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s Archiver

青岛酒店预订

leon 发表于 2009-9-16 10:52

青岛市志18:民族宗教志 第一篇 民族:满族

第一章 满 族

[b]第一节 徙 居[/b]


  19世纪末清Gov设防胶澳后,满族官员开始出没于青岛。辛亥革命后,清Gov的遗老及文武官员即来青岛寄居从业。满民大量迁徙青岛则始于20世纪初。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日商在青岛开办的许多纺织工厂需要大量的女工劳动力。日本人发现满族妇女为天足(满族妇女不缠足),视为最为廉价的劳动力,因此曾先后多次去青州北城(清朝在山东设的旗城)从满民中招工。经济无着、生活无源的满民陆续被招来青岛做“养成工”(是日本人在华纱厂首创的剥削制度。所招工人入厂后,只供食宿,不发补贴,养成期满由厂方雇用,中途离、退者,厂方向担保人索取“养成费”)。铃木丝织厂(现青岛丝织厂)招“养成工”为最早,大康纱厂(现青岛国棉一厂)、钟渊纱厂(现青岛国棉六厂)、大英烟草公司(现青岛卷烟厂)、四方工厂(现四方机车车辆工厂)为最多。这些纱厂所招“养成工”70%以上为童工,年龄最小的仅11岁。20年代末,时任四方机车车辆工厂副厂长的唐恩良(青州北城旗人)曾回青州带出一批满民来青岛做工。 

  北洋Gov收回青岛时,青岛曾从北京京师警察厅的警士中挑选一批男性警士来当警察,其中不少人是满民。同时还在青州北城满民男性青年中招募了近百人当学警,先在潍县(现潍坊市)坊子警察训练所进行训练,于1922年12月9日奉命来青岛。1930年春,又派员赴北京招募学警200名,其中大部分也是满民男性青年。解放前,青岛消防队有消防干警70多人,其中近50人为青州北城来青岛的满民。对深受封建皇权统治和清规戒律约束的满民,特别是自幼极少走出“旗城”的满族女子来说,确有重重难以冲破的阻力和困难。在先期来青岛的满民有了落脚之地以后,其兄弟姊妹和亲戚朋友,来青岛投奔者逐渐多了起来。移住他乡的满民,也纷纷辗转来到青岛。有的同一家庭的主要亲戚全部在青岛,有的一个家族10多人同在一个行业工作。
 
  建国后,青岛满民人口大量增加,除正常人口繁衍外,主要是大专院校毕业分配,军队复员、转业和随军家属,以及工作单位搬迁集体调入等。1982年青岛市人口普查时青岛有满民4 297人。1988年,市南区文登路管区内有满民52人,其中部队转业及其家属即有14人,建国后至1988年毕业分配及工作调动来青岛的满民32人。胶州市的铁道部三局五处、七公司二处、华东设计院等,均为新设单位,共有满民74人。
 
  在久居青岛的满民中,中、青年以下的,除建国后部队转业、毕业分配和工作调动来青岛者外,均为青岛出生。据1988年对沧口区300名满民的调查,青岛出生的就有206人,占68.7%。1990年全市满民达5 307人。



[b]第二节 习 俗[/b]


   饮食 满族喜食粘、甜食品,习以肉类为主食,以烧烤见长。通称面食制品为“饽饽”,有粘糕饽饽、加馅饽饽、豆面饽饽,制作方法有蒸饽饽、煮饽饽、烙饽饽。水晶饽饽(以肥肉、冰糖配料为馅)、马蹄烧饼、白肉血肠、酸豆汁、酸菜、火锅、豆齿糕等均为满族的独特风味食品。萨其玛(满语)、槽子糕(鸡蛋糕)是清宫传统糕点。 

  满族饮食的节气性很讲究。春节吃“煮饽饽”(水饺),夏至吃凉面,冬至吃馄饨,天冷时节吃酸菜、火锅。80年代在青岛的满民家庭中,仍保留着一餐数菜,量少而精的进餐习惯。 

  服饰 满族男性身着长袍、坎肩,下穿套裤,脚登白袜、扎裤腿,在青岛解放初期尚有可见。满族妇女,在70年代的青岛仍可见到身穿右大襟、扣纽绊、宽松、过膝长褂的老妇人。满族妇女的“旗袍”(指“旗人”专用的袍服),是妇女们所喜爱的衣着。 

  头饰 满族妇女成年女子习于梳辫子盘于头顶。已婚妇女的头型又有两把头、如意头、大盘头、架子头等款式,统称为“旗头”。青岛的满族老人多在头上梳“旗髻”。 

  婚俗 清朝满族的婚姻遵循主仆不成亲、满汉不通婚、同嫡不联姻、少年不婚配的民族古俗。辛亥革命后始有满汉通婚者。建国后,随着《婚姻法》的贯彻,旧的民族婚俗已被彻底冲破。 

  禁忌 禁杀狗、禁打鹊、禁坐西炕。满族习以西为上。西屋山墙是供奉“倭库”(祖宗板)放祖宗盒、挂祖宗像的地方。为表示对祖宗的崇敬,西炕除摆放供品、供器外,不得放置他物,更不允许坐于西炕之上。80年代,在青岛满族家庭的西墙上,仍有挂放先祖照片的。 

  语言 文字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青岛的满民,在社会交往中亦经常使用满腔方言,尤其当满胞相见时,使用音韵浓厚而独特的满腔,再夹杂着几句满语进行交谈,就会感到特别亲切。青岛的满民早已不使用满文了。 

  姓氏 满族的姓氏源于以部落为姓、以地为姓、以物为姓,以吉祥为姓,故为多音节复姓。17世纪中叶,清王朝建立后,受汉文化的影响,遂变复姓为单姓,冠以汉字。满姓冠汉字,有的以谐音取姓(富察氏,取谐音傅),有的以译文代姓(毕拉氏,译文为江)、有的择旁为姓(钮祜禄氏,择旁以金为姓),有的则直接用名,不用姓。 

  1988年,青岛满族的姓氏,有单姓131个,复姓1个。其中以那、关、佟、钮、赵、唐、傅、隗姓氏居多。由于历史的原因,来青岛谋生的满民很多人不敢使用满姓,而是投亲随亲姓,靠友从友姓。这样在青岛的满民中,不继承祖姓,不沿用原姓,父子不同姓,兄弟两个姓者为数不少。

[b]第三节 社会地位[/b]

  清代,满民以俸饷为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Gov,满民的俸饷也被停发,生计无着。在社会上也出现了对满族的偏见,把清朝Gov少数统治者与广大满族人民混为一谈。许多满民为了谋生而隐姓埋名,不敢承认自己是满民,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也很低下,众多满民四处奔波,其中有许多满民背井离乡来到青岛。有的到日本人开办的工厂当了“养成工”(实为童工),每天拼命劳动12小时以上,所得的日工资只能买一斤玉米面。有的则为资本家当“老妈子”(看孩子、洗衣服、做饭),还有的靠打“卯子工”度日,每日东奔西跑仍不得温饱。 

  建国后,中国Our Party和人民Gov实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策,将满族群众同清朝Gov少数统治者严格区别开来,使广大满族人民同全国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彻底摆脱了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状况,真正成了新中国的主人。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88年对百户满民的抽样调查中,有彩色电视机71台,电冰箱72台,钢琴与电子琴5台,收录机73台,录像机13台,照相机40架,洗衣机73台,摩托车4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满民的寿命也大大提高。1988年,市区满民中,8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有54人,女性最大的91岁,男性最大的88岁。 

  建国后,满民文化落后的状况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变。1988年市区8岁以上2 857名满民中,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2 191人,大专水平的203人。1988年在青岛市6所大学和23所中学中,满民在大学担任助教以上职务的21人,在中学任教的32人。在科技队伍中,高级工程师21人,主任医师9人,副研究员以上的51人。随着民族政策的贯彻和落实,青岛市的满民不仅人口数量迅速增加,而且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个方面均做出了很大贡献。有24人被授予市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三八”红旗手、青年突击手等光荣称号。原台东旅馆服务部主任钮鸿菊,15次受到省、市、区的表彰、奖励,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的光荣称号;汪玉珍在50年代担任台东区仲家洼居民委员会主任时,曾出席过全国先进表彰会议,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并与全国妇联副主席邓颖超同志合影留念;中共青岛第六棉纺织厂准备车间支部书记关乐彩,参加国庆15周年观礼,与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擎天柱合影留念。在80年代初,青岛第五棉纺织厂挡车工、山东纺织系统操作能手关曼玲,曾应邀参加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受到党和国家擎天柱的接见。青岛警备区医院院长关家骥,1988年荣获中央军委颁发的独立功勋荣誉奖章。青岛光华日语专业进修学校校长佟毅勋被授予山东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青岛建筑工程学院政治教研组组长、马列主义教研室副主任里桂芝,1986年获山东省高等院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荣誉证书,1990年被评为青岛市“优秀母亲”。40年来,青岛的满民在科技、卫生、体育、艺术等领域更是涌现了一批又一批著名科学家和成绩卓著的社会名人。著名海洋物理学家、原山东海洋学院副院长赫崇本,由于对科学事业有重大贡献,被编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名人录。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德山,曾任联合国粮农组织渔业司顾问。青岛船舶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刘玉泉主持设计了世界上第一艘可步行的海上石油钻井平台——胜利2号(船)。地矿部海洋地质研究所工程师刘锡清,主持编制了中国第一张《板块构造地貌图》。青岛化工设计院院长巴世勤,设计施工的50吨中性染料车间系列,填补了国内的空白。青岛第十五中学教师桑达夫,自学成才,自1976年担任英语教师以来,先后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论文10多篇,两次参加全国学术性会议,1985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1986年获青岛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988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原青岛市中医研究所药物室主任、中国医学会青岛分会秘书长刘定宇,1988年获卫生部颁发的“药政药检30年”荣誉证书及奖章,被收编入中国科技咨询服务名人录。青岛刺绣厂工艺师关景尧的美术作品获1988年轻工部美术创作设计“百花奖”一等奖,并被选为山东省民族美术协会理事。青岛京剧团一级编导、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田葆成,1988年应邀赴新加坡讲学,传授京剧艺术,受到当地华人的一致好评。青岛广告公司业务部主任、工艺美术师吴继文,在山东省外贸包装设计评比展览会上,两项作品获设计优秀奖。青岛竞走运动员关平,曾两次打破10公里女子竞走世界纪录,连续3次获得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被授予山东省职工劳动模范,并被评为全国“十佳”运动员。1978~1990年,青岛市的满民曾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进步奖的有12人次,共计18项;有25人被邀请吸收为市级以上多学科、多专业学术研究会的成员,其中担任省级(专业)理事、委员的有5人次;担任全国(专业)理事、委员的有6人次,在市级以上学术研讨会和专业报刊上发表科技、学术论文104篇。 

  建国后,在青岛的满民先后有原山东大学教授傅宝瑞被选为青岛市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原山东海洋学院副院长赫崇本、教授白季眉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青岛医学院教授、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何森,3次被选为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致公党青岛市委副主委兼秘书长汪雅梅被选为山东省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委员会委员;同时还有21人次被当选为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5人次当选为青岛市政治协商会议委员。40年来,青岛的满民先后有159人加入中国Our Party,178人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赫崇本曾被选为中国Our Party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德山曾被选为中国Our Party山东省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