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老街道--莱芜一、二路
[size=3][color=black] 西鱼山有金口一、二、三路,观海山有观海一、二路,观象山有观象一、二路,都是依山势上、下不同的马路。伏龙山除后修的伏龙路外,山坡上的莱芜一、二路不是上、下两条马路,而是绕山半圈的一条马路,只是从胶东路口分为一路、二路。上世纪前十年即已开始修建莱芜路,而全路建满房屋已是30年代末,早期多是中国人民居,后期有一些日本人民居。
著名诗人臧克家,早期参加大革命,后来青岛,1929年入青岛大学预备班,1930年入国立青岛大学(后改山东大学)中文系。他爱新诗,也写新诗,在学校里为写诗常受同学嘲讽,于是他住在了莱芜路上亲戚家里,在亲戚家一间佣人住的陋室里居住,房子没有窗,他题为“无窗室”,曾发表过一组“无窗室随笔”的散文。在这里写的诗结集、出版,名为《烙印》,好评如潮,他成为了20世纪30年代诗坛的一颗新星。
伏龙山山泉在莱芜一路形成一个水潭,称为“龙吟池”,有一块石碣,镌有“龙吟池”三字,池旁杨柳吐绿,三二鸣禽,是市区一景。池水盈出,沿溪而西,修建莱芜路时溪水由管道在路下流过,路西是一峭壁,溪水如同小瀑布,飞流而下。下边是日本青岛埠头株式会社社长的私宅。大门在苏州路上,是一座欧和合壁的楼房,周围很大一座和式园林,题为“清江庄”。龙吟池的泉水流至此又形成一个更大的湖。
最初在1942年,日本人临池建了一座纯和式二层临湖轩。抗战胜利后龙吟池被填平盖了房屋,苏州路“清江庄”内建了十几座港务局宿舍楼。一池一园均已不存了。
苏州路与莱芜一路是并行的马路,但是莱芜一路在山坡、苏州路在谷底,二者之间有几十米落差。由莱芜一路至苏州路有胶东路、吴县路相通,为解决这几十米落差,马路蜿蜒曲折呈“N”型,这是大山公路常见的情形,城市马路中则极为罕见。
莱芜一路8号曾是日本正金银行青岛分行经理的私宅,28号曾是华北电业会社余哲文的私宅,43号曾是盐务局吴步云的私宅,50号曾是戚运机的私宅。
熟悉历史文化的朋友可能记忆中戚运机这个人。戚运机,字愚勤,北洋Gov时期任职于胶澳督办公署,康有为1923年第一次去游览崂山的时候,他是陪同同行者之一。崂山太清宫旁现存的康有为摩崖石刻中有记载。抗日战争期间他当了汉奸,1938年1月日本占领青岛,纠集汉奸成立青岛治安维持会,戚运机任伪“警务部部长”,伪青岛特别市公署成立后又干上了伪“警察局长”。
从胶东路口向东南为莱芜二路,左侧曾叫“大连山”,原是一片荒坡,20世纪40年代乱搭乱建了一大片棚户,解放后建成宿舍楼。“大连山”这一叫法也成了历史。
莱芜二路3号曾是石德贸易行郭子政私宅。19号曾是石子明的复盛兴营造厂,从事房屋、建筑设计、绘图、施工。35号曾是余晋铭住宅。42号曾是上海新村。青岛开埠以来,江浙人来青岛的很多,因而建有“三江会馆”,许多江浙人曾在上海发展过,习惯于上海的生活方式,于是房地产商在湖北路和莱芜二路各建了一些上海式住宅,有客堂间、灶披间、卧室、阁楼,低于单体小楼,高于“里”院。
在莱芜二路近登州路南侧有一座豪华的小楼,是20世纪40年代之初王克敏所建。王克敏,字叔鲁,大汉奸。曾任北洋Gov财务总长。
抗日战争期间敌人组织汉奸政权伪华北临时Gov,王克敏出任伪行政委员会委员长、伪新民会会长,因狗咬狗的矛盾被免官而来到青岛,在这小楼里生活,伺机卷土重来。果然,他又一次“出山”,再一次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但好景不长,不久日本投降,王克敏被捕入狱,在狱中畏罪自杀,这处小楼被没收。
[/color][/size]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