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老村庄--张村
从即墨城往南,人们都知道有“七张村”、“八下庄”的说法。“八下庄”容易分辨,因为八个村分野较大。但一提到“七张村”,由于他们完全聚集一处,形成一个自然村落。所以,外村人是分辨不清的。实际上“七张村”是指文张、大张、东张、西张、郑张、河南张、南张而言。现在的张村是由大张村、东、西张村组成的,位于中韩镇Gov东北边约4公里处,张村河北岸,村民千户,2980余人,有土地1500余亩,到1999年耕地有667亩,散落于四处的山场2000余亩。相传,王氏族于明朝永乐年间,从云南大槐树迁至即墨县葛村,万历年间迁此建村。建村时,有一退隐的官吏叫“张常在”,他到这里来建庙,庙建好后,他以自己的名字命庙名为“常在庵”。此庙为崂山太清宫之脚庙。当时庙产很多,附近居民多为“常在庵”佃户,因此村名叫“常村”清初,这个村出了一绿林人物,率众抗击南下的清军,经过几次血战后,部伍溃散,他也隐身民间,清军声言要派兵讨伐。为避免村民受累,缙绅商议将“常村”改“张村”。
更有趣的是这七个张村都是姓王的。虽不同宗却同姓,是有意地凑七之数,为“日、月、五纬各有终原,而七元声焉”《汉书 律历志》。所谓“七元”,旧时的律历家们以二十八星宿中的七宿配六十甲子,即:“一元甲子起虚,二元起奎,三元起毕,四元起鬼,五元起翼,六元起氏,七元起萁,凡四百二十日为一周始,共得甲子七次,故称七元”。实际上,凑“七”之数是取其安身立命、子孙绵延昌盛之意。对此,我们今天不能简单地以迷信落后看待,应该看到,这是中国古代“天人感应”说的具体实践,是自觉应用的思维数理逻辑,具有朴素唯物哲学的内核。《吕氏春秋 贵因篇》云:“审天者查列星而知四时,推历者视月行而定晦朔”。正是随着这种实践的推移,三垣二十八宿也因之渐次确立,并推衍应用到五运、六气直至十二律等等,是从天地大环境大角度来安排人事的。
建国后成立了张村乡Gov。1957年成立了“旭光高级农业合作社”。1960年又分成了7个生产大队。1964年三个张合并。
张村的土地平展肥沃,这里的人们勤恳耕作,在大集体时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现在,村庄在保证农业果林和蔬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集体、个体企业十几个,其中最兴盛的有专生产床上用品的行缝厂、铁路通达配件厂,为四方机厂加工的福利厂,预制构件厂、北方木器厂、砖厂、金龙机械施工公司等,至于村民搞运输、开饭店、设批发商场更是枚不胜举。1997年全村总收入6605万元,是中韩镇的经济强村之一。
张村有一个团结奋进、清廉高洁的领导集体。他们从共青团、民兵、妇联等群众组织抓起,规定奋斗任务并层层分解落实,使村子形成了秩序井然,团结向上的好风气,出色的完成了区、镇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
为搞好文明村建设,该村成立了卫生队,并配备拖拉机运垃圾;投资整修街道,投资建拦河坝,为全村办养老保险,为独生子女办保险等。
对于未来,两委班子的思路是:紧紧抓住高科园产业区的优势,在稳定现有企业的基础上,下达力气招商引资,使该村的经济有一个新的发展,并且进一步加强村的组织配套设施和精神文明建设,使这个村的各项事业再上一个新水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