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老建筑--胶澳商埠电汽所
[size=2][color=#653300][/color][/size][size=2][color=#653300][/color][/size][attach]26370[/attach]胶澳商埠电汽所
1914 - 设计师:不详 - 中山路 - 风格:不详
至少在1922年时,胶澳商埠电汽事务所办公楼还是一座有圆形塔顶的孤零零的塔楼,塔楼北边和西边的三层建筑显然是在后来加建的。从照片上看,圆顶之下设有观景台的电汽事务所塔楼像个大型供水装置,主入口面东,中部和顶端开有竖长的窗户。从西北两个方向看,胶澳商埠电汽事务所大楼远远高出周边建筑,其外立面的竖向装饰,则加剧了观者对其高度的敬畏。
胶澳商埠电汽事务所建筑所处的位置是极为特殊的:它标志了以中国商人为主体的山东路商业大街的尾声,同时成为五条交叉路口上的最重要的建筑标志。实质上,胶澳商埠电汽事务所在其出现的年代是一个微妙的商业财富象征,它表示出了某种工业化的本土尊严和力量。但是,不幸的是,由于极大的外部力量的冲击,这种尊严和力量维系的时间很短。
1900年5月,市区第一次用电照明。1914年11月日占青岛后,即组织电灯管理委员会,接管德国资本的电灯厂,于12月12日恢复发电。次年的1月1日,日本人将电灯厂改名为青岛发电所,隶属于青岛日本守备军递信部,直到8年后交还给接收胶澳的中国北洋Gov。
1922年12月10日,北洋Gov收回新泽町上的青岛发电所和其发电工厂,命名为胶澳商埠电汽事务所。第二年的5月27日,由事务所改组的中日合资胶澳电汽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随着市区电力需求的增长,后来,胶澳电汽公司曾多次增装发供电设备,并于1936年12月建成发电容量为35000千瓦的四方发电所。这使得胶澳电汽公司的实力大增。史料显示,这期间,华人侯绣屏还曾发起招股,1932年在平度创办了一个明星电灯。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四方发电所3台发电机和配电设施被炸毁。1938年1月日军进驻青岛,一方面修复发电所,另一方面将胶澳公司的发电设备陆续拆往山东各地。至1941年11月,所有设备拆迁一空,原地点改为胶澳电汽公司总办事处。
1945年日本投降后,南京Gov经济部会同青岛市Gov接管青岛电业。1949年6月,发电设备容量35000千瓦。这一数字和1936年时的发电能力相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