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s Archiver

青岛酒店预订

leon 发表于 2009-9-17 22:23

青岛市志7:地震志 第二篇 地震监测预报

第二篇 地震监测预报  
第一章 地震监测

第一节 监测系统


  地方地震台 青岛市地震办公室于1978年6月和1981年11月,由山东省地震局先后调进二台地震观测仪后,即作为地方地震台(不列入省台网序列)承担对青岛地区和南黄海海区地震监测预报任务。1990年,编制10人。其中,高工1人,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2人。
  专业地震台 1988年筹建青岛地震台,1989年11月投入使用,作为山东省网的专业台站之一,承担对青岛地区的地震监测和地震速报任务。至1992年,编制14人。其中,台长、副台长各1人,工程师4人,助理工程师2人,技术员2人。



第二节 监测手段


  地震观测 青岛地区的地震观测,19世纪末就开始筹措。1905年后设置地震仪、地磁仪,1909年9月正式建立地震台,用一台摆锤重200公斤的水平双分向维歇尔特地震仪记录地震。该台最早的地震预报是发生在1909年1月23日崂山地区的一次有感地震,这是青岛使用现代仪器记录地震的开端。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将青岛观象台划归日本海军临时要港部管辖,地震记录中断。1922年,中国收回胶州湾租界地行政权,划为胶澳商埠,青岛观象台亦同时接收。1926年9月,地震台以一台摆锤重80公斤的水平双分向维歇尔特地震仪恢复地震观测。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地震记录曾中断。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初期,青岛观象台由国民Gov海军接管,1945年12月交给青岛市Gov。1946年8月20日恢复地震观测。
  青岛解放前夕,地震仪停记。青岛解放后观象台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接管,地震记录未恢复。1956年,有关地震资料、设备等移交中国科学院。其间,地震工作主要由临时地震机构负责,70年代才开始地震监测,1981年在地震办公室设立地方地震台,特别是1989年专业地震台建立后,青岛地区的地震监测逐步得到发展,其监测预报水平和地震速报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凡在青岛地区或周边地区、南黄海海域2级以上地震,均能在半小时之内迅速确定出地震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对于一定范围内发生的不同震级的地震,如在震中距100~200公里2.0级;200~400公里3.0级地震,400~600公里3.5级地震,1000公里以上4.0级地震,都能向省地震局做出震情速报。胶南、即墨、平度、莱西、胶州地震办公室,则利用地应力、电磁波、地电阻率等手段观测地方地震。全市已基本上形成监测全区地震活动的地震监测网。
  地下水观测 青岛地区利用地下水进行测震观测,是海城地震后发展起来的。群众性浅井水位观测网,在当时的观测中也发挥了作用,为地震预报提供一定的观测数据和资料。1983~1984年,根据国家地震局的统一部署,对观测网点进行调整清理。同时,对全市24个反应灵敏度差的浅水井进行整顿,保留了部分布局合理、干扰小且属于承压性质的深水井和温泉井,继续利用地下水进行地震预报。青岛市崂山区畜牧公司观测井是保留下来的重要井点之一,该井建立后经国家地震局验收合格,被纳入山东省的重点水井网,并定名为“鲁16号井”,由山东省地震局和青岛市地震办公室实行两级管理。其他保留水井还有潜艇学院、即墨市前东城、青岛第三中学观测井等。鲁16号井和潜艇学院观测井的地下水观测,在山东省的地震资料评比中多次获嘉奖,为成功预报地震,提供了比较有价值的观测资料和数据。至1992年底,青岛地区保留和选建的11个水井(1个温泉井),已经形成地下水动态观测网,配合测震观测对地下水动态进行监视。

leon 发表于 2009-9-17 22:26

第二篇 地震监测预报  
第一章 地震监测

第三节 群测群防


  1974年11月16日,山东省地震局贯彻落实国务院批转的中国科学院《关于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的报告》,根据华北及渤海地区1974~1975年可能发生地震的预测,要求加强对地震工作的领导,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积极发展群测群防网,大搞群众运动。青岛地区在各县、人民公社,各企业、部队、机关、学校相继建立起多处群众测报点、宏观哨等。特别是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后,群测群防活动达到高潮,群众测报点近330个,观测员达3560人。各群测点主要利用地下水、动物异常习性、土地应力、土地磁、土地电、地倾斜、地声、地温和连通管等做宏观前兆观察观测。进行这些土仪器和土观测方法,大部分是各学校自发成立的研究小组和观测点制造和研究的。青岛第二中学、第三中学、第十三中学、第十六中学还相继成立了简易地震仪器研制组、土地电资料分析研究组等,对简易仪器的改进、创新及技术性能规律和排除干扰因素进行研究。一些县、公社也就地取材,自发组织观测小组和设置简易仪器设备(少部分是由山东省地震局、青岛市地震办购置配发的)。
  因群测群防网的建设急速增长,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1983年,根据国务院决定调整整顿群测点的指示和国家地震局泉州会议对群测群防工作的具体要求,青岛市对群测群防网点进行清理整顿,尤其是对群测网点的简易观测手段,进行由“三土”(土地电、土地磁、土应力)向“三水”(水位、水化、水温)的转化。
  截至1992年底,青岛市通过整顿保留了地下水位观测点11个、水温观测点5个、深井地电阻率观测点1个、地电阻率观测点3个、动物观测点14个、地应力观测点3个,电磁波观测点3个、地震宣传点16个。
[attach]27598[/attach]

[attach]27599[/attach]

[attach]27600[/attach]

leon 发表于 2009-9-17 22:28

第二篇 地震监测预报
第二章 地震监测预报



  1981年11月青岛地区开始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承担监测青岛地区和南黄海海区的地震活动和预报任务。
  由于地震办公室属于地方地震工作的管理机构,监测手段单一,仪器设备不足,地震预报工作发展比较缓慢。



第一节 地震预报


  1991年10月16日,青岛市地震办公室根据青岛地震监测台网出现的异常反应,召开地震趋势会商会,对1991年底1992年初青岛市及邻近地区,特别是对苏鲁交界及南黄海海区的地震趋势进行分析,预计在1991年第四季度或1992年年初将在东西向偏北或偏南发生5级以上地震。
  青岛市地震办公室预报后不久,1992年1月23日5时41分,青岛市区东南方向的南黄海海区(北纬35°12′,东经121°04′)发生5.3级地震,震中距市区仅117公里,震感十分强烈,整个胶东地区及苏北沿海普遍有感,青岛地区造成的影响烈度为5度。
  此次地震预报在时间、方位和震级上都比较准确,得到山东省地震局的通报表彰和奖励。

leon 发表于 2009-9-17 22:28

第二篇 地震监测预报  
第二章 地震监测预报

第二节 震情分析


  1976年震情分析 中国原圈定的四个重点危险区,1976年5月下旬有三个已发震,只有鲁、苏、皖、豫交界处尚未发震。山东地区自唐山、丰南大震前后,各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宏观、微观异常反应,特别是临沂、菏泽、济宁、枣庄等地区,异常反应尤其突出,且已发生一系列小震活动。7月中旬起,青岛地区及邻区共发生3级左右小震17次,莒南3次,沂水、五莲之间1次,乳山东南部1次,苍山附近1次,沂源南部1次,临沭东南部1次,曲阜南部1次,渤海湾2次,烟台附近1次,福山附近1次,牟平南部1次,威海西北附近海域1次,青岛东北附近海域发生小震1次等。市地震办公室根据此形势,结合“土地电”出现的异常(即在阴历的初一、十五前后,太阳、月亮、地球运行在一条直线上,地球受太阳、月亮的引力最大,对快要发生地震的那些地方能起“点火放炮”作用等因素的综合分析),特别是青岛地区群测群防网点观测到的宏观地震异常情况,及1976年9月7日青岛市群测群防网点的“土地电”出现了与唐山地震前“土地电”异常极为类似的曲线(唐山地震前6月30日至7月20日,出现了一段高基值10微安左右的异常曲线,7月28日发震),按此推测:8月12日至9月12日或9月19日将要发生地震。
  在此基础上,地震办公室进一步展开青岛地震趋势分析讨论会,对青岛的地震形势作出判断意见:一、从历史上看,青岛地区没有发生过大震,根据青岛地区的地质构造情况,认为发震的可能性较小,但也不能绝对排除。青岛市的地势处于逐渐上升的趋势,胶州湾西侧黄岛、薛家岛一带,岩石结构比较破碎。红岛水库的物探证明,青岛北部即墨(包括崂山西北一带)的三条主要断裂带(从东北向西南延伸至胶州湾)仍在活动。从1966~1976年各地发震情况看,在历史上没有发过震的地区,也有很多发震的事例。因此需提高警惕,严密监测。二、根据地震地质发展构造背景,结合地震活动规律及历史地震资料分析,青岛市周围地区,都是一些多震区。胶东半岛及其沿海,历史上是多震区,特别是胶东半岛沿渤海一带,发震的危险性很大。根据其地质构造条件和地震活动性,分析认为:即墨县一带从长远考虑,也有发震的可能。处于郯庐大断裂的昌潍特别是临沂地区,其宏观、微观异常特别突出,发震的危险性亦很大。
  1989年震情分析 1989年10月18日,组织地震工作技术人员、市内各观测点工作人员17人对青岛市地下水动态、地电阻率异常进行分析研究。
  地下水动态方面:地下水位普遍下降,但也有少数观测井水位有上升的趋势。黄岛区水位下降幅度很大,导致海水倒灌,使饮用水食盐量大大增高。经分析认为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天旱,降水量少,水位下降;二是黄岛区有8万人口,饮用港头陈家到港头藏家之间的水,长期开采此段的地下水,引起水位下降。三是此处距海很近(约为1 500米),因此水位下降,海水倒灌,食用水越来越咸。但也有与天旱水位下降相反的情况,如即墨市前东城观测井,即墨——城阳新断裂南侧,8月水位7.8米,9月6.86米,相比之下,水位上升近1米。潜艇学院观测井年平均水位为:1984年6.12米,1985年5.93米,1986年5.77米,1987年5.56米,1988年5.55米,1989年5.48米等,在天旱的情况下,年变规律呈缓慢上升的趋势。
  地电阻率方面:潜艇学院的地电阻率显示为东西向高,南北向偏低的趋势,说明南北向受力强。但平均地电阻率仍呈上升趋势,反映了总受力的减弱趋势。
  地下水温方面(水下40米处的温度):1989年的地下水温度和1988年相比,呈下降的趋势。按照正常规律,8月以后的地下水温逐渐升高,而1989年8月以后,其温度却逐渐下降,成负异常。
  另外,1989年山东的菏泽、邹县、莒南等地共发生的25次小地震和荣成、威海、长岛、莱洲湾以南的异常平静,均需引起重视。
  通过以上地震异常情况的分析,根据黄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和未来对青岛地区的可能影响做出预测:在1990年前后,估计将有一次释放加速过程,可能会发生4级左右地震。(1990年4月至1992年1月止,日照、平度、莱州、莱阳等地区及南黄海区已发生46次地震,其中最大一次为5.3级)。
  1991年震情分析 1991年10月18日,遵照山东省地震局的通知精神,对青岛市地震活动趋势情况进行综合研究,特别是对1991年7个地下水观测井的水位变化与历史同期情况作了对比和分析。
  1981~1990年,1~3月水位呈下降趋势,4月开始逐渐上升,9月仍在呈上升阶段。而1991年,1~3月呈上升趋势,9月大幅度下降,尤其是6~10月,地下水位出现6次驼峰状的升降,其中5次升降幅度较大,达35~42厘米。
  分析认为:一、1991年6~10月,地下水位出现6次驼峰状的升降,属总规律上的异常。二、1991年的水位变化规律很类似于1986年。三、1986年的异常反映在1986年末到1987年初的江苏射阳5.1级地震和山东省内的10余次小地震上。1991年年度规律的异常和地下水位出现6次驼峰异常所构成的大趋势异常,预示1991年末1992年初(1~3月),东西向偏北或偏南方位可能发生地震,从异常的时间分析,震级趋势为4~5级。
  1992年震情分析 1992年2月14日,根据微观观测资料及部分单位和群测点报告的宏观异常现象,组织有关专家对宏观异常的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同时就近期地震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紧急会商,分析了其主要异常背景:
  一、宏观异常。(一)市南区湛流干路二炮疗养院内一水库(面积约700平方米),1992年1月底以来积水水位上升1米以上。(二)京山路人防工程干道内三口水井、两座水池,1992年2月12~14日水位上升数十厘米。(三)潜艇学院后勤部饲养的一群荷兰猪,2月14日前一直跳闹不安。据饲养员反映,1992年1月23日南黄海发生5.3级地震前数日曾出现过类似现象。
  以上宏观情况经现场分析认为,造成积水水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由经过该处的北北西向断裂活动引起的,另外,动物的反常行为也与地震有联系(经查,自2月6日至4月24日止,在南黄海发生了2.0、2.8、2.3、2.5、3.0、3.6级地震)。
  二、微观异常。(一)潜艇学院水井水位观测曲线显示:1992年1月16日至2月3日,地下水位呈整体下降趋势,2月3~7日又呈上升趋势。2月7~13日,水位曲线出现两个锯齿尖锋,与1月23日青岛东南海域5.3级地震前水位曲线变化类似。此外,鲁16号井、即墨前东城井、即墨老干部局院内井、市内金口路井、胶南寨里井、胶南王台井、平度王家站井、黄岛职业中学井的水位变化旬均值均与往年规律不符,呈现趋势性异常。(二)潜艇学院深水井电阻率观测曲线显示:东西向电阻率1992年1月由6 000欧姆米下降到5 730欧姆米;南北向电阻率由5 300欧姆米下降到5 000欧姆米;2月5~11日,东西向和南北向电阻率观测曲线均出现阶跃状异常;垂直向电阻率2月5~7日出现锯齿状异常。(三)胶南市地应力观测数据显示:1991年12月以来,北西向地应力值由380上升到440。
  根据以上异常情况分析推测,按照地震能量的释放规律,1992年1月23日地震发生后,还应出现小于前震的余震。到9月底为止,已经记录到3.6级地震1次。
  另外,1992年8月29日,根据潜艇学院地下水动态观测点、青岛第三中学水井观测点、胶南和胶州市地震办公室地应力观测出现异常反应的报告,召开地震异常情况会商会,综合分析地下水位、电阻率、深井电阻率、地应力异常问题,提出了初步的预报意见。
  经综合分析,预计9月上旬或稍长一段时间,在北纬35°40′~36°40′,东经119°30′~121°00′的范围内,可能发生4~5级地震,青岛地区可能明显有感。

leon 发表于 2009-9-17 22:29

第二篇 地震监测预报  
第二章 地震监测预报

第三节 震情汇报


  1976年震情汇报 一、1976年9月21日,山东省地震局召开了鲁南、鲁西南地区震情会商会议,青岛市地震办公室将震情报中共青岛市委领导参考。
  山东省南部及其邻区,存在着发生7级大震的背景,鉴于临震迹象不明显,所以近一个月内还不能发震。在鲁南、鲁西南则有发生5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主要依据是:(一)近几年华北地区持续出现宏观异常现象(地裂缝和小震群等)说明了大范围地壳的活动,预示着发生大震的时间临近。(二)唐山地震后,全省很多地区出现火球、地气、地裂缝、井水忽升忽降、动物习性反常等现象,其范围之广、强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三)地下水、地应力、电磁波等均存在长趋势异常。昌乐、沂水、张店、泰安的水氡,均存在几个月至一年长趋势异常,唐山地震对其稍有影响,但整个趋势异常没有改变。临沂的五里铺地电近几年存在着明显的趋势性下降,近期又开始转平,异常幅度高达20%。另外,招远的水氡、烟台的地应力、马陵山的连通管,已出现一个月的趋势异常。(四)尽管出现和存在异常情况,还没有出现明显加速、转折和短期突变异常。由于地下水猛升猛降现象不突出,动物异常强度还显不够。故7级大震还不能马上发生。鉴于某些微观异常和宏观异常的存在,一个月左右内有发生5级地震的可能。
  二、1976年9月30日,发现崂山县城阳公社西田村大队有地裂缝的现象,其地点在该大队中部六家社员住房内和一家社员院内的水泥地上。裂缝的长度,各家均在4~5米左右,裂缝最宽处是3厘米,一般是1厘米左右。裂缝方向均是东西向,由西向东延伸。但在屋外却看不出裂缝迹象。据社员反映,这些裂缝多数大约在9月初逐步发现。经过调查认为,地裂缝是由于粘土土质膨缩性不均匀引起的。南京大学地质系萧教授确定其裂缝是宏观现象,需长期加强这一带的宏观、微观监视。
  三、1976年10月8日,对沧口区板桥坊居民住房出现地裂缝和墙裂缝的地震宏观现象,向中共青岛市委、市革命委员会做了汇报。
  经调查,裂缝最长为4.8米,最宽为0.035米。对此,提出三点看法。(一)有考虑和进一步研究价值的地方有两点:1.这些裂缝距离青岛市夏庄——板桥坊——灵山卫断裂带很近。2.这些断裂在方向上有一致性,与断裂带相交或形成斜角。如果是断裂带在活动,其应力造成的裂缝应沿这一斜角方向发展。(二)现有的宏观现象还不能确定此断裂带在活动,尚需进一步监视观测。(三)裂缝是在唐山地震后发现的,可视为震后影响,说明这一地区属地震敏感区。另外,青岛市土地电在长时间的异常状态下,10月7日出现突然转折。据会商分析,根据其他地区利用土地电预报地震的经验,这种情况属于震前异常,12日左右,青岛市北部偏东地区或南部偏西地区可能发生地震。
  四、1976年11月中下旬,青岛市各地震测报点的简易仪器反应异常突出,有些地下水位也有异常变化,个别测报点提出地震预报意见。经会商分析,预测在青岛市西北(或西南)方向200公里左右处,可能发生6级以上较强地震。如发震青岛市将有感觉,但影响不大。此情况及时上报山东省地震局,省地震局根据各地意见进行了系统综合会商,确定:(一)本月底前,在唐山地区宁河一带,可能发生6级左右地震。(二)山东省南部地区近期要加强防震工作(11月23日4时11分,在宁河发生4.9级地震)。
  五、1976年11月下旬,胶南县、胶县等地土地电、地磁、大地水准测量、地倾斜观测等均有异常情况。在北部地区发现井水发浑,水位有升降,潍县有两口井的井水变成乳白色,有的井水发臭不能食用,老鼠活动也增多,并发现有十几处蛇出洞等异常现象。
  据此,昌潍地区地震办公室上报中共昌维地委,昌潍地区抗震救灾指挥部于11月25日向全区发出预报:“从现在起,11月25日至12月初,在潍坊市北偏东200公里以内或西南方向,可能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昌邑、胶县、诸城及青岛地区也要引起重视”。
  1976年11月30日13点23分,青岛市地震办公室向中共青岛市委呈报了昌潍地区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震情紧急电话通知精神。根据11月29日夜和30日凌晨出现大量地震异常情况提出:预计北偏东方向200公里以内,可能于11月30日发生5级左右地震。胶县、潍县、昌邑应注意。
  昌潍地区地震办对青岛市区、胶县提出要注意一事,青岛市地震办公室认为,青岛市与胶县之间有一条近东西向断裂带,并向西延伸到郯庐主断裂带,青岛市与胶县在这一断裂带东侧,因此更要做好防范,加强防震值班,并及时上报异常反应情况。
  1987年震情汇报 1987年2月25日上午,青岛市地震办公室向中共青岛市委、市Gov就中国的地震活动由相对的平静状态进入新的活跃期的形势做了书面汇报。
  1985年4月至9月12日间,先后在云南、西藏、台湾、新疆、内蒙古、江西等地,发生Ms>5级中强地震25次。其中,Ms>6级的7次,最大的为新疆乌恰7.4级地震。1986年中国的地震活动无论在大陆地区还是在台湾地区,均表现出10年来少有的中强地震活跃状态。至12月21日,中国大陆地区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32次,其能量与频次相当于1977年以来发生地震的总和。与大陆地震相呼应的台湾及其附近地区发生5级以上地震23次(不包括50多次的中强地震群),其中6级以上地震6次。以上震情趋势,标志着中国地震活动由相对平静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强震活跃期。
  地震活动虽多在云南、台湾、西藏和新疆等边缘地区,但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地震活动与大陆地震,特别是与华北地区地震相呼应,同时青岛及其附近地区的地震也开始活动。
  据山东省台网测定:1986年6月11日19时04分42秒,在距青岛市82公里的海中(北纬35°18′,东经120°04′),发生一次4.1级地震。
  这次地震对青岛地区有一定影响,云南路、四川路、贵州路、安徽路、常州路、市场三路、辽宁路、杭州路、标山路、明霞路、人民路、费县路、山东路、南京路和浮山所等地段明显有感(震后群众纷纷用电话反映有感情况)。这是自唐山地震后,青岛市第一次发生有感地震。
  1988年震情汇报 1988年12月5日,市地震办公室就地震趋势情况向中共青岛市委、市Gov的领导作了汇报。
  山东省地震局对1989年山东及邻区的地震活动趋势做了初步估计:“1988年山东内陆及沿海地区地震活动水平与1987年相当,继续保持低水平,与华北地震水平保持一致。……预测1989年山东省内陆不会发生6级以上地震。”“但是,鉴于鲁西地区一年多的缺震异常出现恢复迹象和菏泽地磁周期变化两年多的低值异常,安丘常家庄基线测量年线应变增大,流动水准测量的安丘地段出现上升等现象。胶东半岛北部沿海地区,尚需加强研究和监视工作。”
  青岛地区从1932年8月22日发生6.25级地震以来,地震活动水平一直较低,尚未出现异常现象。但根据国家地震局和山东省地震局的会商意见,对黄海、北黄海的地震活动性的监视和预防未来较远强震袭击的工程地震工作不容忽视。
  1990年震情汇报 1月5日,国家地震局召开1990年度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对1990年及稍长时间内中国地震活动的总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判断,提出1990年全国7个重点监视防御(属于中期预报意见的1类监视区)、4个需要注意监视的地区(即属2类监视区)。
  全国地震活动的总趋势是:“1990年及今后几年,中国继续处在强震有起伏增长的活跃阶段,在此期间会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乃至有发生8级地震的可能。强震的主体活动区仍将在中国的西部,特别是青藏构造块体及其边缘地带,以及天山地区。”“中国东部地区也将出现中强以上的地震相对活动的状态,估计在90年代中国地震活跃期内,大华北地区将发生多次6级左右地震,还要注意发生7级左右地震的可能。”
  以上情况表明,强震活动的总趋势,除了更加明朗以外,值得注意的是山东江苏沿海交界至南黄海一带在多年一直定为二类监视区的基础上,1990年又上升为全国7个重点监视区之一。另外,辽东半岛南部至北黄海地区仍定为二类地震监视区。这样的一个地震活动格局,把青岛地区划在一类和二类监视区之间。严峻的地震形势,对青岛的威胁是较大的。
  这一地震趋势情况亦迅速向中共青岛市委、市Gov做了汇报。
  1991年地震趋势情况汇报 1991年1~6月,苏鲁交界——南黄海重点监视防御区及其外围地区发生3级以上地震7次,总体上仍保持3级地震集中态势,但较去年地震活动稍有减弱。震群活动增强,并由重点区内向外围扩展。1990年常熟地震后,重点区内先后发生江苏建山、高邮、大丰震群。外围区域先后发生在山东苍山、安徽霍山和山东莱州、长岛东北海域及邹县等。其中,建山、高邮、大丰、莱州震群为前兆性震群。霍山、长岛震群为“震情窗口”的异常活动。
  重点区南北边缘新发展两条北西向地震条带。一条是黄海——胶东——庙岛北西向地震条带;一条是长江下游沿江北西向地震条带。这两条北西向地震条带与苏中——南黄海北东向条带交汇。
  重点区及外围区异常情况:自1989年年度会商会到1991年5月,华东五省市联防区各单位共提出各类地震异常60余项,有的已经恢复,尚有30项异常。山东地区有各类异常15项。
  该区地震异常几经起伏发展,显示了该重点区震情的复杂性与严峻性,其异常主要集中在沂沭带附近,并呈现向北发展的趋势,异常时间则呈现大体同步性。新出现的异常集中始于2~4月。
  综合预测分析:以专家系统对华东地震现有各项异常进行综合分析表明,该重点区未来1~2年内发生5~6级地震的可能性较大。其中,有两个发震信度相对较高的地点,一是沂沭带附近(北纬34°~37°5′,东经118°~120°)1~2年内5级地震发震信度为0.429。二是苏中及沿海地区(北纬32°~34°,东经120°~122°)1~2年内5级地震发震信度为0.501,此外,南黄海北部拗陷为异常条带交汇部位,且发震信度也较高。综合分析认为,苏鲁交界——南黄海重点区在未来1~2年内,具有发生5~6级地震的可能。其中,沂沭带、苏中与沿海地区及南黄海北部拗陷为可能的危险区地点。
  1992年地震活动情况汇报 国家地震局对全国的地震趋势进行了分析,提出“90年代将是本世纪中国大陆地区第五个地震活跃期”的基本分析意见。同时,确定全国11个可能发生中强以上破坏性地震的地区及其邻近地区为1992年中需要重点加强监视与防御的工作地区。这11个地区为:首都圈强化监视防御区,江苏山东交界至南黄海一带,四川中西部至云南东部地区,祁连山中西段甘青交界一带,宁夏北部至内蒙古交界,甘肃东南部至甘青交界一带,滇西至川滇西部交界地区,新疆北天山西段,新疆南天山东段,辽西至辽蒙交界地区,山西地震带中南段至晋陕、豫交界地区。同时判定可能发生中强以上破坏性地震的8个重点危险区。即:北京附近至山西北部,苏鲁交界至南黄海,宁夏北部至宁蒙交界,祁连山中西段至甘青交界,甘肃东南部至甘青川交界,四川乾宁、石棉、西昌至滇东巧家、元谋、东川一带,滇西河源、剑川、保山至四川木里、盐源一带,新疆的天山地震带;重点在乌鲁木齐南至库车、乌苏至伊宁及乌恰至阿克陶地区。
  青岛地区既处在11个可能发生中强以上破坏性地震需要重点加强监视与防御的地区,又处在可能发生中强以上破坏性地震的8个重点危险区。这一地震形势,市地震办公室迅速向中共青岛市委、市Gov作了汇报。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