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s Archiver

青岛酒店预订

leon 发表于 2009-9-9 12:12

青岛老街道--浙江路

浙江路,曾名芦波街、高濑町。
     浙江路、广西路交叉口曾是大仙饭店,不过它的英文名称是Maxim Cafe- Restaurant,不知道中文名字为什么不对应。面向广西路的是一座公寓楼,郁答夫的日记记载,1934年他与王映霞来青岛时在这里住了一个月。
     德商的美最时洋行是全青岛最早经营进出口业务的洋行,早期在冠县路上,同时经营崂山汽水厂和以生产葡萄酒为主的美口酒厂。1914年该洋行一度暂停业务,1922年复业,新公司设在浙江路6号。德国北德轮船公司与它在同一座楼内。美口酒厂在相近的湖南路上,解放后发展为青岛葡萄酒厂。崂山汽水厂工厂在湛山大路,当时那里还是郊区,但它的营业处在浙江路。美最时洋行的隔壁,有一个它的仓库,每天运输车进进出出。这一方的建筑现在已经被拆除建了新楼。
     浙江路上曾有两家私人医院,一家是14号的宏济医院,一家是22号的如心医院,后迁至湖南路。
     1912年,一大批逊清官在青岛购地住宅,其中也包括张勋,张勋住宅在浙江路上。民国Gov成立,命令男子们一律剪去辫子,但是张勋为了表示依然效忠清朝不肯剪辫子,被称为“辫帅”,他手下的官兵也都留着辫子,被称为“辫子兵”。他的这种态度为一心想复辟封建王朝的逊清旧臣看中。首先是居于青岛的恭亲王溥伟,1913年他联络张勋等,企图起兵复辟,事先被袁世凯获得消息切断了铁路,并派人在青岛监控恭亲王,复辟流产,史称“癸丑复辟”。
     1917年在青岛的逊清学部侍刘廷琛等人,又联络张勋复辟,张勋凭借武力,在北京重拥废帝宣统复辟即位,刘廷琛被任命为议政大臣(相当于宰相),但这种逆历史潮流的复辟仅仅10天就告失败。刘廷琛回到青岛,张勋逃至外国使馆,1923年逝世。
     1922年中国Gov收回青岛,参与谈判的中国督办王正廷,也是青岛回归典礼的中国代表。王正廷是基督教青年会中国分会的总干事,还是国际奥委会中的惟一的中国委员。青岛回归,张勋病故后,以张之旧居做了基督教青年会青岛分会的会址,以后又在这里开办了青年中学。青岛解放后这里被改成了教师进修学校。
     它的对面是刘子山宅。刘子山是旧青岛“四大家族”之一,称为青岛首富。他以贩卖鸦片暴富,发家后从事房地产业,又涉足金融业,开办了私营东莱银行。刘子山宅有一座塔楼,上面是俄式洋葱头形塔顶。相传这原是徐世昌的私宅,1918年被刘子山买下。
     浙江路北端全属于天主教堂。早期天主教堂在今德县路,1934年在浙江路上建成了新的天主教堂,称为圣弥爱尔教堂,有高达55米的双钟楼。天主教堂周围全是天主教会的一些机构,有明德小学(现德县路小学)、圣功女中(现青岛七中)、天主教堂、天主教印刷所等。浙江路上有圣神院(Holy Gonvent),也叫爱道院,有女子学校。1937年7月7日,日本人借口一名士兵失踪发动了芦沟桥事变,8月在青岛又声称一名日本士兵在德县路被人杀害,一时间日本军舰大炮对准青岛,局势危急,同时发生了“八.一三”事件,日军攻打上海,军舰被调往了上海。但是日本人强行在浙江路爱道院门口立了一座坟墓和墓碑。在大街上立坟,这在全国可说绝无仅有,后来许多年入夜后浙江路北段便少有人行走。日本投降后,坟墓立即被中国人平调。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