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12:民主党派志 第六篇 中国致公党
第六篇 中国致公党青岛地方组织中国致公党是以归侨、侨眷的中上层人士为主和有海外关系的代表性人士组成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初级阶段的政党,是与中国Our Party通力合作的参政党。
中国致公党由华侨社团美洲致公总堂发起,于1925年10月在美国旧金山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公党的组织和活动,从海外转移到国内。
1982年8月,致公党中央主席黄鼎臣和常务副秘书长赵平到青岛,与中共青岛市委统战部副部长赵宁会见,商谈筹建青岛组织事宜。由青岛市侨务办公室出面邀集在青岛的部分归侨、侨眷举行座谈会。致公党中央擎天柱在会上介绍了致公党的历史、性质、章程,宣传新时期的统战政策。会后致公党中央代表走访了部分归侨、侨眷,欢迎他们在自愿的原则上参加致公党。是年9月,在归侨、侨眷知识分子中上层人士中第一批发展了郑守仪、张德瑞、周凤英等10名致公党党员。经过考察和协商,黄鼎臣主席代表致公党中央指定由郑守仪、张德瑞、周凤英、邹国顺等4人组成致公党青岛市筹备小组,由郑守仪、张德瑞负责。1983年春又发展15名党员。是年7月23日,在中共青岛市委支持下,成立中国致公党青岛市工作委员会(简称致公党青岛市工委)。1990年12月25日召开致公党青岛市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致公党青岛市委员会(简称致公党青岛市委)。
致公党青岛市委员会及其前身工委会,遵循同中国Our Party“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坚持和完善中国Our Party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领导党员在参政议政、自身建设、加强海外联谊及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努力宣传落实侨务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为初级阶段经济建设服务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实现新时期总任务,完成祖国统一的伟大事业做出贡献。 第六篇 中国致公党青岛地方组织
第一章 组织
第一节 党员大会和代表大会
致公党青岛市工委成立大会
青岛市致公党于1983年7月23日在青岛市政协会议室召开成立大会。全市党员24人,到会党员21人。中心议题是由筹备小组汇报一年来的工作,成立致公党青岛市工委。致公党中央主席黄鼎臣、常务副秘书长赵平专程到青岛参加大会。出席会议的还有青岛市政协副主席孙竹年,中共青岛市委统战部部长谭河亭和青岛市侨务办公室、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归国华侨联合会、台湾同胞联谊会,以及有关区、局、大学、科研单位的党(中共)委、统战部门负责人等。
黄鼎臣首先宣布致公党中央关于成立中国致公党青岛市工作委员会的决定和任命,并作了重要讲话,要求青岛致公党党员紧密依靠中国Our Party的领导,在做好岗位工作的同时,做好归侨、侨眷和“三胞”工作,不断开创致公党青岛市工委工作的新局面。谭河亭和孙竹年也分别讲话,对致公党青岛市工委成立表示热烈祝贺。民建青岛市委主委马绪涛代表各民主党派致贺词。
郑守仪作题为《团结全市归侨侨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统一做出新贡献》的工作报告。报告中回顾和肯定了筹备小组一年来在建党和各项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并提出致公党青岛市工委成立后的几点希望和任务:(一)推动广大致公党党员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二大、全国五届人大和五届政协会议文件,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为初级阶段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二)调动党员的积极性,积极协助中国Our Party和人民Gov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宣传侨务政策;(三)鼓励党员进一步团结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为实现国家三大任务而共同努力奋斗;(四)为开创工作新局面,要加强青岛致公党组织自身建设,主要是加强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
致公党青岛市工委是致公党在山东省建立的第一个地方组织。 第六篇 中国致公党青岛地方组织
第一章 组织
第一节 党员大会和代表大会
第一次代表大会
致公党青岛市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于1990年12月25~27日,在青岛纺织工人疗养院礼堂举行。到会代表75名,其中特邀代表8名,列席代表2名,代表全市96名党员。主要议程是听取和审议致公党青岛市工委成立7年来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致公党青岛市第一届委员会。汪雅梅在预备会议上作筹备工作报告。翁维权致开幕词并主持第一天大会。郑守仪同时代表致公党中央出席大会。致公党山东省工委副主委王树棠及致公党济南市、烟台市组织的代表到会祝贺。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刘镇,中共青岛市纪委副书记邹国忠,青岛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今吾,市Gov副秘书长李春亭,市政协主席牟周,中共青岛市委统战部部长王玉成,副部长郭存忠、刘科和青岛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侨务办公室、归国华侨联合会等单位的负责人应邀参加会议。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刘镇向大会祝贺并讲话。讲话高度评价了致公党青岛市工委自成立以来,积极参政议政和进行民主监督,为促进中国Our Party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不断完善,维护青岛市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做出不懈努力。他希望青岛市致公党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和参政议政的能力,希望新成立的致公党青岛市委继承和发扬同中共团结合作的优良传统,做出新的贡献。
王树棠代表致公党山东省工委,杨衍普代表青岛市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徐葆芝代表市侨务办公室,常光耀代表济南、烟台两市致公党组织,分别致贺词。
郑守仪作题为《致力为公,团结奋进,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做出贡献》的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致公党青岛市工委成立7年来在加强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积极参政议政、发挥参政党作用,发展海外联谊工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多做实事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绩。同时提出新时期的指导思想和历史使命:(一)积极参与和完善中国Our Party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初级阶段民主和法制建设;(二)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三)贯彻《维护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协助和监督侨务政策的贯彻执行。报告的第三部分中提出今后四点工作建议:(一)积极参政议政,增强政党意识,担负起参政党重任;(二)努力搞好巩固、健全组织工作,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三)大力开展海外联谊工作;(四)为两个文明建设再立新功。会上经全体代表讨论后,一致通过了《中国致公党青岛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全体代表经过充分酝酿,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致公党青岛市第一届委员会,同时通过了推举郑守仪为致公党青岛市委名誉主委、张德瑞为顾问的决定,授予他们荣誉证书。
大会收到全国各地致公党组织发来的贺电、贺信。致公党中央名誉主席黄鼎臣还为致公党青岛市委成立题写“团结奋进,致力为公”的条幅作纪念。 第六篇 中国致公党青岛地方组织
第三章 主要活动
第二节 市级领导和工作机构
领导机构
致公党青岛市级领导机构,自1982年8月组成筹备小组后,分别于1983年和1990年建立致公党青岛市工委和致公党青岛市第一届委员会。
工作组和工作委员会
致公党青岛市工委下设妇女工作组。致公党青岛市第一届委员会下设妇女工作委员会。
工作机构
1983年致公党青岛市工委成立后,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在中山路72号,办公室工作人员3人。1990年8月迁至韶关路54号。
致公党青岛市委成立后,驻会副主委兼秘书长1人,办公室专职工作人员4人。 第六篇 中国致公党青岛地方组织
第三章 主要活动
第三节 基层组织和党员
基层组织
1990年,致公党青岛市委辖属两个基层支部委员会和两个小组:海洋研究所支部(1989年7月29日建立)和医疗卫生支部(1989年9月16日建立);教育小组和大学小组。
党员
致公党青岛地方组织建立后,组织发展工作中,坚持“发展为了工作,在工作中发展”的原则,贯彻以归侨、侨眷的中上层人士为主和有海外关系的代表性人士为重点,及以大中城市为主的精神。1986年后,根据《关于青岛市各民主党派在各县城、黄岛区发展组织问题座谈会纪要》的分工,在平度县城进行试点,发展党员。1990年底,青岛市致公党员发展到96人。
青岛市致公党党员中:郑守仪当选致公党第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致公党山东省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德瑞当选致公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和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咨议。卞伯仲当选致公党第八届(1987.1补选)和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第六篇 中国致公党青岛地方组织
第二章 参政议政
参加人大、政协活动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致公党党员,通过参加各级党(中共)委、Gov、人大、政协的各种会议和政协、人大组织的视察、调查活动,积极参加中国Our Party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及当地重大政治与社会问题的协商,认真负责地发表意见,提出建议。他们在历次人大和政协会议上遵循“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根据实际调查结果发表政见,提交议案、提案,发挥民主监督作用。郑守仪在1988年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的《切实采取措施,揭露和惩罚搞不正之风的国家干部》提案,受到国家监察部的重视;《关于归国华侨在国外参加革命工作的工龄计算问题》的提案,被中共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采纳,迅速落实了一些归侨长期未得到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高志华在七届全国人大会议上针对《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执行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议案,洪梅华1988年在市南区政协会议上提出《建立公安人员治安巡逻》的提案等,都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随着参政议政意识的加强,青岛市致公党党员的代表和委员的议案、提案质量不断提高,内容涉及外引内联、端正社会风气、侨务政策、知识分子政策、城市建设和初级阶段精神文明等方面的重要问题,其中绝大多数都得到答复和处理。
青岛市致公党的负责人参加中共青岛市委召开的“双月座谈会”、情况通报会,就青岛的各项中心工作和大政要事认真进行协商,还经常参加视察活动,对祖国统一、公路建设、水利建设、城市交通、商业网点及旅游服务等方面作调查研究,使议政内容更加充实,民主监督作用不断加强。1990年,致公党党员孙无忌经青岛市监察局聘请担任特约监察员,参与监察机关组织的监察活动及重要案件的查办工作,直接向市Gov和监察部门传递、反映和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有的党员还在山东省、青岛市及区级侨联和妇联等团体中担任职务。 第六篇 中国致公党青岛地方组织
第三章 主要活动
第一节 宣传活动
组织学习
致公党青岛市工委成立后,定期组织党员进行政治学习,并通过各种形式加强爱国主义和初级阶段教育,使党员素质不断提高。致公党青岛市工委还多次选送党员参加山东省初级阶段学院和致公党山东省工委举办的学习班、青岛市统战理论学习班,写出了一批质量较高的论文和学习笔记。
致公党青岛市工委在中共青岛市委的统一领导下,根据每一时期国际国内的形势,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党员辨明是非,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的政治风波中,致公党青岛市工委发扬与中共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光荣传统,及时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和致公党员学习有关中共中央文件、中共中央擎天柱讲话和《人民日报》社论,帮助党员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同时积极推动党员主动做好家属子女的思想工作,教育他们不信谣、不传谣、不参与非法活动。北京政治风波平息后,致公党青岛市工委发动党员向海外亲友写信,说明动乱的事实真相,宣传中国Our Party和人民Gov的有关政策,帮助海外亲友消除疑虑,对稳定局势起了积极作用。
出刊《青岛致公》
致公党青岛市工委于1983年开始编印《青岛致公》,至1990年已编发27期。通过这一刊物,围绕中国Our Party的统一战线政策和有关国家大政方针、现代化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等中心工作,传达致公党中央的指示精神,总结部署致公党青岛市工委的工作情况和安排意见,交流各基层组织的工作、活动信息,介绍党员在两个文明建设和海外联谊活动中做出的成绩和经验。 第六篇 中国致公党青岛地方组织
第二章 参政议政
第二节 为经济建设服务
办学育才
致公党人才济济,全市党员中有高、中级职称的占64.59%。为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1984年秋,根据致公党党员外语和南方地方话人才多的优势,致公党青岛市工委兴办了青岛致公外语学校。学校由最初的3个班陆续扩大到7个语种共17个班级。学员来自全市企业、涉外单位、机关、学校等,最多时一学期达900余名。致公党党员中先后有20余人参加办学教学工作。学校注重社会效益,不以盈利为目的,在教学中注意端正学员的学习动机,结合教师亲身体会不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有的教师主动提出少要或不要报酬。长期以来,学校形成了以外向型教学为主的特色,经常邀请外宾到校与学生对话交流。在中韩建交前便在全市第一家办起了朝语班。学校同时选编介绍青岛投资环境等方面的补充教材,举行外语联欢会、座谈会,教唱外语歌曲等,开展一系列配合教学的活动。由于教学注重实际应用,所以转化效益快,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外语人才。许多学员成为外贸机构、合资和外资企业、宾馆旅游业、港口海关等涉外单位的业务骨干,开发了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中一支有效的人力资源。该校先后于1987年、1989年、1990年被青岛市教育局评为业余教育和社会力量办学先进集体。 致公党党员李春生、高志华夫妇,于1986年在青岛第十三中学参加创办青岛市日语业余学校,并参与教学和管理工作。由于办学质量高,1990年被有关部门批准为正式业余中专学校,国家承认学历。由致公党党员于1986年开始创办的3~5岁幼儿英语班,也取得很好效果,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科技咨询
青岛市致公党员中的许多人是从事海洋科研、医学等领域工作的专家学者,在科技咨询方面条件优越。致公党青岛市工委为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集中党员的智慧,围绕“四化”建设,面向社会,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先后为科研成果寻求生产厂家、科技攻关、讲学,以及与台湾海洋生物学者进行学术和标本交流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在致公党青岛市工委的发动和支持下,广大致公党党员经常组织和参加系统内组织的街头咨询、巡回医疗和义诊等专业活动,宣传普及科学知识,为单位和个人解答疑难问题,并编著出版一批有影响的专著和科普读物,在社会上享有一定的信誉。
扶贫捐款
广大致公党党员积极响应致公党青岛市工委的号召,向灾区、贫困地区和残疾人捐款赠物,向亚运会捐款等,受到各界赞许。致公党党员在初级阶段建设事业中发挥了智慧和才能,有些人做出优异成绩,获得荣誉称号。其中,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的1人,山东省“三八”红旗手的1人,青岛市“三八”红旗手的6人次。 第六篇 中国致公党青岛地方组织
第二章 参政议政
第三节 海外联谊
致公党青岛地方组织建立后,到1990年,先后接待近20批海外团体和个人来访,建立了经常性联系;并通过接待、出访和涉外医务等活动,广交朋友,争取了侨心。
1987年接待蔡文春为团长的菲律宾洪门进步党访问团、许金矰为团长的菲律宾洪门进步党大岷山北区支部观光团,共39人。
1989年10月,接待陈联胜、蔡金秋率领的菲律宾洪门昆仲访华团一行19人。
致公党青岛市工委主委郑守仪于1984年作为中国致公党访问团顾问,访问了菲律宾华人社团和洪门团体;1990年6月,作为致公党中央组团副团长出访菲律宾,应邀参加菲律宾洪门进步党成立80周年庆典活动。
1990年5月,致公党青岛市工委与市对外文化友人联谊会、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等单位联办了旅菲华侨画家郑绍隆水彩画展览。
致公党青岛市工委对出国探亲和访问的党员,做到出国欢送,回国欢迎。同时帮助他们协调关系,排解阻力和障碍,激发党员投入海外联谊活动的积极性。出国访问和探亲的党员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宣传国内改革开放形势和政策,为国家建设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如1987年美国友人经致公党赠送给青岛市市立医院一台眼科解剖显微镜和1500片人工晶体。
青岛致公党党员中的医务工作者,在几所大医院担负涉外医疗任务。他们用精湛的医术先后为英国、法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的侨胞、港澳台胞和美籍华人解除病痛,治好了一些在境外未能治愈的疑难病症,使病员们深受感动,满意地返回侨居地。
致公党青岛市工委成立大会合影(1983年)致公党青岛市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场(1990年)致公党青岛市工委接待菲律宾洪门进步党旅游访问团(1987年)致公党青岛市工委欢迎菲律宾洪门昆仲访华团(1989年)青岛致公外语学校召开中外人士日语座谈会(1989年)青岛致公外语学校召开中外人士英语座谈会(1989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