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6:土地志 第六篇 勘察测绘
第六篇 勘察测绘第一章 城市测绘
第一节 大地测量
德国侵占时期,曾建立“大港高程系”,对胶州湾及其沿岸进行了较详细的测量。采用验潮的方法确定平均海水面,开始以此平均海水面作为高程起算零点。验潮站零点与永久性水准点的高差是7.855米,基准点设在青岛海关大楼的基石上,由供测量用的40多个水准点,建成了“大港高程系”。一直沿用到建国初期。
1954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在青岛市区建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网(青岛水准原点网)。自此以后,中国高程系统才逐渐得到统一。同时,总参测绘局在青岛观象山设置水准原点1座,另在青岛市区内建立附点2个,参考点3个,组成中点多边形(原点和附点为玛瑙标志,参考点为墙角铜质标志)。
1955年5月,总参测绘局大地一队完成了对该网进行精密水准的观测,联测了华东1—2—212、1—2—213两个水准点和青岛验潮站工作水准面(点),并支测到Ⅰ号参考点,其支测线路共计11测段,长22公里。其外业观测成果,符合一等精度要求。1956年,总参测绘局与水利部组成中国东南部地区精密水准网平差委员会,对保存有一年以上潮汐观测资料的坎门、吴淞、青岛、葫芦岛和大连五个验潮站进行全面了解和实地考察,认为青岛验潮站基本符合要求。在1957年召开的中国大地测量法式会上,选定青岛验潮站为中国基本验潮站。同意采用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7年的潮汐资料推求的平均海水面(距验潮站工作水准面3.61米)作为中国高程系统起算基准面,并决定将青岛验潮站测定的平均海水面命名为“1956年黄海平均海水面”(1956年黄海高程系)。经推测青岛水准原点高出“黄海平均海水面”的高程为72.2893米。此后,即以此点高程作为全国高程的计算依据。以“黄海平均海水面”为起始面起算的国家高程系统,称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
青岛市在有了国家水准原点及Ⅰ等水准路线的有利条件下,建立了市区及近郊Ⅱ、Ⅲ、Ⅳ等水准网,并联测了市区各高程系统间的差值。确立青岛市从1958年起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同时停止使用青岛“大港高程系”。
1971年,总参谋部济南军区作战部对沙子口备用水准原点网进行详细勘察、定点。选定青岛市崂山县沙子口镇附近。全部施工任务由青岛警备区和济南军区第十三测绘大队负责,于1972年完成。沙子口备用原点网由一个原点、两个附点(均为玛瑙标志)、三个参考点(不锈钢标志)组成中点多边形。依据1963年国家测绘总局和军委总参测绘局合编《一、二、三、四等水准测量细则》一等水准测量的有关规定,使用蔡司004水准仪、铟瓦水准标尺两对,对沙子口备用水准原点网分青岛原点网中的青岛水准原点及原一号参考点,按一等水准精度进行联测,同时还联测了沙子口备用验潮站。 第六篇 勘察测绘
第一章 城市测绘
第二节 控制测量
1898~1899年,德国人采用13.5厘米经纬仪、平板仪和测角仪,先后对阴岛、塔埠头、黄岛、海西、竹岔岛等地进行三角测量。并选定一条基线,基线长度为952.0456米(架设在海泊河干涸的河床上),经过8次往返测量,求得其基线平均误差为7.52毫米,相对误差为1∶127 000。在此基线上进行三角测量,将当时设在馆陶路1号院内的小天文台立标杆定为坐标零点(测量起始点),布设110个三角测点组建成三角网。并以青岛“大港高程系”平均海水面作为高程起算零点,对由40多个水准点组成的水准网进行联测,依此,对青岛地域进行地形测量。
1941年,伪青岛特别市财政局为筹备青岛市域测量和土地清丈工作,组织土地清丈测量队,对市区、李村、沧口、九水、阴岛、海西六大测区进行地形测量。完成市内1∶2500比例尺和乡区1∶5000比例尺地形测量,全以小三角网和干导线两种方法进行控制测量。市辖区域为1 120平方公里。在东镇一带选定一条长为1.15公里的基线。经第一次扩大后约为1.4公里,其方位依观象台子午仪测定。在第一、第二测区共布设三角测点31个(标志分别为铁、石桩),在台西小学附近搭有三角测量高台,贮水山、信号山等处并设置觇标。水平角采用方向观测法,以左右旋回测量6次求取平均值。水准测量仍以德国侵占时水准点为基准,向各图根点推测。市内第一测区,因受通视条件影响,采用精密的干支导线联接三角点进行测量。市内共测成图根点1590点,导线长18.9公里,干导线边长60~400米,支导线较短。方位角为测北方位与采用复觇法施测的各边方位角,水准测量采用直接测高法沿18.9公里导线施测,局部地段使用间接法测量;导线角闭塞差用平差法计算。待各导线图根点其纵横间距平差计算后,经展点分幅为1∶10 000底图,再缩编成1∶20 000比例尺的青岛市内干导线定点图。
1951年,由于尚未建立城市控制网,采用自由坐标系,依磁北定向,图根控制采用“鱼鳞式”导线,进行1∶1 000比例尺的测图。高程控制仍沿袭德国人采用的“大港高程系”。直至1955年上半年,共完成143.2平方公里的?1∶1 000比例尺?的地形测图,市区范围基本测完。
1953~1954年,总参测绘局在青岛市郊区布有全国性的各级控制点(其中有二等基本锁点、二等补充网点、三、四等三角点)和水准点,其中有国家(青岛)水准原点网和一、二等水准点。
1957~1958年,青岛市城建局测量队自市中心向四周布设了以二等三角网为首级网,以下用三、四等三角网加密布设扦网和折点为主。采用全面分级布网方案,并利用了部分国家二、三等三角点点位。同时设了“张村河”、“流亭北”2条基线。并连接“1954年北京坐标系”(以东经120°为中央子午线,按3°带成果),用“水清沟”和“城阳”两个国家二等点的坐标作为青岛市独立网的起始数据,组成青岛市独立坐标系统,控制市区面积为700平方公里。二等平面控制网由16个主网点(其中11点系利用总参测绘局之点位)和经过一次扩大后的两个基线网组成,由4个中心系图形构成。主网内有各呈南北和东西向的基线2条,网内有33条主网边,最短边长2.4公里,最长边长10.1公里。网内最小角度30°,最大89°,增加对角线后最小角度7°。基线网采用正菱形扩大网,其相对误差1/31万~1/37万。
在二等网控制下,又分别加密三等(20个)、四等(29个)三角点。其图形大部为前后方交会点,少数布成网形。在此基础上,还采用Ⅰ级(5″)小三角点的加密手段,以加强平面控制。三等扦点必须在三个已知点以上的双向观测中,其要求与规范中三等扦点规定相同。平差则按间接平差法进行。四等扦点则尽量避免单向交会,至少需由2~3个二等点或三等点进行相向交会,平差方法与三等扦点相同。经勘察于测区北端设流亭北基线(大北曲东北),南面设张村河基线(张村河南岸)两条基线,其间距约为20公里。流亭北基线全长3 504米,计分146尺段,基线两端点高差为10.9米,24米跨距间最大高差1.20米,平均每跨距高差为0.1米,节点设于由南向北76米段处,全程通视良好。基线长度相对精度为1∶149万。张村河基线全长仅1 992米,计分83米段,基线两端点高差为3.25米,24米跨距间最大高差为0.9米,平均跨距间高差为0.04米,节点设于由东向西40米段处。基线长度相对精度为1∶146万。两条基线均使用3根24米铟钢线状基线尺,同时往返测量。基线网则采用威尔特经纬仪,以组合法进行测量。
青岛解放后,青岛市的水准网为德国侵占时期以大港验潮站为起始布设的“大港高程系”。至1958年,仅存有水准原点54个,且聚集于市区内,工业较发达的四方、沧口及郊区均未设点。1954年10月,由总参测绘局在青岛观象山上建立了“国家水准原点”,同时利用一等水准路线的有利条件,于1958年起启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停用“大港高程系”。并对两个高程系统进行联测,求得近似高差值。市区水准网的布设系按《1955年城市测量规范草案》规定,并参考总参测绘局水准测量细则和在青岛新设的全国性水准原点网进行。全市以国家二等水准网(点)作为高程首级控制的基础,再逐级以三、四等水准点加密布网。市区所设二等水准网点共43个(其中4个总参一等点为起算点)。按《1955年城市测量规范(草案)》布成网形,用威尔特精密水准仪进行往返观测及平差计算。平差结果:每公里偶然误差为±0.66毫米(误差范围为±2毫米),每公里系统误差为±0.11毫米;(误差范围为±0.4毫米)。青岛市三等水准点(18个),都布成结点形,用威尔特精密水准仪往返观测,用结点法和逐次接近法进行平差,每公里高程中误差为1.45毫米(误差范围为±4.0毫米)。四等水准点166个,其中有40个为德国侵占时期布设,多是单线联测,用威尔特单程观测,按比例配赋,其观测闭合差最大为12毫米根K。1979年4月,成立由3名测量人员组成的测量标志管理组,第一次对全市各类测量标志进行普查、维修等工作。普查的三角点91个;水准点:二等点87个(包括市郊),三等点14个,四等点155个。三、四等干导线埋石点357个中,有18个已丢失。此次未对小三角点作系统调查。另外,还定期对观象山原点网、沙子口备用原点网进行清扫和维修保养等。同时还办理了三角点、水准点的委托保管等协议事项。1985年4月,改组测量标志管理组后,于10月对全市测量标志进行了第二次普查工作。
[attach]27549[/attach]
[attach]27550[/attach] 第六篇 勘察测绘
第一章 城市测绘
第三节 地形测量
地测 1897~1901年,胶澳总督府制订青岛城市规划,对青岛市周围地区进行1∶12500比例尺的地形测量。测量采用三角测量法,并按段进行1∶1000大比例尺实地测量,最终缩绘成1∶50000全市区地图。1898年10月完成其边界线最终划定,1910年完成青岛市区及市郊1∶6250比例尺的“青岛市扩张计划图”的地形图补充和修测工作。
1931年底,青岛市采用极坐标及交会方法进行地物?测量,用直接水准法测绘地貌,按1∶1000比例尺进行全市地形测量和市内户地测量,测得面积达16平方公里。
1959~1962年,由国家建工部综合勘察院第五测量大队、山东省勘测大队和青岛市城建局测量队,分别对市区、崂山、胶南县、胶县等地区(约960平方公里)施测了比例尺为1∶2000的地形图。青岛市城建局测量队施测了市区1∶500比例尺地形图计280幅,施测面积约17.5平方公里。1965年开始,城市基本图测绘大量改用1∶500比例尺测图,至1976年,共测绘此类图纸约970幅,施测面积约60平方公里。1977~1979年,施测和修测市1∶500比例尺地形图约合38平方公里。1981~1985年,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旅游开发区施测1∶500比例尺地形图约合22平方公里;另外,山东省勘察公司为薛家岛旅游开发区施测1∶500比例尺地形图约28平方公里。
[attach]27551[/attach]
航测 1962年由总参测绘局承担,对山东省东经120°以东的山东陆地(包括沿海岛屿)测绘了1∶25000地形图321幅。并在山东省范围内航测第一代1∶50000地形图451幅,于1963年全部印刷出版。至此,结束了使用近半个世纪的清末、民初测绘旧图廓的1∶50000地形图的历史。1973年9月,由总参测绘局采用航测综合法对青岛地区进行了比例尺为1∶25000的地形航测工作。1975年开始调绘,1977年印刷出图。同年,对青岛市进行1∶10000比例尺地形航测工作,由济南军区调绘,1975年印刷出图。
1980年3月28日至5月26日,由国家民航总局二总队负责,完成青岛市18个摄制分区的近2000平方公里航测任务(东经119°56′~120°37′50″;北纬35°50′~36°26′),航测内业由陕西省测绘局、山东省测绘局分别承担,地面调绘由陕西省测绘局、山东省测绘局和青岛市勘察测量大队完成。完成比例尺1∶5000,面积1500平方公里,计60幅;比例尺1∶2000,面积450平方公里,计110幅;1982年底印刷出图。 第六篇 勘察测绘
第一章 城市测绘
第四节 工程测量
德国侵占时期,工程测量工作由总督府属的土地局测量部承担。南京国民Gov统治时期,由土地局属房地科测量大队承担。1951年8月,市政工程测量基本上由青岛市建设局测量队承担,1980年改称青岛市勘察测量大队,1984年底改称青岛市勘察测绘处。
[attach]27552[/attach]
[attach]27553[/attach]
[attach]27554[/attach] 第六篇 勘察测绘
第一章 城市测绘
第五节 海区测绘
1958年,全国近海和沿海海区开始进行普测。1962年,山东省海区基本测量,沿海部分结束,1965年近海部分全部完成。1974~1985年,由北海舰队完成海岸带测量,为青岛市海岸带海图资源调查、港湾工程建设、资源开发利用等提供了可靠依据。1958~1985年在领海基线测量、海区基本测量至海岸带测量期间,曾设立各种验潮站63个(不包括长期验潮站)。1985年,测得青岛海域市内五区海岸线长74.8公里,黄岛区海岸线长102.6公里,胶州湾低潮线以下水域面积约243平方公里。
[attach]27555[/attach]
1954~1955年,北海舰队海测大队对青岛港内、外港,青岛锚地、码头,薛家岛湾等进行1∶500~1∶25000比例尺海区和水深图的测量,计完成14幅图。1963~1973年,北海舰队海测大队执行海军航海保证处1967年4月制定的《岛屿测量作业规定》草案,对山东省辖区内48个岛屿的地形岸线和周围的水深进行了比例尺1∶1000~1∶10000的详细测量,共测图44幅。1974~1985年,海军北海舰队海测大队又完成对山东省沿岸潮间带(滩涂)1∶10000~1∶50000比例尺的测量。测得滩涂面积达3223.56平方公里,毗邻陆地0~5米浅海区面积3351.9平方公里;5~10米浅海区面积为4867.5平方公里。
岸线长度 河口地区海岸线量至河口喇叭口处;凡是图上堤坝、码头宽度超过1毫米者,均以外沿线量取岸线;虾池、盐田堤坝高程超过3米以上者,均以堤坝外缘量算海岸线。海岸线增长主要是虾池、堤坝、码头等使海岸线更加曲折所致。
胶州湾内海面积 包括滩涂(海岸线至平均低潮线之间)和水域(平均低潮线以下)面积。
[attach]27556[/attach]
胶州湾依托陆域面积 是从岸线起向陆域推进一段距离各点连线之间的面积。即自团岛起向北,经由四川路——莘县路——新疆路——渤海路——普集路——孟庄路——杭州路,过李村河后沿胶济铁路线北上至流亭镇,自流亭镇——李家女姑,然后沿女姑盐场、南万盐场、东风盐场与陆地的边界至红岛肖家,由肖家沿胶州湾环海公路经黄岛区的管家村、泊头陈、于家河经薛家岛镇、北庄至脚子石为界与海岸线间陆域面积为297.89平方公里。
东部海岸地带 是指自团岛以东至即墨市与海阳县分界处的海岸地带。海岸线全长322.5公里,滩涂面积48.5平方公里,20米等深线以下的水域面积2532平方公里。依托陆域是从团岛起向东沿贵州路——太平路——莱阳路——湛山大道——湛流干路——石老人,石老人以东至即墨市与海阳县交界处的金口,原则上是从海岸线向陆域推移1公里(突出的岬角或盐田范围稍大一些),面积为236.49平方公里。
南部海岸地带 是指薛家岛脚子石至胶南县与日照市的交界处(王家滩湾口),岸线全长282.3公里,滩涂面积78.6平方公里,20米等深线以下的水域面积637.9平方公里,其依托陆域是从脚子石起,经北庄——薛家岛镇——于家河——灵山卫,灵山卫至胶南县与日照市的交界处基本上也是从海岸线起向陆域推移1公里,面积为181.15平方公里。
市辖海岛 海岛总面积为21.21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是灵山岛,面积为7.22平方公里;其次是黄岛,面积为6.98平方公里。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的还有田横岛,其余各岛面积都在0.6平方公里以下。海岛的岸线总长约132公里。青岛的海岛绝大多数距离陆地在20公里以内,距离陆地最远的千里岩岛,离崂山区王哥庄64公里。 第六篇 勘察测绘
第二章 工程勘察
第一节 城市规划工程勘察
青岛解放前,工程勘察不多。青岛建置后,清Gov下决心在此建筑军港,以建成北洋水师根据地。1896年底,鉴于德国Gov已公开要求租借胶州湾,清Gov“亟派天津王观察宝仁,烟海关道锡观察桐,赴胶州和青岛两处悉心勘验,熟筹建筑之法”。德国Gov亦派员到胶州湾“实际勘查”,1897年5月3日,德国海军部建筑顾问福兰西斯和徐亦(中校)等从北京出发,到胶州湾活动。福兰西斯对胶州湾作了全面的技术调查,于8月写出青岛的调查报告,分近30项对青岛作了研究、分析,并作出评价和设想,“小而一块礁石、一片砂土、以后如何利用;大而铁路、航路、船坞如何设备,以与香港、上海竞争(均)逐条计划,以立日后建设之基础”。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制定城市规划,亦曾进行地质调查。
青岛解放后,1957年青岛市城市建设局编制了《青岛市城市初步规划》,开始总体规划阶段(部分详细规划)工程勘察。1961年5月,勘察工程由山东省建设厅城市建设局勘察测量大队承担。原计划勘察面积650平方公里,包括北至南泉,南至海边,东至惜福镇至石老人。西抵大沽河的市区及近郊区。但仅完成工程地质测绘面积400平方公里,地质钻探面积104平方公里。后因国民经济调整而被迫中断。
1965年7~9月,在青岛市市北区辽宁路以北至大港港区一带,开始规划阶段工程勘察,钻孔39个,取土样27个。但因条件限制,此项工作没能全面铺开。1983年12月,在北起石油化工厂、南至八号码头的13公里距离内,按400米间距(部分加密为200米)施工钻孔46个,计431.9米。1984年5月,在湖岛一带海滩施工钻孔27个,计315.5米。
1986年,青岛市勘察测绘处在第六海水浴场——团岛的约1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了青岛前海岸滩开发的总体规划勘察。 第六篇 勘察测绘
第二章 工程勘察
第二节 建筑工程勘察
青岛解放前,青岛地区虽也有些较有影响的建筑物,如德国侵占时期建造的总督府、总督官邸,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建造的东海饭店等,但均未作过正规的工程地质勘察,仅由设计或承建单位(建筑事务所、营造厂)在楼座四角挖以槽井,或在开挖的基坑中取样,由建筑结构工程师凭经验鉴定样品,估计地基容许承载力,作为建筑物设计的依据。
青岛解放后,1958年6~10月国家建筑工程部综合勘察院在沧口区北部南起楼山后村南,北至白沙河南岸的16.2平方公里范围内,对拟建的钢铁厂、轧钢厂、机械厂、耐火材料厂等近30个工厂区进行初勘。按300×300方格网(福利区600×600梅花状),布置钻探点133个,取样196个,水样10个,并在场地进行了1∶5000工程地质测绘,测绘结果是:表层耕土之下为洪积亚粘土、砂类土。洪积物之下为海相沉积物。顶、底部为砂土,中间为亚粘土、淤泥质亚粘土、粘土。其中,亚粘土、淤泥质亚粘土呈软可塑、可塑状。承载力仅为10~12吨/平方米,为场区的软弱土层。同时,在汇泉广场以东,大麦岛以西疗养区的二机部疗养院、纺织疗养院、军委疗养院等选址进行勘察。1963年勘察任务急骤减少,主要为住宅、文教设施及一些工业应急工程配套项目建设(如化肥厂等)进行过建筑工程勘察。1958~1965年共完成工业、民用建筑勘察项目165个,总进尺7580米。“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勘察力量投入战备人防工程,建筑工程勘察基本陷于停顿。
1979~1985年,勘察工业及民用建筑项目达720余项,累计完成钻孔总数6311个,总进尺96700米,勘察面积21.4万平方米。其中属于较大的工业勘察项目有:青岛石油化工厂20万吨/年炼油装置、青岛煤制气厂、青岛第二啤酒厂、青岛染料厂湖岛分厂、青岛同泰橡胶厂扩建工程、青岛啤酒厂扩建工程、青岛第二橡胶厂轮胎子午线车间、青岛油漆厂扩建工程、华林胶合板有限公司等。属于民用建筑工程勘察项目1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有汇泉宾馆、黄海饭店、海天大酒店等。其他还有:民航青岛站扩建工程、青岛体育馆、青岛长途汽车站、青岛大学、冶金部疗养院、第一海水浴场改造工程、国家计委疗养院、远洋船员学院、冶金部高等教育青岛学术中心、财政部青岛疗养院、齐鲁石化青岛疗养院等建设项目的勘察工作。1981年,开始对拟建的辛家庄、浮山所、洛阳路等10余个居住小区及住宅改造工程进行初勘——详勘阶段工程勘察。其中,浮山所小区项目获山东省优秀勘察项目奖。1984年4月起,青岛市勘察测绘处对位于黄岛区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先期勘察,在2平方公里范围内完成13条公路网勘察,还完成了污水场、泵站、净水场、华林大厦、珠山宾馆等工程的勘察工作。对石老人旅游区先期开发的一期工程约1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地下设施、道路、桥梁、管道、截洪沟及花子洞宾馆进行了工程勘察,对薛家岛旅游区及黄岛港进行了初步设计阶段的工程勘察。 第六篇 勘察测绘
第二章 工程勘察
第三节 市政工程勘察
青岛解放前,青岛市修路和建桥都是采用挖探坑(一般3~4米,最深6米),识别岩石、土壤性质,估计承载力的方法进行。解放后,1958年修建的小白干路,采用人海战术,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此后,麻花钻钻探,室内实验在流亭河桥、白沙河桥、沧口河桥及大量的道路、暗渠及管线工程中广泛使用。1964年、1968年两次对泰云路桥进行勘察,共施工钻孔7个,计37.8米,采用桩式基础,花岗岩以风化层为持力层。1982年,青岛市人民Gov在青岛市区东侧修建另一条南北交通干道——山东路。青岛市勘察测量大队实施勘察计划,钻探27孔,计194米;探坑30个,计76米。1984年6月在台柳路(西段)勘察中,使用30型钻机,取原状土样35个,磅压试验14次。1983年3月至1984年2月,青岛勘察测量大队对青岛市杭州路立交桥工程实施工程勘察,钻孔65个,总计孔深793.98米,静力触探106.78米,取原状土样17个,扰动土样41个,水样2个。 第六篇 勘察测绘
第二章 工程勘察
第四节 港湾工程勘察
1898年,德国殖民当局组织勘察青岛地质、地形、水文等详拟筑港计划,确定大港为最佳港址。1899年,进行港湾水域勘测。经钻探查明4平方公里水域基底岩石分布情况,“海盆开始低缓下行,然后变得陡峭。”最深处低潮时达18米。绘制有水深图及港区-10米、-15米基岩等高线图及0~-10米水深等深线图等。1901年,首先建成停泊小轮的小港码头,同时借助于南防波堤建设的大港一号码头开工。沿着整个码头堤岸每隔10米进行一次钻探,并选择打桩点进行载荷试验。试验表明基底岩层较稳定。1902年4月,二号码头开始建设,为调查港区地质,使用冲洗式钻探设备,共钻孔2319个,进尺21615米。1905~1906年为确定海水泵站以北、西南以及防波堤以东的岩石深度,钻孔188个,计1099米。至1908年一号码头、二号码头、五号码头(煤码头)、四号码头(石油码头)先后建成。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曾计划对一、五号码头扩建,1922年初在一号码头南岸实施钻孔3处共65孔。1932年开始三号码头建设,由日本福昌公司勘察并施工。1939年12月至1943年9月建成六号码头2个泊位,1940年3月至1943年底建成一号码头南3个泊位。曾按网格施工钻孔162个,并编绘海底地质调查图、地质剖面图。1946年秋,五号码头部分岸壁塌陷。重建时,钻孔6个,测得土层平均厚度13米,表层为淤泥(厚约3米)。其下为紧密粘土(厚约2米)、坚硬砾层(厚约3米)、干燥坚硬土(夹砾石)紧接于花岗岩岩基之上,采用钢板桩岸壁结构修复。
1958~1966年为扩建六号、四号码头,建工部综合勘察院等单位来青施工,合计钻孔46个。1973年6月,青岛市城建局勘测测量队对新建八号码头开始工程勘察,钻孔62个,总进尺545.2米,取土样67个。1980年10月在八号码头1~4号泊位补充探验,完成钻孔11个,进尺113.08米,取土样92个。1981年11月,其顺岸泊位拟修改成集装箱泊位,对拟建场地进行探验,共完成钻孔13个,总进尺159.04米。1982~1984年,3次在近海填海区强夯后,青岛市勘察测量大队作载荷试验,试验点17个,地层自上而下为淤泥、亚粘土、粗砾砂、风化花岗岩。码头基床设计持力层多在粗砾砂层([R]=35吨/平方米),其下卧层为风化花岗岩(N750)。 第六篇 勘察测绘
第三章 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
第一节 区域性水资源调查
1897年5月,德国派遣海军部建筑顾问福兰西斯对胶州湾作了全面调查。同年8月,完成关于胶州湾的地质、饮水等内容的调查报告,这是青岛第一次水资源调查。1940年2月,日本人门田重行对青岛市进行地质调查,编著《大青岛特别市之地质》,阐述了青岛地下水和地质的关系,对地下水类型进行了划分。1939年5月至1940年4月,青岛兴亚院都市计划事务所对青岛水资源多次调查,汇集全部调查结果,于1940年6月编写出《青岛都市计划水源调查报告》,阐明了青岛市水源能力和供水资源。《报告》记述了青岛供水沿革、地形、地质、水源、气象以及大沽河水系(包括胶河水系)、风河水系、其他水系(包括洋河、漕汶河、错河、石桥河、五龙河)等的流域地形、流域地质、河况、河流坡降、流量、洪水、部落井及地下水、水质等各项内容。 第六篇 勘察测绘
第三章 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
第二节 普 查
1955年4月至1957年底,地质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九○二队对胶县、掖县以东地区东经120°00′~122°50′,北纬36°40′~37°50′进行了比例尺为1∶200000的山东半岛综合性地质——水文地质普查,普查面积25265平方公里,完成观察点15405个(包括地质点、水文地质点及水井调查),抽水试验2396小时/367次(包括民用井1202小时/319次),水质分析1709个,颗粒分析708个,完成钻探进尺2607米(包括人力冲击钻667米)。1956年1月,该队又对山东半岛南部滨海部分东经119°46′~121°17′,北纬39°45′~37°00′的范围,进行了比例尺为1∶200000的综合地质——水文地质测绘工作,编有普查报告书,其中附有1∶200000水文地质图及水化学图,对地貌及水文地质分区做了划分,并对青岛地区大沽河地下水作出了评价。1957年,地质部山东省办事处滨海地质队对北起即墨鳌山卫区的南黄埠村,南至沙子口海岸东经120°30′~120°45′,北纬36°28′~36°44′的区域内进行了普查检查。对地下水类型作了划分和评价。1958年3月7~20日,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设计总局西安勘测队受青岛市自来水公司委托,对青岛流亭和狗塔埠之间的地下水水源做了勘察,勘察面积0.7平方公里。做电测深点28个,观测26眼水井。并请武汉勘测队利用苏式旋转手摇钻机钻孔3个,编有电测深平面布置图1张,电测深图28张和说明书2张,对区内地下水的埋藏情况和可供利用情况进行了评述。同年,青岛市建设局委托国家建工部综合勘察院中南分院水源队承担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在城阳河、白沙河、李村河、蓝村河等地域进行了水文地质勘察,钻孔110个,总深度2067.31米,基本查清第四系冲积层的主要含水层的分布、厚度、颗粒度组成以及地下水化学成份等情况,并进行了地下水储量的初步评价。1959年,勘察项目尤多,范围亦广。一、1月23日,建工部综合勘察院水文五队在张村河地区(主要是盐滩、大小水清沟东北一带),进行了比例尺为1∶25000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编写出张村河地区水文地质勘察报告书,并编有比例尺为1∶25000的地质、地貌等综合图件。二、1月,建工部综合勘察院中南分院水文五队、六队对城阳河、白沙河地区进行了比例尺为1∶25000的水文地质勘察。勘察了东南曲——云头崮以北、北至龙弯头一带和白沙河南岸一带。利用手摇钻、人力冲击钻进行了孔深1~20米的钻探,并附有1∶100钻孔柱状剖面图、1∶10000水文地质剖面图、1∶25000综合地质、地貌图及有关水文图表和电测深表等。三、华东勘察设计院水源六队对蓝村地区进行了1∶25000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评价了白沙河——墨水河地段;四、山东省地质局滨海地质队利用砂钻和部分浅井,在白沙河中、下游打了21个浅孔,进尺287米。搞清了白沙河中、下游冲积层厚度(一般在13.4米,最厚者近20米)和其层序(即自上而下为:浅黄色细砂层,厚5.5米;浅黄色含砾砂层,厚4米;黄色粘土夹浅黄色含砾砂层,厚11米);五、10月21日至11月3日,山东省建设厅打井公司应青岛市城市建设局的委托,在南泉地区找到能满足日需水量5万吨要求的水源地。整个勘察区位于即墨县的西部,包括南泉以东两个公社及棘洪滩、金家两个公社的一部分。综合水文地质普查范围北至湍湾小范哥庄等地,南至棘洪滩中华埠,西至桃园以东约2公里,东以红江河为界(东经120°7′30″~22′30″,北纬36°20′00″~30′00″),普查面积约150平方公里,共完成钻探扬水试验孔3个,总深度194.20米。六、2~12月,国家建工部综合勘察院华东分院二大队继续进行普查与勘探,普查范围:东至崂山分水岭西侧,西到城阳以西胶州湾,南至海沿,北到即墨马山一带,总面积843平方公里,进行了1∶50000水文地质测绘,部分地区进行了电探和钻探。完成水文地质普查843平方公里(1∶25000和1∶50000两种比例尺),大口径冲击钻钻探进尺509.07米,回转岩心钻930.87米,单孔扬水孔22个,分层扬水孔3个,多孔扬水孔1个,民井简易扬水孔40个,简化学分析84个,全化学分析33个,细菌分析19个,土壤颗粒分析40个,长期观测钻孔6个,长期观测民井18个。1960年9月6日,青岛完成1∶50000的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书,并附有青岛市1∶50000供水水源勘察区平面图、青岛市1∶50000地质图、青岛市1∶50000地貌图、青岛市1∶50000第四系地质图,青岛市1∶50000岩层含水性图、青岛市1∶50000含水层厚度分布图、青岛市1∶50000地下水化学图、青岛市1∶50000地下水等高线及水位埋藏深度图和钻孔主要数据一览表等。计算出了李村河、白沙河、城阳河流域等第四系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238170吨/日。
1968年11月6~23日,青岛市节水办公室服务组丹山水源勘察小组在崂山县夏庄公社源头河流域进行地下水普查工作,共调查一般民井160个、机井21个,查明了该地区第四系地层的厚度和基岩深度,含水层厚度,涌水量的大小等等。并结合一般水文地质调查和物探,基本上查明了源头河中游(丹山村——西小水村)一带地下水概况。完成丹山水源地1∶5000综合水文地质图、源头河1∶20000流域图、1∶250钻孔柱状剖面图、狗塔埠——丹山水文地质剖面图、西小水——马家台1∶20000水文地质剖面图、勘探工程位置图、电探基岩顶面1∶20000地形图、等视电阻率(AB=80米)1∶20000平面图、第Ⅰ号测线电探成果图、第Ⅱ号测线电探成果图、井旁电探曲线图、民井访问1∶250剖面图、源头河中游地区地貌示意剖面图等。同年12月19日至1969年1月16日,青岛市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地下水源调查小组对崂山水库到沧口地区进行了水文地质普查,完成了该地段大断层及其两侧1∶50000的地质普查和基岩井的调查,在丹山西南及小枣园村附近进行了电、磁法勘探,并对大断层在崂山水库至店集一带进行了初步踏勘,初步查明了这一大断层的性质、特征及其上部的含水性,确定了钻孔位置。完成夏庄——沧口地区地质图(1∶5000)、沧口地区水文构造地质图(1∶5000)、大断裂带实测剖面图(1∶500)、民井剖面图(1∶250)、沧口地区综合水文地质剖面图(1∶2500)、2号井展示图(1∶200)、裂隙极点图、丹山附近综合物探异常图(1∶5000)、沧口小枣园等视电阻率剖面图(1∶2000),沧口小枣园磁测平面图(1∶5000)等。调查组在丹山村及三台(即马家台、高家台、蓬家台)地区走访了当地的农民;观察了91眼水井(77眼民井、7眼机井和7眼生产井)、2个扬水站(三台抽水站和西小水抽水站)、1个水库(丹山水库)的水位变化,并参考了丹山工地12月7~23日的观测记录。编制出丹山及三台水井分布图及丹山及三台民井水位调查表等。
1973年,山东省地质局第一水文地质队一分队对青岛南起白沙河,北至流浩河,西跨大沽河,东到即墨一线进行了水文地质勘察。到1974年底,完成了大沽河地区104平方公里比例尺为1∶25000的水文地质勘察及蓝村地段346平方公里、沧口——即墨断裂局部地段(1∶100000)的普查勘探,1975年12月完成青岛北部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及大沽河地段水源地勘察报告,绘制青岛北部地区1∶100000实际材料图、青岛北部地区1∶100000地质图、青岛北部地区1∶100000水文地质图、青岛北部地区钻探抽水资料汇总表等。
1977年,青岛市确定于大沽河沿岸移风——袁家庄一带建立青岛供水水源地,取地表水,开采地下水,勘察面积134平方公里。同年10月20日至12月24日,山东省地质局第一水文队地质二分队承担勘察任务,完成地质孔73个,总计孔深681.67米;抽水试验观测孔16个,总计孔深132.19米;单孔抽水试验24个,抽水时数为109.53小时;大抽小试验1个,抽水时数483.31小时;统一水位观测点99个;电法勘探面积150平方公里;给水度测定46个,水质全分析14个,水质简分析70个的勘探任务,绘制1∶25000实际材料图、1∶25000第四系潜水等水位线图、1∶25000砂层厚度及基岩顶板等值线图、1∶25000水化学图、1∶25000水文地质图、1∶25000静储量计算分区图、1∶25000供水水源地概略评价图、第四系(立体)结构图、第四系地质剖面图(水平比例尺1∶10000,垂直比例尺1∶200)、机井分布图(1∶25000)、水化学总表(一册)、钻探柱状图册(一册)。1978年1月,完成大沽河(移风——袁家庄)地段1∶25000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简报。初步查明供水地段主要含水层为第四系冲积砂砾石层,埋藏较浅,和地表水有密切的水力联系,具有易采、易补的特点。1978年1~7月,该队对大沽河官庄——南沙梁地段进行了供水水源地的水文地质勘察。勘察面积74.28平方公里,完成地质孔62个,钻探总进尺599.51米,群孔抽水1组,单孔抽水试验23个,地下水长期观测孔3个,水质全分析9个,水质简分析83个,给水度分析23个。同年12月,编发大沽河(官庄——南沙梁)地段勘察简报,绘制1∶25000实际材料图、1∶25000第四系潜水等水位线图、1∶25000砂层厚度及基岩顶板等值线图、1∶25000水化学图、1∶25000水文地质略图、1∶25000静储量计算分区图、1∶25000供水水源概略评价分区图、1∶25000第四系立体结构图、1∶25000第四系地质剖面图、1∶25000机井分布图等。
1983年,山东省地质矿产局第一水文地质队在青岛洋河地区进行1∶25000供水水文地质勘察。1984年8~12月,该队在胶南县大卢家疃河、两河、柏果树河和代戈庄河等地段进行1∶25000的供水水文地质勘察,编写了青岛市胶南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总计调查面积21.8平方公里,勘察面积9.184平方公里;地质孔36个,总孔深557.74米;抽水试验孔2个,孔深共计35.64米;抽水观测孔4个,总计孔深62.37米;细菌分析1个,全分析6个,简分析20个;物探测线33条,总长260公里;物理点761个;机、民井调查56眼;5米土钻钻孔7个,总计孔深37.63米;统计水位点共11次41个。1985年4~12月,该队又在青岛市胶南县白马河——吉利河地段进行1∶25000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同年6~10月,先后完成1∶25000地面调查148.5平方公里。其中,第四系面积90.65平方公里,施工钻孔79个(地质孔37个、观测孔26个、水文地质孔16个),钻探进尺956.72米;抽水试验264小时(干扰抽水井2个、落程5个,历时10天);5米土钻孔8个,渗水试验5个;建动态观测点41个,水文地质调查钻孔45个,测流断面4条,观测60次;物探剖面18条,控制面积52.75平方公里,物理点591个;高程测量点92个,坐标16个;实际完成颗粒分析15个,易溶盐1个;水质全分析15个,水质简分析42个;另外,非稳定流抽水(求参数)328小时,完成了青岛市胶南县白马河——吉利河地区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和有关图件。1985年9月至1986年3月,山东省地质矿产局第一水文地质队在平度市冷戈庄——古岘地区进行了1∶25000供水水文地质勘察。
1973~1986年,山东省地质局(地质矿产局)第一水文地质队,对整个大沽河流域分4个阶段进行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并于1989年对大沽河流域的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作出全面的总结。 第六篇 勘察测绘
第三章 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
第三节 勘 探
1898年,为解决水荒问题,德国殖民当局在海泊河附近打井50眼,安装了简易水泵,开始向青岛送水,与此同时,作为永久水源的海泊河水源地工程着手施工。1905年,德国人在李村河和阎家山附近,对第四系冲积层进行了水文地质勘探,编制出了8条剖面,64个孔;17条剖面,559个孔;18条剖面,265个孔的3张钻孔剖面分布图。孔深一般为8米左右,孔深总计约7000米。钻孔剖面横比例尺1∶1000,纵比例尺1∶200。
1932年,青岛自来水厂在黄埠水源地进行了钻探,打孔200余个,探得第四系冲积层厚22~23米。1934年,英国人承包劈石口(今崂山水库区)第四系冲积层的钻探水源工程勘探。1935年,青岛自来水厂在李村河水源地进行过钻探。同年11月,青岛市工务局编制了城阳河河底试验钻孔地层图,在古庙附近钻探,共钻探6个孔。
1962~1964年,青岛市自来水厂沿城阳河流域,从即墨以南一些村庄,一直到城阳村南,在14个村庄中使用YKC—22型冲击钻2台,对第四系冲积层进行水源钻探,总计施工41个孔,一般为5~6米,深者8米。
1966年4月至1967年3月,山东省地质局八○一队三分队,在青岛市区开展1∶10000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对海泊河体育场、汇泉广场、浮山所等河谷平原第四系、基岩风化带地下水的分布、埋藏条件、水质、水量及开采储量进行勘查,为集中开采地下水合理布井提供依据。其间,完成1∶10000水文地质测绘面积99.4平方公里(实际提交54平方公里),钻孔34个,总计孔深989.31米,抽水46层次,物探电测点117个,水质全分析29个,简分析236个。并于1967年3月提交了勘察报告书,附有青岛市区1∶10000供水水文地质勘察井孔分布图、青岛市区1∶10000地质图、青岛市区1∶10000潜水水质分区图、青岛市区1∶10000岩组富水性图、青岛市区1∶10000供水水文地质区划图、青岛市区水文地质剖面图、青岛市区供水水文地质勘察钻孔综合图表、青岛市区供水水文地质井泉调查一览表等图表。经勘察认为,青岛市区地下水的储量很小,仅对生活用水具有现实意义。
1973年,青岛市城建局勘察测量队在市内完成1∶10000水文普查填图,面积60平方公里,调查民井200多眼。其中,作水质分析40眼,抽水试验民井10眼。物探重点区2个,电测剖面21条13公里。配合山东省基建局无影山凿井公司完成钻孔3个,总进尺741.37米。
1981年,青岛市勘察测量大队对青岛市区内3个水源地进行了勘察。11月,对汇泉广场水源地进行勘察,计钻孔8个,累计进尺63.30米,查得该地区地下水静止水位为2米,所见地层岩性为:粗砂、砾砂、淤泥质轻亚粘土、淤泥质亚粘土、粘土、沙混粘土、粗粒黑云母花岗岩。12月,对沧口机场水源地进行了应急勘察。共施工钻孔10个,累计进尺109.05米,砂砾层厚度较大,属强透水的平原潜水类型地下水,在干旱情况下,地下水深仍有4~7米,可供部分用水,但需定期采取水样分析,以监测水质变化情况,并提交了文字报告一份,编制了钻孔柱状图10张、剖面图1张、颗粒分析表1张。同月,对南海路广场水源地进行了应急勘察,面积达36万平方米,钻孔13个,累计进尺93.10米。勘察认定南海路广场范围水资源储量不大,含水砂层埋藏范围小,地下水主要为雨水补给,储量有限,而且已有井群供水系统在开采利用;其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应定期取水样分析,监测水质变化情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