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老村庄--沙子口村
地处沙子口村街道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沙子口村,距青岛国际啤酒城仅7公里,北靠段家埠,西连姜哥庄,东牵登瀛盆地,南倚沙子口海湾;因为南九水河流经汉河村从这里入海,水冲浪淘,形成一片细软白净的大沙滩,故名沙子口。农历五、十逢集。沙子口大集仅次于李村集,物品繁盛,人群幅凑,肩摩毂击,嘘气成云,挥汗如雨,尤其是年关或节令的集日,其热闹繁荣程度实实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凡读过岛城著名小说家李凤海先生《山海见影》一书的人们肯定会记得,李先生在书中把沙子口一带逢集会的盛况写得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李先生的书是综合考核了各种文史资料,铺陈推衍再现明万历年间崂山僧道之挣的史实,所涉及到的地点都是查有实据的,因此,对沙子口早年间的情景,我们不能以小说家言而轻视。考之史籍,春秋时期大政治家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和诸侯,一匡天下”,就是依靠齐地富甲天下的鱼盐之利。当时齐地大邑如即墨、胶州,是管仲仰仗之翅楚。而沙子口湾作为黄海北岸的重要港口,在即墨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可想而知了。
有人用“水波随月动,林翠带烟微”来形容这里独特的依山临海之景。这里海域宽阔,港湾平缓,挡风避浪,是远近驰名的“太平湾”,渔汛旺季,港湾中桅樯林立,船舶边骈至,人涌如潮,交易发达,被人赞为“高墙巨舶开洋贡”。沙子口海域盛产各种鱼、虾、贝类,其中最著名的是鲜美的西施舌。清乾隆年间大艺术家郑板桥当维县知县,曾写诗赞美沙子口产的西施舌为:“更有即墨来美味,西施舌进玉盘中。”沙子口周边布满梨树,春天梨花绽放,辉映得天地都粉妆玉琢:秋来梨果累累,甜香四溢,口里人(胶州湾沿岸)和毛子(江苏一带)到这里贩梨买鱼,沙子口热闹极了。据说清同治年间,董家埠的董德信和张村的王吉同到这里开商行,并搬来家眷定居,后来商客日渐增多,遂成了繁荣的局面。
由于沙子口村占地形之力,具港口的优势,经济基础比较好。早在集体化年代,比较周边贫困的村庄,沙子口就显得富裕。但是公正的说,那也只不过是温饱而已,真正的富裕却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沙子口村现有居民506户,1380人,有段、董、曲、王、李等多姓氏组成。现今有蔬菜地40余亩,山岚80余亩。居民从业多项,各显神通。这主要是得益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的保护和支持,尤其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这个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好成就。
沙子口村现有生产性固定资产2800万元,有120余亩扇贝养殖,捕捞渔船18条,养殖船10条,工业企业13家,运输出租车15辆,商业饮食业23家,用来收购鲜鱼的渔船33条,还有理发业、商业、加工维修业等多家, 199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180万元,人均4500元。
沙子口村两委班子,他们贯彻执行上级党委和Gov布置的各项工作不遗余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尚空谈,抚恤老幼投资教育等公益事业走在全街道的前头。他们得民心、浮民意,正带领全村人走向辉煌。
现今的沙子口正以崭新的现代化城镇面容融入高科园的发展大格局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