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老建筑--斯泰尔修会圣言会会馆
[size=2][color=#653300] [attach]26357[/attach][/color][/size][size=2][color=#653300][/color][/size]1902年的斯泰尔修会圣言会会馆
1899 - 安治泰主教 - 曲阜路、浙江路口 - 风格:不详
这一天主教传教机构设立在市中心离前海最近的一片丘陵的最高处。两层建筑的南立面沿柏林路展开,西立面则紧邻芦伊特波尔德路,围合成一片长方形的会馆。从这一面积很大且临近华人商业区的土地的选择上,可以判断出当时天主教在青岛的地位。圣言会建筑的两个入口分设在南翼和西翼的路旁,其中的南入口需经外设的石台阶进入,这是斯泰尔修会圣言会会馆的主要入口。整个建筑的中心实质上是在两条道路的交汇点,流畅的会馆外墙在这里猛然突出,集成一个小型城堡样的塔楼,上覆尖顶。建筑外观上下两层可谓泾渭分明,一层为清水砖墙直接裸露,二层则处理成白色。会馆朝向大教堂的一面外墙饰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八角窗。条状的楼前花园环绕着这座建筑,楼内设有一个小教堂,一个印刷厂和修会的若干办公室。内院是一片花园。
在1898年到1899年间制定的城市规划第一方案中,福音教堂和天主教堂被分别安排在亨利王子路(今广西路)的两个遥相对应的端点。在主教看来,这一位置似乎离华人的商业区过远。此外,这里也不如福音堂所占的高地位置那样理想。圣言会后曾按照所有传教机构的惯例从总督府无偿地得到一块相当靠北的地皮,其面积达3万平米。它位于欧洲区和华人商业区大鲍岛的临接处。
至1914年德国人离开青岛前,皇家占领当局对德国传教土在山东和青岛的工作是肯定的。Gov的蓝皮书说:传教士在当地居民中的影响,应该受到表扬,许多中国人的猜疑,被传教士仁慈的劝告驱散了。但是,随着1900年的庚子事变,德国Gov的这种赞扬的声音随之就变得弱小和不那么张扬了。德国在上海的一家报纸把Gov的声音变成了另外一种警告:传教士不得从事宣传教会和知识以外的工作,违者予以处罚和驱逐。当然,在这时候,德国在上海的传媒和变革中的德国Gov本身,并不知道离着德国占领当局自己在青岛的被驱逐已经不远了。1900年时,作为天主教的附属事业,德籍神甫白明德在斯泰尔修会圣言会会馆的东边创办德华学校,1923年3月更名明德小学。学校有2幢楼房,3间平房和一个礼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