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s Archiver

青岛酒店预订

leon 发表于 2009-9-9 11:37

青岛老街道--观象一路

观象山,曾名小名头山、水道山、测候山,1918年修了一条马路千叶通,这条路很不规则,后改叫观象一路。它由江苏路口沿观象山向西而去,绕山转了半个圈。在中部形成一个“十”字,向北通向观象山巅,向南通往平原路,向西至望火楼,但都属观象一路。这也是青岛马路的特色——不规则,没有方向概念。
     德占青岛时期在观象山西建了望火楼,是消防队的一座了望塔,这里位于山顶又是高塔,在塔顶开四面了望窗,可俯瞰当时的全市。上面有人24小时值班,见到“火情”立即通知消防队。这座百年高塔至今仍存。
     陈干曾住在观象一路。陈干,字明侯,山东昌邑人,生于1881年10月22日。幼从胡铁霜学习经史,1902年参加军队,在军中从事写作。后在陆军学堂学习,1905年东渡日本参加孙中山先生创办的同盟会。1908年,以同盟会主盟人身份在青岛胶州路上创办震旦公学,是山东同盟会的重要机关,后被德国当局查封。1912年1月被任为山东民军统领,3月任为少将站长,1913年任中将,1916年任山东省政务厅厅长,1921年任孙中山谘议。
     经过五四运动,中国要求日本交还青岛及山东权益,陈干被任为鲁案谈判第一部委员,参加与日本的谈判,力争国家权益不受损失。在收回青岛中立下功劳。1922年12月,中国Gov收回青岛,建胶澳商埠,他任顾问,住在观象一路。
     陈干在晚年政治生涯多变,曾写诗抒怀:
     “生成傲骨不宜官,收拾行装去故山。
     一路风光真个好,落花流水两闲闲。”
     观象一路8号是《胶澳日报》社,隔壁是胶澳通讯社,均为陈无我创办。中共“一大”代表、青岛党的创始人邓恩铭在这家报纸任过编辑。
     1934年,萧军与萧红,舒群与倪青华两对夫妻在观象一路1号比邻而居。萧军在青岛《晨报》任副刊编辑,萧红主编《新女性周刊》,二人都在创作长篇小说,萧军在这里写成了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萧红完成了她第一部长篇小说《生死场》,都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
     舒群当时已是地下党员,从事革命工作,这年中秋之夜被捕,在狱中创作了中篇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也是一部名著。
     萧军写有一篇散文《邻居》,就是写的这一带居民。他在诗中写道:“碧海临窗瞰左右,青山傍户路三叉。”其实他窗前不是三叉路口,而是七叉路口。
     路旁有一条石阶小巷,通往观象二路。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