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s Archiver

青岛酒店预订

leon 发表于 2009-9-9 10:46

青岛老街道--武定路

今天的青岛人对武定路多不熟悉,当年它却是青岛城市建设早期的重要马路,初名奥瑟琳·奥古斯特街,以德国皇后的名字命名,所以也叫皇后街,单从路名上也可以看出其重要性。它是早期由青岛区去大港的主要通道,经今江苏路、上海路、武定路、包头路而到港口。日占时期叫花笑町。
     德占青岛之初,同善教会的花之安(福柏)就来青岛筹办学校、医院,1899年病逝于青岛,尉礼贤继续从事它的未竟事业。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尉礼贤在武定路创办了一所医院,为纪念花之安(福柏),命名为福柏医院,1907年又在安徽路建福柏医院,这里改称同善会医院,有病床60张。日占青岛期间该院一度停办,中国Gov收回青岛以后恢复,改称华德医院。解放后,1951年称青岛工人医院,1983年原址作为青岛市儿童医院,建筑面积1.94万平方米,设13个科室,有病床200张。
     1900年尉礼贤创办一所中学,以自己的汉文名字命名为礼贤书院。1905年在学校旁建女生部,以他妻子的汉文名字命名,叫美懿书院。在封建的旧中国,人们不愿让女子读书,首期仅有5名学生,其中之一以后成为陈独秀夫人。1910年,在武定路同善会医院旁建了新校舍,学生增加到了100多人。这时学校改名为青岛淑范女中。1912年德国亨利亲王到青岛,要到学校“参观”,女学生们在黑板上写上了“不欢迎亨利狗”,然后拒绝参加欢迎仪式,全部离开学校。这被认为是中国学生运动史上的第一次学生罢课运动。1914年日军攻打青岛,学校停办。学生们在老师带领下去了胶州,合并于坤英女中。1920年重回青岛,在城阳路、济阳路口建校舍,改名文德女子中学(今青岛女子职业中专)。
     日本侵占青岛后,在武定路上建了第一寻常小学,校舍很大,是青岛5所日本小学中规模最大的一所。教学楼之外,有大礼堂和体育场,学校一直办到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结束,校舍被各方抢占殆尽。
     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原校舍却被美国军队占做军营。山东大学只好占用了原日本中学。胶澳中学本来在1929年已停办多年,抗战胜利后提出“复校”,拟占用日本第一小学,而山东大学因校舍不够也想占用这里,双方相争,各不相让,最后决定将其主体建筑凹字型大楼隔为两处,南半部分给胶澳中学,北半部分给山东大学作为医学院。原德平路上日本“在乡军人俱乐部”(今青岛四中)旧址也大部划给山东大学,拆去隔墙,连成一片,其礼堂则分给了胶澳中学。
     这里解放后由市委接管。1950年后几次青年学生“参干”,都是在这里集结,然后进行分配,后正式在这里成立了中共青岛市委党校。抗美援朝志愿军一支部队回国后来青驻守这里,党校迁走,以后作为了青岛警备区司令部。
     不长的武定路上有两处基督教教堂,1931年建的灵恩会在46号,1940年建的同善教会在19号。解放后,灵恩会教堂一度作为了青岛市歌舞团。这条路上还有一处日本佛教寺庙曹洞宗寺院。
     日本人鬼头玉汝与小谷节夫熟通中文,与在青逊清遗老劳乃宣等常吟诗唱和,1915年他们在青岛出版了一份《大青岛报》,是罕见的中日文对照报纸,上半版为日文、下半版为中文,1915年底分开出版,日文报叫《青岛新报》,由鬼头玉汝负责,中文报叫《大青岛报》,由小谷节夫负责。1938年这家报社迁来武定路44号。1942年两份报纸分别与《新民报》、《兴亚新报》合并,武定路42号作为日本青岛保育会及所设幼稚园。后来这里作为了武定路小学。
     原日本第一小学的操场,在解放后作为青岛市第二体育场,大门改在德平路上,已与武定路无关了。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