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老村庄--大枣园
大枣园村立村的时间可追溯到六百年前。云南臧氏兄弟于明永乐初年(1403年)迁徙到即墨境内,一个在楼山北建立坊子街村,一个在生满棘针树(酸枣树)的老虎山坡下占山建棘林村(后改名枣园村)。万历15年(1587年)自胶州迁即墨王家庄的王才富到棘林村落户,王才富的第六子子信重视教育,在崂山岔涧建书院,子信的儿子柱今亦在村里办学堂,敦促弟子们读书。柱今的三个儿子均不负父望,长子如辰顺治甲午年乡试得中第七名亚魁(举人),第二年会试联捷进士;三子如云壬子科中进士;次子如春戊午年乡试得中举人。如辰的儿子王懿为甲子科(1684年)举人,康熙皇帝闻说王柱今一门三儿一孙都取得功名,大为赞赏,御批为王柱今立牌坊表彰他教子有方,诰封资政大夫,极尽荣耀。他的孙子王懿后来官至大理寺正卿加三级,做过雍正的启蒙老师,铸造了大枣园王家辉煌的顶峰。[attach]26673[/attach]
大枣园石牌坊修建于康熙24年(1685年),栉风沐雨316年,至今义式训方龙章三锡几个大字仍在阳光下熠熠发光
今天大枣园村的老人们说到牌坊的故事,还会自豪地眉飞色舞。传说当年专从京城请来两位风水先生为牌坊选址,风水先生发现大枣园村得天独厚占尽地利。站在村东老虎山上向西望去,能看到村子正对着海中的小岛冒岛,村南15里有沙岭河(今称李村河),村北15里有白沙河(当时白沙河在双埠村入海,后来忽然一夜暴风雨,白沙河改道李家女姑,距大枣园村就不是15里了),两条河遥相呼应,与冒岛做成一个"二龙戏珠图";更可贵的是村东老虎山南北各有一条山水流出,弯弯曲曲在村中汇合,把大枣园村的前街团团环抱其中。风水先生把立牌坊的位置定在前街上,村民们从此把前街叫做"牌坊街",村中两股合流的山水称做"玉带水",视为村里吉祥兴旺的源泉。那两座牌坊,肃穆端庄地立在街的中段,相约70米,东牌坊正额题为"龙锡三章",西牌坊题"义方式训",刻着王柱今祖孙父子的功名官职。石牌坊栉风沐雨316年,虽在文革中飞檐斗拱被砸毁,但那整块青石雕成的底座及立柱额匾都还是原物。
[attach]26674[/attach]
老人们每天在牌坊街东头聚会,说起村中轶事如数家珍
王氏家族风光二百年,出了举人进士无数,后来逐渐式微。第十三代上曾有一颇为富裕的人家,养了个独生儿子让他的爹娘操碎了心。这儿子聪明伶俐满腹诗书却不愿走仕途出将入相,每日里琴棋诗画过得好不优哉游哉,父母去世后他没了管辖,不上几年把家中六千亩地变卖一空,最后竟落到唱渔鼓为生的地步。他在李村集上敲着渔鼓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并不按寻常说书人的路数,而是根据自己烂熟于心的原著内容,说得细致生动,在青岛北部名噪一时。他如此落魄少爷脾气不改,花钱依旧大手大脚,每每有人钻他心善手散的空子,换上破衣跪到他面前说些家中遭难的苦情,或捏造些老娘去世无钱下葬的鬼话,他便撩起破大褂,取出刚刚卖唱得来的钱,尽数送给求他的人。这位少爷迂腐可爱的性格常常成为众人的话题。十三代子弟中还出过一位戏迷,他最爱的是柳腔和京剧,曾痴迷到做什么都要唱着戏文。正月里走亲戚他钻进戏园子忘记走亲戚的"任务",惹得家人和亲戚都着恼;到地里拾掇庄稼,他拔棵谷子当马鞭,将谷地做舞台,唱得兴起不知回家。他背着家里人拜名角为师,玩票到了专业水平,人送外号"活包公",却把家里瞒得铁桶儿似的。有一天他的老兄会到做买卖的朋友,朋友说,今天青岛某大戏院有名角唱包公,难得一见,我请你去听。老兄欣然前往,及至名角上场却把他老兄惊得张口结舌--原来这位名角不是别人,乃是他那不务正业的胞弟!西洋镜拆穿后,“活包公”便堂而皇之地开唱,再也不用煞费苦心地遮遮掩掩了。
大枣园村曾在后街与坊子街村接壤处建过一座关帝庙,庙里供奉的关老爷灵验之名远播东北、山西、广东、福建,常有外地人来打听关帝的"九龙大殿",可真正走近它的人都会大失所望,这座"殿"只有七八个平方,泥塑的关公只有一人多高,倒是门前竖了一根旗杆是别处关帝庙不多见的。说起"九龙大殿"倒有个神乎其神的故事:大枣园王家在京里做官,村里九宅五堂名声在外,都说王家有的是钱,传来传去就招得强盗动了贼心。咸丰年间,有帮毛贼假借"长毛"之名半夜来大枣园抢劫,走到村北今青岛钢厂一带,大雾突起白茫茫寻不到去路,朦胧中见一大汉跨马横刀挡在面前,威风凛凛如关老爷模样。盗贼们本是乌合之众,见了这威风八面的大汉只吓得屁滚尿流作鸟兽散。打那以后,关帝显灵护村的故事不胫而走,大枣园王家更是感激不尽,发愿为关帝重塑金身,再修一座"九龙大殿"作关帝行宫。王家在外省做官的子弟们把这个故事传播的更远,许多官员都捐了款修庙。可不知何故,重建的关帝庙远没有规划的那么宏伟高大,小小的庙儿只用了九行青瓦,瓦与瓦之间凸起来,老百姓叫做"起棱",此"九棱"虽非彼"九龙",可"九龙大殿"却是叫出去了。1948年,国民党军队拆庙取砖修雕堡,名声远扬的"九龙大殿"就这样消失了。 山东省青州府临朐县礼让乡四泊社四甲棘林村的王景,于明代嘉靖年间迁徙到了胶州朱阳社十甲等上村,王景有4个儿子,王核、王隆、王纶和王福。万历年间,王纶一家又迁徙到了即墨县汇海王家庄,而王纶的孙子王才富这代继续外迁,来到了浮山所下辖的于家村旁,建屋耕地,人丁渐多,于是另起村名,因祖籍棘林村,将“棘”字由并列改为上下,叫“枣”(繁体字“ ”)园村。后因人口又多,再分出一村叫小枣园,这里便叫大枣园村。大枣园村是较大的一个村庄,这儿有集市,逢四、九有集,是周围一带农副业产品集散销售中心。
王才富被尊称为大枣园村的“始祖”。明朝万历7年(1580年)倭寇入侵浮山所一带,直逼大枣园村,王才富全家及村民离村避难,躲进崂山的黄花洞中,因山高无路,倭寇不敢入山而退走。王才富等躲过劫难,回村重建倭寇烧掠后的家园。王才富的第6个儿子叫王子信,为训教子孙读书求知,于1586年(万历13年)在崂山岔涧建书院,名曰“卧云轩”。他有三个儿子:允直、柱今、之垣。《即墨县志》记载:“王之垣,枣园人,素以孝闻,(清)顺治间,父(王)子信,母薛氏相继故,前后庐墓六年,朝夕苦奠,哀感路人,始终不衰。”他的二哥王柱今,字松心,是清顺治间的廪监生,《增修胶志》载,他“好读书,一目十行,敏于文”,但在科举考试中却屡试不得中,于是在村中办起了学堂教授生员,许多人慕他的文名,从各地送子弟来到他门下读书。王柱今有三个儿子,如辰、如春、如云。王如辰,字中台,自幼从父学,他在科举上的命运比其父好得多,顺治12年(1655年)中进士,任山西交城县知县。交城多山,有贼寇,又有猛虎伤人,王如辰到职后,擒贼寇,驱猛虎,为民除此二害,深得民心。回到京城后,任户部主事,又升任郎中,再次外放,任广西提学道。当时的广西经多年战火,教育事业遭受了极大破坏,学堂庭院尽为荒草,学子无处读书。王如辰到职后整顿原有学堂,开办华掌书院,振兴广西教育事业,很有政绩。他逝世后,广西人为了纪念他,为他建了祠堂。王如辰著有《北野逸诗》。王柱今的次子王如春,字令始,《增修胶志》载:“幼聪颖,于书无所不读,事亲以孝闻,族党婚葬不见者,皆赖以举。岁饥捐赈多所全活,远近佩其德”。他于康熙 17年(1678)中举人,著有《粤游草》等。王柱今、王如辰、王如春父子三人皆入“乡贤祠”。康熙23年(1684年)王如辰的儿子王懿又中了举人。康熙24年(1685年),因王柱今三代忠良,诰赠王柱今资政大夫,在大枣园村建牌坊两尊,两尊牌坊相距50米,东牌坊上题“龙章三锡”,西牌坊上题“义方式训”,这是青岛市区现存最早的石牌坊,也是山东省仅存的二处石牌坊之一,极有文物价值。
王如辰的墓冢前有墓碑,有皇帝的题词,还刻着他两位夫人被诰赐的封号,碑的背面于1735年补刻了他的简历及所供职务、称号等(现已不存)。
王氏家族的墓地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墓葬群,也是青岛市区范围内最大的墓葬群。1910年英国人帕默写的《青岛》(李厚基译)一书曾对王氏墓群做了详细记载,说“著名的棺墓由三个墓群组成”。帕默的《青岛》还记载:中间墓群牌坊外侧刻着:“钦命牺奉处”,雍正十一年(1733年),牌坊的内侧为工部右侍郎王懿。林荫路的墓道旁,依二品官员规格,有石翁仲(石头人),石望柱(石柱,类似华表),石相生(包括石羊,石狮,石马)各一对,共10尊,十分壮观。墓前墓碑,碑额有龙饰,显示奉皇帝圣旨。文字上记载着雍正皇帝惊悉为国家昌盛做出突出贡献的副大臣(侍郎)逝世的消息,即派一位高官来祭奠,碑上还刻有王懿的两个夫人的名字。这一墓群还有王懿两个儿子,三个孙子的墓,墓碑分别记为: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四十五年(1780)和道光十二年(1832)。西边的墓群是王懿儿子王功清及其妻子的墓。可惜这一庞大的墓群及牌坊,翁仲、石相生等石雕艺术品均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遭到日本侵略者及美帝国主义的破坏。
王如辰的儿子王懿,字子文,顺治8年(1651年)生于大枣园村。他自幼因家学渊源,聪敏好学,康熙23年(1684年)甲子科乡试中第20名举人,康熙27年(1688年)戊辰科会试中第104名进士,殿试赐进士出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两年后改授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纂修《资治典训》。康熙36年(1697年)又为科举会试之年,王懿任会试同考官,授文林郎。清代初年,沿袭明制,中央六部均设有对官员进行监察的给事中,对官员进行规谏、稽查。康熙44年(1705年),王懿因清正廉洁,被授予户部给事中,又任刑部、户部(总)掌印给事中。康熙51年(1712年),王懿任顺天府府丞,兼理顺天府学政,晋授中宪大夫,此时已是正四品衔。
康熙52年(1713年),这年康熙帝60岁生日,朝廷在例行的三年一次科考外增加一次“万寿科”,王懿任顺天府文武乡试提调,总领乡试科考。乡试结束,王懿升任大理寺少卿,在任期间处理了一些贪赃枉法的官吏。清朝的“九门提督”是保卫皇帝、京师的高官,责任重大,官职也很高,一向由满族大臣担任。当时的九门提督陶和气自认为得到皇帝的信任,贪赃枉法,仅侵蚀天坛银就达一万余两,王懿不畏权贵,上书举报,列举其四大罪状,谕旨刑部查办。刑部尚书巢可托与陶和气是儿女姻亲,他包庇陶和气,批王懿举报不实,驳回。王懿再次上书,不仅弹劾陶和气,也告巢可托勾结包庇,结果康熙谕旨陶和气判刑,巢可托免职。王懿晋升为顺天府府尹。王懿弹劾赃官,爱护百姓,先后上书中有《请减琉璃厂民房租》、《敬陈速赈以苏民困》等,受到百姓们的爱戴,也受到康熙帝的器重,由他兼任经筵侍讲,是康熙子爱新觉罗·胤祯的老师。相传胤祯少年很顽皮,王懿不因他为皇子竟然罚他“跪读书”,偶被康熙见到,说:“学是天子,不学也是天子”,王懿答道:“有学问为尧舜,无学问为桀纣”。康熙不以为忤,王懿被升任大理寺正卿。
康熙朝,版图扩大,四海一统,惟西北地区噶尔丹势力叛乱,康熙三次派兵征剿。康熙56年(1717年)王懿升任工部右侍郎,身为工部,又奉旨去盛京(清朝的留都,今沈阳)会审案件,又兼任戊戌(1718)年会试副考官,后又任会试总裁(主考官),康熙手书“危石江中起,孤云岭上还,相逢皆得意,何处是乡关”赠予王懿。
康熙59年(1720年)完全平定了噶尔丹的军队,王懿被派去新疆巴里坤(曾为镇西县,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总督屯田,加授通议大夫,资政大夫,为正三品,仍任工部右侍郎。王懿在新疆领导了灭蝗,为民除害。
康熙61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胤祯继皇帝位,年号雍正。他即位后,念及自己的老师王懿,着即调他回京,这时王懿已73岁,长途跋涉劳顿,病死于兰州,灵柩运回青岛,葬于李沧渠哥庄(亦称曲戈庄)。王懿是青岛市内四区古代官职最高的官员,著有《奏议》、《竹里楼诗集》。大枣园文化广场内现立有王懿塑像,他是清代青岛人中一位杰出人才。
早在乾隆29年(1764年)大枣园村王氏已修有族谱,并由刘墉之父、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刘统勋作了序。其中说道:王氏世代忠厚继世,受人敬重,除了家族先人卓越的政绩,灿烂焕发的文章之外,可供彰显的事迹很多。
王懿长孙(王景七世孙)王绍先书写了再“序”,九世孙王复盛整理书写了“又序”。到清朝末年的宣统元年(1909年)王氏家谱经重修后,由十四世孙王丕连做《重修族谱序》,梓刻印行。至今大枣园村90%为王氏族人,其它们姓氏约56个。
1898年中德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大枣园村被划入租借地内,属李村区。1922年中国Gov收回青岛,改为胶澳商埠。大枣园村是个大村庄,又处于进出青岛的陆路要道,Gov在这设了税务征收所,后又设公立枣园小学。1929年南京国民Gov接管青岛,将胶澳商埠改称青岛市,枣园小学也改称青岛市立枣园小学。枣园自明代至民国有着浓厚的知识氛围。
1921年中国Our Party成立,早期Our Party人即来青岛开展党的工作,发展党员,建立组织。反动Gov几次破坏了青岛地下党的组织。向明(1909—1969)原名巨向璞,又名巨荆山,化名王仲和,山东临朐人。1926年来青岛,在枣园小学任教,1931年加入共青团,任团支部书记,同年8月转为Our Party员。1932年先后任中共青岛沧口区委宣传部委员、区委书记。向明组织工厂工人举行反帝爱国主义斗争,进行大罢工,国民党特务前往大枣园企图逮捕他,时任村长的王永基得到消息后,连夜回村通报,使向明顺利脱险去了济南,后任中共济南市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向明任胶东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1949年6月任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接管青岛,又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市长。后任山东省人民Gov副主席,中共山东分局代理书记。
王仙坡,原名王知昌(1905—1987),号依山园主,大枣园人。曾在枣园小学教书,1932年入杭州西湖艺专西画系,学习油画。受教于林凤眠、潘天寿,李苦禅等大师。曾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是当时知名的爱国学生领袖,他带领学生赴南京请愿,捣毁报社数处,烧毁轿车多辆。1935年王仙坡东渡日本深造,1937年抗战爆发,他几经周折回国。1947年王仙坡任振青中学美术教师,又成立了青叶画社。他的绘画作品师古法今,融汇中西,兼容并蓄,雅俗共赏,造诣深厚,作品为国内外收藏,为一代名画家。
王彩云1958年毕业于青岛3中,被保送去了西安电讯工程学院,是大枣园村第一个女大学生,也是崂山第一个女兵,后为航天领域高级工程师,为通信卫星和宇宙飞船上天的各种型号做地面测试工作,两次立功。枣园学风绵延至今,无论家境如何,子女多少,父母仍不忘传统美德,教育子女成才,现在全国担任各级干部者多达50人。如今随着青岛市的发展,大枣园村也在向着城市化迈进。
撰稿人:王宗芳
大枣园村补遗
老百姓俗称“老虎山”的虎头石山,海拔188.4米,走势由东南向西北,逶迤连绵十数里,远远望去如巨兽的身躯慵懒斜卧;虎头石山有九个山头高低起伏,山南的百姓又叫它“九顶山”,最西北端的那座山头,天然生成一只老虎头的形状,面向西双目炯炯,额头“王”字清晰可辨,虎头石山取名就来自这块象形石。虎头石下西侧约有五百米之处坐落着的就是大枣园村。
大枣园村不仅有着深厚悠远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村子东边山上的自然景观也不少,除栩栩如生的虎头石外,旁边还有个山头叫做“石人山”,是因为山坡上一块大石突兀而立,如一个男子站在那里,人们称它“石人”;再往前的山包叫做“蚕场山”(音),北坡上有一块七八个平方米大小、光滑平坦的大青石,传说汉朝淮阴侯韩信曾站在石台上点兵,人们就叫这里为“点将台”。
说起来村子里的那两座老功德牌坊,今天大枣园村的老人们都会如数家珍。传说当年皇上特意从北京派来两位风水先生为牌坊选址,风水先生发现大枣园村得天独厚占尽地利。那时候地广人稀,从虎头石山上向西望去可以看见村子正对着西海中的小岛毛岛,村南有沙岭河(现在叫李村河),村北有白沙河(当时白沙河入海口在双埠村,后来忽然一夜暴雨,白沙河改道李家女姑村),两条河遥相呼应,与毛岛做成“二龙戏珠”,风水落在大枣园村;更可贵的是村东虎头石南面和北面各有一条山水流出,弯弯向西在大枣园村内会合,其名曰“玉带”,恰恰把大枣园村的前街环抱其中,注定村中要出高官。风水先生把立牌坊的位置定在前街上,从此村民们把前街叫做“牌坊街”,村中两股合流的山水叫做“玉带水”,被视为村里兴旺吉祥的源泉。
大枣园村有一个不同于别村的景观,是村中大姓王氏家族共建了五个“堂”。堂,历史上被中国人极为看重,是祭神、祀祖和进行政事活动的场所,《礼记》中有“天子作明堂”的记载,自春秋时期就兴起建堂之风,古时官员办公之处称做“大堂”,百姓的农舍正房称为“堂屋”,但“堂”而有号,是官宦或书香之家的作为,也是身份的象征,如康熙皇帝就曾赐诸城刘墉之祖父刘启“爱清堂”御笔。大枣园村王氏家族在王懿一代分为九支,至今仍称“九宅”,九宅中以王柱今一支最为显赫,他家堂号“忠孝堂”,画栋雕梁建筑精美,就建在最好的风水之地牌坊街上,族中划出40亩公产专供忠孝堂使费。据说“忠孝堂”匾额为皇帝所赐,即墨县令路过堂前都得下马步行。王家族人另外还设有四个堂,村东“东园鲁”,后街西头“雨蕴堂”,前街靠北“世谷堂”,还有一个颇有故事的“孝行可奉堂”。
这个“孝行可奉堂”的传说,几百年来一直为老人们津津乐道,还上了同治年版的《即墨县志》。说的是王子信的三子之垣素以孝闻名于乡里,其父去世后他按古制最高礼在墓旁结庐守孝三年不回家,族里人很钦佩,欲鼓乐迎他回来。可之垣不知族人安排,三年期满自己走回了家,妻子说,你自己回了家,别人哪里会相信你已守满三年,还猜你是早就回来了呢。之垣听后回答说:“为父再守三年有何不可。”他转身回到茅庐又守上三年,前后共守六年。他每天在墓的北面用衣襟兜土为父亲的坟头培土,六年下来取土处竟挖成一个新月形的大湾,人们叫它“月牙湾”。后来族人为了纪念这对情深父子,建了一座堂,取名“孝行可奉”
一百多年前,大枣园村里住过一位汪大人,据说这位汪大人是安徽人,官至西台御史。他看中了大枣园的青山绿水,在牌坊街北临街建了一座宅院,家眷都接过来同住。村中的地保常因了村里公事去汪大人家,这位大人倒也礼贤下士,每次都把地保让在客座奉茶。即墨的县令也常常来拜访汪大人,还常讨教一些公事,在汪大人的客厅里,地保也是客,与县令平起平坐的;地保有事去县衙,县令见汪大人的座上客来了,也热情接待,不像对其他的地保那样板着脸。因为老百姓讽刺地保是官府的狗,所以过去北乡有句笑话 “大枣园的狗也比县官大”就是由此而来。汪大人在大枣园住了十几年,家中突发变故,他的儿子不小心从小楼上坠地而死,汪大人将儿子厚葬在大枣园村外,人称“相公茔”。汪大人痛失爱子,在此住着心情郁闷,于是卖掉宅院离开这个伤心地回了安徽。
大枣园村王家曾在后街西头与坊子街村接壤处建过一座关帝庙,庙里供奉的关老爷灵验之名远播山西、广东、福建,解放前夕还有外地人在坊子街村打听关帝的“九龙大殿”,实际上真正走近这座“九龙大殿”的人都会大失所望。这座“九龙大殿”大小只有七八个平方米,泥塑的关公塑像只有一人多高,倒是庙门前竖着的两根旗杆是别处关帝庙不多见的。若说起这座庙大名远扬倒有一段故事。大枣园王家多年在京里做官,村里九宅五堂名声在外,都说王家有的是钱,这招得强盗动了贼心。咸丰年间(1851年)闹“长毛”(太平天国),有盗贼假借“长毛”之名半夜来大枣园村抢劫,走到村北今青岛钢厂一带,大雾突起白茫茫寻不到去路,朦胧中见一大汉跨马横刀挡在面前,威风凛凛如关老爷模样。盗贼们本是乌合之众,见这跨马横刀大汉更是吓得屁滚尿流作鸟兽散。此后,关帝显灵护村的故事不胫而走,大枣园村王家更是感激,发愿为关公重塑金身,再修一座九龙大殿作关帝行宫。后来这个关帝显灵的故事传播得更远,甚至有外省都有来捐善款盖庙的。可不知何故,及至关帝庙修建之时,却远远没有预先规划得那么宏伟高大,庙顶上用了九行青瓦,瓦与瓦之间凸起来,老百姓称做“起棱”,此“九棱”虽非彼“九龙”,可“九棱(龙)大殿”却是叫出去了。庙里的关公塑像在1948年被一个有精神病的村民犯病时发蛮力抱出庙外,不久国民党军队把庙拆掉取砖修了碉堡,名声远扬的“九棱(龙)大殿”就这样消失了。
大枣园王家还在现在的十梅庵村前建过一座观音庙,十梅庵村人称其为 “娘娘庙”。庙门前沟里矗立着两棵几百岁的银杏树,高约十米,树冠如盖,可惜两棵树都是同性的,没有授粉的机会,也就从来没有结过果子。观音庙堂有五十多平方米,供着通体鎏金的观世音菩萨,菩萨用紫檀雕成,头却是铜制的,慈眉善目。据老人们讲这座庙在光绪11年曾翻修过,庙里一棵百年黄杨树挂着的一口大钟上铸着捐款人的姓名。装饰庵堂时,请的是胶州有名的丹青妙手宋孝珍来作画,宋孝珍殚精竭虑画出了一生的得意之作,他在庵堂的东西山墙上各画一丛竹子,东山墙上那丛竹看起来如正被雨水冲刷着,片片竹叶青翠欲滴,似能听到雨打竹叶簌簌做响;西边山墙上是被狂风摇撼着的竹林,竹子如波浪起伏高高低低,像发出竹涛声阵阵。这两幅画炉火纯青几欲乱真,曾不止一次发生过鸟儿不辨真假欲投入竹林撞墙而死的事,所以远近各村都知道十梅庵的观音庙里“东山(墙)一棵雨竹,西山(墙)一棵风竹,活活碰死鸟”,只可惜这座庙四十多年前被毁,只给后人留下许多美丽的故事与遐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