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18:民族宗教志 第二篇 宗教:基督教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美国传教士郭显德于1873年到青岛,在崂山、即墨一带的山村进行传教活动。在传教过程中,倚仗殖民主义势力横行乡里,不断制造事端,酿成多起教案。德国侵占青岛后,外国传教士便纷纷来到青岛。至青岛解放前,先后有德、美、英、法、日、瑞典、瑞士、俄、波兰、挪威、澳大利亚、加拿大、朝鲜等13个国家的传教士所属的11个差会在青岛传教。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差会在青岛的传教士被日军关进潍县集中营,其所辖青岛基督教各教会全被封闭。翌年,日籍传教士山村好美主持成立“华北基督教团青岛分团”。这是日伪控制的跨教派团体。1946年,旅居青岛的烟台各教派的信徒组成联合教会,会址初设于河南路86号袁润甫长老的住所,后迁于济阳路4号。1958年并入基督教联合聚会点。青岛解放前夕,在市区和市属各县基督教各教派辖属的教堂及聚会场所共有140余处(浸信会派近60处,长老会派30余处,信义会10余处,基督教徒聚会处15处,余为其他教派),外籍传教士90人(美籍49人,德籍21人,英籍4人,日籍3人,朝鲜籍5人,波兰、瑞典、法国籍等8人),华籍教牧人员500余人(执事300余人,传道员147人),教派21个,信徒12 000余人。青岛解放后,广大基督教徒和教牧人员遵照中国Our Party和人民Gov的宗教政策,实行自治、自养、自传(以下简称“三自”),独立自主,自办教会。1958年秋,青岛基督教实行联合聚会,成立联合办公室,在自愿结合下,由56处礼拜堂(聚会点)合并为10处联合聚会点:观象二路1号、济宁路31号、河南路32号、城武路35号、济阳路4号、清和路42号,西吴家村351号、嘉禾路15号、沧口大马路137号(现四流中路186号)、龙山路4号。兴安路浸信会福音堂和云门路中华基督教自立会没有参加联合。当时,青岛市有基督教教牧人员70人(牧师35人,传道员28人,长老执事7人),参加礼拜聚会的信徒约500人。此后,联合聚会点又不断调整,先后撤销了西吴家村351号、河南路32号、济阳路4号3个联合聚会点。没有参加联合聚会的两个会堂于1964年关闭,信徒在就近的联合聚会点活动。实行联合聚会后,各教派仍保留各自的教规和礼仪特点,在聚会中互相尊重。
“文化大革命”中,聚会场所全部被封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活动逐渐恢复。1980年1月2日首先开放了江苏路15号礼拜堂(原国际礼拜堂),1982年12月26日又恢复开放了四方嘉禾路15号和沧口四流中路186号两个礼拜堂;1984年11月,台东清和路42号礼拜堂也得到恢复开放,并于翌年12月15日举行了献道典礼。其间,在崂山、胶州、莱西、平度、即墨陆续恢复开放了一批礼拜堂和聚会场所。1990年底全市有教牧人员25人(牧师12人,义工13人),开放教堂13处,聚会点27外。信教群众达1.8万余人。
[b]第一节 活 动[/b]
青岛的基督教在其传入和发展过程中,各教派的宗教活动各有特点。长老会、信义会、同善会、圣公会、神召会等,在宗教活动方面礼仪比较接近。其教徒每个礼拜日都要到教堂听牧师讲道,每逢重大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等要进行庆祝活动,但规模较小,时间较短,其仪式较为简单,只是在节日的晚上教徒们在教堂里诵经、唱赞美诗、听牧师讲道,然后即告结束。这些教派每一季度的第一个礼拜天举行一次“圣餐”,由教牧人员开圣餐,信徒们领圣餐。此外,安息日会和聚会处的宗教活动特点比较明显。安息日会的礼拜活动是在每周的星期六上午,每个季度还要举行一次“谦卑”礼,在行此礼时教徒要互相洗脚。这些教派的教徒亦禁食猪肉。聚会处的宗教活动更有其特殊性。教徒虽也在每周的星期日到教堂,但不叫“礼拜”而称“聚会”,聚会时只听长老讲道,不搞其他活动。这些教派的教堂里不挂耶稣像,不挂十字架,也不庆祝宗教的节日,但隔一段时间要举行“擘饼”。
基督教的教徒在入教时举办“慕道班”,由传道员或牧师、长老讲解圣经,进行“交通”等。在正式入教时要举行“洗礼”。基督教的洗礼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点水礼”(即由牧师在入教者的头上用圣水点一下即可);一种是“浸水礼”(即由牧师或长老将入教者带入水中,入教者必须将全身都浸泡于水中)。1958年联合礼拜以前,各教派均按各自礼仪行事,联合礼拜以后情况有所改变。“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活动停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恢复了宗教活动,情况大有改变,入教者是接受点水礼,还是接受浸水礼完全由自己选择,参加哪一天的礼拜,到哪个教堂也完全自愿。牧师、长老们轮流到各教堂讲道。
[b]第二节 差会和教派[/b]
差会是西方各国基督教差派传教士进行传教活动的组织。在中国传教的差会组织,一般分别从属于教派组织,差会和教派是联系在一起的。
[b]长老会差会[/b]
长老会系基督教新教主要宗派之一。16世纪产生于苏格兰,1861年开始在青岛传播。青岛市的长老会分北美长老会差会和朝鲜长老会差会。
北美长老会差会 该会总会在美国纽约。在中国的总会设在上海,山东设督会。
1861年,北美长老会派传教士郭显德等来中国组成中国差会,1865年组成山东督会,郭显德为成员。1873年,郭显德到胶州、即墨、崂山一带传教。崂山县境之南北岭、傅家埠、科埠3村有100余人入教。1898年,北美长老会派罗阁等人来青岛传教,1908年在济阳路4号建小礼堂,该会差会即设于此。1917年山东督会将其辖区内东起即墨、崂山,北至莱阳、平度,西至高密,南至胶州为界的地域组建胶东区会。下属即墨北岭、崂山南北岭、胶州大辛疃、青岛等16个支会,区会办事处设在济阳路3号,首任会长赵斗南。1927年,北美长老会与中华基督教山东大会实行教务合作。此后,其本身的教务活动甚少,主要是通过中华基督教胶东区会开展教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籍传教士被关进潍县集中营,教会活动停顿。日本投降后,美籍传教士重返青岛。青岛解放前夕,该会传教士先后回国,仅留范爱莲(女,美籍)负责差会在青岛的工作(1951年8月范爱莲被驱逐出境)。
建国后,胶东区会于1951年1月28日召开第三十届年会,牧师周恒业被选为会长,黄安慰为书记。区会有宗教活动场所37处,圣道院校2处,中学2处,小学1处,诊疗所1处。1957年胶东区会召开第三十一届年会,牧师周恒业仍为会长,牧师管玉魁为干事,牧师于允中为书记。1958年青岛市基督教实行联合礼拜,胶东区会撤销,长老会结束。
朝鲜长老会差会 该会为美国长老会支派之一,经济上受制于北美长老会,总会设在朝鲜平安北道。1917年该会派传教士洪承汉、朴尚纯来山东。不久,长老会东海区会将莱阳、胶东区会将即墨划属朝鲜长老会差会,定名为“莱阳区会”。1938年朝鲜籍牧师方之日来青岛,在北美长老会驻青差会支配下,在青岛市区几个教堂布道传教。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来青岛的朝侨渐增,但是在青岛的侵华日军只许他们在青岛市内活动。于是,1939年12月,总会又派金明执牧师来青岛,并于翌年在合江路10号建礼拜堂。至此,朝鲜长老会在青岛的教务分两部分:朝侨信徒250余人,由金明执负责;中国信徒120余人,由方之日负责。方是朝鲜长老会在青岛地区的代表,并担任中华基督教山东大会副干事和胶东区会执行委员。青岛解放后,朝鲜长老会其他牧师先后回国,方之日直到1957年才离开青岛返朝,该会结束。
[b]浸信会差会[/b]
浸信会属于浸礼宗,是1638年在英国从基督教新教的加尔文派分离出来的一支。后从英国传到美、欧各国。青岛浸信会有美南浸信会差会、美北浸信会差会、瑞华浸信会差会和美国自立浸信会。
美南浸信会差会 该会于1858年派花雅各牧师至烟台,1860年又派海亚西至登州(今蓬莱)布道。该会以此为中心,活动范围达黄县、招远、平度、掖县、即墨、莱阳、寿光、济南、济宁等地。其间传教士慕拉第等相继来华协助海亚西传教。
1891年海亚西于平度县沙岭村成立了“华北浸信会议会”。1916年美籍牧师崔怡美来青岛开辟教区,1923年于济宁路创建浸信会礼拜堂。崔死后,牛顿、道哲斐和娄约翰先后来青岛传教。到1936年,华北浸信会议会在华北地区共有教会84处,其中平度区33处,青岛区5处。青岛区的5处是:青岛、寿光城、侯镇、董家营、安家庄,由美国传教士道哲斐负责,传道人有高德政、王矶法、刘青云、魏湘源、张士官。1937年日本大举侵略中国,因交通不便,乡村多失去联系,只有青岛、济南等地仍在聚会。1941年,美国在中国的传教士被日本拘禁,美南浸信会的工作停止。
抗日战争胜利后,华北浸信会议会改组为华北浸信会联会,将青岛区设为青(岛)、即(墨)、寿(光)区,其教会由5处扩展为14处:青岛济宁路浸信会、平阴路浸信会、乐陵路浸信会、仲家洼浸信会、东镇浸信会、松山路浸信会、四川路福音堂、建国新村福音堂、兴安路福音堂、即墨城浸信会、即墨大北曲福音堂、东城福音堂、河马石福音堂、寿光城浸信会。美国传教士有尼克理、孙约翰、孙义德(女)、谢国栋夫妇、高和德夫妇、张宝灵(女)、聂德佳(女)、郭乐义(女)、柯理培、柯藕林(女)、安鼐森、魏理慕(女)、莫恩霖夫妇、侯希美(女)、高福德(女)、葛教士(女)、任维霖(瑞典人)。
1948年3月,于济宁路31号成立青岛市浸信会联合会,牧师王矶法为主席。下辖济宁路、东镇、台湛路、平阴路、松山路、乐陵路浸信会和四方建国新村、崂山河马石、侯家庄福音堂。
青岛解放后,美南浸信会的美国传教士于1950年7月撤走,唯张宝灵暂留,1951年夏离开青岛。当时青岛区有教会8处、福音堂2处:青岛市有济宁路、乐陵路、范县路、芙蓉路、台湛路、松山路浸信会,四川路、兴安路福音堂,即墨城浸信会,寿光城浸信会。
1951年2月,浸信会“三自”革新筹委会成立,牧师李被爱为主席。1956年9月18日,浸信会于青岛芙蓉路浸信会召开华北浸联会工作会议,改组了华北浸联会,成立了“山东省浸联会筹备委员会”。选举官寿松为主席,佟至善、谢保罗、范明经为副主席。1958年基督教实行联合聚会,山东省浸联会撤销。
[b]美北浸信会差会[/b] 1946年由美籍牧师斯克林伯格来青岛在恒台路69号创立。1948年,美籍传教士鲍大川,令阜顺协同徐光仁成立了美北浸信会,有信徒57人,封立徐光仁为牧师。青岛解放后美籍传教士回国,1951年徐光仁申请撤销了美北浸信会差会。
[b]美国自立浸信会[/b] 1937年,传教士栾世铎由泰安来青岛,先同牧师刘梅村在沧口大马路租房传教,后又与胡伦升在沧口松柏路租房传教。1938年,栾世铎购得沧口北营子村57号房屋18间,建立教会。1941年11月,栾世铎因病返美国,教会由信徒自办,定名“中华基督教自立浸信会”。1947年信徒募捐在营子村57号建礼拜堂5大间,1958年,该会合并于沧口大马路137号聚会点(现四流中路186号)。 1940年该会美籍牧师司保罗于沧口十梅庵村242号设立浸信会福音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司保罗返国,教会由信徒自办。1951年停止聚会。
1947年2月,该会美籍女传教士吴德瑞来青岛,于沧口石门路30号创办浸信会,有信徒约40人。1949年吴德瑞返国,1951年该会撤销。
[b]瑞华浸信会差会[/b] 1891年,瑞典基督教浸信会派该会牧师文道慎来华建立“瑞华浸信会差会”。翌年春,文氏偕牧师约翰(瑞典籍)到胶县,将此作为布道区。1899年4月30日约翰为首批教徒4人施浸礼于胶县东门外的河中。是年胶县浸信会成立,随即加入了“华北基督教浸信会议会”。1902年,华北浸联会第十二届议会于胶县举行。1920年,瑞华浸信会已有4处教会,并以此组成“瑞华浸信会议会”。其第一届议会于1920年12月10日于胶县浸信会堂举行。1922年第二届议会产生了“山东瑞华浸信会议会”,到1940年共聚会20届。
1941年,该差会在胶县、平度、即墨、胶南、诸城、日照、高密等地建立了12处教会,有教堂及布道所94处。先后有瑞典籍传教士40人及个别美国、挪威籍传教士,华籍牧师10人(按立中国牧师始于1920年),传道员92人,信徒6 700余人,开办中、小学39所,医院、诊疗所、孤儿院等多处。
抗日战争胜利后,瑞典牧师恩播理、高赫尔、赫德葵、贝格利等于1948年来青岛,住湖南路13号,瑞华基督教浸信会差会亦设于此。
青岛解放后,外籍传教士于1950~1951年先后离开青岛回国,差会活动告终。
[b]信义会差会(德国柏林教会、美国鲁东信义会)[/b]
信义会(即“新教”路德宗,亦即信义宗)是德国原天主教神父马丁·路德于16世纪发动的宗教改革运动中,自天主教分离出来而创立的基督教新教的第一个教派。
德国侵占青岛时期,德国基督教信义会柏林教会为扩张势力,遂于1898年4月15日差派牧师昆祚到青岛传教。昆祚作为德国胶澳总督的顾问,是青岛基督教信义会的创始人和首任牧师。信义会自进入青岛便得到总督府的支持,将鲍岛山上的一片土地(今城阳路5号)划归教会。1899年9月2日,在今胶州路西端北侧落成德国信义会柏林教会在青岛的第一座教堂,名为基督教柏林教会。1900年昆祚主持在台东清和路40~44号兴建信义会柏林教会的第二座礼拜堂。1901年1月2日,在胶州路礼拜堂举行了德国信义会柏林教会在青岛的第一次圣洗典礼,由昆祚施洗,接受了第一批信徒。同年,肖正清教士在高密路开设妇女讲习班,后定名为“爱道院”,该院不少人毕业后成为信义会柏林教会在青岛的女传道人员。
1904年,昆祚又在李村河北建立了信义会柏林教会的礼拜堂(今李村河北教堂)。1905年,德国信义会柏林教会派监督(相当于“主教”),来青岛视察教务,确定以青岛为中心,向北以即墨为基地,向西以诸城(后迁胶州)为基地开展教务。为此,昆祚于1905年和1908年在即墨先后购地数亩建宅和礼拜堂;1908年昆祚到胶州,购地建起了可容400余人的大教堂。1911年昆祚回青岛,1922年8月在青岛去世。
德国信义会柏林教会自1898年在青岛开办教会,到1918年的20年间,共派来22名传教士,在青岛地区共建教堂、聚会所22处。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德侨被管制,德国信义会柏林教会在青岛的工作中断。北洋Gov统治时期,被日本没收的德国信义会柏林教会的教产逐步予以发还,德籍传教士亦恢复了自由。但此时德国信义会柏林教会的经济已无力东顾,于是便将其在山东的教产以2万美元转让给美国信义会。美国信义会接管柏林教会后,于1925年组成了美国信义会差会,并于同年8月派首任监督郭约翰牧师来青岛,10月第二批传教士到达青岛,接着将柏林教会改组,成立“鲁东信义会”(会址在城阳路5号)。鲁东信义会分总会、公会、区会、布道所四级。总会下设青岛、即墨、胶州3个公会。总会的总务处设在城阳路5号,有成员10人(其中外籍3人),差会监督是当然成员。青岛公会设于观象二路1号,后为“圣保罗堂”,由杨光恩牧师负责,下辖青岛、东镇、李村、台东、薛家岛、濠北头、登瀛、阴岛8个教会;胶州公会由王永生牧师负责,下辖胶州、蓝村、景芝、王台、松园、诸城、张家楼、泊镇8个教会;即墨公会由李伯诚牧师负责,下辖即墨、夏格庄、庞家岚、莱阳、白庙、城阳、灵山、范家疃8个教会。差会驻公会代表:青岛、胶州两公会是袁哲思(美籍),即墨公会是李明华(美籍)。
1929年,鲁东信义会以团体会员名义加入基督教中华信义会全国大会,并参加湖北滠口信义会神学院和信义会书报部的工作。
1931年,中华信义会全国总会第四届大会在青岛举行。会议期间按立了青岛信义会的第一位中国牧师杨光恩。1935年,鲁东信义会推行教会自立自养,提出“十年自立自养计划”,提倡教会义工训练班,选拔各教会的长老、执事参加;组织查经班(查阅圣经);提倡5年读书运动;举办大棚游行布道。
1938年,在观象二路1号原德国俱乐部旧址动工改建礼拜堂,1940年落成,定名为“鲁东信义会圣保罗堂”。同年,由美国信义协会青年团国外布道会捐资,在清和路42号兴建新的大礼拜堂,1941年7月完工。该堂为中国宫殿式建筑,定名“东镇信义会路德堂”。
鲁东信义会发展至1939年,所属各教会已有华籍传教士62人(其中女22人),教会及布道所70处,信徒3 767人;开办的事业有青岛信义会医院(城阳路5号,在雒口路20号和即墨设有分院)、青岛圣教书局(观象二路1号,由信义会和长老会合股)、青岛信义女子神学院(济宁路32号)、即墨信义中学、青岛信义高级护士学校(城阳路5号),小学29处(其中完全小学5处)。
1942年,美国信义差会的美籍传教士袁哲思等作为居住青岛的美国侨民皆被日军扣押至潍县集中营,教产全被日军占有,教务活动由德籍传教士维持。
日本投降后,美国信义差会重返青岛。1945年8月,袁哲思一家自潍县集中营获释来青岛,李明华随美国舰队以“随军牧师”身份来青岛,代表美国信义会接受各地被日军占有的教产及所属事业。在青岛工作过的美国信义差会传教士,亦都大部重返青岛。同时又新派来一批传教士,其中多数人留鲁东信义会工作,有的则到上海信义会主持教会。
1948年,在圣保罗堂举行了为期3天的庆祝信义会在青岛建立50周年大会。大会期间,按立刘世炬、杨晋熙、张东溪、金义生4人为牧师,并印发了50周年纪念特刊。是年下半年,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美国信义差会将教务重点南移。袁哲思等人在1949年的几个月内先后在广西柳州、桂林、佳容、百色等地建立了信义会。
青岛解放前夕,美国信义差会传教士大部返美,到1950年初只剩梅保罗1人居留青岛,是年9月亦因触犯中国法律被驱逐出境。1950年,鲁东信义会按立王树芳为牧师,协助杨光恩主持教务。1950年9月,鲁东信义会各教会响应吴耀宗(中国基督教爱国领袖,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倡议的“三自”革新运动。先后开展“三自”革新运动,与美国信义差会割断一切关系,走上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1951年,鲁东信义会改组总务处为7人组成的理事会,选举李伯城牧师为主席,吴焕新、杨光恩牧师为副主席。1954年理事会为5人,吴焕新任主席,杨光恩、王永生牧师为副主席。1958年鲁东信义会参加了全市各教派的联合聚会和联合办公室的工作。至此,鲁东信义会的工作结束。
[b]同善教会差会[/b]
同善教会于1884年在德国创立。德国侵占青岛后,华之安于1898年移居青岛任差会代表,1900年去世。同年,尉礼贤(德籍)来青岛继任差会代表。差会设于武定路27号。同善教会的传教方式侧重于兴办学校和慈善事业。1901年尉礼贤同时开办了华德医院(武定路)和礼贤书院(现青岛第九中学)。1905年尉礼贤又开办了两所女子学校,以其妻之名命名的美懿书院(礼贤书院隔壁)和淑范女子中学(武定路)。1912年两校合并为淑范女子学校,并迁至武定路27号新校舍。1914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淑范女子学校停办。1939年在武定路19号设立礼拜堂,定名为武定路中华基督教会,教仪教规循同于长老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青岛同善会转由瑞士同善教会的代表黎义德负责,直到1949年青岛解放。1958年参加联合聚会后,该会即结束。
[b]自立会[/b]
青岛中华基督教自立会是长老会中少数教牧人员和信徒为摆脱差会控制,于1901年由刘寿山等人发起组建的。自立会在教规教义方面与长老会保持一致。同年,在云门一路6号建自立会礼拜堂。1920年、1926年又先后在上海路、城武路各建一个礼拜堂。上海路礼拜堂于1958年并入联合聚会点而停止活动;云门一路和城武路礼拜堂,1958年实行联合聚会时,定为联合聚会点,1965年停止活动。
[b]青岛中华基督教青年会[/b]
简称“青年会”,1908年美籍牧师德位恩、巴乐满和中华基督教自立会长老刘寿山(鹤亭)发起在北京路创立“青年会筹备处”。1920年迁德县路20号,并正式成立“中华基督教青年会”,有会员400余人。1932年迁浙江路9号。抗日战争期间,该会活动停止。1946年8月,该会开办青年初级中学,设6个班,有学生363人(解放后改为第五中学,后为青岛教育学院使用)。同时,开设职业补习学校,设簿记、英语、无线电通讯、汽车驾驶、缝纫等课目,另有1个信贷部,从事黄金、美元交易。
建国后,在1950年“三自”革新运动中,青年会终止接受北美协会的津贴,并停止办学。这时参加各种学习的男女青年有500~600人。1953年因经济拮据,董事会于3月决定解雇全部职工,使会务全部停顿。在此情况下,全国协会派李明等3人来青岛,又先后办起文化补习班、阅读室、象棋比赛、音乐欣赏等多种形式面向社会的文化服务活动,引导青年积极参加反帝爱国和经济建设活动。1954年以前该会历任总干事先后有郭金南(1926年)、赵化程(1946年)、孙传章(1949年)、向安伦(1951年)。该会于1951年以团体会员资格参加青岛市各界青年联合会,中华基督教牧师管玉魁和李明曾先后担任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54年9月4日董事会第56次会议决定组成干事部,由李明任总干事,钟振东任董事长。1958年该会停止活动。
[b]神召会[/b]
属基督教五旬节派的一支。1924年郜文昭牧师(美籍)受加拿大神召会差会的差派来到青岛。先在北京路设会址,1929年迁到胶州路“福音村”。1933年迁至安徽路银星戏院。郜逝世后,差会于1935年派司克慈牧师(美籍)继之。1937年在费县路设堂,1940年差会亦迁此地。该会在东光路、嘉禾路亦有会堂。1958年各教派实行联合时,费县路、东光路会堂被撤并,保留嘉禾路会堂作为四方区的联合聚会点,80年代仍为基督教礼拜堂。
[b]安息日会[/b]
该会于1863年在美国正式组成,总会设在华盛顿,山东区会设在济南。1928年5月,该会山东区会牧师沈建盘来青岛在高密路建青岛分会,1941年迁到汇泉路16号,范国栋任牧师。1948年牧师王紫垣来青岛传道,该会长老张乐古(解放后被镇压)将安徽路20号甲的私房提供作为聚会场所。1950年7月该会又在东光路5号租房建堂。这时共有教堂3处,教徒约400人。分会每年收入(除信徒的零星捐献)全部上交总会,总会再视各教会实际需要进行分配。1958年该会参加基督教联合礼拜,仍守安息日的教规。1965年停止聚会。1980年11月8日,在江苏路15号礼拜堂恢复安息日聚会。
[b]圣公会[/b]
鸦片战争后由英、美、加拿大传入中国,称为中华圣公会。实行主教制,青岛属山东教区。
青岛中华圣公会1931年由信徒张兰亭等建立,初无固定礼拜场所,每月由泰安派牧师来青岛主持“圣餐”礼拜。1942年毕尉平牧师为会吏、唐文馨牧师为会长。1946年唐回北京由英籍传教士贲斐然代理会长。1947年10月,该会在济宁路33号建会堂。1948年5月靳鉴庭(靳自1937年起任威海圣公会会长)自威海来青岛任会长。1958年该会与青岛卫理公会合并聚会,时有信徒30余人,不久又并入济宁路31号联合聚会点。
[b]青岛灵恩会[/b]
属基督教五旬节派的一支,产生于19世纪末,主要流传于英、美、加拿大、北欧等地。青岛灵恩会与灵恩差会在经济和教务方面无直接联系。青岛灵恩会开始于1931年3月,当时有常子华、马驯道、赵希圣等在陵县路37号楼上聚会。1936年12月由周子溪(青岛华北火柴公司经理)出资兴建的武定路46号礼拜堂落成后,其聚会场所迁到该堂。由王虎文任牧师。1937年日军强占了该礼拜堂,并在此设立日本“白莲寺”,该会遂迁到莱芜一路27号聚会,由于廷恩任牧师,1939年由郑世光任牧师。日本投降后,该会又迁回武定路46号,直到1958年基督教实行联合聚会时合并于观象二路1号聚会点。
[b]沧口灵恩会[/b] 1933年5月,由万振海、郭树清等长老在松柏路33号创立,先后由田悔改、刘子耀、王霓文、于廷恩、郑世光、栾司铎(美籍)任牧师。1958年基督教实行联合聚会时并于沧口四流中路186号聚会点。
[b]灵恩会大港一路福音堂[/b] 1940年2月由马瑞麟创立。1953年郑世光曾为代理牧师,1958年基督教实行联合聚会时并于观象二路1号聚会点。
[b]台西三路灵恩会[/b] 1948年,由章邱王庄福音村灵恩会徐壁庭来青岛创立,先在台西三路58号聚会,1950年迁到台西三路2号。该会以章邱王庄福音村灵恩会为总会,济南、博兴、明水、青岛等地有分会(其组织并不严密,只是在门上挂了一个牌子)。青岛分会先后由徐壁庭、张贤公、刁玉贵等人负责。1958年基督教实行联合聚会时并于城武路35号聚会点。该会还在海泊桥设有福音堂由蓝爱真负责,1958年因无教徒参加聚会而停止活动。
[b]神的教会[/b] 1932年常子华脱离武定路灵恩会在陵县路37号另行聚会,并改名为“神的教会”。1937年常子华又在登州路46号创立登州路神的教会,朱夫琪负责。1954年与陵县路神的教会合并,1958年基督教实行联合聚会时并于观象二路1号聚会点。常子华还在李村河东购房1处创立了李村神的教会。1949年青岛解放后,因无教徒参加聚会而停止活动。
[b]救世军[/b]
是英国军人布威廉于1865年创立。原为社会活动组织,因仿军队编制,定名为“救世军”。1916年传入中国,1934年设山东区,同年进入青岛。山东区的前三任会长是纪满(美籍)、魏乐慈、华以诚(均为澳籍),皆曾住青岛莱阳路19号。
1934年由李一松在小港一路建救世军青岛中队。1936年,在嘉祥路建立为贫民居住的平民新村(后改为青岛新村),以此为基础,成立救世军青岛西岭队。1939年起,青岛救世军的活动由陈复荣、昶永秀主持,到1941年告停,1946年恢复活动。1950年救世军集中到上海,青岛的活动告终。
救世军的传教活动,除在室内外布道外,还曾在监狱和电台布道,并设免费施诊所,夏季有施茶车,冬季有施粥场等。
[b]基督徒聚会处[/b]
这是一个新兴教派。认为教会应包括所有基督教徒(广义的),故脱离原有的宗派。它没有外国差会,但与外国基督教徒有来往,不按立牧师,而分长老、执事、家长三级教职。1948年,全国基督徒聚会处在福州设执事之家,作为培训教牧人员和指导各地工作的中心,由倪柝声(1956年在上海因“反革命集团案”被法办)总揽其权。
1935年夏,倪柝声派张子洁来青岛,在锦州路建青岛基督徒聚会处。1941年底,青岛的英、美等国的差会所属教堂全被日军查封,因“聚会处”与外国差会无干而依旧活动。1942年青岛阳本印染厂董事陈子万筹资建龙山路4号会所,成为青岛聚会处的中心。1943年,基督徒聚会处因未参加在青岛的日籍牧师山村好美组建并控制的“华北基督教团青岛分团”,而被日军强令停止聚会,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才恢复活动。
青岛聚会处自1949年春节开始搞游行传教活动。同年4月信徒由300余人猛增到4 000余人,聚会场所发展到20处。1950年1月,张子洁按倪柝声授意召集山东各地聚会处负责人集会,号召大量吸收教徒,向农村发展,开展移民。倪柝声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工作区,青岛是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新疆工作区的中心教会。会后,青岛部分信徒为响应移民号召,全家迁移兰州、包头、西安等地。1951年3月“顾仁恩事件”顾应张子洁之邀自上海来青岛,在龙山路4号布道,散布反动言论,大搞“驱病赶鬼”,被司法机关逮捕。发生,广大信徒对聚会负责人不满,参加聚会的人数锐减。同年,在全国土地改革运动中,青岛聚会处发动1 500余名信徒参加签名,上书毛泽东主席和福建省人民Gov,要求保留福州“执事之家”的土地。1951年底张子洁、张世平以“反革命罪”被司法机关逮捕。是年6月,青岛聚会处参加了青岛市基督教“三自”革新运动筹备委员会。但自1954年12月至1955年8月,聚会处负责人因对“三自”爱国运动的宗旨认识不足,曾二次退出这一爱国组织。是年秋,聚会处负责人在爱国教徒的帮助下,在中国Our Party和人民Gov宗教政策的感召下,公开认错,第三次参加了这一组织,带领青岛聚会处的广大信徒走上光明之路。1958年除龙山路4号作为全市基督教联合聚会点之一,其他聚会所均就近撤并。1965年聚会停止,1984年重新恢复活动。
[b]圣洁教会[/b]
属基督教五旬节派的一支。青岛圣洁教会是李耀忠牧师于1938年12月在台东一路20号建立的。该会曾于1939年派出传教人员去临朐、诸城、高密、益都、张店、辛店、临沂建立教会。1940年7月到1946年,因李耀忠去济南开展教务,青岛教务曾先后由赫志鑫、李剑津负责。1958年10月,该会并入清和路联合聚会点。
[b]耶稣家庭[/b]
青岛的耶稣家庭,由马庄耶稣家庭派丁书礼、王惠芳(女)等4人在1946年10月24日建于青岛费县路72号,由丁、王分任男、女家长,有成员94人。耶稣家庭设有铁工部、木工部、农工部、医药部、针线房、婴儿室和伙房等。1953年,根据信徒要求,查清了财产,按血统恢复或建立自己的家庭,耶稣家庭宣告解体。为满足信徒聚会,在原聚会址建立汶上路基督教会,由范学池、延学德负责。1954年聚会告终。
[b]卫理公会[/b]
又称“美以美”会(系英文名称的缩写“M?E?M”之音译),是1784年从英国基督教圣公会分离出来的一派,分布在英、美等国。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
1948年7月,美籍传教士韩丕瑞(韩逊)夫妇由泰安来青岛避暑,因济南于当年8月解放,韩滞留青岛。后接北京都会指示,于1949年2月24日在沂水路1号设青岛卫理公会。韩丕瑞、梁传?任牧师,有执事4人,执事部长为范景周。1951年,韩丕瑞回国,梁回北京。此后活动场所几经变迁,于1958年与圣公会合并聚会,不久又并入联合聚会点。
[b]第三节 教堂 知名人士[/b]
[b]教 堂[/b]
青岛解放前夕,青岛市区基督教有教派21个,礼拜堂60处。解放后,青岛的基督教内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58年各教派实行联合聚会,聚会场所由解放初的50处合并为10个联合聚会点。
南北岭礼拜堂 位于崂山县北宅南北岭村,1873年由信教群众集资兴建。占地面积363?69平方米,建筑面积191。10平方米,可容教徒100余人礼拜聚会。
南北岭礼拜堂属美国北美长老会。首任牧师为美籍传教士郭显德,继之史荩臣、孟传真、库尔德等外籍传教士。华籍牧师有王守纯、丁立美、李士河、刘凤山、李敦厚、王德润、周恒业、董文珍、管玉魁、王玉琨等。历任长老:董立家、董文征、董文询、董文忠、董文泳、孙德智、董福贵、董其法。
青岛解放前,南北岭村有居民38户、205人,信教群众184人。1950年土地改革时,教堂停止了礼拜聚会,房屋由村里使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崂山县人民Gov于1982年批准将教堂的房产所有权发还给教会,同年10月崂山县人民Gov和青岛市人民Gov宗教事务处批准开放了教堂。1985年,南北岭村有居民73户、371人,信教群众145人,同年6月由青岛市基督教协会牧师王德仁、王玉琨立董其法为长老。
南北岭教堂自建堂以来,历经一个多世纪,房屋已面临倒塌的危险。在此情况下,经崂山县人民Gov和青岛市人民Gov宗教事务处批准重新翻建,1986年教堂翻建工程结束。
[b]江苏路基督教礼拜堂[/b]
[b]江苏路礼拜堂[/b] 坐落于青岛市市南区江苏路15号,由德国胶澳总督府出资,于1908年4月19日奠基,1910年10月23日落成。当时作为旅青的德国信徒礼拜的会堂,不隶属任何差会或教派,不兴办任何附属事业,仅作信徒宗教活动之用。教堂所需经费全部由德国胶澳总督府供给,故又称“德国礼拜堂”。该堂建筑形式为德国古堡式建筑,堂内前方正中有祭台,祭台正上方是彩色玻璃拼成的大幅耶稣画像,祭台右侧是拾级而上的大理石砌成的高出地面约1。5米的讲道台,祭台左侧是施洗用的大理石盆。礼拜堂后方是唱诗楼,装有管风琴。礼拜堂大厅排列着靠背与跪凳一体的长条凳,堂中窗户都是彩色玻璃拼成的教会历史故事画面。堂内设施布局被认为属信义宗的格调。在堂区院内建有二层楼房两幢。一幢是该堂的附堂,一幢是传教士的住宅。
该堂建成后,由信义会柏林差会昆祚主持教务。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该堂自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籍传教士回国,该堂由在青岛的美国差会接管,供在青岛的外国信徒使用,又称“国际礼拜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1年以前该堂由青岛同善会德籍牧师主持,1942~1945年由圣公会使用,德国信徒和美国信徒分别在上午和晚上在这里聚会,直到青岛解放前夕。
青岛解放后,该堂于1949年12月被青岛市人民Gov没收,房屋由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使用。1980年经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Gov批准发还,经过整修后于同年11月2日该堂恢复礼拜,成为“文化大革命”后青岛市第一个正式开放的基督教礼拜堂。该堂亦是青岛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青岛市基督教协会的办公地址。
[b]济宁路基督教浸信会礼拜堂 [/b]1928年,信徒于墨林出资于济宁路31号创建基督教浸信会礼拜堂,占地面积934。43平方米,建筑面积1 693。43平方米,为西式二层楼房。该堂建成后,先后有美国传教士崔怡美、道哲斐、纽敦、孙约翰和华籍传教士高德政、王之仆任牧师。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堂被日本人接管,并被迫停止聚会。1942年5月,日本人又将该堂发还给教会,聚会又得以恢复。王之仆仍任牧师。抗日战争胜利后,孙约翰重回该堂任牧师。1948年王矶法任该堂牧师,直到1965年。1958年该堂为联合聚会点。1965年停止聚会。
[b]观象二路圣保罗堂[/b] 鲁东信义会于1936年购得观象二路1号房地产(为德国基督教捐助会所建的德国俱乐部),1938年动工改建礼拜堂,1940年落成,定名为“鲁东信义会圣保罗堂”。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该堂被日军查封,后几经交涉才得以恢复礼拜,从那时起,该堂走上自立道路。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国信义会差会重回青岛,但该堂仍维持自立。1958年,该堂定为联合聚会点。1967年6月间停止聚会。
[b]清和路青岛基督教信义会路德堂[/b] 1900年,德国传教士昆祚在清和路42号建起了柏林教会的第二座礼拜堂,陶义修为本堂传教士。1925年美国信义差会接办柏林教会会务以后,改名为“青岛基督教中华信义会清和路教会”,郭约翰为该会牧师,1933年吴焕新为该会传教。1940年,美国信义协会青年团国外布道会捐资,将旧礼拜堂拆除,兴建了新的中国宫殿式的大礼拜堂,1941年7月竣工启用,定名为“青岛基督教信义会路德堂”。1943年因日本人山村好美要到该会任牧师,引起教会反对,遂按立吴焕新为该会牧师。
1958年基督教实行联合聚会时,该堂成为东镇一带教会的聚会点。“文化大革命”时期,聚会被迫停止,1984年青岛市人民Gov拨款10万元对该堂进行了全面的维修,1985年恢复聚会。
[b]龙山路教堂[/b] 该堂于1943年由陈子万(原青岛阳本印染厂董事)等少数信徒出资于龙山路4号兴建。占地面积1 324。01平方米,建筑面积749。99平方米,可容信徒1 500人左右聚会。该堂属基督徒聚会处,历任长老张子洁、张天人。当时教堂建成后,因基督徒聚会处未参加日籍牧师山村好美组建并控制的“华北基督教团青岛分团”,而被日军强令禁止开堂。日本投降后,教堂才得以开堂聚会。1958年,该堂被确定为联合聚会点。1965年停止聚会,房屋由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使用。
[b]知名人士[/b]
[b]吴焕新[/b]原名吴学韶,男,汉族,山东省掖县人,1906年生,于1918年掖县县立模范小学毕业后来到青岛。1937年去湖北滠口信义神学院求学,1938年回青岛信义会,在清和路教会任传道员,1943年被按立为牧师。建国后,曾担任青岛市抗美援朝分会委员,青岛市宗教界支会会长,青岛市基督教抗美援朝“三自”革新筹备委员会主任,青岛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委员。还曾先后被推选为青岛市第四、五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山东省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和山东省首届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6年吴焕新参加中国基督教访问团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访问。1958年,“反右”斗争中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安置于街道,生活费停发。1968年病故于青岛,终年62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吴焕新被错划右派分子的问题得到了彻底改正,恢复了名誉,补发了扣减的生活费。
[b]范景周[/b] 男,汉族,山东省泰安人,1905年12月22日生。1918年入泰安卫理公会萃英中学读书,在校领洗入教。1949年2月24日,青岛卫理公会成立后,范景周被选为执事部部长。建国后,范景周被推选为青岛市政治协商会议一至五届委员会委员、常委,山东省第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担任青岛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山东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任,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常委。“文化大革命”中,教会活动被迫停止,范景周被安置于街道,生活费停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其落实了政策,被停发的生活费得到了全部补发。1981年1月1日病故,终年76岁。
[b]杨光恩[/b] 男,汉族,山东省胶南人,1891年生。自幼读私塾,17岁从父母于当地信义会领洗入教。1928年自湖北滠口信义神学院毕业后,先后在鲁东信义会登瀛教会和青岛胶州路教会任传道员。1931年,全国中华信义会在青岛召开第四届会议,杨光恩被按立为鲁东总会第一位中国牧师,并任鲁东信义会青岛区负责人。1935年任信义会清和路教会牧师,1940年任信义会观象二路圣保罗堂牧师,1950年9月任鲁东信义会副主席。建国后,被选为青岛市第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青岛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常委。“文化大革命”中,教会活动被迫停止,杨光恩被安置于街道,生活费停发,不久被街道遣送农村,1975年病故于农村,终年84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其落实了政策,被停发的生活费全部得到了补发。
[b]张天人[/b] 又名张彼得,男,汉族,山东省掖县人,1914年生。1933年于基督教长老会领洗入教。1936年起先后在掖县、烟台、上海、北京、天津、威海等地传教。1946年来青岛基督徒聚会处任长老。建国后,1956年任青岛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在“文化大革命”中,宗教活动被迫停止。张天人被安置于街道,生活费停发,靠做临时工为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被停发的生活费全部给予了补发。1980年回教会工作,是年被选为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委员,1981年被选为山东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常委、青岛市“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任、青岛市基督教协会会长。张天人还被选为青岛市第二、九、十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青岛市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b]第四节 教 案 [/b]
[b]玉皇庙教案[/b]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夏历十月初的一个星期天,郭显德从其住处科埠村外出传教,归途中经过华阴村(今属崂山县),适值该村逢集演戏,观众拥挤,郭显德骑马穿过人群,引起骚动,致使演出中途而止,群众义愤,纷纷拣石子向郭掷去。郭告到县衙,知县麦瑞芳虚与应付,不了了之。同月二十八日,凤山玉皇庙(今属崂山县)逢会,郭显德又带领部分教徒在庙前设坛讲道,与群众发生纠纷,以致互相投石厮打。郭显德连夜奔往即墨县城,闯衙告状,声言人被打伤,家被抄抢,并去烟台,通过美国驻华北总领事,照会东海关道审理此事。东海关道令即墨知县速将闹事人押解烟台受审,知县麦瑞芳推说当事人皆系渔民,现已出海,不能归案。美方声称,地非海岸,人非渔民,遂紧逼捕人。经过反复抗争,28名与此案有关的乡民被迫接受会审。审理结果:两次参与石击洋人的4名“罪犯”处以杖责,1人打80板,2人各打60板,1人打40板;将科埠、华阴两村地保各打80板,并撤职;将即墨知县麦瑞芳撤职,即墨县一名武官因没有派兵保护洋人,也被革职;赔偿郭显德白银380两;所有“犯人”都要具结,“不再滋事”,并保证郭显德的人身安全。这一案件的宣判,是东海关道道台衙门于清同治十三年四月二十日(1874年6月4日),在美国领事施佩德会同美国炮舰“沙科”号舰长和其他官员到堂“观察”下进行的。
[b]河流庄教案[/b]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春,在外地大刀会反教活动的影响下,即墨县河流庄村民、大刀会成员王义勋多次与该村基督教长老会发生对抗,更与该村主要教徒范学清相持不下。范学清在洋人的支持下,到县衙状告王义勋反教闹教。县官周永既不敢明惹大刀会,又不敢得罪洋人,于是出票传王义勋。但两传不到,遂将此案请示莱州府,奉谕传来王、范两人,当堂调解结案。范有所仗恃,骄横得意。王遂集结大刀会成员三四十人,将该村教堂的桌凳和范学清家的粮食、衣物、牲口等尽行抄出当众拍卖,又到邻村荒洼抄了两个教徒的家。影响所及,各村效仿。外国教士不敢出门,基督教徒纷纷外逃。周永闻报,怕上司怪罪,遂将王义勋骗进城来扣押。王之弟王信勋赶赴各地求援。6月22日,聚起大刀会会众1 000多人,各持刀、枪、棍棒、土炮等,拥向县城请愿,要求放人。周永出兵弹压,当场捕捉十余人,“站笼”示众。请愿会众与官兵展开械斗,终因缺乏训练而被驱散。反教闹堂事件发生后,莱州府先后派员前来即墨查办,山东巡抚毓贤亲自过问,革掉周永官职,派许涵敬继任,重新处理此案。审理者以“教堂未毁,教民无伤,拟酌罚钱文,为滋闹者戒;仍分别责斥,出示保护”判结。但范学清不服,声称必美国传教士郭显德做主。毓贤遂致函烟台美国领事馆告以“办事尚属持平”,希转致郭显德,促成完案,“以期民教日久相安”。但洋人拒不接受,并施加压力,迫使清Gov将王义勋处以死刑。
[b]第五节 公益事业[/b]
基督教在青岛的各差会,为了扩大教会影响,对青岛人民进行殖民主义奴化教育,在青岛传教过程中兴办了一些公益事业。
[b]同善会兴办的公益事业[/b]
[b]礼贤中学[/b] 建于1901年10月,由德国、瑞士同善会出资,德国传教士尉礼贤负责经办,并以其名命名。该校初设于胶州路与易州路口,1902年迁至上海路7号,校名为礼贤书院,周铭九任校长,是青岛历史最久的学校之一。建院之初专为培养小学师资,后改为普通中学,并增加了德文和德国历史课程,每日举行朝会,由尉礼贤讲解基督教义和孔孟之道。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德国在青岛开设的其他学校均被解散,唯礼贤书院因有瑞士的资金而继续开学。1919年高天元任校长。1923年改名为礼贤中学,刘铨法任校长(当时系国内著名的土木工程师),将学校改为土木工程专科学校,同时附设普通中学,孙方锡代理校长。建国初期该校有教职员工51人,高中7个班,初中11个班,学生823人。1951年由青岛市人民Gov接管,后改名为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
[b]美懿书院[/b] 1905年由同善会尉礼贤主办,以其妻之名取名美懿书院,由其妻妹任校长,栾佩卿任教务长,学生只有5人。该院起初设在礼贤书院隔壁,1912年迁到武定路27号。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美懿书院的学生由栾佩卿和张子清带到安丘朱家沙窝继续办学。南京国民Gov第一次统治时期,重返青岛,并与长老会在济阳路7号所办的文德女子中学合并。
[b]华德医院[/b] 1901年,尉礼贤于武定路27号创建同善医院,尉礼贤兼任院长,当时有德籍医生2人。1912年,由瑞士人黎仪德任院长,德籍人嘉安丽任护士长。1918~1927年因教会无款接济而停业。1927年复业后改为华德医院,由德籍牧师苏保民兼任院长。1933年起由礼贤中学教员瑞士籍人黎仪德任院长。建国后,于1951年10月11日由青岛市卫生局接管,改名为工人医院,原该院医生刘信斋为临时院长。1952年改为青岛市结核病院。
[b]长老会兴办的公益事业[/b]
[b]青岛市私立崇德中学[/b] 1910年由美国长老会聂克林夫人捐资于阳信路2号创建。初名明德中学,学生30~40人。1925年改名胶东中学,学生增至178人。1929年7月成立校董事会,改名青岛市私立崇德中学,王文坦任校长。1931年,由美籍人陶克礼及中国信徒捐资,于原校址内新建二层楼房1幢,于观象二路9号建三层楼房1幢及平房10数间,为崇德中学二院,同年增设高中部,学生增至800人。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学校被日军封闭。1942年春,另组校董事会,恢复学校。1944年改为市立第二中学。日本投降后,恢复原校名,赵泰和任校长。
建国初期,该校有教职员工44人,高中6个班、初中9个班,学生870人。1951年3月14日,学校与教会脱离关系,由青岛市人民Gov接管,后改名为山东省青岛第十一中学。
[b]青岛市私立文德女子中学[/b] 1921年1月,北美长老会范爱莲于胶县创办胶澳女子中学。初办时有学生40余人,张子清任校长。1924年9月得青岛督办高恩洪协助,购得济阳路7号官产1处,全校迁来青岛,更名为青岛市私立文德女子中学。1944年,改为市立第三女子中学。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恢复原校名,改组校董事会,栾宝德任董事长,梁传琴任校长。1949年翟宗沛(女)任校长,后朱谲孝代理校长。建国初期,该校有教职员工43人,高中5个班,初中10个班,学生797人。1951年3月,该校与教会脱离关系,由青岛市人民Gov接办,后更名为山东省青岛第八中学。
[b]青岛市私立崇德小学[/b] 1929年,崇德中学校董事会于观象二路9号崇德中学二院附设崇德小学,隶属于长老会。1937年脱离崇德中学,成为完全小学,1943年更名为培德小学。1944年改为青岛特别市观象山路小学校。1945年改组校董事会,学校更名为青岛市私立崇德小学。1951年,该校有教职员工18人,高级4个班,初级8个班,学生746人。是年3月由青岛市人民Gov接管,后改名为青岛观象二路小学。
[b]中华基督教会圣道妇女学院[/b] 1946年3月,由传道员范筠轩、于美霞、郝佩芝发起,于贮水山路8号创建长老会圣道妇女学院。有学员22人,于美霞任院长。青岛解放后,于1950年秋更名为中华基督教会圣道妇女学院。1952年赵承九为负责人,1953年停办。
[b]中华基督教会女职圣经学院[/b] 1948年9月,长老薛星五于湛山一路21号创办女职圣经学院,薛星五任院长。该院设初、高级2个班,有学员20人。教学内容为普通知识、圣经道理及工艺技术。青岛解放后于1951年停办。
[b]诊疗所[/b] 1948年春,于四方奉化路35号创立中华基督教四方奉化路诊疗所,牧师周恒业负责,青岛解放后合并于四方区医院。1948年9月,美籍传教士魏理信,于西仲家洼351号创立中华基督教西仲家洼施诊所,长老杨有绪为负责人,青岛解放后停业。1949年冬,于广饶路创立中华基督教会广饶路诊疗所,牧师赵元恺负责,青岛解放后停业。1950年3月,中华基督教会同道堂于大湛山村129号创立中华基督教会湛山村诊疗所,周亚南大夫负责,青岛解放后合并于浮山所医院。
[b]自立会兴办的公益事业[/b]
[b]青岛市私立尚德小学[/b] 1920年,长老刘寿山于上海路9号设上海路中华基督教自立会,同时创建尚德小学。初办有学生3个班,刘寿山兼任校长。1926年王云飞任校长。1928年成为完全小学,有学生200人,郭金南任校长。1938年,由崇德中学校长王文坦代理校长。因日本侵占青岛,学校停办一学期。是年9月由董事会会长王宣忱兼任校长。1942年由教导主任赵雨峰代理校长。1945年3月杨瑞玺任校长。青岛解放初,该校有教职员工24人,14个班,学生1 057人。1951年3月由青岛市人民Gov接管,更名为民光小学。
[b]青岛市上海路中华基督教自立会诊疗所[/b] 1949年8月16日,中华基督教自立会董事会于上海路17号创办青岛市上海路中华基督教自立会诊疗所,黄祝三为负责人。设挂号处、候诊室、诊疗室、药剂室和注射室,有医师、助产士、护士和药剂士,施医施药,就诊者多为贫苦市民。该所于1956年12月合并于麻疯病防治所,后改为青岛市皮肤病医院。
[b]浸信会兴办的公益事业[/b]
[b]青岛私立培基小学[/b] 1920年秋基督教青岛市济宁路浸信会于观海一路27号创建。1951年由青岛市人民Gov接管,改名为青岛私立华光小学。
[b]基督教华北浸信会神学院[/b] 1903年由登(州)、莱(州)浸信会与美南浸信会差会于山东省蓬莱县戚家牌场共同创立。创始人为美国传教士海雅西,有学员26人,美籍牧师海雅西为第一任院长。1906年该院迁到黄县改名崇实中学。1947年于青岛设立分院。1948年神学院全部迁来青岛,于观海一路25号新建校舍,有学员26人,牧师董吉亭任院长。1949年增设工艺部,有学员36人。1951年有学员45人,教职员工18人,李被爱任院长。1954年9月停办。
[b]青岛市私立求真补习学校[/b] 1948年由美南浸信会差会于辽宁路180号创建。牧师谢保罗、李被爱先后任校董事会董事长,华北浸联会教育股长于明斋兼校长,后何恩生继任校长。该校设初中部2个班,学生40人;小学部5个班,学生150人。1951年初中部停办,小学部有学生441人,教职员工8人。是年,由青岛市人民Gov接管。
[b]青岛华北浸信会联合诊所[/b] 1948年11月,由华北浸联会于济宁路31号创办,后迁至济宁路29号。该所为施诊性质,就诊者多为学生和贫民,药品由华北浸联会资助,卢仙斋为负责人,聘医师1人。1950年秋迁至观海一路5号,不久即停业。
[b]东镇基督教会道生诊疗所[/b] 1949年3月23日,由华北浸联会于台柳路16号创办,后迁至基督教浸信会庆祥路69号内,孟宪恩为负责人。该诊疗所设候诊室、诊疗室各1间,完全施诊,只收挂号费。药品一部分由教会医药会捐助,一部分由基督教华北浸联会资助,1954年合并于台东区联合诊所(后为台东区医院)。
[b]信义会兴办的公益事业[/b]
[b]即墨私立信义中学[/b] 1925年春鲁东信义会于即墨河南花园创办萃英男子中学,魏于午任校长。1926年又于即墨城东门里创办鲁东女子初级中学,乔子升任校长。1932年秋两校合并,更名为私立信义初级中学,杨勉斋、石华亭先后任校长。1941年该校被日军占领,强迫停办。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2月复校,改组校董事会,增设高中部,有男女学生550人。即墨解放后,1949年7月胶东专员公署接管了该校,定校名为即墨第二中学。
[b] 私立信义高级护士职业学校[/b] 1932年7月,信义会医院于城阳路5号附设信义高级护士学校,有学员32人,美籍罗福斯护士为负责人。至1940年已有7届学员毕业。1941年,该校被日军封闭,学员解散。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秋复校。1947年7月1日组成校董事会,张众航为董事长,聘宋美恩为校长,改校名为私立信义高级职业学校。青岛解放后,由青岛市人民Gov接管,后并于山东省青岛第八中学。
[b]青岛信义圣经学院[/b] 1932年9月,中国基督教信义会鲁东总会总务处于济宁路32号创立信义女子神学院,学院设董事部和教授部,招收高中毕业女生19名,德籍牧师邵约翰任院长。1941年,该院被日军接管。1946年8月复校后,改名为青岛信义圣经学院。初中一年级有学生13人,二年级有学生9人,美籍传教士穆美丽任院长。1949年5月汪耀西任院长。1949年9月杨光恩(牧师)兼任院长。1951年12月停办。
[b]青岛信义会医院[/b] 1929年1月1日,美籍监督安保罗于城阳路5号创建青岛信义会医院,后将济宁路诊所并入,病床由10张扩充为25张,富利达护士主持工作,张同信为主任医师。东镇、即墨设分院。1936年,病床增到70张,张文山、于鄗?为医师。1940年聘唐希尧大夫主持内科医务,孙干卿为外科医务,唐辞职后聘张众航任其职。1941年,医院被日军封闭,医务停顿。抗日战争胜利后,美籍罗福斯护士于1946年4月返回青岛,主持复兴医院工作。同年5月20日门诊部开业,张同信任院长。青岛解放后,该院设有内外科、妇产科及耳鼻喉科,有医师4人,护士7人。1951年12月13日由青岛市卫生局接管,改名为青岛医院,后又改为青岛市中医院。
[b]青岛圣教书局[/b] 1933年11月,于胶州路23号信义会内创办信义书局,卫斯理任经理。1935年,美国长老会加入资金,改名为圣教书局,由安保罗(牧师)与卫斯理共同负责。1936年,信义会迁至观象二路1号,该书局随同迁移。1939年,美国长老会出资,于阳信路2号(崇德中学院内)建平房5间,书局迁入新址。
此外,鲁东信义会还在青岛、即墨、胶县设立小学6处,幼稚园5处。
[b]安息日会兴办的公益事业[/b]
[b]青岛卫生疗养院[/b] 1944年基督复临安息日会青岛分会卢德泉于正阳关路创建,院长卢德泉。1946年该院迁到无棣路5号,美籍梅茂伦任院长。1948年迁至汇泉路2号,林有良任院长。该院设有爱克斯光室、化验室、手术室、病房和药房,有医护人员18人。1953年合并到山东省疗养院(后改为青岛疗养院)。
[b]第六节 团 体[/b]
[b]青岛基督教联合会[/b]
1930年8月,王德润、郭金南牧师为增进全市基督教各教会之间的联系,邀刘寿山、杨光恩等20余人,酝酿建立全市各教会的联合机构,并于1933年在上海路9号成立“青岛基督教联合会”。该会由各教会负责人组成常务理事会,管理会务。王德润任会长。理事会下设救济、信徒公墓、青年事工3个委员会。该会发动各教会捐资,于1937年在小村庄建青岛基督教信徒公墓(现小白干路交通旅社附近)。赵希圣、陈复荣先后任信徒公墓委员会主任。此外,该会还进行社会搭棚布道和监狱布道。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该会被“华北基督教团青岛分团”取代。日本投降后该会恢复活动,仍由王德润任会长。1950年由王德仁牧师继任。同年秋,吴焕新任会长。青岛市基督教“三自”革新筹备委员会成立后,该会即行解体。
[b]华北基督教团青岛分团[/b]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于1942年查封了盟国在青岛的各教会。这时,早已在青岛的日籍牧师山村好美出面组织成立“华北基督教团(系华北日伪政权控制的组织)青岛分团”,以此控制青岛基督教各教派。分团由王德润和赵承九、杨光恩3位牧师分任团长和副团长,实则由山村总揽一切。山村以济宁路33号为办公室。继任者先后是馆冈冈、田中。日本投降后,该团随之结束。
[b]青岛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青岛基督教协会[/b]
1950年底,基督教开展了以反帝爱国、独立自主、自办教会为中心,以自治、自养、自传为内容的“三自”革新运动。青岛市基督教各教派积极投入了这一使中国基督教获得新生的爱国运动。翌年春组成了青岛市基督教“三自”革新运动筹备委员会,由吴焕新牧师任主任委员。1954年10月,正式成立了青岛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任吴焕新,副主任范景周、周恒业、官寿松,范景周兼任秘书长。
1956年秋,青岛市基督教召开第二届代表会议。吴焕新连任主任,范景周、周恒业、官寿松、张天人为副主任,范景周仍兼秘书长。
1962年春,青岛基督教第三届代表会议召开。范景周被选为主任,张天人、赵希圣、李明、王玉琨为副主任,李明兼秘书长。
“文化大革命”后,1978年10月这一爱国组织得以恢复工作。1981年5月26日青岛市基督教召开第四次代表会议,选举李明为主任,张天人、王德仁、李崇恩、王文堪为副主任。会议决定成立“青岛市基督教协会”,作为基督教会的教务机构,并选举张天人为会长,李明、李崇恩、王德仁、王树芳、管玉魁为副会长。会员1 200人。市内五区先后成立了“三自”爱国小组,各县亦成立了各自的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1987年8月3日举行了青岛市基督教第五次代表会议。会议产生了青岛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第五届委员会,李明任主任,张天人等5人任副主任。同时选举产生了青岛市基督教协会第二届委员会,张天人为会长,李明等5人为副会长。
青岛市基督教团体负责人还分别担任了山东省和全国基督教团体的领导工作。1981年3月19日,山东省基督教召开第三次代表会议,李明、张天人被选为山东省“三自”第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基督教协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会长,另有9人被选为常委和委员。1982年李明被增补为中国基督教协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委。在1987年3月召开的山东省基督教第四次代表会议上,李明、张天人仍被选为“两会”的副主任和副会长,另有5人被选为“两会”常委。
[b]第七节 爱国爱教[/b]
青岛解放后,中共青岛市委和青岛市人民Gov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青岛市基督教的广大教牧人员和信徒,在中国Our Party宗教政策的感召下,积极响应中国基督教爱国人士于1950年9月23日发出的中国基督教实行自治、自养、自传革新倡议,揭露帝国主义利用“差会”和文化教育,对中国进行侵略的罪行,坚决割断与“差会”的一切关系,走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1950年12月29日中央人民Gov政务院发布《关于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的决定》之后,青岛市接受外国“差会”资助的12个教派、37个会堂、28处学校、医院、疗养院、诊所、书局等,即在规定时间内到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进行了登记,并不再接受“差会”的津贴。
基督教爱国人士还积极参加抗美援朝运动,反对美国武装侵占中国领土台湾。在抗美援朝中,积极捐款捐物购买飞机大炮,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1958年起基督教爱国人士进一步对基督教历史遗留下的教派问题和繁多的聚会场所,做了全面的改革和调整。各教派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实行联合聚会,全市56处聚会场所合并为10个联合聚会点。广大教牧人员自觉参加初级阶段生产劳动,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
[b]第八节 国际交往[/b]
青岛解放后,青岛市基督教知名人士有3次出国访问活动。
1956年8月,青岛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任吴焕新牧师,随中国基督教访问团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访问。
1984年,应日本基督教协会的邀请,青岛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任李明于9月22日至10月2日随中国基督教代表团赴日访问,并任代表团秘书长。先后访问了日本的东京、名古屋、大阪、长崎、京都等9个城市的基督教会,与当地教会上层人士和各阶层的信徒广泛接触,在日方的礼拜聚会中布道、演讲、开座谈会。着重宣传中国基督教实行“三自”的情况和神学教育思想,受到普遍赞扬和热烈欢迎。对代表团10余天的访问活动,日本当地报纸、新闻媒介都作了报道。
1988年3月9日至6月7日,青岛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德仁牧师,应瑞典浸信会全国联合会总干事喀尔逊牧师和该会国外宣教部主任欧姆博士之邀,以个人身份参加该会成立140周年庆祝活动,并应挪威、丹麦、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英国基督教团体的邀请顺访了这4个国家,历时3个月。其间访问了42个城市的57处教堂和神学院校,主领聚会并布道65次,听众达万余人。增进了与5国教会间的相互了解,扩展了中国教会的对外联系。各国当地报纸对王牧师的访问活动都及时作了报道。
改革开放后,青岛市基督教会仅1988~1990年,就接待了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在内的90个国家和地区的7 300余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基督教徒。
[b]第九节 教牧人员的培养[/b]
青岛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自1982~1990年先后选送22名信徒(平均年龄为27岁)到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研究班、本科、培训班)、上海华东神学院(本科)、济南山东神学院(专科)学习。其中13名毕业后分配在青岛市基督教“两会”和崂山、即墨、平度的教会从事宗教团体工作或教务工作,有1人被选留在南京基督教青年会工作。
在选送基督教信徒到神学院校接受正规系统神学教育的同时,青岛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青岛市基督教协会还参与了山东省基督教神学院的筹备、管理和教学等工作。山东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山东省基督教协会,于1987年夏在青岛召开培养教牧人员专门会议,决定在济南建立山东省基督教神学院,并设立董事会及其他管理机构。其中,青岛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主任李明任董事长,青岛基督教协会会长张天人任副院长,副会长王德仁任副教务长。全部教学任务由济南和青岛两地的老教牧人员承担,青岛地区担任教师的有张天人、李崇恩、王树芳、王德仁、王玉琨5位牧师。为办学需要,青岛市基督教共投入资金10.5万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