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老街道--芝罘路
[size=2][color=#653300] [attach]26415[/attach][/color][/size][size=2][color=#653300][/color][/size][size=2][color=#653300][/color][/size]
早期青岛,曾有“小柏林”之称,以欧陆风格的建筑为特征。但是,芝罘路上则不是这样,这里有一些纯中国式建筑。三江会馆是代表性的一个:临芝罘路是一个大的影壁墙(比原总兵衙门的短,高度上可以相比),两侧同中国衙门、庙宇一样有一对带刁斗的高大旗杆。它的第一进院落是一个戏台,设使齐全,戏台、包厢有顶,池座则露天;第二进院落是议事厅和客房;第三进曾开办三江诊所,再往北为“三江里”。
有人说“三江会馆”是浙江、江苏、江西三省在青人士的组织,其实还包括安徽人士在内。江苏省和安徽省在清朝中期以前是一个省,叫江南省。
《胶州备忘录》中说:“青岛增加了一处具有重要意义的设施,华人商界的同仁建立起了苏皖浙赣会馆,此举被视为本口岸重要性日益增强的显著标志。1907年5月,德国总督和山东巡抚杨士骧都来出席了这个豪华的中国建筑的落成典礼”。
由于四省在青人士充当买办企业家的很多,德国当局也通过它与中国上层人士联系。1912年大批逊清官吏来青岛,这四省人士益多,原两江总督周馥是安徽人,他曾担任会长。
三江会馆不仅是四省人士的活动中心,由于场地大,也是青岛中国人的集会、活动场所。它的戏楼是青岛最早的中国人的戏院(天后宫现戏楼建于1937年),京剧名伶言菊朋、周信芳、金少山、林树森等均曾在这里演出。1928年青岛组织了一个京剧票友社,叫和声社,1933年起以三江会馆为会址,在这里多次演出,洪深、老舍、俞珊等都是会员,俞珊演出过《贵妃醉酒》。
与三江会馆一街之隔的是青岛最著名、也是最大的酱园——裕长酱园。它同三江会馆一样是黑瓦黑墙,并且是平房。人们走在这一带宛如置身内地的一个县城,全然感觉不到“小柏林”的风味。
三江会馆南侧的广东会馆是欧式二层楼房。1912年孙中山先生来青岛时曾在这里会见广东的同乡,又到隔壁的三江会馆出席了盛大的观众欢迎会。解放后,两个会馆旧址打通,曾作为市南辅读学校。现广东会馆旧址仍存,三江会馆仅余议事厅旧楼一座。
《青岛晨报》曾在芝罘路,它与《民报》都是王景西所办,被青岛地下党以张永生名义购下。萧军来青岛时,就在这家报社任副刊编辑,地下党员、荒岛书店负责人、“左联”成员孙永乐也在这家报社兼任编辑。
芝罘路北段有几家货栈。青岛作为港口城市,是一个货物集散中心,山东各地的农产品、土特产品都集中到这里,再向国内外各地运出;国外、外地机械、化工原料、日用百货运来青岛,再由这里从陆上运往山东各地乃至黄河上游各省。这是青岛城市繁荣的一个因素。从事这项业务的公司,外国人办的一般叫“洋行”,中国人办的一般叫“××栈”。“栈”同时是客栈的简称,从事商品批发的也叫“栈”。 芝罘路上有几家“栈”,既存放货物,也为各地来青岛采购的客户提供住宿,青岛人叫他们“老客”。青岛娱乐业的繁荣与众多“老客”有关,他们只身一人,有时等船、等货,需要消磨时间,所以当年40万人口的青岛,大、小戏院有近10家之多。
义德栈是芝罘路上一家有名的货栈,有3个院落,共一百多间房屋,大间“码货”,小间住“老客”,并设有餐厅。义德栈主要从日本进口白糖、海带,从广东、香港进百货,为“老客”代办铁路、公路、轮船运输。
栈里还备有烟具,供“老客”吸鸦片。义德栈的经理张克俊,不为敌伪,国民党所用,解放后曾任市工商联副主任、民主建国会副主任。
芝罘路东端与安徽路相接,芝罘路1号曾是敬修书局,而旁边却是一家性病防治所。这里有一些饭店,老客们吃腻了“栈”里的饭菜,就到附近饭店改善一下生活。
如今芝罘路分属市南、市北两区,裕长酱园等老房子已拆除改建。还有许多老建筑,不属于欧陆小楼,如何处理,尚是一大课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