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s Archiver

青岛酒店预订

leon 发表于 2009-9-11 10:32

青岛老村庄--毕家村

毕家村位于北宅街道办事处西北1.7公里,白沙河南岸,西距五龙河1华里。这里被华楼山、东大崮、笔架山等山峦围裹着,地理态势极象章衣萍自叙中对家乡绩溪的描写(章衣萍是20世纪30年代的小品文学家,安徽绩溪的人,当年他写的《情书二束》很是轰动一时)他说自己的家乡是重重叠叠的青山把一个小乡村包围了,并且遮去了早晨和傍晚前的太阳,使这里比其他地方容易黑暗,而且那可怕的巍峨高峰简直把青天剪去了一半,有从别处嫁到这里的女子哭着说:呀,这里的青天是怎样的小啊!
     引用章衣萍的描绘只不过是说过去的毕家村。现今的毕家村却大非昔比了,农家新造的二层楼房耸立于村的四周,村内的旧房也大半翻新,由崂山区交通局帮扶硬化的村路整齐平坦,各色的果树从山岭铺展到村边。晴暖时节花开遍野,果香四溢、蝶舞蜂鸣、百鸟争喧,田园风光十足。尤其是几个村联办的毕家小学新教学大楼耸立在村西,更增添了这里的文化气息和时代风味。
     毕家村现有455户1560余人,有毕、宋、李、王、孙、刘、雷等姓氏。其中毕姓占60%以上,宋姓占30%左右。雷姓虽然仅有三、四户,但他们的祖上却是这里的“占山户”。当清朝初叶毕、宋等的先祖们随移民大潮到这里,是向雷姓“讨一杯羹”,在雷姓的安排下辟土开田,进山造林的。毕家村南山顶上有一酷似笔架的巨石,便定名为笔架村。后因毕姓繁衍兴盛,音又相同,就称毕家村。
     笔架山下有一块蝎子地(土地形状象蝎子),据说占了风水之优当时即墨显宦、明工部侍郎蓝田出钱买下,把他的二娘葬在这里。可是令蓝田万万想不到得是,时间仅过了400余年,20世纪60年代的那场浩劫中,这座坟墓被挖,尸身还完好如初,寿衣依然灿烂夺目,殉葬物品和樟木棺或被砸碎,或被火焚、尸灰被扬弃,说明了风水的不可靠。
     早先,白沙河澄清的山水滚滚而下,五龙河也挾带着多座山水的汇流之势咆哮奔腾,在毕家村的西北交汇成一片汪洋。为了镇住水势,造福村民,毕家村人首先倡议在村北的山脚下修了一座龙王庙,四时祭祀,香火很盛,二月二日庙会时,这里扎上戏台唱大戏,十乡把疃的人们蜂拥而来,极为热闹。1958年腰截白沙河,于下游的小风口山和张普山之间筑坝拦洪修成了崂山水库,才根绝了水患。但是,由于毕家村地处水库的上游,为了保护环境和水资源,毕家村在经济发展上受到一定的制约,为当代和未来做出了应有的更献。
     在地方党史记载上,把中共青岛市的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定为蓝家庄,这是不确的。这可能由于当时的支部领导和党员骨干大都是蓝家庄人,并且第一次预备会是在蓝家庄村北的北桥子开的。实际上支部成立会议是在当时的毕家村小学的一个教室里进行的,毕家村会武术的宋中令守Our Party员王景瑞的委托,在小学门口放哨保护。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Our Party设南海专区崂山行政办事处,毕家村为崂山工委所在地;农业合作化时期,毕家村、蓝家庄、埠落三个村成立了“先锋农业合作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毕家村是公社治下的一个大队。毕家村现有耕地770余亩,山岚1700余亩。大都种植着梨、桃、山楂和苹果。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依农耕为生。近些年来,村里建起了果农学校,定时请农林专家讲课授艺,彻底改变旧时农耕的方式方法,以新科技新品种为发展方向,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崂山区交通局先后帮助毕家村硬化进村路9000余平方米,投资5万元为村民安装了有线电视,修建了两座便民桥、扶持该村上了一个石子加工场。特别应该一提的是著名劳动模范王义锡捐助的在该村四周的旅游生态园,已经初具规模,使这里更加旖旎多姿风情别具了。
     这里村风淳厚,人民朴实,尤其重视教育,注意培养下一代,曾连续三年被北宅街道评为捐资助学先进单位;连续三年被评为街道的挂钩帮扶先进单位;1999年被北宅街道评为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村庄;1999年被评为崂山区优秀党支部……
     尽管为了环境和水源不受污染制约了毕家村人在工业上施展手脚,但是随着大生态农、林业的发展和完善,毕家村将变成一个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新伊甸园。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