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s Archiver

青岛酒店预订

leon 发表于 2009-9-16 15:06

青岛市志4:自然地理志--第一篇 地质基础

概 述

  青岛市位于山东半岛的东南部,市区以半岛状直接嵌入黄海的胶州湾和崂山湾,即墨、胶州、胶南濒临海岸,平度、莱西虽处内地,但都有河流直接入渤海与黄海,从平度市的胶莱河与泽河交汇处至渤海的莱州湾也只有13余公里。从莱西的埠西至即墨的丁字湾也仅15公里。青岛市为东南直接向海的海滨城市,形似靴型。
  青岛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其中山地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5.5%。丘陵占25.1%,平原占37.8%,洼地占21.6%。
  全市海岸分为岬湾相间的山基岩岸、山地港湾泥质粉砂岸及基岩砂砾质海岸等3种基本类型。浅海海底则有水下浅滩、现代水下三角洲及海冲蚀平原等。
  青岛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新华夏隆起带次级构造单元——胶南隆起区东北缘,胶莱凹陷区中南部和胶北隆起的南部。区内缺失整个古生界地层及部分中生界地层,但白垩系青山组火山岩层发育充分,在市内出露十分广泛。岩浆岩以元古代胶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状花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式花岗闪长岩和崂山式花岗岩为主。市区全部坐落于该类花岗岩之上,建筑地基条件优良,其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自第三纪以来,区内以整体性较稳定的断块隆起为主,上升幅度一般不大。
  全市大体有3个山系。东南是崂山山脉,山势陡峻,主峰海拔1 133米。从崂顶向北绵延到即墨市东北部,向西南绵延至青岛市区。北部为大泽山(海拔736.7米),平度境内诸山及莱西部分山峰均属之。南部为小珠山(海拔724.9米)、铁橛山(海拔595.1米)、大珠山(海拔486.4米)等组成的胶南山群。市区的山岭有浮山(海拔384米)、太平山(海拔150米)、青岛山(海拔128.5米)、伏龙山(海拔86米)、信号山(海拔99米)、贮水山(海拔80.6米)等。
  青岛地区地貌,从形态上分有山地、丘陵、平原、滨海低地等,主要是由古老结晶岩基底经过断裂错动为河流与海水的分割剥蚀,进而形成现有的地貌形态。青岛地区在大地构造上属华北地分的一部分。吕梁运动时期,全区已成为复背斜折皱,是地貌的基础。后来,大地逐渐隆起上升,基底长期露于地表。古生界盖层缺失。燕山运动时,南北两侧隆起,在北部形成大泽山山地丘陵区,在南部形成大、小珠山和灵山山地丘陵区,东部为崂山山地丘陵区,中间形成胶莱凹陷平原为即墨、姜山洼地。由于崂山地区花岗岩多次侵入,形成全区东高西低的格局。到了第三纪地面开始抬升,局部断裂活化和岩浆喷发,形成了马山玄武岩台地和东大洋等火山地貌。
  断裂构造不仅控制山地的走向,也控制着青岛海岸的基本轮廓,华夏式断裂控制着海岸的北东向总趋势。同时,与北西向断裂共轭,形成了丁字湾等海湾,是形成青岛基岩港湾式海岸的基础。
  区内地势比较低,最高山峰崂山海拔高度为1 133米,其他山地丘陵都在1 000米以下,大部分为500米左右。其中北部和东南部地势较高,海拔为500~900米,中部地势最低,海拔为100米以下。青岛地区地势500米以下的丘陵最多,属鲁东陵区的一部分。青岛地区山脉走向,主要是东北西南向,北部山地有大泽山等,南部有崂山、小珠山、铁橛山等,两条山带之间,夹有胶莱平原,这种分布规律,是受到断块隆起与凹陷带所控制,是由于青岛地区东南临海,丘陵直接伸入海中,在沿海断块与海水的冲刷作用下,在海岸附近,发育各种海湾、岛屿、滨海平原等海岸带地貌,也是青岛地区地貌的一个特色。
  青岛地区陆地地貌是以河流切割为主的外营力作用下形成的。本区河流短小、众多、河谷宽阔、槽浅,如大沽河河谷,宽为500米,浅凹状,谷底有薄层沉积物,土质较好,地下水浅,农业生产资源丰富,为山地农田耕作的基本集中地区。
  青岛东北西南向的地貌分布特征,对青岛海洋气候产生明显的影响,从东南黄海吹来的暖湿气,遇到山地阻挡,使雨量分布出现明显的差异。山地东南坡,向风面降雨多,西北坡,背风面雨量少。崂山一带,年降雨量都在800毫米以上。大泽山西部,莱州湾一带,年降雨量为550~650毫米,成为全市降雨量最少的地区。气温受地形的影响也较突出,尤其是东西向或东北向山地,如崂山南坡脚下,下清宫一带,生长着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树种,如棕桐、山茶、竹类、钓樟树等,说明崂山向阳坡山麓一带,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气温较高,湿度较大,使水、热分布产生地区差异。
  全市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较大河流32条,其中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5条,即大沽河、北胶莱河、南胶莱河、小沽河、泽河。大沽河是全市最大的河流,发源于招远市会仙山至胶州码头村入海,流域面积4 631.3平方公里,总长170.6公里,是市区汲取径流水和地下水的主要水源地之一。市区地下水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储水形式有第四纪地层潜水和基岩裂隙水。由于第四纪地层较浅,故河流多为宽浅的季节性河流,地下水很少得以补给,储量不甚丰富。
  全市海岸线总长730.64公里,分布着丁字湾、鳌山湾、崂山湾、沙子口湾、汇泉湾、胶州湾、黄岛前湾、唐岛湾、灵山湾、琅琊湾等49处海湾(港湾),有黄岛、唐岛、灵山岛、田横岛、竹岔岛、斋堂岛、潮连岛、小青岛、大公岛、小公岛、大福岛等69个岛屿和54处礁石、14处滩涂。
  青岛属正规半日潮港,每个太阴日(24时48分)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潮差为1.9~3.5米,大潮差发生于朔或望(上弦或下弦)日后2~3天。8月份的潮位比1月份的潮位一般高出0.5米。青岛验潮站1950~1956年观测的平均潮位被命名为“黄海平均海平面”,其高度在青岛观象山国家水准原点下72.289米。自1957年起,大陆国土的地物高程即以此为零点起算。
  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缓慢,较内陆迟1个月;夏季湿热多雨,但无酷暑;秋季天高气爽,降水少,蒸发强;冬季风大温低,持续时间较长。据1898年以来90余年的气象资料查考,市区年平均气温12.2°C,极端高气温36.2°C(1939年7月31日),极端低气温-16.4°C(1931年1月10日)。全年8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5.1°C;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1.2°C。日最高气温高于30°C的日数年平均为11.4天,日最低气温低于-5°C的日数年平均为22天。降水量年平均为775.6毫米,春、夏、秋、冬四季雨量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14%、57%、22%和7%。年降水量最多1 272.7毫米(1911年),最少仅308.2毫米(1981年),降水的年变率为62%。年平均降雪日数只有10天,气压平均为1 008.6百帕,年平均风速为5.3米/秒,以南东风为主导风向。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3%,7月份最高,为89%;12月份最低,为68%。青岛海雾多频,浓雾年平均51.3天,轻雾108.2天。
  全市土壤分为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等6类,又可分为13个亚类、24个土属。6个土类中,棕壤所占比重最大,约占可利用面积的58.5%,广泛分布于山地丘陵区,多数已辟为农田。由于棕壤所处地形部位较高,故水土流失较大,土壤肥力不高。砂姜黑土兼有“黑土层”和“砂姜层”土的显著特征,占可利用面积的22%,主要分布在莱西、即墨盆地和胶莱河谷,为低产土壤,开发潜力较大。潮土占可利用面积的16.7%,广泛分布于大小河流两侧的冲积平原或河流上游山丘间的盆状谷地,肥力较高,褐土面积较少,仅占可利用面积的0.89%,分布在胶南北部和平度的一些石灰岩出露的残丘坡地上。莱西、胶州低洼平地也有小面积的幼年水稻土分布。此外,自即墨金口至胶南白马河口的滨海一带还分布着亟待开发的滨海盐土。
  青岛的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由于人类长期的经济活动,原始森林早已无存,现有的天然植被具有明显的次生性。全市共有种子植物151种,768属,1 469种,其中栽培种占40%。它以华北植物区系为主。常见乔木树有栎、槭、杨、榆、柳、枫、刺槐、黄连木和泡桐等。裸子植物主要为松属。灌木常见为荆条、酸枣等,草本植物分布最广的为菅草、白羊草等,另可见到不少东北植物区系的植物,如椴、赤杨、白桦等。在东南沿海及海岛上,有属于亚热带植物的耐冬、楠木、胡枝子等。

leon 发表于 2009-9-16 15:06

第一篇 地质基础  
第一章 地层 岩性
第一节 地  层

太古—中生界地层


  从大地构造单元上分,青岛地区属华北地台鲁东地盾的一部分。由于地壳上升剥蚀,境内缺失古生界地层,主要分布的地层有:元古界震旦系前的变质岩层,中生界侏罗系莱阳组,白垩系青山、王氏组,以及新生界的地层。
  太古—下元古界胶东群(Ar-Ptij)地层 胶东群广泛分布于境内北部的莱西、平度,以及其他有零星出露的地方。属于中级变质,受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其原岩包括碎屑岩、粘土质岩及碳酸盐岩,含石墨、变质铁矿等。变质岩同位素年龄值为17.21亿年。
  太古—下元古界胶东群地层,自上而下分:上组分三段。三段: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石英片岩。二段:片麻岩、粒岩夹斜长角闪岩、大理岩、透闪岩、透辉岩、石英岩、片岩。一段: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偶夹大理岩。
  下组亦分为三段。三段:暖气色构造层(等条状)。二段:变粒岩、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一段:变粒岩夹斜长角闪岩。
  在莱西北部地区只见该群的上两组:
  民山组(Ar-Ptijm)地层分二岩性段。
  第一段(Ar-Ptijm) 上部为黑云斜长片麻岩与斜长角闪岩互层,偶有黑云变粒岩;下部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底部有黑云变粒岩。主要分布于芝下、山后、下柳连庄一带为西巨家—兴隆村断裂以东、崔格庄—台上一线以北,构成两个分布地带。前带地层,走向近东西,向北缓倾;后带地层,走向为北西—南东向,向北东缓倾,倾角为20°~46°。
  第二段(Ar-?) 上部为薄层蛇纹透辉大理岩与黑云片岩互层,下部为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夹黑云片麻岩,偶有石墨片麻岩出现,底部有石榴黑云片岩,上部夹斜长角闪岩。分布于矫格庄、花儿山、捉马台一线以东与董家庄、桑行、东大寨一线以北,走向北西—南东,向北东倾,倾角30°~65°。
  富阳组(Ar-Ptijf)地层 上部为黑云斜长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下部为黑云斜长片麻岩与黑云变粒岩互层,夹斜长角闪岩透镜体。分布于东围—莪兰庄一线以东与郭家—西朱崔—前山珍—玉池一线以西以及产芝水库东岸的韩埠—南岚—小淳于一线以东与拦马庄—尚家庄一线以西地区。地层厚度3 412米,走向近南北,向东倾,倾角27°~67°。
  下元古界粉子山群(Ptl 2f)地层 粉子山群在青岛地区分布范围比较小,假整合于胶东群之上,为粘土质、碳酸盐质及含炭泥砂质沉积,属正常海相碎屑岩,横向变化不大,含沉积变质铁矿、石墨等,同位素年龄值所反映的变质年代为14.49亿年。粉子山群地层从下至上分为三组:祝家夼组(山张家组)地层。泥砂质碎屑沉积夹碳酸盐岩可分为两个岩性段。底部存在具有底砾岩性质的石英岩,与下伏胶东群呈不整合接触关系。张格庄组地层。富含碳酸盐,钙镁硅酸盐沉积物,夹变基性火山熔岩,是重要的含矿层位。岗嵛组(明村上组段)地层。含铝富硅粘土,泥砂质碎屑沉积,韵律构造发育。同位素年龄值K-Ar法测定黑云母为12.89亿年。
  在莱西附近的下元古界粉子山群地层出露于日庄—南墅地区,为望城以东草化山一带,处于招远—平度断裂以东,受断裂影响,地层系统发育不够完善,最大厚度6 832米,顶底部皆未出露全,有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尤以大幅度石英岩、各种大理岩为黑云片岩构成。莱西地区粉子山群分为两个组:山张家组地层。为粉子山群地层下层,出露有两片:一片为南墅—日庄—产芝水库一带,呈北西—南东向狭长带状分布,构成南墅向斜南翼,岩层走向近东西,向北作倒转倾斜,倾角50°~70°,总厚度约2 800米。另一片,为望城—东贤都—凤凰山一带,呈近东西向狭长带状分布,构成大野头向斜两翼。岩层走向近东西,倾向分别为南、北。明村组地层:为粉子山群地层上部,出露有三片。一片为南墅石墨矿区及其外围一带。明山村组发育完整,构成南墅倒转向斜的核心,分为两个岩性段:第一段为大理岩夹斜长角闪岩为黑云母斜长片麻岩段。含铁,厚度约为2 117米。第二段为斜长角闪岩夹黑云斜长片麻岩段,厚度约为1 915米;一片为直蕨山周围一带,在汪家庄、望莲庄一线以北,前庞格庄、潘格庄断裂以南,大片分布着明村组第二段,岩性为含硅线石榴黑云变粒岩,薄层斜长角闪岩大理岩透镜体;另一片为塔埠头,吕家埠、谭格庄一带,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岩性多为灰白色厚层状透辉大理岩。
  分布于青岛地区南部及西部的与粉子山群同地质年代的胶南群(Ptjn),为一套遭受混合岩化作用的变质岩地层,自下而上分为:大山沟、甄家沟、邱官庄及于家岭四个组,总厚度大于4 260米。大山沟组(Ptjnd)地层:分布于山曹家一带,上部为黑云母变粒岩、浅粒岩、夹斜长角闪岩、黑云母片岩及大理岩。下部为黑云母斜长片麻岩、黑云母斜长变粒岩、斜长角闪岩、夹黑云母二长片麻岩及大理岩。混合岩化作用强烈,为一套中基性、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建造,与上覆甄家沟组地层呈整合接触。甄家沟组(Pt2)地层:零星分布于薛家庄及红石崖一带。顶部为黑云母片层,阳起石片岩。上部为混合黑云母斜长片麻岩,云母二长片麻岩夹浅粒岩及黑云母片岩,中部为斜长黑云母片麻岩夹黑云母二片麻岩。下部为斜长角闪岩及混合云母二长片麻岩,底部为二云母二长片麻岩夹黑云母片岩。为一套泥砂质碎屑岩建造,遭混合岩化作用,与上覆邱官庄组地层呈整合接触。邱官庄组(Ptijng)地层:分布于小庄、薛家庄朱郭及郭家台子一带。上部为混合云母变粒岩夹黑云母片岩及角闪片岩;中部为阳起石片岩与斜长黑云母片岩互层,夹黑云母变粒岩。下部为浅粒岩与云母变粒岩互层,白云母斜长片岩。底部为云母片麻岩夹大理岩、透闪岩。为一套钙质、钙泥质、粘土质沉积岩相,受轻微混合岩化作用。与上覆于家岭组地层呈整合接触。于家岭组(Ptjng)地层:分布于李家连子、薛家庄、王台附近及沿海部分岛屿。上部为角闪斜长黑云母片岩,阳起石斜长黑云母片岩,斜长黑云母片岩夹黑云母石英片岩和白云母变粒岩。中部为斜长黑云母片岩,大理岩夹片麻状黑云母变粒岩,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下部为斜长黑云母片岩和黑云母片岩。为中基性及酸性火山—钙(镁)质碳酸盐、泥质细碎屑岩建造。与上覆五莲群地层呈断层接触。
  上元古界震旦系蓬莱群(Zp)地层 青岛地区蓬莱群地层零星出露,不整合在粉子山群之上,其上部厚层灰岩中产选层石Collenia of chihsienensisKao et Hsiong,相当于辽东震旦系的中下部,岩相变化不大。岩层从上至下分为四组。香夼组地层:泥质、碳酸盐建造,含化石。南庄组地层:钙泥质沉积,劈理发育。辅子夼组地层:泥砂质沉积、波痕、交错层斜层理发育。豹山口组地层:泥砂质夹碳酸盐建造,具有底砾岩,与下伏胶东群粉子山群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中生界晚侏罗系—早白垩系地层 莱阳组(J3l)地层:多分布于断陷盆地中,不整合于各较老地层之上,属河、湖相及山麓堆积,受局部构造控制,厚度及岩相变化均较大。主要分布于胶州以南及丁字湾周围和莱西望城镇东部。为一套陆相碎屑沉积,区内仅出露二、三、四段。莱阳组二段(J3L2),在白庙西部有出露,岩性为砾岩,含砾砂岩,砂岩互层,夹页岩及泥灰岩夹薄层。莱阳组三段(J3L3),分布于鳌山头、白庙及丁字湾北岸,岩性为灰—灰绿色粉砂岩,石英砂岩含砾砂岩互层,夹页岩、泥灰岩;分布于胶州南杜村乡、西祝村乡,岩性为紫红色粉砂岩,细砂岩及灰绿色、紫色砂岩、砂砾岩。莱阳组四段(J3L4),分布于胶州南部及丁字湾南部。岩性为杂色长石石英砂岩,含砾砂岩及砾岩、粉砂岩及页岩。交错层发育,与上覆白垩系青山组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本组地层岩性变化较大,水平层理发育,弯状陡,在海岸带成新、老海蚀崖,并有大的石块堆于崖下,沿地层走向方向在海滩上呈脊状岩礁。
  中生界白垩系(K)地层 青岛地区中生界白垩系地层分为下统青山组和上统王氏组。下统青山组广泛分布于沂沭断裂带及各断块盆地中,以中性火山岩及碎屑岩为主,靠近沂沭断裂带地区出现粗面岩、流纹岩等,且厚度略有增大。该区砂砾岩较多,产膨润土矿。上统王氏组,分布于沂沭断裂带及胶莱坳陷,岩相及厚度变化都很大,各地不易对比,多属河湖相沉积。该区顶部夹有玄武岩,局部地区含油页岩,在诸城于该组中采得大型鸭嘴龙化石。
  在胶州湾北岸,崂山北及丁字湾一带,仅出露青山组一段、二段及王氏组的二段,为一套火山群碎屑和陆相沉积碎屑岩建造。青山组一段(K1q1),岩性为灰紫、土黄色,长石砂岩夹粉砂岩,砂岩、凝灰质砂砾岩和安山岩、流纹质凝灰岩,砂砾岩中含硅化木及植物碎片,厚约1580米。青山组二段(K1q2),岩性为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流,夹角砾熔岩、凝灰角砾岩、凝灰岩及砂岩薄层,厚约2 482米。王氏组二段(K2w2),为砖红、紫红色中细粒长石砂岩、粉砂岩、粉砂质粘土互层,夹含砾砂岩、砾岩层、粉砂质粘土互层,夹含砾砂岩、砾岩层、安山玄武岩,厚度大于2581米,与上覆新生界第四系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分布于莱西附近的下统青山组,主要岩性为中—基性火山岩流及相应各种类型的火山碎屑岩,陆相为正常沉积碎屑岩组成,厚达1000余米,根据岩石组合,火山喷溢特点的不同,自下而上划分两个岩性段。青山组第一段(K1q1)。在河头店东西两侧及望城以南的林泉庄—于旺庄—泽口集一带,主要岩性为紫红色(局部夹黄绿色)厚层含凝灰质砂砾岩,含凝灰质砂岩、长石砂岩互层,夹粉砂岩、粉砂质泥岩薄层。青山组第二段(K1q2)。在河头店、韶存庄、日庄、牛溪埠、水集、望城、绕岭、李权庄等地广泛分布,主要岩性为中基性—中性—中酸性火山岩流夹火山碎屑岩薄层,尤以紫红色安山岩为多见,间夹层凝灰岩、凝灰质砂砾岩、火山角砾岩、熔岩角砾岩等,为一套火山岩流喷溢之产物。上统王氏组是一套以红色为主的陆相碎屑沉积,属河流—湖泊相,主要岩性为红色砾岩、砂岩、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等,厚度约为4100米,根据岩性组合和沉积环境不同,可分为三段。王氏组第一段(K2w1)。在河头店以南的高格庄东西两侧、牛溪埠东西两侧、水集镇的展格庄—夏家屯以及绕岭以北房家屯一带。主要岩性为暗色、紫色厚层砾岩、砂砾岩、夹紫红色砂岩、粉砂岩薄层,厚几十米至321米。王氏组第二段(K2w2)。在南部洼区中间的低缓丘陵、山岗地带和水集镇西北炉上—展格庄、周格庄乡的门家疃、南岚乡的藏格庄一带,多呈大面积出露,整合超露于王氏组第一段之上。主要岩性为紫红、砖红色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夹粉红色、杂色含砾粒粗石英砂岩及砂砾岩或砾岩,其中石灰质结核十分发育,中下部夹泥质灰岩薄层,厚近2000米。王氏组第三段(K2w3)。在周格庄乡以西小院—任家疃、簸箕掌—草泊、院上以西至蔡家庄、夏格庄西北至天井山一带,岩性为粉红色、杂色厚层状含砾粗粒石英砂岩与紫红色、砖红色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互层,向上含砾粗砂岩增多而变为含砾粗石英砂岩类粉砂岩、粉砂质泥岩薄层,砂岩中交错层发育,厚约1800米,为一套氧化环境下河流冲积相粗—细碎屑冲积物,整合沉积于王氏组第二段之上。
  在胶州附近的白垩系青山组,岩性为火山集块岩、流纹岩、火山角砾熔结凝灰岩、流纹粗面岩等,厚度3300米左右。自下至上分为三段。第一段,岩性为安山岩、粗面安山岩、粗面玄武岩,厚度220米。第二段,岩性为火山集块岩,凝灰质砂砾岩夹安山岩,厚约1290米。第三段,岩性为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流纹岩、火山角砾熔岩、粗面岩等,厚约1800米。
  胶州附近,白垩系王氏组,出露其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面积310平方公里。王氏组第一段,岩性为砂岩、细砂岩,底部为砾岩,厚度约为600米。第二段,为黄绿色、紫红色页岩、粉砂岩、细砂岩及硬质砂岩互层,夹泥质灰岩及粘土岩,厚约3000米。第三段,岩性为砖红色砂质粘土岩,粉砂岩、细砂岩夹气孔状玄武岩,厚约1800米,在张应镇高山沟村西发现有原角龙斜化石及大型恐龙蛋化石。
  市区内地层出露有:前寒武等的元古界胶南群;缺失整个古生界;中生界出露有上侏罗统莱阳组,下白垩统青山组和上白垩统王氏组,新生界分布广泛,层位为中、上更新统和全新统。

leon 发表于 2009-9-16 15:07

第一篇 地质基础  
第一章 地层 岩性
第一节 地  层

元古界


  元古界胶南群地层分为大山沟组、甄家沟组、邱官庄组和于家岭组四个组,区内出露面积约52平方公里。
  大山沟组(Ptjnd)地层 该组分布于顾家岛、竹岔岛、大管岛、小管岛等岛屿上,其中顾家岛的大山沟组属于其上段。该组出露共约3.5平方公里,出露厚度约百米。
  大、小管岛的大山沟组,为厚层混合质黑云斜长片麻岩夹长石石英岩、黑云角闪片岩、条带状混合岩。竹岔岛的大山沟组为条痕状眼球状混合岩、黑云变粒岩、白云斜长片麻岩、混合质白云(黑云)斜长片麻岩。顾家岛一带的大山沟组上段为条痕状混合岩,眼球状条纹混合岩夹薄层状斜长角闪岩、混合质浅粒岩及变粒岩。该组的原岩主要为一套基性至酸性火山岩,经过中深区域变质作用,多属角闪岩相,并遭受不均匀的混合岩化和花岗岩作用。
  甄家沟组(Ptinz)地层 该组分布于胶南红石崖西南和崂山区王哥庄一带,出露面积约32平方公里,出露厚度约几百米。岩性为厚层—巨厚层黑云二长片麻岩、白云二长片麻岩、白云斜长片麻岩夹黑云片岩、黑云变粒岩、偶夹绿帘黑云斜长角闪岩。常混合为条痕条纹状混合岩、斑纹状混合岩。岩性变化不大,在崂山区王哥庄一带以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
  该组原岩主要为一套酸性火山碎屑岩、经中深区域变质作用,多属绿帘—角闪岩相,也遭受不均匀的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本组整合于大山沟组之上。
  邱官庄组(Ptinq)地层 该组出露于胶南县石灰山、老君塔山以北地段,面积约4.2平方公里,出露厚度200~500米。
  岩性为中厚—厚层白云变粒岩、黑云变粒岩、浅粒岩夹含石墨白云片岩,顶部为黑云片岩及浅粒岩互层,局部混合为斑纹状混合岩。石灰山一带为黑云二长片麻岩夹斜长角闪岩、绢云石黑变粒岩、白云石英片岩,偶夹白云母白云石大理岩。原岩建造主要是一套类复理石建造,经区域变质作用,多属绿片岩相。该组不整合于甄家沟组之上。
  于家岭组(Ptjny)地层 该组出露于胶南县红石崖西南的石梁唐家一带,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出露厚度达千米以上。
  岩性为厚层—巨厚层黑云片岩、黑云变粒岩、黑云阳起片岩、混合质黑云片岩、浅粒岩夹斜长黑云片岩、碳质板岩、斜长角闪岩和橄榄白云石大理岩,局部混合为斑纹状混合岩。原岩以基性—酸性火山碎屑沉积岩为主,经区域变质作用,多属绿片岩相。该组整合于邱官庄组之上。
  龙雀山的胶南群未分段的岩石组合为黑云二长片麻岩夹黑云角闪片岩和浅粒岩,以及条痕状混合岩。老君塔山以南及顾家岛有分布面积较大的均质混合岩、条痕状混合岩、眼球状混合岩、片麻状混合岩、混合花岗岩,还有少量网眼状混合岩。胶南群中的混合岩,其中有些为变晶糜棱岩。

leon 发表于 2009-9-16 15:07

第一篇 地质基础  
第一章 地层 岩性
第一节 地  层

中生界 


  中生界上侏罗统莱阳组、下白垩统青山组、上白垩统王氏组,主要分布于市区的西北部,前两者在沿海地带尚有零星分布。出露总面积约193平方公里,出露厚度4 709~7 278米。为一套陆相沉积。
  莱阳组(Jil)地层 分布于胶州市南的该组地层,出露面积约48平方公里,在层序上属于上亚组;零星分布于大公岛、小屿的该组地层,出露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属下亚组;崂山区青山以南的莱阳组,分布面积近10平方公里。
  大公岛、小屿一带的下亚组,为灰绿色硅质页岩、灰黑色粉砂质页岩、钙质粉砂岩、灰白色中细粒砂岩互层。第四系覆盖,出露厚度463米。
  胶州市南上亚组的出露厚度约2 266.3米,出露不佳,因第四系覆盖未见顶、底。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二段:一段(J3l12)为灰褐色巨砾岩、厚层灰色—灰褐色砾岩、巨厚层灰色含砾凝灰质岩屑砂岩、中厚层灰褐色凝灰质长石杂砂岩、其次是中薄层灰紫色泥岩、中厚层紫红色页岩。砾岩中层理不很清晰,有时见有交错层;砾石的磨圆、分选均较好,砾石大小一般为5~15厘米,少数达20~30厘米;充填物为砂、粉砂,胶结物以粘土为主,偶见硅质。砾石成分比较复杂,有灰白色硅质岩、肉红色黑云斜长片麻岩、黄绿色绢云母千枚岩、肉红色黑云角闪二长片麻岩、石英岩等。砂岩类,其碎屑颗粒多为长石、岩屑、石英,成熟度中等,多为中粒、中细粒;砂岩中交错层比较发育。二段(J3l22)与一段岩性无显著差异,只是砾岩厚度明显较小,砾石成分较简单;砂岩、页岩、泥岩厚度较大,含凝灰质较多,多为灰紫色;分布于一段之上。
  崂山青山以南的莱阳组未分地层,厚度1433米,下部为中厚层灰色砾岩、含砾粗砂岩,中厚层绿灰色粗粒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互层;上部为中厚层绿灰色含砾粗砂岩、中粗粒岩屑长石砂岩、钙质砂岩、中厚层灰白色硅质砂岩,薄—中厚层绿灰色粉砂岩、页岩互层。
  青山组(K?2q)地层 该组主要分布在河套—红岛和城阳一带,总出露面积70平方公里,出露厚度250~2 100米。由于第四系覆盖未见其与莱阳组和王氏组的接触关系,在区内可划分为两个亚组,下亚组为一套中性火山岩,上亚组为一套酸性火山岩。
  (一)青山组下亚组(K1q1)。主要沿崂山区东叫儿埠—前桃林—红寨北东一线零星分布,在白云山、前韩家、午山及薛家岛一带也有分布;总的分布于东大洋火山岩带的南东、北西两缘。因第四系覆盖未见与莱阳组的接触关系,上亚组与其呈整合接触。下亚组出露面积为36平方公里,出露厚度大于616米。
  下部为巨厚层紫灰色玄武安山质火山角砾岩夹薄—中厚层紫灰色含砾砂岩、巨厚层安山质沉集块岩。黄埠岭一带岩性为复成分砾岩、凝灰质砾岩及巨砾岩;崂山午山、胶南灵山卫和黄岛区南庄一带为紫灰色英安质熔结凝灰岩、玻屑英安质熔结凝灰岩、英安质熔结角砾凝灰岩、暗红色英安质熔结集块角砾凝灰岩,夹英安质集块岩、英安质角砾凝灰岩、英安岩夹沉凝灰岩、熔凝灰角砾岩、凝灰质粉砂岩、凝灰质泥岩。中部为巨厚层安山质集块岩、巨厚层安山质角砾熔岩、巨厚层安山质角砾凝灰岩,黑云母安山岩夹气孔状安山岩。上部为紫灰色安山质集块熔岩、安山质角砾熔岩、安山质含角砾熔岩,巨厚层紫灰色气孔状安山岩、安山岩。
  (二)青山组上亚组(K1q2)。主要分布在崂山东山前—东旺疃,后楼村—女姑山—双埠村,东大山—前韩家一带,即东大洋火山岩带的中部。胶南灵山卫一带也有分布。上亚组的分布面积为34平方公里,出露厚度大于315米。
  下部为巨厚层碱性流纹质角砾凝灰岩、巨厚层球粒流纹岩并夹有流纹质熔结凝灰岩、流纹质熔结火山角砾岩。红岛一带以英安质熔结凝灰岩、流纹质熔结凝灰集块角砾岩为主;东大洋南部见有中厚层熔角砾凝灰岩、熔凝灰角砾岩、熔凝灰岩、凝灰质粉砂岩、流纹质凝灰角砾岩。
  中部为巨厚层流纹质含集块凝灰角砾岩(流纹质熔结凝灰集块角砾岩)、巨厚层灰白色流纹质含角砾凝灰岩夹流纹质熔结火山角砾岩、淡紫灰色晶屑岩屑流纹质熔凝灰岩(凝灰熔岩)、巨厚层淡灰紫色流纹质凝灰熔岩、巨厚层紫灰色含球粒流纹岩。灵山卫一带见有英安质凝灰角砾岩。上部为巨厚层流纹质角砾熔岩、巨厚层灰紫色流纹岩。
  王氏组(K2W)地层 本组分布于胶州市东北及城阳以北一带,面积约87平方公里,出露厚度2 149米。只出露第二段、第三段。
  (一)第二段(K2W2) 分布于胶州市爱国庄—大麻湾一带,面积约32平方公里,出露厚度618.62米,零星出露。岩性为巨厚层灰紫色、砖红色细粒长石砂岩、巨厚层泥质粉砂岩。
  (二)第三段(K2W3) 分布于上马镇—城阳一带,面积约55平方公里,出露厚度为1529.96米,露头零星。岩性主要为厚层砖红色细粒长石砂岩、巨层砖红色粉砂岩、砖红色泥质粉砂岩、巨层灰褐色伊丁石化橄榄玄武岩、灰紫—灰褐色气孔杏仁玄武岩,夹巨层红色泥岩、巨厚层玄武质火山角砾岩、凝灰质粉砂岩、巨层气孔状玄武质集块岩、中厚层紫红色凝灰质含砾粉砂岩。

leon 发表于 2009-9-16 15:07

第一篇 地质基础  
第一章 地层 岩性

第二节 岩 石


  侵入岩 青岛地区的侵入岩比较发育,太古代、元古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均有侵入活动。其中以元古代玲珑期、中生代燕山期为主。太古代及元古代各期岩浆活动,均以生成混合交代成花岗质岩体;喜马拉雅期侵入岩多呈基性岩墙、岩脉等产生。
  太古代晚期(桃科期)侵入岩 该期的数量多,岩体小,主要为斜长角闪岩,榴辉岩及榴闪岩等,侵入于胶东群,被玲珑岩体所捕虏,主要分布于北部。本区岩体同位素年龄为17.74亿年。
  元古代早期(玲珑期)侵入岩 青岛地区零星分布,主要为侵入于胶东及粉子山群的橄榄岩,辉石角闪岩、闪长岩、二长岩的岩株、岩枝以及广泛分布的花岗岩岩基。
  橄榄岩多由橄榄石、单斜辉石组成,多属铁镁质超基性岩,产铬铁矿及蛇纹石、石棉。闪长—二长岩侵入胶东群,又被玲珑花岗岩切穿,同化混染作用显著。矿物成分变化很大,SiO2偏低,Fe、Mg偏高,副矿物为榍石—磷灰石型。
  玲珑期花岗岩广泛分布于胶东半岛,该类岩体与前震旦纪混合岩化作用有关,也具有正常岩浆岩的特征,有较好的结构分布,出现晶形较好的石英,化学成分多属铅过饱和系列,a值高,K2O>Na2O,副矿物属石榴石—磷灰石—锆石型。本期岩体的同位素年龄为1.36~1.82亿年。
  燕山期侵入岩 青岛地区燕山期侵入岩多属白垩纪青山组火山活动同期侵入的基性—中性—半碱性—碱性系列的岩浆岩。以小岩株、岩盘、岩盖等较为复杂的形态出现,分布全区。与燕山期侵入岩有关的有一系列黑色、有色稀有金属矿产以及某些非金属矿产。
  与青山组火山岩喷发期前后侵入的辉岩、闪长岩、闪长玢岩、石英闪长玢岩、二长岩、正长斑岩、花岗斑岩等分布零星,多与断裂有关。
  分布于市区的侵入体,大致沿北东—南西方向分布,侵入青山组,部分侵入于王氏组。本期侵入活动还可细分为艾山、崂山、峡山等几个侵入阶段。
  艾山阶段侵入岩,多似斑状结构,云花岗闪长岩、正长岩、石英正长岩,岩浆同化混染作用明显,常有不同成分分带出现,化学成分变化较大,副矿物大部分属榍石—磷灰石型,某些正长岩中锆石极富,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同位素年龄为1.58~1.72亿年。
  崂山阶段侵入岩,岩性单一,几乎为花岗岩,化学成分变化甚小,大部分属铝过饱和系列,a/c值高,副矿物为锐钛矿—独居石型(内多磷灰石、锆石)。该区以崂山地区最为典型。
  峡山阶段侵入岩,为一些形态复杂的石英斑岩、花岗斑岩等山型岩体,分布于本区西部地带,侵入王氏组。
  燕山期的侵入岩中以花岗岩较多,并与地貌形态密切,近1/2的海岸是由花岗岩构成。主要是崂山花岗岩,同位素年龄值为0.685~0.904亿年,与围岩接触带清晰,每次侵入活动明显,按其侵入顺序可分为5次。第一次(r3(2)a5):以石门山黑云母花岗岩和小珠山中粗粒花岗岩两个岩体规模较大。石门山岩体,西起崂山,东至海滨,北自石门山,南到浮山所,面积约120平方公里;小珠山岩体,西起小珠山,东至海滨,北自木丁口,南到灵山湾。面积约60平方公里,二者均为北东向,呈岩基状产出。第二次(r3(2)b5):分布于崂山岩体之上,标山及崂顶一带,呈北东—南西向延伸,代表岩性为崂山钾质白岗岩,出露面积约300公里。第三次(r3(2)c5):分布于崂山岩体西侧之青岛—沧口一带,岩性为正长白岗岩,呈北东—南西向的椭圆形岩基状,面积约50平方公里,受构造控制明显。第四次(r3(2)d5):零星出露于沧口、辛安等地,其中规模较大的为沧口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呈岩株状产出。第五次(r3(2)e5):零星分布于滨海沿岸,呈岩株状,其岩性为花岗斑岩。
  脉岩
  闪长脉岩 分布于南庄、鹿角湾一带,呈北东方向侵入变质岩和中基性火山岩系中,构成了薛家岛北东向狭长岛屿。
  细粒花岗岩—细晶岩脉 花岗细晶岩脉,浅肉红色,主要由石英、酸性斜长石和钾长石组成,粒径1毫米左右,具有细粒他形等粒状结构,脉岩走向SSE,倾向NEE,厚度1~10余米。由于结构致密,风化程度低,在地貌上表现为带状突起。
  花岗细晶岩脉是沿裂隙侵入的,规模小,方向明显,几乎出现于每个断裂带附近,其中浮山及老虎山一带最为发育。
  斑脉岩 种类较多,有石英斑岩、正长斑岩、石英正长斑岩、花岗斑岩、闪长斑岩、煌斑岩等,一般沿60°~80°方向分布,向北倾斜,倾角为50°~70°,岩墙长而直,多侵入花岗岩中,个别侵入于火山岩系中,岩墙和海岸斜交,常构成岬角。
  煌斑岩脉是灰绿色,斑状结构,较致密,主要矿物为黑云母和角闪石。黑云母呈广边形自形晶,其他暗色矿物含量40%以上。该脉岩较小,宽度大到10余米,小者仅20厘米,一般走向均为NE,此脉岩与细晶岩脉近乎直交,并切割了细晶岩脉,使其轻微的错位。区内煌斑岩多为北东向走向,它的侵入主要与区域内北东向断裂构造活动有关。
  喷出岩 区域内的喷出岩,主要是早期白垩世喷溢的中性—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流夹火山碎屑岩薄层,岩石类型繁多,主要岩石类型是紫红色安山岩、流纹岩、玄武岩、玄武安山岩、酸性凝灰岩、英安质溶岩、角闪凝灰岩等,集中分布于牛溪埠—韶存庄—河头店以南地区。
  在晚白垩王氏组第二段中,出露薄层不稳定的伊丁石化橄榄玄武岩、安山玄武岩。分布于莱西姜山、李权庄一带。

leon 发表于 2009-9-16 15:08

第一篇 地质基础  
第一章 地层 岩性
第三节 第四纪沉积

全新统


  主要分布于胶州湾西北岸、大沽河下游及石桥河、白沙河流域,面积近600平方公里。成因类型有冲积、海冲积、海积、坡积、残坡积、冲坡积、洪坡积、冲洪积和残积。
  残积层(Q4c1) 零星分布于城阳、胶州市小麻湾等地,面积8平方公里。位于残丘丘坡。
  岩性为褐黄色含砾粉砂质砂。上覆于全新统坡积层(Q3d1),下与基岩渐变过渡。
  残坡积层(Q4cd1) 仅在胶南灵山卫一带分布约4平方公里。位于残丘丘面及丘坡。
  岩性为黄灰色含砾砂质粉砂。砾石约占15%,呈棱角状,砾径一般2~4毫米,成分同附近之基岩。上为全新统冲积层(Q4d1)覆盖,下伏基岩。
  坡积层(Q4d1) 分布于城阳一带,面积约93平方公里。位于残丘丘坡。
  岩性为黄灰色含砾砂质粉砂、粉砂质粘土。下伏基岩。
  洪坡积层(Q4p1+d1) 主要分布于胶州市南三里河一带,面积约2平方公里。位于残山缓坡。
  岩性为黄绿色粉砂质粘土。上覆全新统冲积层(Q4a1),下伏基岩。
  冲坡积层(Q4a1+d1) 零星分布于区内,面积约33平方公里。位于山前缓坡及河流两侧的一级阶地结合部位。岩性为含砾中粗砂、黄灰色砂质粉砂、粘质砂土。下伏基岩。
  冲洪积层(Q4a1+p1) 分布于胶州市区一带,面积11平方公里。位于间歇河谷及现代河流的一级阶地与洪积扇上。岩性为褐黄色含砾砂质粉砂。常被全新统坡积物(Q4d1)覆盖,下伏基岩。
  冲积层(Q4a1) 在区内分布较广,面积约165平方公里。位于河流一级阶地台面、现代河床及河漫滩。岩性为褐黄色砂砾石、砂及粉砂。砾石含量不均匀,多呈次棱角状,一般粒径2~4毫米。此层微有季节性分选,具水平状层理。常与全新统坡积物(Q4d1)呈渐变过渡关系。
  海积层(Q4m) 沿区内海岸线断续分布,面积约133平方公里,以石桥河下游及崂山区上马镇一带最发育。多组成现代砂嘴、砂堤、砂滩。
  岩性因地而异,多为砂砾层、砂及粉砂,含有现代海生蚌、贝类壳片。在石桥河下游,堆积物厚达3.3米,为淤泥质轻粘质砂土及淤泥质重粘质砂土。随着海水深度的增加,海积层厚度变化不大,但沉积层增多,沉积物粒度变细,淤泥质成分增加。下伏中、上更新统沉积物(Q2+3a1)。
  冲海积层(Q4a1+m) 主要分布在胶州湾沿岸,面积127平方公里,以大沽河下游最发育。位于现代河流下游及潮上带、潮间带。岩性由上而下为棕角粘质砂土、深灰色砂质粘土、褐黄色中粗粒砂、粉砂。由海岸向河流上游方向,冲积物含量逐渐增加,与全新统冲积物(Q4a1)呈渐变过渡关系。大麻湾一带冲海积层平均厚11米;大沽河砂层厚度平均为6米,系主要含水层。

leon 发表于 2009-9-16 15:08

第一篇 地质基础  
第一章 地层 岩性
第三节 第四纪沉积

沉积类型及分布


  青岛地区第四纪沉积可细分为残积、坡积、残积—坡积、冲积、冲积—洪积、海积、海陆交互堆积。
  残积(Q4el) 全新世残积物主要分布于红石崖以南至薛家岛、鳌山卫和王村等一些低山丘陵区,由黄色、棕黄色粘土、砂质粘土和带棱角的沙、砾石组成。由于各地区出露的基岩类型不同,因而风化后所形成的残积物有所区别。比如,鳌山卫附近和崂山西南一带及薛家岛南部出露的基岩以花岗岩为主,残积物主要由黄色粘土夹砂、砾石组成。残积物一般在山顶直接出露,在基岩之上组成黄色、棕黄色的风化壳,可见厚度可达2米。另外,残积物常被其他类型沉积物覆盖。
  坡积(Q3+4al) 全新世和晚更新世坡积物主要分布在红石崖—薛家岛、鳌山卫—王村、李村河两侧和丁字湾沿海周围的低山丘陵缓坡地带,主要由粘土质粉砂、粉细砂组成,内含带棱角的粗砂砾石。在重力和片状流水的作用下形成一定的层理,可见厚度达3米。坡积物之下常为残积物。在沿海地带,全新世的海相沉积相可覆于残坡积物之上。在红石崖大石头附近胶南溶剂厂后的坡积沉积物中,可分为四层:(一)0~0.9米,黄色中细砂,底部含粗砂砾石,带棱角;(二)0.9~1.3米,黄色粉砂含泥,略具层理;(三)1.3~2.0米,灰黄色粉砂夹灰黑色粉砂条带(古土壤);(四)2.0~3.4米,灰黄色粉砂质粘土,向下过渡为基岩风化壳。
  残积-坡积(Q3+4al-dl) 该区坡积物常和残积物伴生,岩性不易区别,形成了残积—坡积混合类型,分布范围最广,崂山以北至大沽河一带剥蚀平原,平度、莱西北部广泛分布。残积—坡积物可见厚度0.5~3米,主要由黄色粘土、砂质粘土组成,内含有粗砂砾石和钙质结核。胶州—薛家岛、白沙河以南至青岛市区,鳌山卫—丁字湾一带为低山丘陵区也有较广泛的残积—坡积物分布,主要由灰黄色粘土、砂和砾石组成,可见厚度可达5米。丁字湾附近大山所村南冲沟的物质为较典型的残积—坡积:(一)黄色砂、粉土混合物,含砾石、有黑色垂直网纹;(二)灰色不规则层状粘土、砂(古土壤);(三)灰黄、灰白色斑状粘土,含砂及砾石,砾径大者5~10厘米;(四)安山岩。基岩以上整个沉积厚约5米。
  冲积(Q4al) 全新世河流冲积层,主要分布于大沽河、胶莱河、小沽河、五龙河、五沽河、清水河、富水河、石桥河、白沙河、李村河、周疃河、洋河、岛耳河等地区,形成条带状的冲积平原。冲积物主要由粘土、粉砂质粘土、粉砂和砂砾石层组成,具有二元结构,为河漫滩和河床相沉积。
  大沽河是相对较大的河流,冲积物较为发育,沉积物厚度较大。大沽河小辛滩较典型的河流冲积相沉积:(一)0~3.10米,灰黄色粉砂;(二)3.10~3.90米,灰黑色粉砂质粘土;(三)3.90~4.90米,黄色细砂;(四)4.90~9.20米,黄色粗砂;(五)9.20~9.30米,黄色粉砂质粘土含细砂;(六)9.30~11.50米,黄色粉砂;(七)11.50~13.80米,黄色粗砂;(八)13.80~14.20米,砾石层;(九)14.20~15.20米,粗砂砾石层;(十)15.20~16.10米,灰白色粗砂;(十一)16.10米以下为棕红色砂页岩。其上部为河漫滩相沉积,下部为河床相沉积,9.30米以上是全新世冲积物,层底含有砂姜,9.30米以下为晚更新世冲积物。
  五河头地区冲积物上部为灰黄色粉砂层,下部为粉砂质粘土,含小砾石。李村河上游张庄附近的河流冲积层,上部厚2米为粗砂砾石层,交错层发育,下部为青灰色砂质粘土,局部夹泥炭层,内含植物根叶。崂山流亭镇苹果园北冲积物为灰黄色中粗砂夹砾石,交错层发育,局部夹薄层粘土和粉砂,可见厚度5米。五龙河、周疃河附近的冲积层上部为粘土质粉砂,下部为砂砾石层。
  冲积-洪积(Q3+4al-pl) 全新世至晚更新世冲积—洪积堆积,一般沿山前地带呈片状分布,地貌上表现为冲积洪积平原,主要由粉砂、粘土质粉砂和砂砾石层组成。胶州辛庄公路附近堆积了山前片状冲积—洪积物:(一)0~0.5米砂砾石层;(二)0.5~1.5米灰色粉砂层;(三)1.5米以下为粗砂砾石层。
  崂山西北侧温泉附近堆积了山前短暂性河流的冲洪积层:(一)灰色粘土质粉砂,具有垂直网纹,含淡水螺;(二)砂砾层,厚10厘米;(三)浅灰绿色粉砂,有不明显的斜层理。
  海积(Q4m) 全新世海积相沉积,大部分沿海一带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主要分布于沿海5米高程线以下的滨海平原地带。从其物质组成、岩性变化和分布特点来看,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粘土粉砂质海岸沉积,以粘土、粉砂沉积为主,主要分布在胶州湾、崂山湾顶和丁字湾沿岸一带,由灰黄、灰黑色粘土质粉砂、粉砂质粘土和粉细砂组成,富含有孔虫和海相贝壳,一般厚度小于10米,分布面积较大,地形平坦,形成沿海海积平原。
  石桥河口附近南万盐场的海积物中,0~3.4米为灰黄、灰黑色粘土质粉砂和粉砂,富含有孔虫。在丁字湾农场附近的沉积物中,0~3.4米为灰黄、灰黑色粉砂质粘土,富含有孔虫。
  胶州湾沿岸的海相沉积以五河头至白沙河一带均有较大面积的分布,在海相沉积分布的内缘地带,海积物直接覆于基岩、残、坡积物之上。潮海盐场附近的沉积物是典型的残坡积和海积的接触:1、0~0.6米灰黄色粉砂夹细砾,含较多贝壳;2、0.6~0.8米黄色风化残积层;3、灰黄色砂砾贝壳层;4、黄色粘土质粉砂,含贝壳;5、安山岩,是海积覆于残积之上。
  五河头地区的海相沉积以粘土质粉砂和粉细砂为主,五河头农场东大堤的沉积物是:1、0~0.9米;2、0.9~2.1米,黄色粘土质粉砂,含有孔虫;3、2.1~2.95米,灰色细砂。
  崂山湾顶大桥盐场附近海相沉积物较厚,1、0~1.50米,黄褐色粉砂,含贝壳;2、1.50~3.00米,黄褐色粘土质粉砂,富含贝壳;3、3.0~5.9米,灰色粉砂质粘土,质软,含少量贝屑,未见底。在其西部是现代贝壳堤覆于基岩之上:1、贝壳富集带(贝壳滩),有层理,主要为蛤、牡蛎等,含粉砂;2、灰黄色粘土质粉砂;3、残坡积物;4、安山岩。贝壳测得C14年龄为3625±10年,是全新世晚新的产物。
  丁字湾西部沿岸海相沉积也有较大面积分布,可向内陆延伸达6公里。金口一带海相沉积表层为黄色粉砂质粘土;中部为黄色细砂,内含大牡蛎壳;下部为灰黑色粉砂质粘土,底部为粗砂,内含贝壳,厚约6.5米。
  在刁家西部附近,0~2米为海相淤泥;2.0~2.5米为黄色砂层;2.5米以下为黄色斑块状粘土风化壳。
  (二)砂质海岸沉积,以砂、粉砂沉积为主,主要分布在黄岛—薛家岛、青岛市区—崂山湾西侧、王村以西和大山所至潮里一带。一般分布于小平原、低丘的前缘,主要由粉细砂、中粗砂组成,含有少量泥质,内含贝壳,沉积厚度一般小于8米。地貌上表现为砂堤、砾石堤、沙嘴等。
  潮里庄上南部有3条沿岸砂堤沉积。I砂堤由细砂(Mdφ2.27,QDφ0.22,SKφ~0.005)和中砂(Mdφ1.72,QDφ0.3,SKφ~0.02)组成。表面含贝壳,有与海岸垂直的风成波纹,其波度2~3°,波高为1~3厘米。Ⅱ砂堤生长树林;Ⅲ砂堤的沉积物是:1、0~0.2米,灰黄色细砂,含贝屑;2、0.2~0.4米,贝壳砂层;3、0.4~0.55米,灰黄色细砂;4、0.55米以下为粗砂,贝壳碎屑和小砾石混杂,未见底。
  大山所西徐家一带海相沉积覆于残坡积物之上:1、黄色细砂,底部夹砾石,富含有孔虫,厚2米;2、灰色泥砾石混杂,含贝壳,厚1米;3、砂岩。
  王村以东里疃附近为一典型的砾石堤堆积:1、上部为薄层粉砂土类砾石,下部为砾石层,有磨圆,含少量贝壳,厚1.4~2米;2、黄色细砂;3、灰黄色粘土质粉砂,砾石堤长800米,宽50米。
  浮山所至崂山湾西侧岸砂堤沉积物是:上部为黄色中细砂层,含贝壳;向下变粗过渡为中粗砂含砾石和贝壳;下部变细,颜色变黑,为粘土质粉砂,含植物碎屑和炭化木。底部为残坡积的砂质粘土类砂砾石。
  砂质海岸物质来源较少,大多成平直海岸,海岸较稳定。相比较而言,粘土粉砂质海岸坡度平缓宽广。
  海陆交互堆积(Q4mc) 全新世海陆交互沉积,主要分布于大沽河两侧及五河头一带,北部界线可达毛家庄至李哥庄一线,主要由粘土质粉砂、粉砂质粘土、粉细砂和中粗砂组成,富含有孔虫和大牡蛎壳。
  该区海陆交互相沉积具有以下特征:(一)分布于大沽河两侧,为历史时期海洋与河流共同作用的结果;(二)含有海陆过渡相有孔虫生物群;(三)含有河口与海洋交汇处的特有生物大牡蛎;(四)沉积物具有典型的潮坪沉积结构。李家庄村西为较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1、0~1.4米,灰黑色粘土质粉砂;2、1.4~2.5米,灰黄色中粗砂薄层与黑色粉砂质粘土薄层互层,层理清楚,具潮波纹层理特征;3、2.5~3.0米,黄色中粗砂层,与上层之间含大量牡蛎壳;4、3.0~3.3米,含砂姜石风化壳;5、3.3米以下为红色砂页岩。大批牡蛎C14年龄测定结果为8080±115年,表明此沉积为全新世的海陆交互相沉积。
  胶州城东李小庄沉积,为海陆交互相沉积:1、0~1.00米为人工填土;2、1.00~1.80米为灰黄色粉砂,夹粘土质粉砂微层,具微交错及波纹;3、1.80~3.50米为灰色粉砂质泥,上部20厘米为生物扰动层。沉积物中含有少数有孔虫等海生生物化石;4、3.50~3.70为Ca质结核层;5、下伏为基岩。

leon 发表于 2009-9-16 15:09

第一篇 地质基础  
第一章 地层 岩性
第三节 第四纪沉积

第四纪沉积地层发育特征


  沉积物的垂直分布规律 青岛地区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厚度大多不超过20米,最大沉积厚度见于胶州湾西岸为28米。其中以胶州湾北岸大沽河下游、城阳河口、流亭河口、沧口河口发育较好。其次是胶州湾西岸五河头岸段、丁字湾西岸五龙河下游、周疃河下游和丁字湾北岸的潮里沿岸。
  本区第四系地层可划分为两个主要层段。下部层段主要是由黄色、灰黄色中粗砂、砂砾石和泥质粉砂和粉砂质粘土组成的冲积、冲洪积物,局部地段还夹有湖沼相沉积。沉积物中含有少量孢粉、淡水软体生物遗壳和CaCO3结核体。本层段埋深在4~8米(标高-7~-5米左右)以下,厚度可达10~15米。为本区最厚的沉积物之一。主要分布于河流中下游岸段。上部层段,主要是由灰黑色、黄灰色淤泥质粉砂、粉砂质淤泥、细砂和淤泥组成的海相及海陆过渡相沉积物。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海相生物、孢粉化石和植物种子。有机质、P2O5、B等化学成分含量相对也较高。该层段埋深在0~10米(标高在+3~-7米左右以内),最大厚度小于10米,是该区广泛分布的重要沉积物类型,沿海低平的滨海平原岸段均有分布。
  沉积地层的划分 本区分布面积广、发育好的主要沉积类型有:冲积、冲洪积、海积、海陆过渡堆积和残坡积。这些沉积物可分为两个地层组。
  (一)晚更新统冲积和冲洪积层(Q3al,al-pl)。本层组相当于上述下部层段,主要由灰黄色和黄色砂、砂砾石、泥质砂和粉砂质粘土组成,分布于河谷平原地下。冲积物主要在河流中下游,向中上游逐渐变为冲洪积物,粗砂、砾石成分增多,有时以透镜体出现。沉积物中含有淡水扁卷螺(Corbicual fluminea)、河蚬(Hlppeutissp)等生物化石。在泥质砂和粉砂质粘土中含有少量古植物孢粉,主要是藜科(chenopodiaceae),蒿属(Artemisia)、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松属(Pinus)、栎属(Quezcus)和菊科(Compositae)等。
  本层组沉积物中含有较为丰富的地下水,对该区的工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洋河、大沽河等地段的地下水资源,对青岛市区和黄岛区供水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
  (二)全新统海相和海陆过渡相沉积层。滨海平原区上部层段,主要由灰、灰黑和黄灰色淤泥质粉砂、粉砂质淤泥、细砂和淤泥组成的海相和海陆过渡相沉积层覆于下部晚更新统冲积层之上,呈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关系,其上能见到薄层现代冲积物覆盖。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有孔虫化石,主要有嗜温转轮虫(Ammonia tepida)、厚壁转轮虫(Ammonia confertitesta)、连接转轮虫(Ammonia annectens)、清晰企虫(Elphidium limpidum)、珍珠企虫(Nonion cf.N akitaense)、易变筛九字虫(Cribrononion incertum)、五块虫属(Quinqueloculina sp.)等。还含有少数海生介形虫、海胆刺、苔藓虫碎片和大量软体动物遗壳,含较丰富的孢粉,主要有凤尾蕨属(Pteris),藜科(Chenopodiaceae),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栎属(Quercus)、栗属(Castanea)、松属(Pinus)、桦属(Betula)、山毛桦属(Fagus)、蒿属(Artemisia)、菊科(Compositae)等。此外本层底部还含有牡蛎礁或大量大牡蛎壳。主要由近江牡蛎(Ostrea rivularis)和长牡蛎(Ostrea gigas)组成。
  从胶州湾到崂山湾、丁字湾,本层地层分布于5米等高线以下的滨海地带,最高位置在5米等高线附近,基本上构成了全新世海侵的最大界线。胶州湾北岸阴岛以西至大沽河口之间的一段海岸,海相沉积物贝壳层和含贝壳的砂层分布在高程为7~10米的海蚀崖前缘和顶面上,这是一局部的特异现象。
  第四纪海侵过程及其海平面变化 青岛地区第四纪时期最重要的地质事件是全新世海侵。在距今9000~11000年之间,即全新世早期,海侵到达该区海岸地带。这次海侵形成了现代陆架浅海,胶州湾、崂山湾、丁字湾等即是此时形成的。
  海水侵入本区海岸带,顺沿河谷低地和海湾侵入内陆。距今8 000年前海平面高度相对现代胶州湾海面高2米左右。8 000年以后,海面继续升高2~3米而达到5米左右高程,达到全新世海侵最高海面。由于古气候波动变化,以及新地壳运动的影响,海水又退出,约在3 500年前,海水退到五林庄一带,原来的海相沉积物被后来的河流侵蚀殆尽。其后继续退至目前大沽河口岸线处。
  古地理自然环境演变过程 任何时代的地层和地貌特征,都记录了当时的古地理自然环境的变化过程。该区第四纪自然环境演变过程在第四纪沉积地层和地貌特征上反应出来。
  (一)晚更新世以前的古地理环境。从沿海广泛发育的胶东剥蚀面看,自中生代内陆断陷盆地沉积之后,一直处于稳定上升剥蚀状态。晚更新世的沉积基底—原始古地面起伏不平。胶州湾北岸大沽河地区,高差可达25米以上,丁字湾地区亦在20米以上。当时该区未为海水浸蚀,完全为山地丘陵占据。
  (二)晚更新世的古地理环境。至晚更新世,该区仍处于陆地环境,河流发育于局部狭窄的侵蚀谷地之中。胶州湾、丁字湾、崂山湾北湾等皆为内陆盆地。大沽河、五龙河等主要河流则分别流入这些盆地之中。此时到处是山丘、河谷及局部的湖沼发育。下部冲积和冲洪积地层则是本期的沉积。此时沉积物几乎填满了原来的侵蚀谷地。
  在冲积平原和内陆盆地中生长着稀树草原,周围山地丘陵区为落叶阔叶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植被。气候凉干,较现代要寒冷和干燥些。
  (三)全新世时期的古地理环境。晚更世末期至早全新世,由于气候冷干,风化剥蚀作用较强。该区中全新统沉积及晚更新统沉积层之间,较普遍地出现Ca质结核层或硬粘土层中夹有较多量的Ca质结核体,是属于陆地剥蚀环境及低洼谷地区的冲积作用环境。
  冰后期海侵继12000年前侵入该区以东的黄海之后,海平面继续迅速升高,大约在11000~9000年前越过胶州湾口的门槛(-25~30米左右),进入胶州湾盆地。从此该区进入一个新的地质历史时期。随着气候变得越来越温暖,海平面缓慢上升。黄海出现于该区东侧现代海岸地带,胶州湾、丁字湾、崂山湾形成,该区完全处于滨海环境。
  全新世中期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繁盛。当时滨海平原低地仍有大片草原生长,山地丘陵区生长着葱绿的落叶阔叶森林,同时有局部高位沼泽地发育形成。但经历全新世中期的温暖期之后,约在5 000~4 000年前起,气候逐渐向现代气候演化。植被亦随之走向新的阶段,以松属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逐渐发展起来,逐渐演化成今日的面貌。
  全新世海侵经历全新中期的高海面之后,5000~4000年以来逐渐下降,形成海退。现代大沽河形成于3 000~4 000年前,随海退而加长延伸入海。由于海退和河流淤积作用,原来大片的海湾出露成陆,为人类生存,创造了较好的滨海平原。
  市区内第四系主要分布于胶州湾沿岸,分布面积约650平方公里,按四分法自下而上为中、上更新统和全新统,以全新统陆相沉积为主。

leon 发表于 2009-9-16 15:09

第一篇 地质基础  
第一章 地层 岩性
第三节 第四纪沉积

中、上更新统(Q2+3)及上更新统(Q3)


  分布于胶南县红石崖西南和崂山区东大洋一带,面积约18平方公里。主要有坡积、冲坡积和冲积,以冲坡积为主。
  坡积层(Q2+3d1) 在红石崖一带的约3平方公里,厚度1米左右,为Q3d1;在东大洋一带的约0.3平方公里,为Q2+3d1。均分布于山前缓坡或残丘坡。
  岩性为深棕色含砾砂、粉砂质粘土等;砾石多棱角状,为复成分砾石。厚度变化不大,上为全新统坡积物(Q4d1)覆盖,下伏基岩。
  冲坡积层(Q3a1-d1) 呈向东凸出的弧形分布于红石崖—辛安一带,面积约13平方公里,厚度数米。位于山前缓坡及坡缘。
  岩性为灰棕色砂质粉砂、粉砂质粘土等,常含棱角状砾石,砾石成分复杂,粒径约1厘米。上覆上更新统冲积物(Q3a1),下伏基岩。
  冲积层(Q3a1) 分布于胶南石梁杨家一带,面积仅2平方公里,厚度1米左右。位于河流两侧的二级阶地,山前剥蚀堆积平原的古河道中。
  岩性为浅褐黄色粘土质粉砂,含钙质结核。上覆全新统冲积物(Q4a1),下伏上更新统中坡积层(Q3a1+d1)。

leon 发表于 2009-9-16 15:22

第一篇 地质基础  
第二章 地质构造

第一节 构 造


  青岛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中朝准地台(一级构造单元),鲁东隆起区(二级构造单元),胶北台拱,胶莱坳陷和胶南隆起(三级构造单元)之邻接部。位于沂沭和响水口—千里岩深断裂带之间。
  前震旦系地层多构成北东或东西向宽阔平缓褶皱;震旦纪以后的地层褶皱不发育,多受断裂影响而形成单斜构造或舒缓的波状褶曲,仅在断裂带附近,地层产状变陡甚至倒转。
  断裂构造在区内较为发育,主要为北东30°~60°及北东20°的压扭性断裂以及与其伴生共轭的北西向张扭性断裂。从形态上来看,区域内的断裂构造可分为线状构造、弧形和环状构造。

leon 发表于 2009-9-16 15:22

第一篇 地质基础  
第二章 地质构造
第一节 构 造

线状构造


  主要有北东东向及近东西向,北东向及北北东向,近南北向及北西向几组。
  北东东向及近东西向断裂 较大的有胶州市境内的断裂带,洋河断裂带,以及卫片解译波弧形线。
  北东向及北北东向断裂 在卫片上线迹明显,延伸较远,是最发育的断裂。主要断裂有:(一)丁字湾内的北颜武—西温泉—崂山水库—沧口大断裂。这断裂在胶州湾西岸的黄岛前湾口—烟台前—崔家潞湾—陈家?湾等处也有线迹出现。(二)北高家庄—西躬家庄—即墨—红岛大断裂,这断裂线迹长而明显。(三)莱西—大沽河断裂,是卫片解译发现的隐伏断裂。(四)营房村—丁家大村—安门庄大断裂。(五)胶南—张家楼—泊里—棋子湾大断裂。
  近南北向的断裂 该组断裂线迹隐晦出现,是卫片解译发现的。它们呈等距出现,主要的断裂有:吉利河断裂、大沽河断裂、五龙河断裂,以及即墨、沧口、浮山所、沙子口湾等南北向小断裂。
  北西向断裂 多局部出现,主要的有:即墨北西向断裂带、崂山湾西之刁龙嘴—王哥庄—东台村北西向断裂、洼里—驴岛北西向断裂、西干家河—辛安—韩家寨—河西郭—朱季村断裂。

leon 发表于 2009-9-16 15:22

第一篇 地质基础  
第二章 地质构造
第一节 构 造

环形构造


  胶南东部小珠山环形构造 位于胶南之东,由呈半环状的一组弧形断裂带组成此环,受花岗岩侵入岩体所控制。
  崂山南部沙子口环形构造 受侵入岩体控制,环中有花岗闪长岩小侵入体。
  王台—洼里环形构造 位于北湾之东北,环中有花岗岩侵入体。

leon 发表于 2009-9-16 15:23

第一篇 地质基础  
第二章 地质构造
第一节 构 造

弧形构造


  崂山水库弧形构造 呈弧形帚状,位于沧口—崂山—西温泉大断裂之旁侧。
  即墨弧形构造 从即墨经灵山至牛齐埠呈弧形线状弯曲延伸,弧顶于灵山向西突出,被一组北西向断层切断,弧之中心是由白垩系火山碎屑岩及火山岩组成。辐射状断裂构造。以即墨城为主中心向西呈放射状,向东与北东向构造相接,形成半辐射状的构造形式,是由6条弧形断裂组成。这些断裂从西向东,断裂走向由北西—南东转向为南北向至北北东—南西向分布。断裂延长大约在10公里左右,最长达20公里。这6条断裂是:湍湾—蓝家庄断裂,普东—小侯疃(长直乡)断裂,郭庆(营上乡)—小李村(营上乡)断裂,下疃(营上乡)—秦家庄(营上乡)断裂。
  丹山—湛山寺—薛家岛弧形断裂 这条断裂基本上是沿着白岗岩与粗粒斑状花岗岩的弧形接触带分布。它的北部呈南北向,在李村转成北东向,沿断裂劈理发育,并有大量后期岩浆重复侵入。
  该区的断裂构造由于形成的力学机制不同,形成的断裂特征也各有差别。
  (一)山子村—木苗山北北东向逆冲断裂。这条断裂从山子村开始,向南偏西方向经过木苗山,一直延伸到日照,走向北30°东,全长60多公里。断裂的东北端,在山子村到郭家小庄一段为前震旦系石英岩逆冲到白垩系下统青山组火山岩系上;在郭家小庄到河西庄一段为前震旦系石英岩逆冲到侏罗系上统莱阳组上;在河西庄以南,断裂发生在前震旦系之内,其间在高庄到丁家大村一段穿过燕山期花岗岩体。山子村—木苗山断裂的东南盘对于西北盘向北北东方向平移。在山子村—木苗山一段,断裂面向东南倾斜,倾角60°~70°。在断裂面上还见到一米宽的糜棱岩(登云山、袁家小庄),在主要断裂的旁边,见有平行的逆冲断层,该断裂层挤压性质。平堆的形迹也很明显,人字型构造发育,如在黑埠沟、大杨家两地,多见一条近东西向压扭断层及许多同方向的节理,在断层面上有倾斜20°的擦痕,断层面附近岩石破碎,有糜棱岩及小型挤压褶曲。该两断层没有穿过北北东向主干断裂而以一锐角与主干断裂斜交,锐角指向北北东方向。
  (二)王台—五莲北东向大断裂。是一条大断裂,为北东向高角度断裂,具有平移性质。
  (三)东营—铺镇北东东向逆冲断裂。这条断裂总的走向约为北60°~70°东,长40多公里,实际上由几条斜列的近东西向断层组成。最西南的是铺镇—大朱郭断裂,向东断层为第四系覆盖。在它北面出现另一条近东西向断裂—齐集断裂,向东又为第四系覆盖。在它的北面东营、西营一带又见到近东西向构造变动形迹。
  铺镇—大朱郭断裂在高子山沟地段出露最为清楚,断裂的南面是王氏组红色砂页岩,北面是莱阳组砂砾岩,在中间夹一段青山组火山岩系,出露宽度500多米,断裂带由许多平行东西向的断层组成,断层面向东南倾斜,近于直立,在断层面上见水平擦痕、绿色片状糜棱岩和切断的砾石。在莱阳组砂砾岩内所夹的紫红色页岩中见有拖曳褶曲,褶曲轴面与主干断裂的交角尖指向东向。此断层北盘向西平移,南盘向东平移。齐集断裂走向近东西向,断层面上有糜棱岩及挤压扭曲的扁豆体。整个破碎带宽度数十米,断层面上有水平的擦痕。在莱阳组地层内发育近南北向的张裂隙及人字型小构造。东营—西营近东西向构造变动由于南盘已被海浪侵蚀夷平而使断裂不明显,现在只能看到它的北盘莱阳组紫红色砂砾岩在东营、西营一带组成陡崖,沿这东西向陡崖壁上,岩石破碎零乱,不时有外来的黄绿色页岩附贴在壁上,在附近还见到一些70°走向的小断层。
  (四)胶州东西向断裂。这条断裂大部分为第四系覆盖,野外仅在个别露头上见到一些零碎现象。在胶州附近,莱阳组和王氏组沿近东西方向直接接触,缺失整套青山组地层。在胶州东面见一条东西向玄武岩,宽500米以上,在玄武岩内发育150°方向的斜列小断层。
  (五)即墨—城阳—肃家大断裂。这条大断裂与王台—五莲大断裂相连。野外实际看到的断层面以红岛北端后韩家一带最为清楚。在安山岩与流纹岩之间夹一条楔状王氏组红色砂质岩,东宽而西窄,在西段宁家东水库旁边有一个人工剖面,清楚地看到两个近于直立的断层面,走向北40°东,断层附近的流纹岩被压碎成角砾岩,在紫红色页岩中见有小褶曲。该断裂由于多次活动而性质多变,在红岛沟角村见断层走向北30°东,有水平擦痕及挤压小褶曲,劈理发育。
  (六)院后—板桥坊—灵山卫北东向平推断裂。该断裂横跨胶州湾口,其院后—板桥坊一段是胶州湾东侧,它使青山组火山岩系与燕山期花岗岩呈断层接触,在东南端弯曲的地方还见到有小块莱阳组砂砾岩夹于断裂带内。从灵山卫到朝阳山一段是在胶州湾西侧,它也使青山组火山岩系与燕山期花岗岩呈断层接触。整条断裂走向北40°东。断层东段断层面为第四系覆盖。在太平庄沿断层出露的小块莱阳组强烈破碎,但没有变质。在东去不远的姜家白庙,在侵入接触带上的莱阳组强烈变质。在断裂的东南侧白岗岩体内发育大量的北70°东方向的压扭节理,在十梅庵8米内有25条,延伸好几公里,是压性分支破裂。主干断裂东南盘向东北方向平移。在夏庄有一条规模很大的北70°东方向分支断裂,属压扭性,是主干断裂平移所诱导出来的人字型构造。
  (七)夏庄—灵山卫断层。该断层走向北东40°,倾向北西,倾角较陡,是胶州湾地区规模最大的区域性断层。断层西南起自胶南灵山卫,穿过黄岛前湾,沿着团岛至沧口岸的水下谷地,经沧口、崂山夏庄,向东北延伸至即墨周河口,全长达95公里。断层线平直,堆在即墨河谷被沿北西方向发育的断层错开,使该断层东段向北西方向平移约0?7公里,并和胶南至五莲间的另外两条断层成组出现,三者等距、平行,呈雁行排列,系左旋扭性断层。
  夏庄—灵山卫断层控制着青岛地区的地貌,胶州湾盆地和崂山山地两个地貌单元的形成皆与该断层活动息息相关。胶州湾的大体轮廓呈菱形,一边受北东40°断层控制,另一对边受北西向断层控制。其中夏庄—灵山卫断层就是最显著的断层,并且控制了断陷盆地东南边缘,断层在沧口以北一段构成了胶莱平原与崂山断块山地的截然界线。
  在黄岛前湾沿岸观察,该断层通过的地方破碎带宽达50~100米,构成谷地状负地形;主断层两侧白垩系青山组地层变得陡立,花岗岩中挤压破碎,矽化十分普通,脉岩十分发育。主断层因为呈负地形,被松散沉积物掩盖,而在主断层两侧能观察到比较多的断层现象。
  该断层形成时间为中生代,伴随有大量岩浆活动和火山活动。白垩纪末和整个第三纪是一个长期稳定阶段,到第四纪,该断层又重新复活。
  (八)太清宫断裂。该断裂北东向,沿太清宫海岸至狮子岩山坳一带。西侧山脉是花岗岩球状风化的裸露区,而东侧是莱阳组的粉细砂岩。狮子岩山坳的走向为北东50°,与区域上的主断裂构造相一致,在太清宫山顶的狮子岩东侧山坡粗粒花岗岩中,多见一些大小不等的压扭性构造,岩石经挤压破碎后风化强烈,该断层为一正断层。
  (九)崂山劈石口断裂。该断裂从王哥庄镇北沿岸经劈石口、北宅、浮山后到浮山湾止,全长40公里,全部发育于崂山花岗岩中,由太平宫去北九水途中的劈石口路堑(大崂村东北约3公里处)附近出露最为明显。断裂走向北东40°,倾向北面,倾角70°~80°左右,沿断裂岩石破碎,动力变质明显,在断层面上可观察到擦痕、阶步,逆阶断裂现象,是一条先左行后右行的平移正断层。
  (十)山相家—郝官庄断裂。该断裂是胶莱坳陷和胶南隆起的基底分界断裂,走向北东东。上侏罗世已存在,对胶州湾盆地南缘有明显控制作用。沿走向有明显的推覆现象。北东方向终止于胶州湾西侧。袁家小庄以西—房家东南段,走向62°,倾向322°,倾角60°。
  (十一)李村—东嘴山断裂。该断层北起李村,穿过青岛市区,进入胶州湾,产状330°,倾角65°,全长23公里。切割崂山花岗岩,该断层北段明显。
  (十二)鲁迅公园—李村南断裂。该断层北起李村南,南至鲁迅公园,全长13公里,断裂产状走向为320°,倾角46°,为扭性断裂,南端与青岛山断裂交汇。
  (十三)王哥庄—山东头断裂。该断裂北起王哥庄,向西南经九水、汉河,直到山东头,断层产状走向为315°,倾角70°,长28公里,为压扭性断层,断层宽窄不一。
  (十四)青岛—日照断裂。在赵家沟—大相家段,走向30°,倾向北西,在山相家以东与山相家—郝官庄断裂相交,错断山相家—郝家庄断裂约1?5公里。
  (十五)柴沟(高密)—上马镇(城阳区)断裂。在大刘家疃西—河西庄以南段,走向近东东,倾向南,倾角75°,为第四系沉积物所覆盖。
  (十六)百尺河(诸城)—二十五里夼(胶州)断裂。在天台寺以西—东营以东段,走向北东东,倾向南南东,倾角70°~75°,破环了张家庄—临泽向斜比翼地层的出露。
  (十七)五里堆—大西庄断裂。该断裂走向南东东,倾向北北东,倾角60°,出露长度为6公里左右。
  (十八)大涧北北西向阶梯状正断层。在大涧—小涧的左海蚀崖壁上,出现一系列北北西向正断层,断层面走向330°,倾向西南,倾角60°~70°,断距为数十米。
  (十九)四方北西西向断层和沧口北西向断层。这两个断层主要表现是,沿断裂带劈理云集,有些地方一米中有20~30条,走向为300°~330°,在地形上为冲沟。该断层北东盘向东南方向移动。
  (二十)芝山—北埠后—官地洼断裂。该断裂分布莱西最北端,西自黑虎山向东经芝山、银山,过大沽河,经北埠后延至官地洼、郭宝山一带,先呈近东西向,而后呈北东70°~80°方向,总长达17.5公里,断裂在地形上形成长条状垅岗,在芝山一带沿断裂带有许多裂痕出露。
  (二十一)孔家—田家断裂。东西向延伸被较新断裂切成三段,断裂延长4公里,断面南倾,倾角65°,切穿胶东群民山组和富阳组。
  (二十二)山里吴家—北宋家—李家洼断裂。该断裂位于芝山—北埠后—官地洼断裂南约6公里,呈东西向,大体平行排列,略有弯曲,断裂延长约10公里,切穿玲珑期花岗岩体和粉子山群地层。
  (二十三)堆金岭—望连庄断裂。该断裂位于莱西中部胶北隆起区与胶莱坳陷区接界线北侧,地面出露于堆金岭、上庄至望连庄北一带,大致成东西向,出露长大约3公里。
  (二十四)平度—王龙村断裂。该断裂展布于山东半岛中部,断裂延长达110公里。按其展布方位上从莱西中部通过,在水集附近向西延至牛溪埠、武备一线,西至平度境内。
  (二十五)招远—平度断裂。该断裂在莱西西北部通过,呈近南北走向,北端略偏北东,南端甚至略偏北北西,呈一向西突出的弧形。断面倾向南东东或东,倾角37°~70°不等,带宽一般为30~50米,最宽处上百米,最窄处不足10米,切穿错断两条较古老的东西向断裂。
  (二十六)西围—高山断裂。该断裂分布于莱西西北部与招远接界地区,自唐家庄乡的西围格庄向北,经过滨涧、银山、高山到程家庄一带,长达14公里。断带宽度较大,一般数十米至数百米,灵雀山一带最宽达700余米。该断裂在地貌上呈现一系列小丘和垄岗,突出于周围极为明显。莱西境内是该断裂的南段,出露长约7公里,北宽南窄,北段为最宽达50~150米的断裂破碎带。
  (二十七)徐家庄—山北头断裂。该断裂在徐家庄西南,经郑家下夼过山北头后伏于大沽河第四系覆盖层之下,呈北北东向,延伸6.3公里。断面倾向北西,倾角80°。徐家庄一带,断裂带宽120米,其他地段也有数十米宽。该断裂在徐家庄北被后期形成的北西向断裂切断,东北盘向北西移动450米。
  (二十八)大店东—矫格庄断裂。该断裂呈北北东向,断续延伸4公里,断面西倾,倾角85°,破碎带宽50~100米,切穿胶东群民山组和富阳组,被两条晚形成的北西向断裂错成三段。
  (二十九)南墅—东院上断裂。该断裂呈北东向,延伸约2公里,断面倾向东南,倾角78°,切穿粉子山群明村组第一段,性质为逆断层。
  (三十)垛山前断裂。该断裂呈北东向,在莱西境内延伸4公里,在秦家附近被后形成的近南北向兴隆村断裂错断。
  (三十一)马连庄—展家断裂。该断裂呈北东向,断面倾向南东,倾角70°~80°,切穿胶东群民山组,属正断层性质,延伸约5.5公里,在咸家屯西南被后形成的北北西断裂切断,东盘向北错开约数十米。
  (三十二)业家庄—西嘴子断裂。该断裂北东向,断面倾向东,倾角70°,切穿粉子山群山张家组,并使其与青山组相接触,属于正断层性质。
  (三十三)臧格庄—小官庄断裂。该断裂位于河头店以西约3公里,北东向,延伸4.5公里,将白垩系青山组与王氏组切断。
  (三十四)朱沟—咸家断裂。该断裂地面出露的是两条相距不远平行的北北西向断裂,延伸距离3.3公里,断面倾向北东东,倾角75°,切穿胶东群民山组,并将北东向的马连庄—展家断裂错断,是较近形成的新断裂。
  (三十五)西巨—东曹家断裂。该断裂是一条北北西向断裂,在莱西境内延伸长达15公里,走向320°~335°,东曹家以南与南北向的尚家庄—任家疃断裂相连,二者合并归入北北西向构造,称之为西巨—东曹家—任家疃断裂或莱西断裂,是在较近地质时代形成的。
  (三十六)山口断裂。该断裂位于武备乡北6公里处山口村东南,将青山组和王氏组错移一公里许(东盘北移、西盘南错),是较近地质时代形成的。
  (三十七)蔡家庄—南永丰断裂。该断裂位于院上镇的蔡家庄与南永丰之间,出露长度约3公里,断层两侧地层及错移情况同山口断裂,不过其断裂距更大,长达6公里左右。
  (三十八)东嘴子—后车兰泊断裂。该断裂位于南北尚家庄—任家疃断裂左侧,自后车兰泊向西北方向呈“S”形延伸,长达15公里左右,断面倾向南西,倾角70°,中间被一北北东向小断裂分为两段,使青山组火山岩与胶东群富阳组直接接触。
  (三十九)芽儿场—韶存庄(莱西)断裂。该断裂呈“S”形展布,位于产芝水库白垩系断块的另一侧,与东嘴子—后东兰断裂遥遥相对应。
  (四十)潘格庄—中庄断裂。该断裂位于前庞格庄、潘格庄、中庄一线,以北西70°方向延伸,长约8公里,断面倾角70°,倾向北东,挤压破碎带呈浅紫色,宽2~3米,沿断裂面有基性岩脉侵入。
  青岛地区的地层褶皱不发育,多受断裂影响而形成一些单斜构造式舒缓的波状褶曲,仅在少数地区形成一些开阔平缓褶皱。
  (一)南墅向斜。该向斜位于莱西南墅一带,轴部在皮家园—徐家庄—夏家庄一线,由粉子山群明村组含石墨岩系组成。两翼为明村组第一段,轴部为明村组第二段,北翼产状正常,倾向南,倾角65°左右;南翼被断裂破坏,地层呈倒转产状,倾角与北翼相近。
  (二)日庄倒转背斜。该倒转背斜位于南墅向斜的南日庄一带,轴部出露大面积粉子山群山张家组,两翼为明村组,轴向近于东西。
  (三)大野头向斜。该向斜位于莱西水集东南望城以东草花山一带,由粉子山群组成,两翼为粉子山群山张家组,轴部为明村组,轴部在塔埠头—谭格庄一线,轴向迹线近东西。
  (四)夏格庄向斜。该向斜中部由王氏组第三段构成,两翼由王氏组第二段构成;北东翼还出露青山组火山岩等,轴向北西西向,两翼倾角13°~15°。
  (五)黄海北部(坳陷)。基础构造层中多为较古老的下古生界,而上古生界和中生界并不发育甚至缺失。它处于连云港东负磁场带。自连云港沿北东方向一直延伸到东经124°以东,向西可伸展到青山的滨海及淮阴地区。因此,它的基底性质应与连云港地相同,为前震旦纪锦屏山组和云台组弱磁性变质岩系。
  它是在古老基底上发育的盆地,基础构造层不发育。盆地始于晚白垩世(黄七井在1 328米以下钻过二套砂泥岩层,上段为暗色,下段为红色,所含介形虫、孢粉、轮藻等化石经鉴定为白垩纪,而叶肢介鉴定为古新世,暂定为晚白垩世。其与老第三纪之间为假整合接触关系)。但从整个盆地看以新生代为主的中、新生代盆地,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四周为隆起所包围的远离陆地的独立盆地。由于受到北东东向柔性浅变质基底控制,盆地呈北东东向排列,整个盆地被四条北东东向凸起分割成凸凹的条带。
  (六)胶莱坳陷。胶莱坳陷位于胶东半岛东南侧,走向北东,面积达15 000平方公里,是中生代发展起来的内陆坳陷。其四周为早元古界粉子山群浅变质岩系构成坳陷的基底,其上接受早白垩世莱阳组的,由粗粒—细粒—粗粒完整旋回的砂砾岩、砂岩、泥岩组成的河流相—湖相碎屑沉积。其中,第四段水南组以白云岩为主,夹粉砂岩、黑色泥岩、油页岩,为深湖相沉积,厚度大,分布广,岩性稳定,具有良好的生油能力。该组含丰富的化石,1977年苏德英新发现的介形虫以Lycoptera Sinensis, Qinkgoites Sp为重要分子;第五段岩层在山前店火车站南约500米陡崖下,见有Lycoptecocypris Circulata Liib, L. infantilis Liib;第六段岩层在朱家庄见有Cypridea Koskulensis Mandel, Lycopterocypris off infantilis Liib, L. aff eggeri Mandel., Darwinula sp. indent, 这些化石均应属于早白垩世。
  青岛地区在构造上是受控于断裂,影响中生界地层,产生时代是燕山旋回以后的,有的断裂一直延续到新生代。这些断裂不仅控制地质构造的格架,而且也控制岩浆活动和火山口的分布以及海陆岸线的延伸。
  根据大地构造特点在市区可划分5个四级构造单元:
  (一)桃林报屋顶中深变质岩变形域北东端。该变形域的出露形态为南西西宽、往北东东尖灭的楔形,区内为它的北东端,位于沧口断裂南西段与郝官庄断裂北东端所限定的三角形地带中。在此范围内,北西部为黑云片岩、黑云变粒岩等构成的胶南群于家岭组、邱官庄组,中部是以片麻岩为主的胶南群甄家沟组,南部为混合岩—混合花岗岩体。其界线大致为北东向。
  1.多期褶皱形迹。北西部黑云片岩、变粒岩中岩性层理明显,多为中厚—厚层,So(岩性层理)与(片理、片麻理)多数平行,可见小—中型顶厚等斜褶皱(),偶见无根褶皱。在片麻岩段和混合岩—混合花岗岩段中的形迹偶有残留,以、(面上有多硅白云母的片理、片麻理)很发育为特征。
  在岩石倾向相同的地段,的倾角变化很大。区西侧的曙光村,见中型褶皱被折叠成同斜褶皱;分布较普遍说明褶皱也较发育。
  、倾向变化也较明显,中、小型圆弧状直立开阔褶皱()亦分布较多。多为短轴的,也可确定出大型的。如石梁刘家北东东向背形长约5公里、宽约4公里;前马连沟东之北东东向向背形长和宽均约2公里;红石崖南之东西向背形长和宽均约2公里。总观桃林报屋顶变形域似一复背形。
  的轴向大致为北东东—东西,轴的切线近于水平。中、小型、的轴产状变化很大。
  2.韧性剪切带形迹。该域内南、北部往中部过渡地带,混合岩中变斑晶或眼球的形态及排列受剪切作用控制。混合岩段是由许多混合岩条带组成,具线型特征。可初步认为混合岩段是沿韧性剪切带形成;其主界面位于片岩、变粒岩段与片麻岩段的界面附近。在主界面附近,变斑晶和眼球特别发育。大型背形顶部的混合岩段基本已被剥蚀掉,所以此类古老韧性剪切带的形迹主要分布于大型背形的两翼。该域南部的、倾角较小,古老韧性剪切带的出露面积更大。
  3.脆性断裂形迹。本区的北西边界是北东东向郝戈庄断裂。在晚白垩世此断裂南盘的胶南隆起显著抬升,北盘的胶莱坳陷较大幅度下陷。沿断裂的这一地段形成东大洋火山岩带。域内尚未发现郝戈庄断裂的次级断裂。区的南东边界为混合花岗岩带的南东界面。沿该界面无脆性断裂形迹,但在混合花岗岩带及片麻岩段中初步确定了三条陡倾斜断裂:小夼—西郭家沟断裂、河洛埠—惠家断裂、三角湾—大桥断裂。总之,该域内部脆性断裂不很发育,中生代以来的脉岩亦很少,区内主要裂隙为北东东向和北北西向。
  (二)东大洋火山岩带。此带处于胶南隆起与胶莱坳陷之接合部。南东以郝戈庄断裂、沧口断裂为界与桃林报屋顶变形域、崂山花岗岩带相邻;北西与大麻湾坳凹、胶州城南坳凸为邻,推测界线为北东东向,估计倾角约60°。
  1.岩石层理。带内地层主要是下白垩统青山组。其下亚组中的层理产状以倾向310°~321°,倾角20°~43°为主,另外尚有次要产状:倾向270°~295°,倾角40°~87°。少数产状:倾向30°,倾角21°~55°。局部产状:倾向350°,倾角56°。倾向112°,倾角62°。
  上亚组中的层理产状变化更大。总体以北东—北东东走向为主,次为北北西向和北西向:倾向320°~344°,倾角24°~90°。倾向144°,倾角17°。倾向230°~260°,倾角42°~72°。倾向70°~85°,倾角12°~84°。青山组下亚组的层理走向与火山岩带的总体走向夹角较大,而上亚组的层理走向与其夹角较小;层理的倾向始终以北西向为主;倾角由缓逐步变陡。火山岩带的派生压扭性断裂与控制火山岩带的主干断裂的夹角逐步变小;而张扭性断裂由北西西向转为北北西向为主。此带内褶皱构造不发育。
  2.构造裂隙。实测断裂中出露较清楚的为西宅子头—西山前断裂。其断续出露长度为5.5公里,灰白色流纹质碎裂岩带宽40米,带内的平直断裂面倾向310°、倾角83°,沿主断裂面有叶腊石化,两侧岩石(流纹岩)裂隙或洞穴中充填有粘土化流纹质熔结凝灰岩。上盘为碎裂状球粒流纹岩,下盘为球粒流纹岩夹薄层流纹质凝灰岩。层理产状为倾向310°,倾角88°。
  该断裂的分支断裂位于其北西约160米处,断裂破碎带宽10米,断裂带的岩石成分与主干断裂的相同。断面呈舒缓波状,其倾向115°,倾角57°。面上有两组擦线,其产状一组为北北东侧伏、侧伏角70°,一组为北北东侧伏、侧伏角80°,阶步指示逆冲。
  东大洋火山岩带中的裂隙以北东、北西西两组较发育,次为北北东、北东东、北西和北北西四组。另外,在东大洋一带可见到倾向298°倾角75°的裂隙密集带。
  (三)崂山花岗岩带。该带位于胶南隆起的北东段,其总体产状为北东东走向,其倾向为北西,西界面倾角约60°,东界面倾角较小。
  1.岩带中各期次岩体形态及产状所反映的构造形迹。本带中构造序次较多。控制莱阳组形成坳陷盆地及控制郭家岭石英二长岩体的构造,控制青山组下亚组的断裂为第二序次的构造成分。而本带中控制崂山阶段各侵入次岩体的构造,各期次岩体之形态和产状能体现出该构造带中不同序次的构造形迹特征。
  a、b次岩体平面形态多呈弧形。小珠山岩体中的a、b次岩体为向西凸的不规则弧形,崂山岩体中的a、b次岩体为向东凸的弧形。大致产状都是总体向北西陡倾,反映了主要受北东及北西向断裂控制。其中北东向断裂较平直(岩体的北东向边界较平直),说明三、四序次的带内次级构造为北东向扭性断裂及北西向张扭性或张性断裂。
  c次岩体之形态,除在小珠山为向南西凸的弧形,在青岛市区表现为北东向脉群,说明第五序次的构造成分以北东向扭性断裂为主。
  a、b、c次岩体之间的明显侵入关系,是划分三、四、五序次断裂的主要依据,不同序次断裂的力学性质、发育程度也有一定差异。穿切a、b、c次岩体的酸性—基性—酸性脉岩系列,以北东走向、陡倾斜为主,间隔1~2公里出现一个脉岩带。它们属扭性断裂控制,这些断裂是区内新华夏系的第六序构造成分。
  在上述脉岩带中,沿脉岩边部常有光滑而平直的断裂面,并常有0.1~0.5米宽的破碎带。在花岗岩带的一些边缘地段,有较宽大的破碎带并具有上下滑动形迹的断裂面。在岩带中,每隔1~5公里出现一条延长较稳定的北东向扭性断裂;还有不均匀分布的北西向及北北西向张扭性断裂、北东东向压扭性断裂。这些晚于岩脉的断裂形迹,多数为新构造运动的成分。
  2.岩带中的裂隙。岩带中裂隙较发育,北北东—北东东方向中以走向约50°的一组最发育,次为40°±、20°±、80°±;北北西—北西西方向中以走向320±的一组最发育,次为290°±、310°±、280°±、350°±。裂隙均为陡倾斜,多数倾角为80°~90°,倾向变化较大。北北东—北东东走向者多具扭性及压扭性特征,北北西—北西西向者多具张扭性特征。在一些地段常形成裂隙密集带,一般地段裂隙间距为大约1米,个别地段为3~5米。
  (四)胶州城南坳凸。该单元东起营房西至景芝大店断裂。出露地层为中生界上侏罗统莱阳组上亚组,岩层以向北东东缓倾斜为主。其与东大洋火山岩带、大麻湾坳凹之间的界线均为第四系覆盖,为断裂接触。
  岩石以正常陆相沉积岩为主,且都是缓倾的单斜构造,褶皱和断裂构造不发育。
  (五)大麻湾坳凹。该单元东起城阳镇西至高密城东12公里处,南自胶州市南东北至城北35公里处。出露地层为上白垩统王氏组二、三段,层理倾向变化较大,主要为北北西—北西西向及南南西、南东,倾角10°~30°为主。
  该单元在区内有两条近东西向断裂,其下盘的玄武岩层中近南北向伴生张性裂隙较发育,使玄武岩层成为不均匀的弱含水地质体。

leon 发表于 2009-9-16 15:24

第一篇 地质基础  
第二章 地质构造

第二节 新构造


  青岛地区从地貌发育上看,是属于新地壳运动稳定区,但在某些断裂带上都具有一定的现代新活动性。
  青岛地区有三条北北东向大断裂发育,向北通向胶东半岛,向西南经五莲、诸城一带同沂沭深断裂带衔接。其中,即墨—城阳—阴岛断裂具有新的活动性。1982年,青岛市地震办公室组织构造地质工作者实地察看了城阳地裂缝,认为城阳地裂缝是地质构造作用引起的。城阳地裂缝位于城阳断裂带内,分布于城阳区仲村、小周村至即墨市丰城乡之间,北北东向断续延伸100米以上,向地下延深达10米以上。
  另一条发育于崂山西侧的窑上—铁骑石断裂,向北延伸经丁字湾至牟平入北黄海,贯穿整个胶东半岛。此断裂南端有即墨温泉分布,北端牟平一带在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弱震。小震活动较为频繁。
  另外,在青岛东侧黄海中发育有一条北东方向的大断裂。1932年8月22日曾于此带潮连岛海域(东经121.6°,北纬36.1°)发生过6.25级强烈地震,1992年1月23日在35°17'N,121°10'E发生5.6级地震。
  除此之外,夏庄—灵山卫断层具有十分明显的新构造活动标志。(一)断层在沧口以北一段,构成胶莱平原和崂山界线。断层西北盘,地貌上为准平原,地层为晚白垩系的青山组和王氏组,二者微微倾斜(5°~18°),中生代晚期的火山口(如女姑山,驯虎山等)仍然残留在准平原上。(二)据海洋局一所资料,胶州湾内钻孔最下部松散沉积物黄粘的C14年龄为18 000±200年,属晚更新世。
  青岛地区新构造运动不强烈,历史上未见有强震震中的记录,记录到的小震比较频繁,弱震震中有呈北西、北东向分布的趋向,反映北西、北东向断裂有活动的迹象。该区自新生代中更新世以来,地壳一直处于缓慢隆升状态,但稳定之中也有一些活动的迹象,其表现一为引起断裂构造的继发性活动,二为地面的差异性升降。
  (一)区内四级构造单元为五个地块,它们相互之间多以断裂构造相联接,断块活动是区内新构造运动的主要形式。
  沧口断裂和红石崖—城阳断裂晚第三纪以来有过活动,表现在:1.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该区地貌单元的分布;2.第四纪局部凹陷的形成;3.中生代断陷盆地的形成;4.深部的侵入岩体抬升数百米至千余米而暴露地表,且仍在缓慢上升;5.在航磁资料和钻孔资料中也有显示,两断裂还具多期活动性,表现在中生代盆地内地层的断褶和大规模崂山花岗岩的侵入等。
  其他晚第三纪以来有过活动的断裂有:五里堆—大西庄断裂,它将区内较新地层上白垩统王氏组不同岩性层不规则地错在一起,并发育有许多现代泉;小涧—上马镇断裂,控制了部分第四纪地层的分布;北宅—浮山所断裂,在崂山劈石口附近将一侵入于崂山花岗岩中的第三纪橄榄辉石玄武岩墙切割;与此断裂在错动方式、构造位置和展布方向均相同于王哥庄—山东头断裂。
  (二)崂山和小珠山地区就一直处于稳定上升的状态,尤其是进入新生代中更新世以来更甚。1.在崂山海拔高度1 120米处和小珠山海拔高度724米处均见有海蚀遗迹(海蚀穴)分布;2.鲁中期夷平面现保留在大致海拔高度300~500米范围;3.区内大量存在的岩岸显示了上升海岸的特点。沧口断裂带以西、以北为胶莱新生代侵蚀平原,以东为长期上升山区,此分界线在胶州湾西部大致以洋河为界。另外,洋河以南逢猛山一带之胶莱新生代侵蚀平原南缘,自新生代中更新统以来长期相对坳陷状态,在胶州湾北岸沉积了大量的海积物。下降海岸在长期的坳陷过程中也时有上升。胶州湾是一个受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断裂构造控制的断陷盆地,形成于新生代第三纪末至第四纪中更新世。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