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老村庄--沟崖村
沟崖村在古代的时候,今天的太平路一带曾是青岛湾沙滩,海水涨潮时,可达今广西路。小石头山(今观海山)西有一条大沟(今老舍公园所在地),雨季的时候各山流下来的雨水在这条大沟里形成季节河,最后流入青岛湾。有一贾氏,原是山西人。明朝初年建浮山所时,贾氏由山西徙来,属军户,战时为军,平时为民。从山西移民青岛浮山所的人们,因为出发当时在洪洞县大槐树下集合,所以一般自称是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贾氏从山西来到青岛后,住在青岛村。
清朝,逐渐取消了军垦制度,所有的军户或转变成了农民,或当起了渔民。清朝后期,青岛村成为比较繁荣的青岛口,逐步向小市镇过渡,工业作坊主和商店老板纷纷在此购地,青岛村的村民于是乘机有的卖地就地干起了买卖,有的则到别处再购地讨生活。贾家在沟崖附近买地建房,将全家搬了过去,在以后的岁月里,这里陆续又搬来了十几户人家,形成一个小村落,取名叫“沟崖村”。这一带土地贫瘠,收成不是很好,只能种些地瓜,勉强糊口。
要说沟崖村的具体地址,应该说是在今湖北路、浙江路交叉路口的山坡上。
1897年11月冬天,德国军队突然从村南登陆,登陆后即兵分三路,向东、北、西三方进军,面对着这些黄发碧眼的德国人沟崖村的村民们都惊呆了,谁也不敢下地干活。这时候正值冬闲,好在地里活不多,村民们只是纳闷,这些洋鬼子来干什么?不几天,德国兵进到村里要求买粮食,可是这个村以地瓜为主食,有点粮食都留着过年吃,哪有人会同意卖给他们。结果德国兵火了,用刺刀刺伤了一个村民,而这个村民本已年老,连气带伤,没到过年便死了。
第三年,德国人张贴布告要买沟崖村里的地,还要拆村民的房子,老百姓不敢不从,于是纷纷弃家离去。这其中有一个名叫贾民卿的,他略通文墨,去了大鲍岛在一个洋人开的买卖行里打杂。一直到二战后,国民党Gov重新接管青岛,贾民卿又被一个在山东路(今中山路)上开电影院的英国人请去当了“茶房”。“茶房”就是服务员,穿上白下黑的制服,为观众带座,正
这家电影院后来叫福禄寿电影院,地点离原来的沟崖村不远。贾民卿经常给同事们讲德国军队登陆的事儿,他说虽然当时还只是个小孩,但他永远也不会忘记德国兵用刺刀刺人的事。
抗日战争期间,百姓生活贫困,大多都看不起电影,电影院的收入不是太好。这时候贾民卿由领座员改为收票员,在门口为观众验票、撕票。当时看场电影的票价应该是5元,但观众常常拿个2元、3元往他们手里一塞,也进去了,亏得当时看电影不用对号,这样贾民卿他们可以赚点“外快”增加收入,观众们也可以省点钱。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福禄寿一度关闭,贾民卿失业,即在黄岛路上摆了个摊做点小买卖,日本投降后便去世了。关于贾民卿的这些事都是曾任福禄寿电影院经理的赵星火讲的。原来沟崖村的村民们,远的有的去了平度,近的有去小村庄的,有一家姓王的后来在日本鬼子大康纱厂(今国棉一厂)做工,住在小阳路(今人民路)上。许多年来,想再找到一位当年沟崖村的居民后代,却一直再没找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