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s Archiver

青岛酒店预订

leon 发表于 2009-9-9 10:18

青岛老街道--黄县路

[size=2][color=#653300] [/color][/size][size=2][color=#653300][/color][/size][attach]26409[/attach]
[size=2][color=#653300][/color][/size]
  紧挨着老“山大”、老博物馆、老图书馆以及迎宾馆的黄县路多年来以它独有的地理丰姿而蜚声海内。
     
     
     顺着下坡的老马路大学路由东迈进前面路口的那座百年老桥头跃然映入路人的眼帘。右面街口上的一座小楼当年曾住着“山大”的杨振声校长,往前走几步左拐名满天下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就诞生在小巷深深的一个小院里,70年前老舍一家在这里度过了他们一生中一段美好的时光。艺坛传奇的“卖艺人家”黄宗江、黄宗洛和黄宗英兄妹也曾先于老舍一家在小院里的楼上度过了他们终生难忘的少年读书生涯。档案显示,民国时期岛上的许多名士闻人不谋而合的在这条静谧的老街上悠闲自在的饮食起居着。
     
     陡峭的几条小街宛如几条小河自北往南流过穿过这美如油画般的黄县路,两侧斑驳的围墙里是一座座陈旧素朴的小二层楼,那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里都秘藏着这条街这座城市里的许多扣人心弦的故事。请先收起你那莲花牡丹的心愫不要望两边看一直朝前走,岛城独有的富有诗意的马牙石路立马就跳入了我们的瞳孔里,凝视着这满眼的一块块充满个性和灵气的的小石块,再用你的脚心去踩踩爱抚一下这泛着青光的小石块,我们仿佛来到了欧罗巴世界里的某些有意味的街道上。“每当我在这条街上捕到猎物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我他妈的均有种射精的快感!”摄影人大伟亢奋地给我说道。
     
     行人稀疏的黄县路在歌舞满天飞的那个走穴年月里也曾喧腾叫嚣了一段光景。岛上第一代走穴伴舞的李言军家就住在老街的中端,宁静的街上时常被来自五湖四海的流浪艺人所骚扰。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在长达十几年中,一代又一代、一拨又一拨的狂男疯女们在此风风火火闹街巷。霹雳舞高手王锋在这蜿蜒的街道上旋转狂舞拿大顶,实力派歌手任琪旁若无人的在这儿唱起她的《上海滩》,长发披肩的王建民边说他的相声边唱着他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私秘的窗户旁探出了头、寂寥的老院子里伫立着人,树上的鸟儿和老墙上的几只猫也在聆听也在陶醉…… 对老街黄县路的偏爱不仅源于它的的街角风韵和人文景致也更源于那一去不复返的少年岁月。
     
     每年春节,我铁定要到这里走走转转,因我的八姨家就住在老街的东头上。今年正月里我给老人家拜完了年,与往年一样由东往西溜达着张望着追忆着,追忆着那些早已远去的童年故事。触抚着老桥头、低眼望着已近于干枯的青岛河遥远的往事像电影似的一幕幕播映在我的眼前。
    上世纪70年代末,桥头下的小河里还涓涓溪流着清澈透明的水啊。我和表弟明明、琴刚以及双胞胎的哥俩经常在这儿爬上爬下蹶着屁股猜想那黑不隆冬的桥洞子尽头到底在哪儿?。这个桥头就是我们的老宝地,所有的游戏都从这儿开始闹腾在这儿胜利结束。 依稀记得当年有个叫柱子的大哥常领着我们变着花样玩游戏。从文雅的叠纸牌、拍糖纸、做玩纸飞机、猜谜语、跳绳以及踢毽子等到撒野的斗拐、打皇帝、骑大马、打弹弓、冰棍儿和贴膏药等五花八门美不胜数。就在那一次次疯跑打闹中跟柱子哥学会了爬墙爬树、认识了法国桐和刺槐、见识了些许神秘的漂亮的迎宾馆,更晓得了长短不一崎岖蜿蜒的龙山路、龙江路、龙华路、龙口路、张店路等各具特色的老街小巷。每当逢年过节与我表弟们相聚把盏时总会提起我们儿时的街头趣事、青啤也总是干了一杯再一杯。“大民,那时候俺姨夫老训你不在家练琴跑这里玩耍。”酒性大发的明明回忆着。“一对双”的老大笑着说:“哥哥,小时候在街上来抓人的游戏时你经常把俺哥俩弄混”…… 最令我难忘的是当年的那场鹅毛大雪,我们哥几个快活的在棉被般的雪地上撒着野。“一对双”的哥俩在你追我赶的打着雪仗,明明和琴刚在紧张的攥着雪球往青岛河里扔,我在跟着柱子哥学雕刻雪人,一会儿我们也一个个变成了会动会说活的雪人了。就在这空当儿,突然从桥对面的老楼里的一个窗户缝里隐隐约约传了电影《白毛女》的插曲,“喜儿”那甜美清脆的歌声随着大街上漫天飞舞的雪花在飘荡。这时已“白发苍苍”的柱子提议正玩得疯狂的大家来演一幕电影《白毛女》片断。“明明你是单眼皮就扮演黄世仁,琴刚你话少就当地主婆,我装杨白劳,大民你是搞文艺的“喜儿”非你莫属了;哦对了,‘一对双’哥俩当观众。”柱子哥爽快的指派着。此时,明明倚着桥头瞪着他那一双细长的眼,琴刚一声不吭的坐在了雪球上,柱子哥很老道的弯着腰站在路沿儿的雪地上;此刻,当观众的一对双哥俩走来走去指手划脚的议论着我们有点滑稽的扮相。
     我至今清晰的记得,当空无一人的雪地上难得的走来一两个艰难跋涉的行人时,早已进入了角色的我们会心的一笑 便上映了这雪中街头上的现场电影。 侧着身举着右手指的我模仿着“喜儿”的一招一式忘我的唱起了那首家喻户晓的优美歌曲。“北风那个吹,雪花儿那个飘,雪花儿那个飘……”[size=3] [/size]

leon 发表于 2009-9-9 12:36

黄县路是青岛最美的马路之一,两侧全是环以花园的单体小楼,而且可贵的是中间没有插建火柴盒式的建筑。1984年,李连杰主演《中华英雄》,这是反映老青岛的故事片,因这条马路旧貌保护得好,影片选择在这里拍摄外景。
     德国占据青岛以后,为总督在信号山麓建了总督官邸,这座官邸一直没有建围墙,但在四周立了牌子,牌子上用德文、中文写着“私人领地、禁止入内”。黄县路就是在这条看不见的“围墙”旧址上建的。
     1930年,杨振声出任国立青岛大学校长,他只身一人未带家属来到青岛,住在黄县路1号一座二层的小楼里。赵太侔也是单身在校,两人一起住在小楼的楼上,各用一间卧室,中间带阳台的一间做为共用客厅。楼下住的是校医邓仲存一家。1940年,这座楼东边新建了一座二层楼,两楼有走廊相通连成一体。现在两楼的门牌号是黄县路7号。
     有“艺坛三兄妹”之称的黄宗江、黄宗洛、黄宗英一家于1933年来青岛,住在黄县路4号。这也是一座二层小楼,不过楼上、楼下各有4间房,楼下由东门进出,楼上由西门进出,各不干涉。青岛有许多单体小楼都是这种布局的。宗江、宗洛就读于青岛市立中学,宗英就读于江苏路小学。青少年的黄氏三兄妹就在这里开始了艺术生涯。
     1936年7月底,黄氏一家迁去天津,8月,老舍一家由金口三路迁到这里,不过是住在楼下的4间。老舍在这里住了一年,当时已辞去了教授,为职业作家,靠卖文为生,十分辛勤,每日笔耕不辍,硕果累累,其中主要的是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老舍夫妇十分好客,所以家中客人不断,他夸张地说:有时来了“一连”。可见其家客人之多。1937年老舍一家去了济南,1938年青岛名人于春圃又住进了这里。
     据于载洽介绍,于春圃名元芳,字纯朴,清末乡试中举人,后进京参加“恩科”,中进士。初为民政部六品主事。民国期间曾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20世纪30年代移居青岛。
     于春圃住在黄县路4号,与伪青岛市公署市长赵琪是邻居,赵琪邀他出山为官,他不答应,几次邀他赴宴也不答应,说:“道不同不同席。”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Gov行政院长翁文灏曾来青岛拜访于春圃。后来反动Gov出资劝于春圃全家去台湾,他坚决不答应。解放后,于春圃是省政协、市政协委员,1958年病逝于青岛。现在,黄县路4号已经改为12号了。
     黄县路5号是宁公馆,宁推之毕业于北平中国学院,1932年曾出资在广西路开办荒岛书店,邀他的大学同学孙乐文、张智忠主持业务。孙、张参加了地下党,荒岛书店经销进步书籍,宁推之给予了支持,有几次反动军警来查抄,宁推之闻讯抢先将进步图书转移于黄县路5号的宅中。
     黄县路9号为赵震寰宅,13号朱养吾宅,17号是毛紫石宅,19号是曲中原宅,21号是新民会参事公馆。
     黄县路上的住宅之所以多为单号,皆因为黄县路双号一面有一大段是中国银行在大学路上的宿舍大院后墙。
     青岛河曾在登州路、大学路、鱼山路、太平路上的4座石桥,现均在路下。目前能看到的青岛河桥仅有黄县路上的一座,在杨振声故居门前。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