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12:民主党派志 第二篇 中国民主同盟
第二篇 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同盟是以文教界的中上层知识分子为主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致力于初级阶段事业的政党,是同中国Our Party通力合作的参政党。
民盟前身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1年3月19日成立于重庆。1944年9月,在重庆召开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并将团体会员制改为个人申请参加。
民盟在青岛筹建组织始于1946年春。其时,民盟总部和民盟华东执行部先后指派陈仰之、罗致、薛强生、葛春霖、刘新民等到青岛开展工作。1947年5月,在崂山北九水鱼鳞峡之观瀑亭成立干部会,陈仰之为主任。是年10月,南京国民Gov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民盟组织和盟员转入地下。青岛民盟组织一方面发展盟员,充实力量;另一方面努力与南京、上海和香港的民盟总部取得联系,接受指示,开展工作,迎接解放。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时,有盟员51人。
1949年8月,成立民盟青岛支部临时工作委员会,陈仰之任主任委员。同时在民盟中央总部指导下,对盟员进行审查登记。1953年5月,召开第一次盟员大会,选举产生民盟青岛支部第一届委员会,童第周当选主任委员,正式纳入地方组织建制。1956年8月,在第二次盟员大会上,改支部为民盟青岛市委员会(简称民盟青岛市委)。民盟青岛地方组织建立后曾直属民盟中央总部领导,1963年4月民盟山东省委员会成立后,始改属民盟山东省委领导。
建国后,民盟青岛地方组织积极参加人民政权建设和国家事务管理,推动盟员和所联系的知识分子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积极为初级阶段革命和建设事业服务,特别在青岛文教事业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盟青岛地方组织被迫停止活动。1978年恢复组织活动,由曾呈奎、方宗熙、王训?、张永耀、张晦庵5人组成临时领导小组。1980年11月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民盟青岛市第五届委员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盟青岛市委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为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贯彻执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致力于完善和发展中国Our Party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初级阶段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建设和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为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事业和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服务,开创了盟务工作的新局面。 第二篇 中国民主同盟
第一章 组织
第一节 领导机构
民盟青岛市级领导机构,自1947年5月至1988年6月,先后组成和选举产生干部会、民盟青岛支部临时工作委员会、民盟青岛支部第一届委员会和民盟青岛市第二至第七届委员会。
民盟青岛市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尤其是80年代国家步入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民盟青岛市委在领导班子建设中,逐步吸收了一部分相对年轻、政治和文化素质较高而又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盟员进入领导班子。1990年任期内的第七届委员会成员,平均年龄已从1983年的74岁降至57岁,阶层结构中,上层人士和高教界、科技界的比例均有较大幅度增加。与此相应,各工作委员会和基层组织的领导班子也不断吸收了比较年轻和文化素质较高的成员。
根据每个时期工作重点的需要,民盟青岛市第二届和第五至七届委员会设立了工作委员会。第二届设高教工作委员会、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医务工作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机关工作委员会;第五届至第七届设文教工作委员会、科技卫生工作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联络工作委员会。 第二篇 中国民主同盟
第一章 组织
第二节 工作机构与机关建设
工作机构
1949年8月,民盟青岛支部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办事机构设秘书处、组织委员会、宣传委员会。机关有义务工作人员5~6人。1951年,机关建制和经费正式纳入国家编制,办公地点在江苏路8号。
1953年4月,民盟青岛支部委员会机关设秘书处、组织委员会、宣传委员会、文教工作委员会,有专职工作人员10人。1956年9月,民盟青岛市第二届委员会机关有专职干部12人。1959年1月,民盟青岛市第三届委员会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1965年3月,办公地点迁中山路72号,至“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机关停止办公。1978年恢复组织活动,在太平路29号办公。1983年11月迁回中山路72号。
1988年,为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的工作需要,民盟青岛市委又增设社会服务部。机关共设组织部、宣传部、社会服务部和办公室4个工作部门。1990年,工作人员编制定为23人,确定迁往韶关路54号办公。
机关建设
自1978年恢复组织活动后,民盟青岛市委为逐步解决机关专职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老龄化及人员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增加机关干部编制;另一方面陆续选配一部分中青年工作人员。同时,积极选送机关干部参加各种专业培训班和中央、省、市初级阶段学院以及大专院校脱产学习。到1990年,大部分机关干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平时,则经常举办业务报告会、学习班和组织外出参观、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以会代训的辅导性教育,使机关工作人员的年龄和知识结构有较大改进,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也明显提高。
民盟青岛市委注意提高机关工作效能,不断改进和健全各项办公制度,做到定岗负责,定位联系基层,广泛联系群众,收到良好效果。 第二篇 中国民主同盟
第一章 组织
第三节 基层组织和盟员
1949年青岛解放后,有盟员51人,其中以公务人员为多,且多为外地转来,属本地发展的较少,流动性大。当时编为4个小组。1950年扩编为7个基层小组。
1950年,开始贯彻执行民盟总部一届四中全会“以文教界为主要发展对象”的决定。1952年开始贯彻民盟总部“以中上层为主”的方针。至1956年民盟青岛市第二次盟员大会,全市盟员已增至500余人。其中文教界的盟员已成为青岛民盟组织的主体。基层组织分布也由机关单位和中小学为主变为以文教、科技、文化界为主。到1957年反右派斗争前夕,盟员人数已达705人,上层人士占1燉4以上。此后,部分盟员因反右派斗争中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开除盟籍;部分盟员随山东大学迁济南,青岛盟员人数锐减至1958年的474人。此后20余年停止发展盟员。
1965年,民盟青岛市委辖属基层组织共40个。其中设民盟支部的单位或区、界的22个,有青岛医学院、医务界、青岛教师进修学院、山东海洋学院、山东化工学院、青岛师范学校、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水产部黄海水产研究所、四方区、社会人士、市南小学一支、市南小学二支、市北区小学、市立医院、台东区中学、台东区小学、青岛市文化局、科技界、机关企业界、青岛第三中学、青岛第七中学、沧口小学;设民盟直属小组的单位或区、界的18个,有青岛第一中学、青岛第二中学、青岛第四中学、青岛第五中学、青岛第八中学、青岛第九中学、青岛第十中学、青岛第十一中学、青岛第十二中学、青岛第十三中学、青岛第二十二中学、青岛第二十四中学、青岛第三十九中学、青岛商校、市南区、沧口医院、青岛市城建局、保育界工作人员。1978年6月,民盟青岛市委临时领导小组成立,开始对盟员和基层组织进行整顿恢复。至年底,登记盟员360人。后通过落实政策,平反冤假错案,陆续恢复了104人(其中死亡16人)的盟籍。1980年11月,民盟青岛市第三次盟员代表大会召开时,有盟员456人,平均年龄59岁,老龄化问题严重。
进入80年代,为适应新形势及新任务的要求,贯彻“发展为了工作,在工作中发展”的原则和以文教界为主,以中上层为主,以大中城市为主的方针,民盟组织侧重于在中青年知识分子中发展。至1985年底,青岛民盟盟员再次达到705人。1986年后,按照青岛市各民主党派关于在各县城、黄岛区发展组织问题座谈会上的协商分工,民盟在胶南县城进行试点,发展盟员。并在过去已有民盟组织的胶县、崂山县县城和黄岛区适当发展盟员。自1988年起,民盟青岛市委进一步贯彻执行“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方针,在着重做好巩固工作的同时,在注重质量的前提下,进行有计划地稳步发展。到1990年底,全市盟员总数达1098人。其中1980年后的11年间发展盟员737人,占盟员总数的67.12%。这些新成员年富力强,政治及业务素质都比较好,其中绝大多数是教学、科研工作骨干。他们入盟后,给民盟组织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民盟组织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都有较大改善。
民盟青岛市委十分重视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1980年第一季度陆续恢复、重建21个支部、18个直属小组。至1990年底,发展到6个总支、39个支部和11个小组。
青岛市民盟盟员中:
童第周当选民盟第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民盟第三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
陈仰之当选民盟第一、二、五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民盟第六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
冯雁忱当选民盟第三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曾呈奎当选民盟第四至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民盟第一至三届山东省委员会副主委;
方宗熙当选民盟第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马绍先当选民盟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民盟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民盟第四届山东省委员会副主委。 第二篇 中国民主同盟
第二章 盟员会议(大会)和代表大会
第一节 干部会成立会议
1947年5月,在崂山北九水鱼鳞峡之观瀑亭秘密举行盟员会议,成立干部会。陈仰之、罗致、薛强生、葛春霖、刘新民等人参加。会议推举陈仰之为干部会主任;讨论有关盟务工作;决定派罗致赴南京、上海总部组委会报告工作。
第二节 民盟青岛支部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会议
1949年7月31日举行盟员会议,陈仰之、薛强生、刘新民、段超人等人出席。会议内容:陈仰之报告赴北平与总部组委会接洽情况;按总部指示,由刘新民、陈仰之、段超人、薛艺农、薛强生5人组成民盟青岛支部临时工作委员会,陈仰之任主委;研究有关盟员登记事宜;讨论其他盟务工作。
第三节 第一盟员大会
1953年4月在太平路29号市政协礼堂召开民盟青岛市第一次盟员大会。盟员200余人出席。中共青岛市委和市政协的负责人到会祝贺。大会审议了陈仰之代表民盟青岛支部临时工作委员会作的工作报告,总结了青岛市盟员参加各项运动的情况,提出“加强思想改造”的号召。选举产生民盟青岛市第一届支部委员会。
第五节 第三次盟员大会
1959年1月在市政协礼堂召开民盟青岛市第三次盟员代表大会(自此届开始改为“盟员代表大会”,届次仍承前序),75名代表与会。中共青岛市委、市政协、各民主党派的负责人到会祝贺。大会审议了童第周代表民盟青岛市第二届委员会作的工作报告;讨论了青岛民盟反右派斗争及组织工作情况;大会号召全市盟员,跟着中国Our Party走初级阶段道路,加强自我改造,积极投入“大跃进”运动;大会选举产生民盟青岛市第三届委员会。
第六节 第四次盟员代表大会
1962年8月25~27日,在龙山路4号市政协俱乐部召开民盟青岛市第四次盟员代表大会。150名与会代表听取了中共青岛市委负责人作的国内外形势的报告和冯雁忱代表民盟青岛市第三届委员会作的工作报告。大会号召全市盟员,认真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振奋精神,克服困难,努力工作,振兴国家。大会选举产生民盟青岛市第四届委员会。选举张子石、李嘉泳、赵洪连、朱树屏、杨衍普5人为出席山东省第一次盟员代表大会代表。
第七节 第五次盟员代表大会
民盟青岛市第五次盟员代表大会于1980年11月19~22日在市政协礼堂举行。出席会议的125名代表学习了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审议并通过了张永耀代表民盟青岛市第四届委员会作的工作报告。代表们认为,民盟青岛市第四届委员会的工作可分为三个阶段。“文化大革命”前的4年中,民盟青岛市委积极组织盟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调动大家参加初级阶段建设的积极性。许多盟员在教学、科研、医药卫生等方面做出了优异的成绩,受到各级Gov的重视和表彰。“文化大革命”中,民盟青岛地方组织被迫停止活动达十年之久,许多盟员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民盟组织获得了新生。1978年6月,民盟青岛临时领导小组成立,在调查研究,清理、恢复民盟基层组织,协助Gov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大会决议,号召全市盟员在中共青岛市委的领导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以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投身于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中去,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把中国建成现代化初级阶段强国做出新贡献。大会选举产生民盟青岛市第五届委员会。
第八节 第六次盟员代表大会
民盟青岛市第六次盟员代表大会于1984年3月24~27日在青岛龙山宾馆举行。会议共有代表140人。大会审议并通过了张永耀代表民盟青岛市第五届委员会作的工作报告。代表们认为:第五届委员会期间,中国正处于全面开创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要历史阶段,中国Our Party领导下的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发展壮大。民盟青岛市委组织广大盟员参加了青岛市大政方针的协商讨论,组织和推动盟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Our Party的方针政策;协助党(中共)和Gov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维护广大盟员的合法权益,调动大家参加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发挥智力优势,面向社会,开办业校,开展智力支边活动。第五次代表大会以来吸收的一大批富有朝气的新盟员给盟组织增添了活力,基层组织日趋健全。大会号召全市盟员,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精神,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更好地肩负起民盟的历史任务,为青岛市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新的贡献。大会选举产生民盟青岛市第六届委员会。
第九节 第七次盟员代表大会
民盟青岛市第七次盟员代表大会于1988年6月17~19日在青岛湛山宾馆举行。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刘镇,民盟山东省委副主委刘玉亭,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延令,青岛市政协副主席许善义,中共青岛市委统战部部长郭存忠、副部长张瀛,青岛市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及民盟山东省各市级组织负责人到会祝贺。大会共有代表141人,审议并通过了张永耀代表民盟青岛市第六届委员会作的工作报告。代表们认为,第六届委员会成立以来,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作用,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经济建设和重大问题的协商讨论,发展文化教育,开展咨询服务、社会办学以及“三胞”(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国外侨胞)联谊等工作中,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大会号召全市盟员要以中共十三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理论,同心同德,努力工作,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改革开放做出新贡献。大会选举产生民盟青岛市第七届委员会,并通过了推举陈仰之为民盟青岛市第七届委员会顾问的决定。 第二篇 中国民主同盟
第三章 参政议政
建国以来,民盟青岛地方组织负责人经常参加中共青岛市委召开的“双周座谈会”、“双月座谈会”、情况通报会等;不少盟员在各级人大、Gov、政协担任了职务。通过这些渠道,了解情况,沟通信息,参与国是和地方政务的讨论、协商,表达自己的意见。
50年代初期,青岛民盟盟员就新政权的建设和围绕“土改”(土地改革)、“镇反”(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等运动中出现的一些有关执行政策方面的问题,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帮助Gov纠正偏差。
60年代初期,民盟盟员又围绕“大跃进”、三年经济困难,以及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等方面,反映了一些情况和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得到中共青岛市委和青岛市人民委员会的重视,有的被采纳实施。有的盟员,结合本职业务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如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朱树屏,1956年和1963年参加了国家12年科技规划与10年科技规划水产部分的起草定稿工作。朱树屏是主要执笔者和实施者之一。曾呈奎教授是当今世界著名的海洋科学家,70年代首先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和“开展南极洲调研”的建议,均被采纳,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80年代,进入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时期,青岛民盟组织参政议政的作用日益加强,盟员参政意识进一步提高,参政议政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发展,渠道多种,方式灵活。
在各级人大、政协会议召开之前,民盟青岛市委都向基层广泛收集意见,并召集盟员中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听取意见和反映,择要作提案、议案或大会发言。
1990年,民盟青岛市委不定期召开专家、学者及有关人士参政议政座谈会,编写《议政简报》,分送中共青岛市委和市人民Gov领导及有关部门,受到重视,有的建议被采纳。
根据盟员的智力优势特点,开展了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体制改革、科技发展等问题的专题调查研究,献计献策。1982年,民盟青岛市委配合民盟中央进行了《关于城市中等教育调查研究》课题的调研,重点深入青岛市有关中学,了解情况,听取意见,汇总上报。民盟中央完成全国性调查后,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书,受到中共中央肯定和重视,其中有的建议被采纳,如改善中学教师待遇等。1986年和1987年,民盟青岛市委就中学教育改革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问题,组织教育界人士到青岛第一中学和胶南等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向教育部门提供了实际材料,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对于重大的建设规划项目,民盟青岛市委发动盟员教授、专家,进行讨论研究,献计献策,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盟员侯国本教授是国内外知名的港口专家,1978年向中共中央建议,山东石臼湾具有建深水大港的港址,并主持完成《山东省石臼港》模型试验研究。经交通部组织专家论证,于1986年建成当时全国吨位最大的煤炭专用港口——石臼港。1980~1990年,侯国本又先后向中共中央提出治黄新思路“挖沙降河,稳定河口”、“黄河海港”等建议,推动了黄河三角洲的开发。
高等院校民盟基层组织参与所在单位议政活动也日益加强。各院校领导经常召开民主协商会,邀请所在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代表参加,就单位内重大事项(包括人事安排)听取意见和建议,以改进工作。1989年,民盟青岛市委召开盟务工作恳谈会,邀请市政协、中共青岛市委统战部和区(县)政协、统战部门负责人以及大专院校中共组织负责人和统战部长参加,通报工作情况,听取他们对盟务工作的意见,增进相互了解,沟通情况,加强民盟基层组织在议政中的作用。 1990年,青岛司法部门陆续邀约部分盟员担任市、区级特约监察员。他们可以直接到司法、执法部门了解情况,提出意见,也可向市领导部门直接反映问题,起到实际的监督作用。 第二篇 中国民主同盟
第四章 主要活动
第一节 参加新中国成立的建立和建设
迎接解放
青岛解放前,民盟青岛地下组织处于秘密状态,主要活动是:宣传中国Our Party的政策,安定民心,保护进步人士,保护人民的财产设备,争取爱国力量,迎接解放。
参加政治活动
建国初期,民盟青岛地方组织积极配合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的斗争,推动盟员积极参加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和初级阶段三大改造等运动,做了大量的宣传、思想教育工作。一部分盟员参加了“抗美援朝”医疗队、“五反”工作队等。在这些活动中,他们表现突出,受到表彰和嘉奖。1950年3月1日《青岛日报》报道青岛市盟员积极认购折实公债的爱国行动。对一些重大社会活动,如:1950年筹备成立中苏友好协会青岛分会、1951年成立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青岛分会和成立青岛市郊区土改委员会、1953年成立贯彻婚姻法运动委员会、1955年的声讨暗藏反革命分子大会、1956年声援埃及人民的反侵略斗争等,民盟青岛地方组织都派出代表,积极参与,或大会发言,或担任重要职务。
参加国家的文教建设
遵照1953年6月民盟七中全会确定的以参加国家文教建设为民盟的中心工作的方针,民盟青岛支部积极参加了发展教育的工作。一是推动各基层组织和盟员参加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并且为加强教师之间的团结发挥民盟的组织作用;二是组织推动开展教学经验交流活动;三是举办学术讲座及学术报告会,传播科学知识;四是加强与文教界人士的联系,深入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并反映文教界人士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有一批盟员在各级学校和文化单位担任领导职务。1964年和1965年,民盟青岛各级组织和盟员以极大的热情参加教育改革的研讨活动。
帮助中共整风
1957年5月、6月,民盟青岛市委发动盟员积极响应中国Our Party的号召,参加全市的整风运动,并组成整风领导小组,设立整风办公室。在运动中,盟员对中国Our Party和人民Gov的工作以及部分党政干部的思想作风提出一些批评和建议。此后由于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造成不幸后果。青岛的盟员中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有121人;被戴上“历史反革命”和“右派”双重帽子的40人;被定为“坏分子”的6人;共计167人,占当时盟员总数的23%。其后,这些干部和盟员被分别以各种方式进行了处理;民盟组织也对其中126人给予开除盟籍、41人留盟察看的盟纪处分。
参加生产劳动
整风运动基本结束后,自1958年9月起,民盟青岛市 委开始动员盟员参加大炼钢铁运动和从事养猪养鸡、种植蔬菜等生产劳动,盟务活动基本停顿。1960年后,实行“三不主义”和“三自方针 ”,关系缓和,情绪稳定,盟务活动渐趋正常。
参加“四清”(清Gov、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运动
1965年6月,65%的盟员参加了所在单位的“四清”运动。1966年3、4月份,民盟成员曾呈奎、朱树屏、张永耀等10余人参加了崂山农村的“四清”运动。
经受“文化大革命”考验
1966~1976年间的“文化大革命”,给青岛的民盟组织造成严重的破坏。民盟青岛市委被迫停止活动,办公用房被占用,机关干部被调离。各级民盟基层组织也都停止活动长达10年之久。大部分盟员受到批斗或抄家等直接的打击迫害,有的甚至被迫害致死,盟员人数锐减至360余人。但是,尽管历经磨难,全市广大盟员并未动摇,仍然坚信中国Our Party的领导,坚持初级阶段道路,他们以不同方式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同全市人民一起,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和专家名人
50年代以来,青岛市许多盟员克服困难,积极钻研,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主动做好岗位工作,获得显著成果,受到各级Gov的重视和表彰。仅在海洋科研和教学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就有:世界著名生物学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开创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海洋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副校长童第周教授;世界著名海洋生物学家、中国海藻研究奠基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曾呈奎教授;世界著名海洋生态学家和水产学家、中国海洋化学与湖沼学研究的先驱、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朱树屏教授以及山东海洋学院副院长、生物系主任方宗熙教授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和教育工作者。
在1959年的国庆献礼活动中,全市盟员共610人次,献礼627项(包括科研、教学、医疗、文艺创作等方面);被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的45人;分获一、二、三、四级跃进奖的共347人。同年,民盟青岛市委表彰优秀基层组织4个(青岛医学院支部、青岛师范支部、第四中学小组、第十一中学小组),优秀盟员60人。到1962年,全市盟员被授予先进工作者和红旗手称号的共100人,占全市盟员的20.5%,其中有些盟员连续多次保持这一称号。
1965年10月,冯雁忱、章拯民、杨枫等7位盟员参加了农村巡回医疗队,受到农民欢迎。 第二篇 中国民主同盟
第四章 主要活动
第二节 宣传教育
50~60年代的宣传教育工作
这一时期,民盟青岛地方组织以宣传和组织盟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Our Party和人民Gov的路线、方针、政策、法令等为主要内容,以推动盟员和民盟所联系的知识分子世界观的改造为根本任务,进行宣传和教育工作。
建国初期,民盟青岛地方组织的宣教工作主要是围绕政治时事及政策学习进行的,先后召开过统一战线政策、国际形势和中苏友好、抗美援朝等报告会及婚姻法、时事座谈会等。
1953年后,宣教工作开始转向以组织和推动盟员学习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主,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
1957年整风运动以后,民盟青岛市委的宣教工作主要是宣传初级阶段建设总路线,调动盟员为初级阶段建设服务的积极性和加强自身思想改造的自觉性。
60年代初,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民盟青岛市委宣传工作转向以“缓和关系,稳定情绪,提高认识,调动服务”为中心,在盟员及所联系的知识分子中,以“神仙会”的方式,和风细雨地进行思想改造和自我教育。动员广大盟员团结在中国Our Party的周围,同全市人民一道战胜困难,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1963年8月前后,民盟青岛市委连续举办两期盟员暑期学习班,并利用参观、谈心、听报告等各种形式,大力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初级阶段教育,推动盟员参加反帝(反对帝国主义)、反修(反对修正主义)斗争。1965年6月起,民盟组织开始进行初级阶段教育运动的宣传活动,直至“文化大革命”爆发,民盟青岛地方组织才停止活动。 这一时期,民盟青岛地方组织的宣教工作,为推动盟员及民盟所联系的知识分子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提高初级阶段觉悟,调动盟员为初级阶段建设服务的积极性,壮大统一战线,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受“左”的路线的影响,也曾在较长时间里传播过极“左”思潮及形而上学,特别是对阶级斗争进行过夸大的宣传,挫伤了盟员为初级阶段服务的积极性,造成盟员对组织的离心离德,给民盟青岛地方组织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造成不良影响。
新时期的宣传教育工作
自80年代初,民盟青岛市委和大部分基层组织发扬自我教育的优良传统,建立定期的学习制度,以学习讨论、参观访问、报告谈心等形式,结合形势、任务及盟员的思想实际,进行思想建设工作。
进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统战理论的宣传教育 1979年初,民盟青岛市委发出通知,要求基层组织和广大盟员认真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批判极“左”路线,进行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引导盟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全力以赴地为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服务。此后,又及时组织盟员学习中共中央对教育、科技、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有关决议和《关于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以及关于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理论和路线,教育盟员明确自己的责任,积极参加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1986年和1989年,先后组织盟员重点学习《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统战部〈关于新时期党对民主党派工作的方针任务的报告〉的通知》和《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Our Party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使盟员明确对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认识,加深对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理解,努力增强作为参政党成员参政的自觉性,提高参政议政水平。
民盟青岛市委对盟员不断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教育,坚定他们接受中国Our Party的领导和走初级阶段道路的信心。在1989年的政治风波中,民盟青岛市委教育盟员在政治上与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盟员思想比较稳定,抵制了一些动乱行为,维护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进行《盟章》、盟史的学习和宣传教育 民盟青岛市委每年举办新盟员和基层干部学习班,系统地学习统一战线理论知识和《盟章》、盟史。1980年和1989年,结合修订《盟章》,民盟青岛市委先后两次集中组织了对《盟章》的大讨论、大学习和大宣传。
1986年,在纪念建盟45周年和李(李公朴)闻(闻一多)遇难40周年活动中,民盟青岛市委以图片、书画展览、报告会、座谈会、《盟讯专刊》等形式,宣传民盟的历史和性质、任务、作用,教育盟员继承发扬民盟的光荣传统,为实现先烈们的崇高理想而奋斗;也扩大了民盟的社会影响。
进行优秀盟员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 在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不少盟员贡献突出,获得各种荣誉称号。曾呈奎教授60多年来对中国海藻的分类区系、实验生态、比较光合作用、栽培生物学,特别是海带和紫菜的人工栽培研究、化学加工及其利用、海洋水产农牧化及生物技术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60篇和编撰专著9部,被评为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并获首届“新时期全国侨界十大新闻人物”(侨界十佳)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6~1987年任国际藻类学会主席。青岛医学院教授沈福彭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献给了中国的医学教育事业。逝世前留下遗嘱,将遗体骨架献给亲自创建的青医解剖学教研室。中共山东省委、省人民Gov号召全省人民学习沈福彭的奉献精神。青岛海洋大学教授张正斌先后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第三次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6年国家科委授予张正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他的3项科技成果被写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大气、海洋、水文卷)。青岛市市立医院院长王训?教授被群众誉为青岛市外科手术的“一把刀”,其精湛的外科技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社会普遍的赞誉。青岛医学院教授曹来宾在放射学专业上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主编的《骨与关节X线诊断学》一书,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至1990年的10年间,青岛市盟员获各类奖章、荣誉证书即有:国际级2项,国家级76项,省级126项,市级102项;在市级以上学术会议或刊物发表论文、译文488篇、著作89部;获市级以上奖的产品设计172项。
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提高盟员的政治素质,是新时期各级民盟组织思想建设工作的一个特点。1981年12月,民盟青岛市委召开恢复组织活动后的第一次为“四化”服务经验交流会。大会交流(含书面发言)经验材料43份。1983年9月,民盟青岛市委送材料参加山东省暨青岛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为“四化”服务汇报展览。会期3天,观众近万人。对有突出贡献的盟员,如曾呈奎、郑柏林、侯国本等,民盟青岛市委以邀请作报告、祝寿、庆功等方式予以表彰。1985年10月,侯国本在参加全国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为“四化”服务先进代表表彰会后,民盟青岛市委专门举行传达报告会,并邀盟外人士听讲,普遍反映极感鼓舞,深受启发,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1986年,民盟青岛市委举行大会,表彰盟务先进集体16个、积极分子79名。这些活动,推动了全市盟员在“四化”建设中建功立业和开创盟务工作的新局面。
组织多种形式的宣教活动 民盟青岛市委经常组织机关干部和盟员外出参观和考察,开阔眼界,了解国情。结合各种节日、纪念日和传统节令,举行庆祝活动。如“三八”节女盟员表彰会,教师节教师座谈会,老人节老盟员祝寿会,中秋节台属联谊会,春节民盟基层干部大型文艺团拜会等等,围绕中国Our Party的中心工作,宣传中共的各项方针政策,同时活跃组织生活,增强组织凝聚力。
出刊《青岛盟讯》 民盟青岛支部临时工委于1950年7月1日创刊的《青岛盟讯》,是向盟员发行的内部刊物,“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刊。1979年复刊后,已刊出70期。它配合中国Our Party每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及时宣传中共的方针政策和民盟中央、省委的指示精神,介绍盟员科研和教学经验,表彰盟员先进事迹,对于开展盟务工作,推动广大盟员积极投身于初级阶段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1982年开始,还出刊《青盟科教工作简报》10余期,配合文教、科技工作的开展,介绍有关政策文件和业务资料,沟通有关工作情况。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树民族精神文明 自1978年,民盟青岛地方组织发挥盟内人才优势,先后成立文史资料组、诗词研究组、京剧研究组和美术研究会等,对一些传统文化艺术进行了大量发掘整理、研究交流、普及提高的工作。其中尤以1979年成立的美术研究会最为活跃。该会为青岛地区影响较大的艺术研究团体,成员多为盟内外知名书画家。美术研究会遵循中国Our Party的“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二为”(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初级阶段服务)方针,定期举办各类活动,在广泛联系和团结海内外书画界人士,交流发展青岛市书画艺术方面,成绩显著。至1989年底的10年间,举办青岛和外地专家的专题讲座、笔会表演120余次;大型书画展6次;会员个人展7人次;会员作品参加省级以上展览或被省级以上文博单位收藏112件,获省级以上奖32件。民盟美术研究会还坚持为农民和部队服务,下乡为王哥庄、红岛等地农民送春联和书画800多幅,并帮助筹建当地文化站,辅导开展群众性书画活动。1985年底,动员全体会员昼夜挥笔,精制书画贺年片200份,配以自制锦盒,委托青岛警备区政治部专程送往云南老山前线,慰问指战员,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热情。
开展妇女工作 民盟青岛市委妇女工作委员会工作活跃,1978年恢复活动后,即成立包括全体女盟员在内的联络网,开展互助互访,加强盟员间的联系和组织的向心力。根据退休的女知识分子的特点和要求,自1985年组织女盟员老年学习组,每两周活动一次,或学习讨论,或参观、春游,或举办祝寿会、合唱会,形式活泼,常年不辍,使她们感到精神上老有所寄;结合妇女界特点,先后举办幼儿教育座谈会、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报告会、妇女卫生保健讲座和贯彻《婚姻法》、《继承法》等,受到群众欢迎。该妇女工作委员会被青岛市妇联授予1990年度“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第二篇 中国民主同盟
第四章 主要活动
第三节 协助中共落实政策
民盟是以中上层知识分子为主要成分的党派。建国以后,民盟青岛市委注意加强与知识界人士的联系,向中国Our Party和人民Gov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协助贯彻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维护知识分子合法权益,起到团结、教育和调动他们积极性的作用。
1978年民盟青岛地方组织恢复活动后,盟员要求组织协助落实政策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改正1957年错划的右派问题;二是平反和解决“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及其遗留问题。临时领导小组(民盟青岛市委)以极大的精力接待来信来访,配合有关单位进行调查和督促催办。至1981年底,167名盟员在反右派斗争中所受到的错误处理相继得到改正。民盟青岛市委积极地向有关方面反映盟员的意见和要求,使“文化大革命”期间盟员中的冤、假、错案逐步得到纠正和平反。同时,民盟青岛市委还帮助把一部分被遣返农村的盟员及其家属子女接回青岛进行安置;协助联系发还查抄财物、归还被占房屋等。这些工作,对拨乱反正,稳定形势,恢复盟员对组织的信任,扩大新时期统一战线影响等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
1982年,遵照民盟中央关于开展对知识分子落实政策问题调查研究工作的通知,对青岛地区盟员进行全面调查,写成调查材料报送民盟中央及有关部门,一般都得到较好处理。 第二篇 中国民主同盟
第四章 主要活动
第四节 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开办学校和培训班
1983年,民盟青岛市委为适应成人文化补课的需要,兴办了兴华业余学校,设有高初中文化班、高考辅导班。至1987年底,5年中高中文化班累计招收学员24475人,其中取得高中单科结业证书的12994人,修满各科而取得高中毕业证书的1122人。成人和普通高考辅导班共招收学员4687人,其中逐年考入高校的有998人,教育质量得到社会的好评。1987年,兴华业余学校在劳动教养所开设了高中文化单科班,加强对失足青年的文化教育,修业期满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统考,及格者发给单科结业证书或毕业证书,劳教部门给予减少劳教期限10~30天,以资鼓励。第一期参加学习的52人,有43人取得结业证书。1984年,为配合国家对技术工人培训、考核定级发证的要求,在市劳动局的指导和支持下,民盟青岛市委创办了民盟科技学校。招收厂企在职技术工人,进行培训,修业期满会同有关部门考核,并定级发证。到1990年底,累计培训了涉及十几个工种的技工万余人,结业学员合格率达80%以上。
1985年,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兴华业余学校与山东师范大学联办了山东师范大学夜大学青岛分校,设有中文、历史、外语、文秘、财务管理、美术、体育等专业。至1990年底,修满学业、毕业的有本科164人,专科524人,在校学员1262人。1987年,该校与英国诺丁汉大学结为兄弟学校,一直保持互访和交流教学信息、资料、办学经验的关系。学校师资多为聘请的国内名校著名教授,教学和管理质量较高,受到社会的赞许。
开展讲学活动
自1983年开始,青岛民盟组织开展了多层次、多学科的讲学活动,经常邀请外地和国外学者来青岛市或组织青岛市盟内专家学者走出去,就世界经济形势、中国“四化”建设、农业问题、教学经验及文化、艺术和现代科技等方面举办学术研究型或科普型的讲座、报告会,传播知识与技术。
1987年开始,民盟青岛市委组织部分盟内教育专家到胶南县为中小学教师讲学,帮助培训师资,使当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由原定的1992年提前到1990年。
智力支农和扶贫
1982年,民盟青岛市委组织多学科专家赴沂蒙老区的临朐县进行对口支援。科技组考察了9个工厂企业,写出了《关于临朐工业生产问题改革建议书》,涉及纺织、机械、化工、食品等工业,中共临朐县委为此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实施。水产组专家帮助当地利用临朐冶源老龙湾泉水量大且恒温的自然条件,先后引进了朝鲜和美国的优良鱼类养殖品种“虹鳟鱼”,高密度流水放养实验成功,每立方米年产200~300公斤。至80年代末当地年总产已达二三十万公斤,产生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文卫组专家在帮助提高临朐中学教师和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这一活动,受到中共中央统战部的称赞,认为多学科智力支援某个地区,是个好经验。此后,民盟青岛市委又先后组织专家到胶州市、沧口区楼山乡、安丘县、黄岛区等地进行智力支援,都收到良好效果。
兴办科技、文化服务实体
80年代初期,为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需要,民盟青岛市委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智力优势,面向社会,开展以文化、教育、医务、科技为内容的社会性的咨询服务活动,并兴办了文教、科技实体。
1983年成立青岛民盟科技咨询服务部,面向社会开展科技咨询服务。该部开办以来,承接项目百余项,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84年设立太阳能研究所,为有关部门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太阳能热水工程;并与乡镇企业协作,支持当地农村的科技发展。
1985年集中盟内的外语人才,成立外语翻译组,从事外语翻译和外语教学研究,同时对社会服务。当年即为有关单位翻译进口设备说明、协议、书信等的英、日、俄、西班牙文字53.6万多字,提供口译服务10天,帮助一些企业解决了生产和对外联系上的困难。
1986年2月,民盟青岛市委为方便群众诊病医疗,在青岛市卫生局的支持下,开设了以盟内医务界专家、教授为主的专家医疗咨询服务部,每周星期日上午门诊,并预约出诊。诊治了一些疑难病症,为许多病人解除了痛苦。
1987年创办青岛民盟美术装潢事务所,对外承接广告设计与制作和室内装潢、工业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等业务,以其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受到客户赞誉和欢迎。 第二篇 中国民主同盟
第四章 主要活动
第五节 为祖国统一服务
80年代初,民盟青岛市委设“三胞”联谊会,后改称联络工作委员会。成立后主要进行的工作:一是组织有“三胞”关系的盟员学习中国Our Party和人民Gov的有关方针、政策,加强爱国主义和拥护初级阶段的思想教育,鼓励和帮助他们与“三胞”通信联系。特别对于一些重大事件,如“一国两制”理论的发表,收回香港、澳门主权协定的签订,台湾回归祖国新方针的公布等,都及时组织传达和座谈、讨论,帮助他们消除疑虑,提高思想认识。盟内港澳和台胞亲属以及盟员学者、专家出国或到海外考察、访问和参加会议,在与华侨和台湾、港澳人士接触中,宣传祖国发展变化和新时期方针政策,沟通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共同愿望,广泛联系,扩大影响。二是在促进两岸寻亲访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至1987年,通过民盟渠道为数以百计的“三胞”亲属寻找亲友,取得通信联系。三是对海外和港澳台回大陆探亲、访友的盟员亲属和朋友,民盟青岛市委经常会同统战和侨务部门安排接待,并帮助解决旅行中的困难等,使他们深感中国Our Party和祖国的温暖。如民盟盟员裴景颜(其父裴鸣宇,解放前任国民党山东省参议会议长)的妹妹与妹夫,1987年从台湾回大陆探亲,经民盟青岛市委出面,会同中共青岛市委统战部、青岛市侨务办公室予以接待,他们深表满意,说:“大陆政策好,亲人安居乐业,回去要向台湾亲友说明。”对回大陆定居的台胞李祖光(后加入民盟),帮助其解决了住房、子女就业等困难。市北区政协还邀请李祖光为政协委员,在台胞及其亲属中反映很好。四是通过书画促进两岸交流。1987~1988年间,以民盟青岛美术研究会为主,开展了盟员书画家和台湾书画界人士互赠以爱国和乡情为内容的书画活动;并与青岛市政协、各民主党派联办了《两岸情》书画展,得到两岸人士的赞许和好评。五是通过“三胞”关系,在“三引进”(资金、设备、技术)和对外贸易中穿针引线。仅1985年,盟员即介绍有:光电速表200台、塑料地毯生产线、木工机械生产线和透明塑料生产线的引进以及百万码胚布、木工机械的出口等项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