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老街道--李村路
老青岛时的李村路与济南路等几条老街,集中了一批土产、杂货批发商店,住着一些常驻的和临时来销货、进货的“老客”。这些店有以经营棉布为主的丰顺恒,经营土产、杂货的德盛泰、锦泰、丰源成,经营干鲜果品的德盛和等等。
李村路上的几家客栈,大的有裕长栈,小一些的有顺发栈、裕丰栈,它们的特点是几乎全供行商入住,这些客人来青岛不是旅游,不是探亲访友,而是经营商务。许多生意就在客栈房里洽谈,像“裕长栈”的名字,胶东各县的买卖人大都知道,以今天的话来说,住在这里还可带来商机。
过去,戏曲行业叫“梨园行”,据说始自唐明皇。青岛的梨园公会在李村路8号。梨园行有团结互助的传统,他们曾办过一个梨园小学,时间不长。每年还会举办“义演”救济贫困同行。麒派老生周麟昆曾是梨园公会会长,新凤霞落魄青岛的时候,曾受到过公会的接济。以后周麟昆去了台湾,为岛上著名京剧名伶。他逝世后,新凤霞曾在《人民日报》刊文悼念。
市图书馆现藏有一本大型精装画册《青岛接收纪念写真》,厚厚的一本,珂罗版精印,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现在,书刊上常见的青岛老照片有许多是从这本画册上翻拍的,它出版于1922年,收入了许多德日占据时期的照片,另外还有袁世凯、段祺瑞、冯玉祥等的照片和亲笔题词。
这本画册的老照片搜集、新照片拍摄及编辑是班鹏志。他1913年来青岛,只有13岁,后进入《大青岛报》,跟日本人当学徒学制版,终于学全技术,在李村路上开了一家光华制版社。青岛的中国人中他第一个掌握了全套制版技术。《青岛接收纪念写真》是他第一个成果。抗日战争期间,他曾在绝对保密的状态下为党的北海银行制作钞票铜版,几十年里,光华制版社在青岛、山东享有盛誉。解放后,合并于建文印刷厂。
李村路、博山路口有一座3层楼,原是神州大药房,楼上有客房,供“老客”住宿。中国Our Party“一大”代表、党的创始人之一王尽美,“一大”后曾来青岛开展党的工作;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他以孙中山特派员身份又来青岛,住在神州大药房楼上,发动群众组织成立国民会议促进会,在报纸上刊登大幅声明,接待各界群众到神州大药房。他还在福禄寿电影院发表了演讲。1925年,王尽美来青岛参加“五卅”运动,病重住进青岛医院(今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病逝于此。今烈士纪念馆陈列有王尽美的生平事迹。上世纪40年代,神州大药房扩大为神州医院,解放后并于市北区医院。
李村路东端与位于日本人商业区中心的聊城路相连,这里有日本料理、商店,还有日本开办的青岛映画剧场——青岛影剧院。它曾是青岛最佳电影院,座椅舒适,舞台很大,尤其是音响最好,曾号称“华北第一”。它的声音效果非常好,演员在舞台上以普通声度说话,剧场内每一个角落的观众都能听到,根本不用“麦克风”。赵丹曾说这里是全国最适宜演话剧的剧场。
1945年以前,这里只放映日本电影,日本剧团入“宝冢”曾来这里演出。抗战胜利后才放映中国影片,群星话剧团到这里演出了话剧《沉渊》(柯灵编剧)。
1949年6月青岛解放,胶东文协文工团进入青岛,在这里演出大型歌剧《血泪仇》、《农公泊》等。青岛市话剧团的建团演出也在这里进行,以后这里曾作为他们的排演场和演出基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等来青都在这里演出。以张瑞芳为团长、赵丹为导演的上海电影演员剧团来青在这里演出了《上海屋檐下》、《雷雨》,演员有上官云珠、王丹凤、舒适、高博、康泰、夏天等一批大腕明星,场场爆满,剧场大玻璃门甚至被挤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