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道士》的作者:蒲松龄
[float=right][attach]27183[/attach][/float]蒲松龄(1640-1715) 字留山,号柳仙,别号柳泉居士。山东省淄川人。蒲松龄父辈本很穷,后弃儒,经商20多年后有所积蓄。蒲松龄出生时家庭属地主兼商人家庭。父亲广做善事,造福乡里,潜心读书,壮年之后改变了生活道路。
蒲松龄出生在书香门第,自幼好学。18岁结婚,19岁时初应童子试,便使以县、府、道三弟一补博士弟子员。但是,此后他却屡试不第。
31岁时,蒲松龄应同乡好友、江苏宝应县知县孙蕙的聘请去做幕僚。一年多后,蒲松龄返回淄川,被同乡世代名宦毕竟有家挽留在庄上设帐教学。
在教学的同时,蒲松龄并没放弃对仕途的追求,他日夜苦读,渴望能有所获。然而命运总在捉弄这位痴心的读书人,令他屡试屡败。特别是一次乡试答卷时越幅被取消资格,使年近半百的他伤心不已。这一挫折使他下决心与仕途告别,而把精力用于文学创作。
重新选择人生道路的蒲松龄除教书外,把对社会黑暗现实的痛恨集中于笔端,把对美好生活的向望,倾注于自己的作品中,完成了《聊斋志异》等许多作品。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收有491篇短篇小说,蒲松龄的这些作品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他因此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聊斋志异》通过花妖狐仙的故事,暴露了封建社会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控诉了他们欺榨百姓的罪行。郭沫若曾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对《聊斋志异》作了贴切的评价。
蒲松龄一生曾两次到崂山,在许多地方留下足迹。1673年他到崂山太清宫,他度过了一段创作生活。他还同宫中道士共同研讨经曲琴法,为繁荣崂山道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香玉》、《崂山道士》是蒲松龄为崂山留下的不朽篇什,至今仍为崂山带来积极作用。《香玉》提到的耐冬及其变幻的仙女绛雪,对八方游客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而关岳祠的一面小墙,传为当年王七学道投机取巧的碰壁处,也为人们关切。
此外,蒲松龄还留下了吟咏崂山白云洞和观海市的诗作,都十分珍贵。
青岛百花苑置有他的雕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