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圈|青岛旅游论坛's Archiver

青岛酒店预订

q88113468 发表于 2013-1-19 10:51

白蚁的生活方式你知道多少?我来给你分析

杜绝堤坝土栖白蚁的来源由于白蚁的生态条件必须具备土、水、食物、空气四个基本要素.而水利工程的堤坝正好具备了这些条件。所以,土栖白蚁特别喜欢在堤坝上建巢。通过笔者多年的观察和了解.总结堤坝蚁害的起因通常有以下三个方面:[p=30, 2, left](1)留下来的:比如沣西干渠墩子庙大坝的蚁害.据当地老人讲,建渠前这一带就有蚁害,当地人葬棺常发现棺木遭受蚁害。由于当年修建渠道时清基不严格.把白蚁留在了大堤内[/p][p=30, 2, left](2)飞来的:周边的繁殖蚁分群近坝定居,建立新的蚁群[/p][p=30, 2, left](3)钻进来的:由于土坝土、水等生态条件优越,坝周边的老蚁群迁居到坝子内另安新家。[/p][p=30, 2, left]  综上所述,在新建堤坝或原坝整治时,必须先清除杂草、树根,清除堤坝基础残存的白蚁,同时对堤坝填料进行消毒或在施工时掺些生石灰.改变土的酸碱度(因白蚁喜酸怕碱),堤坝施工期间和竣工后,坝顶和附近地区不能堆放木料、柴草、树枝等。[/p][p=30, 2, left]  堤坝绿化尽量选择白蚁不善食的树种. 更新树木时,必须清除树根,以免将白蚁人为地引上堤坝。[/p][p=30, 2, left]2、诱杀白蚁[/p][p=30, 2, left](1)杀有翅成虫:根据有翅成虫的趋光习性,每年的四、五月间。在离堤坝较远的水面上设置引诱灯。把堤坝附近分群出来的有翅成虫诱向水中淹死。[/p][p=30, 2, left]  (2)药杀工蚁:由于白蚁的社会化分工,它的食物来源于工蚁采集,其它蚁只食不采。这样我们可以在白蚁活动的堤段,利用枯树枝、甘蔗渣、竹片等作为饵料,用铁丝捆成粗15厘米、长25厘米的小柬,每堆放2—3束,干燥季节泼上一些水。用瓦片盖好,过3~7天就能引到白蚁。如在白蚁活动区或蚁道口上堆放,l~2天就可引到白蚁。大量白蚁引出时即可用灭蚁灵药物喷杀。过几天再检查有无白蚁活动,如有,继续喷药,直至工蚁消灭。一巢的工蚁完了,全巢的白蚁也就难以生存。[/p][p=30, 2, left]诱饵法:把制成的灭蚁灵饵条投放到白蚁常活动的地方。每个蚁巢投药3~5条. 让工蚁蛀食,经过3~5天左右,全巢白蚁均可中毒死亡。[/p][p=30, 2, left]挖巢灭蚁[/p][p=30, 2, left]根据沣西干渠三元至白龙井堤段蚁害防治经验,笔者认为在蚁害严重并造成管涌的堤段.沿堤坝轴线方向在迎水坡浪坎以上约1米处开挖一上宽1.5-2米.下宽1米.深度超过浸润线以下约0.3米的倒梯型槽沟.管涌处加大范围和深度.如发现主蚁道、侯飞室、副巢继续挖至主巢.捕杀蚁王、蚁后。消灭其群体。然后对开挖过的槽沟用敌百虫粉或生石灰拌土回填. 这样不但能达到杀死白蚁、填实主巢的目的,又可以杜绝白蚁再生。史河灌区沣西干渠1990年冬经此法治理后. 至今没发现蚁害。[/p][p=30, 2, left]灌浆处理[/p][p=30, 2, left]当发现堤坝出现白蚁的危害较严重时.把掺入白石灰的黄泥浆或水泥浆用灌浆机加压灌入堤坝内, 当浆液进人蚁穴时蚁道中的白蚁被浆液包死.有的被挤到空腔的顶点堵塞回路.同时填充了蚁穴道,还同时起到防止散浸渗漏的作用。近几年,霍邱县水务局在史河总干渠、沣西干渠、沣东干渠、中型水库大坝利用黄土掺石灰粉采取压力灌浆防治蚁害、防止堤坝渗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p][p=30, 2, left]几点建议[/p][p=30, 2, left]1、强化白蚁危害宣传力度白蚁不但危害水利工程的堤坝.同时也对房屋建筑、农业、林业生产等构成一定程度的危害。望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强化白蚁危害性的宣传力度,时刻保持对蚁害的警惕性.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p][p=30, 2, left]  2、做好蚁害防治的专门人才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使我们的堤坝管理人员做到:分清蚁害的轻重,及时上报蚁情,知道怎样防治蚁害。[/p]
[b][size=2]本文关键词:[url=http://www.syzcgs.com/][size=2][color=#810081][b]三亚四害消杀[/b][/color][/size][/url]——[/size][/b][size=2][color=#810081][b]三亚白蚁防治[/b][/color][/size][b][size=2]——三亚绿化养护——三亚清洁公司—[/size][/b][b][size=2]—[url=http://www.syzcgs.com/]www.syzcgs.com[/url][/size][/b]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2  © 2001-2009 Comsenz Inc.