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s Archiver

青岛酒店预订

leon 发表于 2009-9-16 12:29

青岛市志18:民族宗教志 第二篇 宗教:天主教

  天主教是伴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而逐步传入和发展起来的。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兖州教区德籍传教士白明德于1898年来到青岛,在太平路天后宫后建起了一座木房,作为传教场所。这是天主教在青岛的第一处活动场所。1900~1902年,白明德划购了曲阜路、安徽路、德县路、浙江路口之间的地皮,修建了一座石基砖瓦平房的教堂。此为青岛最早的天主教堂,并成为青岛天主教会的所在地,亦是青岛天主教会活动的中心。当时天主教会在曲阜路1号内设小型印刷所1处,专供印刷天主教经典用。1932年迁至曲阜路3号,并扩建为印刷局。1925年2月1日,成立了天主教会青岛监牧区,将胶县、高密、即墨、诸城、日照、临沂、郯城、费县、蒙阴、沂水、莒县11个县划归青岛管辖。3月18日罗马教廷任命德籍神甫维昌禄为监牧区主教。1928年6月14日正式成立青岛代牧区。同年9月23日,由罗马教廷驻华公使意大利籍主教刚恒毅在兖州天主堂祝圣维昌禄为青岛代牧区主教。

  1932年在原天主堂地址上动工兴建大教堂,1934年建成,定名为“圣弥厄尔”天主堂,亦称“总堂”。1936年郯城、临沂、费县、蒙阴、莒县等6县,划归临沂教区。1942年,山东阳谷教区主教田耕莘(华籍)调来青岛教区任主教。日本当局调圣言会关神父(日籍)住主教府。在圣弥厄尔天主堂的前大门旁挂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大日本军管理”。1943年,郑致元、魏书田在圣弥厄尔天主教堂由主教田耕莘祝圣为神甫。1945年12月24日,田耕莘被罗马教廷庇护十二世擢升为第一位中国籍的枢机主教。翌年2月18日在梵蒂冈接受“枢机冠”,5月27日回国。抵达青岛时,市内的神长、教友去机场和总堂迎接,山东各地堂口亦派来代表欢迎,美国海军陆战队乐队在总堂大门外奏乐,田耕莘做了大礼“弥撒”。1946年5月,田耕莘调离青岛教区,赴北京教区任总主教。青岛教区暂由吴伯禄(德籍)代理主教。1947年,滕永华、刘祥文在北京由田耕莘主教祝圣为神甫,后回青岛教区工作。1948年10月,吴伯禄正式被任命为青岛教区主教。

  日本投降后,由于解放战争迅速发展,山东各地相继解放,天主教会各教区及其所属各县的神修人员先后来到青岛。1945年,临沂教区天主堂神职人员外籍5人,华籍2人,负责人德籍贾鹤岩,来青岛住绥远路(现包头路)31号;1947年,圣言会高密分会外籍神职人员28人,华籍1人,副会长德籍葛来绥,来青岛住栖霞路7号;1948年7月1日,益都教区方济各会院,外籍神职人员2人,华籍2人,代理主教法籍法式善,来青岛后住太平角四路9号;1948年7月,周村教区方济各会堂神职人员,美籍主教品格尔来青岛住荣成路4号;济南教区方济各会堂来青岛住黄海路2号;兖州教区圣言会会院来青岛住南海路3号。至1949年青岛解放前夕,市区有教堂10处,修女院11处(分属5个系统),外籍神修人员36人(已有70多人离青返国),华籍神修人员158人,信教群众5 000~6 000人。

  天主教会青岛教区受罗马天主教总部和教宗驻南京公使领导,接受其津贴供给。天主教总部每年经美国转拨中国总分会,按月由南京拨款2 000美元,占青岛教区经费总开支的75%,不足部分由当地信徒捐集。青岛天主教教区神职人员大部分为圣言会会士,并受其管理与供养。

  1949年1月,青岛教区被罗马总部升格为司牧区。1951~1952年,外籍神修人员因犯罪先后被中国Gov驱逐出境的23人(主教4人,神父15人,修士2人,修女2人),申请离境的12人,病死的1人。在反右派斗争中,有15名神修人员被错划成右派分子。此时济阳路天主堂、贵州路天主堂、西吴家村天主堂和南仲家洼天主堂,因无神甫做弥撒,先后停止了宗教活动。总堂和东镇、四方、沧口3个分堂,由神甫贾怀信、张希圣、郑致远做弥撒,进堂望弥撒的教徒约1 000人。“文化大革命”中,各天主堂的宗教设施全部被毁,神、修人员被遣送,教堂被迫关闭,宗教活动停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Our Party和人民Gov的宗教政策得到了重新贯彻,在“文化大革命”中占用圣弥厄尔天主堂的单位于1980年初搬走,青岛市人民Gov随即拨款35万元对圣弥厄尔大堂进行全面修整。1981年4月11日,由全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宗怀德主教主持举行了盛大的开堂祝圣仪式,圣弥厄尔大堂重新开始了宗教活动。

  天主教青岛教区于1987年12月29日召开天主教青岛教区教务工作会议,决定根据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中国天主教教务委员会的有关选圣主教的规定和《青岛教区主教选举办法》选举天主教青岛教区正权主教。在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副团长、中国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副主任宗怀德主教的主持下,青岛教区神甫韩锡让当选中国天主教青岛教区正权主教。按照天主教的传统礼仪,韩锡让跪在监选主教宗怀德的面前,手按圣经举手宣誓,并向监选主教行了亲权礼。中国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刘柏年,山东省人民Gov和青岛市人民Gov宗教事务处负责人出席了会议。天主教青岛教区选圣的正权主教是建国后青岛天主教第一位自选自圣的主教,使青岛天主教结束了近40年主教出缺的状况。

  1990年,青岛天主教有主教1人(韩锡让)、神甫3人(段子勤、郭殿修、陈天浩)、修女5人、教徒2 500人左右,开放教堂2处(浙江路圣弥厄尔大堂、平度市陈家屯圣母堂)。

[b]第一节 活 动[/b]

  天主教入教者在入教前要听神甫讲“道理”,要拜“教父”或“教母”,在弄懂了“道理”之后方可正式入教。入教时由神甫为其举行“洗礼”仪式,并起“圣名”。

  天主教的基本宗教仪式是由神甫做“弥撒”。神甫做弥撒是重演耶稣基督当年在十字架的“祭献”。教徒必须按照圣教四规的要求,在主日(星期天)和重大瞻礼(即教会的节日)参与弥撒。

  天主教的主要节日有:耶稣圣诞(圣诞节12月25日)、耶稣复活(复活节)、圣神降临(降临节);后两个节日,日期不定,但必须在主日举行。圣母升天(8月15日)。以上四大节日为天主教的四大瞻礼日。其次还有:三王来朝(1月6日),耶稣升天(耶稣复活后40天),圣若瑟(3月19日),耶稣君王(教会“常年期”最后一个星期日),诸圣瞻礼(11月1日),圣母无染原罪(12月8日),主日(星期日)。在这些节日中,教徒都要到教堂望弥撒、办神功、领圣体。


[b]第二节 教堂 历任主教[/b]

[b]总 堂             [/b]

  原名“圣弥厄尔天主堂”,位于市南区浙江路15号。由德籍神甫维昌禄任主教后开始筹划,并回德国各地教会募集资金,但当时正值德国纳粹党魁希特勒为准备战争而通令全德不准货币输出,因而维昌禄在德国募集的一部分款项未能带来青岛。维昌禄遂又向青岛教区所属各地教徒募集捐款,由德国建筑设计师毕娄哈设计,于1932年动工兴建,1934年建成。

  总堂占地面积约2 470平方米,主体建筑高60米,整个建筑系钢筋混凝土与花岗岩结构。建筑平面采用拉丁十字形,正门面南,在其左右设有衬门。正门上方有一巨大的玫瑰窗,两侧各耸立1座钟塔,塔身高56米,塔顶各竖有4米高的巨大十字架,塔内上部悬大钟4个。教堂大厅高18米,左右设有走廊,衬以彩色玻璃窗,光线柔和;走廊墙壁上装有耶稣苦路彩雕14处,栩栩如生。教堂后方设有1个大祭台,下方左右对称各设2个小祭台,再配以上方穹顶的圣像壁画。堂内大厅有可容教徒千余人的席位,前门上方有唱经楼1个,原有管风琴1架,可分2 800多音调。圣弥厄尔天主堂不仅是青岛地区最大的教堂,也是中国有名的天主教堂之一。

  1934年10月27日大堂落成后,举行了盛大的招待会。翌日(主日),举行了新堂祝圣典礼。

  青岛解放前夕,总堂有德籍主教1人,神甫7人,修女2人,美籍修士1人,华籍神甫2人。青岛解放后,外籍主教、神甫及修女全部离境,教堂由中国神甫管理。

  “文化大革命”中,教堂受到严重破坏,耶稣苦路彩雕和管风琴被毁坏,教堂亦被关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市人民Gov拨款进行了全面修复,1981年4月11日大堂正式开放。


[b]分 堂[/b]


 [b] 沧口天主堂[/b] 1928年7月,天主教会青岛教区总堂在沧口德仁路1号购地1 692平方米,瓦房20间,设立分堂。1948年因进堂教徒增多,又修建1所教堂,可容纳教徒300~400人。住堂神甫:1928年为德籍神甫魏若望,1930年为德籍神甫翁克满,1938年为德籍神甫康方济,1942年为德籍神甫辛济赫,1946年为华籍神甫张兴叶,1948年为华籍神甫郑致远、滕永华和荷兰籍神甫吉容格,1949年为德籍神甫范肯、辛济赫,1950年为德籍神甫宁德林,1951年为华籍神甫刘祥文,是年8月以后不再设住堂神甫。主日由华籍神甫王世光前去做弥撒。“文化大革命”中该堂被停止活动,房屋交青岛市房产管理局代管。?

  [b]东镇天主堂 [/b]1930年,德籍神甫白明德在台东一路32号租用土地21。14公亩,建房2幢,设立分堂。堂内正中设一大祭台,两边各设1个小祭 台,一为若瑟祭台,一为圣母祭台,可容纳教徒200人。住堂神甫:1930~1949年先后8届均为德籍神甫高路德、魏若望、布格熙、康方济、赵明德、德礼勉、能良、范守义、辛济赫,1951年为华籍神甫魏书田,1955年为华籍神甫郭隆静,1959年为华籍神甫魏书田,1965年为华籍神甫贾怀信。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停止活动,房屋交青岛市房产管理局代管。后因拓宽道路被拆除。

 [b] 贵州路天主堂[/b] 1932年10月,德籍主教维昌禄购得贵州路21号房屋1处,有平房23间,占地17。84公亩,设立分堂,当时无住堂神甫。1939年,维昌禄请德籍建筑设计师毕娄哈绘图,增建1座有钟楼的教堂,可容教徒1 000余人。住堂神甫为德籍神甫窦思德。1948年7月为德籍神甫吕秀礼,1951年为华籍神甫滕永华。1955年以后,无住堂神甫,主日由总堂派神甫前往做弥撒。1958年该堂停用,房屋交青岛市房产管理局代管,1980年被拆除。

  [b]济阳路天主堂[/b] 1938年9月16日,天主教会青岛教区总堂向日本人中野善治郎租得济阳路12号住房1处,有平房12间,偏房3间,占地16。76公亩,设立分堂。有日籍修女1人,德籍修女2人。堂内设祭台1个,可容教徒100余人。院内设有日本幼儿小学1处。住堂神甫:1938年为波籍神甫濮宁格,1948年春为德籍神甫吕秀礼,是年秋,为华籍神甫刘殿俊,1951年1月为华籍神甫孙知宾,1953年为华籍神甫张希圣。1958年该堂停止活动,房屋挪作他用。1959年,青岛市政协与教会在此合作成立面粉厂。1960年其房产交青岛市房产管理局代管。

 [b] 绥远路天主堂 [/b]1945年12月,天主教会青岛教区总堂租得临沂教区在绥远路31号楼房1间,平房2间,设立分堂。到1948年,进堂教徒增多,便将楼后一大间平房修葺,改作教堂,另盖2间平房为神甫住用。为便于管理,1951年1月25日合并于济阳路天主堂。住堂神甫:1945年为德籍神甫霍引耕,1946年为德籍神甫裴智能,1951年为华籍神甫孙知宾。

  [b]四方天主堂[/b] 1946年3月,天主教会青岛教区总堂在四方北山购地2。72公亩,平房34间,设立分堂。1948年又购得地皮及房屋1处。是年4月,该堂由北山二路38号迁至北山二路34号,1956年又迁至四方遵化路8号。住堂神甫:1946年为德籍神甫马泰轲,1951年2月为华籍神甫李崇伦。“文化大革命”中该堂停止活动,房屋交青岛市房产管理局代管。

  [b]南仲家洼天主堂[/b] 1947年2月,天主教青岛教区总堂在南仲家洼880号购地10。8公亩,平房24间,设立分堂。进堂教徒150余人。住堂神甫:1947年2月为德籍神甫黄德昭,1949年为德籍神甫周泰,1950年11月13日为华籍神甫国汉卿。1958年该堂停止活动,房屋交青岛市房产管理局代管。

  [b]西吴家村天主堂[/b] 1948年7月,天主教会青岛教区总堂在西吴家村608号购地21。4公亩,瓦房66间,设立分堂。堂内设祭台两个,一是耶稣祭台,一是圣母祭台,可容教徒100余人。住堂神甫:1948年为德籍神甫范守义,1956年为华籍神甫段子勤。1958年该堂停止活动,房屋交青岛市房产管理局代管。


[b]历任主教[/b]

  [b]维昌禄[/b](1883~1941年) 生于德国雷根斯堡。先在西里西亚读文学,后去莫德林读神学,1907年2月10日在莫德林晋铎(神甫)。维氏于1908年9月15日来华,在兖州修院教书,1913年任兖州小修院院长,1915年任兖州大修院院长。1925年3月18日,罗马教廷任维昌禄为青岛监牧区监牧主教,1928年6月20日任青岛代牧区主教,同年9月23日在兖州由罗马教廷驻华公使主教刚恒毅祝圣。1941年10月3日维昌禄因病在青岛去世,葬于圣弥厄尔天主堂西侧的墓穴内。西墙上方有石碑一方,刻有中文和拉丁文维氏的简历。

  [b]田耕莘[/b](1890~1967年) 字聘三,山东阳谷县张秋镇人。1918年晋升神甫,1929年入圣言会。1939年7月任阳谷教区主教,同年10月赴罗马接受教皇亲自祝圣。1941年调任青岛教区主教。1945年12月24日教皇提升32名新的枢机主教,田列其中,是天主教中第一位华籍枢机主教。翌年任北平总主教区总主教。1949年去美国。1959年罗马教廷任命田耕莘为“台北总主教”,翌年抵台湾,1966年病老辞职。1967年7月24日去世。

  [b]吴伯禄[/b](1885~?年) 德国人,1926年毕业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同年来华,在济宁戴家庄学习中文。1927年来青岛任助理司铎。1930年在莒县传教。1936年任圣言会高密分会会长。1946年6月任天主教青岛教区代理主教。1948年10月升任青岛教区主教。1951年8月,因其为首组织反动组织“圣母军”被中国司法机关逮捕,后被驱逐出境。

  [b]韩锡让[/b](1917~1992年) 山东省禹城县人,1949年4月毕业于武汉两湖神哲学院,并升神甫,同年回济南任神甫。1950~1952年任济南小修道院院长。1952~1957年在济南市第二医院眼科学习。1957~1958年在济南洪家楼修道院任教。同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并劳动改造,1970年被遣返原籍。1981年平反,恢复其神职。1982年12月来青岛任神甫,1987年12月任青岛教区主教。1980~1990年为全国和山东省天主教爱国会及教务委员会常委,1989年9月被选为青岛市天主教爱国会主任。1987年被推选为山东省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委员会委员。1992年3月病逝。


[b]第三节 修 会[/b]

  天主教修士、修女组织,有男女两种修会。建国前,各国修会纷纷来中国传教,在中国不但发展了原有的修会(统称“外籍修会”),同时也创立了中国的修会(统称“国籍修会”),中国天主教的主教多由这些外籍修会的会士但任。青岛男修会有圣言会、圣母文学会,女修会有(法国)方济各玛利亚会、(美国)方济各玛利亚会、圣神婢女会、圣神祈祷会(以上系外籍修会)及神爱会。建国后,随着外籍传教士和修女的陆续离境及教会内部教制的逐步改革,这些修会的活动亦相继结束。


[b]男修会[/b]

  [b]圣母文学会[/b] 又称“圣母小昆仲会”,是外籍修会。创于1817年,总会在罗马,由协助神职人员传教而未领“神品”的修士组成。1893年来中国,先后在北平、青岛等9省区建立分支组织。建国前在华总人数187人。该会于1923年在青岛建立组织并主办圣弥厄尔小学(后改名明德小学,现德县路小学),有3~5名修士在小学工作。历任会长彭玉麟、何致中、张春隆、宇焕荣。青岛解放前夕,这些修士陆续南下或出境,最后只剩宇焕荣1人。宇于1951年因参加反动组织“圣母军”被捕,该会活动结束。

  [b]圣言会高密分会[/b] 圣言会于1857年在德国创立,总会在罗马。该会于1879年来华,先后在山东等5省区建立分支组织。建国前夕总人数354人。1936年为加强青岛—临沂两教区工作,由济宁戴家庄(属兖州教区)圣言会分出成立高密分会,由德籍神甫吴伯禄任会长。1947年由高密迁来青岛,会址在栖霞路7号,此时有外籍会士28人,华籍会士1人。1948年吴伯禄晋升青岛教区主教,会长由德籍神甫葛来绥担任。1949年葛来绥又任青岛教区和临沂教区圣言会会长。1953年葛因违法活动在青岛被驱逐出境,该会活动结束。


[b]女修会[/b]


  [b]方济各玛利亚传教修女会(白衣修女)[/b] 该会是法国修女会,创于1877年,总会在罗马。1886年来华,先后在北平、青岛等38个省区建立分支组织。建国前夕在华总人数787人。

  1906年2月,德籍神甫白明德在浙江路28号购地46。2公亩,修建西式二层楼房1栋及平房若干,由在上海的该修会派修女来青岛建修女院,名为方济各玛利亚修会圣神修女院,院内设小教堂1处,命名为“天主圣神堂”。该院的主要任务是协助传教并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如学校、诊疗所、孤儿院等。该院直接受上海的方济各玛利亚修会领导和津贴供给。历任院长是戴寿长(荷兰籍)、张清如(华籍)、熊炎(华籍)。

  1951年该院修女全部迁至肥城路2号丙,原院址交商业学校使用(现由山东省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使用)。1959年,青岛天主教成立爱国被服厂,该院修女全部参加生产劳动。“文化大革命”中,大部分修女随该厂并入青岛第一服装厂(现海珊衬衣厂),少数修女回原籍,该院活动结束。

  [b]圣神婢女会(蓝衣修女)[/b] 创于1889年,总会在罗马。1905年来华,先后在北平、青岛等12个省区建立分支组织。中国区院在北平,青岛为支院。

  该会于1948年8月25日在兖州天主教堂建立圣神修女院。当年迁来青岛,先在西吴家村608号,后迁至环山二路1号。该会以传教为主要宗旨。在青岛附设“若瑟刺绣院”,有女工60人,专门生产宗教礼仪用品出口。青岛支院院长德籍修女戴步贞,有德籍修女4人,1952年申请离境,该会活动结束。

 [b] 圣神祈祷会(红衣修女)[/b] 总会在荷兰,亦称圣体修女会。1925年德籍维昌禄任青岛教区代牧主教后,该会即来青岛,会址在环山二路1号,占地55。77公亩,房屋建筑面积707平方米。此处原为青岛教区所购置,1931年转卖给圣神祈祷会。该会有德籍修女13人,菲籍修女1人,华籍修女2人。该会修女轮流昼夜在教堂的祭台前朝拜“圣体”,不外出传教,不出院门,山下神甫每天来做“弥撒”,是一个严格不与外界接触的修会。1948年秋,全部修女乘飞机去荷兰总院。

  [b]方济各玛利亚传教修女会[/b] 1931年由青岛教区德籍主教维昌禄发起,委托美国威斯康逊州的方济各玛利亚修会(美国修会)来青岛承办圣功女子中学。该会所办圣若瑟学校修女院,同时设于圣功女中。该院有美籍修女6人,德籍修女1人,华籍修女4人。美籍修女司坦利丝拉斯任会长,美籍修女柯罗纳任副会长。1948年美籍修女尤斯太拉回国,其他外籍修女于1949年2月随美舰去美国,该会活动结束。

  [b]神爱会(黑衣修女) [/b]该会是国籍修女会,于1928年由兖州教区主教韩宁镐(德籍,圣言会士)创立,1930年被罗马教廷批准。1941年2月该会迁往临沂,在临沂教区设神爱会圣心院。1947年一部分修女迁来青岛,在遵化路8号丙设分院。会长是德籍修女路兰芳,院长是华籍修女夏文贞,副院长是华籍修女王德修。有德籍修女2人,德籍传教士1人。该院有平房32间,占地32。77公亩。1950年9月,华籍修女王德修任副会长。该会于1948年9月在南仲家洼天主堂设立分院。1949年4月在西吴家村设立分院。该会经费来源,在1951年之前由临沂教区供给一部分,1951年之后,主要靠诊所及缝纫手工的收入维持。1949年2月,该会在遵化路8号丙设诊疗所,1951年被台东天主堂诊疗所接收。1959年青岛天主教成立爱国被服厂,该会绝大部分修女参加了该厂。“文化大革命”中,大部分修女随爱国被服厂并入青岛第一服装厂(现青岛海珊衬衣厂)成为工人,该会活动结束。


[b]第四节 公益事业[/b]

[b]学 校[/b]

  [b]私立圣功女子中学[/b] 1931年,德籍主教维昌禄发起,委托美国威斯康逊州圣方济各会创建私立圣功女子中学。校址位于德县路、博山路、平度路交界处,正门在德县路。建有四层楼房1栋,面积2 809平方米。该校有教室11间,设有图书室、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洗衣房、锅炉房、厨房等。林黄青(华人)任校长,美籍修女尤斯太拉任教务主任。初设初中一、二、三年级,女生3个班,有学生78人。1932年9月,增设高中1个班。因学费昂贵,入学者多为富贾及官僚之女。课程以英文为主,美编课本,多以宣传宗教为内容,由美籍修女讲授。

  校内设有圣方济各圣若瑟学校修女院,有小型教堂1个,学生中有半数是天主教徒。毕业后,成绩优良者,校方通过教会关系,保送美国留学,少数人进美国修道院。一般皆以研究音乐为主,故圣功向有贵族学校之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校被日军占领,强令其脱离教会,增添日语课,极力推行奴化教育。由于该校以德人面目出现,故校产得以保留,但外籍修女或被遣送回国,或留潍县集中营。华籍修女仍留校中。1945年春,该校被改为市立学校。抗日战争胜利后,又恢复原状,外籍修女随美舰归来,并在东镇、沧口、四方设立第一、二、三附属小学。该校后以“英美派”面貌出现,藉以获得救济物资。每逢宗教节日(圣诞节、复活节)学校举行舞会及音乐会,招待美军。1948年尤斯太拉回国,学校由王景秋负责。1949年2月,该校外籍修女随美军撤离。其经费来源:解放前学杂费收入占83%,美国威斯康逊州捐17%;青岛解放后完全以学杂费收入维持开销。1951年3月10日,由国家收回主办,该校有教职员33人,初中9个班,高中4个班,共有学生688人。后改为山东省青岛第七中学。

  [b]私立明德中学[/b] 1935年,天主教圣母文学会修士彭玉麟借明德小学(德县路14号)房屋2间,创建明德中学。始设2个班,后因经费困难而停办。抗日战争胜利后,该校于1946年复校。1948年,国民党青岛市Gov拨给上海路58号乙伪敌产1处(前日本实业学校校址),有房屋52间,桌具和体育设施等比较完备,学校得以迅速发展。1948年彭玉麟离职后,修士宇焕荣接任校长。1949年6月宇焕荣任明德小学校长后,顾景玉接任校长。1951年3月该校有教职员工18人,设初中7个班,学生434人。其经费来源,建国前,校董事会拨款10%,Gov津贴10%,学杂费收入占80%;建国后主要是学杂费收入,教会补助微小。1951年3月14日,由国家收回主办,后改为山东省青岛第十中学。

  [b]私立明德小学[/b] 1900年,德籍神甫白明德于德县路14号创办私立德华学校。1923年3月,更名为私立明德小学,作为天主教修士圣母文学会附属事业。该校有楼房2幢,平房3间,礼堂1个。始办时设3个班,学生60~70人。1926年,学生增至200人,校长周国屏,于市教育局立案。1931年8月,教务改组,校董事会聘请天主教圣母文学会修士彭玉麟接办。1939年该校被日军查封,停课1年。1940年8月复课,由圣母文学会修士何致中接办。1943年扩充校舍,学生增至600人。1944年,何致中患病辞职,由教务主任张春隆(修士)继任校长。1949年1月,天主教修士宇焕荣任校长。1951年3月,该校有教职员工25人,学生?1 036?人,以学杂费收入维持开销。1951年6月10日,由国家收回主办,更名为晓光小学(后为德县路小学)。

  [b]私立圣功女子小学[/b] 1922年9月,德籍神甫维昌禄于德县路13号创建私立圣功女子小学。学校有楼房一栋,及平房共17间,学生30人。首任校长为美籍圣方济各会修女曹芳,一德籍修女任教务主任。1925年,设6个班,有学生100余人,在胶澳商埠局立案。1930年有学生160人,校长唐燕生,在市教育局立案。1938年7月,因校董事会人数不足,遂与圣功女子中学校董事会合并,聘王爱瑛任校长,设8个班,有学生300余人。1940年,又聘郑玉如任校长。1941年该校被日军查封。1942年,“圣功女小”划为圣功女中附设小学部,并附设幼儿园2个班。

  抗日战争胜利后,圣功女子小学脱离圣功女中复校,聘韩0任校长,圣方济各会一位中国修女任教务主任,设14个班,学生增至770人。1947年2月,聘高杼泉任校长。1948年2月,高杼泉因病辞职,由教务主任代理校长。青岛解放后,教务主任辞职,校董事会聘校内教员尹抱初任校长。

  1951年初,该校有教职员工22人,学生达到890人。原校址显得院落狭小,且房屋破旧,前后两院,班级分散,教学不便。经与教会协商,教会借给浙江路28号楼房1处,有房30间,操场1个,于1951年2月圣功女小迁至新校舍。学校经费,完全以学杂费收入维持。是年3月12日,国家收回,由青岛市教育局主办,更名为向群小学,不久并入德县路小学。

  [b]私立钦真小学[/b] 1932年10月,德籍主教维昌禄和玛利亚方济各女修会圣神修女院修女杨发圣,借西镇贵州路21号天主堂房屋创办私立钦真小学。男生部设贵州路21号,由维昌禄主持;女生部设台西五路1号,由杨发圣主持。两部共有学生40~50人。1938年2月,聘孙青海任校长。1945年8月,孙青海辞职,聘王左泉任校长。1946年12月,报市教育局备案。1947年7月,王左泉辞职,校长由董事长姜淑珍兼任。1949年8月,校董事会改组,华籍神甫郭隆静任董事长,聘谢华任校长。1951年3月,该校有教职员工17人,学生519人,以学杂费收入维持开销。1951年3月12日,由国家收回主办,更名为晨光小学。

  [b]私立圣功女中附属第一小学[/b] 1945年3月,天主教会德籍传教士德礼勉,于台东一路33号创办普惠初级小学,德礼勉代理校长。1946年8月,扩充班次,增添教室5间,成为初、高级完全小学,正式备案更名为私立圣功女中附属第一小学,王景秋兼任校长。1949年3月,王景秋辞去兼职,校董事会聘牛子元任校长。到1951年3月,该校有教职员工9人,学生466人,以学杂费收入维持开销。是年3月16日,由国家收回主办,更名为建国小学。

  [b]私立圣功女中附属第二小学[/b] 1945年9月,天主教会德籍传教士辛德明,借沧口德仁路1号天主堂房屋18间,创建青岛市沧口私立圣功小学,于1946年正式开课。1947年9月,郑向渔筹组校董事会,呈报立案,改名为私立圣功女中附属第二小学。初办时设4个班,学生109人。到1951年3月该校有教职员工7人,设7个班,学生360人,以学杂费收入维持开销。是年3月15日,由国家收回主办,更名为新光小学。

  [b]私立圣功女中附属第三小学[/b] 1946年9月,四方天主教堂德籍神甫马泰轲,于四方北山二路21号,创办私立圣功女中附属第三小学。7人组成校董事会,聘于永喜任校长,于1947年9月立案。初办时设3个班,学生70人。到1951年3月,有教职员工7人,学生180人。经费来源,学杂费收入占50%,其余由天主教会和圣功女中补给。1951年3月15日,由国家收回主办,更名为建新小学。


[b]医院、诊疗所、疗养院[/b]


  [b]天主堂医院[/b] 1907年6月由德籍神甫白明德创建,其业务由方济各女修会圣神修女院承办。该院位于博山路3号,有楼房1栋,平房11间,设内、外科及妇产、小儿科,有病床12张,德籍修女刘约翰任院长,副院长为意籍修女赛卡地纳。1935年后,由奥籍修女贾淑芳负责。主治医师维石英和石美德,医药由德国进口,对一般贫苦市民多免费施诊。其经费来源,解放前主要由教会补给;解放后以业务收入维持,有时教会补给一部分药品。1952年,由青岛市卫生局接办。

  [b]天主堂洮南路医院[/b] 1947年5月,方济各女修会圣神修女院,于东镇洮南路9号创建,德籍修女刘约翰兼任院长。1949年,刘约翰离院后,由修女王秀珍接办。1951年,天主教革新运动开展后,改由修女高桂兰负责。该院设门诊部、助产科,有病房3间,病床3张,有医师、助产士、护士等9人,主要以业务收入维持开销。1958年修女集中到浙江路15号学习和劳动,该院并入台东区医院。

  [b]天主堂台东一路诊疗所[/b] 1930年,天主堂医院于台东一路33号借天主堂房屋3间,创建天主堂诊疗所。不久即停业。1948年,由圣言会出资,德籍神甫雷古拉整顿开业。该所只有雷古拉1人,医疗设备简陋,只能医治一般疾病。主要以业务收入维持开销,不足部分由圣言会补给。1951年由神爱会诊疗所接收。

  [b]天主堂台西纬二路诊疗所[/b] 1935年秋,方济各女修会圣神修女院,于台西纬二路2号创建。开业初无医师,只有德籍修女胡多桑1人。设备简陋。1936年,胡多桑回国,由华籍修女刘罗撒接办,添置了部分设备。1941年,刘罗撒辞职养病,由奥地利籍修女苏爱理接办。1942年,苏爱理调胶县天主堂修女院,由波籍修女文华接办,业务逐渐展开。有医师、护士、药剂员等6人。该所有诊疗室2间,候诊室、手术室、药房各1间,专治耳鼻喉及内、外科疾病。以业务收入维持开销。1951年1月,天主教革新筹备委员会成立后,改由华籍修女孙菁芸负责。1958年因修女集中到浙江路15号参加学习和劳动,诊疗所关闭。

  [b]天主教神爱会诊疗所[/b] 1949年3月,天主教神爱会修女院于四方遵化路64号创建诊疗所。该所有平房3间,设内、外科,有见习员、助产士共4人,由华籍修女吕淑贞负责。经费来源,靠业务收入及神爱会修女院补助一部分。1958年因修女集中于浙江路15号参加学习和劳动,诊疗所关闭。

  [b]天主教北九水疗养院[/b] 1935年,方济各女修会圣神修女院,于崂山北九水观崂村购庙产1处,建西式四层楼房1栋,创办疗养院。一层楼设有小教堂、餐厅、厨房和澡塘,二层楼为修女疗养用,三、四层楼专为主教、神甫疗养使用。该院设备、医疗器械、医药等多由外国进口,疗养条件较好,每年各地神职人员来此疗养者甚多。该院设有圣辣法厄尔修女院,有中、外籍修女10余人,院长为德籍修女魏贵尔,1941年魏贵尔调出,院长为加拿大籍唐修女。1948年,魏贵尔又调回任院长。1951年,天主教革新筹备委员会成立后,改由华籍蔡修女负责。1953年,由青岛市卫生局接办,改为青岛市结核病疗养院。


[b]孤儿院 粥坊[/b]


  [b]天主堂海泊村孤儿院[/b] 1948年6月,方济各女修会圣神修女院,购四沧区海泊村159号房产1处,有平房42间,占地100?93公亩,创建孤儿院。院长为奥地利籍李修女。1949年回国后由意籍修女布鲁诺代理。1951年1月,改由华籍修女吴颂贞负责。

  该院1948年收养孤儿49名,1949年收养27名,1950年收养18名,到1951年3月,除已婚、回家和死亡的以外,尚有孤儿33名。该院工作人员,外籍修女3人,华籍修女4人,搞副业雇工12人。其经费来源,每月副业收入一部分,其余由教会补助。1952年由青岛市民政局接办。

  [b]天主堂浙江路孤儿院[/b] 1949年9月,因海泊村孤儿院住房紧张,将15名孤儿迁来浙江路28号方济各女修会圣神修女院,设立孤儿院。由华籍修女3人管理,修女刘文秀负责。1951年重又合并于海泊村孤儿院。

  [b]南仲家洼粥场[/b] 位于南仲家洼880号,于1947年创办。每日早上发放粥1次,米面由美国救济总署供给。青岛解放后停办。

  [b]洮南路粥场[/b] 位于洮南路9号,1947年由方济各女修会圣神修女院创办。每日早上发放粥1次,米面由美国救济总署供给。青岛解放后停办。


[b]第五节 团 体[/b]


  1951年1月18日,青岛市天主教革新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刘殿俊任主任委员(刘殿俊曾于1951年1月被主教吴伯禄委任为青岛教区主教)。

  1956年秋,青岛市召开第一次天主教代表会议,产生了第一届青岛市天主教爱国运动委员会。主任委员邵文舟,副主任委员郭隆静、高经亭、李连壁、王承诲、滕启祥。秘书长刘柏年,副秘书长傅自强。

  1961年,青岛市第二次天主教代表会议召开,选举产生了第二届青岛市天主教爱国运动委员会。主任委员仍为邵文舟,副主任委员刘柏年、滕启祥、高经亭。秘书长由刘柏年兼任,1962年增补白天增为副秘书长。

  1981年12月11日,青岛市第三次天主教代表会议召开,产生了第三届青岛市天主教爱国运动委员会,主任委员邵文舟,副主任委员马学圣、白天增、高经亭、段子勤,秘书长由白天增兼任。1986年三届三次委员扩大会议增补韩锡让为副主任委员,李恺为副秘书长。

  1986年6月,青岛天主教教务委员会筹备组成立,组长韩锡让,副组长邵文舟、段子勤、白天增,秘书长邵文舟(兼)。

  1989年6月27日,青岛市召开第四次天主教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第四届青岛市天主教爱国运动委员会。主任委员韩锡让,副主任委员邵文舟、王泽敏、段子勤、李惠德。秘书长由王泽敏兼任,副秘书长陈树正、张润生、张惠英。


[b]第六节 爱国爱教[/b]


  青岛解放后,广大天主教徒在中国Our Party和人民Gov领导下,和全市人民一起,积极参加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以及反对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政治斗争。爱国教徒打破了天主教内帝国主义分子及其代理人的控制,不怕恐吓和诬蔑,坚决支持四川省广元“天主教自立革新宣言”,走“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并于1951年1月18日成立了青岛市天主教革新筹备委员会。1951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天主教爱国教徒和全市人民一起举行游行示威,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同时积极捐款购买飞机、大炮,制订“爱国公约”,以实际行动投入抗美援朝运动。1951年8月8日,爱国天主教徒和广大师生举行揭发控诉“圣母军”罪行大会,坚决拥护人民Gov取缔反动组织“圣母军”,并通过了“革新宣言”。是年10月15日,青岛市人民Gov宗教事务处成立,开始领导全市各宗教团体进行教制改革,广大爱国天主教徒积极响应人民Gov的号召,使全市的教制改革得以顺利推行。

  1952年,天主教开展了“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初级阶段改造高潮时,天主教将1950年创办的革新棉织厂与华企棉织厂合并,实行了公私合营,并入了青岛第六棉纺织厂。1959年8月15日,创建了天主教爱国被服厂(1968年5月爱国被服厂合并于青岛服装一厂),绝大多数修女参加了劳动,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文化大革命”中,青岛天主教及其宗教团体受到严重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了重新落实,在1981年12月11日召开的青岛市天主教第三次代表会议上,代表们以极高的政治热情肯定了过去工作的成绩,明确提出了今后工作任务:进一步团结神职人员和教徒,积极为初级阶段四化建设服务;继续协助Gov贯彻党的宗教政策;继续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方针;反对任何外来势力对中国教会的干涉和渗透;要为台湾回归祖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1986年为国际和平年,6月8日上午7时,青岛市天主教在浙江路天主堂举行大礼弥撒,教务委员会筹备组主任、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任韩锡让神甫进行了诵经、讲道和圣体降福等活动,分发了《为世界和平祈祷告神长教友书》。《青岛日报》、青岛广播电台、电视台均作了报道。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