,“工整会”宣告结束。

leon 发表于 2009-9-19 20:31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一章 工人运动
第一节 工人团体与工会组织

青岛市总工会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青岛后,决定筹组“青岛市总工会”。经国民党青岛
市党部派员活动,先成立自来水厂、电厂、邮务、港务、工务、海员、搬运等工会,作为发起
单位,于1946年5月17日召开“总工会”成立大会,出席者57人,代表17个会员单位,选出李显斌、郭德珊、孙金柱为常务理事,李显斌为理事长。1947年4月,秦嘉甫为理事长。1949年1月,张云青为理事长。
  “总工会”常设机构是理事、监事两会,理事会下设组织、训练、宣传、福利、总务5科和会计、人事、书记3室及职工福利、劳资纠纷两委员会,后机构有所变动。会址初在中山路72号,后迁至辽宁路157号。1949年5月,该会自行解体。

leon 发表于 2009-9-19 20:31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一章 工人运动
第二节 工人斗争

初期的自发斗争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初,青岛工人先后在德、日两国殖民统治之下,为反抗外国侵略者和资本家的压榨,自发地广泛地进行着斗争。普遍的方式是消极怠工、毁弃工具或者逃跑。1900年,原清军杂役傅二潜入市内组织抗德义勇队,专在夜间活动,不少工人、苦力自动参加,将零散的德兵和殖民分子秘密处死。德国殖民当局极为恐慌,到处搜捕镇压。1901年4月,傅二转移至即墨,为清吏所捕,英勇就义。1908年12月,青岛木工所工人抗议德国监工无理扣发5人工资,全体罢工,获得了胜利。1919年春,四方工厂工人酝酿罢工,要求补发积欠工资,日本厂长急忙开除工人代表数人,罢工未能举行。1921年3月中旬,青岛港码头工人与火车站装卸工人在关长禄、张玉峰、聂天宝等发动下,为反抗日本人的殴打凌辱,1 200人联合罢工。日本殖民当局严厉镇压,逮捕十数人,关长禄等3人被捕后失踪,工人被强制复工。
  1923年1月,胶济铁路四方工厂以铁工郭恒祥为首组成老工人、技术工人的行会组织“圣诞会”,为维护工人利益,多次向厂方斗争。8月,圣诞会为抗议厂方无理开除4名工人发动罢工,郭恒祥率领全厂1 200多名工人入市内请愿,包围胶济铁路管理局大楼至深夜,迫使局长指令厂长恢复了4人工作。

leon 发表于 2009-9-19 20:32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一章 工人运动
第二节 工人斗争

1925年胶济铁路与四方机厂工人罢工


  1921年中国Our Party成立后不久,Our Party人相继来青岛发展组织,开展工人运动。1923年11月至1924年6月,中国初级阶段青年团和中国Our Party相继在青岛建立地方组织,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为负责人。在王荷波、邓恩铭、王尽美等帮助下,四方机厂圣诞会逐步向现代工会转变,并参加中共领导下的“五路联合会”和全国铁路总工会,郭恒祥当选为全国铁总的副委员长。圣诞会改订章程,吸收青年工人参加,会员激增,并在胶济铁路沿线车站发展组织,形成“二七”惨案之后全国工运低潮时期异军突起的新生力量。圣诞会的声势引起当局的惊恐,1924年3月,路局先饬令将圣诞会总负责人郭恒祥等4人开除,其后又将该会“取消”,但郭恒祥等在中共青岛党、团组织领导下,在厂外继续活动,筹建秘密工会。
  1924年冬,胶济铁路管理局上层发生山东派与江浙派的内讧。中共青岛地方组织为利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争取工人利益,决定发动工人罢工。中国Our Party领导下的四方机厂秘密工会在罢工中提出5条要求:(一)有关工人事件须与工会交涉;(二)恢复因办工会被开除的郭恒祥等工友的工作;(三)全厂工人一律每月增加工资3元,并改日计为月计;(四)每人一年发给两次来回免费车票;(五)发放年终奖金。2月12日阚铎被迫辞职,胶济铁路恢复通车。四方机厂秘密工会坚持所提条件不解决就继续罢工。17日,山东督办郑士琦委派的代理局长李钟岳被迫接受一、二、五条,对三、四条则称须请示北京交通部。至此工会认为罢工目的基本达到,决定复工。18日召开全厂庆祝大会,发出了《胜利宣言》,四方机厂工会与胶济铁路总工会宣布正式成立,公开活动。

leon 发表于 2009-9-19 20:32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一章 工人运动
第二节 工人斗争

1925年日商纱厂工人三次同盟大罢工


  1914年,日本帝国主义取代德国侵占青岛后,1916~1923年,先后在青岛四方、沧口开设6家大型纺织工厂,拥有纱锭24万枚,占全市纱锭总数90%以上,工人近20 000名,占全市产业工人总数70%。日本厂主压低工人工资,延长工时,提高劳动强度,实行人身侮辱,严禁成立工会,广大工人处境十分困苦。1925年春,在四方机厂工人2月罢工与上海日商纱厂工人4月大罢工相继胜利的鼓舞下,青岛各日商纱厂工人,在中共青岛地方组织领导下,积极组织工会。四方日商大康纱厂(现国棉一厂)在司铭章等努力下,会务进展迅速。4月15日,厂主察知后派人持枪闯入工人宿舍搜去会员名册,并抓走3名工人拷打。秘密工会发动工人向厂主要求放人,散发《泣告书》,质问日本人有什么权利搜查中国人的住地?扣押中国的国民?第三日,被关押的工人放回,但被解雇。工会认为必须继续斗争,于是提出21条要求,限日本厂主24小时内答复。“21条”主要内容有承认工会、不得借故开除工人代表、不得任意打骂工人、每日增加工资1角、童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扣罚的工资充作工人教育费等。成立了大康纱厂罢工委员会,下设组织、宣传、秘书、交际、会计、庶务、交通等股及纠察队、宣传队、下层军警接待委员会等。罢工委员会总指挥为司铭章,副总指挥苏美一、李敬铨等,纠察大队长由李敬铨兼任。19日晚9时,日本厂主无答复,罢工委员会遂下令,全厂4 000余工人开始罢工,发出第二个《泣告书》,呼吁各厂工友与社会给予同情、支援。21日,大康工人在四方游行,同时加强对外宣传、联络工作。厂主召来青岛保安队封锁工人宿舍,减少工人口粮供给。23日,日商内外棉纱厂(现国棉二厂)3 000余工人罢工。24日,日商隆兴纱厂(本名日清纱厂,现国棉三厂)2 000余工人罢工,声援大康工人,并向本厂厂主提出要求,内容基本与大康工会相同。至此,四方3家日商纱厂实现同盟罢工,人数近10 000人。25日,台东区日商铃木纱厂(现青岛丝织厂)800名工人酝酿罢工,厂主急忙宣布暂时休业,将工人给资遣散。26日,沧口日商钟渊纱厂(现国棉六厂)5 000名工人与富士纱厂(现国棉七厂)1 000名工人怠工,两厂厂主均效铃木做法,宣布暂时休业,遣散工人。日本驻青总领事崛内遂惊呼:“上海Our Party人潜来青岛煽动工潮”,要求地方当局侦缉法办。5月4日,中共青岛支部书记邓恩铭被捕,随即被驱逐出境。经胶澳商会斡旋,5月9日,日本厂主同意了工会要求中的主要条款,双方达成协议。11日,3纱厂工会联合举行庆祝罢工胜利大会,与会工人及各界代表万余人,高呼“工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资本主义!”等口号。会后大游行,以3纱厂工会牌子为前导,鞭炮鼓乐齐鸣,最后在各纱厂工会门口举行悬牌典礼,3纱厂工人一齐复工,第一次同盟罢工结束。
  邓恩铭被驱逐出境后,中共山东地方委员会派李慰农来青岛(化名王伦),任四方支部书记,与山东地委负责人尹宽、刘子久、王尽美等共同领导罢工斗争。5月中旬,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刘少奇来青岛巡视,向罢工擎天柱提出:工会要紧密团结工人群众,并警惕敌人的反扑,必要时再行罢工。果然日本厂主均无意履行协议,尤其视工会为心腹大患。以“自动退职”被解雇的3纱厂工会代表达51人,他们虽离厂但仍担任会务。日方遂以工会纵容工人怠工为由,指使胶澳当局对3纱厂工会的登记申请不予批准,必须解散。15日,胶澳警察厅长陈韬率数百人去大康、内外棉、隆兴3纱厂,命令摘下工会牌子。3纱厂工会坚决不许摘牌,陈被工人围住,不得脱身,至深夜,无奈将牌子重新挂上,方得狼狈而回。于是工人占据了工厂,第二次同盟罢工开始。
  27日,日本公使向段祺瑞执Gov提出警告,要其镇压工潮,否则日方将不得不采取自卫手段。28日,日舰樱号、桦号自旅顺驶抵青岛。同日,山东军务督办张宗昌命张培勋旅自济南东开,并电胶澳商埠督办温树德“有必要即可开枪”。当夜,温与胶澳戒严司令王翰章密商后,调海军陆战队、保安大队、陆军、消防队共2 000人,全市戒严,封锁四方,包围3纱厂与工人宿舍,监视水道局、发电厂、四方机厂。29日凌晨3时半,军警和日本人向罢工纠察队猛烈开枪,内外棉纱厂当场死6人,加其他厂共8人,重伤17人,轻伤无数。这一事件史称“五·二九惨案”或青岛惨案。占据工厂的工人全部被逐出,逮捕69人,通缉200余人。3纱厂工会以及胶济铁路总工会、四方机厂工会等全被封闭。罢工负责人司铭章、苏美一、李敬铨、阎思栋、李怀材、范希祖等6人被捕后即解往济南。工人先后被遣返原籍者500余人,被开除解雇3 300余人。
  “五·二九惨案”翌日,上海发生“五卅”惨案。中共中央号召全国开展反帝爱国运动。青岛工人在中共地方组织领导下,由恢复活动的胶济铁路总工会带头,成立沪青惨案后援会,与学界、新闻界、商界、妇女界数十个团体组成青岛市各界后援联合会,后又成立青岛工界援助各地惨案联合会、青岛各界联合外交促进会。广大工人积极参加募捐救济、抗议集会、游行示威和抵制日货活动。
  大康、内外棉、隆兴3纱厂日本厂主在“五·二九惨案”后,从内地招募灾民(多为儿童)及市郊妇女入厂,6月10日3厂同时通告“整顿”完毕开业,规定工人必须保证不得参加工会,并取消了罢工争得的经济利益。日本监工对工人的虐待变本加厉。7月23日,大康纱厂发生日本人毒打童工重伤事件,群情激愤,秘密工会遂提出10条要求,限厂主4小时内答复。“10条”主要内容基本同于前“21条”,新增抚恤死伤工人及补发工资等。厂主不理,大康工人首先罢工,内外棉、隆兴工人继起响应,第三次同盟罢工开始。第三个《泣告书》宣告:“除此实别无求生之路,只有拚命作一最后的斗争”。《青岛公民报》发表评论,遣责日本厂主虐待工人的罪行,号召社会各界“本良心之主持,援助可怜之工人”。并特辟“工潮专载”栏目,及时报道罢工动态和各界声援情况,鼓舞工人的斗志。
  7月25日,张宗昌匆忙自济南赶来青岛。26日凌晨,张命执法副司令尹德山率军警包围3纱厂,再次封闭胶济铁路总工会、各厂工会以及青岛工界援助各地惨案联合会、各界联合外交促进会、青岛学生联合会、青岛公民报社等爱国社团,大肆搜捕中共党员、工人领袖与爱国人士。中共四方支部书记李慰农、山东地委执委刘子久、工人领袖丁子明(丁菊畦)、孙义昌、赵石恪、《青岛公民报》主笔胡信之等25人被捕。邓恩铭、郭恒祥、赵鲁玉、傅书堂、纪子瑞、伦克忠等60余人被通缉。李慰农、胡信之被捕后受尽酷刑,坚贞不屈。29日,两人英勇就义于团岛。伦克忠与韩文玉受胶济铁路总工会委派赴北京呼吁求援。8月6日,与青岛学联代表在中山公园举行招待会,伦克忠愤怒控拆日本帝国主义及军阀张宗昌残害青岛与山东人民的滔天罪行,激起与会群众极大的义愤。张宗昌派人追踪,8月27日,伦、韩二人在北京被捕,即解济南。9月6日,伦克忠在济南被害。历时4个月的青岛日商纱厂工人同盟大罢工被残酷镇压下去。

leon 发表于 2009-9-19 20:33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一章 工人运动
第二节 工人斗争

1929年反日大罢工


    1929年,日商各厂工人反抗日本人压迫的斗争日趋激烈,日本厂主加紧对工人迫害。6月20日,日商青岛火柴厂600余名工人要求改善伙食罢工,被开除22人,强行复工。7月17~19日铃木丝厂、华祥火柴厂、山东火柴厂连续开除21名工人,激起工人义愤。大康、内外棉、隆兴、钟渊、富士、宝来(现国棉九厂)6大纱厂工人,各推举代表赴国民党青岛市党务指导委员会(市党部)请愿,要求举行罢工,抗议日本人压迫。21日,6纱厂厂主在日本驻青领事指示下,一齐宣布关厂并开除236名工人,将其全部逐出工人宿舍。经代理市长吴思豫向日方交涉后,24日,6大纱厂复业,但不许被开除的工人回厂,上班工人必须严守厂规。工人忍痛上班,普遍以怠工对抗。秘密工会发动“打狗”运动。大康等6纱厂资本家的凶恶爪牙一个个被秘密纠察队痛打,许多把头、门卫、职员闻风躲避,各厂管理体系瘫痪。8月4日,6纱厂通告无限期关厂。工人失业后,数千人分别在沧口、汇泉集会,抗议关厂与开除、解雇工人,要求复工。市Gov停发失业救济粮,并派军警强迫失业者离境,遣返原籍。日方从乡间另招新工人入厂,大康纱厂11月20日复业。当日,有失业工人1 000多人面涂红色标记,汹涌入厂,大呼“打工贼”,日本人争避,逐与新工人撕打,互伤50余人,器材亦有毁坏。22日,又有失业工人800余人冲向钟渊纱厂,遭厂主预置的高压水龙喷射,20余名日、韩浪人手持长棍,突向厂外反冲,杂有枪声,打伤工人50余人。23日,新任市长马福祥屈从了日方条件,开除工人250名,复工者每人补发2元。随后,即派军警强迫工人复工。工人上班后普遍怠工。国民党指委会与日本总领事馆交涉,将补发工资增至3?5元,恢复部分被开除工人的工作。这次罢工旧称“民国十八年大罢工”。
  1930年,大英烟厂、日商纱厂、四方机厂、铁路等工潮迭起。7月21日,人力车工人1 000余人反对增加车租到市Gov游行请愿。25日,人力车工人在闹市区拦砸公共汽车、马车,遭到军警镇压,被抓200多人。

leon 发表于 2009-9-19 20:33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一章 工人运动
第二节 工人斗争

1936年日商纱厂工人反日大罢工


    1936年11月上旬,上海日本各纱厂3万余工人爆发大罢工。青岛各日商纱厂工人积极准备响应。各厂自发推举工会组长、代表与总代表,重建秘密工会及纠察队。11月17日,内外棉纱厂一度罢工。19日起,内外棉、大康、隆兴、丰田(现国绵四厂)、富士、钟渊、宝来、同兴(现国棉八厂)以及瑞丰染织厂(原铃木丝厂)工潮汹涌而起。在青日商10家纺织厂24 000多人全部参加罢工,各厂各自为战,此伏彼起,罢工与怠工交错进行,延续时间一个月,每次起因均为反抗日本人殴打或无理开除工人。斗争遭到军警镇压。11月25日,大康3 000工人罢工上街游动,包围公安分局,要求释放工人总代表耿忠柱,并打了路过的丰田纱厂厂主的儿子。市长沈鸿烈闻讯,率海军陆战队镇压,抓走工人29名,驱散游行队伍。
  早在罢工之前,日本Gov即派舰来青威胁。11月13日“球磨”号开到后,逐渐增至12艘。大罢工次日,日驻青总领事西春彦急见市长沈鸿烈,要求彻底镇压工潮并铲除“外界煽动者”。11月27日,沈、西达成复工协议,每人每月增加工资5%,严禁罢工、怠工、集会等“越规”行动。28日下午,日本第三舰队新任参谋长自沪来青,指斥市长沈鸿烈镇压不力,提出严重警告。29日上午,沈鸿烈率公安局与社会局官员到四方监督复工,拘押工人150余名,又循日方要求,将市Gov社会局劳动股长陈克曜等4人拘留。日方仍不满意,即由其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下令,于12月3日凌晨,日本海军陆战队700余人强行登陆,窜至四方、沧口、东镇日商工厂所在地,驱逐中国军警,实行戒严。并派出小分队进入市中心袭击国民党青岛市党部、胶济铁路特别党部、青岛通讯社、平民报社、胶济日报社、国术馆、图书馆及向宗鼎(市财政局科长)住宅,大肆搜查、凌辱,劫运大量公私文书,带走张乐古(平民报社社长)、向宗鼎等9人。事起,沈鸿烈撤中国军队于城阳以外,听任日军横行。12月8日,日商各厂一次开除工人531名,并通知市Gov:开除的工人,家在青岛市者由村长监视,外地者一律遣返原籍,凡阻扰复工者由公安局拿办。沈鸿烈完全接受,即从市外调回中国军队,配合登陆日军,挨户强制工人上班。12月14日,各厂开业。15日,日兵回舰。市Gov官员陈克曜等4人因涉及工潮被革职。

leon 发表于 2009-9-19 20:33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一章 工人运动
第二节 工人斗争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工人群众的反日斗争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并建立伪政权,实行法西斯殖民统治。青岛工人阶级除少部分撤退到内地参加抗战生产或武装斗争外,市内的广大工人在Our Party领导下,采取各种方式,机动灵活地开展反日斗争,有效地支援和配合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斗争。
  1941年秋,日华兴业株式会社绢织工场接到军用绸漂白任务,中共地下组织秘密发动工人投入超量火碱,使白绸大部分烧坏。1942年10月,隆兴纱厂女工反对日本男监工搜身,400多名女工停工3天,迫使日本厂主做出让步。1943年春,埠头株式会社机械修配所奉令制造防空壕铁门。中共地下组织利用日本监工殴打工人事件,发动工人怠工,并让主要技术工人离家躲藏,原定3个月的工期被拖成一年多。1944年秋,该所又接受3个月制造指挥刀?5 000把的?任务,由于工人消极拖延,直到日本投降才造出几百把。同年,华北车辆株式会社青岛工场(四方机厂)奉命生产炮弹30 000发,限期6个月。中共地下组织发动工人集体怠工,并暗中破坏,有的砂型放了盐粒,使弹壳出现麻点,有的弹壳内孔不正,有的撞针被挫去一截,使这批炮弹生产计划最后落空。此外,广大职工还自发地随时随地毁坏原材物料,制造事故,普遍拿走日本人物资工具,使侵略者防不胜防,束手无策。据不完全统计,沦陷期间全市发生的主要停工斗争有9起,2 300多名工人参加,有8次取得了胜利。

leon 发表于 2009-9-19 20:34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一章 工人运动
第二节 工人斗争

隆华3号船员起义


   1944年12月中旬,青岛“华北联营社”500吨新型机帆船隆华3号,奉令满载青岛产棉布?40 000匹及白糖等物资开往日本长崎。受中国Our Party抗日救国思想影响与抗战胜利形势的鼓舞,该船9名船员在田均庆(田均)、滑宝发(滑凤鸣、水手长)的指挥下,于出航第四日拂晓,在济州岛附近海面英勇起义,杀死船长等5名日本人,返航祖国。在黄海历十数昼夜,躲过日机3次侦察,于1945年新年期间驶进赣榆县拓汪港(当时属山东解放区),将满船物资全部支援抗战军民。中共滨海区党委城工部长华诚一、秘书长史甄、青岛工委第一书记刘特夫、副书记于荣光、青岛办事处主任李立智等接见全体起义船员。人民Gov向9人分别发给奖金。

leon 发表于 2009-9-19 20:34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一章 工人运动
第二节 工人斗争

青岛工人抗日大队


   1943年冬,中共胶东区党委与胶东总工会(胶东职工抗日联合总会)决定成立青岛工人抗日大队,王太和(谢友宜)为队长,耿桥(胶东总工会组织部长兼南海工会会长)为政委。任务是掩护从南海地区到青岛市的秘密交通线,护送过往的中共地下工作者和爱国人士。全队战士近20名,都是来自青岛的纺织厂、火柴厂、四方机厂以及铁路、码头的工人。他们原在市内从事地下抗日活动,身份暴露后撤到根据地,大多数是中共党员。由南海军分区发给武器弹药,主要在蓝村与胶县两火车站附近活动。一年多共护送300多人次,均安全无差错。有时也做宣传、锄奸、扰敌工作。1944年2月18日,奉令配合南海主力及其他武工队,参加“麦丘之战”(胶县北部)。1944年12月工人抗日大队改称“工人武工队”,战士增至近40名,张绍鹏任队长兼政委,活动重心东移崂山脚下,任务主要是破袭日军交通线。战斗渐多,老队员王德才(原隆兴纱厂工人)牺牲。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工人武工队编入青岛武工总队。

leon 发表于 2009-9-19 20:34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一章 工人运动
第二节 工人斗争

1947年码头工人反对封建把头的斗争


  1945年8月,南京国民Gov在美国军队支持下抢先从日军手中接收了青岛,并以青岛为基地,向胶东和山东解放区疯狂进攻。特务横行,物资短缺,工人大批失业,生活困苦。中共地下组织领导工人开展反抗美蒋压迫、支援解放区人民的斗争。
  南京国民Gov接收青岛港后,港口码头上日伪时期的大小把头全部留用,广大工人十分不满。中共地下组织决定开展反封建把头的斗争,以打击国民党在港口的统治。1946年秋中共地下工作者码头杂货部副司帐王明斋在中共党员姚建春、方启庄协助下,利用官办工会的合法形式,担任了杂货部工人总代表。王带领工人代表首先向官办“码头起卸业工会”提出伙食自理的要求,遭到拒绝。于是几个最顽固的把头相继被打,“工会”理事长大把头鞠国璋与市Gov运输管理处长沈绍宗被迫同意伙食自理。接着工人代表又提出工资自领要求,把头拒绝,再次被打,沈绍宗欲治王明斋指使打人之罪,数十名工人示威,沈被迫同意工人要求。至此把头们数十年来贪污工人伙食费与工资的特权被取消。1947年春,码头搬运、行李、火车等装卸工人,在王明斋帮助下继起斗争,亦均获得伙食自理、工资自领的胜利。王明斋被推举为杂货、搬运、行李、火车四部工人总代表。7月,码头上装卸工人最多的煤盐部500余人又共同推举王明斋为煤盐部总代表。于是王明斋提出煤盐部伙食自理、工资自领和发工作服等3项要求。煤盐部大把头不承认王的总代表资格,3项要求被拒绝。沈绍宗诿称举行大会选举解决。8月20日,在“码头起卸业工会”举行煤盐部总代表选举大会。沈绍宗与鞠国璋竭力操纵,欲使王明斋落选。结果王以绝对多数票正式当选为总代表。众“工会”头头气急败坏,围攻王明斋。正在作业的600名工人闻讯立即罢工,持手钩、抬杠奔至益都路“码头起卸业工会”选举现场,沈绍宗及众把头逃走,鞠国璋躲进警察派出所。工人包围派出所,要求交出鞠国璋。军警赶来镇压,形成对峙。运管处与官办工会只得承认选举有效,并接受了王明斋代表煤盐部所提的3项要求。至此,青岛港装卸业五部1 200名工人全部实现了伙食自理和工资自领,反封建把头的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
  1948年1月14日晚,王明斋被国民党特务分子绑架,秘密杀害。

leon 发表于 2009-9-19 20:35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一章 工人运动
第二节 工人斗争

解放前夕的反南迁反破坏护厂斗争


  1948年9月华东人民解放军攻克济南,国民党当局决定青岛守军伺机撤退,撤退前要搬迁一批重要工厂和物资,并阴谋最后在市内进行爆炸破坏。中共胶东区党委、青岛市委、青岛工委及胶东军区根据上级指示,研究部署在青岛市内发动强大的护厂护校运动,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配合并迎接解放军入城。中共市内地下组织及特别党员接到任务后,依靠积极分子,紧密团结广大职工,展开了护厂斗争。
  1948年秋末,南逃风初起,地下党组织立即对职工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特别是大力宣传淮海战役捷报,说明国民党必垮、南逃决无前途。将从解放区带入的文件如《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等全文或摘要刻印散发,介绍中国Our Party的城市政策,澄清国民党散布的种种谣言,安定人心。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及正直的社会人士,使他们都消除疑虑,留下不走,进而支持护厂工作。口号是“反南迁反破坏”、“工厂是饭碗,保厂就是保命”、“南逃无前途、晚解放不如早解放”等。普遍建立护厂组织,有的是通过统战关系,取得企业负责人的同意,以维持生产、防止烧抢为名,争取公开成立的,如中国纺织建设总公司青岛分公司(简称“青纺”)。在青岛电厂,地下党组织先夺取了官办电厂工会的领导权,又争取到厂长的支持,以保证军事用电、防止破坏为名,也公开成立从厂部到发电所及配电、变电、修检各单位的防护队。其他各厂护厂队绝大多数是秘密组成的,一律由地下工作人员直接掌握。有的成立护厂指挥部,制定实施办法,制做护厂旗和护厂队员袖标。少数护厂队拥有枪支,如青纺和电厂,以合法手段购得。一般以刀棍铁器实行自卫。各单位护厂队人数不等,均为觉悟高的职工自愿参加。国民党军临撤前斗争紧张期间,护厂队员均住在厂内,昼夜值岗。
  1948年11月国民党青岛守军开始策划工厂南迁。《军民日报》等8家报社奉令停刊,将大部分印刷机器装箱待运。8家报社近百名工人齐赴市Gov、第十一绥靖区司令部请愿反对南迁,无结果。各报社工人即将木箱砸毁,不许机器启运。除《军民日报》印刷机运走外,其余均未运成。12月徐州解放后,国民党南迁图谋愈急,齐鲁实业公司所属食油厂、橡胶厂、啤酒厂及联勤总部青岛被服厂等奉命南迁。各厂工人获悉后,自动看住机器,不准动手,汽车司机亦拒绝开车。各厂长行动均被工人监视并受到警告。后除被服厂机器被军方强行运走外,其他各厂均未得逞。“中纺”青岛分公司是青岛最大的官僚资本企业,所属13个厂为国民党计划南迁重点。分公司总理范澄川在中共地下党组织争取下表示坚决参加护厂。他在副经理王新元(中共特别党员)协助下,先是蒙蔽守军首脑,以防范抢劫为名,成立全公司合法的防护团,各厂厂长均兼护厂队长,公开购买枪支,充实力量。当国民党当局多次通知其“准备南迁”时,范均巧妙应付,不予执行,使南迁计划落空。
  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解放大军兵临长江北岸,青岛守军更加恐慌,抓紧布置将预先秘密运到的炸药?20 000公斤执行撤?前大爆破。1月11日、20日,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司令部与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相继对青岛守军国民党第十一缓靖区司令刘安祺发出措词严厉的警告,刘终于未敢执行。4月28日,中共中央军委批准发动“青即战役”。5月3日,解放军开始进攻青岛外围。国民党守军构筑3道防线,力图顽抗,并准备最后裹挟抢掠。护厂斗争进入决战阶段。
  “青纺”各厂分布于沧口、四方,处于青岛前沿。各厂护厂队员均搬住厂内,严阵以待,对前来武装劫运布匹者,能拒者拒之,不能拒者“贿买”之,各厂库存布匹均连夜移藏。除一个厂被武装劫走两卡车外,其余各厂布匹无损失。青岛电厂防护队和厂长对国民党当局的拆迁计划以军事用电不能停止为借口,一再拖延未执行。守军临逃前数次派人到四方发电厂逼令拆卸机件,防护队见来者是外行,均哄骗敷衍过去。自来水厂在厂长配合下,以军舰不能停水为由,阻止了“绥区”特务去白沙河水源地执行爆炸的行动。李村水源地护厂队瓦解了驻警小队,使之留下枪支各自散去。铁路职工以机务段为中心发动护路斗争,严密保护机车,铁路器材完整无损,各种运行车一直未停。四方机厂除由厂长请免疏散外,还争取驻厂警务分所30余人参加护厂工作,有效地防止了国民党溃兵、“难民”的抢劫。港口码头工人联合科室人员组成多支护青队与护港队,严密监视舰艇出入,收集军运情报。解放前夕,发动导航与拖驳船员弃船登岸,阻碍守军开船。护港队员潜入汽车场,将30余辆汽车蓄电瓶全部卸下,使汽车无法启动。“崂山号”船员被逼开船,驶出大港后,到前海即乘机开回。海军造船厂工人将船坞灌满水,沉入海底,使之不能拖走。电信局早在1948年底就秘密成立10人护厂小组,后建立半公开的治安大队,解放前夕公开成立了护局委员会,制作红旗、袖标,日夜值岗。所有备用的发报机全部转移妥藏。各分局由专人监听国民党军政电话,掌握守军行踪。全局器材保护完好。人民解放军攻城部队刚进沧口,护局委员会派出专车,第一个开到沧口迎接解放军。
  6月2日清晨,解放军各部队从沧口、李村、沙子口分路齐进,中午汇入市中心,国民党守军全部登舰南逃。全市交通无阻,商店照常营业,电讯畅通,水电未停。各厂机器资材、公共设施、文书档案极少损失。国民党搬迁和破坏的阴谋彻底失败,青岛护厂运动取得巨大胜利。

leon 发表于 2009-9-19 20:36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二章 青年运动



  1897年11月,德国以其在山东曹州的两名传教士被杀为借口,悍然派海军陆战队登陆,强占了青岛。翌年3月6日,德国强迫清朝Gov签订了中德《胶澳租界条约》,强租胶州湾为军港,在青岛地区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青岛人民纷纷起来进行斗争,青年运动随之兴起。在中国Our Party领导下,青岛青年在青岛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侵略和压迫,争取解放的伟大斗争中,做出了贡献。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二章 青年运动
第一节 青年组织

青岛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初级阶段青年团)


  1923年11月18日,经中国初级阶段青年团中央批准,建立了中国初级阶段青年团青岛临时地方支部,隶属团中央直接领导。邓恩铭任书记,下设3个小组,第一组组长王少文,第二组组长许兴业,第三组组长郝骏夫。共有团员12名。
  1924年10月26日,中国初级阶段青年团青岛地方执行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选举孙秀峰任秘书,林礼周任组织委员,丁祝华任宣传委员,卜韶庭任农工委员,梁德元任学运委员,张裕弟、赵鲁玉、傅健生任候补委员,设4个支部,共有团员20人。12月,团地委在四方机厂建立团支部,发展团员12人,团员增至32人。
  1925年3月1日,中国初级阶段青年团青岛地委召开团员大会,出席会议的团员代表23人。会上选举孙秀峰为书记,林礼周负责组织,傅书堂负责工运,赵鲁玉负责妇运,梁德元负责学运。邓恩铭代表中共青岛支部出席会议,并做了国内外政治形势报告和党团工作总结,孙秀峰传达了1月份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初级阶段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精神及决议案。会上,根据团“三大”将团组织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决议,将中国初级阶段青年团青岛地方执行委员会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青岛地方执行委员会。
  6月21日共青团青岛地委改选,李耘生任书记,并负责组织部,王元昌负责宣传部,于维功负责青工部,贺启元负责学生部,于佩贞负责妇女部。马相楷、尹振邦、赵文秀为候补委员。24日,团地委发出通告,孙秀峰调济南任职,将原5个支部改编为3个。11月下旬李耘生调离青岛,王平一代理团地委书记。
  12月,团中央派关向应来青任共青团青岛地委书记。王平一、赵豫璋任委员,领导胶澳中学、沧口纱厂、市内等8个支部,64名团员。
  1926年3月21日,共青团青岛地委重组委员会。关向应任书记,尹振邦任组织委员,相玉梅任宣传委员,刘延华任经济委员,鲁广益任学生委员。房德明、赵风伦、李尚梅为候补委员,领导工厂、农民、中学等9个支部,团员83名。
  1926年7月,关向应调任中共山东省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杨世昌接任共青团青岛地委书记。9月底,团地委遭敌人破坏,杨世昌被捕牺牲。10月,共青团山东地委派张伯文来青担任团地委书记1927年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青岛地方执行委员会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青岛市委员会。
  1930年4月,中共青岛市委兼管共青团工作。是年5月,尹剑华任共青团青岛市委书记,周瑞贞任组织委员,孙明任宣传委员。12月,中共青岛市委指定傅警吾为团市委负责人。1931年1月,中共青岛市委指定3人重组团市委。7月,中共山东省委指定任天中为团市委负责人。1932年春,张孟荪为共青团青岛市委书记。6月,张孟荪在青被捕,后在济南被国民党当局杀害。
  1933年11月,团中央派刘宜昭组建共青团青岛临时工作委员会,刘宜昭任书记,乐于泓任宣传委员。4月,团中央派何奉滋任团市工委书记,刘宜昭任组织委员,乐于泓任宣传委员,领导电台、女中、李村中学3个团支部。7月,何奉滋调团中央,共青团青岛工作委员会改组,刘宜昭任书记,宋竹庭任组织委员。10月,刘宜昭调团中央,宋竹庭代理书记。同月,团中央派小傅任共青团青岛市工委书记,宋竹庭改任组织委员。11月,小傅调团中央,宋竹庭再为代理书记。
  1935年2月,团中央派刘宜昭等组建共青团山东省委。刘宜昭任书记,宋竹庭分管组织,乐于泓任宣传委员。同时,调整共青团青岛市工作委员会,李仲林任书记,吴昆山任组织委员,小栾任宣传委员4月27日,团省、市工委遭国民党军警破坏,8名主要擎天柱被捕,工作陷入瘫痪。

leon 发表于 2009-9-19 20:38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二章 青年运动
第一节 青年组织

青岛学生联合会


  1925年春成立,青岛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张沈川被选为主席。主要任务是在中国初级阶段青年团青岛地委的领导下,以胶澳公立职业学校学生会、新学生社、青岛大学学生自治会为骨干,发动全市大、中、小学校学生开展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的斗争。8月14日,军阀当局严令禁止学生参加“工潮”,学联被迫停止活动。


青岛学生反日救国会


  1931年10月1日以青岛大学党团员为骨干的“反日救国会”成立,选出15人组成的执行委员会。“反日救国会”创刊《青大报刊》,宣传抗日救国。12月17日,“反日救国会”停止了活动。


青岛“左翼作家联盟”


  1932年青岛大学的党团员、进步学生组织了公开的“新文学研究会”,内部称“左联”,有王林、李林、俞启威等六七人参加,王林为负责人。王林离青后,中共青岛市委派乔天华任“左联”党代表,加市立女中等成员共20余人。1933年冬,青岛当局将该社查封。



青岛左翼戏剧家联盟青岛分盟小组


  1932年青岛大学学生俞启威与上海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取得联系,秘密成立了“剧联”青岛分盟小组,公开名称为“海鸥剧社”,由中共党员王、俞启威等吸收进步学生参加。1932年夏,因叛徒出卖,俞启威被捕,崔嵬、杨裕昆等离青避险,小组停止活动。



青岛市抗战先锋队


  1940年秋由崇德中学党支部成立,张辽任团长,方勋任政委,吸收一批同学参加,在校内进行抗日宣传活动。10月,校方发现后,开除方勋、张辽、尹华等,他们转入市立中学就读,并在市立中学建立党支部,发展抗战先锋团组织。崇德中学支部由陈翼负责继续活动。



山东大学学生自治会


  1947年3月成立,中共党员宋斌等与进步学生石勃瑜、梁培智等选入学*生自治会理事会,石勃瑜为理事长。从此,山东大学的学生运动便纳入了中共青岛市委领导下。自治会先后组织山大学生开展了“反饥饿、反内战”、“反对美军强占山大校舍”等运动。

leon 发表于 2009-9-19 20:38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二章 青年运动

第二节 青年斗争


  1900年,德国殖民当局在青岛开办了水师工业学校。1901年春,德国殖民当局为了镇压学生的反德斗争,在操场上杀害了学生张某,全校学生选出代表赴济南,向山东巡抚杨士骧请愿,要求严惩凶手,为被害同学昭雪。有的同学当即放弃学业,参加抗德义勇队,为被害同学报仇。
  1908年1月,中国同盟会会员陈干在青岛成立震旦公学,聘请商震、王鸣双、陶成章等同盟会员任教,向学生灌输“驱逐鞑虏”革命思想。春季,该校学生为反对清Gov出卖山东矿权,参加了抗议请愿。12月,德国殖民当局勒令陈干等革命党人离境,并查封震旦公学。
  1908年秋,礼贤书院院长卫礼贤从德国返回青岛,学校强令学生前往码头迎接。码头上的德国巡捕对学生蛮横无理,激怒了全体学生,一学生怒喊:“将他推下海去!”当即遭拘捕。学生包围了巡捕,救出了被捕同学,并将肇事巡捕按在铁轨上,欲将其让火车轧死,被教师阻止。
  1912年9月,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校方强令学生去码头迎接德国王储亨利亲王,有一学生离队稍远,被码头德国巡捕殴打。回校后,全体学生立即罢课,欲包围巡捕房,严惩打人巡捕,迫使德国总督惩处了打人的巡捕。
  亨利在视察礼贤、美懿两书院时,学生们一齐跑回宿舍,都不回教室上课接受视察,教室里空无一人。美懿书院教室黑板上被学生写上“不欢迎亲狗”口号,弄得亨利一行十分尴尬。
  同月,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学生得知孙中山先生来青岛的消息后,立即罢课请愿,要求校方请孙中山到校参观、讲演。迫使校方接受了学生的意见,准许孙中山到校参观,并在学校大礼堂向师生做讲演。
  1914年11月7日,日本取代德国,实行殖民统治,青岛青年开展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
  在1919年1月18日召开的“巴黎和会”上,中国Gov提出了日本归还青岛和胶济铁路的要求。4月底遭到美、英、法等国的反对。消息传来,举国震怒。5月4日,北京学生首先走上街头游行示威,要求“归还青岛”。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从而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青岛的青年学生不畏日本殖民当局的高压,走上街头讲演、撒传单,积极参加这场爱国运动。明德中学因学生宣传反日,参加抵制日货,被日本青岛守备军司令部查封。
  1922年2月14日,在中国人民的强烈要求下,中、日两国代表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了《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日本帝国主义被迫交还青岛。同年12月10日,北洋Gov收回青岛主权,青岛各校学生纷纷上街举行提灯游行,热烈庆祝。
  1923年初秋,中共一大代表、山东党组织创建人之一邓恩铭来到青岛,与青岛的中共党员王象午取得联系后,着手建立中国Our Party和中国初级阶段青年团组织。邓恩铭在《胶澳日报》先后发表了《列宁传》、《今日感想》、《青岛劳动概况》等文章,宣传马列主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建立无产阶级国家的主张,抨击北洋Gov勾结帝国主义祸国殃民的罪行,并用大量事实揭露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号召广大工人团结起来,与资本家斗争。
  邓恩铭、王象午还通过进步学生、工人在群众中赠送推销革命书刊《向导》、《中国青年》、《Our Party宣言》、《资本论入门》、《唯物史观解说》、《共产主义初步》等,并在青岛中华书局、启新书社、青岛书店、胶澳日报社等处设立代销点,使马克思主义在青岛得以传播。还经常召集青年工人、学生,交流阅读心得,使这些青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为在青岛建立初级阶段青年团奠定了思想基础。
  1923年8月20~25日,中国初级阶段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大会决议提出:“除济南外,应在胶济铁路全路、淄博各矿及青岛设法扩充”团的组织。10月间,邓恩铭多次写信给团中央委员长刘仁静汇报青岛建团工作。同月,团中央派王振翼来青视察指导建团工作。11月15日,王振翼给刘仁静写信,汇报了在青视察情况,认为青岛建团的条件已经成熟,11月18日,经邓恩铭、王象午、王振翼分别介绍,电话局的孙秀峰、王少文,公立职业学校的许兴业、郝骏夫、李松舟、李萃之、姜秩东、傅健生、李树伯、张肃甫等10人入团。同时成立了中国初级阶段青年团青岛临时地方支部。
  团支部建立后,团的组织发展较快,团员的分布面也渐渐扩大,除胶澳公立职业学校、电话局外,在四方机厂、内外棉纱厂、印刷厂、商店、医院、小学等处,都有团的组织或团员活动。胶澳公立职业学校以团员和进步学生为主,成立了学生自治会,着手联络其他中等以上学校,组织学生总会,举行了庆祝青岛从日本手中收回一周年等活动。1924年夏,中国Our Party青岛组建立,邓恩铭任组长。在中共青岛组的领导下,12月,团中央批准建立中国初级阶段青年团青岛地方执行委员会。同月,团地委发起成立进步学生团体“新学生社”,胶澳公立职业学校、胶澳中学、礼贤中学和西镇小学的数十名进步学生参加。团地委学运委员梁德元被推选为委员长。“新学生社”的宗旨是“联络感情、研究学术、改进社会”,并提出“打倒国内军阀!打倒国际帝国主义!”的口号。接着,团地委以西镇和东镇小学的进步学生为基础,成立“少年学会”进行反对曹锟贿选,反对段祺瑞召开“善后会议”,反对帝国主义宗教文化侵略,开展非基督教大同盟运动。组织大中学生国民会议讲演团,宣传、拥护孙中山先生主张,推动成立青岛国民促进会。同月,团地委候补委员赵鲁玉,发动电话局100余名司机生(接线员)举行罢工,要求增加工资,发给年终赏金,经过两次罢工和不断斗争,获得胜利。1925年1月,赵鲁玉发起成立妇女“进德会”(工会)。团地委还协助中共青岛组销售革命书刊,发动青年参加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纪念“巴黎公社”54周年大会等活动。1925年5月29日黎明,发生日本资本家指使军阀当局屠杀日商纱厂罢工工人的“青岛惨案”。当天下午,中共四方支部派团员傅书堂、伦克忠、韩文玉等分赴各大中学校、机关、银行等处,揭露惨案真相。5月30日,青岛学联召开“五·二九”惨案声援会,到会的20余所学校50多名代表一致决定:全市大、中、小学校学生全体罢课,组织惨案真相宣传队和募捐队,支援日商纱厂工人的反抗斗争。成立“青岛惨案后援会”。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市学联在青岛惨案后援会基础上成立了“沪青惨案后援会”。6月9日,在青岛大学召开大会,各校学生代表共商声援上海工人及募捐、罢课、游行等事宜。决定:凡属英日两国纸币一律拒绝使用;凡属英日两国货物一律不买不卖;扩大募捐,救济罢工工人。会上通电要求北京Gov向英、日等国提出严重抗议,散发支持沪青工人罢工的传单。当天,万名学生上街游行。11日,5 000余名大、中、小学生再次上街,臂缠黑布,手持白旗,上书“援助沪潮、誓死力争、唤醒同胞、抵制日货”等标语,沿主要街道示威游行,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收回租界”、“惩办凶手”、“释放被捕工人”等口号。其后,学生们又组成演讲团30余组,每组15人左右,持演讲团旗帜在各主要街道演讲、募捐。学联又派出20余名代表赴上海慰问罢工工人,吊唁死难者。6月16日,17所学校师生参加“全市各界雪耻大会”,30 000多人举行游行示威,要求胶澳当局向英日交涉,释放被捕的纱厂工人代表;号召英日厂店工人罢工,码头工人拒绝装卸英日货物;与青岛国货维持会共组抵制英日货物调查部,成立“仇货调查团”,到商店、码头、货栈、仓库调查英日货物,一律登记列册,等候查检。6月17日,青岛学联代表参加“青岛市各界后援联合会”成立大会,讨论实行对英、日经济绝交问题,商界代表持反对意见,冒雨守候在场外的4 000名学生、工人冲进并包围会场,迫使商界代表接受了学生、工人的意见,会议宣布抵制英日货,即日起与英国、日本实行经济绝交。青岛学联沪青惨案宣传队,除在市内活动外,还派出几支宣传队,去胶济铁路的高密、潍坊、青州、济南等地进行讲演与文艺宣传。青岛大学、职业学校的话剧团演出《五卅血》、《投笔从戎》、《盲哑配》等剧目,启发市民觉悟。7月,学联派彭明晶、孙桂庭去上海出席全国学联第七次代表大会,向大会报告了“青岛惨案”情况。7月29日,中共青岛四方支部书记、罢工擎天柱李慰农等人,被军阀当局杀害。8月,学联又派出罗荣恒、彭明晶、孙桂庭等人分赴北京、上海等地发表演讲,散发《泣告书》,争取各界的同情与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上海学联、旅日学生代表均与青岛学联取得联系,派人来青共同斗争。1926年,团地委分别举行“五一”、“五四”纪念会,在青年工人、青年学生中广泛宣传“五一”、“五四”的历史意义,阐明工人阶级大团结及继承“五四”革命传统的重要性。同年冬,团地委配合北伐战争开展宣传活动。在市内张贴大量“欢迎北伐军、拥护Our Party、打倒军阀”等标语、传单。1928年1月,团地委根据团中央、团省委关于在青岛工人区域鼓动工人群众罢工的指示,在青年工人中培训团的基层领导干部,加强工人中的共青团工作。团地委负责人深入到四方、沧口的工厂区,发展组织,散发中共青岛市委编印的《青岛工人》、《青岛日报》、传单等,进行宣传鼓动,发动怠工、罢工斗争。10月10日晚,青岛大学学生在Our Party员、共青团员的带领下,摔碎了灯笼,冲散了国民党的国庆庆祝会,反对日本侵略和国民党叛变革命。11月,青岛大学的Our Party员、共青团员,组织进步文艺团体“迢迢社”。出版文艺半月刊,宣传“革命文学”和“新文化运动”。1929年8~9月,中共青岛市委组织党团员揭露国民党Gov背叛革命、投降帝国主义的罪行。日商各纱厂的党、团支部组成工人斗争行动委员会,制定了行动大纲。1930年4月,中共青岛市委兼管青岛团的工作,共青团员在党的直接领导下,参加了纪念“五一”、“五卅”运动5周年、广州起义3周年及宣传建立苏维埃临时Gov等集会活动,共散发《党团宣言》、《赤色工会宣言》、《反帝大同盟宣言》、《七大纱厂工人目前的要求》、《胶济铁路工人宣言》等传单万余张,举行3次飞行集会,均遭国民党当局的镇压。12月4日,青岛大学以“Our Party暴动”为由开除党团骨干、进步学生60余人,并强迫立即离校。1931年7月,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青岛党团员参加了反帝大同盟,推动青岛的反帝运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10月1日,以青岛大学党团员为骨干的“反日救国会”成立,向校方提出“赴京请愿”的要求,并计划把请愿运动扩大到全市全省。“反日救国会”召开了全校学生大会,与极力阻止请愿的校方进行坚决斗争,通过罢课赴京请愿的决议,与会者都在誓言书上签名。12月2日,179人的请愿团,乘火车赴南京请愿,途经济南、泰安、徐州等地,均利用停车时间,在车站附近宣传抗日,受到当地学生及各界人士的欢迎慰问。到达南京后,请愿团即赴国民Gov门前请愿,高呼口号,要求蒋介石立即出兵抗日,收复东北失地。青岛铁中和女中的学生准备参加南下请愿。因受校方阻碍未能成行。青大东北籍学生赵金堂等13人参加抗日同盟军,弃学北上抗日。12月17日,蒋介石电令青岛当局,严令学生“勿越清规”。在校方压力下,反日救国会和请愿团停止了活动。1932年,青岛大学的党团员、进步学生组织了公开的“新文学研究会”,内部称“左联”。主要活动地点在青岛民报社、荒岛书店、德国教堂等。主要活动是在《青岛民报》、《晨报》、《时报》上发表作品。如乔天华的《手》与《足》,杜宇的《约会》等诗歌,于黑丁的《站长》等小说,姜宏翻译的苏联小说《雪的西伯利亚》等。“左联”定期举行读书讨论会,把马列经典著作作为必读书。组织阅读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著作,以及高尔基、鲁迅、茅盾等人的作品。1933年11月, 国民党19路军军长蔡廷锴等反蒋抗日的消息传来后,“左联”召开座谈会,一致表示支持,并书写传单,连夜上街张贴。“左联”还团结在青有名望的作家沈从文、王统照等撰写进步作品。1933年夏,“左联”成立“汽笛文艺社”。成员有共青团员周世超、郭锡英、于黑丁等,在该社编辑出版的地下油印刊物《汽笛》上发表进步文学作品。《汽笛》主要在工人、学生中传播,后在《青岛民报》上开辟了《汽笛》文艺周刊。同年冬,青岛当局将该社查封。1932年4月,青岛大学秘密成立了“剧联”青岛分盟小组,公开名称为“海鸥剧社”。在青岛大学小礼堂演出《月亮上升》、《工厂夜景》两出反映被压迫群众进行斗争的进步独幕话剧。上海“左联”机关刊物《文艺新闻》以《预报了暴风雨的海鸥》为题,报道了“海鸥剧社”的这次演出。同年秋,俞启威、崔嵬、杜建地、杨裕昆、李秀英、李岱等先后在学校礼堂演出《一致》、《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到青岛大舞台演出宣传抗日救国的《乱钟》、《SOS》、《婴儿的杀害》等话剧。1933年初,崔嵬将著名舞台剧《放下你的鞭子》改编为街头广播剧《饥饿线上》,参加导演和演出,剧社主要在市内街头演出,春节期间还到崂山农村,用当地话演出,受到农民群众欢迎。1933年12月,中共山东省委机关遭破坏,由团青岛工委代管省市党组织的工作,并直接领导鲁东各地党组织。团市工委重点在大、中学校及印刷厂、铁路码头发展团员,组织学习团中央文件,并在进步学生中讨论左翼文艺。1934年8月,团市工委指示中共胶东特委组织农民游击战争,建立新的苏区。9月,中共胶东特委遭破坏后,团市工委兼管胶东各县党的工作,召开中共文登、牟平县委紧急会议,讨论戒备办法,并调牟平、文登县委书记到青岛研究工作,后派老乔去胶东巡视党的工作。冬季,召集胶东部分党组织负责人到青岛参加训练班学习。1935年3月,团市工委组织委员宋竹庭到文登、牟平、威海,视察党的工作,加强各县党的组织建设,并发动盐民抢盐和反对军阀韩复榘强征民田修公路的斗争。1935年12月18日,山东大学的爱国学生在中共党员、共青团员的发动下召开大会,成立“抗日救国会”,走上街头声援北平的学生爱国行动。1936年1月6日,山大及各中学学生代表在山大召开会议,成立青岛市学生联合会,组成以山大学生抗日救国会为核心的包括大、中学生和进步教师在内的抗日民主队伍。学联经常与北平等各地学联联络,采取一致行动。2月20日,山大学生救国会组成宣传队,到青岛大港第三码头参加落成典礼,乘当晚在前海栈桥燃放焰火之机,前去散发传单、进行演讲,宣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介绍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李声簧、陈延熙、韩福珍、王路宾、廷荣懋等6人被军警当场逮捕。在青岛各界的舆论压力下,于次日释放。29日,山东大学当局通知李声簧等6人退学,并立即离校。布告贴出后,抗日救国会召开紧急大会,强烈反对学校变相开除学生,要求“收回成命”。选出代表与校长交涉,并致电北平、上海等地大学要求声援,学生要求遭到学校拒绝,救国会再次召开大会,愤怒的学生封了学校的办公楼,捣毁布告栏,切断电话线,宣布罢课,誓言学校如不收回成命,坚持斗争到底。救国会组织纠察队,维持校内秩序,在学生第四宿舍周围布置了警卫,将被开除同学保护起来。3月4日,南京Gov教育部来电:“以严厉手段处置”。8日,青岛市长沈鸿烈派保安队、特务队500余人冲进山大学生宿舍,捕去沙霞英、吴?、王路宾等爱国学生32人。校方宣布开除廷荣懋、吴?等13人。学生们坚持罢课斗争,在全校教职员工一致要求下,迫使国民党当局和校方释放了被捕学生,收回了开除13名学生的成命,李声簧、王路宾等6名救国会骨干安排转学。5月29日,全国学联在上海召开大会,廷荣懋代表山大学生抗日救国会和青岛学联到会,介绍青岛学生的斗争经过,并参加上海“五卅惨案”纪念大会,作了发言。山大抗日救国会因当局镇压及骨干离校,停止活动。1936年9月,在抗日救亡宗旨下,以山东大学学生为主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青岛地方队部”(简称“民先”)组织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工作。组织话剧团、歌咏队,在街头用文艺形式向市民、群众宣传抗日;配合接待平津流亡学生。请知名进步人士与学生一道座谈形势,请参加过东北抗日联军的邹作华讲授游击战术;利用国民党青岛当局组织的防护训练班为掩护,在青岛市内和崂山毕家村一带发展“民先”队员。并到潍坊、诸城、高密一带发展“民先”组织,进行抗日游击战争。说服动员在校学生不随山大内迁;多次组织学生慰问调来青岛驻防的东北军51军,并与中共东北军工委取得联系。1937年9月,中共东北军工委在山东大学“民先”中成立中共青岛特支,李欣任书记,陈振麓分管组织,王艺分管宣传。特支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各界青年组建人民抗日游击队。10月,中共东北军工委派李欣等去高密成立高密抗日游击队,派陈振麓、王艺等人带领山大“民先”队员到崂山毕家村与当地的中共党员李西山、王景瑞、王焕章等人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游击队。11月,以“民先”队员为骨干的崂山抗日游击队第四中队首先成立,陈振麓兼任中队长,宋仲堂任副中队长,王儒林任指导员,高嵩负责军事训练。第四中队由学生、工人、农民60余人组成,活动在毕家村,兰家庄一带。1938年1月,崂山抗日游击队奉命转移到诸城。1945年12月16日,500余名青年教师与高、初中毕业生,在黄台路小学礼堂召开反甄审大会,决定当晚在全市张贴标语,第二天全市罢教罢课。16日晚,青岛保安队士兵对贴标语的联谊会理事、文德女中青年女教师费筱芝连开数枪,当夜死去,并捕去4人。12月17日,教员学生联谊会召开紧急会议,组织呼吁团,向社会控诉国民党青岛当局镇压学生的罪行,中共市内特支全力支持青年教员学生的正义斗争。崇德、文德中学及黄台路等4所小学首先罢课,市立中学、女中、礼贤等中、小学相继响应,形成全市性罢教罢课。18~19日,联谊会再次召开各校代表会议,向市Gov提出惩办凶手等十项要求,发出《告全市同胞书》、《告全国各地同学书》,成立费筱芝善后委员会,接受社会捐款,并建立联谊会办事机构。在全市师生和人民的强大压力下,青岛军警联合稽查处两次公开审讯枪杀费筱芝的凶手,并由法院提出公诉,处以徒刑。市政当局同意了10项要求,批准青岛教员学生联谊会“暂准备案”,由联谊会公开举行了追悼费筱芝大会。1947年3月山东大学学生自治会成立。4月,自治会为抗议美军惨杀市民苏明诚等,多次举行集会、游行,多次向南京Gov、美国大使馆和全国各高校发出通电,要求美军撤出中国,严惩凶手,抚恤死者家属,赔偿受害者的一切损失。并组织学生对苏明诚等受难者的家属进行慰问。自治会编印《青年新报》,揭露国民党勾结美军挑起内战、独裁卖国罪行,号召学生与市民团结起来进行斗争。5月2日,自治会代表石勃瑜趁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到校讲演退场之时,抢上讲台,宣读《致大使书》,抗议美国支持国民党当局打内战和美军在青的暴行,要求美军交还强占的山大校舍,严惩杀害中国人民的凶手,赔偿一切损失。与会学生通过《致大使书》后,面递司徒雷登。5月5日,自治会举行罢课,声援教授、教师为保障生活待遇,向校方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19日,为响应京、津、沪学生反饥饿、反内战运动,自治会宣布罢课3天,提出“增加副食费”、“增加教育经费”、“收回美军强占山大校舍”等3项要求。20日,召开全体大会,通过19日提出的3项要求及追加的“反对内战”、“外国军队一律撤出中国”、“战区流亡学生都应享受公费”、“先修班同学享受正科生同等公费”等4项要求。发表文告致联合国大会和国民党Gov,联络全国各大学共同斗争。会后举行记者招待会。南京“五·二○”血案发生后,自治会立即发动学生上街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声讨国民党的罪行。5月下旬,华北学生“反饥联”发出“反饥饿、反内战”的号召后,中共青岛市委指示:通过学生自治会公开领导,以《青年新报》为喉舌,广造舆论,主动争取教授、教师的同情支持,掀起学运新高潮。自治会散发《给全市同学书》,发动全市学生参加“六·二”反饥饿、反内战运动,联合起来,采取一致行动,罢课罢教。31日,自治会召开全校师生响应华北学生反饥饿、反内战联合会号召大会,童第周、王统照等教授发言,表示支持。大会成立行动委员会,决定发动全市大中学生参加“六·二”总罢课和示威游行。6月1日,行动委员会召开各中学学生代表联席会议。6月2日,学生们在举行“反饥饿、反内战”游行示威时,遭到国民党军警的残酷殴打,自治会理事长石勃瑜等137名学生遭逮捕。在中共地下组织的指导下,山大成立了以进步学生石磊为主的善后委员会,进行罢课和绝食斗争,印发《“六·二”惨案真相呼吁书》等,争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得到了各地师生、社会人士、社团的声援,迫使国民党当局释放了被捕学生。8月,石勃瑜等6人被国民党教育部开除离校,在中共地下党员的帮助下,他们先后转入华北解放区。1948年春季,自治会选举王昶为理事长,在中共地下组织的指导下,开展反美蒋斗争。5月,自治会组织学生在校园内举行游行示威,反对美军无理霸占山大校舍,反对学校当局与美军签订租借校舍给美军使用99年的合同,迫使美军将占用的校舍期限改为1950年归还。1949年2月,美军交回占据的全部山大校舍。自治会还组织了反对国民党抓壮丁,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复活,抗议美国驻青海军陆战队辱骂校舍人员等示威罢课斗争,山大99名教职员联合签名,发表宣言,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9月17日,国民党第十一绥靖区特刑庭以“Our Party嫌疑分子”罪拘捕山大学生15名,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山大师生进行罢课斗争,迫使国民党当局分批释放被捕学生。1949年3月17日,自治会为庆祝营救被捕学生成功和美军归还校舍,举行“大团圆”文艺晚会,邀请全市各中学的代表参加,连续公演7天。28日,自治会与各进步社团举行全校“反对肢解山大和南迁水产系”大辩论,并在校内游行示威,使水产系一年级全部和二、三年级部分学生留下开课,保住了全部图书、仪器,取得“反南迁”的胜利。自治会在护校斗争中,团结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参加各项护校工作,使学校完好地保存下来,并在6月2日青岛解放后,迅速复课。

leon 发表于 2009-9-19 20:40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三章 妇女运动



  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为加速对中国的掠夺,开始发展轻纺工业。于1916~1922年先后建立6家纱厂,青岛纺织女工队伍不断壮大。1923年秋,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来青岛进行建党、建团工作,此后,发展了青岛最早的女青年团员、女Our Party员,领导女工斗争和建立妇女组织,青岛的妇女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青岛电话局妇女进德会


  1925年1月8日,青岛电话局全体司机生104人,以Our Party员赵鲁玉为首成立妇女进德会,宗旨为“联络感情,固结团体,以谋公务之竞进”,实际是青岛第一个妇女工会。妇女进德会积极声援同年4月青岛日商纱厂工人同盟大罢工和“五卅”运动,参加青岛工界援助各地惨案联合会和青岛各界外交促进会。同年7月,进德会遭军阀张宗昌封闭,赵鲁玉被电话局开除。



青岛妇女运动委员会


  1925年4月,青岛中共党、团组织联合成立妇女运动委员会,开展女工工作,由团地委妇女部委员赵鲁玉主持,以女团员为骨干,积极发动女工参加工会和罢工斗争。


四方纱厂工会女子执行委员会


  1925年5月24日,中共青岛地方组织领导位于四方的大康、内外棉、隆兴3家日商纱厂的200余名女工集会,成立四方纱厂工会女子执行委员会,马玉俊为委员长,委员16名,积极参加了3纱厂同盟大罢工。


青岛市妇女委员会蛋厂分会


  1930年3月12日,中共山东省委书记任国桢来青岛,指示“要特别注意劳动妇女和女工,成立妇女委员会”。5月,青岛市妇女委员会蛋厂分会成立。


青岛市妇女大队


  1949年3月,中共胶东区党委在莱西县香水沟,组成154人的妇女大队,宋兹心为大队长,负责进入青岛接管妇女工作,同年6月2日入城。大队部由王毅军、新一、王少木分别负责宣传、组织、福利等工作。

leon 发表于 2009-9-19 20:41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三章 妇女运动
第二节 妇女斗争

青岛早期女团员、党员的革命活动


  1924年夏,中国Our Party青岛组成立,邓恩铭任组长。同年9月发展了青岛电话局女接线员赵鲁玉与普济医院护士丁祝华等入团,随后均转为Our Party员。2人经常到邓恩铭处开会,取回党刊《向导》、团刊《中国青年》和“二七”工人大罢工的材料进行学习和宣传。丁祝华的居所湖南路51号成为邓恩铭与上级组织秘密转信处,中央给邓恩铭的经费也由丁祝华代收。
  邓恩铭化名丁佑铭,与丁祝华以堂兄妹关系作掩护。1924年冬,丁祝华当选青年团青岛地委宣传委员,赵鲁玉当选候补委员,负责妇运。1925年1月,丁祝华住处被当局注意,组织上调丁祝华去周村,赵鲁玉继任团地委宣传委员。

leon 发表于 2009-9-19 20:41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三章 妇女运动
第二节 妇女斗争

青岛电话局女司机生(接线员)罢工斗争


  1923年2月青岛电话局女司机生中年纪稍大的王雪婷、方馨亭、王淑美等人酝酿发起,向局方提出发工服、办食堂等8项要求。近百名司机生一齐罢工,要求局方答复,并推选代表王雪婷、方馨亭、王淑美等与局长孔祥熙交涉,坚持8项条件,无满意答复决不复工。斗争结果,局方答应其中5项要求,司机生恢复工作。1924年12月28日青岛电话局百余名女司机生举行罢工,领班赵鲁玉与郭梦英、郑若芝、王雪婷等代表司机生向局方提出增加工薪、发给年赏等3项要求,市内电话全部中断一小时后,局长姚启儒同意。领班、司机生复工。但次日胡文溶接任局长后拒不承认,赵鲁玉再次领导罢工,胡终于被迫实行。每人增加工薪4元,发给年终赏金2元。

leon 发表于 2009-9-19 20:41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三章 妇女运动
第二节 妇女斗争

青岛电话局妇女进德会的革命活动


  1925年1月青岛电话局司机生在中共党员赵鲁玉发起下,成立妇女进德会(工会),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后,电话局妇女进德会的全体会员参加4月10日青岛各界在馆陶路齐燕会馆举行的孙中山先生追悼会。妇女进德会代表任颖贤在会上讲话,赞扬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倡导男女平权、女子独立、放足、妇女解放的历史功绩,表示“要继承先生的遗志,发扬先生的革命精神,发愤图强为中华民族雪耻,为中华民族兴旺贡献力量”。还以进德会名义散发了传单。
  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为了支持上海的罢工、罢课、罢市斗争,6月间,妇女进德会以10人为一组,迅速组织起几个“十人团”,到茂昌蛋品公司等工人群众中演讲,揭露帝国主义的罪恶,同时募捐,全部捐款由进德会汇往上海。在此期间,妇女进德会“十人团”还进行过抵制日货的活动。

leon 发表于 2009-9-19 20:42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三章 妇女运动
第二节 妇女斗争

蛋厂女工反搜身斗争


  1929年春,蛋厂女工侯玉清、魏玉新、吴××等,在中共党组织影响下,开始发动女工斗争。她们通过结拜干姊妹,团结部分女工。一次,工头在厂门口对一女工进行搜身检查,引起工人气愤。侯玉清、魏玉新等带领女工们一齐拥上,把工头团团围住,进行说理斗争,有的喊打,工头当即表示不再侮辱女工。

大康纱厂女工的一次自发斗争


  1929年4月,青岛大康纱厂厂方无故取消细纱车间工作凳,女工群起反对,自动关车停止生产,要求厂方收回成命,厂方被迫答应了女工们的要求。



大英制烟公司工人罢工


  1929年9月2日,青岛大英制烟公司工会成立,赵秀兰、周兰英任妇女委员,工会就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活福利问题,向英资本家提出12条要求,领导工人罢工,迫使资本家答应工人提出的部分条件,其中包括女工生孩子准假45天,工资照发。



人力车夫家属的请愿斗争


  1930年7月21日,青岛1 000多名人?力车夫因抗议车行屡次增加租车费举行罢工,遭到当局镇压,130多名工人被捕。为营救被捕的人力车工人,中共青岛市委职工运动委员会委员陈少敏与党员董汝勤、李文美、李毅等,发动人力车夫家属斗争。在工人聚居区成立街道党支部,发动家属300多人到市Gov门前请愿,坚决要求释放被捕亲人及减少车租,未释放之前不走不散,连续在市府门前坚持斗争7天,当局被迫释放了全部被捕者。


第一面镰刀斧头红旗在青岛市上空飘扬


  1930年8月20日是“全国苏维埃运动日”,中共青岛市委根据上级“在这一天发动全国人民游行示威,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国民党Gov反动政策,为建立苏维埃政权而斗争”的指示,指定14名干部组成游行指挥部。当日中午,陈少敏带了红旗及一箱传单赶到大英烟厂,与其他同志一起向下班的工人群众散发传单,发表演说,高呼口号。并把镰刀斧头红旗挂在烟厂门口的树上,飘扬了近半个小时。


山东大学民先队员的活动


  1936年9月,山大“民先”成立。女队员有:吴?、胡家珍、沙霞英、王桂荣、李凤、贾兰英、万家蕊等,她们通过读书会和世界语学习小组阅读进步书刊,在饭厅里发表演说,声援被外国水兵调戏的女工,发起编辑民先小报,内容是悼念鲁迅,纪念“一二·九”运动,宣传抗日等,共出3期,公开张帖。
  同年夏,“民先”女同学在校内组织歌咏队、话剧团、球队等,向市民进行抗日救亡宣传。话剧团多次公演《放下你的鞭子》,吴?、胡家珍担任主角。合唱团演唱《流亡三部曲》、《救亡进行曲》、《游击队之歌》。还利用国民党市党部组织的防空救护训练班,到青岛市郊李村、毕家村等一带进行抗日宣传,发展“民先”队伍。9月,以吴?等女队员为主到沙子口慰问了当时进驻青岛准备抗战的东北军于学忠51军部队,向官兵献上“保卫大青岛”的锦旗。9月,经驻该军的中共东北军工委批准,成立以山大学生李欣为书记的中共青岛特别支队。特支兵分两路,一路组成了中共高密游击队工委,带领山大部分“民先”队员前往开展工作,其中女队员有吴?、胡家珍、李凤;另一路去崂山毕家村、栾家庄一带,组织崂山抗日游击队,随去的女队员有王桂荣等。这支人民武装有60余人,1938年1月奉命西去高密汇合。山东大学学生受到当地游击队蔡晋康部的接待。应该部要求,在部队开展宣传工作,并建立政治部,中共党员邹鲁风为主任。成立宣传队,吴?任队长。在此期间,李欣介绍吴?为中共党员,王艺介绍王桂荣为中共党员,吴?担任支部书记,发展胡家珍、李凤入党。
  1938年2月,吴?等女同志和十几名男同志,由邹鲁风率领到曹县沈鸿烈的国民党山东省Gov,组成山东省第一巡回宣传队,进行抗日宣传活动。有3个县的县长曾由巡回宣传队成员(皆为党员)担任。王桂荣担任肥城县Gov的秘书和训练班主任。吴?任团长的儿童剧团有20余人,在阳谷县、阿城镇一带巡回演出,甚受欢迎。后来他们均受到国民党的排挤被迫离开。

leon 发表于 2009-9-19 20:43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三章 妇女运动
第二节 妇女斗争

中共青岛工委妇委会及妇女特支活动 


  1941年6月中旬,中共胶东区党委派谢明钦打入沦陷的青岛市内,建立了中共青岛工作委员会,谢明钦任书记,李继仁任组织委员,杨真(女,刘文卿)任宣传委员。同年秋,青岛工委成立妇女委员会,杨真为书记,梅山(女,刘毅)、李敏(女,牛芳琴)分任组织、宣传委员。妇委在市立女中、文德女中设两个学生妇女支部,并设大英烟草公司、东亚烟厂、台东镇小学3个点。梅山任市立女中支部书记,徐燕、徐建春为组织、宣传委员。文德女中支部书记由梅山兼任,李敏、徐燕由市立女中转到文德女中,分任组织、宣传委员。梁琪(女,刘文静)为大英烟草公司点负责人,梁修(刘文慧)、张敏为东亚烟厂点负责人。
  1942年1月,谢明钦被捕,杨真负责市工委工作。1944年秋,中共胶东区党委根据形势发展,将市工委分为工人、青年、妇女3个特支,妇女特支书记杨真,组织委员刘琪,宣传委员宋海。
  1942年初,中共青岛工委妇委会领导了罢日语课和拒绝食用“兴亚面”(即橡子面)的说理斗争。在工厂里组织“反掠夺、争生存”的斗争,解决了部分工人的生活困难。同年秋,妇女特支还设立3个妇女识字班,学员以女工为主,包括部分学生,以识字为掩护进行政治宣传教育。
  1945年8月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青岛后,中共青岛市内地方组织受到很大破坏。原3个特支的主要人员撤出青岛。同年11月,中共青岛市委派梁修回青岛市内整顿原妇女特支。1946年1月整顿工作基本结束,经市委批准建立台东支部,梁修任书记,张敏任组织委员兼政治交通,李仲玲任宣传委员,支部直属市委领导。支部活动点有圣功女中(青岛七中前身)、东亚烟厂、颐中烟厂、四方机厂、顺兴路小学、齐鲁橡胶厂、小乐园联络站,工作重点是女工和学生,在“反甄审”学潮、“反南迁”、“反抓丁”及护厂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妇女特支还设统战特别小组,由杨真、梅山、左毅组成。杨真单线领导,广泛联系工商界人士,解决活动经费。

leon 发表于 2009-9-19 20:44

第一篇 建国前的工青妇运动  
第三章 妇女运动
第二节 妇女斗争

隆兴纱厂女工反搜身斗争


  1942年10月,青岛日商隆兴纱厂400多名女工为抗议日本厂主用男工头搜身,自发地进行反搜身罢工。两天后厂主被迫答应要求,并许诺罢工期间工资照发。



青岛师生“反甄审”运动


  1945年11月17日,青岛市教育局公布“甄审条例”后,立即遭到全市中小学广大师生的强烈反对。12月16日,青岛市教师学生联谊会理事、文德女中英文教员费筱芝(女)于当晚11时许,在江苏路、湖南路一带张贴反甄审标语,被青岛保安队巡逻士兵开枪打死。17日,“联谊会”紧急会议决定,立即组织呼吁团,印发《告全市同胞书》、《告全国各地同学书》,提出《十项请求细目书》向市政当局谈判,各中小学师生先后罢课。24日,市长李先良及副市长、国民党市党部主任葛覃被迫在《十项请求细目书》上签字。1946年1月12日,举行费筱芝追悼会,14日,全市师生八九千人在第三公园集会,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当局被迫将开枪兵士判刑,答应抚恤死者家属。



市立女中的学生运动


  1945年,中共党员王恒珍(孙建平)从临沂派入青岛市立女中开展工作,担任训导主任。到1948年,掌握了女中学生会的领导权,使该校国民党操纵的“青年工作总队”(三青团外围组织)完全孤立。该校进步师生到解放区的有20多人。
  1947年6月2日,山东大学学生反饥饿、反内战运动进入白热化,山大校本部二、三院被军警包围封锁,市立女中学生也在校内被阻,各校学生被捕者152人。后在各界强烈抗议下始行释放。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