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s Archiver

青岛酒店预订

leon 发表于 2009-9-17 20:32

青岛市志5:气象志--第三篇 气象管理

第三篇 气象管理  
第一章 气象台、站建设

第一节 国家气象台、站


  青岛设气象台站,始于1898年设立的“青岛气象天测所”,1911年改称“皇家青岛观象台”。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更名为“青岛测候所”。1922年,北洋Gov收回青岛气象机构的主权,青岛才正式拥有了中国自己的国家气象台,经16年的恢复、扩充、发展,青岛观象台已驰名中外。1938年,青岛观象台再度被日本占领。1945年,青岛观象台由南京国民Gov接管。青岛解放后,青岛观象台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接收,定名为海军青岛观象台。
  1959年,按照中央气象局“自然条件与行政体制兼顾结合布局国家气象台站”的原则,青岛市正式在市区和市辖各县组建国家气象台站网络。至1987年,青岛地区设立的国家气象台站有7处。即:青岛市气象台、崂山县气象站、即墨县气象站、莱西县气象站、平度县气象站、胶州市气象站、胶南县气象站。
  青岛市气象台是国家重点气象台之一,内设天气预报组、中长期预报组、地面观测组、高空探测组、通讯报务组、卫星传真组、电子计算机室。共有专业气象技术人员50余名,常规气象仪器齐全,并配有气象雷达、电传通讯、气象传真机、国际卫星云图接收机、气象警报发射机及各类型的电子计算机,负责青岛市区和整个青岛地区及山东半岛与北起渤海海峡南至黄海中部的气象业务和长、中、短期预报服务工作。青岛市气象台的任务,以海上气象服务为重点。
  6个县(市)级气象站,均设在县(市)Gov驻地。站内设天气预报、地面观测、农业气象三个业务组,各站有专业气象人员10名左右。观测场地、仪器设备完善,配有气象传真机、电子计算机、气象警报器等先进设备,负责所在县(市)范围内的气象业务和预报服务,其中胶州市气象站系国家基本农业气象观测站,胶南、平度等县气象站还承担拍发航空危险天气报告任务。



青岛市气象台


  为国家基本站,建于1959年7月。筹建时在青岛东郊的小麦岛,1960年迁入市区的伏龙山北端。该台的地理位置为北纬36°04′、东经120°20′。气象观测场和海拔高度为76米。气压表水银槽高度为77.2米。磁差为-4°50′。
  青岛市气象台负责的预报区域有:青岛市区、青岛近海、渤海海峡、山东北部沿海、黄海北部、山东半岛、山东南部沿海、黄海中部等陆海区域的天气预报制作和发布。青岛市气象台的预报服务工作,以海上气象服务为重点,同时兼顾做好城市和农业气象服务。



崂山县气象站


  1916年,崂山县的沙子口、北九水、李村等地已开展气象观测。1932年,青岛观象台应国际极年学会的请求,在崂山明道观(地理座标为北纬36°10′、东经120°37′,海拔800米)设立高山测候所。1948年1月1日,在李村农业实验场(现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设立李村测候所。青岛解放后,50年代改称崂山气候站;60年代始为崂山县气象站。
  1977年7月19日,站址迁至李村西山顶,其地理座标为北纬36°10′、东经120°25′。观测场海拔高度为42.6米,气压水银槽高度为44.7米。



即墨县气象站


  建于1959年1月1日,在即墨城南关村东南,其地理位置为北纬36°23′、东经128°28′。观测场海拔高度为25.6米,气压水银槽高度为26.0米。磁差为-5°22′。



莱西县气象站


  建立于1964年1月1日。地址在水集镇西郊,其地理位置为北纬36°52′、东经120°29′,观测场海拔高度为55.2米,气压水银槽高度为56.2米。


平度县气象站


  建立于1957年11月1日。地点在平度县城东南杨家庄,其地理位置为北纬36°46′、东经119°56′。观测场海拔高度为47.5米,气压水银槽高度为48.7米。



胶州市气象站


  德国侵占青岛末期,曾设胶州测候所,属皇家青岛观象台辖。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为调查收集山东气候变化,1918年亦在胶州等处设测候所。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青岛末期,1937年5月曾设红石崖雨量站。建国后,1959年1月1日设胶县气象站。原站址在胶县城北大庄后。1977年1月1日迁站至胶县城南关,其地理位置在北纬36°16′、东经120°00′。观测场海拔高度为12.4米,气压水银槽高度为13.5米。



胶南县气象站


  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青岛时期,1932年10月18日曾在胶南设薛家岛气象测候所。建国后,1959年1月1日设立胶南县气象站。1972年1月1日,由原址向东南移2.6公里,其地址在王戈庄东南李家石桥。地理位置为北纬35°53′、东经120°00′,观测场海拔高度为9.5米。

leon 发表于 2009-9-17 20:33

第三篇 气象管理  
第一章 气象台、站建设
第二节 专业气象台、站

盐业气象台站


  青岛市盐业气象台站共有3个。其中,气象台1个、气象站2个(即墨县大桥盐场气象站和胶南县小场盐场气象站)。1954年根据中央气象局和国家盐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建立盐业气象台站的通知,在青岛市盐务局驻地马哥庄设立“胶州湾盐场气候站”。1957年12月23日,经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复,同意将气候站改建为青岛市盐业气象台。改建任务由山东省气象局和山东省盐务局共同承担。1987年,该台有气象技术人员18名,设预报、通讯、观测、雷达等组,有测雨雷达、气象传真机等设备。



海洋气象台站


  主要是1965年成立国家海洋局时,由青岛国家气象部门移交给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所属的青岛海洋水文气象预报区台(驻登州路)和千里岩、小麦岛海洋气象站。



实习气象台


  60年代初,山东海洋学院(今青岛海洋大学)为本院海洋气象系学生实习,在校内八关山建立海洋气象台。



部队气象台站


  青岛市设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气象区台及古镇口海军气象台、潮连岛海军气象站,还设有海军航空兵北航中心气象台和其所属的团岛、流亭、沧口、胶州海航气象台。
  至1987年,青岛地区已拥有各类气象台站23处。青岛市已拥有从事气象业务、教学、科研人员800余名,其中高级职称占7%、中级职称占38%。

leon 发表于 2009-9-17 20:35

第三篇 气象管理  
第一章 气象台、站建设

第三节 气象哨组


  1916年下半年,青岛地区的李村、沧口、仙家寨、老洼乡、北九水、沙子口、张村、浮山所、薛家岛、阴岛、潮连岛、大公岛即设立气象观测点。1924年2月10日,组织浮山所小学等7所小学进行简单气象观测。建国后,1959年7月国家在青岛正式设立气象机构之后,由青岛海洋水文气象台开设组织民办气象哨组。是年底全市(包括台东、台西、沧口、四方、浮山、崂东、崂西)各公社和渔业队、养殖场建起气象哨36个,海上气象组14个,港口大风信号站9个,有气象员765人。1960年,青岛的气象哨组又有发展,曾把纺织工业系统作为建哨的重点。青岛国棉一厂至九厂,普遍设立气象哨。1960年12月,全市共有气象哨51个,气象组72个,能正常开展气象业务的气象哨30个。
  1979年,青岛市气象局应总参青岛疗养院、崂山植物园、市中药试种场、茶叶试验站等部门的要求,先后在八大关疗养区、崂山下清宫、崂山明霞洞、中山公园等地建起了4个气象哨(站)。是年全市共有气象哨45个。
  80年代,各县(市)、乡镇、村的农业气象哨组,大部分已经停止工作。市区的国家企事业单位的气象哨组仍在活动,并有新的发展。1984年,教育部门为配合教学的需要,由各学校自筹资金,在市气象局的帮助下,又建起了一批气象哨(站)。






第三篇 气象管理
第二章 组织管理



  1898年,德国在青岛的后海沿(即青岛市馆陶路1号)设立简单气象组织,隶属德国海军港务测量部,并于同年3月1日,正式开始气象观测。1898年4月26日,定名为“青岛气象天测所”。1911年1月1日,德国殖民当局将气象天测所定名为“皇家青岛观象台”。
  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将观象台改称“测候所”,划归日本海军要港部管辖,随即于11月20日派永田忠重暂代所长。1915年7月,青岛测候所改属日本青岛守备军通信部指挥,先派吉田得一为所长,继以入间田毅为所长。开始筹备气象电报、地磁观测和天气预报等工作。1916年5月,将测候所改归日本青岛军政长官公署管辖。
  1922年12月10日,北洋Gov正式收回青岛测候所后,改称“青岛测候局”,直隶胶澳商埠督办公署。1923年2月10日,胶澳商埠督办公署与日本驻华大使小幡订立八条协定,规定由中国人担任测候局局长。1923年3月,测候局改称“青岛测候所”。1924年1月,蒋丙然出任青岛测候所所长。1924年初,青岛测候所改称“胶澳商埠观象台”,蒋丙然改任观象台台长。观象台内设气象地震、天文磁力两个科和一个事务处。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1929年青岛观象台改称“青岛特别市Gov观象台”。1930年5月,南京国民Gov废止特别市组织法,观象台随之又改为“青岛市观象台”。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青岛观象台再度被日本占领,属日本海军司令部管辖。1938年2月1日,观象台更名为“青岛测候所”。1940年10月,青岛测候所改由“兴亚院青岛出张所”管辖。兴亚院解体之后,则划归日本青岛领事馆管辖。
  南京国民Gov第二次统治青岛时期,青岛测候所先由南京国民Gov驻青岛海军司令部派少将余振兴率员接管,后于同年12月由海军移交青岛市Gov,并恢复“青岛观象台”名称,市Gov派总务科长庞希俊暂时接管、代职。1946年1月6日,新任青岛观象台台长王华文由重庆抵青岛就职。至1948年,青岛观象台的组织机构计有三科四室,即第一科(天文)、第二科(气象)、第三科(海洋)和秘书室、人事室、会计室、统计室。按行政院核定当时青岛观象台编制员额为58人。但观象台1948年的实际员额为36人。其中国内外大学毕业者12名,具有技正、技士、技佐职称的有13人。此间青岛观象台仍属综合性的科学机构,其业务范围包括:气象、天文、地磁、地震、潮汐、海洋生物、海洋理化等方面的观测与研究。
  青岛解放后,青岛观象台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1950年3月,青岛观象台改由华东空军司令部气象处领导,同年10月,又划归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青岛基地司令部管辖。青岛观象台原属的青岛市水族馆移交给青岛市文教局。1951年4月,正式开始制作24小时天气预报,但不予公布。同年9月19日,青岛观象台根据中央军委指示,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海军基地观象台。观象台机构设置为气象、天文、海洋三科和电讯、机要二股及事务处。并相继在潮连岛、成山头、威海、烟台、石岛、砣矶岛等地组建气象站或海洋站。
  1953年8月1日,中央军委和政务院联合发布命令,决定气象部门从军队建制转为Gov建制,军委气象局同时改名为中央气象局,海军青岛基地观象台建制亦随之缩编、调整,撤销科的建制。改设气象、天文、海洋、机要、电讯五股和事务处。仍归海军青岛基地司令部领导。
  1957年3月,依据中国科学院和海军司令部的协议,按照学科的不同,将观象台一分为二:将天文业务移交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定名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气象和海洋等项业务,仍归“海军青岛基地观象台”。后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北海舰队海洋气象区台”。
  1959年7月5日,从山东大学第一期海洋气象干部训练班选留24名人员,开始筹建“青岛海洋水文气象台”。次日,青岛海洋水文气象台正式成立。自此,中央气象局始在青岛正式设立了国家海洋气象部门。并于1960年10月1日,以青岛海洋水文气象台的名义正式对外发布气象预报。
  1963年,青岛海洋水文气象台扩大了海洋水文气象服务的业务范围,建全了麦岛海洋气象观测站,接收了原归青岛市水产局管辖的千里岩海洋气象站,并专门设立了海洋水文预报组。
  1965年底,按照中央气象局的指示,青岛海洋水文气象台将水文业务,其中包括水文预报组、麦岛观测站、千里岩海洋气象站,全部移交给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1966年1月1日,正式更名为:“山东省青岛市气象台”。
  “文化大革命”期间,1971年,气象部门实施“军队与地方双重领导,以军队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警备区接管青岛市气象台。1973年9月,青岛市气象台的军代表全部撤离,青岛市气象台划归青岛市革命委员会建制。1974年1月1日,青岛市气象台全部承担原由海军北海舰队气象区台负责的青岛市地面气象和高空气象的观测发报任务。
  1976年,青岛市气象局成立。1978年底和1983年11月,青岛市气象局先后接收了即墨、胶县、胶南三县和莱西、平度二县气象站。
  1987年1月,青岛市气象局实施计划单列,享受相当于省气象局级的管理权限。自国务院批准青岛实施计划单列后,国家气象局将青岛市气象局的职能部门改设为:业务科教处、计划财务处、政工处和办公室。青岛市气象局的气象人员,由建国初期的24名增至1987年的164名,其中高级工程师4名、工程师27名、助理工程师28名。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