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s Archiver

青岛酒店预订

leon 发表于 2009-9-12 23:32

历史考古学家:王献唐

[float=right][attach]27025[/attach][/float]  王献唐(1896—1960) 字献堂,初名家驹,后改名?,号[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182070.htm][color=#0000ff]王凤生[/color][/url](王凤笙),以字行。[url=http://baike.baidu.com/view/9196.htm][color=#0000ff]日照[/color][/url]市东港区日照街道办事处大韩家村人。著名[url=http://baike.baidu.com/view/66776.htm][color=#0000ff]学者[/color][/url]。王家为书香人家,幼承家学,酷爱读书,潜心研究经史,而且受家庭熏陶,注重学习做人道德。在原籍完成启蒙教育后,11岁来到开埠不久的胶澳租借地,入青岛礼贤书院就读,文科结业后插修德文班。17岁入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校土木工程系学习。他学习了一些新鲜的西学知识,开阔了视野,对以后的国学研究不无启迪。

  毕业后不久,1917年应天津《正义报》之约,赴津翻译德文小说。1918年22岁时,回济南任《商务日报》和《山东日报》主编,后以两报特派记者身份长驻青岛。

  王献唐虽时常为衣食所累,但他一贯视读书、学习为人生第一乐事。1922年,中国从日本手中收回青岛,王献唐作为接收代表留任胶澳督办公署秘书,利用闲暇从事学术研究,著述《[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493746.htm][color=#0000ff]公孙龙子悬解[/color][/url]》六卷,这是他25岁时完成的第一部专著。由此王献唐开始研究自己钟情的金石、版本、音韵、目录、古币、考古等学科,并多有建树。在诗、书、画、印等中国文人传统的活跃领域,也显示了深厚的功力。 王献唐提出,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自炎黄二支,炎族出于东夷,而远古东夷文化的中心就在今天的山东,《炎黄氏族文化考》是王献唐在这方面的代表作。自30年代初动笔,直至去世前,10数次修改,努力使之完善。

  1925年赴北京,开始研究目录学,并与[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72610.htm][color=#0000ff]丁惟汾[/color][/url]等共同研究音韵、古文字。1927年,到南京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不久,因政见不合,发誓从此不问政事,潜心研究学问,改名王献唐。

  1929年8月2日,出任[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27353.htm][color=#0000ff]山东省图书馆[/color][/url]馆长。他着意搜集文物、典籍,扩充馆藏,使山东省图书馆成为当时全国收藏文物典籍最丰富的图书馆之一。并创建山东省图书馆协会。1930年,考古学家[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443514.htm][color=#0000ff]吴金鼎[/color][/url]赴山东,发现了[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002627.htm][color=#0000ff]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color][/url],邀他同去

  勘查。之后,他与[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014.htm][color=#0000ff]傅斯年[/color][/url]、[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49750.htm][color=#0000ff]李济[/color][/url]、[url=http://baike.baidu.com/view/59284.htm][color=#0000ff]董作宾[/color][/url]等人共同领导遗址的发掘工作,并成立山东古迹研究会,对山东其他遗址进行了普查和小型发掘,为山东考古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二、三十年代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和山东省文管会副主任时,王献唐倾心于山东地方[url=http://baike.baidu.com/view/40711.htm][color=#0000ff]文化遗产[/color][/url]的整理和保护,他注重实地调查,大力搜求,努力保存了许多学者有学术价值的著作、藏品。在战乱年代中,王献唐以献身精神保护了一批山东文献的精华。

  “七七”事变前后,他兼任[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61760.htm][color=#0000ff]齐鲁大学[/color][/url]教授,主讲[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20122.htm][color=#0000ff]文字学[/color][/url]和版本目录学。期间,他与国内著名学者傅斯年、李济、董作宾、[url=http://baike.baidu.com/view/69061.htm][color=#0000ff]黄炎培[/color][/url]、[url=http://baike.baidu.com/view/82524.htm][color=#0000ff]刘半农[/color][/url]、[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027.htm][color=#0000ff]顾颉刚[/color][/url]等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写下大量有价值的著作。他工作起来不知疲倦,被称为“连性命都不

  顾的书呆子”。他创办《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整理出版了许多历史文献,抢救了海源阁的藏书,搜集了大量的出土文物,如青铜、古陶、玺印、封泥、货币、石刻等。

  日本侵略军逼近济南时,为使大量珍贵的文物、图书免遭劫难,他求亲靠友,甚至把自己的收藏品卖掉拼凑运费,将省馆珍藏的善本书和文物,辗转万里,运至四川后方保存。路上,冲破敌人的空袭轰炸,长年流离于岩窟、佛寺,衣食不继而斗志

  守弥坚,抗战八年与书相依为命。他说:“这是山东文献的精华。若有不测,何以面对齐鲁父老?只有同归于尽了!”山东省图书馆的重要文物和善本书在抗战期间,被精心运往抗日大后方四川,王献唐出资尽力,有不可磨灭的特殊贡献。

  1940年,他受聘任国史馆总干事,兼任[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227.htm][color=#0000ff]山东大学[/color][/url]、武汉大学[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5725.htm][color=#0000ff]教授[/color][/url],撰写出许多考古著述。抗战胜利后,他亲自将原山东图书馆所有图书文物完整无损地运回济南。1948年返鲁,复任省立图书馆馆长,兼国史馆纂修。

  新中国建立后,曾任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等职,仍不废著述。 1958年出版《黄县器》一书,为研究山东古代历史开辟了新途径,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王献唐是国内著名的[url=http://baike.baidu.com/view/67249.htm][color=#0000ff]考古学家[/color][/url]、图书馆学家和版本目录学家,精于文字、音韵、金石、目录、版本,又通典籍,兼长诗文、书画和印章。著述有《炎黄氏族文化考》《中国古代货币通考》《山东古国考》《山左先哲遗书》等50余部,逾千万字。生平经见之书,无可计数,每有所得辄留题跋,其部分为书跋,经山东省博物馆整理,命名为《双行精舍书跋辑存》,1983年由齐鲁书社出版,计收书跋258种。

  1960年,病逝于济南。1993年3月21日举行仪式,其亲属迁其坟至青岛,后正式安葬于[url=http://baike.baidu.com/view/48377.htm][color=#0000ff]浮山[/color][/url]山阳。

[attach]27026[/attach]

青岛百花苑置有他的雕像。


  王献唐一生淡泊名利,视金钱如粪土,但对古钱、文物、书籍等极为热爱。为搜集古钱等,他不惜重金购买。解放后,为支援国家的博物馆建设事业,王献唐向国家捐献出[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42504.htm][color=#0000ff]越王勾践剑[/color][/url]、李自成闯王印等珍贵文物8000多件及5万册古籍,表现了他轻财重义的高尚品德。

  王献唐著有《山东古国考》、《中国古代货币通考》、《泉币图释》、《读诗文日记》等,所著编入《王献唐遗书》。

[attach]27027[/attach]

王献唐故居位于市南区观海二路13号甲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