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5:气象志--第五篇 气象灾害
第五篇 气象灾害第一章 风 灾
第一节 台 风
台风的次数和机遇 台风,在青岛风灾中占有重要比重。青岛虽不处于台风正常必经之地,但部分台风北上途中每年都会影响青岛。影响青岛的台风季节,一般在5~10月间,其中以7、8、9月的台风最为活跃。台风北上时对青岛天气产生影响的(包括台风边缘及外围天气系统的影响),90年共计有120次之多。其中,对青岛气候造成灾害的台风,共有16次;影响大、灾情重的台风4次;直接在青岛登陆的台风两次。凡能在青岛直接登陆的台风45年一遇;能造成青岛较大灾害的22年一遇。
影响青岛的台风路径ˋ 台风北上,影响青岛的主要有三条路径:即登陆北上类、近海北上类、登陆转向类。
对青岛影响大的四次台风 第一次发生在1939年8月31日。晨6时许,台风中心抵达青岛正南方120公里的海上,9时台风中心通过青岛西南方30公里处,并迅速地在胶州湾西南登陆,12时左右,台风中心就离开青岛西南方向的5公里处,横断山东半岛,晚间抵达黄河口,逐渐停滞衰弱,形成低气压。这次台风瞬间最大风速为NE风40.3米/秒。平均风速在10米/秒以上者,持续110小时,其中风速20米/秒以上者前后达25小时,降雨连续63小时,总量130毫米以上,31日降水达93.2毫米,“狂风暴雨,交相摧残,房屋倒塌,道路冲毁,田禾淹没,树木倾折,山崩海啸,交通断绝,水电供应受阻,灾情极为惨重”。计有:住宅浸水3833间,房屋倒塌1 092间,破坏建筑336所,损坏仓库52所,倒损电杆910根、电线336处,毁伤树木5 360棵,毁坏桥梁26座、道路94处,沉没船只86艘,破坏船舶50艘,失踪船只7艘,堤岸崩塌42处,淹没农田3 119亩,毁坏果树17235亩,煤炭流失26 000公斤,死亡人口17名。此次灾害,仅市区就造成经济损失795 960日元。
第二次出现在1956年9月5日。此次台风在福州登陆,经过福建、浙江和江苏等省后在连云港附近入海,沿东北方向继续向前移动。台风中心途经青岛以南约100海里附近,造成青岛的特大暴雨和9级的东北大风天气。这次台风,青岛的最大风速虽仅20.3米/秒,却创下了青岛市日降水量269.6毫米的历史最高记录。
第三次台风发生在1981年9月1~2日,即青岛大潮汐时期,国际编号为“8114”号台风。此次台风自舟山附近转向东北移动,青岛距台风中心最近距离为480公里,主要受其外围势力的影响,市区雨量较少,崂山雨量颇大,风力大都在7~8级,瞬间最大风速为22.1米/秒,造成青岛沿岸巨大的台风涌浪,有的高达十几米,造成海水倒灌,波浪冲击,给青岛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灾害。
第四次台风发生在1985年8月19日,国际编号为“8509”号台风。这次强台风生成于8月16日,18日1时先在江苏启东登陆,19日10时许在青岛市西部胶南县再次登陆,穿越山东半岛进入东北大连等地。“8509”号台风,是青岛有史记载直接登陆的第二次台风,青岛的风力达10级,阵风强达12级以上;同时给青岛带来了大暴雨,19日、20日两天雨量达254.6毫米。这次台风给青岛市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811万元,影响工业产值约8600多万元,利税近4 000万元;全市有29人死亡、368人受伤。市区和近郊的109条高压供电线路断电49条,全市164条长话线路有146条中断,最严重时只有一台载波单机维持同济南方向的通讯;铁路行车调度一度中止,青岛站到站的300多节货车无法作业或运转;港口停止作业两天,积压船76艘,公路长途运输被迫停运,市内交通严重受阻,三条电车线路全部停止运行;216个市属工厂停产,占总数的74.5%,并有部分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市区有10万平方米厂房结构变形,其中有3万平方米不能继续使用;前海海堤、栈桥回澜阁及10万余平方米市区干道、30万余平方米马路被冲坏;损坏树木3万余棵,市内许多二三十年树龄的法桐、雪松被连根拔起。此外,市区房屋倒塌175间,屋顶刮坏、漏雨、进水者1000余处,临时房、棚户房绝大部分受损。
市属各县及农村受灾情况较市区更为严重:淹没、过水、内涝、倒伏农作物349.9万亩;刮坏、刮倒树木251.8万棵,未成熟的鲜果落地8910万斤;倒塌、损坏房屋2.63万间、墙院17.36万平方米;折断、倒伏电讯、电力杆2.84万根,农村供电、通讯、广播绝大部分中断;有88座桥、涵槽被冲毁,43座小型水库塘坝决口;公路冲毁321公里,交通运输中断;暴雨狂风共冲走毁坏渔船976条;冲毁海堤、海坝8 545平方米;9 346亩盐田被淹,损失盐17 800吨;有1.4万亩虾池被冲毁,大虾全部流失;大沽河洪水暴涨,泛滥成灾,淹没村庄46个、8000余户,冲倒房屋9 200多间,冲毁土地16万亩,冲走牲畜6 000多头,冲毁树木54万棵。 第五篇 气象灾害
第一章 风 灾
第二节 大 风
大风,为青岛的重要气象灾害之一。1898年以来,平均每年65天。大风对青岛造成灾害的重点是在海上,对渔业捕捞、船运交通等带来严重的灾害;陆上主要是对农作物、建筑业和电业等的影响。
1900年5月26日,暴风袭击青岛,市内许多房屋被毁。同年10月14日,青岛遭到一次直径不大、风力极强的飓风袭击,风由西北进入胶州湾,越市区入海,持续五分钟。约两吨重的机器,从基座上被掀出数米远,整桶混凝土被甩至空中。
1916年12月,航行于青岛、大连间的日本客轮“阪鹤号”遭风沉没,旅客150余人遇难身亡。1947年11月24日,国民党军用“华泰”轮,满载炮弹和枪支,在崂山头附近被风浪击破,沉没海底,22人丧生,5人失踪。1948年7月6日,青岛狂风大作,沙土漫天,浪涛汹涌,造成罕见的大海啸,前海激浪数丈高,贵州路、团岛二路一带冲毁300余户房屋。1949年1月16日,一艘帆船自海西驶向青岛,途经黄岛,遇风沉没,50余人遇难。
建国后,因风灾造成的事故也有多起。1956年6月25日,崂山郊区石老人乡海峰渔业社“46”号船和金山乡金山渔业社“21”号船在海上捕鱼,突遭大风,7名渔民全部丧生。1959年1月16日,青岛海洋渔业公司“73”号渔轮返航至青岛外海小公岛附近,因狂风、巨浪和结冰,船沉人亡,12名渔工全部遇难。是年,因风灾还死亡渔民48人。1960年12月18日,青岛遭受寒潮袭击,10级以上的大风造成全市停电21分钟。1961年5月,暴风之频为历史罕见,造成市水产局沉船5只,死亡渔民21人,其中在5月3日的一次大风中就沉船4只,渔民16人死亡。1964年5月17日,青岛出现10级大风天气,渔业及养殖业遭受严重损失:计丢失撕毁网具6 200余条,毁坏船只甚多;第一养殖场、台西渔业社损失海带300余吨,沙子口养殖场60%的海带架被摧毁,王哥庄养殖场300多亩海带全部被毁。1966年10月27日,青岛附近出现9级以上大风,持续15小时,海上有23艘渔船110余人处于危险之中,经海军派舰船抢救大部分脱险,有两名渔民遇难,一只渔船沉没。1982年8月14日,大风巨浪冲垮崂山县流清河以西500余米公路,致使交通阻塞,旅游崂山的1 500余名游客受阻,经海军派登陆艇救援,才得以脱险。1984年3月20日,青岛及山东沿海均出现9~10级大风天气。市区最大风速36米/秒,造成220千伏青坊供电线路跳闸断电,抢修8个多小时始恢复送电。 第五篇 气象灾害
第一章 风 灾
第三节 干热风
青岛的干热风集中在5、6月间,受海洋环境影响,空气湿度大,干热风较内陆少得多。青岛干热风出现的机遇是:轻干热风1~2年一次,影响面积50%;重干热风青岛少见,一般为10年一遇,影响面积也较少。
第四节 龙卷风
青岛历年发生龙卷风的机会较少。1959年6月21日13时许,龙卷风袭击青岛铁路分局塔耳堡站,风暴骤至,尘烟淹没了车站,使守车、货车各一辆被颠覆,同时卷倒铁路沿线电线杆30余根,造成通讯中断。1987年7月10日和8月15日,即墨、平度、莱西有8个乡镇遭受龙卷风袭击,损坏房屋2700间,受灾农田2万余亩,并有6人受伤。 第五篇 气象灾害
第二章 旱 涝
第一节 旱 灾
青岛自1898~1987年,达到旱年标准者仅有5年:即1899年、1920年、1941年、1977年、1981年。其中1981年为最旱,这年的总降水量仅为308.3毫米,旱象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并对城市工业用水、居民生活用水带来困难,停止了部分工业用水,居民用水实行计划供应。历史上青岛也有过一些偏旱年份:如1901年、1907年、1917年、1919年、1929年、1943年、1944年、1951年、1968年、1978年、1986年等。
青岛历史上的旱灾记录有:1899年,“山东大旱,青岛降雨只有两英寸”;1907年,“旱灾严重”;1917年,“春旱,收获大减”;1919年春,“登、莱、青各地大旱”;1923年,“秋旱、高燥之地多未播种”;1928年,“盛夏期水源不济,自朝至暮,无水可得,全埠极其不便”;1929年,“大旱、少雨”(此年降雨量仅为434.8毫米);1959年,“青岛严重干旱,灾情颇重”;1960年,“春季干旱,农业生产大减”;1961年,“春大旱,自1960年9月起至1961年7月止干旱持续10个月之久,造成农业严重减产”等等。
第二节 涝 灾
在青岛90年的气象记录中,出现涝年有8年:1911年、1926年、1956年、1961年、1962年、1964年、1970年、1975年。其中以1911年降水量为最多,达到1 272.7毫米;1975年次之(1 255.2毫米)。
8个涝年中,出现涝灾记载的有4年,1911年“夏,水灾,不少村庄被洪水淹没,铁路路基损坏”;1956年9月5日,因台风北移影响,青岛出现特大暴雨,日降雨量达269.6毫米,创青岛日降水量90年来的最高记录;1961年9月7日,青岛遭受特大暴雨袭击,雨量达214.0毫米,李村达235.0毫米,一小时最大雨量105.0毫米,致山洪暴发,使31人死亡、34人受伤,房屋倒塌1 956间,马路冲坏50万平方米,冲毁桥梁23处,还有许多物资被洪水冲走;1975年7月19日,青岛持续6个小时风雨交加天气,仅电业局,就有10千伏电路跳闸15次,35千伏电路严重毁坏,造成娄山电厂和第四电厂停机,第一发电厂因进水而停炉。
青岛历史上还有过一些偏涝的年份,如1910年、1947年、1950年、1953年、1959年、1971年、1974年、1985年等。
除涝年外,因暴雨、台风带来的洪水灾害也屡有发生。1921年8月,“暴雨山洪暴发冲毁铁路路基,一列火车运行胶济铁路坠入孝妇河中,损失惨重”;1925年8月10日,“雨势倾盆,山洪暴发,堤决崖崩,李村区九水一带尽成泽园,31村遭灾,69人淹死,760间房屋冲毁,36 000亩农田被洪水淹没”;1960年6月26~27日,狂风暴雨,适逢大汛潮,青岛有20余处场、社受灾。损坏海带筏4 300多台,浮标、索绳10 000余件,刮走、毁坏小船44只,淹没养殖场?3 000?余亩,冲毁鱼池400亩,部分水库、塘堤决口,损失淡水鱼苗2 000万尾、成鱼亲鱼150万条。 第五篇 气象灾害
第三章 低 温
第一节 寒 潮①
影响青岛的寒潮路径,主要有三条。
寒潮天气,除造成青岛大风灾害外,主要是带来低温寒冷天气。青岛的“寒冷”天气②年平均为47.2天,最多的年份曾达到78天;青岛的“严寒”天气③年平均也有9.2天,最多年份可达到22天。
青岛历史上因寒冷低温,造成管道、设施冻裂,基建工程、设备冻损等现象屡有发生。低温虽对青岛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大,但在秋末春初时节,逢强寒潮天气的突然袭击,也令农作物造成严
重的灾害。如1987年11月26日至12月1日的强寒潮侵袭,造成青岛市属各县(市)的大白菜、萝
卜(崂山县提前抢收了90%)全部冻坏霉烂。
①寒潮,冷空气入侵,凡24小时降温在10℃以上,并伴有6级以上大风者,即称“寒潮”。
②“寒冷”天气,系指平均气温在0℃以下者。
③“严寒”天气,系指日平均气温在-5℃以下者。
第二节 海 冰
青岛海冰较严重的有6次,分别发生在1917年、1919年、1934年、1936年、1942年、1947年。50年代以来,胶州湾的海冰冰情较少。
1917年1月3~15日,由于冬季极寒,青岛大港内外全部结冰,胶州湾封冻9/10,港口外积冰厚达1米多,最薄者在12.5厘米,船舰严重受阻。1919年2月1日,四方一带海滨结冰,2日青岛小港内外结冰,至4日港口封冰。
1934年1月10日,四方区沿岸结冰;至1月25日,胶州湾内几乎全部结冰。1936年1月1日起,四方区沿岸结冰区域逐渐增大,至5日,青岛大港入口处及湾内发现流冰;1月18日大港东方、南方结冰,至19日,大港湾内再度结冰;1月25日,大港入口处为海冰封闭,船舶不得进出。1942年1月19日至2月12日,胶州湾沿岸结冰,四方、沧口、大港一带尤甚。1947年2月15日,湾内结冰面积扩大至团岛西岸,四方、沧口、阴岛一带全部结冰,18日湾内冰势继续加重。1948年1月28日,大港沿岸结冰,29日在前海栈桥一带出现流冰。 第五篇 气象灾害
第四章 雾 灾
第一节 雾 害
雾害严重危及青岛航海、航空、海洋捕捞、水产养殖以及港务、铁路、电业、仓储的安全。青岛所有发生的恶性海难事故中,有近80%是因海雾天气所致。如1975年6月19日,胶州湾内“马蹄礁”附近,因浓雾影响,能见度恶劣,造成一天内接连发生4起碰船、触礁或搁浅的重大海损事故。1979年7月,巴西一艘5万吨油轮,因海雾影响,在胶州湾西部撞上黄岛油港码头,造成损失550余万元。
第二节 雾(雨)淞
青岛的“雾淞”灾害,比较严重的有1957年、1962年、1965年三次。1957年青岛市曾有7天出现过雾淞天气,其中1月18~19日的一次雾淞,持续42小时55分之久。1962年11月19日的一次雾淞,形成的冰凌竟压倒(断)电杆423根,造成青岛的长途通讯几乎全部中断;电业系统的35千伏和10千伏的输电线路有多处折杆、断线,被迫停止供电。1965年3月10日,青岛出现了严重的“雾淞”天气,树上、电线上到处结满了雾淞形成的冰凌,电车无法开通,造成市内电车停驶。
青岛的雨淞天气主要有:1966年3月5~6日,因雨淞为害,许多电杆被压倒,造成青——济长途电话线路中断达18小时之久;铁路轨道结冰,使青岛至北京的列车,在南泉站停车40分钟;电车线路结冰,造成全市电车停车7个多小时。1979年的1月28日和2月3日,青岛市区和部分市属县,接连两次遭受“雨淞”灾害,致使鲁东电网平度段终止供电;胶南雨淞结冰在20~70毫米,加上东北大风,毁坏船只、折断电杆和树木甚多,损失200余万元;青岛市区供电线路压断,直接波及邮电、铁路、工业、交通等生产,致工厂停产、行车指挥失灵;邮电部门至京、沪、济等地的电报、电话全部中断,国际电报无法外发。 第五篇 气象灾害
第五章 雹 灾
青岛的雹灾一般持续时间较短,雹径多为2~5毫米,大者为10~20毫米,个别也曾出现过60~70毫米。
青岛历史上出现雹灾较严重的年份有:1898年、1953年、1962年、1979年、1980年、1987年。1953年6月,崂山县河套乡出现过一次降雹,断断续续降冰雹达一个小时之久。1962年7月20日,市区及棘洪滩、马哥庄一带遭受严重冰雹袭击,1.1万多亩农作物受灾,减产1~4成,打坏房屋2 666间。1979年6月10日,青岛地区雷雨大作,市区及崂山、即墨、胶县还伴有冰雹,雹径1~2厘米,使崂山县即将收获的12 734亩小麦减产749.8万斤,即墨县有14处公社的5.5万亩农作物被雹打受灾。1980年7月6日,雷阵雨伴随冰雹,雹径2~7厘米,胶南县和胶县遭受严重损失,计有254个大队的790 893亩农田受灾,其中有37 370亩绝产;房屋倒塌155间,折断树木万余棵。1987年全市曾遭到冰雹五次袭击(5月23日、7月9日、7月10日、8月9日、8月14日),93个村庄的16.3万亩农作物受灾,损坏房屋120间,毁树2300棵。 第五篇 气象灾害
第六章 雷 击
青岛的雷击一般出现在7、8月份的雷雨天气中,多发生在午后。
青岛的主要雷击灾害有:1962年8月28日,在四方区北山上,雷暴将避雨的4人击死;1964年7月16日,雷暴将四方的济青干线电缆终端的1、3、7号路线击断,隔电子被雷击穿,造成通讯中断,同时因雷击使电车全线停驶;1980年9月1日,崂山县惜福镇金村的一名男社员,被迅雷击中死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